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身边的文档专家,晒文网欢迎您!
当前位置:首页 > > 综合 > 正文

四年级语文课教案18篇(小学四年级语文优秀教案)

2023-03-25 13:43:00综合

四年级语文课教案18篇(小学四年级语文优秀教案)

  下面是范文网小编整理的四年级语文课教案18篇(小学四年级语文优秀教案),供大家赏析。

四年级语文课教案18篇(小学四年级语文优秀教案)

四年级语文课教案1

  一、教材分析:

  在茫茫的宇宙中,有一颗美丽的星球,那就是地球——孕育万物的母亲,可是如今她已伤痕累累,蓝天已不在蓝,碧水已不在清。保护环境、热爱地球已经成为摆在全人类面前的一个迫在眉睫的重要主题。基于此因,《特殊的葬礼》一课纳入了苏教国标版第八册中。

  《特殊的葬礼》这篇课文主要讲述了巴西总统及一批热爱大自然的人们为塞特凯达斯瀑布举行葬礼的事。课文讲述了塞特凯达斯大瀑布过去的雄伟壮观,现在的惨淡景象,通过对比号召人们保护生态平衡,爱护我们赖以生存的地球。

  第一段(1)倒叙式开头,简介巴西总统为塞特凯达斯瀑布主持葬礼。

  第二段(2-6)通过今昔对比,写出了瀑布从“雄伟壮观”到“逐渐衰竭”的过程以及原因。

  第三段(7、8)与第一段照应,写出了总统的号召:保护环境,爱护地球。

  二、教学目标:

  知识技能目标:

  1、能够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理解课文内容,理解含义深刻的句子,提高学生阅读能力。

  3、体会课文倒叙式开头,以及前后照应,对比、拟人的写法。

  过程与方法目标:

  1、引导学生通过情境、对比、体会、朗读等方法理解课文内容,体会情感。

  2、在葬礼上,菲格雷特总统的演讲饱含深情,动人心弦。根据课文内容,试着写写这篇演说辞。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

  1、激发学生热爱大自然、保护大自然的情感

  2、培养学生的想象力,在瀑布的今昔对比中,想象游人的感受;引导学生领悟保护环境、保护生态平衡,爱护地球的重要性;

  3、在葬礼上,菲雷特总统的演讲饱含深情,动人心弦。据课文内容,试着写写这篇演说辞。

  三、教学重、难点:

  1、能联系课文内容,想象即将枯竭的塞特凯达瀑布的子及游人的感受。

  2、通过了解塞特凯达斯瀑布由旺盛到枯竭的过程,认识到保护环境的重要性,激发学生热爱大自然、保护大自然、爱护我们生存的地球的情感。

  四、设计思路:

  1、复第一课时有关葬礼的特殊所在;

  2、了解瀑布雄伟壮观的过去;

  3、知道如今的瀑布联想它的未来;

  4、体会认为原成的瀑布的衰竭;

  5、感受人类的环保的觉醒;

  6、呼应课文开头的葬礼,理解文的中心:保护环境,爱护地球。

  7、试写总统的演说辞

  五、课前准备:课件

  六、教学过程与设计理念

  一、复旧知,导入新课

  1、读题,注意“特殊”

  2、为什么说这是一个特殊的葬礼呢?

  出示填空:“特殊的葬礼”之所以“特殊”,是为

  1、地点“特殊”:xx;

  2、主持人“特殊”:xx;

  3、对象“特殊”:xx;

  4、参者“特殊”:xx。

  (设计意图:一个问题,即复了上一课时的内容,又激起学生进一步探究的兴趣,引领学生进入本课时的学。)

  二、读中感悟,真情体验

  (一)认识过去的瀑布。

  1、塞特凯达斯瀑布曾经是一条怎的瀑布?指名读朗读第三自然段,正读音。

  2、从这段话中找出一个最恰当的词语来形容这个瀑布。(雄伟壮观)

  3、学生自读这段话。并说说哪些地方最能让人体会出它的雄伟壮观。(流量、汹涌、咆哮而下、滔滔不绝、一泻千里、从天而降)

  (出示瀑布画面,配瀑布声。)以上词语插入朗读

  体会:读到“咆哮想到?读到滔滔不绝想到?读到一泻千里、从天而降想到?

  4、指导朗读,表现雄伟壮观的气势。(男生读)

  出示:(插入补充资料:世界水量的瀑布群之一。实际由18个瀑布个组成,平均流量达13200米、秒,洪峰期可四倍于此,水力极为丰富。瀑布总宽90米,总落差114米,跌落声远至40公里。)

  5、面对这一个大瀑布,会怎么?是的,人们在这从天而降的巨大水帘面前,流连忘返。他们怎么赞叹?怎么做?

  6、让我们再次欣赏它的雄伟身姿。(瀑布画面)

  (设计意图:从文到图,再从图到文,让学生将对语言文字的理解和直观的欣赏、感受以及感情朗读结合起来,更好地理解、体会昔日瀑布雄伟壮观的景象。)

  (二)感知如今的大瀑布。

  1、(连续放如今的瀑布画面)并范读第五自然段。

  (设计意图:连续播放画面,意在让学生心中出现一种落差,有利于深切认识瀑布的变化,激发起心中的惋惜之情。)

  2、如今的塞特凯达斯瀑布怎么了?(逐渐枯竭)

  3、(出示第五自然段前两句)如今的塞特凯达斯瀑布,没有了当年的雄姿,引读“它在……最后的消亡。”

  4、课文中把瀑布比作了什么?这写让感受到了什么?心情如何?出示填空:这段话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把瀑布当做一个(生命垂危的老人)来写,让我们心里倍感(沉重、伤感……)

  哪些词语让体会到伤感?生交流,师小结:生命垂危,怎不令人伤感?……

  5、感情朗读第三(男生读)和第五自然段女生读),进一步感受大瀑布发生的巨大变化,激起学生的情感。

  (三)探究瀑布枯竭的原。

  1、这个世界流量的瀑布为什么会发生这的变化呢?

  2、让学生轻读这一部分。

  3、讨论原。出示填空:为瀑布周围的许多工厂xx。浪费了xx,又为沿河两岸的森林xx,又成了xx。所以xx

  (用水毫节制、森林被乱乱伐,水土大量流失,流量逐年减少。)是人们的行为让大瀑布逐渐消失,这是多么痛心的事呀!

  (设计意图:这部分内容很浅显,所以,我引导学生抓住这一部分的语言文字,了解原就可以了。)

  (四)了解人们的表现。

  1、科学家预测,过不了多久,瀑布将完全消失。

  2、当看到大瀑布的变化,知道其中的原时,有什么感受,会做些什么?

  3、人们和一感到震惊和痛心,他们宣保护环境,于是有了这个特殊的葬礼。(齐读6、7段)

  再读第一段,体会前后照应

  (五)齐读第八段,总统讲了些什么?

  1、出示填空:今昔(对比),昔日(雄伟壮观的)瀑布,如今已(逐渐枯竭),人们内心(震惊、痛心),环保意识觉醒,所以要举行这次(特殊的)葬礼,在葬礼上,菲雷特总统号召xx,这在全文的作用是xx。

  2、从总统的话里,能了解到什么?据这部分内容,试着写写总统的演说辞。(提示:1、回忆瀑布曾经的风采;2、感叹瀑布如今的衰竭;3、反省人类自身的问题;4、号召人类环保的觉醒。)

  3、小练笔:试着写写总统的演说辞。

  (设计意图:通过写写总统的演说辞,让学生对前文的内容做一个总结,回顾瀑布前后的景象,深刻认识环保的重要性,同时,也是提供给学生进行一次练笔的机会。)

  4、师准备的总统演说词

  (六)感情朗读课文。

  让我们再次走进课文,领略大瀑布曾经的雄伟气势,一起哀悼它如今的衰亡。指导齐读课文。

  三、总结课文,拓展练

  1、塞特凯达斯瀑布的悲剧已经发生了,这是由于人们不注意保护环境引起的。

  2、在我们的身边,还有许多不尽人意的现象,看——(出示环境被坏的图片)由于人们的这种种行为,许多自然灾害向人们袭来,(出示洪水、沙尘暴等照片。)

  3、看了这些,有什么要对人们说的呢?

  4、组织交流。

  5、让我们携起手来,保护环境、爱护地球,让塞特凯达斯瀑布的悲剧不再重演。

  6、出示本文的主题:保护地球,爱护地球

  (设计意图:据本课的教学目,让学生了解大瀑布逐渐枯竭的过程及原,认识到环保的重要性,但这个要求并不能仅仅停留在课文的内容上,更要联系生活实际,让学生产生深切的体会,才能真正起到教育的作用,更好地从自己做起,保护环境,保护地球。)

  四、布置作业

  1、试写总统的演说辞。

  2、按课文内容填空(第三、四、五段内容)。

  教学反思

  《特殊的葬礼》,描写了昔日旺盛的塞特凯达斯瀑布因人类的乱砍滥伐和用水毫无节制,导致瀑布渐趋枯竭,说明了环境破坏给大自然、给生态环境带来的严重危害,告诉我们要珍惜、保护环境,爱护我们共同的家园。对于这样的环保文章,学生并不陌生,只是文中的瀑布远在巴西国内,而且现又已枯竭,学生无法再领略到它的容颜。没有视觉上的真切感受,学生很难产生环保的迫切需要。为了让学生有真切的体验,真正从内心有所感悟,课前,我深入钻研教材,精心设计教学的每一环节,紧扣“特殊”这一中心,从“读读、说说、写写”三个层面来教好这篇文章。

  一个中心:“特殊”

  苏霍姆林斯基曾经说过:“在儿童的心灵深处,都有一种根深蒂固的需要,那就是希望自己是一个发现者、研究者、探索者。”课题是文章的眼睛。揭示课题后,我引导学生围绕课题进行质疑,然后紧紧抓住“这个葬礼特殊在哪儿?”这一中心问题展开教学,激励学生自主阅读、探究,使他们成为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主人。学生通过自读,对课文内容有了初步的理解,很快就说出了葬礼的三点特殊性:

  (1)哀悼的对象特殊。通常葬礼是为死去的人举行的哀悼形式,这里则为一条大瀑布——塞特凯达斯瀑布举行葬礼,的确很特别。

  (2)主持人很特殊。由国家元首、公务繁忙的巴西总统菲格雷特亲自主持葬礼仪式,这在历史上绝无仅有的。

  (3)参加人员非常特殊。参加这次葬礼的人有专家教授、热爱大自然的人等等,而且人很多,来自世界各地。以上这三点特殊,学生只须通过自己读书就能知晓,无须老师作过多的讲解。倒是它的第四点特殊,即“举行葬礼的特殊意义,不是为了纪念或哀悼某个人的离去,而是号召人们保护环境,热爱地球!”学生不易一下子明白,需要老师着重引导,点拨启发。

