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身边的文档专家,晒文网欢迎您!
当前位置:首页 > > 办公范文 > > 教学 > 正文

五年级上册《钓鱼的启示》优秀教学设计(最新9篇)

2023-10-13 17:57:47教学

五年级上册《钓鱼的启示》优秀教学设计(最新9篇)

五年级上册《钓鱼的启示》优秀教学设计 篇1

【教学目标】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初步理解课文内容。

3、读懂重点段落,领会从小受到严格的教育,就会获得实践的勇气和力量。

【教学重点】

  通过人物心理活动的描写,体会“我”感情的变化。

【教学难点】

  引导学生理解父亲为什么一定要“我”把钓到的鲈鱼放回湖里去?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

【教学时间】

  两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质疑课题,整体感知

1、书写课题,释“启示”。

2、自由读,找出文中我获得的“启示”。

3、读“启示”,初步感知钓鱼这件事的“是”与“非”。

  二、学习第2、3自然段

1、创设语言情境,引读体会实践难。

2、自由读这段话,联系上下文,抓重点词句理解,和同桌交流。

3、全班交流,汇报学习体会。

4、体会关键句,读中理解:

  指名读、反复读、齐读。

(教师相机指导。)

  三、学习第4~9自然段

1、出示插图,创设情境,深入领悟实践难。

(相机指导朗读。)

2、质疑问难“父亲为什么一定要把鱼放回湖中?”

3、自由读第4自然段,探究讨论。

  四、总结课文

  理解父亲的真正用意,初步领会启示。

五年级上册《钓鱼的启示》优秀教学设计 篇2

1、课前:

  可鼓励学生寻找、查阅关于鱼类生活习性的资料。初步了解定时禁捕对保护鲈鱼繁衍生长的意义。

2、基本教学思路:

  可抓住三个主干问题构成教学的三大板块,引导学生逐步深入理解课文。

  问题一:从钓到大鲈鱼到把大鲈鱼放回湖里,“我”的心情有什么变化?抓住主要词句体会“我”对大鲈鱼的喜爱,感悟放弃已经到手的大鲈鱼之难。

  问题二:父亲要“我”把到手的大鲈鱼放掉,态度那么坚决,是不讲理,不爱“我”吗?抓住描写爸爸神态的细节和相关词句,体会父亲对“我”严格的道德教育和深深的爱。

  问题三:“我”从钓鱼中得到什么启示?结合理解课文中含义深刻的句子,感悟作者从钓鱼这件事中所得到的启示,并引导学生联系生活实际,用具体的例子把抽象的概念具体化,来加深对“启示”的理解。

3、理解“我”的心情变化时,可以抓以下重点词句:

⑴“得意”:

  如“我和父亲得意地欣赏着……轻轻翕动着。”

(可引导积累词语:惊喜、喜出望外、高兴、兴高采烈。)

⑵“急切”、不理解的心情:

  如“爸爸!为什么?”

⑶委屈、难受的心情:

  如“‘可是不会钓到这么大的鱼了。’我大声争辩着,哭出了声。”

⑷“乞求”:

  如“我再次把乞求的目光投向了父亲。”

⑸无可奈何、“依依不舍”、遗憾……:

  如“我慢慢地把鱼钩从大鲈鱼的嘴唇上取下来,依依不舍地把它放到湖里。”

4、抓住描写爸爸动作神态细节,体会爸爸在道德抉择面前的态度:

“我和爸爸得意地欣赏着这条漂亮的大鲈鱼……”──爸爸和我一样喜爱这鱼。

“爸爸盯着鲈鱼看了好一会儿……”──从情感说,爸爸也很舍不得放掉这条漂亮的好不容易钓到的大鲈鱼。

“……父亲平静地说。”──爸爸的语气是平静的,但又是不容争辩的,爸爸在道德抉择和实践上毫不含糊。

5、理解课文含义深刻的词句,从中得到启示,是本单元学习的重点:

  在落实这一单元重点时,需从学生的实际出发,首先应基于课文──结合课文内容读懂句子的意思,然后适度联系学生生活实际,受到真实的教育,引导学生学习课文中的爸爸和“我”,用自己平凡的行动为生活这本书增添新的篇章。

6、文中有描写美丽月夜的句子,可结合课后第三题,读读背背,抄抄写写,以帮助积累,促进运用。

五年级上册《钓鱼的启示》优秀教学设计 篇3

教学目标:

  1、了解课文内容,学习部分生字新词。

  2、深入体会大鲈鱼的诱惑和放鱼时的人物心情。

  3、初步感悟启示的意思。

教学重点:

  目标2

教学难点

  对启示的理解

教学过程

  课前谈话:同学们,喜欢钓鱼吗?钓上过怎样的鱼?对钓鱼有没有心得体会?

