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身边的文档专家,晒文网欢迎您!
当前位置:首页 > > 综合 > 正文

四年级语文教案精华15篇

2023-08-09 18:21:41综合

四年级语文教案精华15篇

四年级语文教案

四年级语文教案 篇1

  四年级苏教版语文《最佳路径》教案

  教学目标:

  1、正确认读3个要求会认的生字,掌握9个要求会写的生字。

  2、有感情的朗读课文。从格罗培斯设计路径的过程中,引导学生感悟做事的科学态度与科学的思维方式。

  教学准备:

  预习课文,了解格罗培斯。

  教学时间: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检查复习,导入新课。

  1、师:今天我们来学习《路径》,这节课我们提前进行了预习,下面老师来检查一下同学们的预习情况。

  检查学生读生词:格罗培斯 精美的杰作 焦躁 微不足道 任其选择 路径 覆盖 伦敦

  2、现在我们来回顾一下课文,说说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教师板书:精美的杰作,微不足道)

  3、这篇课文我们提前布置了预习,谁能用书中的语言来介绍一下格罗培斯?迪斯尼乐园就是格罗培斯为我们留下的精美的杰作之一,下面同学们就随着老师的幻灯片一起去迪斯尼乐园来看看。(教师课件)

  同学们是不是大饱眼福了,有什么感受?“精美的杰作”什么意思?“微不足道”什么意思?结合精美的杰作来解释一下微不足道。这些词语中还有不懂得吗?

  二、精读课文

  1、“路径”什么意思?看到这个题目你最想提出什么问题?

  教学预设:路径是怎样设计出来的?

  这条路为什么被评为路径?

  等

  2、下面我们就带着这些问题去读课文,探究问题的答案。“不动笔墨不读书”读书动笔是学习语文的好习惯,同学们要边读边勾画,是从哪些词句中看出来的。

  3、学生读书动笔

  4、全班交流

  (一)路径是怎样设计出来的?(学习课文4、5段)

  教师引导:如果你刚好经过这里,你愿意买哪边的葡萄?为什么?

  格罗培斯和你们一样,他也摘了一篮子葡萄,但令他收获的是这种卖葡萄的方法还带给了他灵感,他可能怎样想?

  同样是“给人自由,任其选择”葡萄园主和格罗培斯的出发点相同吗?

  从中我们可以看出格罗培斯的什么精神?

  让我们再读这一段,体会格罗培斯的创新思想。

  (二)为什么被评为路径?

  教师引导:“给人自由,任其选择”什么意思?

  如果是你去参观提前开放的迪斯尼乐园,你会怎样选择?

  游人地选择和你们的选择是一样的,从文中的哪个词语我们可以看出来?

  “有宽有窄,优雅自然”说明什么?

  从中你感受到格罗培斯这位大师大在何处?

  在读这一部分,体会格罗培斯的人本思想。

  (三)感受格罗培斯的创新精神

  过渡:格罗培斯在葡萄园主的启发下,以“给人自由,任其选择”的思想设计出了迪斯尼乐园的路径,成就了有一处精美的杰作。但在此之前,在这微不足道的路径设计上,他却经历了50多次苦思冥想,之前他是怎样做的?读读!

  从中你体会到了什么?

  如果用一个成语来形容他,你想用哪一个?

  用上“精美的杰作”“微不足道”这两个词语来说一句话,来赞美一下格罗培斯这位建筑大师。

  从这位大师身上你受到什么启发?

  三、 总结升华

  过渡:格罗培斯不愧为世界建筑大师,他用他的创新思维方式,以人为本的思想和对微不足道的地方精益求精的追求的精神,为我们呈现出了一处处精美的杰作。

  如果你是伦敦国际园林建筑艺术研讨会上的评委,你会怎样为格罗培斯撰写颁奖词?

  学生创作交流

  教师总结:希望同学们和格罗培斯一样,培养创新思想,做事精益求精的追求,寻找到学习和生活的路径。

  教学反思:

  《最佳路径》这篇课文主要讲了建筑大师格罗培斯为迪斯尼乐园的路径设计而大伤脑筋,无意中从老太太打理葡萄园的方法中,受到“给人自由,任其选择”的启示,从而设计出了世界最佳路径。整篇课文叙事形象生动,语言简炼,人物丰满,言简意赅,韵味深长。

  学习“遇到难题”这部分内容,我引导学生咬文嚼字,抓住关键的字词句,感悟人物特点。“攻克过无数个难题”“微不足道的路径设计”的对比描写,“40多年的研究”“已修改了五十多次,没有一次是他满意的”的列举数字,让大家感受到格罗培斯的严谨认真、精益求精的人格魅力。也为后文终于茅塞顿开设计出最佳路径埋下伏笔。

  “受到启发”中,葡萄园主卖葡萄的方法与格罗培斯路径设计方案之间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阅读这部分内容,我直接放手,把课堂时间还给学生,引导他们采用读书做记号的方法来画出两种卖葡萄的方法,比较结果,思考哪种卖葡萄的方法好,探究好在哪里。充分尊重、信任学生,放权给学生,给他们独立阅读、思考、理解课文的机会,组织他们讨论、质疑、交流,给学生充分表达自己思维的机会。学生参与的积极性高,连平时课上经常沉默寡言的人也积极举手发言:许多园主把采摘下来的葡萄放在路边,向过往的车辆和行人吆喝,结果却是很少有卖出的;而一个无人看管的葡萄园,只要你投入5法郎就可以摘一篮葡萄,结果却是在绵延上百里的葡萄产区,这里的葡萄最先卖完。在和谐的氛围中,学生的感悟能力、创新思维得到了体现。他们惊讶地发现,卖葡萄的老太太就是那个“换一种思维方式”的具有创新精神的人,她卖葡萄的方式与众不同,却体现着人文的温情与魅力:她尊重他人,信任他人,给人自由,任其选择。

  在此基础上,再研读格罗培斯的设计,引导学生们发现总结他这样设计路径与老太太的异曲同工之处:采用与众不同、顺其自然的方式,把选择的权利交给他人,让大家去寻找适合自己的东西······也就顺其自然了。

四年级语文教案 篇2

  一、教材简析

  《语文园地七》

  教学设计

  学习目标

  1、口语交际与习作:通过口语交际与习作训练,深入思考和交流成长中的故事和成长中的问题。

  2、我的发现:通过阅读小林和小东的对话,学习一边读一边想的读书方法和习惯,体会到:读书时要深入思考,善于发现问题,发现问题后,要想办法解决问题。

  3、日积月累:积累一些古代名句,通过了解古人对于成长和人生的一些积极向上的看法,受到启发和激励。

  4、展示台:展示、交流综合性学习的成果,体验成长的快乐。

  教学时间

  4课时

  第一课时

  “口语交际”

  (课前布置学生根据综合性学习的要求收集资料)

  一、引入学习

  1、回忆本组课文,围绕“成长的故事”谈谈自己的感受。

  2、谈话:日子一天天过去,我们一天天长大。在成长的过程中,我们有过获得成功的喜悦,有过遭受挫折的烦恼,也遇到过困惑不解的问题。但无论怎样,成长的经历都是令人难忘的。

  板书题目:难忘的成长经历

  二、明确要求

  1、自读题目,勾画口语交际与习作的要求。

  2、交流:

  说、写自己或别人的成长故事;

  交流读《乌塔》的想法,写“从《乌塔》想到的;

  讨论信中的问题,写回信。

  三、口语交际

  1、认真阅读书中提示,以及《乌塔》、书信,确定自己感兴趣的话题。

  2、按要求独立准备,并说给自己听一听。

  3、根据选定话题进行分组。

  选同一话题的人过多,则可再分小组,每组以4—6人为宜。

  4、分组交流,要求每人都有机会交流自己的看法。

  5、指名在全班交流,集体评议。

  6、根据评议修改自己的谈话内容,说给同桌听,注意两人间的交流。

  四、引导总结

  1、请你来总结这次口语交际活动。

  可从同学表现、老师表现、交际内容、交际方式等进行总结。

  2、请你为下一次口语交际活动提建议。

  教学后记:

  第二、三课时

  “习作”

