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年级上册数学教案(精华5篇)
教学内容
苏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二年级(上册)第94~95页。
教学目标
1.使学生通过实际观察、比较,初步体会从不同的位置观察物体所看到的形状可能是不一样的,并能辨认从某个位置观察到的简单物体的形状,能根据看到的形状正确判断观察者的位置。
2.使学生在观察活动中,感受数学学习的乐趣,体会数学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丰富对现实空间及图形的认识。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
谈话:小朋友,你们喜欢拍照吗?刘老师拍了两张学校校门的照片,想不想看一看?(课件出示校门的照片)
提问:你看到了什么?
小结:同一个校门,在它的里面和外面看,看到的样子是不同的。
谈话:老师这里还有两张照片,你知道是在什么地方拍的吗?(课件出示教室前后的照片)
引导:仔细观察这两张照片,你发现了什么?
小结:观察的位置不同,看到的样子也不同。
[评析:让学生观察自己学校校门和教室的照片,学生有话可说,兴趣高涨,充分激活了已有的知识经验。]
揭题: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从不同的位置观察生活中的物体。(板书课题:观察物体)
二、合作探究
1.指导观察。
出示并介绍小猴。
示范:下面我们来观察小猴,请小朋友看老师是怎样观察的。(边说边示范)我先观察小猴的前面,像这样(从前面平视小猴)在小猴的前面看,看到的是什么呢?(看到的是小猴的前面)那老师看到的是这里四幅图片中的哪一幅呢?(出示四幅图片让学生选择)
让每个小组的1号小朋友学着老师的样子观察小猴的前面,师生共同评价。
继续示范:再观察小猴的左边,(教师转到小猴的左边)这回老师看到的又是哪一幅图片呢?(一边看,一边从四幅图片中找出相应的图片)哦,是这一张图片。(举起小猴左侧面的图片)
谈话:下面请每组的四个小朋友在不同的位置上观察小猴,并找到自己看到的小猴图片。
学生按要求活动,并从四幅图片中找出自己看到的小猴图片。教师巡视,注意纠正不规范的观察姿势。
反馈:请每组1号小朋友举起你看到的小猴图片,(学生举起图片)说一说,你看到的是小猴的哪一面?
分别让每个小组2、3、4号小朋友举起自己看到的小猴图片,并说一说看到的是哪一面。
比较:(举起每个组2、4号小朋友选择的图片)这两张图片,分别是每个组2、4号小朋友看到的,你知道它们分别是哪个小朋友看到的吗?你是怎样想的?(看到小猴的右半边脸时,是从小猴的右面看到的;看到小猴的左半边脸时,是从小猴的左面看到的)
[评析:教给学生正确的观察方法,是有效组织观察活动的前提。让学生找到自己看到的小猴的图片,有利于学生初步体会观察者的'位置与所看到的视图的对应关系。引导学生结合自己的生活经验,正确区分小猴的左侧面和右侧面,突破了本课的难点,使学生更好地体会观察的位置不同,观察的结果也不同。]
2.换位观察。
谈话:刚才每个组的四个小朋友在自己的位置上观察了小猴,每个小朋友观察到的小猴的样子都是不一样的。你想看看其他小朋友看到的小猴是什么样子吗?请每个小组的小朋友按这样的顺序(手指顺时针方向)换个位置再观察,并在四张图片中找到自己看到的小猴图片。
学生观察后,组织反馈。
继续换位观察,使每个学生都分别从四个位置观察小猴。
提问:通过刚才在不同的位置上观察小猴,你发现了什么?
[评析:换位观察,并找到相应的视图,提高了学生的参与度,有利于学生从整体上把握观察者的位置与视图的对应关系,从而深刻体会到观察同一个物体,观察的位置不同,观察到的结果也不同。]
3.学会判断。
谈话:小红、小云、小芳和小玉也为这只小猴拍了照片(出示第二个例题的情境图),你知道下面这些照片(出示四幅图片)分别是谁拍的吗?
