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年级上册语文教学设计【最新7篇】
【简介】下面是会员“anzizhuangzhitan”收集的五年级上册语文教学设计(共7篇),供大家参阅。
教学目标:
1、 认识11个生字。正确书写本课生字。
2、 朗读课文,了解松鼠的习性特点。激发学生热爱自然、保护动物的人文情怀。
3、 感受课文中准确的说明和生动、形象、细致的描写,积累语言。
教学重难点:
1、感受课文中准确的说明和生动、形象、细致的描写。
2、激发学生热爱自然、保护动物的人文情怀。
教学过程:
一、直接引入。
同学们,今天这节课我们又一起来学习一篇新的说明文《松鼠》。
二、检查预习情况。
老师已经布置了预习这篇课文的`任务。现在,老师来检查一下你们的预习情况。
1、屏幕出示生字词。
①指读。 ②齐读。
2、字词都认识了,那么在课文中是否还能认识它。
三、学习课文。
自由朗读课文
① 松鼠给你的第一印象是什么?(可爱、漂亮)
② 课文里有一句话直接告诉我们松鼠是一种怎样的动物,大家找一找,用波浪线划出来
③ 句子中写出了松鼠哪些讨人喜欢的特点?(相机板书:漂亮、可爱)
④ 文中一开头就用了这么一句话概括地写出了松鼠的特点,谁能说说这句话在全文中起到了什么作用?叫什么句?
(此环节的设计是为了引出文章的主线,理清文章思路。并认识总起句在全文的作用。)
四、体会松鼠的漂亮、活动、撘窝三个特点及松鼠的其他习性。
松鼠具有漂亮、活动、撘窝的特点,那么课文又是怎么把这些特点写出来的?请大家默读课文,体会一下文中的哪些地方分别写出了它的这些特点的?课文的最后自然段还补充说明了松鼠的哪些其他习性?(给孩子一片天空,他们就会自由翱翔。此环节的设计是为了让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让学生通过自主学习课文中达到理解课文,体会说明文特点的目的。)
五、学习说明方法。
通过学习,我们了解了作者从松鼠的外形、活动、撘窝等特征向我们介绍松鼠的。那么作者运用了哪些说明方法向我们介绍这一切的呢?同桌交流讨论找出。
① 生划出说明方法的句子,并说明。
② 教师归纳板出主要的说明方法:比喻、拟人。
(此环节的设计是为了让学生进一步体会说明文的特点,了解说明方法。)
六、与《鲸》一课作比较。
① 说明角度的比较;
说明方法的比较;
语言风格的比较。
② 归纳小结出本课的语言风格:《鲸》这篇运用了大量数字进行说明,文字表达上基本没有用上华丽的词语,语言风格上显得平实精练。今天,我们学习的《松鼠》这篇课文则运用了较多的比喻、拟人等手法进行说明,语言风格更显得生动传神,更具有文学色彩。
(此环节的设计是为了让学生通过比较来感受课文中准确的说明和生动、形象、细致的描写,积累语言。)
七、体会作者思想感情,激发学生喜欢和观察小动物的兴趣
① 作者用生动传神的语言为我们塑造了一只漂亮、活波、可爱的小松鼠,你们喜欢这只小松鼠吗?(喜欢)老师也非常喜欢,作者呢?
② 作者能写出这么优美的文章,除了喜爱小松鼠外,你认为还有哪些原因?(仔细观察小动物)
③ 我们身边也有一些和小松鼠一样可爱的小动物。如果我们想写出优美的文章,我们必须和作者一样:仔细观察小动物和喜爱小动物。
(此环节的设计是通过谈话来激发学生热爱自然、保护动物的人文情怀。)
八、走出课文,拓展延伸。
小练笔:观察身边的一种小动物,运用学过的说明方法学写一篇动物的说明文。
板书
松鼠
外形特点(美丽可爱)
生活习性(活动、撘窝、吃食)
1、老师非常想把《慈母情深》拍成一部小小的电视剧,让课文中的文字变成一幅幅画面。现在请你当导演兼摄像师,你准备选取哪些镜头?为什么?先读书思考,还可以同桌讨论讨论,然后我们交流。
2、学生读书准备后交流。
3、谁先说说电视剧的开头?
