您身边的文档专家,晒文网欢迎您!
当前位置:首页 > > 综合 > 正文

施工单位的安全工作管理制度

2023-06-15 10:14:00综合

施工单位的安全工作管理制度

  安全管理是为了保障施工项目的安全生产而开展的管理活动。在施工现场,安全管理的重点是控制人员不安全行为和物的不安全状态,落实安全管理决策和目标,从而达到消除事故、减少事故损失、避免事故伤害的目的。

一、落实安全责任、实施责任管理

  施工项目经理部应承担控制、管理施工进度、成本、质量和安全等目标的责任。因此,必须同时承担进行安全管理、实现安全生产的责任。

  为此,我们需要采取以下措施:

  1.建立以项目经理为首的安全生产领导组织,有组织、有领导的开展安全管理活动,并承担组织、领导安全生产的责任。

  2.建立各级人员安全生产责任制度,明确各级人员的安全责任。抓制度落实、抓责任落实,定期检查安全责任落实情况,并及时报告。其中,项目经理承担施工项目安全管理第一责任人的角色,各级职能部门、人员在各自业务范围内负责实现安全生产要求,全员承担安全生产责任,并建立纵向到底、一环不漏的安全生产责任制,各职能部门、人员的安全生产责任做到横向到边,人人负责。

  3.施工项目应通过监察部门的安全生产资质审查,并得到认可。所有从事生产管理和操作的人员,根据自身的生产内容分别经过企业和施工项目的安全审查,取得安全操作认可证,并持证上岗。特种作业人员除经企业安全审查外,还必须参加安全操作考核,获得监察部核发的《安全操作合格证》,坚持“持证上岗”。如出现特种作业无证操作现象,施工项目必须承担管理责任。

  4.施工项目经理部负责审验和认可物的状态,承担物的状态漏验、失控的管理责任,并接受由此导致的经济损失。

  5.所有管理和操作人员必须与施工项目经理部签订安全协议,向其做出安全保证。

  6.安全生产责任落实情况的检查应认真、详细地记录,并作为分配、补偿的原始资料之一。

二、安全教育与训练

  进行安全教育与训练可以增强人的安全意识,提高安全知识,有效地防止不安全行为和减少人为失误。安全教育和训练是重要的人为行为控制手段。因此,进行安全教育和训练需要适时、宜人,内容合理、方式多样,并形成制度。安全教育和训练的组织应严肃、严格、严密、严谨,并注重实效。

  1. 所有管理和操作人员都应具备基本条件和较高素质:

①具有合法的劳动手续。临时性人员需要签署正式的劳动合同,并接受入场教育后方可进入施工现场和劳动岗位。

②没有痴呆、健忘、精神失常、颠痫、脑外伤遗留后遗症、心血管疾病、晕眩或其他不适合从事操作的疾病。

③没有感官缺陷,感知能力良好。具备良好的信息接收、处理和反馈能力。

④拥有适合不同操作级别所需文化程度。

⑤输入的劳务必须具备基本的安全操作素质。需要通过规范的培训和考核,确保手续完备。

  2. 安全教育和训练的目的和方式。安全教育和训练包含知识、技能和意识三个阶段的教育。进行安全教育和训练不仅要使操作者掌握安全生产知识,还要能够在工作过程中正确认真地表现出安全行为。安全知识教育使操作者了解和掌握生产操作过程中潜在的危险因素和防范措施。安全技能训练使操作者逐渐掌握安全生产技能,获得完善化、自动化的行为方式,并减少操作中的失误现象。

  3. 根据实际需要确定安全教育内容:

①新工人应在入场前完成三级安全教育。对学徒和实习生入场的三级安全教育,重点侧重于一般安全知识、生产组织原则、生产环境和纪律等内容。强调其操作的非独立性。对于季节工和农民工的三级安全教育,以生产组织原则、环境、纪律和操作标准为主。

②结合施工生产的变化,适时进行安全知识教育。

③安全意识教育的内容难以确定,应根据安全生产的形势变化,适时确定阶段教育内容。可以结合发生的事故,增强安全意识,坚定掌握安全知识和技能的信心,并接受事故教训。

④针对由季节或自然变化引起的生产环境和作业条件变化,进行的教育目的在于增强安全意识,控制人的行为,尽快适应变化,并减少因人为失误而导致的事故。

  在引入新技术、新设备、新材料和新工艺之前,我们应该对相关人员进行全面的安全教育,提高他们的安全知识、技能和意识,激励他们自觉地实施安全技能。为了加强管理,提高安全教育的效果,我们需要注意以下几点:

  第四点:教育内容要全面、重点明确、系统性强。

  我们需要抓住关键点,反复进行教育,同时也需要进行实践,养成自觉采用安全操作方法的习惯。让每个受教育的人都了解自己的学习成果,鼓励他们坚持安全操作方法,养成安全操作的良好习惯。在教育过程中,我们需要告诉受教者怎样做才能保证安全,而不是强调不应该做什么。最后,我们可以通过奖励的方式,巩固学习成果。

  第五点:各种形式、不同内容的安全教育都需要记录在安全教育记录本或记录卡上。

  安全检查是发现不安全行为和不安全状态的重要途径,是消除事故隐患、落实整改措施、防止事故伤害、改善劳动条件的重要方法。安全检查的形式有普遍检查、专业检查和季节性检查,其内容主要包括思想、管理、制度、现场、隐患和事故处理等方面。

  第一点:施工项目安全检查以自检为主。

  我们需要对项目的整个生产过程、各个环节进行全面的安全状况检查,其重点是劳动条件、生产设备、现场管理、安全卫生设施以及生产人员的行为。一旦发现危及人的安全因素,我们必须果断予以消除。