  一、引入

  谈话:上节课,同学们选择了自己感兴趣的话题交流了难忘的成长经历。听过之后,我也想起了自己的童年,想起了自己在成长过程中那些难忘的经历。

  今天,我们就来写一写“难忘的.成长经历”。

  二、明确习作内容及要求

  1、写自己或别人的成长故事。要写得清楚具体。

  2、写“从《乌塔》想到的”。写出自己的真实想法。

  3、给“需要帮助的王虹”写回信。要把想说的意思写清楚,书信格式正确。

  三、指导习作

  1、根据自己选择的话题理出提纲。

  2、交流提纲,分组指导。

  话题一:写谁的什么事。阅读本单元课文学习如何写。

  话题二:《乌塔》主要讲了什么事?你对文中什么问题最感兴趣?对此你的看法是什么?(建议联系生活实际举出例子)。

  话题三:王虹遇到了什么烦恼?你的看法是什么?你认为她该怎么做?(指导书信格式)

  四、学生独立习作,老师巡视指导

  五、习作交流与讲评。

  1、指名读习作,集体评议。

  2、每个话题选出代表作讲评。

  六、修改誊抄。

  1、生根据讲评修改习作,可同桌互相提建议修改。

  2、誊抄习作。

  七、拓展活动

  话题一:编成短剧演一演。

  话题二:开展读书心得展示活动。

  话题三:自学信封写法,把回信寄给老师。

  教学后记:

  第四、五课时

  “我的发现”“日积月累”“展示台”

  一、我的发现

  1、自读小林和小东的对话,说说对你有什么启发。

  2、归纳小结阅读方法:一边读一边想。

  3、交流自己的读书经验,说说自己读书时是怎样深入思考、发现问题的,以及发现问题后是用什么方法解决的。

  二、日积月累

  1、自由阅读,要求读得通顺流利。

  2、指名读,纠正读音。

  3、默读,从中选择一句说说自己的理解,也可联系生活实际举例谈谈体会。

  4、背名句竞赛。

  5、你还搜集了哪些关于成长的名言?交流。

  三、展示台

  1、谈话:综合性学习中,我们回忆了自己成长的经历,通过阅读、访问、写信等多种渠道了解了别人的成长故事。你打算怎样展示这些成果呢?(自由说)

  2、个人或分组汇报自己展示成果的形式,根据不同形式安排展示程序。

  3、展示综合性学习成果。

  4、总结,评奖。

四年级语文教案 篇3

教学目标

  1、理解课文内容,体会生活中只有将心比心,才会使人与人之间多一些宽容与理解。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教学重难点

  引导学生懂得在生活中与人相处应将心比心。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揭示课题。

  同学们,在生活中我们经常会遇到这样的情况:当你坐在拥挤的公交车上时,这时突然上来一位白发苍苍的老人;当你在路上行走时,身旁的一位小朋友突然摔倒了。面对这样的情形,你会怎么做?今天,我们将学习《将心比心》这篇课文,学完课文以后,也许你就会毫不犹豫地告诉老师答案了。

二、初读课文,感知内容。

  1、让生自读课文,遇到不认识的字同桌互相帮助解决。

  2、同桌之间相互进行朗读检查,纠正读错或读不好的句子。

  3、全班交流,课文主要讲了哪两件将心比心的事?

  4、齐读课文。

三、细读课文,探究明理。

  1、四人小组合作读课文后,合作自学课文第一自然段,想想从这一段中你了解到了什么?

  2、自由读课文第二自然段,想想这一段中哪些地方让你感动,用横线标示出来。

  3、齐读第三自然段,结合生活实际,谈一谈对这一段的理解。

  4、用波纹线勾出文中阿姨和母亲说的话,仔细读一读,你体会到了什么?

  5、学完课文,你对课文中的阿姨和母亲想说些什么吗?

  6、全班交流:生活中你是否遇到过这样的事?你是怎么做的?

  7、有感情的朗读课文。

四、课后拓展。

  1、以“将心比心”为题,写一写生活中遇到的类似的事情。

  2、创设情境,补充对话。

①在拥挤的公交车上,一位小朋友给抱着孩子的阿姨让座。

②在人来人往的超市里帮素不相识的老奶奶找她所需要买的东西。

③大街上,帮助一位残疾的叔叔捡他掉在地上的东西。

课后习题

  完成课后习题。

板书

  8将心比心

  阿姨 奶奶 将心比心

  母亲 护士 将心比心

  人 人 将心比心

四年级语文教案 篇4

教学目标:

  1、学会本课生字,理解“锲而不舍”、“日雕月琢”、“微不足道”、“持之以恒”等词语的意思。

  2、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了解经过剖析一种自然现象来阐明一个道理的方法。

  3、教育学生办事目标专一、持之以恒的好品质。

教学重、难点:

  理解“滴水穿石”现象给人们的启示。学会受一件事物的启发而悟出一定道理的写作方法。

课时安排:

  一课时

教学流程:

  一、 创设(创造条件)情境,导出课题

(课件出示:水滴击石的实验。)由这个实验,你想到了什么?谁能用一个成语概括这一现象?知道这个成语的深刻含义吗?

【评析:应用多媒体课件创设(创造条件)一种情境,很快就能使学生进入学习状态,并且也为学生理解课文内容埋下了伏笔,刺激引发了学生探索的兴趣。】

  二、初读课文,理解词句

  1、带领学生初读课文,画出生字,并且对不睬解的词语分组讨论(就某一问题交换意见或进行辩论)或查找工具书来处理。

  2、交流报告请示,重点读好第2自然段的中心句,刚开始理解课文深刻内涵。

【评析:经过“读——画——议”的方式使学生能很快地排除学习中的障碍,在理解词语的基础上来理解课文内容,并且也增强了参与意识,变更了学习积极性。这样更能激发起学生阅读的兴趣,让他们积极主动地投入到读书活动中。】

  三、阅读课文,理清层次

  1、快速读文,画出文中的中心句。

  2、学生分组讨论(就某一问题交换意见或进行辩论)。哪个自然段是写实实在在的自然现象?哪个自然段是列举的实例?哪个自然段是写作者的体会和要阐明的道理?(生交流报告请示,师结束语。)

【评析:默读是理清层次的方法,在交流的整个过程中加深了对文章整体结构的把握。】

  四、细读课文,积累内化

  1、学生品读读第1~2自然段。

  讨论(就某一问题交换意见或进行辩论):滴水为什么能穿石?作者因此想到了什么?尝试把反问句改成报告句。重点研究:“原来在这块石头的上方……成为本日太极洞内的一大奇观。”

  2、指名读第3自然段。

  引导学生画出表现3位名人“坚持不懈”、“目标专一”、“持之以恒”的词句,先读再议,谈出本身的读后体会,并且也可以交流本身知道的部分成功人士的类似案例。重点交流:“你看,古今中外所有……最后取得成功的吗?”这句话,让学生明白做任何事情都会遇到艰难波折,为有具备“滴水穿石”的精神最后才气取得成功。

  3、齐读课文第4自然段。

⑴想一想本段是运用什么方法阐明“滴水穿石”的精神?(相比法。)

⑵把揭示中心的句子背诵下来。

  4、老师小结。

【评析:本环节紧扣本文的中心观点“目标专一,持之以恒”放手让学生来品味语言文字,感悟人物形象。留给了学生更多的思考空间,提供给学生阐述感悟的平台,由被动地接受学习转变为主动地探究学习,是对学生这一发展主体的尊重,也是对“学生是语文学习的主人”的具体落实。】

  五、回顾整体,迁移结果

  1、联系课文内容联合本身的实际谈谈学完这篇课文的体会。

  2、本身观察(细察事物的现象、动向;考查或调查;清朝官员的名称)一种自然现象,借此阐明一个道理,写一篇随感。

【评析:教学方式的转变要求老师关注学生的个性化(就是非一般大众化的东西。在大众化的基础上增加独特、另类、拥有自己特质的需要,独具一格,别开生面的一种说法。打造一种与众不同的效果。)发展和创新本领的培养。本节课老师能按《语文课程标准》的要求,为学生搭建了刺激引发学习兴趣、拓展思维的交流平台,培养了学生的自主探究、合作交流的本领,学生在读一读、议一议、说一说、写一写的整个过程中掌握了知识(知识是人类生产和生活经验的总结)。】

四年级语文教案 篇5

  学习目标

  1、认识生字、词语,理解“莞尔一笑、花团锦簇、姹紫嫣红、应接不暇、耐人寻味”等词语的意思。

  2、紧扣课题“让”字,叩问文本,感受三美,感受异域风情,理解“人人为我,我为人人”的人生境界。

  3、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第三自然段。

  学习重点

  1、理解词语的意思,读懂课文,有感情朗读。

  2、体会“人人为我,我为人人”的境界,并从中受到教育。

  学习难点

  体会“人人为我,我为人人”的境界

  课前准备:

  师:了解季羡林;设计课件

  生:预习课文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了解作者,扣问课题

  1、引出孩子们,我们上学期学过一篇课文《小苗与大树的对话》,还记得文中的大树是谁吗?