学生回答,并阐述理由,教师根据学生的回答完成连线。(着重让学生弄清判断从左侧面和右侧面看到的视图的方法。如:当学生说到小云看到的是第二幅小猴图时,要让学生说一说是根据什么判断的,是怎样想的)
[评析:引导学生应用已经积累的观察经验,通过想像判断每一张照片分别是谁拍的,把学生的认识水平从“不同位置观察同一个物体,看到的样子不同”,上升到“根据看到的视图,判断观察者的位置”这一层次,加深了学生对观察者的位置与视图的对应关系的理解,发展了空间观念。]
三、活动交流
1.“想想做做”第2题。
谈话:我们已经知道,在不同的位置看同一个物体,看到的样子不同。生活中也常常需要从不同的位置观察同一个物体。瞧,校园里有一辆汽车,(出示“想想做做”第2题)三个小朋友在不同的位置观察这辆汽车,你知道右边的图分别是谁看到的吗?
学生独立完成后,组织反馈。
2.“想想做做”第3题。
谈话:请小组长拿出这样的茶壶,(出示茶壶)像这样放在桌上,(放在一个小组的桌上)你能指出自己看到的是哪一幅图吗?
学生到黑板上分别指出自己看到的视图。
提问:你能说出你们组其他三个小朋友看到的是哪一幅图吗?(着重引导学生根据壶嘴和壶把的朝向判断茶壶的左视图和右视图)
四、课堂总结
提问:今天这节课我们学习了什么?你有什么收获?
〖教学目标〗
1.发展从情境图中获取信息、提出问题的能力。
2.结合具体情境,发展估算能力,探索加减混合运算的方法,并能正确计算。
3.能运用所学知识,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体会数学与实际生活的联系。
〖教材分析〗
学生已经在一年级学习了百以内的连加、连减、加减混合运算,在本册第六单元又学习了万以内数的加减法。本节课在此基础上,创设了“买洗衣机”的情境,引导学生提出问题、解决问题,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提倡方法多样性。然后,再让学生根据具体情况,选择适当的方法解决问题。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注意培养学生的估算意识,引导学生估算结果的'大致范围。
本节课创设的“买洗衣机”的情境,是我们在日常生活中常见的生活素材,学生感到非常熟悉、亲切。让学生亲自参与到家庭的“理财”计划中,使学生在理财的过程中,探索加减混合的计算方法,会使学生感受学习数学的价值,激发学习数学的兴趣。
〖学校及学生状况分析〗
学校为一、二、三年级教学班配备了多媒体讲台,为现代化教学打下了良好的基础。学生都来自城市,知识面比较丰富,对教材中的情境非常熟悉。我们班学生对数学学习兴趣浓厚,敢想、敢说、敢问,思维活跃。低年级学生好奇心强,喜欢动手。小组成员按每组4人进行合理搭配,有利于合作交流。
〖课堂实录〗
(一)谈话导入
师:同学们,昨天老师让你们回家做了一个家庭理财调查,你们都调查好了吗?
(前一天发给学生如下的调查表。)
(评析 本环节旨在引起学生的好奇心,“做这个调查要干什么”引起学生对本节课的极大关注,为下一步解决问题奠定了基础。)
生:调查好了。
师:谁把自己调查的情况说给大家听听。
生1:妈妈的收入是860元,爸爸的收入是1500元,每月生活费是1000元,计划购买的商品是4000元的电脑。
生2:妈妈的收入是1100元,爸爸的收入是2560元,每月生活费是1200元,计划购买的商品是5000元的健身器。
生3:妈妈的收入是790元,爸爸的收入是1280元,每月生活费是900元,计划购买的商品是3500元的空调。
师:这几个同学们做的调查非常好!下面我们以小组为单位,来交流一下你的调查,好吗?
(小组交流。)
师:有一个叫小刚的同学也回家做了一个调查,你们想知道吗?
生:想。
(二)创设情境,解决问题
(屏幕显示:小刚的妈妈说:“我的收入是632元。”小刚的爸爸说:“我的收入是786元。”小刚的妈妈说:“我们家每月的生活费是980元。”)
师:看到这里,你能提出什么数学问题?
生1:小刚的爸爸比妈妈多收入多少钱?