一、导入

  一次普普通通的钓鱼也许会影响一个人的一生,你们信不信?

  美国著名建筑设计师詹姆斯。兰费蒂斯就有过这样的经历。由此他还特地写了一篇文章:钓鱼的启示。你能说说对“启示”的理解吗?

  过渡:是啊,启示就是对人有启发的有教育意义的道理。

二、接下来就让我们好好读课文。读准里边的生字新词,想一想钓鱼的启示在哪里告诉你了?用笔画下来。

三、找到了吗?

  1、出示启示。

  2、齐读。

  3、能说说你的理解吗?

  4、有什么问题想问?

  5、老师:抓住父亲的那句话。“道德只是个简单的是与非的问题,为什么实践起来(也就是做起来)却很难?,我们去看看这件事的来龙去脉。

四、老师先请大家读一读第三自然段。

  1、读了这一段,你有什么感受?(鲈鱼大……)板书

  2、鲈鱼之大你从哪里感受到的?

  3、交流句子并朗读指导。

(读出感叹词,读出形容词)

  1)啊,好大的鱼!我从来没有见过这么大的鲈鱼。(读出感叹)(出示鲈鱼的图片)

  2)湖面上不时发出“啪啪”的声音,溅起了不少水花。(读出形声之词)

  3)鱼竿突然剧烈地抖动起来……(读出形容,解释或者给剧烈找个同义词)

  4)对于我这个老手来讲,也是十分不容易钓到。

  5)从我和父亲的得意之情反衬出。

  4、想不想去看看这条大鲈鱼?(出示图片)。想象:这条鲈鱼如果是你钓到的,它还可以给你带来些什么?

  过渡:同学们,这样品尝美味的机会来到你身上了,这样赚钱的机会给你了,你愿意放弃吗?

  是的,这么大的诱惑“我“怎么愿意放弃呀,(板书:诱惑)

  但是接下来发生的一切,却是“我“万万没有想到的。请大家接着去读读课文的4——9节。

五、发生了什么事?

  1、板书:我父亲(放)

  2、此时此刻我的心情是如何的?从哪些地方可以看出来?

  3、学生找读句子。

  4、老师整体出示句子,能圈出心情变化的词语吗?

  5、去试着读出我当时的心情。

  6、老师想配上父亲的话,分角色朗读,进一步体会体会我当时的心情。

  7、出示:父亲划着火柴看了看手表,这时距离捕捞鲈鱼的时间还有两个小时,他盯着鲈鱼看了好一会儿,然后把目光转向我:“孩子,你得把它放回去。”

“爸爸,为什么?”我急切地问道。

“你还会钓到别的鱼的。”父亲平静地说。

“可是不会钓到这么大的鱼了。”我大声争辩着,哭出了声。

  到处是静悄悄的,皎洁的月光下看不见其他人和船的影子。我再次把乞求的目光投向父亲。

  父亲不容争辩地沉默着。

  我慢慢地把鱼钩从大鲈鱼的嘴唇上取下来,依依不舍地把它放回湖中。

  8、现在你特别能理解我的心情吗?可以选择一种来说说。

  9、当说到乞求一句:出示图片这就是那个宁静的夜晚,你看到了什么?你只看到了什么?

  这对我和父亲来讲意味着——可以把鱼偷偷地带回去,无人知道。

  10、然而呢?——

  11、难道他不受诱惑吗?

  12、他为什么这样做?

五年级上册《钓鱼的启示》优秀教学设计 篇4

  我走进了新课程高段的语文教学,我顿时有语文课越来越难上的感受,语文课到了高段,教材更加的深奥,可以教学应该落实的点也很多。这让我的教学陷入了教学环节多、教师讲解多、浅层问题多怪圈,堂上常常是顾此失彼、力不从心。学生因为自主活动少、学习难度低,很难将注意力集中在课堂上。这样导致语文教学花费的时间很长,效率却很低下,我很困惑。到了高段我应该怎么教,教什么?我应该怎么向课堂要效率?怎样的教学设计才能使教学最优化?这样的迷惑深深地困绕着我。