  生:季羡林

  2、介绍一下季羡林:

  季羡林(1911--20xx),古文字学家、历史学家、作家。1935年9月,赴德哥廷根留学。1945年10月回国。1980年,离开哥廷根35年后,季羡林率中国社会科学代表团重返哥廷根市考察学习。

  3、揭题导题:

  从上面的介绍我们可以知道,季羡林一生几次到过德国?

  预设:两次,第一次是为了——留学,这一呆呀就是——10年

  师:所以对于季羡林来说,德国就是他的第二个故乡。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学习一篇他写的与德国有关的文章,题目是——(课前板书)

  4、齐读课题——自己的花是让别人看的

  5、擦去“让”体会德国人心甘情愿种花给别人看。

  6、叩问“让”字,引导学生自主提问

  预设:让别人看到了怎么样的花?——贴纸:让别人看到了怎么样的花?

  如何让别人看花——贴纸:怎么让?

  为什么自己的花要让别人看? ——贴纸:为什么让?

  7、牵线“美丽”,一线贯穿

  1980年,季羡林爷爷重返德国时,迎接他的主人问她:你离开德国这样久,有什么变化没有?”

  季羡林回答说:变化是有的,但是美丽并没有改变。

  发问:德国的什么可能变了?

  美丽并没有改变是指哪些美丽没变呢?

  8、过渡语:难道真的只有花的'美丽是不变的吗?下面就让我们一起走进课文。

二、初读课文,理清内容

  1、这篇课文都读过好几遍了吧?其实一篇好的文章就像一杯美酒,是越品越有滋味儿。下面就请同学们继续认真自由地读书。

  注意:1、读准字音,读通句子,难读的句子多读几遍。2、读完后思考,这篇课文主要写了什么内容?

  2、书读完了,但真的都读好了吗?老师来检查检查。

  宇宙间美的东西很多,花在其中占重要地位。爱花的民族也很多,德国在其中占重要的地位。

(1) (请一名学生读完后)问:第一句想说什么在美中占重要的地位?——花。所以我们在朗读的时候要突出哪个字?——花。想要把一个字重点突出来,可以怎么读?——重读。来读读看。

(2)同样的道理,第二句应该怎么读。齐读,突出德国。

  变化是有的,但是美丽并没有改变。

(1) (请一名学生读完)问:季羡林想赞美德国的什么?——美丽,所以我们要把朗读的重点落在——美丽。听老师读。

(2)我还是采用刚才那样重读的方法突出美丽这个词的吗?——不是——那我是怎么做的——在美丽后面停顿久一点、那你们也来试试看。

(3)生读句子

  归纳学法:原来我们在朗读时为了突出重点,可以采用重读,也可以采用停顿的办法。

  许多窗子连接在一起,汇成了一个花的海洋,让我们看的人如入山阴道上,应接不暇。(不要问为什么这样读?)

(1)停顿教学,“如”是好像的意思,“入”是进入,我们平时读书停顿往往是在一个词语读完之后,虽然这里的“如”和“入”是单个字,但是实际上表示一个词语,所以要做此停顿。

(2)介绍山阴道的美丽故事:东晋王献之一日由我们现在的浙江绍兴去往诸暨,途径一条山阴道,其风景甚美,于是他写下了这一妙句:“山阴道上行,山川自相映发,使人应接不暇。”此言一出,山阴道就从此声名远播,很多文人雅客就把“山阴道”奉为风景极美的地方。

(3)齐读。

  3、概括课文主要内容:

  指导概括方法:概括内容一定要清楚,简洁,明了。发现了没有,原来有时候题目拿来概括课文内容!

三、一品“让别人看到了怎么样的花?”,感受花美

(1)交流

(大屏幕出示句子)

“走过任何一条街,抬头向上看,家家户户的。窗子前都是花团锦簇、姹紫嫣红。许多窗子连接在一起,汇成了一个花的海洋,让我们看的人如入山阴道上,应接不暇。”

(2)配乐批注,开展语言训练

(3)生自由读,做批注。

(4)学生交流,老师相机点评。

(5)关注:花团锦簇、姹紫嫣红

  花团锦簇

  老师发现你抓住了词语“花团锦簇、姹紫嫣红”谈了自己的读书收获,你说什么是花团锦簇?

  学生交流:

  预设:花非常的多

  那可能会有哪些花?

  这些花都簇拥在一起,这就是——花团锦簇(板书)

  从哪里还可以看出德国街头的花很多?——任何,家家户户,花的海洋,应接不暇。

  姹紫嫣红

  什么是姹紫嫣红?

  预设:花有很多种颜色。

  哪些词语也可以用来形容花的颜色多?

  五颜六色、五彩缤纷。

  是的,从这么多颜色,我们可以读到,这的花很——美(板书:姹紫嫣红)

(6)朗读训练,引读

  你看,所有的花聚集在一起,你不让我,我不让你,这儿一簇,那儿一团。这就是

——花团锦簇。

  红的像火,粉的像霞,白的像——雪,蓝的像——海。这就是

——姹紫嫣红。

  走在这条街上,抬头向上看,这家窗子前

——花团锦簇,姹紫嫣红。

  走过那条街,那家的窗子前

——花团锦簇,姹紫嫣红。

  这就是——

  走过任何……家家户户窗子前都是花团锦簇,姹紫嫣红。

(7)教师范读,学生闭眼想象

(8)交流想象的画面

(9)分组朗读,读出花的又多又美

  师:多美的意境呀!此时此刻,如果我们走在这花团锦簇、姹紫嫣红的德国街头,能不使人感到惬意舒服吗?现在带我们男女生分组读读看,看看到底是男生还是女生,能把德国街头的花读得又多又美。

(10)感悟花美

  孩子们,此时此刻,你觉得德国的什么美?——花美(板书)

(11)背诵句子

  这么美的画面,我们就把它刻在心里,记住她,一起来背背看吧,真不会背,可以偷偷看一眼。

四、二品“如何让别人看花”,感受行为美

  1、教师引导:是啊,德国的确是一个爱花的民族。那么,德国人是如何做到自己的花是让别人看的呢?快速浏览课文,找出相关句子

  2、交流出示句子:

“家家户户都在养花。他们的花不像在中国那样,养在屋子里,他们是把花都载种在临街窗户的外面,花朵朝外开,在屋子里只能看到花的脊梁。”

  3、交流:句中哪些地方让你明白了德国人种花是让别人看的

  种花的地点——临街窗户的外面(板书:临街而种)

  自己在屋子里看花的角度——只能看到花的脊梁。

  4、摸摸你的脊梁,文中“花的脊梁”指哪里?(花梗,花的茎,花的杆)

  5、出示图片,理解花的脊梁

  6、师:在家里,德国人只能看到花的脊梁,但他们仍然把花栽种在——临街窗户的外面(板书:临街而种)

  7、激发情感,感性朗读

  现在你们想带着怎样的感情读这句?

  学生交流(敬佩、赞美)

  齐读

  8、引导理解莞尔一笑,体会德国人种花给被人看的行为美。

(1)什么是莞尔一笑。

(2)走进画面,情景再现,师生表演“莞尔一笑”

(3)你从女房东的莞尔一笑读出了什么?

  预设:德国人认为种花给别人看是一种理所当然的行为

  9、引导感受行为美

  这是你又觉得德国人什么是美丽的啊?——行为美!(板书)

五、三品“为什么让花给别人看”,体会风土人情美

  1、师:家家户户种花,家家户户的花都临街而种,虽然在家只能看见花的背影,可是倘若出去——又是怎样的场景,找出那句话?

  2、出示:每一家都是这样,在屋子里的时候,自己的花是让别人看的;走在街上的时候,自己又看别人的花。人人为我,我为人人。我觉得这一种境界是颇耐人寻味的。

(1)这种境界是怎样的境界?

  人人为我,我为人人。(板书)

(2)从哪里可以看出德国人是“人人为我,我为人人”的?

  在屋子里的时候,自己的花是让别人看的;走在街上的时候,自己又看别人的花。

(3)引读:

  是啊,德国人就是这样,在屋子里的时候——自己的花是让别人看的,这个时候别人看到了怎样的画面——花团锦簇,姹紫嫣红。

  走在街上的时候——自己又看别人的花,这时你会看到怎样的画面——花团锦簇,姹紫嫣红。

  这就是——人人为我,我为人人。(板书)

  3、交流生活中“人人为我,我为人人”的例子

(1)其实何止德国做到了人人为我,我为人人,其实在我们也是一直这样做的,身边有没有这样的例子?