生2:他们共收入多少钱?
生3:小刚家每月还剩多少钱?
师:你能估算出小刚家每月大约节余多少钱吗?小组讨论后,自己解答。
师:哪位同学说一说你的估算结果?
生1:600+700-1000=300(元)。
生2:不对,786元接近800元,应该是600+800-1000=400(元)。
师:哪位同学的结果更接近精确结果?
生:第2位同学。
师:同学们这么快就估算出来了,那么你们能实际算出小刚家每月可以节余多少元吗?请同学们做在练习本上。
(找一生说答案,全班订正。师板书:632+786-980=1418-980=438(元)。)
师:小刚家也有一个计划。你们想知道吗?
(看屏幕:小刚的妈妈说:“我想用节余的钱买一台价格是960元的洗衣机,帮妈妈算一算,需要攒几个月?”小刚做思考状。)
师:同学们,你们能帮助小刚解决这个问题吗?
生:能。
(评析课件引起了学生的注意,激发了学生的好奇心。学生的好胜心很强,对帮助小刚解决问题个个信心十足,立即投入了积极思考的状态中。)
师:小组讨论,然后全班交流。
生1:用洗衣机的价钱减去一个月的节余,还缺522元,再减去一个月的节余,还缺84元,因此需要攒3个月。
(列式:960-438=522(元),522-438=84(元),需要攒3个月。)
生2:我们组是这样想的,两个月的节余是876元,要买一台洗衣机是960元,还少84元,因此要攒3个月。
(列式:438+438=876(元),960-876=84(元),需要攒3个月。)
生3:我们组的想法和第二个同学说得差不多,先求出两个月的节余是876元,而876比960少了不到100元,所以要攒3个月。
(列式:438+438=876(元),876比960少了不到100元,所以要攒3个月。)
生4:我们组的想法是先求出两个月的节余,是876元,买洗衣机还不够,再加一个月的节余是1314元,这就足够了,因此要攒3个月。
(列式:438+438=876(元),876+438=1314(元),需要攒3个月。)
师:通过讨论,同学们想出了这么多的方法帮助小刚解决了问题,看看小刚说什么?
(屏幕显示:小刚高兴地说:“谢谢同学们帮我解决了问题,你们的好方法我已经学会了。再见。”)
(评析本环节的设计初衷是给学生创造机会,让他们自己去发现问题,提出问题。由于是生活中的素材,因此,人人参与,课堂气氛热烈。由于每个人的思维不同,解决问题的方法也是多种多样,学生的个性得到充分体现。)
(三)理解应用
师:老师也为同学们的聪明才智感到高兴,现在你就是你们家的小管家,请你用自己喜欢的.方法计算出购买计划中的商品,用每月节余的钱,需要攒几个月。数据多的同学可用计算器帮忙,有困难的同学可以请小组成员或老师帮忙。
(评析此环节旨在巩固本节课的重点、难点,如果单纯地出一道题,学生会感到枯燥乏味,但让他们计算自己家的理财计划,学生的情绪又高涨起来了。另外,可以让学生使用计算器,他们感到很高兴,继续保持高涨的学习激情。)
(四)回顾总结
这节课你有哪些收获?同学们用很多的方法帮助小刚解答了问题,同时也做好了自己家的理财计划,并掌握了加减混合计算的方法,同学们的课上得非常好。
〖教学反思〗
课前,我先让学生回家做一个调查,引起学生的好奇心,从而引起对本节课的极大关注。课堂上,学生精神高度集中,为下一步解决问题奠定了基础。帮小刚解决问题时,学生情绪高涨,因为这就是发生在自己身边的事,只是平日从不参与,这次让他们自己当“管家”,他们的学习兴趣一下就激发出来了。课堂上,小组讨论气氛热烈,学生解决问题的方法多种多样,让我为之一振。由于取材于生活,学生感到很熟悉,因此表达起来非常流畅,把一个理财计划说得井井有条。在学生自主探索、合作交流中得到的知识,相信将会令他们终身难忘。这节课,我感到学生在学习加减混合运算的过程中,并不感到枯燥乏味,因为问题情境很贴近他们的生活。学生体会到了数学就在我们身边,并能运用不同的方法解决生活中的简单问题。