4、生边答师边指导朗读,引导体会对母亲及母亲对我浓厚的情感。
五、是啊!挣钱不易,毅然给钱,两相对比,足见慈母情深!分组朗读全文。
注意集中表现母亲外貌、动作、语言描写的句子。
在角落工作的妈妈”瘦弱的脊背弯曲着,头和缝纫机挨得很近。”──瘦弱的母亲!
“母亲掏衣兜,掏出一卷揉得皱皱的毛票,用龟裂的手指数着。”──贫苦的母亲!
“母亲说完,立刻又坐了下去,立刻又弯曲了背,立刻又将头俯在缝纫机板上了,立刻又陷入了忙碌……”──辛劳的母亲!
然而正是这位母亲,当同事认为我是要钱买闲书,劝阻她给我钱时,母亲却说:“我挺高兴他爱看书的”。──通情达理的母亲。
在读中再现情境,在读中体会感情。集中表现了慈母深情,同时反映了“我”当时的感受、体验,表达出强烈的热爱母亲的情感。强调“背直起来了”,“转过身来了”,“一对眼神疲惫的眼睛吃惊地望着我”。
六、总结:
读完课文,谁都会被慈母情深深打动。这位平凡的母亲,辛劳的母亲,贫寒的母亲,在这件日常生活小事中表现出的深沉的母爱,给人留下了何等难忘的印象。
七、拓展
课后题:“阅读链接”<纸船――寄母亲>,抽生谈谈日常生活中母亲关爱自己的小事,表达热爱母亲的感情。
八、作业
1、感情朗读。
2、背诵《游子吟》
孟郊:游子吟
慈母手中线,游子身上衣。
临行密密缝,意恐迟迟归。
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辉?
点评:
学情分析:
这是一篇阅读课文,应该放手让学生去读,去学,去领会任务性格。让学生们在读中学,在读中理清课文脉络。引导学生领会人物形象。作为一个家喻户晓的故事,让学生们有重新的认识,深入体会人物的特点。
教学目标:
1、认识11个生字。
2、朗读课文,讲讲武松打虎的故事。
3、了解课文内容,体会武松豪放倔强、勇敢机智的英雄性格。
教学重点:
引导学生在理解课文内容的基础上理清事情的前因后果。
教学难点:
引导学生理解武松豪放倔强、勇敢无畏的性格。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激趣导入,明确阅读要求
1、(播放《好汉歌》,由电视剧主题曲导出名著《水浒传》。)
前面我们已经学习了两篇根据名著改编的课文,让我们再来读读节选自名著的《水浒传》里边的文章(板书:20景阳冈)请同学们自由读读文后的“资料袋”。
2、指名读课文前的导语,其他同学边听边想:导语提出了哪些阅读要求?(小黑板出示)
(1)认真读课文,找出具体描写打虎的部分,多读几遍。
(2)想一想,除了“打虎”,课文还写了哪些内容?这些内容跟打虎有什么关系?
(3)武松给你留下了怎样的印象?你是通过哪些句子感受到的?
二、根据阅读要求,自读自悟
1、把课文读正确、流利,理解重点词语。
指出这是我们第一次接触近代白话文,个别语句表达上与现代白话文有所不同。
如何:为什么。但凡:凡是,只要。岂不枉送:难道不是白白送掉,枉,白白地。请勿自误:请不要使自己受伤害。误,受伤害。岂:表示反问,有“难道”的意思。
2、阅读情况汇报。
(1)课文哪几个自然段写“武松打虎”?课文还写了哪些内容?找出相关段落。
(课文的第八至第十三自然段写“武松打虎”,除此之外,第一至第四自然段主要写武松在酒店喝酒,第五至第七自然段写武松上景阳冈。)
一、激趣导入,明确阅读要求
1、(播放《好汉歌》,由电视剧主题曲导出名著《水浒传》。)
前面我们已经学习了两篇根据名著改编的课文,让我们再来读读节选自名著的《水浒传》里边的文章(板书:20景阳冈)请同学们自由读读文后的“资料袋”。
2、指名读课文前的导语,其他同学边听边想:导语提出了哪些阅读要求?(小黑板出示)
(1)认真读课文,找出具体描写打虎的部分,多读几遍。
(2)想一想,除了“打虎”,课文还写了哪些内容?这些内容跟打虎有什么关系?
(3)武松给你留下了怎样的印象?你是通过哪些句子感受到的?