(2)学生交流,师引读人人为我,我为人人

  扫地,借阅书本

  4、扣“又”,引导理解风土人情美

  孩子们,课文最后一段有这样一句话:

“我走在街上,抬头一看,又是家家户户的窗口上都开满了鲜花。”

  师:什么是“又”,又表示以前也是这样家家户户的窗口上都开满了鲜花。

  以前是什么时候啊——季羡林爷爷在德国留学的那十年。

  说明了几十年来,无乱风雨怎样变幻,无论时代怎么变迁,德国人种花的习惯没有变。

  如果一种习惯几十年如一日,我们就可以把它称为是这个国家的——风土人情

  5、此时此刻,你觉得什么极美——风土人情!(板书)

六、回顾“美丽不变”,升华课堂

  1、现在你们懂了吗,季羡林爷爷说的“美丽并没有改变”指的是什么没有变?

  花的美丽没有变;种花的行为没有变;风土人情没有变

  2、季羡林爷爷说的美丽就是:花美、行为美、风土人情美。

七、朴实拓展,抄录“美丽”

  孩子们,美的东西值得我们珍藏,拿出我们的采蜜本,选择其中的一种美,把相关的句子抄下来。(播放音乐)

八、板书

  美丽没变?

  花团锦簇

  花美

  姹紫嫣红

  人人为我

  风土人情美

  我为人人

  行为美临街而种

四年级语文教案 篇6

一、教学目标: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全文,背诵全文。

  2、学习本课11个生字,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3、会用犹如、像、仿佛,宛如等词语口头造句。

  4、理解课文内容,感受西湖的清奇秀丽,激发学生热爱祖国山河的思想感情。

二、重点难点:

  抓住重点词语和文中的比喻句,体会作者的情感,感受西湖的美丽。

三、教学教具:

  挂图、录音机

四、教学时间:

  两课时

  第一课时

  一、初读感知,整体把握

  1、揭示课题。俗话说,“上有天堂,下有苏杭”,这“杭”就是杭州,西湖就是杭州的一颗明珠。揭题后让学生思考:从题目看,本文会写什么内容?(描写西湖的美丽景色)让学生简单说一说。

  2、配乐范读课文。

  3、学生自读课文。

⑴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⑵标出自然段的.序号。

⑶画出由生字组成的词语,想想他们在句子中的意思,并标出不理解的地方。

  4、检查自学效果。

⑴出示词语:

  杭州 天堂 远眺 掩映 一般 犹如 典雅 轻柔 秀美 连绵起伏

⑵指名读词,开火车读,齐读。(重点读准后鼻音、翘舌音)

⑶解释疑难词意,了解词语掌握情况。

⑷分自然段指名试读课文,读准字音,读通句子,整体感知。

  二、再读生疑,研读感悟

  再读课文,边读边想,课文中描写了西湖的哪些美景?

  板书:山峦湖水

  湖堤小岛

  华灯

  学生齐读课文第一自然段。

⒌理解素有的意思。

⒍第一自然段告诉我们什么?

  三、指导朗读

⒈教师启发:我们读了课文,读准字音,读通句子,体会了文中的美景。

  你们还有什么不理解的地方吗?

⒉学生提问。

⒊教师小结。

  四、作业

⒈描红;

⒉抄写词语;

⒊练习朗读课文。

  第二课时

  教学要求: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自己喜欢的自然段。

  2、初步感知运用比喻手法对增强语言表达效果的作用,会用“犹如”、“像”、“仿佛”、“宛如”等词口头造句。

  3、凭借具体的语言材料,通过朗读品味,了解西湖的美丽景色,激发学生热爱大自然、热爱祖国的思想感情,陶冶审美情趣。

教学过程:

  一、调动积累、激趣揭题。

  师:通过上一节课的学习,我们知道了杭州被称为——,而西湖就是——

  师描述引渡:天下西湖三十六,其中最美数杭州,杭州也因西湖而闻名天下,赢得了“上有天堂,下有苏杭”的美誉。西湖这么美,你们想不想亲眼去看一看?

  二、学习第二自然段:

  1、你站在西湖边看到了什么?

  2、西湖的山美水也美,那书上是怎么描写的呢?我们一起来读一读吧。请同学们自由朗读第二段,看看这一段共有几句话,你最喜欢哪一句,为什么?

  3、交流。(相机指导朗读)

  4、齐读。

  过渡:站在西湖岸边就能欣赏到西湖三面环山、层峦叠嶂、湖水平静、碧波荡漾,湖光山色美如仙境。而湖中的各个景点就更令人陶醉了,同学们想不想一起去饱览一番?

  三、学习第三自然段:

  1、自由读第3自然段,以小组为单位讨论学习。

  要求:(1)数一数这一自然段共有几句话?

(2)找一找这段介绍了西湖中的哪些景点,用 圈出。

  2、集体分析:

(1)指名答,板书

(2)你最喜欢哪个景点?为什么?

(3)作者把湖中那蜿蜒的白堤和修长的苏堤比作两条翠绿的绸带,迎风飘逸,真令人赏心悦目。

(4)下面请同学们选择你最喜欢的一个景点,美美地读一读。

(5)我们已经知道平静的湖面犹如一面硕大的银镜,那么这些美景座落在这银镜上,又呈现出怎样神奇的景象呢?

  仿佛是什么意思?你能用仿佛说一句话吗?

  仙境是什么样的地方?谁能通过朗读把我们带入仙境。

(6)太美了!如果你在这如画的西湖边走一走,看一看,你的心情会怎样呢?(愉快、舒畅)

  找一找文中用哪一个词语来形容这种心境的?(心旷神怡)

  带着这样的心情齐读最后一句。

  四、出示第四自然段

  过渡:夜幕初垂,明月东升,夜西湖又是如何一番景象呢?听老师朗读第四自然段。(出示夜西湖的图片,师配乐朗读)

  听了老师的朗读,你仿佛看到了什么?

  欣赏着这样的美景,再听到远处飘来的悠扬琴声,此时你会有怎样的感受?

  你是否也想来美美的读一读呢?

  学生配乐朗读体会

  你觉得哪句话特别美?

四、总结:

  1、学到这里,你觉得你最想说的一句话是什么?

  2、让我们再次齐读课文,再次感受西湖的奇丽风光。

  3、西湖,是一首诗,一幅天然图画,一个美丽动人的故事,不论是多年居住在这里的人还是匆匆而过的旅人,无不为这天下无双的美景所倾倒。让我们以苏东坡的诗句来结束今天的游览吧

  水光潋滟晴方好,山色空蒙雨亦奇。

  若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

五、作业

  把你喜欢的一段背诵下来。

四年级语文教案 篇7

!

  教学要求:

  1.通过老麻雀奋不顾身地掩护小麻雀、勇敢地与庞然大物猎狗搏斗的故事,引导学生体会母爱的巨大力量,理解作者所表达的同情、爱护弱小者,藐视、不畏惧庞然大物的思想感情。

  2.掌握本课12个生字;理解“摇撼、无可奈何、拯救、嘶哑、搏斗、庞大”等词语;会用“无可奈何”“搏斗”造句。

  3.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自己喜欢的段落。

  教学重点:

  理解、欣赏老麻雀是如何奋不顾身保护小麻雀的。

  教学难点:

  理解“一种强大的力量”即母爱的力量,使弱小战胜强大。

  课前准备:预习课文,自学生字词。

  一段表现激烈搏斗的.音乐,由弱到强,再到弱。

  课时安排:二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语:

  今天我们要学习的是一百多年前俄国著名作家屠格涅夫写的一篇文学作品的片段。在屠格涅夫生活的时代,俄国的农民是奴隶,他们没有任何人身自由,地主是农奴主,他们对农奴可以任意鞭打,可以把农奴当作牲口买卖,可以随意地残杀农奴。屠格涅夫非常同情农奴,并且认为残酷的农奴制度一定要灭亡。屠格涅夫小时候在农村长大,有许多机会接触大自然,使他深深地爱上了大自然,他的作品常常反映他对农奴的同情,对大自然的热爱。今天学习的《麻雀》就是其中的一篇。

  二、自学——引导学生了解大意

  1.先自读课文,看有几个角色?要搞清楚人物关系,谁是弱者,谁是庞然大物?

  板书:小麻雀老麻雀猎狗

  2.你还读懂了什么?

  三、再自学——引导学生了解课文主要内容:

  1.提示:

  1).“我”走在林阴道上发生了什么事?

  2).猎狗想怎么样?

  3).老麻雀是怎么对付的?