  三个基本点:“读读、说说、写写”

  第二课时,我紧承上节课的内容,专门围绕“为什么要为这条塞特凯达斯瀑布举行葬礼?它到底是一条怎样的瀑布?”展开讨论,研究“举行葬礼的特殊意义”。引导学生反复读文体会,抓住一些重点词读出自己的感受。学生体会得很深刻,而且读得也很有感情。在此基础上,再借助多媒体直观、形象的特点,让学生突破时空界限,欣赏到瀑布昔日的雄伟壮观和今日的奄奄一息。在今昔强烈的对比中,学生的内心受到了深深的震撼。面对眼前的瀑布,他们畅谈了自己的感受,并替瀑布说出了它的心里话。他们的发言异常踊跃,回答非常精彩,不仅认识到了人为的破坏给环境所带来的危害,更体现出他们保护环境,爱护环境的决心。巴西总统菲格雷特主持这次葬礼,无非就是唤醒人们的环保意识;他在葬礼上所做的动人心弦的演说,为的也是号召大家“保护环境,爱护地球”,这就是举行这次葬礼的特殊意义所在。所以,一定要指导学生写好演说辞。由于学生从未写过演说词,对于演说辞的格式和要求不太清楚,课上,我有针对地进行指导,让学生根据课文内容试着写写巴西总统的演说辞。学生们写得很不错,每一字、每一句都是他们的肺腑之言,从他们真切的话语中,我们真切地感受到了每一位孩子热爱大自然,保护大自然的善良之心。

  整堂课,通过读读——说说——写写,学生在自读感悟、情感体验中,逐步学会了发表自己的见解,学会了读中悟情,读中碰撞出创造思维的火花。语文课也由此变为学生展示自己朗读水平、交流能力的新天地。

四年级语文课教案2

  目标:

  1、通过学习,使学生能综合多种材料设计或制作“亲昵”。亲昵 江苏版教案

  2、欣赏作品,同时感受自己制作作品的美,体验亲昵成功的喜悦。

  3、鼓励学生大胆构思、充分发挥想象,能设计出各具特色的亲昵作品。

  重点:学生能综合多种材料设计或制作“亲昵”。亲昵 江苏版教案

  难点:能设计出各具特色的作品。

  准备:教师:范图、教师和学生作品、废旧物品、剪刀、胶水等

  学生:水彩笔、颜料、毛笔、水、调色盘、蜡笔、彩色铅笔、废旧物品、剪刀、胶水等。

  过程:

  第一课时:

  一、组织教学

  二、讨论、欣赏

  1、如果让你设计“亲昵”你该设计怎样的?

  2、你准备用什么材料来设计?

  3、以组的形式进行交流并欣赏作品。

  4、看完作品,你有新的想法吗?

  (1)用画面表现的同学谈谈自己的想法,

  (2)用手工表现的同学也谈谈自己的看法。

  (3)以次相互得到启发。

  5、教师引导学生具体欣赏作品

  (1) 绘画作品:

  (a) 构思新颖在什么地方?它应用了那些工具?效果如何?

  (b) 如果你要画你还会应用那些工具?出现那些效果?

  (2)手工作品:

  (a) 运用的材质是否合理?

  (b) 如果你做会用些什么材料?(学生例举多例)

  (c) 此创作的新意何在?

  三、学生作业

  1、用你喜欢的方式,设计制作“亲昵”。它不仅是一座现实生活中的,而是想

  象中的。展开你们的想象吧!

  四、巡回指导

  1、全面观察学生作业。

  2、对个别学生进行初稿的辅导。

  五、小结

  1、让学生对自己的作品作一简单介绍。

  2、布置下一节课所带工具。

  第二课时:

  一、组织教学

  二、欣赏

  1、欣赏学生作品(一部分是现实的作品,一部分是想象的作品)

  2、但这些作品都是用平面来表现的,鼓励学生用立体的手法来表现。

  三、继续上节课作业

  1、完成你设计的“亲昵”,并画出周围的环境。加进自己的想象。

  2、表现的角度、方法、材料别具一格。

  3、大胆展开想象,不拘泥。

  四、巡回指导

  1、小组间交流作品,指导一部分学生作业。

  2、指导学生综合各种工具表现,鼓励学生制作出精彩的作品。

  五、小结

  1、展评学生作品。

  2、自己说明创作意图、评价自己或他人绘画作品。

四年级语文课教案3

  教学目标

  1、理解课文内容,体会生活中只有将心比心,才会使人与人之间多一些宽容与理解。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教学重、难点:

  引导学生懂得在生活中与人相处应将心比心。

  教学课时:

  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揭示课题。

  同学们,在生活中我们经常会遇到这样的情况:当你坐在拥挤的公交车上时,这时突然上来一位白发苍苍的老人;当你在路上行走时,身旁的一位小朋友突然摔倒了。面对这样的情形,你会怎么做?今天,我们将学习《将心比心》这篇课文,学完课文以后,也许你就会毫不犹豫地告诉老师答案了。

  预习探究合作交流

  二、初读课文,感知内容。

  1、让生自读课文,遇到不认识的字同桌互相帮助解决。

  2、同桌之间相互进行朗读检查,纠正读错或读不好的句子。

  3、全班交流,课文主要讲了哪两件将心比心的事?

  4、齐读课文。

  品读体验

  三、细读课文,探究明理。

  1、四人小组合作读课文后,合作自学课文第一自然段,想想从这一段中你了解到了什么?

  2、自由读课文第二自然段,想想这一段中哪些地方让你感动,用横线标示出来。

  3、齐读第三自然段,结合生活实际,谈一谈对这一段的理解。

  4、用波纹线勾出文中阿姨和母亲说的话,仔细读一读,你体会到了什么?

  5、学完课文,你对课文中的阿姨和母亲想说些什么吗?

  6、全班交流:生活中你是否遇到过这样的事?你是怎么做的?

  7、有感情的朗读课文。

  四、巩固延伸

  1、以“将心比心”为题,写一写生活中遇到的类似的事情。

  2、创设情境,补充对话。

  ①在拥挤的公交车上,一位小朋友给抱着孩子的阿姨让座。

  ②在人来人往的超市里帮素不相识的老奶奶找她所需要买的东西。

  ③大街上,帮助一位残疾的叔叔捡他掉在地上的东西。

  教学反思

  《将心比心》是一片略读课文。是从生活中微不足道的事情写起,它反映的却是人们的道德思想问题,意在呼唤人们在日常的生活小事中将心比心,使人与人之间多一些宽容和理解。在教学本课时,我让学生带着“什么叫将心比心?”这个问题,认真钻研教材,精心设计教学过程,采用不同的教学方法,使学生受到遇事能推心置腹地想一想,应如何去做。

四年级语文课教案4

  【教材分析】

  秋凉在即,人们精心挑选平整方正的石头摆在小溪中,几番精心踩踏;急着赶路的老人,发现搭石不稳,及时调整,满意才肯离去;一行人走搭石,动作协调有致,声音踏踏,清波漾漾,人影绰绰,充满了诗情画意;如果两个人同时过溪,招手礼让,闲话家常;若是谁偶遇老人,蹲身下伏,背负过溪

  课文语言质朴,意境秀美,字里行间洋溢着浓郁的生活气息。乡亲们无私奉献的精神和一心为他人着想的传统美德一定会强烈的感染着学生的心,激发他们善良的人性美,使他们充满为他人奉献的热望。这也正是搭石于默默无闻中凸现出的精神。

  【教学目标】

  1、以随文识字为主要方式认识本课生字。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运用边读边想象画面、联系上下文、创设情境、联系生活体验等方法,理解协调有序等重点词句,体会搭石上蕴含的美,感受乡亲们的美好情感,并从中受到感染、熏陶。

  【教学重点】

  学习作者仔细观察、生动描写的方法,培养留心观察、用心感受的习惯。

  【教具准备】

  多媒体课件、挂图等。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板书课题,提问题

  今天,我们来学习21课《搭石》,(板书)请同学们齐读课题。看到这个题目,你想从课文当中知道什么?(什么是搭石?搭石有什么作用?在什么地方搭石头?为什么要搭石头?)

  教师针对学生的问题进行归纳,整理出几个主要问题并板书。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同学们,你们很会思考,也很会提问题。我想这些问题在课文内容中都有答案,只要大家读熟课文、读懂课文,这些疑问都能解决,明白了吗?下面,同学们就开始自由的大声读课文,注意带拼音的字多读几遍,读准字音。

  三、检查初读情况

  1、咱们看一看在文中出现的一些词语,谁会读?(指名领读)把词变成字还会读吗?谁来试一下?

  (指明读、齐读。)

  2、读得都不错,看来大家的识字能力都很强,那课文能读好吗?咱们来检查一下!

  (指5名同学读。)

  3、课文读完了,大家听得非常认真,能不能评价一下?你觉得哪个地方读得特别好?哪里还需要提醒一下?

  (学生评价。)

  4、书读到这里,前面提到的问题能解决了吗?谁来说说你能解决哪个问题?

  (学生解决,教师擦掉已解决问题。)

  四、精读课文,研读品味,发现美,感受美

  1、同学们,老师发现你们很会读书,很会思考问题,刚才的问题都解决得非常好。搭石不过是方方正正的、二尺间隔摆放的天然石块,平平常常、普普通通,作者为什么要写这些石块呢?大家读课文2、 3、4自然段,把特别能打动你的句子画下来,然后想一想哪些地方打动你?

  (学生边读边勾画。)

  3、谁来把感动你的句子读给大家听?

  (指名读。)

  4、这么多打动你的地方,都少不了谁?(搭石)难怪作者说这普普通通搭石构成了家乡的一道风景。书读到这里,你能说说这是一道怎样的风景吗?(学生畅所欲言)用一个字来概括那就是(板书:美)。在日常生活中发现美、感受美靠的是什么?(板书:用心)下面,用我们的心再次走进由搭石构成的风景,好好的体会这风景里饱含的美!

  5、请同学们默读2~4自然段,画出你感受到美的句子,并简单的写出自己的感受。

  6、一边读一边理解这也是读书的好方法。谁来说一说你从哪里感受到了美:

  (教师随机引导学生抓住重点词句,品读感受。)

  ⑴ 上了点年纪的人,无论怎样急着赶路,只要发现哪块搭石不平稳,一定会放下带的东西,招来合适的石头搭上,再在上面踏上几个来回,直到满意了才肯离去。

  从这几句话中你感受到了什么美?(为他人着想)为他人着想是一种美,谁能读出这种美?(一名学生读)老师听到这位同学在读无论、只要、一定这些词语时,都加重了语气,我们在读的时候还应该把那些词语读得重一点,更能体会到为他人着想的这种美。(学生说,)谁再来读一读,争取读得比刚才好?

