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身边的文档专家,晒文网欢迎您!
当前位置:首页 > > 综合 > 正文

我国公司治理结构存在的问题及对策3篇 公司治理结构问题研究

2022-12-26 02:49:58综合

我国公司治理结构存在的问题及对策3篇 公司治理结构问题研究

  下面是范文网小编分享的我国公司治理结构存在的问题及对策3篇 公司治理结构问题研究,以供借鉴。

我国公司治理结构存在的问题及对策3篇 公司治理结构问题研究

我国公司治理结构存在的问题及对策1

  我国财政支出结构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摘 要:财政支出政策是国家调节经济与社会发展的强大经济杠杆,也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财力保障。近年来随着改革的深化,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建立与发展,社会资源的配置机制与分配关系也随之转变,相应地引起财政职能、财政支出范围和财政支出的结构变化,虽已取得了相当大的进展,但与当前市场经济发展和政府转变职能的要求相比,仍然存在着很多问题。本文通过对我国财政支出结构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提出了优化我国财政支出结构的对策建议。

  关键词:财政支出结构存在问题对策

  1、引言

  财政支出作为政府分配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政府实施财政政策,用来调控宏观经济运行的重要工具,正确的财政支出结构是调节经济与社会发展和优化经济结构的强大杠杆。公共财政是指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主要为满足社会公共需要而进行的政府收支活动模式或财政运行机制模式,是国家以社会和经济管理者的身份参与社会分配,并将收入用于政府的公共活动支出,为社会提供公共产品和公共服务,以充分保证国家机器正常运转,保障国家安全,维护社会秩序,实现经济社会的协调发展。公共财产的基本功能是满足社会公共需要、法制规范和宏观调控。财政支出结构是指各类公共支出占总公共支出的比重,它直接关系到政府动员社会资源的程度,从而直接或间接地影响社会经济结构各个方面,包括社会总供需结构、产业结构、社会事业各个方面构成等,其对市场经济运行的影响可能比财政支出规模的影响更大。近年来,随着分税制的深入,各级政府着眼于转变政府职能,提高服务水平,大力推动财力向民生倾斜,体现了财政的公共、公平和公益性质,然而在财政支出结构上却依然存在一些问题。

  2、文献综述

、国外相关研究综述

  1936年凯恩斯发表《就业、利息和货币通论》,开创了西方现代宏观经济调控的理论,其观点认为,有效需求不足必然导致经济危机的产生,首次将政府财政支出作为影响国民经济的主要手段。凯恩斯将政府财政支出作为社会总需求的一个重要因素引入宏观经济模型,并认为国民收入有着明显的推动作用,即政府支出的乘数效应。

、我国相关研究综述

  张海星(2002)对我国1981—2001年的财政支出结构进行分析,起模型以实际GDP三年平均移动增长率、固定投资增长率和各项财政支出比重以及出口依存度微微变量并考虑财政支出对产业的时滞效应,将财政支出变量设定为滞后三期,其结论为:基本建设、挖潜改造和科技三项费用与经济增长正相关;商业事业费用、行政管理费用、抚恤和社会福利及财政补贴等转移性支出预经济增长负相关,科教文卫事业与经济增长正相关。

  郭庆旺、吕冰洋和张德勇利用封闭经济供应平衡方程从理论上推导的出财政支出比率、财政投资比率、政府物资投资支出占财政购买支出的比重、财政人力资本投资占财政购买支出的比重以及财政投资的潜在社会平均生产率与经济增长的关系,对我国1978—2001年的数据进行了实证检验,将财政支出划分为生产性支出和非生产性支出,生产性支出有细分为人力资本投资、物资投资和科学研究支出;并的其结论为:我国经济支出与经济支出负相关;财政人力资本投资比物资资本投资更能提高经济增长率;科学研究支出对于经济增长的正效应最为显著。

、财政支出概述

、财政支出的概念

  财政支出也称公共财政支出,是指在市场经济条件下,政府为提供公共产品和服务,满足社会共同需要而进行的财政资金的支付。财政支出作为政府分配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政府实施财政政策,用来调控宏观经济运行的重要工具,正确的财政支出结构是调节经济与社会发展和优化经济结构的强大杠杆。