二、根据阅读要求,自读自悟
1、把课文读正确、流利,理解重点词语。
指出这是我们第一次接触近代白话文,个别语句表达上与现代白话文有所不同。
如何:为什么。但凡:凡是,只要。岂不枉送:难道不是白白送掉,枉,白白地。请勿自误:请不要使自己受伤害。误,受伤害。岂:表示反问,有“难道”的意思。
2、阅读情况汇报。
(1)课文哪几个自然段写“武松打虎”?课文还写了哪些内容?找出相关段落。
(课文的第八至第十三自然段写“武松打虎”,除此之外,第一至第四自然段主要写武松在酒店喝酒,第五至第七自然段写武松上景阳冈。)
学习第三部分(打虎部分)。
你觉得写得最精彩的是哪部分?认真阅读,然后和大家交流,谈谈自己的理由。
(2)武松赤手空拳与猛虎搏斗,终于打死了老虎。
默读课文,思考这部分可以分为几层?每一层就是一个要点。
(猛虎出现、猛虎进攻、痛打猛虎。)
(3)这一段表现了武松的什么性格特点?从什么地方最能体现出来?
(表现了武松机智勇敢,武艺超群的特点。)
① “那只大虫又饥又渴,把两只前爪在地下按了按,望上一扑,从半空里蹿下来……”
“蹿、掀、吼”写出了虎的气势,虎的声势,写虎是为了写人,虎如此有气势。那么打虎的武松就更了不得。这是反衬的手法。
②武松把半截哨棒丢在一边,两只手就势把大虫顶花皮揪住,按下地去……
(能看出武松机智勇敢、武艺超群。)
(4)小组讨论:这段是通过什么表现人物性格特点的?
(这段是通过人物的行动来表现武松的机智勇敢、英勇无畏、武艺超群的性格特点的。)
(5)朗读指导。
读时速度可以快些,读出虎的声势、气势以及武松的勇敢无畏。
三、学习第二部分(上冈)
1、指读提问:第三部分是文章的重点,具体写了武松打虎的经过。我们仔细阅读过了,同时也体会到了人物的性格特点,第二部分与第三部分有什么联系?
2、默读第二部分,思考:这一段主要写的是什么?(武松的心理活动。)
3、武松的心理活动表现了他什么性格特点?
用笔圈画出武松心理活动的句子加以体会。(通过武松的心理活动,表现了武松好强、无畏的特点。)
4、这一部分并不是重点,它有什么作用呢?
(这一部分虽然不是重点,但是对于武松性格的刻画起到了一定的作用。通过思想活动使武松勇敢无畏的性格特点更加鲜明,也为下文作了铺垫,对于人物的刻画是必不可少的。)
四、学习第四部分(下冈部分)
1、指读课文,这一段主要写了什么?
(武松的心理活动,想道:“天色看看黑了,如果再跳出一只大虫来,却怎么斗得过?”)
2、此时武松的心里有点畏惧,这与武松勇敢无畏、武艺超群是否矛盾?有何作用?
(讨论归纳:武松毕竟是个凡人,赤手空拳打死一只大老虎相当艰难,况且此时已精疲力尽了。如果再写他精力旺盛,准备再战猛虎就不真实了,不能叫人信服。最后一段的作用更真实地对武松这个英雄人物作了补充,使这个人物更真实、更具体,让读者更喜欢他。)
五、弄清事情的前因和后果
1、店家只给武松三碗酒的原因是——三碗不过冈。
2、武松不听劝告上景阳冈的原因是——这条景阳冈少说也走过一二十遭,几时听说有大虫……就有大虫,我也不怕。——不怕老虎。
3、武松能赤手空拳打死老虎的原因是——勇敢无畏,武艺超群。
4、武松能打死老虎,却提不动那只被打死的老虎的原因是——武松耗尽了力气,手脚都酥软了,打虎时已经将力气用完了。
六、再读课文,总结分析武松的性格特点
1、豪放性格特点:豪放倔强、勇敢的性格。
2、让学生根据“阅读提示”充分自读自悟,然后组织交流,通过交流,理解课文内容和武松的性格。
教学目标
1、认识4个生字,会写9个生字。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并抄写自己喜欢的段落。
3、把握主要内容,体会作者选择一本书陪伴自己旅行的理由及反复读书的方法,并受到启示。
4、感受作者对阅读的热爱,继续开展关于阅读的综合性学习,逐步培养学生阅读的习惯。
教学重点
整体把握文章主要内容,体会作者情感,开展读书的综合性学习。
教学难点
理解作者反复读一本书的原因和方法
教学准备
教师整理部分读书名言与读书方法
教学环节
第一课时
一、激发兴趣,导入新课。
同学们,如果有这样一个机会,让你独自驾舟环绕世界旅行,只能带一样东西供自己娱乐,你会选择什么?为什么?