  (指生读、齐读。)

  ⑵ 你还从哪里感受到了美:

  每当上工、下工,一行人走搭石的时候动作是那么的协调有序!前面的抬起脚来,后面的紧跟上去,踏踏的声音,像轻快的音乐;清波漾漾,人影绰绰,给人画一般的美感。

  ① 你感受到了什么美?

  (风景美、音乐、动作协调。)

  ② 请大家闭上眼睛,一边听一边想象美丽的画面。

  (老师范读。)

  ③ 前面的抬起脚来,后面的紧跟上去,让我们感受了动作的协调美;踏踏的声音,像轻快的音乐,让我们感受到了节奏美;清波漾漾,人影绰绰,让我们感受到了风景美。下面,就请同学们把这一段美美的读一遍。

  (学生自己读、指名读,齐读。)

  ⑶ 你还从哪里感受到了美?

  如果有两个人面对面同时走到溪边,总会在第一块搭石前止步,招收示意,让对方先走,等对方过了河俩人再说上几句家常话,才相背而行。假如遇上老人来走搭石,年轻人总要伏下身子被老人过去,人们把这看成理所当然的事。

  ① 你感受到了什么美?

  (学生说:互相谦让,尊敬老人。)

  ② 尊敬老人也是一种美,你在平日里做过帮助老人、尊敬老人的事吗?

  (找一两个学生说。)

  ③ 你在帮老人做事时,你想过得到别人的表扬了吗?你们也像这个村子里的人,把尊敬老人看成是平常事,是理所当然的事。

  ④ 你们自己读一读,把感受的美读出来。

  (学生自读、指一名学生读。)

  7、读到这里,你觉得搭石在你的心中还是一块普普通通的石块吗?

  (学生说。)

  搭石虽然还是那块普普通通的石块,但是它默默无闻,任人走,人任踏,不仅仅联结着故乡的小路,也联接着乡亲们的美好情感。

  出示最后一个自然段:

  一排排搭石,任人走,人任踏,它们连结着故乡的小路,也连接着乡亲们的美好情感。

  请同学们饱含赞美之情齐读最后一个自然段。

  五、课后延伸,拓展

  同学们,这节课我们用我们的心灵在平凡的搭石这一事物中感受到了什么?(美)也在乡亲们平平常常的小事中感受到了(美)。我想问问同学们,在日常的生活中,有没有像搭石这样普通的事?你发现了吗?

  (学生说。)

  小练笔:这么多普普通通的事都能感受到他们中间有美,我们不能一一都说出来,那就把它们写下来吧!

  【板书设计】

  用心

  21搭石

  美

  【课后反思】

  《搭石》是新课程标准实验教材四年级上册的第二十一课课文。全文语言质朴,意境秀美,字里行间洋溢着浓郁的生活气息。乡亲们无私奉献的精神和一心为他人着想的传统美德如搭石一般于默默无闻中凸现。这节课我主要让学生从乡亲们摆搭石、走搭石的一幕幕情景中,体会到其中的人性美,品味由搭石引发的感人的场景;感受乡亲们纯朴、美好的情感,体会人与人之间互相关爱带来的温暖和快乐,并使学生从平凡的事物中发现美。

  针对这一课的教学效果,我的课堂反思如下:

  1、课堂的调控上不够灵活,不能很好的驾驭整堂课。在以后的教学中应该多反思,多听课,多向有经验的老师请教。

  2、讲课的语调平缓,没有及时准确地对学生进行评价,学生的积极性不够高。

  3、课准备得太仓促,心理上还是较为紧张,底气不足,很多设计好的环节没有把握好,一带而过,没有达到预想的效果。

  4、课文最后一句话一排排搭石,任人走,任人踏,它们联结着故乡的小路,也联结着乡亲们美好的情感。这句话揭示了本文的中心,没有很好地让学生去体会这句话的含义,学生在感悟后应该给学生足够的空间进行表达。

  整体感觉教学设计还应多一些预设,课堂语言再自然些,这样课堂会更生动。作为一名年轻的老师我还应该学会聆听孩子的心理,这样的课堂才是最美,在今后的教学工作中我还要多吸取丰富的教学经验,升华自己的情感。

  这堂课肯定还有很多的不足之处,希望各位老师提出你们宝贵的建议。再次谢谢大家!

四年级语文课教案5

  教学目标:

  1、熟读古文和译文,对照着理解古文文意。

  2、通过自悟、讨论、交流等方式,感悟文章所蕴涵的深刻含义;欲速则不达。

  教学重、难点:

  理解古文,感悟其蕴含的深刻含义——欲速则不达。

  教学过程:

  一、激趣导入

  你知道哪些寓言故事,说给大家听一听。(生交流自己积累的成语故事。)

  今天,我们也来学习一个寓言故事。(板书课题:欲速则不达)你能试着从字面上理解一下课题吗?(生试着从字面上解一解课题。)

  二、学习课文

  1、下面我们一起来读一读课文吧。看看课文写一件什么事?(生自读课文。用自己的话说说课文大意。)

  2、这篇课文出现了一个我们以前熟悉的历史人物,他是谁?那篇课文叫什么名字?(回忆有关宴子的相关情况。)

  3、大家刚刚读过了课文,你在字词上还有什么困惑吗?请你再读一读课文,自己能解决的自己解决,自己解决不了的,与你的同桌一起解决。(读课文,画出自己不懂的字、词。小组试着解一解。小组合解决不了的问题,全班交流。)

  4、在字词上你还有解决不了的吗?说出来,我们大家一起来解决一下。

  5、宴子是齐国人,他很了不起。当齐景公听说宴子病危时,齐景公怎么样?请你读一读课文,找到他的表现。(对照课文,用课文中的词语说说自己的想法。读相应的段落。用自己理解的语气去读。)

  6、如果你是他的一个侍从,你怎么劝说他回到车上或马上?(运用自己的语言,力图说服齐景公。)

  7、下面我们快速地浏览一下课文,谁能把这个用自己的话故事完整地讲一讲。我们再来看看课题这则寓言告诉我们一个什么道理呢?(小组讨论,全班交流。)

  三、学习古文

  1、其实“欲速则不达”是《论语》中的内容,原文如下:出示原文。(读一读,试着对照译文理解。)

  2、本文选自《韩非子》。韩非子是春秋战国时期的一个人。他的许多作品都以寓言的形式呈现。下面我们一起来看一看韩非子的原文。出示原文。适时出示相关注解。适时出示带有节奏的古文。(对照有节奏的古文读一读。)

  3、我国的古文有许多,那里有许多文学、历史、地理、军事、思想方面的精髓。

四年级语文课教案6

  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2、学会本课的8个生字,两条绿线内的3个字只识不写。理解生字组成的词语。

  3、说说第三、四、五各自然段的主要内容。

  4、借助课文具体的语言材料,了解人类以生物为老师的有关事例,激发学生主动探索自然的愿望和对科学的热爱之情。

  教学时间:

  两课时

  第一课时

  一、导入

  板书课题(课题故意缺少引号) 指名读课题。让学生发现板书上的课题与书中课题的区别。问:知道为什么加上引号吗?

  二、整体感知。

  1、过渡:人类是世界上最聪明的高等动物,是谁会有如此高的本领,让我们人类尊称它为老师呢?请大家带着问题自读课文,注意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2、学生自读课文。

  3、逐段抽读课文,相机正音。

  4、交流反馈:书中提到的人类的“老师”有哪些?说出课文的主要内容,练习给课文分段。

  三、学习生字。

  检查生字词语的读音。让学生自主识记生字,教师指导“碎”、“鼠”两个字的书写后学生描红。

  第二课时

  一、复习生字词。

  二、抓住重点,精读课文。(因课文主要段落结构相似,故采用“教、扶、放”的方法进行教学)

  1、你们见过潜水艇吗?知道它能在大海中自由升降,是科学家拜谁为师发明出来的吗?

  这样的“老师”在我们生活中无处不在。你们想了解更多这方面的知识吗?

  2、“教”学第三自然段。

  (1)自由读,用波浪线划出能概括本段意思的句子。

  (2)说说人类是怎样受鸟儿启发发明了飞机的。

  (3)总结学法。

  3、“扶”学第四自然段。

  四人小组用学习第三自然段的方法学习并交流。指导朗读。

  4、“放”学第五自然段。

  独立自学并进行全班汇报交流。指导朗读。

  5、人类从生物受到的启发还有很多很多。自读第六自然段,说说人们怎样想到发明越野汽车和坦克的。

  拓展补充省略号的内容:通过课前的资料搜集,你们还了解到哪些生物是人类的好老师?拿出课前收集的有关文字或图片资料进行全班交流。

  6、总结:善于观察,勇于探索,我们人类有了一项又一项发明创造。鼓励学生组成不同的探究小组,明确课后探究的方向,如鸟类研究、昆虫研究、海洋动物研究等,并将研究成果写成报告参加全班的展示。

  7、选择自己喜欢的段落朗读体味。

  三、齐读全文。

四年级语文课教案7

  一、教学目标

  (一)学会本课生字、新词,理解重点词语。

  (二)理清课段落,概括段落大意。

  (三)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体会课文的思想内容。

  二、教学重点

  (一)理清课文段落,概括段落大意。

  (二)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体会课文的思想内容。

  三、教学难点

  理清课文段落,概括段落大意。

  四、教学过程

  (一)揭示课题,简介作者。

  1、老师出个谜语,看看谁能猜出它是哪种植物。

  “根根胡须入泥沙,自造房屋自安家,地上开花不结果,地下结果不开花。”

  (花生)

  2、出示花生的投影片,教师解题:花生又叫落花生,因为花生的花落了,子房柄就钻到士里长成花生荚,所以叫落花生。

  3、简介作者:这篇课文的作者许地山是现代小说家、散文家。因为小时候父亲关于落花生的一番话给他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他决心要像花生那样,做一个对别人有用的人,所以常用的笔名是“落华生”。那么,他的父亲关于花生谈了些什么,是怎样谈的呢?我们来看课文。

  (板书:19、落花生)

  (二)检查预习

  1、填写生字表

  本课生字不多,但每个生字都有要提醒学生的地方。

  “辟”是多音字,主要掌握pì和bì两个读音,通过组词让学生区分并掌握

  “榨”是翘舌音zhà,纠正学生口语习惯读音“zhá”