  小麻雀摔下来

  老麻雀飞下来掩护准备搏斗

  猎狗张开露出愣住后退

  2.根据刚才讨论的,把这些重点句用“~~~~”画下来。

  小麻雀从巢里摔下来了。猎狗走近小麻雀,张开大嘴,露出锋利的牙齿。老麻雀用自己的身体掩护小麻雀,准备着一场搏斗。

  猎狗愣住了,慢慢地向后退。

  3.请学生口述练习:

  文章先写( )次写( )最后写( )。

  四、范读课文

  通过朗读感受鲜明的形象,体会作者表达的感情。

  五、作业:

  熟读课文。抄词。

四年级语文教案 篇8

(引导学生联系上下文读懂“每到这时”是指什么,然后再根据自己的理解,可以任意强调“每到这时”“童年时代”“摇花乐”“阵阵的桂花雨”等不同的词,读出自己独特的感受,体现朗读的个性化。)

  环节二、部分理解——精读感悟,重点突破

(四)精读感悟。

  1.初识“桂花雨”。

(1)“桂花雨”是什么意思?(是指很多桂花一齐落下来,就像下雨一样。)

(2)用文中的话,是怎么说的?出示(读):桂花纷纷落下来,落得我们满头满身,我就喊:“啊!真像下雨!好香的雨呀!”

(关注“!”,指导学生读出对“桂花雨”的赞叹。)

(3)这是一场怎么样的“桂花雨”呢?请同学们默读课文,划出相关的词句并写上批注。

(4)小组讨论,合作交流。

(5)集体汇报:这是一场的桂花雨,请用上一个词概括说一说。这是一场香喷喷的桂花雨(板:香)。这是一场快乐无比的桂花雨(板:乐)。这是一场香香甜甜的桂花雨,这是一场难忘的桂花雨,是一场充满思念的桂花雨(板:念)。

  2.品读“桂花雨”之“香”。

  这是一场香喷喷的桂花雨(板:桂花香),你从哪些词句感受到的`?据学生发言相机出示句子,引导学生交流,触摸文字的温度。

(1)出示:桂花开得最茂盛时,不说香飘十里,至少前后左右十几家邻居,没有不浸在桂花香里的。

①把这句话换个说法,变成肯定句。

②“浸”本来是什么意思?在这里指什么?“浸在桂花香里”是一种什么样的感觉?(投入的、陶醉的、忘我的、沉醉的感觉就是“浸”的感觉。)想象一下,“几十家邻居都浸在桂花香里,是一种什么样的情景?”

(借助老师激情的语言引导学生想象,老师再小结:不论走到哪里,都会闻到桂花的香味,房前、屋后,左邻、右舍,村里、村外;不论白天干活,还是晚上休息,都会闻到桂花的香味。总之,香气是无时不在,无处不有。)

③让“芬芳的桂花香”飘满整个教室,飘满整个校园,飘满我们的内心,让我们都浸在这浓浓的桂花香中吧。请用你自己的方式读出你独特的理解。

(2)出示:桂花摇落以后,全家动员,拣去小枝小叶??全年,整个村庄都沉浸在桂花香中。

①联系上下文区分为什么用“拣”而不用“捡”。(“拣”是有选择、有目的挑选。而“捡”

  只是拾取。)分别用“拣、捡”说句话。

(放在文中感受词的含义,联系生活实际练习说话,这都是理解同音字在不同语言环境中的意思的好方法。)

②这里的“沉浸”和前面的“浸”有什么不同?“沉浸”是什么意思?在这句话里又是指什么?(引导学生抓住“全年”“整个”“沉浸”等词体会桂花香气的散发地久、散发地远、散发地广、散发地深入。)

③此时的人们,全村的任何一种事物都会有什么样的感受?(提示引导:一个月,两个月,半年,全年??一户人家,两户人家,全村的各个角落??)

④读出桂花的浓香。

(3)出示:母亲洗净双手,撮一点桂花放在水晶盘中,父亲点上檀香,炉烟袅袅,两种香混合在一起??花雨缤纷入梦甜。

①读读父亲的诗,说说有哪些不懂的词,再说说诗的.大体意思。

②这段话带给你怎样的感受?

③指导朗读,轻轻的、甜甜的。

(4)出示“啊!真像下雨!好香的雨呀!”

①想象一下,摇落桂花时那纷纷扬扬的情景。大声喊---;

②看桂花纷纷落下的课件,再大声喊---;

③看着身边的小伙伴,边摇边大声喊---。

  你喊出了什么?又喊出了什么?还喊出了什么?请一齐再把小作者的感受喊出来!

  第二课时

  环节二、部分理解——精读感悟,重点突破

(四)精读感悟。

  1.品读“桂花雨”之“乐”。

  过渡:上节课我们品读了“桂花雨”的香,这节课我们继续欣赏这场奇特的桂花雨。这还是一场快乐无比的桂花雨(板:摇花乐),你从哪些词句感受到的?请圈画出来,说说你的理解。据学生发言相机出示句子,引导学生交流,触摸文字的温度。

(1)出示:这下我可乐了,帮着在桂花树下铺竹席,帮着抱桂花树使劲地摇。

①指名读。说说哪些字词让你感受到“我”的乐?

②引导学生抓住“可乐了”“帮着”“铺”“帮着抱”“使劲地摇”感受小作者的难以言表的快乐。

③为什么说“我可乐了”?联系上下文读一读。

(引导学生读读相关的第一自然段,知道“小时候,我最喜欢桂花。”“它的香气味真是迷人。”使学生明白联系上下文也是读懂课文内容的一种好方法。)

④辅以表情、动作再次朗读。

(2)出示:“摇桂花”对我是件大事,所以老是缠着母亲问:“妈,怎么还不摇桂花嘛!”母亲说:“还早呢,没开足,摇不下来的。”

①引导学生抓住“大事”“老是”“缠着”这些词语,用自己的语言表达出盼望摇桂花时的急切心情。什么样的事是大事?“我”会怎么样缠妈妈?

②想象填空,出示:(时间),“我”就(动作),地说:“妈,怎么还不摇桂花嘛!”母亲说:“还早呢,没开足,摇不下来的。”

③师生即兴表演。

(3)现在终于可以摇桂花了,所以我可乐了。我们也快来和作者一起摇桂花吧。(出示“摇桂花”的动画。)师生互动采访式对话:

①咦,你怎么这么开心,你在干什么呀?

②哟,瞧你乐得,你心里在想什么呢?

③快看,一阵阵的桂花从树上落下来了。这桂花像什么呀?

④呀,看,一些桂花落在你的头上了,有什么样的感觉?瞧,又落到了你的脖颈上,你有什么感受?哈哈,落到了他的身上了,你又有什么感受?

⑤再次出示“啊!真像下雨!好香的雨呀!”为什么说桂花纷纷落下来的情景“真像下雨”,而且是“好香的雨”?引导读出心中的快乐。

四年级语文教案 篇9

  学习目标

  1、围绕21世纪科技发展使自己所产生的奇思妙想这一话题,进行口语交际;在此基础上,把自己的奇思妙想写下来。

  2、观察并发现广告中的错别字,认识其危害,积极改正。

  3、学习、理解并积累名人名言,丰富自己的语言,提高认识能力。

  4、初步认识对联,在游戏中感受语文的乐趣。

  课前准备

  1、布置家庭(或社会)调查:《昨日的梦想——今天的现实》(访:长辈谈一谈小时候的梦想)

  2、搜集反映社会生活、生产建设日新月异的资料图片。

  第一课时

  口语交际

  谈话导入

  1、同学们,知道一个世纪是多少年吗?

  2、在我们刚刚送走的20世纪这100年的时间里,科学技术高速发展,人类的许多幻想已成为现实。课前,我们进行了一次社会调查《昨日的梦想——今天的现实》能简洁地向大家汇报你调查到的情况吗?

  a.学生依据调查情况汇报。]

(可以是家庭生活的内容;可以是社会或生产建设巨大变化的内容;可以是有关自然的;可以是有关医学的.;可以是国内的,也可以是国际的。)

  b.教师相机展示资料图片。

  指导学生交流

  1、我们了解了这么多美梦成真的事情,真让人激动!你们有梦想吗?谁来当众介绍你的“奇思妙想”?

  a.出示文字屏幕:

  愿大家,展开想象的翅膀,畅想未来,畅谈自己的奇思妙想:可以说说未来的衣服、食品、住宅、交通等,也可介绍个人的制作。

  b.指名读以上学习提示。

  2、讨论采取哪种交流形式。

  边画边说,边演示边说,补充说明,提出问题或多或少就感兴趣的问题共同讨论。

  3、相互交谈,准备发言内容。

  4、介绍自己的奇思妙想。(教师带动学生及时并积极的针对情况从“说”和“听”两个方面积极评价与指导。)

  5、师生相机评价。

  说的方面:内容、表述质量、礼貌、体态语言、应对能力等。

  听的方面:神态(举止、态度)、质量(接收信息容量)、信息反馈(语言及思维机智)等。

  总结感悟

  1、在口语交际中,你的内心一定有许多感受,也会从伙伴那里学到许多东西。你能用一两句话说说吗?