、财政支出结构

  财政支出结构是指各类财政支出项目占总支出的比重,也称财政支出构成。与财政支出规模相比,财政支出结构直接关系到政府使用社会资源的程度,对经济运行的影响也更大,从定义来看,财政支出结构与财政支出的分类具有很大的关系。

  3、我国财政支出结构存在的问题

、财政职能界定不清,经济建设支出比重偏高

  自改革开放以来,我国财政体制改革不断深化,但是旧有的高度集中的财政体制仍然在思想上被保留了下来,在一定程度上继承了计划经济体制。由于计划体制的惯性作用,政府对自身的定位不清楚,政府既是管理者又是所有者,其职能从生产到消费再到社会的再分配过程都发挥着重要的影响。同时政府的越位管理造成了资源的浪费,也造成了政府财政资金的浪费。我国的财政资金还存在着过于分散的问题,缺乏重点,这就造成了政府对一些大型公共项目的投资不足,进而会使让政府的宏观调控能力大大减弱,不利于市场经济体制的发展和完善,而且也会影响正常的社会经济秩序。[1]

、教育经费投入不足

  尽管中央财政用于教育的投入在逐年快速增长,但是截至2010年,国家财政性教育经费支出占GDP的比例只达到%,仍然低于%的世界平均水平。相比较之下,我国的私人支出占教育支出的比重不仅高于世界平均水平,也高于发展中国家的平均水平。过高的教育私人支出严重挤压了私人消费空间,导致社会消费其他方面的需求不足,削弱了中国经济增长的内在动力。教育投入上长期存在的另一个重要问题是教育资源配置很不公平。由于对“科教兴国”战略贯彻实施的理解不准确,导致近十年来高等教育支出加速扩大,而基础教育支出相对减少,教育支出的层级结构出现了严重颠倒,教育支出在城乡和区域间的分配不平衡问题长期得不到有效解决。

、卫生医疗支出总费用支出结构不合理

  目前,我国医疗卫生事业发展不均衡,医疗资源过分集中在大城市、大医院。据统计,全国的医疗资源80%在城市,而占总人口60%的农村居民只能占用20%的医疗资源。同时,财政对卫生医疗方面的投入严重不足。2010年全国卫生总费用亿元,仅占GDP总量的%。就卫生费用的构成而言,我国政府卫生支出比例持续下降,个人卫生支出比例急剧上升,居民卫生医疗负担较重。因此,需要进一步完善政府医疗卫生投入机制,不断加大支持力度。

、社会保障支出严重偏低

  社会保障通常被称为和谐社会构建的“稳定器”,实现社会公平的“调节器”,促进经

  济发展的“减震器”。早在20世纪80年代,许多发达国家的社保支出就已经占到财政支出的30%以上,目前我国虽已建立一定的社会保障体系,但是社保支出的比重还很低,仅接近于西方发达国家上世纪60年代的水平。同时,我国公共养老保障体系的覆盖面狭窄,只占人口总数的15%,低于世界劳工组织确定的20%的国际最低标准,社保支出资金使用效率低下,广大农村和农民还很难享受到社会保障“阳光”的普照。[2]

、行政管理费支出不断膨胀,且增长过快

  政府的行政资金是为实现其社会管理的职能服务的,这部分资金只能源自于政府的财政收入。我国的行政管理费支出占财政支出的比重从1978年的%上升到2006年的%,规模呈现出一个不断增大的趋势,虽然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这种行政管理费的增加有其必然性,但是长期以来行政管理费增长速度过快,有的时期甚至超出了同期财政收入、财政支出和GDP的增长速度,已经成为人们最为关注的问题之一。

  4、优化我国财政支出结构的对策建议

、合理界定我国的财政支出范围,弱化经济建设的支出

  在市场经济和公共财政体制条件下,要求科学界定公共财政支出的职能范围,明确财政应承担的事务和不应承担的事务,这是完善我国公共财政支出结构的重要前提和基础。该财政承担的,财政要积极予以满足;不该承担的要坚决退出,解决财政的“越位”和“缺位”,实现公共财政职能的“归位”。其中,重要的是进一步弱化财政的生产建设职能,减少经济增长对财政投资的依赖。根据市场经济的基本要求,政府不应承担社会投资主体责任,财政要退出一般竞争性、盈利性领域,只进行涉及国计民生的公益性、基础性和重点建设项目的投资。