  “慕”字下面是不是

  2、查字典并结合课文内容解释词语。

  解释词语要依据“字不离词,词不离句,句不离篇”的原则,联系上下文准确地理解词

  语在具体语言环境中的意思。

  可惜:值得惋惜。

  开辟:开拓发展。

  翻地:用犁、锨等翻松田地。

  居然:表示出乎意料;竟然。

  收获:取得成熟的农作物。

  吩咐:口头指派或命令。

  爱慕:由于喜爱或敬重而愿意接近。

  成熟:植物的果实等完全长成,泛指生物体发育到完备的阶段。

  分辨:辨别。

  体面:(相貌或样子)好看;美丽。

  (三)理清课文段落,概括段落大意。

  1、在理解生字、新词的基础上,默读课文。联系课文加强对生字、新词的记忆与理解。

  2、教师范读课文,学生思考:课文为什么以“落花生”为题,围绕题目写了哪些内容。

  (落花生是本文议论的中心事物,因此以落花生为题。全文写了种花生、收花生、尝花生、议花生,都是围绕题目来写的)

  (板书:种花生收花生尝花生议花生)

  围绕落花生写了哪些内容,学生可能总结不全,教师指导学生读有关句段来帮助学生概括总结。

  3、给课文划分段落,概括段落大意。

  第一段(第1自然段)写种花生、收花生。

  第二段(第2自然段)写母亲提议过一个收获节,并为过收获节做了准备。

  第三段(第3自然段到最后)写吃花生时的议论。

  分段时鼓励学生发表自己的见解。将第1自然段分作第一段,学生不会有什么分歧;对第二段的划分,学生会产生分歧。有些学生会将第2自然段到最后都分作第二段,依据是这一大段是讲一家人过收获节。对学生的这种分段方法教师应予以肯定。

  (四)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体会课文的思想内容。

  (五)作业。

  1、抄写生字、新词。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附:板书设计

  第二课时

  一、教学目标

  (一)理解课文思想内容,学习花生不求虚名、默默奉献的品格。使学生懂得“人,要做有用的人,不要做只讲体面,而对别人没有好处的人”的道理。

  (二)概括课文中心思想,练习分清课文主次。

  (三)练习用“居然”“成熟”造句。

  (四)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最后四个自然段。

  二、教学重点

  1、理解父亲赞美花生的话的深刻含义。

  2、练习根据课文的中心,分清主次。

  三、教学难点

  理解父亲赞美花生的话的深刻含义。

  四、教学过程

  (一)复习检查,引入新课。

  指名三名学生有感情地分段朗读课文。普普通通的花生引出了一家人的许多话题,使我们对花生也生出了几分敬佩之心,带着这份敬佩之情,我们来学习课文。

  (二)学习课文第一段,理解内容。

  1、各自轻声读第一段,思考:这一段先写了什么?再写什么?

  (先写种花生,再写收花生)

  (板书:(一)种花生收花生)

  2、课文中哪些词语写种花生的经过?这些词语能颠倒吗?为什么?

  (买种、翻地、播种、浇水;”这些词语是按种花生的顺序排列的,不能颠倒位置)

  3、“居然”写出了什么?在这里起什么作用?

  (“居然”写出了种花生的结果,也写出了获得收获时大家出乎意料地高兴的心清。因为大家没有种花生的经验,又是在荒地上种的,对能否收获没有把握。没过几个月收获了,真是喜出望外。用“居然”一词强调了大家那种惊喜的心情。)

  4、练习用“居然”造句。

  学生练习用“居然”一词口头造句,教师指导学生注意句子中要有出乎意料的意思,不能简单地造出“他居然……”类型的句子。

  (三)学习课文第二段,理解内容。

  这一部分写得很简略,也容易理解,教师可用简练的语言一带而过。

  花生居然收获了,一家人准备过一个收获节。

  (板书:(二)母亲的建议)

  (四)学习课文第三段,理解内容,懂得道理。

  1、默读第三段,思考:一家人是怎样议论花生的好处的?

  (板书:(三)尝花生议花生)

  2分角色朗读课文,讨论回答思考题。

  (姐姐说味美,哥哥说可以榨油,“我”说便宜,大家都喜欢吃,父亲说花生最可贵的是它的果实理在地里。)

  (板书:兄妹们议花生父亲议花生)

  3、兄妹们所说的花生的好处是显而易见的,父亲指出的却是花生常常被人忽视的一个特点。父亲对花生作了几次议论?几次议论有什么不同?

  (两次。第一次把花生与桃子、石榴、苹果作比较;第二次由花生的特点进而说明做人的道理。)

  (板书:花生桃子石榴苹果)

  (1)齐读父亲的第一次议论。思考:父亲是怎样通过比较说明花生最可贵之处的?)

  (父亲把花生和桃子、石榴、苹果相比较。通过果实的样子、果实结出时的位发的比较说明花生最可贵之处的)

  教师帮助学中抓住关键词语“埋在地里”“鲜红嫩绿”“高高地挂在枝头上”“矮矮地长在地上”等进行分析,体会出花生的默默无闻,朴实无华。

  (板书:果实理在地里鲜红嫩绿的果实矮矮地长在地上高高地挂在枝上)

  (2)思考:花生的果实长在泥土里,桃子、石榴、苹果将果实挂在枝头,是个是花生故意钻进土里不让人知道,桃子、石榴、苹果放意炫耀自己?为什么?

  (这是它们各自的生长特点)

  (3)桃子、石榴、苹果鲜红嫩绿,惹人喜爱,而花生却将成熟的果实理进泥土,等待人们来挖掘,来利用。由此,你体会到花生可贵的品质是什么?

  (不求虚名,默默奉献,朴实无华)

  (4)练习用“成熟”造句。

  “成熟”有两个义项。一是泛指生物由发育到完备阶段;一是指发展到完善的程度。教师据此指导学生造句。

  (5)齐读父亲的第二次议论,思考:父亲借花生来教育孩子们做什么样的人?

  (谦虚朴实,不计名利,不会炫耀自己,对别人有用的人)

  (6)出示投影片,填空,指导学生背诵。

  “你们要像花生,它虽然,可是,不是而的东西。”

  (板书:虽然不好看,可是很有用外表好看而没有实用)

  4、作者对父亲的话理解了吗?你从哪里看出的?读出有关的句子。

  (1)出示投影片,填空,指导背诵。

  “人要做的人,不要做,而的人。”

  (2)你对作者的话理解了吗?什么叫有用的人?什么叫只讲外表体面而对人没有好处的人?结合实际,举例说明。

  (3)小结:作者受父亲的启发,所说的这段话是全文的中心所在。它从正反两方面说明了做人的道理,赞扬了脚踏实地、埋头苦干、谦逊朴实、不计名利、有真才实学而不炫耀自己的人;赞扬了一切默默无闻,为人民多做好事,对社会作出贡献的人。批判了那些只求表面,贪图虚名,不学无术,对社会没有用的人。父亲的教导深深印在作者的心上,“落花生”的精神贯彻在他一生的做人、写作和教学之中。

  (4)齐读全文最后一节。思考:这一节对全篇文章和突出文章中心起了什么作用?

  (第一句讲过收获节的谈话一直到深夜,交待了时间,把事情叙述完整。第二句说明了父亲的话给“我”的印象之深,说明了作者在收获节上的收获之大,也可见母亲安排这一活动约用意和父亲参加这一活动的目的。这样的结尾深化了主题。)

  5、背诵课文最后四个自然段。

  (五)练习根据课文的中心,分清主次。

四年级语文课教案8

  教学目标

  ★理解课文内容,明白语言运用得恰当会产生非凡的感染力。

  ★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最后一个自然段。

  ★会认“魅、绅、姗、辰”等4个生字,会写“魅、黎、丐、牌、绅、衷、辰、酸”等8个字。掌握“魅力、乞丐、牌子、绅士、无动于衷、良辰美景、心酸”等词语。

  教学重点

  ★指导学生读懂课文,理解让·彼浩勒添加的那几个字为什么那样有魅力,让学生明白恰当地运用语言,会产生非凡的感染力,能深深地打动人心。

  教学难点

  ★明白恰当地运用语言,会产生非凡的感染力,能深深地打动人心。

  教学建议

  (一)课前准备

  课前准备生字、词语卡片,教学挂图。布置学生收集精彩的广告词和打动人心的警示语。

  (二)识字写字

  本课要求学生认识的4个生字,课前可布置学生预习课文,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自学生字。教学时可通过检查预习情况,如读生字卡片,说说自己是用什么方法记住字形的,以了解学生自学情况,发现问题,并进行有针对性的指导。要求会认的字中,“姗、辰”两个字是前鼻音,也是翘舌音。

  要求会写的8个字中,“魅”和“丐”较难写,书写时要作重点指导。“魅”是半包围结构,第七笔竖弯钩写时要稍拉长,以托住里面的“未”字,注意提醒学生“未”不要写成“末”。“丐”字共四笔,第四笔是竖折弯钩,书写时要注意它是一笔写成。“酸”左边是“酉”,不要写成“西”。

  词语的理解可以结合上下文进行,也可列举生活中的事例帮助理解,还可以让学生查字典、词典。

  (三)朗读感悟、理解

  1、本文通过一个短小的故事说明一个道理。文章语言精练,情感丰富,人物对话简洁。教学应让学生多朗读,多体会。先让学生整体阅读,从读通开始,然后练习有感情地朗读。在阅读过程中,自行探究课文意思,并把不懂的问题做上记号。鼓励学生和同学一起讨论、交流。

  2、在熟读课文的基础上,教师要引导学生从这个故事中明白道理,体验语言的魅力和情感的力量。可通过朗读课文,把“我什么也看不见”和“春天到了,可是我什么也看不见”进行对比,引导学生领会加了几个字后,盲老人行乞的效果为什么大不一样。要提醒学生反复朗读最后一段话,要求边读边想象春天万紫千红的景象。对于“那蓝天白云,那绿树红花,那莺歌燕舞,那流水人家,怎不叫人陶醉呢”这一句,教师可作指导:让·彼浩勒加的那几个字仅仅是为了让人们想象出这样的画面吗?把你的想法跟同学说一说。使学生体会到万紫千红的春天多么美,可是盲老人“什么也看不见”多么不幸。这样,学生就自然地体会到加了“春天到了,可是”这几个字后,语言产生了巨大的情感力量,就能打动人心,人们就会产生强烈的同情心。因此,盲老人会收到很好的行乞效果。这一部分的朗读,语调应是抒情的。教师可范读指导。此外,学生朗读时,教师要作适当的指点,让学生读出无限的感慨。

  3、这个故事还可让学生分角色演一演。演完后,可让一个同学扮演小记者,其他的同学扮演采访对象。采访的对象有:一位双目失明的盲老人,一位的诗人,衣着华丽的绅士、贵妇,打扮漂漂亮亮的小姐,衣着寒酸的职员,普通市民。采访的问题依对象而定,如,(1)老爷爷,今天给你钱的人多吗?(2)先生,您为什么要加上“春天到了,可是”这几个字?(3)太太,您看到木牌上的字后是怎样想的呢?(4)先生,看样子您不是很有钱,为什么还要给他那么多钱?