二、释题明意,质疑问难。
1、齐读课题,“侣”是什么意思?(伴侣、同伴)课题是什么意思?2、质疑课题。(为什么要选择书为自己的同伴?)
三、初读课文,识字读句。
1、初读课文。
师:下面,请大家自由大声地朗读课文,用自己的方法把生字新词读准确,并把句子读通顺,读完后,把生字新词画下来,标下段落序号。
2、认字读词。
①教师呈现词语,学生自由拼读;去掉拼音,指名领读;读对了大家跟读。
②教师呈现文中带有生字新词的重点句子,请学生读句。
③指导写字。
师:你们认为这些生字中哪两个字最难写?谁来教老师写。(着重指导“豫”、“趟”的写法,学生可能认为其它字难写,可以顺势指导,教师注意引导学生在田字方格中指导书写。)
④读通课文。
师:大家已经有了较强的识字能力,一定会把课文读得更好,请同桌之间合作读书,每人一段轮流读,互相听评,帮助对方把书读得更通顺,更好。
四、整体感知,自读自悟。
1、整体感知。
用自己的话,说说课文写了什么?
2、自读自悟。
师:为什么作者要以一本书为自己旅行的伴侣呢?接下来,请大家自由读课文,看看能否把我们课前提出的问题弄懂。可以选择自己喜欢的方式读课文。
3、感悟方法,拓展小练笔。
①感悟方法。
师:作者“一遍又一遍地读那本书”,她在读书过程中是怎样读的?(生读第7自然段。)
师:你认为作者读书有方法吗?(体会:思考、品味、欣赏、寻找新知、小结收获、想象)师:你认为作者读书有一定顺序吗?(体会“首先……然后……还……最后”的句式)
②关注练笔。
师:读了文中作者的读书方法,一定对我们有所启发,我们平时也读了许多书,你是怎样读书的呢?请大家拿出习作本,写一写,注意用上“首先……然后……还……最后”的句式。
③展示练笔。选择几篇学生习作,请学生上台朗读交流。
④小结。通过学习课文,不仅知道了作者选择一本书作为旅行伴侣的原因,也了解了作者读书的方法。参照作者的读书方法,对我们一定有不少启发,我们可以用这样的方法,在以后的阅读中去实践、去体验阅读的快乐。
第二课时
一、回顾导入,感知情感。
1、了解上节课所学内容:了解了作者带一本书旅行的理由和作者的读书方法。
2、了解了作者的选择,通过上一节课学习,你对作者有什么印象?(作者特别爱书,而且很会阅读。)
3、既然作者如此热爱书,爱读书,我们应该怎么读课题?(齐读)
二、体悟方法,品味情感。
1、师:请同学们自读课文,你认为课文中哪些语句表达了这种爱书、爱读书的深厚情感,画上记--号,想一想作者怎样具体地表达这种情感呢?可以在一旁写上批注。
2、检查自读情况,进行朗读指导。
师:你发现了哪些句子表现了作者深爱书籍?说说作者是怎么表达这种情感的?指名读相应的句子、段落交流感受,指导朗读。
(1)假设。(第一、四、七自然段)
①学生谈体会。(作者怎么表达自己爱书的情感的?怎么调动读者的阅读热情的?)
②指导朗读。(如:第一自然段中,可供选择的事物应读出疑问的语气,以突出作者对书的钟爱。)
(2)比喻。(重点研读。)
a. 你喜爱的书就像一个朋友,就像你的家。
b. 这真像与另一个人同船而行。
c. 一本你喜爱的书就是一位朋友,也是一处你随时想去就去的故地。
①引导学生体会把书当作朋友时的珍爱与亲密;把书比作家时的温馨和留恋;把书比作故地时的方便与依恋。
②把这三个句子连起来读一读,一边读一边想象画面,体会作者用比喻对表达爱书之情的妙处。
③拓展练习。
师:根据你自己的读书感受,填一填,读一读,尊重学生个性化见解。
一本你喜爱的书就是,也是。(如:一本你喜爱的书就是一杯耐人寻味的绿茶,也是一盏陈年的佳酿。一本你喜爱的书就是一段最难忘的人生奇遇,也是嘴边一段喜爱的小曲。)
(3)设问(第三自然段)
①理解“毫不犹豫”。
②体会朗读,体会回答果断、爱书之切的情感。
(4)反问。
“你不会因为以前见过你的朋友就不愿再见到他们了吧?你不会因为熟悉家中的一切就弃家而去吧?”