  面对新的挑战,我进行了有效的尝试。通过实践我发现,我们的语文教学其实就像一棵果树,有主干,有枝叶。它会开花、漫天的花瓣常常很吸引人。但是,有经验的果农却不在意这些,他们最终的目标是硕果累累。所以他们会毫不犹豫的剪去旁枝杂叶,用棒打去多余的果实,以保证剩余的果实得到充分的营养,主干得到壮大。我们的教学就应该学习果农的经验,从课文的整体入手,抓住重点内容,突出主线。下面结合《钓鱼的启示》这篇课文谈谈自己的做法。

一:初读——整体入手,感知文本。

  张志公先生认为,阅读教学要从整体出发,最后再回到整体,带领学生在语言文字中走一个来回。因此初读课文时,要先从整体感知文本,了解文本大意,奠定深入学习的基础。根据《钓鱼的启示》是一篇叙事类的文章。在揭题之后,我就要求学生边读边想课文写了一件什么事情。处在高段的五年级学生语言发展已经初步规范,内部言语的心理机制也开始成熟。在教师的引导下,大多数的学生当铺能说出课文的大致意思。学生从整体上感知了文本,学生如能做到从全文的角度去把握,就会提高阅读教学的速度和效率。

二、精读——整合问题,突破重点

《钓鱼的启示》这篇课文非常的深奥,生活中一件非常细小的中作者体会到了做人的大道理。写作上也有很大的特点:有对话、有丰富的心理描写、有优美的景物描写、还有深奥的启示。每一个部分都可以作为教学的重点来抓,而这恰恰是阅读教学最忌讳的一点。第二学段,这时学生的朗读能力已基本形成。因此,应将教学重点放到以默读、感悟为主要方式的语段训练上,同时进行言语表达和语感训练。其中,言语表达主要是指用规范语言简要概括信息的表达能力,语感训练则是通过对典型语例的精致化教学,以课文的思想情感为背景,感悟体验不同言语表达形式的作用和差异。第二学段仍要加强朗读教学,但与第一学段不同,主要是通过典型语句的朗读比较,感悟句段内的语言组合规律,以发展良好的语感心理图式。

(2)文本的重点与难点要根据浅教的原则确定

  文本解读的重点和难点,不一定就是阅读教学的重点和难点。,文章的重点和难点都是“启示”,而不是钓鱼过程中的放鱼。但根第二学段阅读教学目标,把钓鱼过程中“我”的心情变化的语句作为教学的重点,既要求感受体验,也要求熟读积累。“启示”,只作为教学的难点,引导学生理解。

(3)学生的真实起点

  学生的真实起点,一是指学生的心理年龄特征。学习内容的难度超越学生心理特征,学生学起来必定是困难重重。二是指学生已经知道什么。美国奥苏伯尔编著的《教育心理学》指出:“假如让我把全部教育心理学仅仅归结为一条原理的话,那么,我将一言以蔽之曰:影响学习的唯一最重要的因素,就是学习者已经知道了什么。要探明这一点,并应据此进行教学。”可见,找准学生的学习起点非常重要。对第二学段的学生来说,要理解抽象的道德概念是非常困难的。只有联系生活,把抽象的概念具体化,才能化难为易,学生才有可能感悟像《钓鱼的启示》这类课文所蕴含的哲理。

  2、优选组合浅教的教学方法

(1)降低起点层层突破(逐步提高)

  刚开始唱歌时调子起高了,就难以唱下去。教学也是这样,一开始,把起点定的很高,随着教学难度的提升会使教学难以进行下去。深奥的课文,起点定得低些,然后逐步提高要求,学生的学习才能比较顺利。揭题时,是引导学生关注“钓鱼”还是“启示”,起点是不一样的。如果一开始就关注“启示”,抓住“启示”的语句学习,遵循的是从理性到感性,学生学习会感到困难重重。一开始从“钓鱼”入手,体会放掉鱼之难和父亲教育之严肃,再来感悟得到的启示,遵循的是从感性到理性的教学,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

(2)以读为主、读中体验

  对深奥的课文,更要引导学生多读,在读中感悟、体验。教学中读的引导,有筛选主要信息的默读,如找出表现“我”的心理变化的语句,父亲要“我”把鱼放回湖里的语句,“我”得到启示的语句等;有在体验中的朗读,如读“我”的心理变化以及父亲态度的语句等。

  感悟体验方法的引导力求符合文本特点。一是运用整体感受法。课文中父亲和“我”的人物形象丰满、意境悠远、意象丰富,初读时引导学生整体感受父亲和“我”的形象。二是角色体验法。课文对 “我”的角色着墨多,形象鲜明;父亲的角色着墨虽然不多,但对子女严格进行道德教育的形象栩栩如生,教学中引导学生在朗读与感悟中体验。三是想象体验法。对“我”再次向父亲投去乞求的目光,引导学生想象:儿子向父亲“乞求”,会怎么说? 四是移情体验法。父亲的“不容争辩 ”,引导学生移情体验:你就是父亲,当年儿子投来乞求的目光时,你会不容争辩地说些什么?