  4、让学生把搜集到的精彩的广告词和打动人心的警示语,在班上说一说。如:移动电讯广告词“手握移动的世界”,公园草坪上的警示语“小草青青,踏之何忍”等。在学生的广泛交流中,进一步感悟语言的魅力,学习、积累生活中富有魅力的鲜活语言。教师也可以补充这样的语言材料。

  (四)实践活动

  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如果要你们制作一个简易的提示牌,放在水塘边,或草坪边、花坛边、电灯开关旁,你们想写上什么话呢?几个同学一起合作,制作一个简易的提示牌。先想一想写上什么话,再试着写一写。看哪些小组提示牌上的话有魅力,能打动人心。

  (五)教学时间

  建议本课教学2—3课时。

  教学资料

  1、词语解释

  无动于衷:衷,内心。内心毫无触动。

  衣衫褴褛:衣服破烂。

  姗姗:指走路缓慢从容。

  2、让·比浩勒简介。

  3、课外拓展阅读《语文同步读本》(四年级下册)中的《魔语》和《太阳路》。

四年级语文课教案9

  一、教学目标:

  1、通过自读课文,抓住重点部分理解课文内容,并懂得“爱好出勤奋,勤奋出人才”的道理。

  2、认识“垃、圾、椰、祈、祷、锹”等字,理解“干涸”、“祈祷”等词语的意思。

  二、教学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通过课文内容,具体了解球王贝利的成长过程。

  教学难点:从球王贝利的成长经历中,体会“爱好出勤奋,勤奋出人才”的道理。

  三、教学时间:

  一课时

  四、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

  五、教学过程:

  (一)看录像导入

  (播放一段贝利在进行足球比赛的资料片)

  小球迷们仔细看,谁是有“球王”称号的贝利?看他那娴熟的技艺,精湛的脚法,真令人拍手叫绝,你们知道贝利是怎样成为“一代球王”的吗?

  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一篇课文,名字叫《球王贝利》,看看贝利的成长经历使你受到什么启发?

  (二)初读课文

  1、自由读课文,边读边画出不认识的字,运用学过的识字方法自学生字。

  2、以小组为单位每人轮流读一个自然段,检查读音是否正确。

  (三)默读课文,整体感知

  思考:课文写了贝利的什么事?

  根据学生的回答,教师进行内容的梳理

  (送足球→参加训练→捧回金杯)

  (四)默读课文,思考

  1、教练为什么送给小贝利一个足球?后来又为什么让小贝利到他的训练场去?

  2、在文章中划出相关的句子,来说明理由。

  (五)结合思考题进行集体交流

  1、教练送给小贝利一个足球的原因(用“因为……所以……”的句式,结合课文的内容说):

  (1)教练看出贝利对足球有浓厚的兴趣;

  (2)教练发现他有踢球的天赋;

  (3)教练爱护这样的人才。

  2、教练为什么让贝利到他的训练场上来?(用“之所以……是因为……的句式,结合课文内容回答)

  (1)因为教练满足了自己对足球的热爱,贝利送给教练特殊礼物的感恩行为打动了教练。

  (2)教练认为他是好苗子,喜欢他的为人,教练被这种真诚感动了。

  (六)总结全文

  你从“一代球王”贝利的成长故事中,得到了什么启示?鼓励学生结合课文内容从不同角度谈看法

  (1)坚持自己的兴趣爱好,勤奋苦练,才能取得成功。

  (2)爱好+天赋+勤奋=成功

  (3)成功需要“伯乐”的发现与帮助,但自己首先应该是“千里马”。

  (4)我们应该对帮助过自己的人有一颗感恩的心。

四年级语文课教案10

  一、教材分析:

  《生命生命》是人教版小学语文四年级下册第五单元中的第三篇课文。本单元围绕“生命”这一主题,通过一个个形象、具体的人物和事例来体现生命的意义和价值。通过读书感受生命的美好,激发对生命的思考,从而更加珍惜生命、热爱生命;学习体会课文中含义深刻词句的意思,发现并总结体会句子含义的方法是本单元教学的重点。

  《生命生命》一文语言简洁朴实,思想含蓄深刻,通过形象描写与理性思考的有机结合,告诉读者:要珍惜、热爱生命,让有限的生命体现出无限的价值。本文是学生应在四年级下学期学习的课文,现在提前一学期学习,而且脱离了单元其它课文的辅助理解,对于刚步入四年级的学生来说,他们形象思维能力较强,但抽象思维稍显不足,所以如何引导学生品味语言文字,思考人生、感悟生命的意义成了本课的难点。为此,我将紧紧围绕单元教学重点,引导学生抓住关键词语,联系上下文、结合生活实际和相关资料读懂课文,读出自己的感受与理解,并且获得启示。

  二、教学目标:

  1、认识“扰、诊”等5个生字,读准并会写本文出现的8个生字,掌握由生字组成的“不屈向上、茁壮生长、震撼”等新词。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3、联系上下文和生活实际,借助资料读懂文中的三个小故事,理解含义深刻的句子,揣摩其中蕴含的深意。

  4、感悟作者对生命的思考,懂得珍惜生命,让有限的生命体现出无限的价值。

  三、教学准备

  1、学生的预习内容:

  (1)用横线将文中由生字组成的新词画出来,用自己的方式自学生字以及不理解的词语。(2)读准字音,将课文读通顺。

  (3)查找并摘抄有关本文作者(台湾作家杏林子)生平的资料,150字以内。

  (4)请每位学生准备一张稿纸,课堂练习中使用。

  2、教师的教学准备:

  (1)钻研教材,设计教学设计。

  (2)制作多媒体教学课件。

  (3)给每位学生提供课文复印件。

  (4)请组委会帮助给上课学生布置预习作业。

  3、教室环境布置:课桌按同桌方式布置。

  四、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

  1、板书课题。

  2、学生齐读课题。

  (二)交流预习情况,整体感知课文

  1、出示学习提示一。

  (1)同桌合作读课文,一人一段,互相纠正读错的地方。

  (2)同桌交流文中由生字组成的词语,并写写你们认为最难的生字。

  2、同桌合作,检查预习。

  3、全班交流

  (1)出示生词及易错词语:

  (sāo)骚扰、求生的欲望、不屈向上、茁壮生长、

  听诊器、震撼、糟蹋、有限、动弹

  指名读、齐读。

  (2)交流合作学习时互相听写的生字,强化识字效果。

  预设:打扰、震撼、糟蹋

  ○1出示由“憾”“撼”组成的词语,引导学生根据意思确定形旁。

  ○2方法迁移, 学生区分其他生字。

  ○3再次齐读词语。

  2、出示学习提示二。

  出示:自由读课文,想一想文中都写了几件与生命有关的小事例?

  (1)学生根据要求自由读课文,思考问题。

  (2)全班交流,明确文中所讲的三个小事例。

  预设:被作者抓住后的飞蛾极力求生;(飞蛾求生)

  墙缝中的小瓜苗不屈向上,茁壮生长;(瓜苗生长)

  作者静听自己的心跳被深深震撼。(心跳使人震撼)

  (三)学习三个小故事,围绕重点词句体会飞蛾、瓜苗、作者对待生命的态度,习得一定的读书方法

  1、走进飞蛾

  (1)师:默读课文第二段,想一想这究竟是一只怎样的飞蛾?画出相关的词语或句子。

  (2)学生默读课文,思考问题,在相关的词语、句子旁边做批注。

  (3)全班交流。

  出示:夜晚,我在灯下写稿,一只飞蛾不停地在我头顶上方飞来飞去,骚扰着我。趁它停下的时候,我一伸手捉住了它。只要我的手指稍一用力,它就不能动弹了。但它挣扎着,极力鼓动双翅,我感到一股生命的力量在我手中跃动,那样强烈!那样鲜明!飞蛾那种求生的欲望令我震惊,我忍不住放了它!

  预设:

  ○1根据学生回答,引导学生抓住“稍”“骚扰”“只要……就”等词语,联系生活实际,体会作者对飞蛾的讨厌,明白它已命悬一线,生命岌岌可危,处于绝境,感受飞蛾的生命之脆弱。

  ○2抓住“挣扎”“极力鼓动”等动词,展开想象,体会飞蛾用尽全力想要摆脱作者的大手,感受飞蛾对生命的珍爱。

  (4)引导学生进行总结,主要明确,这是一只绝境中极力求生、珍爱自己生命的飞蛾。

  (5)指导学生朗读课文第二段。

  (6)引导学生总结学习方法。

  2、走进瓜苗

  出示:“墙角的砖缝中掉进一粒香瓜子,过了几天,竟然冒出一截小瓜苗。那小小的种子里,包含着一种多么强的生命力啊!竟使它可以冲破坚硬的外壳,在没有阳光、没有泥土的砖缝中,不屈向上,茁壮生长,即使它仅仅只活了几天。”

  (1)迁移方法,自学第二个故事,在读写中生成学生多样化的理解,习得文本语言。

  师:让我们继续跟随作者的文字读故事。请同学们利用刚才学到的方法自学课文第三段,看看一株普通的瓜苗又遇到了什么困难,他是怎样对待自己生命的呢?把你想到的用2-3句话写下来吧!