、完善我国的财政预算与支出体制

  近些年来,我国政府不断加快政府预算体制的改革,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是问题仍然存在不少。当前,我们工作的重点应该是解决预算编制时间不合理的问题,实行内外资金的统管,为综合预算提供保障。同时,还应进一步推行政府采购制度,避免某些干部与供应商相互勾结牟取国家财产的现象。最后,应该优化政府采购的形式,坚持招标为主,同时还应当针对采购内容采取灵活的形式。[3]

、大力加强社会公共性开支

  社会公共性开支涉及的面很宽,包括教育、科技、卫生、社会保障、环境保护等,是代表社会共同利益和长远利益的支出,也是现代市场经济条件下国家财政支出中十分重要的支出。具体为:

  一、坚持把教育放在优先发展的位置。我们要确保现有预算口径的教育支出稳定增长,逐步建立分级负担、分级管理的教育经费管理体制,同时重视研究增设教育专项资金的新渠道,开征教育税,取消现有的教育费附加,确保财政教育支出的可靠来源。

  二、增加医疗卫生投入。深化医疗卫生体制改革,加快公共卫生体系建设,提高公共卫生服务水平和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应急能力,尽快建成覆盖城乡、功能完善的疾病预防控制和医疗救治体系。

  三、加大社会保障支出。应根据我国现阶段的经济社会发展水平,加强以最低生活保障为主体的社会救助体系建设,促进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和救助制度的发展,不断完善城镇基本养老、医疗、失业、工伤等保障体系,逐步扩大社会保障覆盖面。

、逐步压缩我国的行政事业费用

  行政管理费用是政府机构运行的成本,是政府正常运作的前提,因此一定行政费用的支出是必不可少的,但如果政府对此类支出规模不加控制,将导致行政成本过高、行政效率低下,浪费公共财政资源,对经济社会产生负面影响。因此,政府应严格控制一般性支出,合理控制行政成本,制定完善一般性开支标准,推进服务型、节约型政府建设。严格控制行政成本增长幅度,尤其是公务用车、会议经费、公务接待、因公出国等经费的增长,以及党政机关事业单位办公楼等楼堂馆所建设和信息化建设项目,推进机关节能减排工作。通过压缩一般性支出,腾出财力增加保障和改善民生方面的支出。

  参考文献

[1]李永友. 我国财政支出结构演变及其效率[J]. 经济学季刊,2009,9(1): 307 - 332.

[2]曾康华.优化财政支出结构与推进民生财政[J].人民论坛,2011(03).[3]郭磊.对优化我国财政支出结构的思考[J].合作经济与科技.2010(01).

我国公司治理结构存在的问题及对策2

  龙源期刊网 鑫

  来源:《沿海企业与科技》2007年第06期

[摘要]随着现代企业制度的建立,企业的所有权与经营权分离,建立有效的公司治理结构就显得日益重要。文章我国目前公司治理结构中存在的不合理因素,论述完善公司治理结构的必要性。

[关键词]公司治理结构;股权结构;资本结构;激励机制

[作者简介]张鑫,湖南大学会计学院2005级会计学研究生,湖南 长沙,

[中图分类号]

  1[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7723(2007)06—0069—000

  2在我国,公司治理引进的时间不算长,人们对它的认识也比较有限,对公司治理结构的内涵的解释也没有一致的观点。笔者比较赞同我国经济学家吴敬琏的观点:“所谓公司治理结构,是指由所有者、董事会和高级执行人员即高级经理人员三者组成的一种组织结构。在这种结构中,上述三者之间形成一定的制衡关系。通过这一结构,所有者将自己的资产交由公司董事会托管;公司董事会是公司的最高决策机构,拥有对高级经理人员的聘用、奖惩以及解雇权;高级经理人员受雇于董事会,组成在董事会领导下的执行机构,在董事会的授权范围内经营企业。”

  股份公司最早诞生于西方国家。我国借鉴这一企业组织形式是因为其内部管理结构的优越性,股份公司尤其是上市公司的内部治理结构都是比较完善的。股东大会、董事会、监事会相互制约,是公司内部各经济主体及其权利处于分离和整合状态中,保持有效的联系,达到各方利益的均衡、规范和高效运行。然而最近几年,我国一些知名公司纷纷暴露出高级管理人员滥用权力的问题,给公司造成重大损失。为什么这种从西方借鉴来的现代企业组织形式在中国不灵了呢?究其原因是我国公司治理结构存在众多问题。