(3)引导思维,问题解决

  阅读的本质是思维,要引导学生学会阅读,就必须引导学生学会思维,学会外问题解决。

  如,《钓鱼的启示》以三个问题引导学生思维,突出教学重点和突破难点。

  问题一:从钓到大鲈鱼到把大鲈鱼放回湖里,“我”的心情有什么变化? 抓住主要词句感悟放弃已经到手的大鲈鱼有多难;问题二:父亲要“我”把到手的大鲈鱼放掉,态度那么坚决,是不爱“我”吗?他做得对不对?也是抓住主要词句感悟,体会父亲对“我”的严格的道德教育。问题之三,“我”从钓鱼中得到什么启示?引导联系上文理解作者得到的启示,并用具体的例子引导学生联系生活,通过把抽象的概念具体化而加深对“启示”的理解。

五年级上册《钓鱼的启示》优秀教学设计 篇5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理解课文内容,仔细体会“我”的心理变化过程.

  (3)从作者钓鱼的启示中受到教育,懂得要严格按道德标准来约束、规范自己的言行,做一个正直、守纪的人.

  2、过程与方法

  (1)联系上下文,学习生字词。

  (2)引导学生通过反复读,来体会作者的心里变化过程。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阅读,引导学生做一个严格遵守道德标准的孩子。

  教学重点

  抓住重点词句,体会“我”钓到鲈鱼和放回鲈鱼的心情变化。

  教学难点:

  联系上下文内容,体会从钓鱼中受到的启示。课时安排: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课时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理解课文内容,仔细体会“我”的心理变化过程.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揭示课题

  1、导语:知道詹姆斯·兰费蒂斯吗?他是美国的一位的建筑师,他为我国广大读者所了解,不是因为他的建筑成就,而是他写的一篇短文,叫《做得对做得好-天知地知》。天知地知,就是无人知,在无人知晓的情况下,有件事做得对做得好。这究竟是一件什么事呢?这就是我们今天要学习的一篇课文。选入课文时题目改为《钓鱼的启示》(板书课题)我们一起把课文的题目读一遍。 2、理解题目意思。师:“启示”是什么意思?课文题目的意思是--

  二、初步了解课文1、生字读音老师把课文中的生字做成了词串,请自己读一读。 2、部分词语的意思。词串中的词语,有什么不明白的,请提出来。 (重点指导“乞求”“不容争辩”“*”“告诫”“抉择”等词语) 3、课文内容生字词掌握得这么好,课文内容也一定知道不少吧?谁来告诉大家:课文先写什么,再写什么,最后写什么?(别急,再看看课文才回答) (板书:钓鱼放鱼启示)三、深入体验课文情感

  (一)、初步了解情感

  提问,随机指导,择要板书(如:得意依依不舍感激) (对获得启示以后感激的情感的体会很难,学生可能说不出来。在学生真正说不出来之后,可以暗示:明白了所发生的事情的意义后,我对父亲是什么情感啊?)

  (二)深入体验“我”的情感。

  1、自读文中的“我”的情感是在变化的? 2、指导与交流(1)出示语句

  师:课文哪些语句,写从钓鱼到放鱼“我”的情感变化? (学生说完,课件显示有关语句) (2)钓到大鱼时的心情

  指导:在朗读种体会,联系《江上渔者》体会(语句:啊!这样大的鱼!我还从来没有见过,还是条鲈鱼!我和父亲得意地欣赏着这条漂亮的大鲈鱼,看着鱼鳃在银色的月光下轻轻翕动着。)

  (3)把鱼放回湖里时的心情。

  指导:逐句指导,在朗读种体会,在想象中体会。

  (三)父亲的情感

  1、自读我们体验了儿子从钓到鱼到放鱼回湖的情感,父亲呢?把大鲈鱼放回湖里,他的情感有什么不同?在课文什么地方?