我自己认为这节课总体上达到了预期目的,但由于学生的差异,个别学生的思考速度跟不上小组的讨论,因此就干脆放弃。另外,虽然在课前,我强调是近几个月内的计划,有些学生在计算时才知道要攒8~9个月,这样在计算时就耽误了时间。
通过反思,提醒我在今后备课中要关注每个细节,努力提高自身教学以及处理事件的能力,以便在今后的课堂教学中更上一层楼。
〖案例点评〗
本课利用教材中提供的情境,引导学生提出问题,注重利用已有的知识和经验,通过独立思考、合作交流,探索适当的解决问题的方法。
1.创设情境,引导学生在具体的情境中提出问题、解决问题
考虑到学生已有的知识基础,创设“买洗衣机”的情境,紧密联系了学生的现实生活,学生感到非常熟悉、亲切。让学生亲自参与到家庭的“理财”计划中,使学生在理财的过程中,探索加减混合的计算方法,使他们感受学习数学的价值,激发学习数学的兴趣。
2.探索计算方法,鼓励算法多样化
百以内加减法已经为学生万以内加减法打下了一定的基础,因此,教师应引导学生自主探索三位数加减法的计算方法。本节课,在教师的正确引导下,通过小组合作交流,体现算法多样化。学生能灵活运用不同的方法解决生活中的简单问题,并对结果的合理性进行判断。
本节课还注重提高学生语言表达能力,教师对学习有困难的学生给予了热情的帮助,增强学生学习数学的信心。需要注意的是,课堂中在充分让学生合作探讨的同时,要注意合理搭配每一环节的时间,把握住重点内容进行教学。
教学目标:
1、在具体情境中学习4的乘法口诀并能熟记、进一步理解乘法的意义。
2、能正确运用乘法口诀解决实际问题、经历乘法口诀的编制过程、在探索口诀记忆方法过程中形成初步的合情推理能力。
3、形成初步的应用意识、体会数学与生活的联系。
教学重点:
熟记4的乘法口诀。
教学难点:
应用4的口诀解决实际问题。
教学过程:
课前3分钟、复习3的乘法口诀、对口诀。
一、情境创设、提出问题
师:同学们、上节课我们通过小丑玩球研究了3的乘法口诀、咱们来开个小火车吧(出示课件对口诀)。看来同学们都掌握的.不错、这节课我们来共同研究一下小丑顶碗中的数学问题。(重读顶碗两个字。)请看大屏幕、观察这幅杂技图、你发现了什么?
生:一共有多少个碗?
师:哦、你提了一个数学问题。图上都画了什么、他们在干什么?
生1:每个小丑有4个碗
生2:有5个小丑。
师:哦、这么多信息、那你能根据这些信息提一个数学问题吗?
生:一共有多少个碗?
师:哦、你是说5个小丑一共有多少个碗、老师把你的问题贴在黑板上。谁还想提?(重读5个)
生1:4个小丑有几个碗?
生2:3个小丑有几个碗?
生3:2个小丑有几个碗?
生4:1个小丑有几个碗?(教师逐个把问题贴在黑板上)
师:一个小丑有几个碗、用不用算?
生:不用。
师:数一数就行了。一个小丑有4个碗、表示?
生:1个4
师:1个4就是4、用乘法算式表示就是1×4=4(板书)
二、合作探究、探索新知
1、小组合作
师:那两个小丑几个碗?
生:8个。
师:你是怎么知道的?我们一起来看看(课件)。一个小丑4个碗、有来了一个小丑顶4个碗、所以一共有几个4?(在黑板上用图画出2个4)改为用课件展示2个4相加
生:2个4(板书)
师:2个4相加、怎么列算式呢?
生:4+4=8、4×2=8(板书)
师:那4×2=8中的4表示什么?
生:表示每组4个
师:那2表示什么呢?
生:有两组。
师:这样我们就知道了2个小丑有8个球。那同学们你们想不想知道3个小丑、4个小丑、5个小丑有几个碗呢?