  一、股权结构不合理

  在我国股权结构中,以国家股和法人股等非流通股为主,尤以国家股比重最大,股权结构不合理。持有流通股的广大股东承担着由公司的经营业绩好坏引起股价波动的市场风险,却很难作为股东行使到参与公司治理的权利,而持有国家股、法人股的股东独揽公司大权却不必承担股票市场的风险。这显然是一种不合理的现象。

  股权结构对公司治理效率的影响,不仅仅取决于股权集中或分散的程度,即持股比例的数量,而且更取决于股东的特性,即持股比例的质量。从股东的身份来看,股东有明确的和非明确的之分,其中,身份明确的股东有个人股东和法人股东两种。这三种不同特性的股东对公司治理效率的影响是不同的。一般而言,个人股东是自然人,具有追求利益最大化的动机和对经营者行为进行监督的动力,但是随着公司规模的扩大和股东人数的增多,个人股东对公司的关心程度和治理能力便将大为减弱,或是采取“搭便车”的行为来减少其治理成本,或是采取“用脚投票”的方式来制约经营者的行为。法人股东与个人股东不同,对公司的治理能力较强,对公司的发展也有着一定的稳定作用,但是如果法人持股比例过大,使股票过于稳定,也会影响公司的经营效率。股东身份不明确,即“所有者缺位”,就会产生较为严重的“内部人控制”问题,在这种情况下,无论采取何种方式的治理均是无效的。

  二、资本结构不合理

  资本结构一般是指企业长期资金来源的构成及其比例关系。它同公司治理结构有着十分密切的联系。有效的法人治理结构的形成要以有效的资本结构为前提。这是因为股东和债权人在剩余控制权和剩余索取权上均有所差异,即当企业有偿债能力时,股东就是企业的所有者,拥有剩余控制权和剩余索取权,而债权人则是合同收益的要求者;反之,当企业偿债能力不足时,这两种权力便转移到债权人的手中。相比之下,后一种情况比前一种情况对经营者更加残酷,因为经营者在债权人控制下比在股东控制下更容易丢掉饭碗。当然,债务的这种激励与约束作用要以破产机制的有效运作为主要前提,因为债权人对企业的控制通常是通过受法律保护的破产程序来进行的。

  我国尽管近年来国家采取了一系列降低国有企业过度负债的措施,收到了一定的效果,但从整体上看,目前国有企业的资产负债率仍然偏高。据有关资料表明,大约为60%,而且这种高负债又是和低效益相联系的;筹资具有“发行股票(或主权资本)—举债一自有资金”这一顺序性。形成这两个特点的原因主要有:(1)目前国有企业效益普遍低下,靠自有资金来筹资几乎是不可能的;(2)我国金融体制的限制,企业难以采取发行债券的方式筹集资金,再加之银行自身已处于高不良债权的风险区,对企业贷款十分谨慎;(3)目前国有企业负债大都处在高风险区,如果再通过此渠道筹资,便会使资本结构更加恶化;(4)经营者不愿承担债务违约和企业破产的风险;(5)股东监督和要求偏弱。这些特点及其形成的原因表明,在我国由于破产机制难以运行,负债对经营者没有起到应有的约束作用,而公司在保持自身合理的资本结构上显得无能为力。

  三、董事会结构不合理

  调查表明,在我国上市公司中,董事会完全由执行董事组成的占%,董事会中执行董事在一半以上的占%。董事会中内部董事占绝大多数,董事会结构不合理导致权力失衡。我国多数上市公司中国家股占控股地位,自然代表国家的董事在董事会中占优势,而代表法人股、社会公众股的董事虽然人数众多却处于票数上的劣势,这就使得董事会的投票决策机制形同虚设,出现了公司治理上的“无效区”。董事会通过聘任符合自己利益的公司经理阶层,达到

  层层控制公司的目的。目前我国多数国有企业的董事、经理还是由控股股东委派而来,其代表股东行使的权利过大,甚至出现了不少董事长兼任总经理的情况。有调查表明,在我国的530多家上市公司中,董事长和总经理由一人兼任的公司有253家,占样本总数的%。总经理取代了董事会的部分职权,将董事会架空,自己管理自己,自己评价自己,成为名副其实的“内部控制人”,使得公司治理中的约束机制和激励机制完全丧失效力。这样的公司治理结构不仅损害了中小股东的利益,也损害了大股东自身的利益。