  2、交流与指导。

  三、课堂小结,留下悬念

  师:在鲈鱼捕捞开禁前的2个小时,我钓到了一条大鲈鱼,却在父亲的坚持下,又把它放回湖里。这一过程并无人看见。小时候在无人知晓的情况下发生的这件事,对我有什么启示?会怎样影响我的成长?我为什么对父亲满怀感激之情?这些内容我们下一节课继续学习。

  四、当堂训练

  1、写生字词,要求会写的生字每个写3遍;带生字的词语每个写2遍。

  2、朗读课文。

五年级上册《钓鱼的启示》优秀教学设计 篇6

  第一课时

  一、激发情趣,诱导学生写课文标题

  师:小朋友们好!我们今天一起学习《钓鱼的启示》,老师相信你们一定有勇气,敢上黑板写课文标题,志愿者请闪亮登场、一展丰采!

  二、突出主体,指导学生读课文

  师:请大家仔细读课文,用心体会。我相信你们经过十分钟的练习,一定能把课文读得正确、流利。

  三、营造氛围,调动学生朗读兴趣

  师:你们可以根据兴趣,选择自己喜欢读的内容和方式去读。

  四、自读质疑,培养学生问题意识

  师:下面,咱们仔细读课文,将自己的疑难问题写在黑板上。

  生:边默读,边思考,然后,陆续将问题写在黑板上。

  问题一:从钓到大鲈鱼到把大鲈鱼放回湖里,”我“的心情有什么变化?抓住主要词句感悟放弃已经到手的大鲈鱼有多难;

  问题二:父亲要”我“把到手的大鲈鱼放掉,态度那么坚决,是不爱”我“吗?他做得对不对?也是抓住主要词句感悟,体会父亲对”我“的严格的道德教育。

  问题三:“我”从钓鱼中得到什么启示?

  第二课时

  一、默读课文,引导学生批注

  师:孩子们,《钓鱼的启示》一文中有许多印刷的空白,这是有待咱们开发的“黄金地段”,咱们可以充分利用,在此批注,写下自己的理解、感受、欣赏、评价。

  二、交流“批注”,教师与学生对话

  师:孩子们,看了你们书本上密密麻麻的阅读批注,我知道你们的批注是“丰收”的。下面,大家和我一起交流批注成果,好吗?

  生:自由交流

  师:(创设对话情景,主持对话)

  三、自由选择“自助餐”式作业

  1.小组间开展写字或默写比赛。(两天内完成)

  2.摘录文中优美词句。(当天完成)

  3.将文中某句话改造成自己的一句格言警句。

  4.你可以独立为自己设计一项作业。(本周内完成)

  课后反思:

  在教学过程中,我用三个问题来引导学生思维,突出教学重点、突破教学难点──启示。问题一:从钓到大鲈鱼到把大鲈鱼放回湖里,“我”的心情有什么变化?抓住主要词句感悟放弃已经到手的大鲈鱼有多难;问题二:父亲要“我”把到手的大鲈鱼放掉,态度那么坚决,是不爱“我”吗?他做得对不对?也是抓住主要词句感悟,体会父亲对“我”的严格的道德教育。问题三:“我”从钓鱼中得到什么启示?引导联系上文理解作者得到的启示,并用具体的例子引导学生联系生活,通过把抽象的概念具体化而加深对“启示”的理解,学生理解得都很深刻。

五年级上册《钓鱼的启示》优秀教学设计 篇7

  一、今天,我们学习第四组文章。先翻开课本第57页,齐读“单元导读”,读完后,说说本单元的主题是什么,在学习本组课文时有什么要求。(生活中的启示)

  确实,人生会有许多经历,有的经历能给人留下终生难忘的启示,今天我们来学习第13课《钓鱼的启示》,看看钓鱼这件事能给我们带来怎样的启示。相信同学们读了后也会有不少收获。

  二、自由读文,学习生字词,课文主要讲了一件什么事?(什么时候?什么地点?主人公是谁?发生了什么事?)

  课文回忆了“我”小时候在鲈鱼捕捞开放日的前一个晚上,和父亲去钓鱼。好不容易钓到了一条大鲈鱼,父亲却要“我”把它放回湖里,父亲的教育让“我”从中获得了终生的启示的故事。

  三、爸爸和我是在什么样的环境下钓鱼的?

