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身边的文档专家,晒文网欢迎您!
当前位置:首页 > > 综合 > 正文

五年级上册数学第一单元试卷(汇总4篇)

2023-10-22 19:15:20综合

五年级上册数学第一单元试卷(汇总4篇)

五年级上册数学第一单元试卷 篇1

  设计说明

  1.创设生活化的情境,学生活中的数学。

  数学来源于生活,生活中处处有数学。本节教学内容跟生活密切相关,五年级的孩子已经积累了一定的生活经验,教学设计利用课件出示例题,为学生创设充满趣味的学习情境,激发学习兴趣,同时让他们体验到了数学的价值。

  2.放手让学生探究,把课堂还给学生。

  《数学课程标准》的一个重要理念就是让学生成为学习活动的主人。在教学中要尽量放手让学生探究,只有这样才能把数学知识转化为自己的知识。本设计放手让学生自己探究“去尾法”和“进一法”的取值方法。之后,让学生列举出生活中运用“去尾法”和“进一法”的例子,最后引导学生总结出这两种方法的使用都要根据实际情况,这样的设计能使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知识。

  课前准备

  教师准备PPT课件

  教学过程

  ⊙复习旧知,引入新课

  1.说说小数除法的计算方法和求商的近似数的方法。

  2.揭题:这节课我们一起应用以前学习的小数除法的知识来解决问题。(板书课题)

  设计意图:通过回顾旧知,直接引出新课内容,激发了学生解决问题的欲望。

  ⊙讨论交流,探究新知

  1.教学例10(1),学习“进一法”。

  (1)理解题意,列式计算。(课件出示例题和情境图)

  引导学生交流题中的数学信息,理解题意,并独立列式计算。

  2.5÷=(个)

  (2)设疑:我们求得的结果是个瓶子,在我们的生活中能找到个瓶子吗?符合生活实际吗?根据你的生活经验,这里求“需要准备几个瓶子”,得数应该保留什么数?用什么方法取近似数?

  (3)小组讨论:根据实际情况,这里需要准备几个瓶子?为什么?

  (4)学生汇报讨论的情况:瓶子不能有个,应取整数。按“四舍五入”法取近似数,结果应是6个,但是6个瓶子不能装下香油,只能装,剩下的还需要1个瓶子,所以需要7个瓶子。

  (5)小结:根据实际情况取近似数时,不管省略部分首位上的数字是多少,都向前一位进1的这种方法,叫做“进一法”。

  2.教学例10(2),学习“去尾法”。

  (1)学生独立审题,分析题目,并列式解答。(课件出示例题和情境图)

  王阿姨用一根25m长的红丝带包装礼盒。每个礼盒要用长的丝带,这些红丝带可以包装几个礼盒?

  25÷=…(个)

  (2)设疑:礼盒数能用小数来表示吗?

  (3)小组讨论:用“四舍五入”法取近似数,结果是17个礼盒,但包装17个礼盒,丝带够吗?为什么?

  [小组讨论,并向全班汇报:因为×17=(m),丝带不够,所以这里不管小数部分是多少都要舍去,取整数16,即只能包装16个礼盒]

  (4)小结:在这道题里,出现了满5也要把尾数舍去的情况,我们把这种取近似数的方法叫做“去尾法”。

  3.回顾反思,明确方法。

  (1)观察例10中的两道题,小组讨论一下:对于取商的近似数,你们又有了哪些新的认识?

  (2)小组讨论后选代表汇报,互相补充。

  ①第(1)小题,不管小数部分是多少,都要进1取整数。

  ②第(2)小题,不管小数部分是多少,都要舍去尾数取整数。

  (3)师生共同总结:在解决实际问题时,要根据实际情况取商的近似数。

  4.举例升华。

  师:你能举出生活中运用“进一法”和“去尾法”取近似数的例子吗?

  设计意图:培养学生思考问题的习惯,使学生充分理解题意,掌握解决问题的方法。

  ⊙巩固练习,拓展应用

  1.幸福小学有382人要去秋游,每辆客车限乘40人,需要几辆客车?

  2.一根长米的木料,先截取等长的5段,共米,剩下的要截成米长的小段,最多还能截出几段这样长的木料?

  设计意图:及时巩固,使学生掌握解决问题的方法,发展学生的思维。

  ⊙全课总结

  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

  ⊙布置作业

  教材41页7、8题。

  板书设计

  解决问题

  例10 (1)÷=(个)≈7(个)(进一法)

  (2)25÷=…(个)≈16(个)(去尾法)

  根据实际情况,选用合适的方法取商的近似数。

五年级上册数学第一单元试卷 篇2

  一、单选题

  1.计算(+++)×

  时,()最简便。

  A. (4×)×

  B. (×)×4

  C. ×(4×)

  2.下列各式的计算结果,与25×的计算结果不相等的是()

  A. ×24

  B. 25××6

  C. 20×+5×

  D. 25×2÷

  3.下列式子正确的是()

  A. ×>

  B. 5×>5

  C. ×<

×4表示的意思是()

  A. 4的十分之六是多少

  B. 个4是多少

  C. 4个的和是多少

  5.一个不为零的数乘5,所得的积比这个数( )

  A. 大

  B. 小

  C. 相等

  6.下列算式中,积大于第一个因数的是( )。

  A. ×

  B. ×

  C. ×

  7.下面说法错误的是()。

  A. 汽车行驶,汽车本身和轮子的运动都属于旋转现象。

  B. ×32×可以变形为(×8)×(4×)计算比较简便。

  C. 生活中多种不同的等量关系都可以用方程“x+5=30”表示,这体现数学的简洁美。

  8.下面算式,结果大于1的是()。

  A. ÷6

  B. ÷45

  C. 5×8

  D. ÷28

=2+==()(a,b为两个不同的数字)

  A. 大于1

  B. 等于1

  C. 小于1

  D. 不确定

  10.下列算式中与×73的结果相等的是()

  A. 202×

  B. 2020×

  C. ×

  D. ×

  二、判断题

×+×=×(+),运用了乘法结合律。()

  乘一个小数,积一定比15小。()

  13.两个小数相乘,乘得的积的末尾有0时,先去掉0,再点上小数点。()

×的积用四舍五入法保留两位小数是。()

  千克青椒元,张奶奶买了千克,付给售货员7元钱,应找回3角钱。()

  三、填空题

  16.