  2、学生谈个人收获。

(无论是知识方面的、交流技巧方面、内心独特感受方面的都可以。)

  第二课时

  习作指导

  谈话导入

  1、上节课,大家交流了自己的奇思妙想,那纷纭的奇思,诱人的妙想,无不闪烁着智慧的火花;涌动着理想的涟漪。还记得哪些同学的发言最让你难忘吗?

  2、认真回忆,交谈看法。

  3、在口语交际的基础上,你愿意把

四年级语文教案 篇10

  教学目标:知识技能1.学习寓言中的生字新词。

  2.学习《拔苗助长》,理解寓意,懂得按事物自身规律办事的道理。过程与方法培养学生联系上下文理解句子的能力。

  情感态度价值观教育学生做事不要急于求成,自己的想法、做法必须符合事物的客观规律,才能达到预想的效果。

  教学重点: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复述课文

  教学难点:了解拔苗助长的过程,理解寓意

  教具:课文朗读带生字卡多媒体课件

  教学方法:引导教学、朗读教学法

  教学流程:

  一、谈话导入(板书课题:拔苗助长)

  同学们从课题中能理解哪些内容?学生自由交流讨论,师相机解释:拔高禾苗,帮助禾苗长高。

  二、质疑激趣

  1、学生齐读课题。

  2、学生思考:从课题中,你想知道或了解哪些内容?

  3、学生质疑,师归纳:那个人为什么要拔高禾苗?那个人是怎么做的?结果怎样?

  三、学习课文生字词

  1、学习课文生字词

  学生自由读生字,出示生字卡:焦、喘

  学生讨论自己习字的和小诀窍

  2、学习生词

  学生找出文中的生词,并多读多记

  引导学生理解词语:焦急自言自语筋疲力尽喘气

  3、学生自由读课文,思考“质疑激趣”中的思考题

  四、学习课文

  1、听课文录音朗读

  2、学生分段读课文

  3、找出人物的对话读一读,指导学生有感情地读一读。

  4、学生说一说:从这个人的话语里你有哪些想法?

  学生交流,师及时引导大家体会。

  五、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六、课堂

  结合自己的生活实际或自己的亲身经历,说一说寓言所包含的意思。

四年级语文教案 篇11

  教材分析

《暮江吟》是唐代诗人白居易的作品。描写了诗人在去杭州上任的路上,看到江上从日落到夜晚这一段时间的景色,流露出作者对深秋季节美景的喜爱之情。诗中描绘了两幅画面:残阳斜照和新月明露。其中“铺”字形象地表现出了夕阳的柔美,而“半江瑟瑟半江红”的动幻之美更令人陶醉;“可怜”一词恰恰表现了诗人对夜凉如水,“露似珍珠月似弓”这一静美景色的热爱和留恋。

  教学目标

  1、学生自主参与,合作学习,理解古诗的内容,讨论解决学习中有价值的问题。

  2、有感情地朗读诗歌,入情入境体会诗人所表达的情感,并展开想象,把诗句所描绘的景色转化成画面。

  3、运用已有的知识自学课外古诗,积累古诗,感受古典文化,弘扬古典文化。

  设计理念

  这首古诗文字浅显,意境优美。鉴于这是我校《大班额中“自主、合作、探究”学习方式的应用》这一实验课题的研讨课,因此,教学设计中着重引导学生自主学习,通过合作、探究来理解诗歌内容,突破学习难点;同时创设情境,引导学生读中想象,读中感悟,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在学完古诗后,设计了一个让学生欣赏古诗、自学古诗的活动,旨在让学生积累古诗,自觉弘扬祖国灿烂文化。

  教学准备

  学生准备:课前搜集有关诗人白居易的图片、资料。

  教师准备:录音带,教学挂图,写有《忆江南》和学习目标的投影胶片。

  教学流程

  一、情境导入。

  1、同学们在课内和课外背诵了许多古诗,其中大量是写景的诗,能背几首吗?大家喜欢怎样的方式学古诗?这节课我们就以同学们喜欢的方式来学习一首写景的古诗《暮江吟》。

  2、解题:

  读题后说说题目中自己理解的字和不理解的字,(重点理解“吟”)再连起来说一说题目的意思。

  3、傍晚在江边吟诗,这是谁呀?(白居易)谁来介绍介绍。

  他的诗容易读懂,因为他写诗的时候,总是要把写好的诗读给老百姓听。他有个师傅叫顾况。

  二、初读感悟。

  1、要了解这首诗,还要回到1083年,在去杭州上任的'路上,他看到江边红日落下的美景,陶醉其中,不禁吟诗一首,这就是《暮江吟》,每一首写景诗,都是一幅美丽的图画,这首诗向我们展现的是一幅怎样的画面呢?(放配乐朗诵磁带,生想象画面)

  2、听了朗读,你仿佛看到了什么?

  3、(生汇报)多美啊!接下来,同学们也去美美地读一读。

  4、汇报朗读。(指名读诗)(齐读)

  三、合作学习,理解诗意。

  1、同学们读得真好,学习一首诗只读好就行了吗?(根据学生的思路)找要好的伙伴,借助注释,理解品味,了解诗歌所描写的美丽景色,在讨论中来领悟诗中最美的地方在哪里?

  出示合作学习目标:

(1)借助注释,理解诗意,然后在小组中交流弄懂的问题。

(2)提出自己经过努力没有解决的问题,在小组中试着讨论解决。(生自由学习讨论)

  2、请各小组来交流一下你们讨论的结果。

(1)理解诗意:一道夕阳照在水中,一半变成红色,一半变成绿色,草地上的露珠晶莹美丽,月亮就像一张弓一样。

(2)相机引导:太阳都是照射的,这里为什么用“铺”呢?

  师引导大家做“照”、“洒”、“铺”的手势。从这个手势中你感受到什么?(很柔美。)能读出来吗?(生读)

(3)那诗中所描绘的景色你认为最美的是什么? (生汇报)

(出示挂图)欣赏“半江瑟瑟半江红”的意境。

  想象“露似珍珠月似弓”的情境。

  四、悟情评读。

  1、此时此刻,如果你就是白居易,你的心情会怎么样?

  2、课文中有一个词就表示这个意思,是什么?对,“可怜”就是“可爱”的意思。能把刚才理解到的读出来吗?

(生读诗)

  3、教师从你们的语言和动作中感受到了现在你们就是白居易,谁来吟吟这首诗(指名吟诗,并说说自己为什么这样读)你觉得他吟得怎么样?(学生争着,比着读)

  4、看着同学们吟得这样好,老师也想吟一吟,好吗?师吟诗

  5、我们现在一齐来吟一吟。(师深情描述创设情境)你们现在就站在江边(生吟诗,音乐起)

  6、小结过渡:太美了!在陶醉于这夕阳新月的美景之中时,我们不禁感谢诗人白居易用他清新通俗的笔墨,给我们带来这身心绝美的享受,其实白居易的写景诗还有很多,接下来我们再欣赏一首他写的《忆江南》。

  五、拓展延伸

  1、出示古诗《忆江南》。

  2、生齐读。

  3、大家利用注释来看看这两首诗有什么相同点和不同点?

  指名汇报(一首是写日出的,一首是写日落的。)

(都是写江的。)

(都是在愉快的心情下写的。)

  4、师简介此诗背景资料。

  5、我们再来吟诵一下这首诗,好吗?

(配乐,生齐读)

  6、同学们也收集了很多白居易的诗,下课后,相互交流。让我们用这样的热情去读古诗,学古诗,弘扬中华古典文化。

  七、作业设计。

  学生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和喜好自选作业:

★背诵并默写《暮江吟》,摘抄课外描写四季景色的一首诗。

★★背诵并默写《暮江吟》,抄背课外描写四季景色的一首诗。

★★★背诵并默写《暮江吟》,用写话或作画的方式展现诗中描绘的一个画面。

四年级语文教案 篇12

  教学目标:

  1、树立热爱大自然的思想,学会观察大自然。

  2、学会并运用联想和想像的手法来写景状物,抒发情感。

  3、学习并运用比喻,拟人,排比等修辞手法。

  教学时数: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星空《天上的街市》

  二、检查预习,了解作者

  1、字音字形模

  2、作者介绍

  巴金,原名李尧棠,字芾甘。四川人,现代小说家,散文家,

  主要作品:激流三部曲(《家》《春》《秋》)

  三、整体感知

  1、朗读课文

  巴金写了几次观察星空?按照什么顺序安排的?