生:想。
师:好、同桌两个人可以合作一下、用小棒摆一摆、也可以画一画、算一算、两个人分工合作、一个操作的、一个填好操作记录单、开始。(出示课件温馨提示)
(学生动手操作、教师巡视指导)指导时再次提醒学生所用的方法、可以摆一摆、可以画一画。并将时间适当缩短。
师:请你用你的坐姿告诉老师你已经完成了。我们先来看第一个问题、3个小丑几个碗?
生:12个。
2、展示交流
师:你是怎么知道的?哪位同学愿意到前面来展示一下你的成果?要求学生展示时拿着自己所画的图或摆的小棒到前面展示。
生:(学生实物展示)3个小丑12个小球、表示3个4相加。加法算式是4+4+4=12、乘法算式是4×3=12。
师:嗯、那你是用什么方法得到的?是用小棒摆还是画出来的?
生:我是画的(实物展示学生的画图)这是一个4两个4、三个4。
师:嗯、他用一个小圆圈表示一个碗、这种方法好不好?
生:好。
师:你是怎么列出的乘法算式?根据什么?
生:因为有3个4相加。
师:真棒。乘法算式中的4表示?
生:每组4个。
师:3又表示什么呢?
生:有3组。
师:我们又解决了一个问题。那么4个小丑有几个小球呢?
生:16个。
师:怎么得到的16个?谁愿意到前面来展示一下你的成果?
生:(学生实物展示)4个小丑16个小球、表示4个4相加、加法算式是4+4+4+4=16乘法算式是4×4=16。
师:那你又是通过什么方法知道的?
生:我是用摆小棒的方法(学生摆放)
师:这个方法也很好、谢谢你给大家做了精彩的演示。同学们给点掌声吧。这样我们就知道了4个小丑有16个碗。还有最后一个问题。5个小丑几个碗呢?
生:20个。
师:哦、最后一个问题谁愿意和大家交流你的成果呢?
生:5个小丑20个碗。表示5个4相加、加法算式是4+4+4+4+4=20、乘法算式是4×5=20。我也是用摆小棒的方法求的。
师:哦、你也是用小棒摆的、看来啊小棒真是我们的好朋友。好了孩子们、我们用不同的方法解决了那么多问题、不知不觉我们编成了一首小儿歌、快用你们响亮的声音读一读。
生:1个小丑4个碗、2个小丑8个碗、3个小丑12个碗、4个小丑16个碗、5个小丑20个碗。
3、编口诀
师:真好听。除了儿歌你还想到什么更简洁的记忆方法吗?
生:乘法口诀。
(师:1个小丑4个碗、可以用什么口诀来表示?
生:一四得四。
师:那2个小丑8个碗呢?
生:二四得八。
师:3个小丑12个碗的口诀就是?
生:三四十二。
师:那接下来的口诀是?
生:四四十六、四五二十)
乘法口诀是由乘法算式得到的、不是小儿歌。
改为:4×1=4怎么编口诀呢?生:一四得四。
师:那么4×2=8呢?生:二四得八。
师:4×3=12怎么用口诀表示呢?生:三四十二。
师:真棒、4×4=16呢?生:四四十六。
师:你们太厉害了、还有最后一个4×5=20呢?生:四五二十。
师:这些口诀中很多都是我们学过的、快来找一找我们的好朋友在哪?哪些口诀我们已经学过了?
生:二四得八学过。
师:哦、这节课我们知道二四得八可以表示成2个4相加、我们学过它还可以表示成?
生:4个2相加。
师:很好、二四得八既可以表示成4个2相加、也可以表示成2个4相加。找一找还有我们的好朋友吗?
生:三四十二。
师:哦、你在哪学过?
生:在3的乘法口诀中、表示4个3相加。
师:哦、说的真好。三四十二不仅可以表示成3个4相加、还可以表示成4个3相加。找到了两个好朋友了、还有吗?
生:四五二十。
师:哦、这也是我们的好朋友、在哪里学过?