(1)×=

(2)÷=

(3)

  12+13=(4) 12?13

=(5) 12

×13=(6) 12÷

  13=17.一个正方形的边长是 ,它的周长是cm ,面积是cm?。

  18.白菜每千克元,妈妈买了千克,应付元,妈妈付了10元应找回元。 ×的积有位小数,保留一位小数约是。

  20.计算:

×=

×=

  四、解答题

  21.王老师从家骑自行车去学校,每小时行千米,小时可到达。如果他改为步行,每小时走千米,小时能到学校吗?

  22.一只蜜蜂每小时飞行1千米,小时大约可以飞行多少千米?(得数保留整数)

  23.一台织布机每天织布千米,改进工艺后每天能多织5米。照这样计算,一批任务要20台织布机,8天完成,这批任务有多少千米布?

  24.食堂运来一车煤,平均每天用吨,用了6天后还剩吨。这车煤原来有多少吨?

  25.精白面粉每千克元。

(1)根据面粉的单价填表。 数量(kg )1234

  总价(元)

(2)买20kg ,30kg 各需要多少元?

(3)买24kg ,3kg 又各需要多少元?

五年级上册数学第一单元试卷 篇3

  1.小数乘法计算方法:按整数乘法的法则算出积;再看因数中一共有几位小数,就从积的右边起数出几位点上小数点。

  注意:

(1)计算结果中,小数部分末尾的0要去掉,把小数化简;小数部分位数不够时,要用0占位。

(2)计算小数加减法先把小数点对齐,再把相同数位上的数相加。

(3)计算小数乘法末尾对齐,按整数乘法法则进行计算。

(4)计算整数因数末尾有0的小数乘法时,要把整数数位中不是0的最右侧数字与小数因数末尾对齐。

  2、一个数(0除外)乘大于1的数,积比原来的数大; 一个数(0除外)乘小于1的数,积比原来的数小。

  3、求积的近似数:先求出积,再根据需要求近似数。 求近似数的方法一般有三种:

⑴四舍五入法 (常用) ;

⑵进一法;

⑶去尾法。后两种多用于解决实际问题求近似数中。

  4、计算钱数,保留两位小数,表示精确到分。保留一位小数,表示精确到角。

  5、小数四则运算顺序跟整数四则运算顺序是一样的。(只有同级运算,从左到右依次计算;两级都有,先乘除后加减;有括号,先算括号里面。)

  6、运算定律和性质:

  方法1、看(观察算式)2、想(思考能否简便计算)3、做(确定定律按运算律简便计算。)

  整数乘法的交换律、结合律和分配律,同样适用于小数乘法。

  常见乘法计算(敏感数字):

  25×4=100 125×8=1000

  加法交换律:a+b=b+a

  加法结合律:(a+b)+c=a+(b+c)

  乘法:乘法交换律:a×b=b×a

  乘法结合律:三个数相乘,先把前两个数相乘,再和最后一个数相乘,或先把后两个数相乘,再和第一个数相乘,积不变。

(a×b)×c=a×(b×c)

  乘法分配律:两个数的和(或者差)同一个数相乘,可以先把这两个数(或者被减数与减数)分别同这个数相乘,再相加(或者再相减)。

(a+b)×c=a×c+b×c

  或 (a-b)×c=a×c-b×c

  减法性质:从一个数里连续减去两个数,我们可以减去两个减数的和,或者交换两个减数的位置。

  a-b-c=a-(b+c) a-b--c=a-c-b

  除法性质:从一个数里连续除数两个数,我们可以除以两个除数的积,或者交换两个除数的位置。

  a÷b÷c=a÷(b×c) a÷b÷c=a÷c÷b

  去括号:加减(乘除)混合时, 括号前是加号(乘号)的,去掉括号后,括号内的符号不变号;括号前是减号(除法)的,去掉括号后,括号内的符号要变号。

  a+(b-c)=a+b-c

  a-(b-c)=a-b+c

  a (b÷c)=ab÷c

  a÷(b÷c)=a÷b×c

五年级上册数学第一单元试卷 篇4

  一、单选题

  1. C

  2. D

  3. B

  4. C

  5. A

  6. B

  7. A

  8. B

  9. C

  10. D

  二、判断题

  11. 错误

  12. 错误

  13. 错误

  14. 正确

  15. 正确

  三、填空题

  16. (1)(2)8

(3)5 6

(4)1 6

(5)1 6

(6)11 2

  17. ;

  18. ;

  19. 三;

  20. ;

  四、解答题

  21. 解:王老师家到学校的距离是:×=(千米)步行小时行:×=(千米)

  千米<千米

  答:不能到学校。

  22. ×=(千米)≈88(千米)

  答:小时大约可以飞行88千米。

  23. 解:5米=千米

(+)×20×8

=5×8×20

=20(千米)

  答:这批任务有20千米布。

  24. 解:用去:×6=9(吨)

  一车煤的吨数:9+=(吨)

  答:这车煤原来有吨。

  25. (1);;;

(2)解:×20=112(元)

×30=168(元)

  答:买20kg,30kg各需要112元、168元。

(3)解:×24=(元)

×=(元)

  答:买24kg,kg又各需要元、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