  明确:从前————————三年前————————如今时间顺序

  2、再读课文了解三次看星空的地点和感受

  时间

  地点

  感受

  情感

  从前

  家乡

  回到母亲的怀里(甜蜜,温馨)

  对星空的依恋

  三年前

  南京

  我的朋友在和我谈话

(亲密,投机)

  与星星的伙伴之意

  如今

  海上

  仿佛听到它们小声说话,觉得睡在母亲的怀里(安详,惬意)

  与星星的知心之情

  四、分析课文

  1、比较三次看星空的感受为何会不同?

  明确:年龄阅历的增长,对星空的观察与感知逐步深入。

  2、研究三次写观察星空感受的句子及情感。

  感受及情感见上面表格。

  3、为什么在作者的心目中星星、星空仿佛有生命似的?

  明确:作者热爱星空,热爱大自然,在他的心目中,繁星是母亲,是朋友,繁星象征着光明,在星空下,他感觉温馨,甜蜜,惬意,所以星星、星空仿佛有生命似的。

  4、明确作者的情感:对大自然的热爱,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开头第一句,直抒胸臆)

  五、体会语言

  1、找出文中运用比喻,拟人,排比的句子,体会其妙处和作用。

  比喻:萤火虫生动形象,富有情趣

  拟人:说话与自然融为一体,给人身临其境的感觉。

  排比:柔和的静寂的梦幻的

  从不同的角度写海上之夜令我产生的美感,充分渲染了海上之夜的美妙。

  2、学习并运用联想和想像

  联想:实———————实

  想像:实——————虚联系点

  学生画出文中运用了联想或想像的语句并分析其间的联系点

  观看星空,展开想像或联想,写一写自己的感受

  3、理解精妙的语句

  微小无处不在

  因为当时作者很年轻,充满幻想,充满朝气,所以他会觉得微小的星光中光明

  无处不在

  看,那个巨人还在跑呢!

  跑:既写出了巨人星座的形状,有暗示船在前行,也表现了作者的激情。

  看:呼唤读者,感情上与读者直接交流,更加引人注目。

  六、总结课堂,布置作业

  运用至少一种修辞手法,并用联想想像的手法写景。

四年级语文教案 篇13

  教学目的:

  1、理解课文内容,体会想想要有科学依据,合理的道理,培养学生的想象力。

  2、了解琥珀的形成过程,价值及依据。

  3、学会生字新词,并能有感情的朗读课文。

  重点难点:了解琥珀的形成、价值及依据,懂的想象要科学合理,培养想象了。

  一、预习探究

  同学们今天我们学习20课《琥珀》,谁能读课题。

  指名读,齐读课题。

  师:看到课题,你想知道什么?

  生:我想知道琥珀是一种什么样的东西?

  生:我想知道琥珀是怎样形成的?

  生:琥珀到底有什么用?

  师:让我们带着这些问题共同学习课文。

  二、合作交流

  要求:

  1、自学,读准字音,读通句子,联系上下文理解词义,如果有不懂的词语或句子可以问同桌或老师。

  2、检查自学情况。

(1)谁想读出下列词语:

  琥珀松脂拂拭前俯后仰淹没澎湃粘稠

(2)生说出自己理解的词语。

(3)还有那些不懂的词可以提出来

  3、检查读书情况

  思考:课文讲了有关琥珀的那些内容?

  指名读文

  生说课文讲了那些内容

  4、作业:抄写生字词

  第二课时

  三、品读体验

  1、过渡:世界真奇妙,竟有如此巧的事情,两只活蹦乱跳的小动物,会被一滴松脂同时报在里面,它们到底是怎样被包在里面的,又是怎样形成的呢?我们进一步学习理解课文。

  2、交流

  师:除了上节课即课后的问题,你还想知道什么?

  生:作者想象了琥珀的形成过程,我想知道形成琥珀需要那些条件?

  3、熟读课文

(1)、摸读课文,划出重点词句,找出形成琥珀所需的条件。

(2)、同桌间互相交流,并发表自己的看法。

(3)、汇报

  生:我认为琥珀的形成必须有太阳、老松树、苍蝇和蜘蛛。

  师:读出有关语句并进行分析。

  生:那里长着许多高大的松树,太阳照得火热,可以闻到一股松脂的香味因为松脂只有在太阳光强烈时,才会变软,才会滴下来,为后面地下来包住两只小动物做了铺垫。

  生:小苍蝇停在了一棵大松树上,他正用腿来掸翅膀,没有注意蜘蛛,也没有看到要滴下来的松脂。

  生:本来蜘蛛想把苍蝇当一顿美餐,没想到松树上滴下松脂。

  生:我认为“刚好”一词用得比较恰当,因为必须在蜘蛛要靠进苍蝇而还没有靠近的一瞬间,松脂才滴下来,正好把他们两个包住,松枝早点、晚点滴都不行。

  师:同学们分析得都不错,那么松脂包住了苍蝇和蜘蛛就成了琥珀吗?

  生:不是的,通过读书,我知道琥珀的形成需要经过很长很长的年代,甚至上万年。

  师:请读一读书中语句,

  生:我还知道琥珀的形成还经过了地壳的变化,经过了很长的时间,被埋在地下形成了化石,这也是琥珀形成的条件。、

  师:通过刚才的分析理解我们知道了琥珀的形成过程,那么这些全是科学家的推测,你认为他们推测的合理吗?

  4、继续读课文,进行讨论,共同交流。

  5、分角色读这一部分内容

  师:那么这块琥珀到底有什么价值呢?你们想知道吗?赶快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最后一自然段。

  生:从这块琥珀可以推测发生在一万年前的故事的详细情形,还知道在远古时代,世界上就已经有苍蝇和蜘蛛了。

  生:我还知道远古时代,蜘蛛就吃苍蝇。

  四、巩固延伸

  1、学习这篇课文,你们有哪些收获?

  2、有感情的朗读课文

  3、抄写自己喜欢的语句。

  板书

  20琥珀

  太阳晒松树滴松脂包苍蝇蜘蛛

  形成琥珀

  地壳变化

  教学反思:

  对于学生提出的问题,可以采取小组合作学习的方式解决,也可以采取课下进一步搜集资料进行探究的'方式来解决。探究式学习是对本课知识的延伸和扩展,不仅能开阔学生的视野,扩大他们的知识面,还能激发学生热爱自然、热爱科学的情感和探索自然奥秘的兴趣。

四年级语文教案 篇14

《琥珀》这篇文章通过想象,具体记叙了琥珀的形成过程。而如何启发学生展开合理的想象,领会理解琥珀的形成过程,则成了文章的难点。在具体教学中,我化繁为简,让学生在充分预习的基础上,自己发现问题、合作分析问题、共同解决问题,取得了较好的教学效果。罗列一二,供同仁们参考——

  一、发现问题。

  导入课文后,让学生提出预习中遇到的难题。可以有不理解的字词、句子。也可以是具体小节、段落。

……

  让学生充分熟悉课文内容后,综观全文,提出一些有研究价值的问题。

  二、分析问题。

  让学生读相关段落,看看是否能看出写端倪,找出解决问题的办法。

  三、解决问题。

  经过具体分析、讨论,找出问题的答案,并拿出有力证据,使自己的答案能够立足。其他同学适当及时补充,使问题的答案更标准。

  例:小雷通过阅读,提出一问题:“琥珀里的苍蝇、蜘蛛的腿的四周怎么会显出好几圈黑色的圆环?”问题一出,如水溅油锅,同学们纷纷发言,有的说:“那是因为它们被松脂淹没时,挣扎留下的痕迹。”并出示了课文第八小节:“它们前俯后仰地挣扎了一番,终于不动了。”有的兴致勃勃地上台,在黑板上演示了当时精彩的一幕。

  看,学生通过“三步走”式的自主学习,不是轻而易举地掌握了文章的主要内容了吗?