生:5的乘法口诀。
师:我们知道四五二十可以表示成5个4相加、还可以表示成4个5相加。孩子们、我们有这么多好朋友、那你把他们背下来吗?一起背一下吧。
(学生齐背口诀)
师:我们一起来看大屏幕、仔细观察、这些口诀有什么规律?
生:都有四。:很好、所以这节课我们学习的就是4的乘法口诀。(板书标题)
师:你还发现了什么规律?
生:从上到下一个比一个多4.
师:真有一双会发现的眼睛、从上到下的得数依次比前面的多了4。我们发现8比4多了4,12比8多了4、16比12多了4、20比16多了4。假如有个粗心的小朋友忘了四四多少了、但他记得三四十二、怎么办呢?
生:用12加上4得到四四十六。
师:真棒、这个规律非常好用。除了这个规律还有吗?
生:从下往上、得数一个比一个少4。
师:嗯、没错、这也是个很好的规律。如果有个粗心的小朋友不记得四四多少了、但他记得四五二十、怎么做呢?
生:用20减去4得到16。
师:所以得到四四十六。这个规律真好。
三、巩固练习、应用提高
师:同学们学了那么多、下面咱们来做个小游戏来奖励你们一下吧、咱们来对口诀吧、小火车从哪开起来呢?
(课件出示练习题)
师:看来同学们都背下来了4的乘法口诀了、咱们在这么短的时间解决了那么多问题。我们的舞台上除了有小丑在表演、装饰的也很漂亮、一共有多少个黄灯笼呢?怎样列式呢?
生:4×4=16
师:为什么这么列式呢?
生:每组有4个灯笼、有4组。
师:嗯、那用到了那句口诀呢?
生:四四十六。
师:回答的真响亮。
为了加强运用、再让学生找一找生活身边有哪些问题用到了4的乘法口诀。
师:孩子们、除了课本上用到了4的乘法口诀、你能在你的身边找一找哪里还能用到4的乘法口诀吗?
生:一个凳子有4条腿、3个凳子有几条腿?
师:你真有一双会发现的眼睛。那谁能帮他解决这个问题?
生:4×3=12
师:同意的同学坐端正。这个乘法算式用到了哪句乘法口诀?
生:三四二十。
四、课堂小结、回顾反思
师:同学们、一节课的时间很快就到了、相信你一定收获了很多、咱们一起来分享一下吧。
生1:我学会了4的乘法口诀。
生2:我学会了这首小儿歌。
师:同学们说的都很好。我们根据这首小儿歌编了4的乘法口诀、而且解决那么多的问题、那你们想不想知道6个小丑、7个小丑、8个小丑、9个小丑有几个碗呢?
生:想。
师:这些问题感兴趣的'同学课下可以思考一下。学了这么多、这节课你们开心吗?
生:开心。
师:老师也很开心。这节课上到这里、下课。
教学目的
1.使学生理解笔算两位数减两位数的算理,掌握竖式的写法和计算方法,并能正确的笔算.
2.培养学生知识迁移的能力和口头表达能力.
3.培养学生仔细计算的良好学习习惯.
教学重点
正确书写两位数减两位数的竖式和计算顺序.
教学重点
掌握两位数减两位数的计算顺序.
教具、学具准备
多媒体课件、学生准备红、黄色圆片及数位表.
教学过程
一、复习
42-20 79-6
85-40 67-31 65-3
65-3这道题的竖式应该怎样写?
2.想一想笔算加法时都应注意些什么?
二、观察思考,探究新知
1.教学例1.
65—3=
教师说明也可以写成竖式进行笔算.
(1)出示图示,使学生明确:
十位上 6个○表示 6个十;个位上 5个○表示 5个一,读作 65.
(2)说明:要从65里减3
启发学生思考:3表示什么?应该从哪里去掉?
引导学生明确:3表示3个一.应该从65里个位上“5个一里去掉3个一.”
教师同时在个位○中划去3个.
(3)说明:笔算竖式怎样写呢?
要求学生在稿纸上写数字65,在65的个位数5的下面写上3,也就是3要对着65的个位数5.
写上减号和横线.就是数位对齐,与笔算加法的道理一样.
(4)学生独立在书上填写.提醒学生,在横式等号后面也要写上得数.