  四、缺乏对经营者有效的约束机制与激励机制

  经营者对公司的生存与发展起着关键性作用,可以说,有什么样的经营者,便有什么样的企业。因此,建立良好的经营者激励机制,最大限度调动其积极性是非常必要的。有专家认为,一个人要是没有受到激励,仅能发挥其能力的20%一30%;如果受到充分而正确的激励,则能发挥其能力的80%90%。这对企业经营者也不例外。企业能否经营得好,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企业家的素质、事业心和努力程度,而且企业家还要承担很大的经营风险,如果对他们没有合理的激励机制,就难以激发他们的积极性和承担风险的意愿,很难经营好。而经营者激励机制的核心,是对经营者的报酬激励,因为经营者首先是一个“人”。所以,对经营者的报酬激励也是公司治理结构的一个重要方面。

  我国上市公司对高级管理者激励严重不足,大多数上市公司由国有企业改制而来,国有投资主体不确定,加上目前政企和政资尚未完全分开,使政府对企业存在行政上的“超强控制”和产权上的“超弱控制”。部分管理人员利用政府产权上的“超弱控制”形成事实上的内部人控制,损坏股东利益,同时又利用政府在行政上的“超强控制”推卸经营上的责任,转嫁经营风险。

  五、监事会的监督不到位

  监事会与董事会并立,独立地行使对董事会、总经理、高级职员及整个公司管理的监督。但是事实上好像监事会并未行使好自己的权力,二十几年来上市公司接二连三发生的高管腐败案件,很少是由监事会揭发而暴露的。由其原因在于,尽管法律在形式上规定了监事和董事的地位相同,但实际上权力相差悬殊。在我国上市公司中,监事一般都是由原国有企业副职人员担任,大多由董事长提名,其福利和待遇主要掌握在董事长手中,所以监事会为什么没起到监督的作用了。

  综上所述,我国公司治理结构中存在着诸多不合理的因素,完善目前我国公司治理结构,建立合理的公司治理结构是我国企业发展的必然要求。

  从世界范围来看,公司治理结构已成为全球关注的热点问题。世界银行行长吉姆·沃尔芬森曾经指出:“对世界经济而言,完善的公司治理结构将像健全的国家治理一样至关重要。”

我国公司治理结构存在的问题及对策3

  我国民营企业治理结构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研究

【摘要】市场经济的发展以及企业规模的扩大,民营企业的家族治理模式严重制约了我国民企的发展壮大。本文在传统家族治理模式的基础上,分析我国民营企业治理结构的现状及存在的问题,提出进一步完善我国民营企业家族治理模式的对策。

【关键字】家族治理模式产权改革职业经理人公司治理文化

  由于受传统儒家文化、经济发展水平及经济环境的影响,我国民营企业大多数都采用家族治理模式。这种模式在民营企业发展初期确实发挥了很重要的作用,促进了企业的发展。但随着企业规模的扩大以及市场经济的发展,传统家族企业的“家长集权制”却严重制约了我国民营企业的发展。但实践证明我国民营企业治理结构不可能一蹴而就过渡到比较完善的现代法人治理结构,它的发展和完善是一个长期的、循序渐进的过程。并且我国民营企业选择家族治理模式又有其客观必然性和合理性。所以,探讨我国民营企业如何在家族治理模式的基础上进一步发展和完善自己的公司治理结构有很重要的意义。

  一、我国民营企业选择家族治理模式的客观必然性及合理性

  各国由于各自经济发展道路、社会文化传统和政治法律制度的不同,经过长期的公司发展历程和企业制度的演变,从而形成了适合本国经济发展阶段及公司特定阶段的公司治理结构。同样,我国民营企业家族治理模式的形成也有其客观必然和合理性。

(一)不成熟的市场经济环境

  我国民营企业的兴起及迅速发展时期是从二十世纪八十年代开始的,不发达的证券市场及资本市场致使我国的民营企业的融资主要来自家族内部网络,而不能像发达国家一样来自社会融资。法律环境的不完善使民营企业家将主要的经营管理权集中在家族人员手中,而不放心引进外部管理人员。而不发达的职业经理人市场是民营企业家对于引进职业经理人有很多顾虑。所有的这些决定了家族治理模式是一种相对安全的选择。