①学生交流体会。(每一次新的接触都让作者爱书的情感更进一层。)
②体会朗读,体会反问、质问的语气。
(5)列举交流学生自己搜集到的读书的名言资料。
(6)朗读全文,回归整体。(可指名接读。)
师:让我们带着对书的热爱,再次体会作者假设、比喻、反问的表达方法!
三、阅读链接,升华情感
师:请大家放声朗读《神奇的书》
1、画出书神奇的地方。
2、想一想作者怎么表达的。
3、学习了课文,读了这首诗,谈谈你对书、对读书的感受,诵读这首诗歌。
板书
以书为侣热爱读书
理由:常读常新
方法:思考、品味、小结……
【教学内容】《桂花雨》
【教材分析】
《桂花雨》这是一篇记事抒情散文。桂花雨是一种比喻,当桂花从桂花树上被摇下来,花雨缤纷,飘坠如雨丝,是作者童年生活中的一个非常快乐的镜头。同时这个“雨”字也似乎为全文笼罩上了一层如雨丝般连绵不断的淡淡的思绪。课文先写小时候对桂花的喜爱,为什么摇桂花,接着追忆了“我”帮大人摇桂花,收桂花的快乐情景,最后写“我”对童年时代“摇花乐”和“花雨美”的怀念,表达了作者那浓浓的思乡之情。
【教学目标】
1、有感情朗读课文。
2、想像课文描写的情景,体会作者摇桂花的乐趣
3、理解课文内容,能联系生活实际理解体会母亲说的“外地的桂花再香,还是比不上家乡旧宅院子里的金桂”的意思,体会作者的思乡之情。
【教学重、难点】抓住课文中的主要内容和重点句子,引导学生从摇花乐中体会到作者对童年生活的和对家乡的怀念之情。体会母亲说的“这里的桂花再香,也比不上家乡院子里的桂花”所表达的感情。
【教学准备】制作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创景激趣、自主设疑(5—8分钟)
1、这节课我们继续学习第十二课《桂花雨》(板书课题)
2、出示词语、诗句,读一读(引导竖着读)
3、说说你发现了什么?(第一竖排写什么?第二呢?(相机板书:“桂花香”“摇花乐”)
4、把自己的感悟通过朗读表达出来。
二、研读感悟、自主探究(5—7分钟)
1、过渡:“清香不与群芳并,仙神原是月中来”这是古人赞颂桂花香的诗句,上节课我们在课文里也找到了许多描写桂花香的句子,谁来读:
2、课件出示重点句:(齐读)
(1)“桂花不与繁花斗艳,可是它的香气味儿真是迷人。”
(2)“桂花开得最茂盛时,不说香飘十里,至少前后左右十几家邻居,没有不浸在桂花香里的。
(3)“全年,整个村庄都沉浸在桂花香中。”
3、用上左边一排的词语、句子或结合你平时的积累完成填空:
桂花真香啊!
三、多元导悟、合探解疑(10—15分钟)
(一)品赏摇花乐
A、品味“我”的“摇花乐”
1、过渡:浓郁的桂花香让琦君魂牵梦萦,可令她最开心最快乐的还是那童年的摇花乐。今天我们要用一种新的读书方法来品读课文出示阅读提示:小组合作学习第三自然段。
2、交流反馈:相机出示相关句子
(1)“摇桂花”对我是件大事,所以老是缠着母亲问:“妈,怎么还不摇桂花嘛!”
A、学生读了之后谈感受:急切的心情
B、指导朗读:给“缠”配上动作、神情、声音,想象怎么“缠”,体会小琦君盼望摇桂花的迫切心情。指导读出语气,读好“嘛”和“!”
C、现在你们就是童年的琦君,谁来缠缠母亲,读读这句话?
(2)桂花纷纷落下,落得我们满头满身,我就喊:“啊!真像下雨!好香的雨呀!”