2.教学例2.
(1)比较例2和例1有什么相同点?有什么不同点?
(2)请学生独立操作学具,注意去掉的23应该怎样去掉?
(3)学生试写竖式,教师巡视指导.
提问:你在写竖式时,其中写减数中的“2”,你是怎样想的?(2是在十位上,应与65的十位上的6对齐.)
(4)学生对照数位圆片图,进行尝试计算.
(5)集体订正,请学生说一说计算时的思维过程.
3.小结计算方法.
说说笔算减法的方法是怎样的?笔算方法和口算方法相比,主要不同的地方是什么?
三、加深理解,形成技能
填空:
69-27= 99-8= 70-40=
对于表现优秀的学生及时鼓励.
四、全课小结,完善新知.
引导学生明确:笔算两位数减两位数,相同数位对齐,从个位减起.还要注意,计算时要仔细,得数要写在模式等号后.
板书设计
两位数减两位数(不退位减)
例1 65-3= 62 例 2 65-23= 42
探究活动
小猫钓鱼
游戏目的
巩固百以内的加减法.
游戏材料
用硬纸片做成的鱼若干条,每条鱼身上有一道算式,鱼嘴用铁丝做成一小圆圈;小猫面具;钩鱼杆、线、鱼钩.
游戏程序
1.用课桌围成一个长方形“鱼塘”,“塘”中放“鱼”,鱼身有算式的一面朝上.
2.每3人一组,头戴小猫面具,身上挂一个写有得数的牌子,围在课桌外面.
3.用鱼杆、鱼钩钓得数与自己身上的得数相同算式的鱼.
教学内容:
课本第5页例2
教学目标:
1、使学生能从具体的生活情境中发现问题,掌握解决问题的步骤和方法,知道可以用不同的方法解决问题。
2、培养学生认真观察等良好的学习习惯,初步培养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3、通过学习,使学生认识到小括号的作用。
4、通过解决具体问题,培养学生初步的应用意识和热爱数学的良好情感。
教学重点:
使学生知道可以用不同的方法解决问题,体会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性,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学难点:从不同的角度发现并提出问题以及不同的方法解决问题。
教学准备:
实物投影、面包房情境图。
教学过程:
一、情景导入,激发兴趣
1、谈话:小朋友昨天我们去游乐园,今天,我们去面包房看看,看看那里有什么好看的,想吗?
2、投影出示游乐园面包房图,问:“我们看看图中的小朋友们在做什么?”把学生的注意力吸引到画面上来。
3、让学生观察画面,提出问题。教师适当启发引导:还剩多少个面包?学生自由发言,提出问题。
二、合作交流,探索新知
1、观察主题图问:看到这个画面,你想知道什么?学生自由发言。教师有选择的板书::还剩多少个面包?
2、观察了解信息:从图中你知道了什么?
3、小组交流讨论。
(1)应该怎样计算:还剩多少个面包?
(2)独立思考后,把自己的想法在组内交流。
(3)选派组内代表在班中交流解决问题的方法。
4、把学生解决问题的方法记录在黑板上。
方法一、54—8=46(个)46—22=24(个)
方法二、8+22=30(个)54—30=24(个)
5、比较两种方法的异同。明确两种方法的结果都是求:还剩多少个面包?,在解决问题的思路上不同。
6、把两个小算式你能写成一个算式吗?学生尝试列综合算式。
板书:(1)54—8—22(2)54—(8+22)
交流:你是怎么想的?若第二种综合算式有困难教师进行点拨指导。特别强调计算时先算小括号里面的。
7、完成练习一第5题先让学生仔细看图,明确要解决的问题,并找到解决问题的办法。
8、小结。
三、练习巩固,应用实践
1、练习一的第2题,让学生说明图意,明确计算的问题后,让学生独立列式解答。然后请几名学生说一说解决问题的方法,给有困难的学生以启发。
2、练习一的第3题,让学生自己独立完成。汇报解决问题的思路时,强调小括号的使用。
四、课堂总结
通过今天这节课我们又学到了什么本领?你能把我们今天学会的'知识解决我们生边的问题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