  (2)全班交流,指名学生读自己写的感受。

  (3)引导学生明确,这是一株面对困难,明知生命极为短暂却依然不屈向上、茁壮生长的小瓜苗。

  (4)指导学生朗读课文第三段。

  3、走进作者

  出示:有一次,我用医生的听诊器,静听自己的心跳。那一声声沉稳而有规律的跳动,给我极大的震撼,这就是我的生命,单单属于我的。我可以好好地使用它,也可以白白地糟蹋它。一切全由自己决定,我必须对自己负责。

  (1)引导学生抓住关键词语,初步体会作者面对生命的态度。

  重点交流:“我可以好好地使用它,也可以白白地糟蹋它。一切全由自己决定,我必须对自己负责。”

  ○1引导学生抓住“糟蹋”“可以”“也可以”等词语理解句子,明确作者认为有两种截然相反的态度:一种是要对生命负责、一种是对生命不负责。

  ○2明确作者在两种生活态度面前,他决定选择好好利用生命,让它发挥应有的价值。

  (2)引导学生交流课前搜集的关于杏林子的资料,了解作者的经历。

  (3)请同学们畅谈杏林子带给自己的`感受,感受到对于疾病缠身的杏林子来说,活着原本是一件很痛苦的事,但她却依然热爱自己的生命。

  (4)出示:虽然生命短暂,但是,我们却可以让有限的生命体现出无限的价值。于是我下定决心,一定要珍惜生命,决不让它白白流失,使自己活得更加光彩有力。

  (引导学生结合资料理解杏林子所创造的价值。)

  (四)课堂总结

  面对弱小的飞蛾和瓜苗,杏林子给我们一个很好的回答,作为人类,面对困境,怎能说“不”?生存下去是最简单的事。

  (五)板书设计

  19生命 生命

  第二课时

  教学内容

  一、引导学生联系生活实际与资料,更深入地了解文章最后一段的含义。

  二、引导学生交流学完课文后的感受,指导完成小练笔。

  三、背诵课文,积累语言。

  课文:

  19、生命生命

  杏林子

  我常常想,生命是什么呢?

  夜晚,我在灯下写稿,一只飞蛾不停地在我头顶上飞来飞去,骚扰着我。趁它停下的时候,我一伸手捉住了它。只要我的手指稍一用力,它就不能动弹了。但它挣扎着,极力鼓动双翅,我感到一股生命的力量在我手中跃动,那样强烈!那样鲜明!飞蛾那种求生的欲望令我震惊,我忍不住放了它!

  墙角的砖缝中掉进一粒香瓜子,过了几天,竟然冒出一截小瓜苗。那小小的种子里,包含着一种多么强的生命力啊!竟使它可以冲破坚硬的外壳,在没有阳光、没有泥土的砖缝中,不屈向上,茁壮生长,即使它仅仅只活了几天。

  有一次,我用医生的听诊器,静听自己的心跳。那一声声沉稳而有规律的跳动,给我极大的震撼,这就是我的生命,单单属于我的。我可以好好地使用它,也可以白白地糟蹋它。一切全由自己决定,我必须对自己负责。

  虽然生命短暂,但是,我们却可以让有限的生命体现出无限的价值。于是,我下定决心,一定要珍惜生命,决不让它白白流失,使自己活得更加光彩有力。

四年级语文课教案11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正确认读本课10个生字,学会书写10个生字。

  2、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课文。

  过程与方法:结合具体语言文字了解课文主要内容。了解作者为什么要敬畏汉字。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受方块字所营造出的神秘意境;感受诗歌中文字创造的奇迹;理解方块字的含藏不尽的意蕴。体会作者对中国语言文字热爱的感情。

  课前准备:学生课前预习,认读生字词,教师准备生字词卡片。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谈话导入

  由文章题目入手,引发学生思考:“敬畏”是什么意思?“敬畏”是“敬重、畏惧”的意思。

  二、初读课文

  1、 默读课文,解决生字障碍。

  2、 板书本课生词,了解学生认字的情况。

  3、 理解词语。(能直接理解的,直接理解,不能直接理解的,借助工具书理解或读书联系上下文理解。)

  告诫:警告劝戒。

  积淀:积累、沉淀。

  杳无人影:空旷辽远得不见人影。

  意蕴:内在的意义、含义。

  言简意赅:言语简单而意思概括。

  渲染:国画的一种画法,用水墨或淡的色彩涂抹画面,以加强艺术效果。

  气象万千:形容景色和事物多种多样,非常壮观。

  三、 熟读课文

  采用形式多样的读书方法,让学生度自己喜欢的段落。锻炼学生的朗读水平。培养学生对本课的兴趣,但切忌越读越烦。

  阅读方式可采取提问读,师范读,评价读,默读体会等方式。

  (读出“追忆往事”、“敬重”、“畏惧”之感)

  第二课时:

  一、 深入课文

  同学们通过上节课的学习我们熟悉了课文,练习了朗读,明白了一些词的意思,同时我们也初步了解了“敬畏”一词的意思。再读课文,想想作者是从哪几个方面写出自己的对“字”的敬畏之情的。

  1、小时候受大人的影响——“敬惜字纸”。(2、3)

  关于“敬惜字纸”同学们可以阅读一下老师给大家准备的材料。通过对课文及阅读材料的阅读,你对“敬惜字纸”有何理解?(古时候人们对字的敬重,崇拜同时也是对文化的敬重!对生命的敬重。)带着这种敬重把这段话再读一便。师指导朗读。

  2、小时候读《聊斋志异》的情景,初步感受方块字的神奇。(5)

  我们祖国的方块字给我们带来的是一个个多么鲜活的生命啊!同学们你们在读书的时候有没有过类似的经历?读书时你有没有过身临其境的感受?读什么书时,你是否也曾随着作者一起哭过?笑过?恐惧过或轻松过……(多指明说说)瞧!这就是方块字的神奇之处哇!让我们再来深入体会作者的这句感慨吧:“方块字啊,你不是神仙,用得好,你也具有呼风唤雨的本领啊。”

  3、回忆自己读古诗的经历,感受方块字创造出的奇迹。(6、7)

  多么神奇的方块字啊!它记录女歌唱家月光下不绝如缕的歌唱,那声音凄婉苍凉,从一个世纪“响到”到另一个世纪,余音依然在字里行间萦绕,没有消散。这是什么?这是生命的延续,它承载的是女歌唱家的灵魂啊!

  指名读最后一句。

  4、谈自己对中国文字的认识。(8)

  联系全篇内容和自己的学习实际理解为什么作者说:“汉字,在我的眼里是有生命的。”

  你如何理解这句话?正是作者层层深入的介绍中国汉字的神奇的生命力的。所以作者才最后感慨道:汉字,在我的眼里是有生命的。

四年级语文课教案12

  一、教学目标

  1、朗读课文,体会“香雪海”的美,激发学生热爱自然、热爱祖国的思想感情。

  2、继续进行默读训练,要求学生根据思考题的提示边默读边思考,读懂课文内容。

  二、教学重点:进行默读训练,依据提示边默读,边思考。

  三、教学难点:理解“香雪海”名称的由来;理解写蜜蜂和花雨都是为了突出“香雪海”。

  四、教学过程:

  (一) 复习导入

  1、“香雪海“指什么?

  2、你觉得香雪海怎样么样?谁能用一句话来夸夸它。

  (二) 精读课文,理解内容

  1、生各自挑选一节,进行自学。

  出示要求:

  (1)默读思考:哪些句子写了香雪海的美?

  你认为这些句子写得好吗?为什么?

  (2)有感情地朗读句子。

  2、小小组讨论交流。

  3、集体交流。

  重点:△第二节理解无锡梅园为什么被称为“香雪海“?

  △第三节理解为什么要写蜜蜂?

  △第四节理解为什么要写“花雨“?

  (三) 朗读全文,进行总结

  1、配乐朗读。

  2、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

  (四) 延伸拓展,交流信息

  交流学生收集的有关梅花的信息。

  板书设计

  香 雪 海

  (味)香 (色)白 (量)多

  蜜蜂 多、忙———————————

  花雨 花瓣多———————————

四年级语文课教案13

  《乡下人家》按照房前屋后的空间顺序和春夏秋三季、白天傍晚夜间的时间顺序交叉描写,展现了乡下人家朴实自然和谐、充满诗意的乡村生活,也赞扬了乡下人家热爱生活、善于用自己勤劳的双手装点自己的家园、装点自己生活的美好品质。

  一、教学目标:

  1、掌握14个生字,认识5个生字,理解“时令、屋檐”等词语。

  2、有感情朗读课文,感受并体会乡村生活的诗情画意。

  3、把喜欢的部分背下来。

  二、教学重、难点:

  感受并体会乡村生活的诗情画意。

  三、教学课时:

  两课时

  四、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师描绘引入

  同学们,当我们远离喧嚣的都市,步入乡村,在乡间的小路上,你会闻到瓜果的芳香;在夜晚的池塘边,你会听到青蛙的歌唱;在辽阔的草地上,你会看到成群的牛羊……同学们,我们今天共同走进乡下人家,一起感受田园的诗情画意吧!(揭题)

  二、初读课文

  1、用你喜欢的方式读读课文,不理解的地方打上“?”号,音读不准的多读几遍。

  2、四人小组内交流不理解的词、句。

  3、全班交流。

  4、指7名学生分段朗读课文。

  5、默读课文1—6自然段,想想描写了哪几处乡村的风景。

  第一自然段:屋前的瓜棚;

  第二自然段:门前的花、屋后的竹;

  第三自然段:房前屋后的鸡群;

  第四自然段:屋后的小河;

  第五自然段:傍晚吃饭的情景;

  第六自然段:瓜架上的纺织娘。

  二、学习生字

  1、检查预习生字的情况。

  音:指名读、齐读。(重点正音:棚“péng”不读“póng”;率“shuài”翘舌;眠“mián”不读“mín”)

  形:采用喜欢的方式记忆字形,重点指导“谐”的右下部分是“白”不是“日”;“冠”是上下结构,“寸”应写在“冖”里面;

  意:组词。

  2、练习写生字。

  第二课时

  一、精读课文。

  1、默读全文,读完后你想说点什么吗?

  2、想想文中描写了哪几处乡村风景?

  3、你对哪一处风景最感兴趣,找出来并读读。并谈谈自己的看法。

  4、喜欢同一处风景的同学在一起品读,交换自己的看法。

  5、有感情齐读全文,并想像画面。

  6、你觉得这篇乡村课文写得怎么样?(形象、生动)

  二、积累好词、佳句。

  把你认为写得好的词、句摘抄在积累本上,并读一读。

  三、画。

  把你喜欢的一处风景的段落多读读,并展开想象把它画出来。

四年级语文课教案14

  教学目标:

  1、正确认读3个要求会认的生字,掌握9个要求会写的生字。

  2、有感情的朗读课文。从格罗培斯设计路径的过程中,引导学生感悟做事的科学态度与科学的思维方式。

  教学准备:预习课文,了解格罗培斯。

  教学时间:1课时

  一、检查复习,导入新课。

  1、师:今天我们来学习《路径》,这节课我们提前进行了预习,下面老师来检查一下同学们的预习情况。

  检查学生读生词:格罗培斯 精美的杰作 焦躁 微不足道 任其选择 路径 覆盖 伦敦

  2、现在我们来回顾一下课文,说说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教师板书:精美的杰作,微不足道)

  3、这篇课文我们提前布置了预习,谁能用书中的语言来介绍一下格罗培斯?迪斯尼乐园就是格罗培斯为我们留下的精美的杰作之一,下面同学们就随着老师的幻灯片一起去迪斯尼乐园来看看。(教师课件)

  同学们是不是大饱眼福了,有什么感受?“精美的杰作”什么意思?“微不足道”什么意思?结合精美的杰作来解释一下微不足道。这些词语中还有不懂得吗?