  四、过了好长时间,他们终于调到鱼了!(幻灯示):啊,好大的鱼!我从来没有见过这么大的鲈鱼。我和父亲得意地欣赏着这条漂亮的大鲈鱼,看着鱼鳃在银色的月光下轻轻翕动着。

  (1)你觉得有多大,用手势比画一下。

  (2)如果此时此刻,你是作者,你最想干什么?

  (3)此时此刻,你是怎样的心情?作者的心情怎样?

  五、然而,爸爸却要我把这条鲈鱼放回湖里,我愿意吗?默读、自学第3-9自然段思考:1、“我”做起来很难的原因。 2、用波浪线画出描写“我”心情变化的相关句子,读一读,读出自己的体会。

  汇报1:“我”不愿意放鱼的原因是什么?

  (1) 这条鱼是“我”好不容易才钓到的。

  (2) 鲈鱼这么大,这么美,很诱惑人。

  (3) 周围没有人,不会受到限制和批评。

  汇报2:找出描写“我”心情变化的相关句子。

  1、啊,好大的鱼!一条我从来没见过的大鲈鱼!我和父亲得意地欣赏着这条漂亮的大鲈鱼,看着鱼鳃在银色的月光下轻轻翕动着。2、“爸爸!为什么?”我急切地问道。

  3、“可是不会钓到这么大的鱼了。”我大声争辩着,哭出了声。

  4、我又抬头看了一下四周,到处都是静悄悄的,皎洁的 月光下看不见其他任何人的影子,我再次把乞求的目光投向了父亲。5、我慢慢地把鱼钩从大鲈鱼的嘴唇上取下来,依依不舍地把它放回到湖里去。

  A、谈谈你从句子中体会到作者怎样的心情。

  B、指导朗读,特别注意表现作者心情的关键词。

  C、既然四周轻悄悄的,没有任何人的影子,那他们会说些什么呢?

  儿子:四周没有人,有谁知道呢?我们还是不放吧? 父亲:孩子,正因为没有人看见你的行为,你更应 该把鱼放呢。否则,你就自己欺骗了自己。 儿子:我这一次不遵守,下一次遵守不就行了吗? 父亲:有第一次就必然有第二次,你必须把鱼放回湖里。

  6、感受爸爸的优秀品德

  爸爸要我放鱼的态度非常坚决,是爸爸不讲理、不爱我吗?找出描写父亲语言、动作、神态的句子出来。

  (1) 我和父亲得意地欣赏着这条漂亮的大鲈鱼,看着鱼鳃在银色的月光下轻轻翕动着。

  (2) 父亲盯着鲈鱼看了好一会儿,然后把目光转向了我: “孩子,你得把它放回湖里去。”

  (3) “你还会钓到别的鱼的。”父亲平静地说。

  A:谈谈你从这些词句当中体会到什么

  B、父亲盯着鲈鱼看了好一会儿,他在想些什么呢?

  C、分角色朗读父子的对话

  7、示句子:从父亲那不容争辩的声音中,我清楚地知道,父亲的话是没有商量的余地的。

  父亲要求“我”把鱼放回湖中的真正用意是什么?

  六、朗读下面的句子,回答问题。A、三十四年前那个月光如水的夜晚,给我留下了永久的回忆和终生的启示。

  1、“永久的回忆”指的是什么?(作者回忆了三十四年前那个月光如水的夜晚,自己和爸爸在湖中的小岛上钓鱼和放鱼,并从中获得启示的事情。)

  2、“终生的启示”指的是什么?(道德只是个简单的是与非的问题,实践起来却很难。把钓到的大鲈鱼放回湖中,一个人要是从小受到这样严格的教育的话,就会获得道德实践的勇气和力量。)【理解】B、我再没有钓到过那样大的鱼。但是,在人生的旅途中,我却不止一次地遇到了与那条鲈鱼相似的诱惑人的“鱼”。

  1、句中的“鱼”分别指什么 “鱼” ?

  2、他每次都会怎样做?

  3、他为什么都能这样做?(再读终生的启示)

  4、正因为我在生活中时时处处都严格要求自己做一个有道德的人,所以——

  转眼间三十四年过去了。当年那个沮丧的孩子,已是一位著名的建筑设计师了。

  七、引起共鸣,升华启示

  1、在家里:父母不在家,电视很精彩,是完成作业还是看电视?

  在学校:考试,老师多给了分数,你会怎么做? 早读、午读或自习课上,没有老师在,你会怎么做?

  在公共场所:买东西时,售货员多找了钱给你,你会怎么做?