(二)特色的家族文化

“家”是人类最基本的联系纽带,作为儒家文化发源地的我国自有一套流转久远的家族文化,如“子承父业”、“家天下”等。自古以来,中国人就对家族以外的人员缺乏信任,不建立在家族关系之上的关系是不牢固的。我国的民营企业,一开始大都是亲戚朋友合作起来创办的,要想让企业主把自己辛苦养大的孩子交给别人去管,这对他们是很难接受的。“子承父业,代代相传”的观念对中国人的影响更是根深蒂固的,所以父母把企业的经营管理权交给下一代是很自然的事情。

(三)我国民营企业的发展历程

  我国的民营企业起源于二十世纪七十年代末和八十年代初的经济体制改革。民营企业,特别是公司制民营企业的发展时间只有一二十年甚至更短的时间,这期间我国的法制还不健全,企业制度的发展和研究也处于起步阶段。任何事物的发展都有一个过程,如果苛求我国的民营企业和国外有着几十上百年发展历程的企业一样有着完善的公司治理结构,是不太现实的。

(四)家族治理模式的低成本也决定了其适合我国民营企业

  在我国迅速变动的经济环境中,家族治理模式的运作成本相对较低。由于家族成员的血缘亲缘关系使成员团结一致,努力工作,甚至可以不计报酬;可以从家族网络中融资从而降低融资成本;协调成本也相对较低,因为即使发生矛盾冲突,也可以通过内部协调,而避免由于引入的第三方监督造成成本过高的情况发生;另外有家族观念的约束,所以监督成本也相对较低。由此可见,家族治理模式是企业寻求低成本发展结合自身资源状况的一种必然选择。

  可见,我国民营企业选择家族治理模式是有其深层次原因的。由此我们也可以看出要在短时间内彻底改变我国民营企业的家族治理模式是不可能的,也是不现实的。

  二、我国民营企业治理结构的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目前,我国民营企业的组织形式主要是有限责任公司,部分企业是股份有限公司,其中也有些已经成为上市公司。尽管他们有的已经成为股份有限公司甚至已经成为上市公司,但与现代完善的公司制度的区别是所有权与经营权的一体化,也就是所谓的家族治理模式。这种传统的家族治理模式存在的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所有权与经营权没有分离

  现代公司制度要求所有权和经营权分离,公司资本和股东不断社会化和分散化。所有权与经营权的分离,是一种有效的产权结构形式,具有强大的生命力。而我国民营企业股权集中,股东、经理合二为一,把持公司实权,董事会被架空,使得企业内部治理机制成为摆设。

  在民营企业刚刚起步时,由于规模小、人员少、产品单

  一、管理方式简单,这种结构单一的产权关系,对企业是有效率的。但随着企业规模的扩大,管理层次的增加,这种单一产权结构的问题便逐渐暴露出来:

  1.产权关系与血缘关系融为一体,摆脱不了家庭血缘关系的影响。

  2.产权结构的一元化,不利于引进高级管理人才、技术人才。

  3.由于企业主的个人能力和个人精力的有限,当企业达到一定的规模时,如果所有权和经营管理权仍然集中在企业主手中,结果是一方面将导致企业主不堪重负,另一方面也容易降低决策效率、甚至引致决策的失误,因此必须进行所有权和经营权的分离。

(二)缺乏权力制衡机制

  民营企业所有权与经营权不分,股权高度集中,现代公司制度存在的基石——所有者与经营者制衡的机制在民营企业的法人治理结构中形同虚设。公司法规定董事会是股东利益的代表者,它是负责监督经营者的行为的;但是,现实中民营企业的董事会成员几乎完全是由“内聘董事”组成,这些负有监督职责的董事,除了担任董事职务以外,同时也是公司总经理的部下,他们不仅在业务上要服从总经理的领导,而且在人事方面也要受总经理的控制,因此,“部下”监督“领导”在民营企业中是不可能的。同样,民营企业的职员大多都与企业主有血缘关系,他们在民营企业内部也是公司总经理的部下,因此,民营企业的监事会也是徒有虚名的。

(三)职业经理层缺失

  现代公司制度的所有权与经营权的分离需要产生职业经理阶层。职业经营者所具备的影响力、责任感、素质和能力是民营企业主不一定具有的。由于我国民营企业产权合一,企业内部没有职业经营者。虽然有些民营企业也从外部聘请了职业经理人,但由于职业经理人没有董事会、监事会的监督,其所有的经营