  二、精读课文

  1、“路径”什么意思?看到这个题目你最想提出什么问题?

  教学预设:路径是怎样设计出来的?

  这条路为什么被评为路径?等

  2、下面我们就带着这些问题去读课文,探究问题的答案。“不动笔墨不读书”读书动笔是学习语文的好习惯,同学们要边读边勾画,是从哪些词句中看出来的。

  3、学生读书动笔

  4、全班交流

  (一)路径是怎样设计出来的?(学习课文4、5段)

  教师引导:如果你刚好经过这里,你愿意买哪边的葡萄?为什么?

  格罗培斯和你们一样,他也摘了一篮子葡萄,但令他收获的是这种卖葡萄的方法还带给了他灵感,他可能怎样想?

  同样是“给人自由,任其选择”葡萄园主和格罗培斯的出发点相同吗?

  从中我们可以看出格罗培斯的什么精神?

  让我们再读这一段,体会格罗培斯的创新思想。

  (二)为什么被评为路径?

  教师引导:“给人自由,任其选择”什么意思?

  如果是你去参观提前开放的迪斯尼乐园,你会怎样选择?

  游人地选择和你们的选择是一样的,从文中的哪个词语我们可以看出来?

  “有宽有窄,优雅自然”说明什么?

  从中你感受到格罗培斯这位大师大在何处?

  在读这一部分,体会格罗培斯的人本思想。

  (三)感受格罗培斯的创新精神

  过渡:格罗培斯在葡萄园主的启发下,以“给人自由,任其选择”的思想设计出了迪斯尼乐园的路径,成就了有一处精美的杰作。但在此之前,在这微不足道的路径设计上,他却经历了50多次苦思冥想,之前他是怎样做的?读读!

  从中你体会到了什么?

  如果用一个成语来形容他,你想用哪一个?

  用上“精美的杰作”“微不足道”这两个词语来说一句话,来赞美一下格罗培斯这位建筑大师。

  从这位大师身上你受到什么启发?

  三、 总结升华

  过渡:格罗培斯不愧为世界建筑大师,他用他的创新思维方式,以人为本的思想和对微不足道的地方精益求精的追求的精神,为我们呈现出了一处处精美的杰作。

  如果你是伦敦国际园林建筑艺术研讨会上的评委,你会怎样为格罗培斯撰写颁奖词?

  学生创作交流

  教师总结:希望同学们和格罗培斯一样,培养创新思想,做事精益求精的追求,寻找到学习和生活的路径。

  教学反思

  《最佳路径》这篇课文主要讲了建筑大师格罗培斯为迪斯尼乐园的路径设计而大伤脑筋,无意中从老太太打理葡萄园的方法中,受到“给人自由,任其选择”的启示,从而设计出了世界最佳路径。整篇课文叙事形象生动,语言简炼,人物丰满,言简意赅,韵味深长。

  学习“遇到难题”这部分内容,我引导学生咬文嚼字,抓住关键的字词句,感悟人物特点。“攻克过无数个难题”“微不足道的路径设计”的对比描写,“40多年的研究”“已修改了五十多次,没有一次是他满意的”的列举数字,让大家感受到格罗培斯的严谨认真、精益求精的人格魅力。也为后文终于茅塞顿开设计出最佳路径埋下伏笔。

  “受到启发”中,葡萄园主卖葡萄的方法与格罗培斯路径设计方案之间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阅读这部分内容,我直接放手,把课堂时间还给学生,引导他们采用读书做记号的方法来画出两种卖葡萄的方法,比较结果,思考哪种卖葡萄的方法好,探究好在哪里。充分尊重、信任学生,放权给学生,给他们独立阅读、思考、理解课文的机会,组织他们讨论、质疑、交流,给学生充分表达自己思维的机会。学生参与的积极性高,连平时课上经常沉默寡言的人也积极举手发言:许多园主把采摘下来的葡萄放在路边,向过往的车辆和行人吆喝,结果却是很少有卖出的;而一个无人看管的葡萄园,只要你投入5法郎就可以摘一篮葡萄,结果却是在绵延上百里的葡萄产区,这里的葡萄最先卖完。在和谐的氛围中,学生的感悟能力、创新思维得到了体现。他们惊讶地发现,卖葡萄的老太太就是那个“换一种思维方式”的具有创新精神的人,她卖葡萄的方式与众不同,却体现着人文的温情与魅力:她尊重他人,信任他人,给人自由,任其选择。

  在此基础上,再研读格罗培斯的设计,引导学生们发现总结他这样设计路径与老太太的异曲同工之处:采用与众不同、顺其自然的方式,把选择的权利交给他人,让大家去寻找适合自己的东西······也就顺其自然了。

四年级语文课教案15

  知识链接:

  本文是一篇特殊的说明文。它说明的对象是让人感到神秘与仰慕的诗人,作者用诗一般的语言,让我们感受到诗人的神奇和诗篇的美丽。

  学习目标:

  1、 学习掌握12个字,认识9个字。

  2、 学习用普通话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能准确流畅地背诵课文。

  3、 结合课文内容,理解为什么说诗人是大画家、音乐家、魔术师、哲学家和文学家。

  4、 通过阅读课文认识诗人、认识诗,引导学生体会诗句的神奇、文字的魅力。激发学生对语言文字的喜爱,培养学生勇于面对挑战的精神和持之以恒、不断尝试和创新的创新精神。

  教学重难点:

  感受语言文字的魅力,激发学生学习、运用语言文字的兴趣,培养学生的尝试、创新精神和面对挑战的勇气。

  学习时间:

  2课时。

  学习准备:

  收集资料。

  教学过程:

  指导学习过程:(师生互动)

  第 一课时 知识链接,学法指导

  一、由诗入文,激发兴趣。

  (板书课题——诗人),当读到诗人两个字时,你们会想到学过的哪些诗?

  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学习一篇有关诗人的课文。

  二、初读感悟、引入情境。

  1、自由读课文,注意读准字音,记住字形。

  2、小组分段朗读课文,教师了解学生对课文的掌握程度。

  3、自主交流自学中的重点词句。

  4、回答:作者笔下的诗人是什么?(画家,音乐家,魔术师,哲学家,文学家)

  三、精读细品,体会诗意。

  1、出示第一组诗。

  ⑴自由朗读诗句,想一想,说一说你仿佛看到了什么?你又想到了什么?

  ⑵指名生谈感受。

  ⑶指导朗读:看到如此色彩丰富的画面,你会怎么读这句话?

  ⑷师:这么美丽的画,诗人是用什么画出来的呢?(板书:用文字)

  ⑸诗人真是了不起啊!他能用文字绘出色彩缤纷的图画,谁来夸夸诗人。

  ⑹、齐读课文1自然段。

  师:我和大家一样非常喜欢诗人,我认为诗人的诗非常神奇,他能用文字创造出许多奇迹。诗人除了是大画家,他还有其他的本事。

  2、出示第二组诗。

  ⑴读一读,说说你的收获。

  ⑵组内交流,教师巡视、指导。

  ⑶全班交流。

  ⑷师:诗人真是神奇啊!他能指挥文字奏出悦耳的乐章,在他的手中,文字也变的神奇起来,能发出声音,能制造我们平时难以看见和想象的画面。让我们拿起书来,再一次感受诗人的神奇、文字的神奇吧!

  ⑸朗读课文2自然段。

  过渡:诗人是大画家、是音乐家,他还是个魔术师呢?他的魔术是怎么变的呢?让我们一起来看看诗人的表演吧!

  3、出示第三组诗。

  ⑴自由朗读,说说诗人是怎样变魔术的?

  ⑵小组讨论:诗人把什么变成了人?诗人把人变成了什么?这个魔术神奇在哪呢?全班交流。

  ⑶师生齐读第3段。

  四、拓展延伸,深化体会。

  诗人是大画家、诗人是音乐家、诗人是魔术师,同学们,你们想当诗人吗?让我也感受一下你们的神奇。

  五、练一练,试一试。

  1、抄写生字词。

  2、练习

  练笔:学当小诗人。

  映衬:映照、衬托。

  绚丽:灿烂美丽。

  真谛:真实意义或道理。

  点缀:加以衬托或装饰,使原有的事物更加美好。

  “一池碧水,映衬着白里透红的荷花。”“蔚蓝的天幕,点缀着朵朵银花,片片白絮。”

  引导学生抓住描写颜色的词语体会诗句:碧绿代指荷叶,白里透红写出了荷花的颜色。蔚蓝是写天空的色彩,银花和白絮分别比喻小云朵和大云团,这两句诗就如两幅色彩缤纷的图画,具体生动地说明了诗人能用文字绘画出色彩缤纷的图画。

  引导学生感受文字的神奇魅力,让学生知道文字也能说话,能静也能动。“斜阳醉倒了,摔了个跟头,跌在西山后。”“我张开心灵的翅膀,飞进云端逐彩霞。”这句话采用了比拟的修辞手法,把斜阳当作人来描写,说它是“醉倒了,摔了个跟头,跌在西山后”,将太阳下山的情景拟人化和诗意化了。“我张开心灵的翅膀,飞进云端逐彩霞”是将人带饿心灵化成有翅膀的事物,使看不见的心灵形象化。

  指导过程:(师生互动)

  第 二课 时 学法指导

  一、点评导入。

  出示学生所写的诗句并邀请作者上台为大家朗读。

  诗人是大画家,他的笔是彩笔,能用文字绘出色彩缤纷的图画;诗人是音乐家,他的笔是指挥棒,能使文字奏出悦耳的乐章;诗人是魔术师,他的笔是魔棒,能用文字把事物变成人,把人化成事物。诗人还能是什么呢?今天,我们就一起来了解一下。

  二、精读细品、深入探究

  1、诗人还能是什么呢?请大家自由读读课文的4、5自然段,把你找到的句子划下来,仔细地读一读,并把你的收获在小组内交流。(教师巡视,了解学生学习情况)

  2、全班交流。

  ⑴诗人是哲学家:教师引导学生在谈出自己体会的同时把自己的感受用读的方式表现出来。

  ⑵诗人是文学家。当学生谈完体后板书。

  板书:诗人是个大画家、音乐家、魔术师、哲学家、文学家

  ⑶你发现他们的不同了吗?作者为什么说诗人当然是文学家。

  ⑷诗人是如何让平凡的语言文字变的不平凡的呢?