  2、看看下面的图片和文字资料,并联系个人的生活实际和体验想一想,说一说。

  3、送你一句名言:衡量真正的品德,是看他在知道没有人发觉的时候做些什么。

  ——孟德斯鸠

五年级上册《钓鱼的启示》优秀教学设计 篇8

  一、今天,我们学习第四组文章。先翻开课本第57页,齐读“单元导读”,读完后,说说本单元的主题是什么,在学习本组课文时有什么要求。(生活中的启示)

  确实,人生会有许多经历,有的经历能给人留下终生难忘的启示,今天我们来学习第13课《钓鱼的启示》,看看钓鱼这件事能给我们带来怎样的启示。相信同学们读了后也会有不少收获。

  二、自由读文,学习生字词,课文主要讲了一件什么事?(什么时候?什么地点?主人公是谁?发生了什么事?)

  课文回忆了“我”小时候在鲈鱼捕捞开放日的前一个晚上,和父亲去钓鱼。好不容易钓到了一条大鲈鱼,父亲却要“我”把它放回湖里,父亲的教育让“我”从中获得了终生的启示的故事。

  三、爸爸和我是在什么样的环境下钓鱼的?

  四、过了好长时间,他们终于调到鱼了!(幻灯示):啊,好大的鱼!我从来没有见过这么大的鲈鱼。我和父亲得意地欣赏着这条漂亮的大鲈鱼,看着鱼鳃在银色的月光下轻轻翕动着。

  (1)你觉得有多大,用手势比画一下。

  (2)如果此时此刻,你是作者,你最想干什么?

  (3)此时此刻,你是怎样的心情?作者的心情怎样?

  五、然而,爸爸却要我把这条鲈鱼放回湖里,我愿意吗?默读、自学第3-9自然段思考:1、“我”做起来很难的原因。 2、用波浪线画出描写“我”心情变化的相关句子,读一读,读出自己的体会。

  汇报1:“我”不愿意放鱼的原因是什么?

  (1) 这条鱼是“我”好不容易才钓到的。

  (2) 鲈鱼这么大,这么美,很诱惑人。

  (3) 周围没有人,不会受到限制和批评。

  汇报2:找出描写“我”心情变化的相关句子。

  1、啊,好大的鱼!一条我从来没见过的大鲈鱼!我和父亲得意地欣赏着这条漂亮的大鲈鱼,看着鱼鳃在银色的月光下轻轻翕动着。2、“爸爸!为什么?”我急切地问道。

  3、“可是不会钓到这么大的鱼了。”我大声争辩着,哭出了声。

  4、我又抬头看了一下四周,到处都是静悄悄的,皎洁的 月光下看不见其他任何人的影子,我再次把乞求的目光投向了父亲。5、我慢慢地把鱼钩从大鲈鱼的嘴唇上取下来,依依不舍地把它放回到湖里去。

  A、谈谈你从句子中体会到作者怎样的心情。

  B、指导朗读,特别注意表现作者心情的关键词。

  C、既然四周轻悄悄的,没有任何人的影子,那他们会说些什么呢?

  儿子:四周没有人,有谁知道呢?我们还是不放吧? 父亲:孩子,正因为没有人看见你的行为,你更应 该把鱼放呢。否则,你就自己欺骗了自己。 儿子:我这一次不遵守,下一次遵守不就行了吗? 父亲:有第一次就必然有第二次,你必须把鱼放回湖里。

  6、感受爸爸的优秀品德

  爸爸要我放鱼的态度非常坚决,是爸爸不讲理、不爱我吗?找出描写父亲语言、动作、神态的句子出来。

  (1) 我和父亲得意地欣赏着这条漂亮的大鲈鱼,看着鱼鳃在银色的月光下轻轻翕动着。

  (2) 父亲盯着鲈鱼看了好一会儿,然后把目光转向了我: “孩子,你得把它放回湖里去。”

  (3) “你还会钓到别的鱼的。”父亲平静地说。

  A:谈谈你从这些词句当中体会到什么

  B、父亲盯着鲈鱼看了好一会儿,他在想些什么呢?

  C、分角色朗读父子的.对话

  7、示句子:从父亲那不容争辩的声音中,我清楚地知道,父亲的话是没有商量的余地的。

  父亲要求“我”把鱼放回湖中的真正用意是什么?