  举措都是在不违背企业主的意志或在其意志下做出的,这就使即使是高水平的经理人,也无法做出高于企业主的英明决策,因此,他们为规避决策风险,加上缺乏约束机制,使经理人产生了扭曲的人格,做出损害企业利益的行为。

(四)企业决策风险大

  我国的民营企业所有者即是经营者,往往陷入繁杂的日常事务中,不能集中精力进行企业决策,同时由于所有者的素质和能力的有限性导致了其决策的低质量,这使民营企业的决策风险大大增加。

(五)控制权转移的“世袭制”

  家族是中国文化一个最重要的柱石,民营企业在某种意义上是创业者个人价值及创业家族利益的载体。因此,民营企业的控制权具有相当程度的不可交易性,民营企业的创业者在控制权转移问题上往往面临着难以突破的观念障碍。由于受到“肥水不流外人田”的意识支配,民营企业往往被局限在“子承父业”的封闭藩篱中。而且,继承问题引起的控制权转移,极易导致民营企业衰落。通过以上对现状和问题的分析,可见我国民营企业治理结构的改善是必要的,因为它严重制约了我国民营企业的发展,表现出了与现代企业制度的不适应。

  三、对我国民营企业家族治理模式的改进对策

  完善家族治理模式必须要结合我国目前的经济、政治和法律环境以及民营企业的具体情况进行,并且要有可操作性,切忌照搬外国较成熟的公司治理模式。

(一)产权公开化,引入社会资本,改变民营企业单一的产权结构融通资金多,分散了风险,同时在一定程度上可以有效地制约常见的大股东一言堂的现象。

  做到这一点需要健全企业的外部市场体系。首先,政府应该不断完善资本市场,培育正常运转的股票市场和债券市场等企业的直接融资市场;其次,政府要逐渐放宽对民营企业融资的限制,准许和支持民营企业上市筹资和发放企业债券,以改变民营企业目前过分依赖自我积累的原始融资方式;再次,政府要规范和统一各种市场中介机构;最后就是要大力培植经理市场。因为在我国还未形成真正意义上的经理阶层,职业经理人市场欠发达,通过培植经理市场能让民营企业主放心分离所有权和经营权。

(二)建立所有者与经营者的相互制衡机制

  首先,引进职业经理人。职业经理的产生,能够与股东、董事会形成一种强有力的权利制衡关系。还需要形成对公司职业经营者的激励机制,以激发其积极性,这样职业经营者就不再是单独的经营者,他们将会站在所有者的角度,基于公司的利益出发经营公司,并形成对内部私有大股东的监督。

  其次,完善董事会的职责。只有当董事会对公司重大事务拥有实质性决策权时,才能真正实现企业所有权与经营权的分离。要完善董事会职责:一是要使董事会充当股东的监督人,并代表股东对经营者的行为进行监督;二是董事会要充当股东财产的受托人,保护股东利益。

  再次,设立监事会。其成员要由公司职工代表与股东代表共同组成,从而形成人力资本与物质资本共同治理公司的局面,使监事会成为资本要素所有者与劳动要素所有者对公司进行共同治理的场所。监事会对董事会及其成员的行为实施监督。

(三)建立合理的、科学的企业传承模式

  民营企业的创业者应强化“企业社会化”的观念,吸引优秀的人力资本加盟到企业中来,逐步突破“子承父业”的狭隘意识,选择最有能力的人担任总经理。企业接班人的选择要实现制度化、程序化和社会化,确定合理的接班人培养计划,采取渐进的权力交替方式,实现企业的可持续发展。

(四)重视公司治理文化的建设

  公司治理不仅需要硬件的支撑,即公司的组织制度,包括公司章程、公司组织结构、薪酬激励制度等,也需要软件的支撑,即健康的、积极的公司治理文化的。公司治理文化就是公司所有员工等在参与公司治理过程中逐步形成的有关公司治理理念、商业伦理、行为规范和治理实践等。

  我国民营企业家族治理模式的改进将是一个长期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不仅需要民营企业自身的努力,也需要政府进行民营企业外部环境的改善。只有在两者的共同努力下,我国民营企业才有可能突破其发展中的瓶颈问题,达到质的飞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