  板书:吸收、观察、思考、尝试、锻炼。

  ⑸指名说说对这十个字的理解,难理解的词是:吸收)

  3、齐读课文第6段。

  三、回顾总结,巩固所学

  师:学完这篇课文,我有个问题想考考大家:为什么说诗人是大画家、音乐家、魔术师、哲学家、文学家?诗人真得是的吗?

  1、小组讨论交流。

  2、全班交流

  3、诗,并不是难学的东西,只要我们肯吸收、肯观察、肯思考、肯尝试、肯锻炼,我们也能拥有新奇的想象,无穷的创意、丰富的情感,我们也能用文字绘出色彩缤纷的图画,奏出悦耳的乐章,表演神奇的魔术,说出深刻的道理,也能让平凡的语言文字变得不再平凡。

  四、练一练。

  1、背诵课文

  2、练笔:学当小诗人。

  五、板书设计

  抓住“当然”一词,引导学生体会,原来画家、音乐家、魔术师、哲学家这些都离不开文字,诗人的神奇实际上是语言文字的神奇。诗人正是通过新奇的想象,无穷的创意,丰富的情感写下了那些美妙的诗句,让我们感受到了语言文字的神奇魅力。

  说诗人是画家,因为他能用文字绘出色彩缤纷的图画;说诗人是音乐家,因为他能使文字奏出悦耳的乐章;说诗人是魔术师,因为他能用文字把事物变成人,把人变成事物;说诗人是哲学家,因为他能用三言两语说出深刻的道理;说他是文学家,因为他能给文字注入强大的生命力,令平凡的文字变得不平凡。

四年级语文课教案16

  学习目标

  ①认识本课6个生字学写14个生字。

  ②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③从描写年轻人神态、动作、语言的句子里体会到年轻人自尊的品格,从中感受“自尊者自立”的道理。

  课前准备

  收集有关做人方面的人生格言,了解哈默的生平。

  第一课时

  ●导入

  同学们,古人有饿死不吃嗟来之食的名言,讲做人要有尊严。今天老师介绍给大家的是一位外国的年轻人,从他的行为和做法中,会给我们很多新的启示。

  ●学生自读课文

  ①自学生字新词。

  ②质疑问难。

  ③想一想,课文主要讲了一件什么事?

  ●初步感知课文内容

  ①检查生字新词的认读和理解。

  ②师生共同解决疑难问题。

  ③指名分节朗读课文。

  ④指名概括课文的主要内容。

  (短文主要写了一个逃难的年轻人,在饥肠辘辘的情况下,没有接受人们送给他的食物,而是执意用自己的劳动,换取了食物,赢得了做人的尊严)

  ●课堂作业

  ①抄写生字新词。

  ②概括地写出课文的主要内容。

  第二课时

  ●深入朗读,品味词句

  ①要求学生边读书,边画出:

  描写小伙子神态的句子:“这个年轻人的目光顿时灰暗了”;

  描写年轻人动作的句子:“他的喉结上下动了动”“年轻人立刻狼吞虎咽地吃起来”;

  描写年轻人语言的句子:“先生,那我不能吃您的东西,我个能不劳动,就得到这些食物”……

  ②引导学生结合上下文理解这些句子,从内容上体会思想。

  ③从描述中看,这个年轻人是个怎样的人?他是怎么想的?

  ●点拨,揭示中心

  ①讨论:年轻人的表现令人钦佩,更引发了我们的思考,他为什么要这么做呢?

  ②齐读课文最后一个自然段。

  提问:这个年轻人是谁?是什么使他从一无所有,到拥有一笔计所有美国人羡慕的财富呢?

  引导学生深入体会诚实的劳动和做人的品质是多么重要。它能成就人的一生。

  ●结合自身实际,谈感受

  鼓励学生从小就要有自尊心,无论什么时候都要靠自己的诚实劳动来获取自己想得到的东西。

  ●指导学生带感情朗读课文

  ①自由读。

  ②指名读。

  ③分角色读。

  ●布置作业

  根据教学的实际需要,可以出示有关“尊严”和做人方面的格言,让学生读一读,并试着拟一条人生格言。可提示学生从“什么是尊严”和“尊严的意义”以及如何做人等方面去想,然后交流。

四年级语文课教案17

  教材分析:

  《书本里的蚂蚁》是一篇童话。这篇作品从形象塑造上来说,非常简单,全篇只有一个形象“蚂蚁”,而且发生在这个形象身上的故事也非常简单:小蚂蚁爬在花蕊里睡觉,一个小姑娘把小蚂蚁睡觉其中的花采了下来,夹进了书本,这样小蚂蚁被夹得扁扁的,像书本里的一个小字了。就是这么简单的一个情节,因为作家的构思非常巧妙,运用了奇特的想象和恰当的比喻,把偶然的事件变成了必然的故事。“书本里有了一个会走路的字”——这是一种十分灵动的生命的力量的冲击,是一种想象力的张扬。正是有了这种独特的“气息”,书本里的故事才因为有了“小蚂蚁”而变得丰富多彩,变得神奇迷人。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正确认读2个生字,掌握7个要求会写的字,理解生词的意思。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理解课文内容,体会童话神奇的魅力。

  过程与方法

  以学生的自学或合作学习为主,教师重点引导学生掌握学习方法,如引导学生在书上做批注或自己讲解课文等形式展开想象来理解课文,体验情感。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体会童话神奇的魅力。

  教学重难点:

  理解课文内容,体会童话神奇的魅力,成为本课的重难点。教师重点引导学生掌握学习方法,如引导学生在书上做批注或自己讲解课文等形式展开想象来理解课文,体验情感。

  课前准备:

  教师准备:多媒体课件。

  学生准备:预习课文。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激发学习热情。

  1、教师引导学生谈一谈他们所知道的有关动物的童话。

  2、教师板书课题:书本里的蚂蚁。

  3、教师引导学生带着好奇走进文本:书本里的蚂蚁又给我们带来怎样神奇有趣的故事呢?

  二、初读课文,自学生字。

  (一)初读课文要求:出示课件。

  1、学生自读课文,要求把课文读准确、读流畅。

  2、勾画出不懂的词句,小组内先交流,解决不了的全班交流。

  (二)教师检查学生自学情况。

  1、小组内读课文,教师指名读课文。

  2、教师检查认读字词情况。课件出示本课生字词

  花蕊、陈旧、细碎、密密麻麻、挺乐意、封面。

  “花蕊”等词语可以利用图片进行理解。

  “陈旧”、“密密麻麻”等词语可以结合文中的具体语境来理解。

  教师仍然重在引导学生利用不同的形式来理解词语。

  3、在理解词语的基础上,教师趁热打铁,指导学生记忆字形,学习书写。

  小组内讨论如何更好地记住这些字,如何把字写好看。教师重点指导“喂”和“碎”的书写。

  三、再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

  (一)再读课文要求:出示课件。

  1、同桌互读课文。

  2、边听边思考: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情?

  (二)全班同学交流。

  交流预设:小蚂蚁趴在花蕊里睡觉,一个小姑娘把小蚂蚁睡觉其中的花采了下来,夹进了书本,这样小蚂蚁被夹得扁扁的,像书本里的一个会走动的小字。

  四、整体感知文本,走近童话的人物。

  (一)课件出示读文提示。

  1、学生反复读课文,提出不懂的问题,在书中做批注。

  2、学生在小组内合作交流,解决问题。

  (二)问题预设:课件出示。

  1、书本里为什么会有一只小蚂蚁?

  2、书本里的这只小蚂蚁都做了什么?

  3、书本里的蚂蚁为什么会使旧书变成新书?

  教师根据学生对问题的理解相机指导。

  教师总结:“书本里有了一个会走路的字”——这是一种十分灵动的生命的力量的冲击,是一种想象力的张扬。正是有了这种独特的“气息”,书本里的故事才因为有了“小蚂蚁”而变得丰富多彩,变得神奇迷人。课件出示教师总结

  五、学生回读课文,复述课文。

  教师可以引导学生转换角色来复述课文。

  六、拓展阅读。课件出示。

  1、阅读一些经典童话。

  2、对比一下这篇童话和以往的童话有什么不同。

四年级语文课教案18

  教学目标

  1、自主学会本课生字新词。

  2、能借助批读语,读懂课文内容,从中了解白鲸的特点,激发学生热爱动物、热爱大自然的美好情感。

  3、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一、“鲸”字导入,激发兴趣

  孩子们,看,认识这种动物吗?师板书“鲸”,并强调学生观察老师的板书。强调它是后鼻韵,纠正读音。

  你了解“鲸”这种动物吗?给我们介绍介绍吧。

  学生自由展示搜集的资料。

  过渡:今天,我们一道走近“鲸”这个大家族中的“白鲸”,仔细地观察观察它吧。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借助批注,自读课文。

  2、说说课文围绕“白鲸”介绍了哪些内容。

  三、引导自读,合作探究

  1、学习第一段。

  借助批注,朗读第一段,谈出自己感受。

  2、学习第二至四段。

  (1)自读二至四段,说说你知道了什么。

  (2)选择自己喜欢的段落重点学习,借助旁批,自读自悟。

  ①第二段。

  A、读读,说说你体会到了什么,从哪里知道的。

  请学生朗读课文,谈自己的体会。引导体会省略号表示的意思。补充想象鲸还可能发出什么样的声音。在读书中联系生活实际理解“能够聆听白鲸的歌喉,是一种难得的享受”。

  B、读课文,质疑。

  一边读,一边想:你对白鲸的口技表演有什么想法?

  激发学生探索自然奥秘的热情。

  C、朗读课文。

  将自己的体会用朗读表现出来,一边读,一边想象白鲸展示口技的场面。

  ②第三段。

  A、自由读第三段,为白鲸的表演取个名字。并引导学生联系课文说说自己所取的名字的理由,帮助理解课文,指导读好课文。

  (身材秀、杂技表演、玩具总动员……)

  B、朗读课文,一边读,一边体会,白鲸给你留下了什么样的印象?或者白鲸有怎样的特点?

  C、自由读课文,读出自己的体会。

  ③第四段。

  A、自由读课文,用自己的话谈谈你知道了什么,有什么不明白的地方。

  B、通过理解“焕然一新”,并结合学生搜集的资料体会白鲸爱干净的特点。

  C、指导朗读。

  四、品读全文,体会本文运用拟人化手法介绍白鲸的好处

  整体感知,品读全文。

  引导学生联系课文体会:用拟人化的手法介绍动物,会使文章更加生动,有趣,给读者身临其境之感,留下深刻的印象。在文中找出这样的例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