  第二点:在全面安全检查中透过作业环境状态和隐患,对照安全生产方针、政策,检查对安全生产认识的差距。

  各级生产组织者应该对工作环境和隐患进行全面的检查,检查自己对安全生产方针、政策的理解和掌握情况,借此来弥补知识差距。

  第三点:对安全管理进行全面的检查。

  我们需要关注的问题包括:是否将安全生产提到议事日程上;各级安全责任人是否坚持“五同时”原则;业务职能部门、人员是否在各自业务范围内,落实了安全生产责任;专职安全人员是否在位、在岗;安全教育是否到位,教育是否落实;工程技术、安全技术是否结合为统一体;是否实施作业标准化;安全控制措施是否有力,控制是否到位,如何消除管理差距;事故处理是否符合规则,是否坚持“四不放过”的原则。

  第四点:建立安全检查制度

  我们需要按照制度要求,全面落实规模、时间、原则、处理和报偿等方面的内容。

  1. 安全检查的组织与实施

第一责任人为首,业务部门、员工参与的安全检查组织应当成立。

安全检查必须有计划、有目的、有准备、有整改、有总结、有处理。

  2. 安全检查的准备

思想准备包括发动全员开展自检,自检与制度检查结合,形成自检自改、边检边改的局面。全员在发现危险因素中得到提高,在消除危险因素中接受教育,在安全检查中受到锻炼。

业务准备包括确定安全检查目的、步骤、方法,成立检查组,安排检查日程。分析事故资料,确定检查重点,把精力侧重于事故多发部位和工种的检查。

  规范检查记录表,使安全检查逐步纳入科学化、规范化轨道。

  3. 安全检查的方法

常用方法包括:观察、听取、嗅闻、问询、调查、测量、试验、分析等方法。

  3. 观察:观察现场环境、操作条件、实物和实际操作、记录和资料等。

  3. 听取:听取汇报、介绍、反映、意见或批评,听机械设备的运转响声或承重物发出的微弱声等。

.3 嗅闻:对挥发物、腐蚀物、有毒气体进行辨别。

.4 问询:评估影响安全问题,详细询问,寻根究底。

.5 调查:查明问题、核对数据、查清原因,追查责任。

.6 测量:测量、测试、监测。

.7 试验:进行必要的试验或化验。

.8 分析:分析安全事故的隐患、原因。

安全检查表法是一种原始的、初步的定性分析方法,通过事先拟定的安全检查明细表或清单,对安全生产进行初步的诊断和控制。

  安全检查表通常包括检查项目、内容、回答问题、存在的问题、改进措施、检查措施、检查人等内容。

  4. 安全检查的形式

定期安全检查是指列入安全管理活动计划,有较一致时间间隔的安全检查。定期安全检查的周期,施工项目自检宜控制在7~10天。班组必须坚持日检。季节性、专业性安全检查,按规定要求确定日程。

突击性安全检查是指对特别部门、特殊设备、小区域的安全检查,属于突击性安全检查。

  特殊情况检查。针对新安装的设备、新采用的工艺以及新建或改建的工程项目,预见到可能带来新的危险因素时,在投入使用前进行以“危险因素发现”为主题的特殊安全检查。

  特殊安全检查还涉及对手持电动工具、电气、照明和通风设备以及有毒有害物的储运设备进行安全检查以满足特殊安全要求。

  6.消除危险因素的关键。安全检查的目的是为了发掘、处理和消除危险因素,以避免事故伤害并促进安全生产。消除危险因素的关键环节是认真整改,确保危险因素真正消失。

  对于暂时无法消除的危险因素,应进行逐项分析并尽快制定整改计划。整改后必须坚持三定和不拖延的原则,以避免危险因素长期存在并威胁人身安全。

  “三定”是指对危险因素的消除态度。它包括确定负责整改的责任人、制定具体的解决和改正的措施并设置整改时间限制。整改时,如果自己的力量能够解决问题,就不能推卸责任或拖延时间。如果自己无法解决,应积极主动寻找解决方案并争取外界支持以加快整改进度。

  四、作业标准化

  在操作者产生的不安全行为中,缺乏正确的操作方法、省略必要步骤、坚持个人的操作习惯等原因占比较大。通过制定科学的作业标准规范员工的行为,有助于控制不安全行为和减少操作失误。

  1.制定作业标准是作业标准化的关键条件:

  ①采用技术人员、管理人员和操作人员三者的结合,根据特定条件制定作业标准。在反复实践和修订后确定最终标准。

  ②作业标准必须明确规定操作步骤、操作方式、操作质量标准、操作的目的和完成后物品的状态等细节。

  ③作业标准应尽可能简化和专业化,尽量减少工具和夹具数量,以减轻操作员的熟练技能和注意力的要求。

  ④作业标准必须符合生产和作业环境的实际情况,并根据不同的作业条件制定不同的标准,不能通用。

  当制定作业标准时,必须充分考虑到人体运动特点和规律,并根据人机学的要求合理布置作业场地、使用工具设备和控制操作幅度。

  一方面,在考虑人的身体运动特点时,要避免使用不自然的姿势和频繁移动重心,使动作具有连贯性和自然的节奏。例如,应尽量减少急剧的运动方向变化,保留肢体自由运动的空间,并尽可能减少手部和眼部的操作次数,降低肢体运动的幅度。

  另一方面,在作业场地的布置中,应考虑到行进道路、照明和通风的合理分配,同时确定机械和工作材料的位置,以便于作业的顺利进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