  六、朗读下面的句子,回答问题。A、三十四年前那个月光如水的夜晚,给我留下了永久的回忆和终生的启示。

  1、“永久的回忆”指的是什么?(作者回忆了三十四年前那个月光如水的夜晚,自己和爸爸在湖中的小岛上钓鱼和放鱼,并从中获得启示的事情。)

  2、“终生的启示”指的是什么?(道德只是个简单的是与非的问题,实践起来却很难。把钓到的大鲈鱼放回湖中,一个人要是从小受到这样严格的教育的话,就会获得道德实践的勇气和力量。)【理解】B、我再没有钓到过那样大的鱼。但是,在人生的旅途中,我却不止一次地遇到了与那条鲈鱼相似的诱惑人的“鱼”。

  1、句中的“鱼”分别指什么 “鱼” ?

  2、他每次都会怎样做?

  3、他为什么都能这样做?(再读终生的启示)

  4、正因为我在生活中时时处处都严格要求自己做一个有道德的人,所以——

  转眼间三十四年过去了。当年那个沮丧的孩子,已是一位著名的建筑设计师了。

  七、引起共鸣,升华启示

  1、在家里:父母不在家,电视很精彩,是完成作业还是看电视?

  在学校:考试,老师多给了分数,你会怎么做? 早读、午读或自习课上,没有老师在,你会怎么做?

  在公共场所:买东西时,售货员多找了钱给你,你会怎么做?

  2、看看下面的图片和文字资料,并联系个人的生活实际和体验想一想,说一说。

  3、送你一句名言:衡量真正的品德,是看他在知道没有人发觉的时候做些什么。

  ——孟德斯鸠

五年级上册《钓鱼的启示》优秀教学设计 篇9

  课正式开始了。没有课件中的图片导入,我便用语言引导学生回顾已学的课文《小猫钓鱼》给我们的启示,通过知识的迁移,来揭示课题《钓鱼的启示》。接着引导学生初读课文,整体感知课文写了一件什么事。由于在备课时,发现学生的预习作业中对“放鱼”和“启示”这两部分提出了不少问题,我便将文中“父亲让儿子放鱼”时对话的这几段做成课件,打算让学生交流自己读懂了什么,还有什么不明白的。现在怎么办?我边上边根据学生的回答调整着自己的教学方案,干脆让学生把自己的问题先抛出来,再相机引导。“为什么父亲要我把鱼放回湖里去?”“父亲为什么看了好一会儿才对我说?”“我为什么不想把鱼放回湖里去?”“父亲为什么说还会钓到别的鱼?”“钓鱼这件事给了作者怎样的启示?”“诱惑人的‘鱼’指的是什么?”我在黑板上简单地板书着,同时脑中飞快地转动,下面该从哪个问题解决起。

  我舍不得放鱼的原因,不就是回到课文钓鱼这一部分,而父亲让我放鱼的原因不正得联系课文“启示”这一部分。我便先引导学生自读自悟“钓鱼”的内容,找出我舍不得放鱼的几个原因(鱼很大、很漂亮、很不容易钓到),再联系下文,知道此刻还“无人知道”。我还通过师生合作读,引导学生体会“我”的心情变化,读出我的“舍不得”。接着我又引导学生感悟父亲让我放鱼的原因,很多学生在理解“道德只是个简单得是与非的问题,实践起来却很难。”这句话感到困难,我便引导学生联系钓鱼这件事来体会,学生很快明白了捕捞鲈鱼的时间没有到,把鱼放回湖里就是“是”,而留下鱼就是“非”。再联系父亲和我对鱼的喜爱,我舍不得放鱼,最终放掉大鲈鱼时的沮丧,来感悟“实践起来却很难”。这样便化难为易了。至于那个加引号的鱼,我既联系课文,也引导学生联系自己的实际,这一问题孩子们也很快迎刃而解了。

  在《语文课程标准》的阶段目标中,对学习内容“感兴趣”被列为重要的课程目标。在上课前,我充分了解了学生的学情(看学生的预习笔记),在课堂的教学中,我努力体现新课程的理念,努力实现以学定教,顺学而导。根据课堂的变故和学生的学情适时调整着自己的方案,时刻关注学生的需求。问题是产生学习动机的根本原因,问题意识是学生进行学习,特别是发现学习、探究学习、研究性学习的重要心理因素。这节课中的问题是学生自己发现的,是他们感兴趣的,同时借助这些问题,学生更认真读书,积极思考,从而更深入地感知文本,因而课堂上孩子们兴趣盎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