四年级语文教案 篇15

教学目标:

1、使学生了解课文生动具体地叙述了大猫的古怪性格和小猫的淘气可爱,培养学生仔细观察事物的举和热爱生活的情趣。

2、给课文分段,练习用课文中的一句话概括段意并归纳主要内容。

3、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体会作者对猫的喜爱之情。

4、学会生字新词,进行分析判断句子正确性训练,培养学生逻辑思维能力。

教学时间:2教时

教学过程:第一教时

—、揭示课题,介绍

1、揭题:同学们今天我们一起学习的课文是——《猫》。

2、介绍这篇课文是老舍爷爷写的,老舍爷爷一生写下了许多优美的文章,是我国著名的语言大师,学习他的文章就是一种美的享受。

  二、初读课文,理解文意:

1、请同学打开课本,带着两个要求自由读课文:、读通课文,想想课文主要写了什么?(有读不通的多读几遍)、联系上下文自学生字和词语,特别是课后第4题的词语,我们更应该掌握好,多读几遍。(学生初读) 尽职 抓痒 稿纸 咕噜 闭息凝神 遭殃 彼此 任凭 逐渐 无忧无虑 性格古怪 粗细各异 温柔可亲 变化多端 枝折花落 生气勃勃 天真可爱

2、检查课后习题4,学习词语:(幻灯投影) 下面我们先来检查第 部分的词语,我请一个同学能把它们读一遍,——请同学们自由地读一遍,读不通的多读几遍——齐读词语。 请你找出你觉得最难写或最容易写错的两个词语,在课堂练习纸上抄写两遍。——同桌交换检查、修改。 接下来请同学们齐读第一部分的词语。 折:读shé 是个多音字,还有个读音是:zhé,怎么组词? 你能用上划横线的三个词语,用一两句话说说课文写了什么吗?

3、理解课文内容、课文主要写了哪两种猫?(板书:大、小)、谁能在括号中加一个数量词,说说课文计了几只大猫、几只小猫?并找出理由。 “(一只)大猫”,填“一只”的理由是什么?()是的,作者就是通过仔细观察家中的一只大猫生动地写出了猫的性格。 “(一群)”小猫:这么填的理由是什么?(它们)、想一想,我们在“一只”前可以填一个什么词来说明大猫的性格特征。(古怪的)那在“一群小猫”前呢?(淘气的)、齐读:(古怪的)(一只)(大)(淘气的)(一群)(小)猫,下面,我们就要用这些词语帮助我们做3件事。 A、第一件事是要它帮助我们给课文分段,你认为可怎么分? 生交流,作“||”记号。 B、第二件事是要它帮助我们概括段落大意。 第一段讲了什么?讲了一只大猫很古怪,请你能在课文中找出相同意思的一句话来概括吗?——划出总起句,“猫的性格实在有些古怪”,齐读。这一句在第一段中是什么句?根据这句话,你怎么概括段意? 第二段又讲了什么?(——小猫淘气)你能在课文中找出相同意思的一句话来概括吗?——也划出总起句,说一遍段意。 C、好,下面我们来完成第三件事:你能根据这些词语或者划出来的两句话,来说说课文主要写了什么吗?(生个别练说——生自己站起来自由说)

  三、细读课文,理解大猫古怪和小猫淘气。

(一)同学们学得真不错,下面我们来进一步研究大猫到底古怪在哪里?小猫又淘气在哪里? 1、默读课文第一自然段,请你用“——”找描写大猫“古怪性格”的三个重点句。 2、交流:老实、贪玩、尽职 (什么叫尽职?) 3、为什么这三个词语能表现出大猫性格实在有些古怪呢? 4、你能用“虽然……但是……”这个转折关联词或“不但……而且……”这个递进的关联词把这三个或其中两个词语连起来说说大猫的古怪吗?大猫虽然很贪玩,但是有时也很老实,而且也很尽职。大猫虽然老实,而且尽职,但是有时候也很贪玩。大猫不但老实,而且尽职,但是又很贪玩。 5、你能把“大猫的性格实在有些古怪”这句话加在这些句子开头或结尾吗? 同学们真聪明,你看,我们祖国的语言文字是多么丰富啊!同一种意思我们能用这么多不同的句子来说,大家刚才的句子都说出了大猫的变化无常,令人捉摸不定的古怪性格。这下你理解古怪的意思了吧?——解释“古怪”。好,这个词语解决了,(擦去问号) 6、课文第二、三两节也写出了大猫性格古怪,请你速读课文,找出表示古怪的重点词语: 交流:温柔可亲、一声不出、什么都怕、那么勇猛。 练习:用“虽然……但是……”的句式练说,体会大猫的古怪。

(二)1、请同学们按找出重点词的方法学习第二段,找出写小猫淘气的重点词语——默读、找。 2、交流:没完没了。 3、你能不能在其他写小猫淘气的句子中也加上“没完没了”来说说。一玩起来,它们不知要摔多少跟头……再跑再跌(没完没了)地玩。它们的头撞在门上;……不哭,还是没完没了地玩。它们没完没了地玩,所过之处枝折花落。你看,这真是一群淘气调皮的小猫啊!对“淘气”这个问题你们也自己解决了,可以擦去问号了。

第二教时

  一、复习引入,明确目标

1、上节课的学习,我们读懂了课文主要写大猫的古怪和小猫的淘气。作者写大猫古怪、小猫淘气是讨厌它们吗?——为什么? 理解“满月的小猫更可爱”:大猫可爱,小猫更可爱。(板书:)

2、明目标 所以这节课我们的学习目标是:、读懂课文是怎样写猫可爱的?、体会作者对猫的喜爱之情。

  二、体会大猫之可爱。

1、下面我们要自己来分析理解大猫可爱在哪里,而不是由老师来讲问。请同学们带着这些要求自由朗读第一段。 幻灯出示:、挑:你最喜欢、感受最深、最能体现作者喜爱之情的一个句子,划下来;、找这句话中的重点词。、想:这些重点词的特别含义。、读:体会作者的喜爱之情。

2、范例教学:为了帮助大家讨论好,老师先和大家来学习一句话:(幻灯出示:“说它老实吧,它有时候的确很乖。”)老师对这一句是这样理解的: A、我们已完成了第一步挑出句子。 B、下面我们完成第二步,找出句子中的重点词。(的确,乖)。 C、第三步,想这些重点词的特别含义:乖是什么意思?(联系上下文:老实、听话。)我们什么时候用“乖”?(老舍把猫写成了小孩子,对猫多亲昵啊!)那再加上“的确”呢?(更加深了对猫的喜爱之情。)所以第三步“乖”和“的确”重点词的特别含义是什么?(生连起来说一遍。) D、初步体会:这一句虽然不长,用词不多,但深刻地写出了大猫的可爱,强烈地表现出作者的喜爱之情?——指导朗读这句话。 谁能把刚才我们四步学习过程具体地说一遍。 请同学们拿出练习纸,按刚才的过程,完成笔头练习:幻灯出示练习:(见后面练习纸练习二)

3、自主学习: 如同学们按这种方法读课文,选自己最爱读的一句话,细细体会、学习课文。 (准备好)。谁能最早主动的站起来,说说自己的学习情况)

4、交流: (生交流一处,朗读体会一处)——课文写猫可爱的地方很多,可以说课文每一句都写出了猫的可爱,每一处都流露出作者的喜爱之情,请同学们一起读课文,读出你的这种感受来。齐读第一段。

  三、体会小猫之更可爱。

1、大猫已是如此可爱,而小猫更是可爱,请同学们按同样的方法学习第二段,边读边想:课文哪些写出了小猫更可爱,作者更喜欢2、交流: 3、是啊,满月的小猫是多么的淘气调皮、生气勃勃、天真可爱,所以更可爱,令人更喜欢。请同学们拿起课本自由读第二段,读出你更喜欢小猫的感受来——齐。 4、同学们,我们用自己的努力,读懂了大猫古怪得可爱,小猫是淘气得更可爱。在老舍爷爷笔下,猫是多么活泼可爱啊!祖国的语言文字是多么优美迷人啊!同学们,我们想不想也拿起来写一写?——请同学们拿出练习纸,完成第三题:写一段描写小动物的话。 5、交流。

  四:课文总结:这两节课,我们不是依靠老师的分析讲解,而是通过我们自己的探讨、练习,读懂了这篇课文,提高了学习能力,而且深深地被老舍爷爷那精美的语言民陶醉。老舍爷爷对生活是多么热爱啊,即使是身边最普通的小动物——猫,也是如此喜爱。这说明在我们的辞海中,处处都 有美好的.事物,只要我们热爱生活,就能发现、享受这种美。今天,金教师 大家一起享受了这种美,相信同学们也一定会更加热爱我们的生活。你们说:是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