A、学生读后交流:感叹号一般是用来抒发比较强烈的感情,此时作者一连用了三个感叹号。可以想像作者的心情是多么快乐。
B、指导朗读:同学们,现在就让我们一起来摇桂花吧,让我们一起抱着桂花树,把全身的劲都使出来,把你内心的快乐都喊出来!
课件出示读:“这下我可乐了……好香的雨呀!”
(3)、带着快乐美好的感觉齐读:“摇桂花”对我是件大事……好香的雨呀!”
B、体会妈妈爸爸的“摇花乐”
1、过渡:对于我来说,摇桂花是一种童年的游戏之乐,对于她的母亲和父亲来说,这份快乐又体现在哪儿呢?
2、引读:课件出示句子
3、说说你读懂了什么?
总结:对于母亲来说,摇桂花是一种生活之乐。对于父亲来说,摇桂花是一种丰收之乐。
(二)学生回味香,品味“乐”
过渡:桂花摇落以后,我们的快乐还在吗?
学习第四自然段:默读,体会我们晒桂花、藏桂花、食桂花中的“乐”。
2、课件相继出示这两句话:(1)(2)两句话
对比着读读看,你发现了什么?
3、小结:桂花的香,已挣脱了季节的束缚,香甜了四季,也香甜了人们的生活。
(三)品悟思乡情
1、后来,作者一家移居台湾,从此离开了家乡。以后每次从外地回家时,爱桂花的我总要给同样爱桂花的母亲捧上一大袋。★出示:可是母亲常常说:“外地的桂花再香,还是比不得家乡旧宅院子里的金桂。”
是外地的桂花不香吗?(不是)
那么为什么就比不得家乡旧宅院子里的金桂呢?(●用心读读母亲这番意味深长的话语,想一想)
(母亲对家长旧宅院里的金桂是有感情的,所以会觉得故乡的金桂最香。在母亲眼里多了一份思乡情!)板书:思乡情
2、让我们一起走进母亲的情感世界,一起满怀深情的读一读:可是……
3、他乡的桂花再香,香不过家乡的桂花。他乡的山再秀,也秀不过家乡的山。想起家乡的桂花,其实就想起了自己的家乡!
3、师生合作完成说话训练:
假如我说:外地的水很甜,母亲一定会说:
4、小结:桂花是故乡的香,月亮是故乡的明,水是故乡的甜,人是故乡的亲。(引读)所以母亲常常说:
(四)总结课文
1、月是故乡明,花是故乡浓。母亲难忘,我亦难忘。出示:☆每当……(师读)
2、淡淡的一句话,却传递出了作者思念家乡,怀念童年的情感。爱桂花其实就是爱故乡呀。最后让我们再次走进课文,去感受这场桂花雨给我们带来的快乐,给我们带来的甜美!放音乐,自由读《桂花雨》
四、巩固深化、学用延展(8—10分钟)
1、自编题目考考你的小伙伴。
2、老师呢,被《桂花雨》感动着,涂鸦了一首儿歌,愿意读一读吗?(出示)儿歌
3、琦君有“摇花乐”、“桂花雨”,你们呢,有什么最有趣,印象最深刻的事呢?和小伙伴互相交流,也可以试着写下来,珍藏在你的记忆里
教学目标:
1.自学课文中的2个生字,积累词汇;掌握课文内容,体会作者表达感情的句子的含义。
2.想象课文描写的情景,体会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有感情朗读课文。
3.体会作者喜欢桂花、摇桂花的乐趣和热爱家乡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难点:想象课文描写的情景,体会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
教学方法: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法
教学时间: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读题设疑,导入课题
同学们:童年是美好的,那一幕幕童年往事会给人以永久的回忆,这节课我们就来学习一篇回忆童年生活的文章《桂花雨》(板书课题,并齐读课题)读了课题你有什么疑问吗?
二、自读提示,明确目标
轻声速度阅读提示,看看向我们提出了哪些学习目标(学生小结)
点击课件出示阅读要求:
1、说说桂花给我带来了哪些快乐?
2、体会母亲的话“这里的桂花再香,也比不上家乡院子里的桂花?
三、自主学习,合作探究
(一)初读感知
1、自读课文,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2、理清顺序,明确内容。
(二)细读探究
1、自主读文,画出桂花给“我”带来快乐的句段,边读边在书中作批注,写出自己的阅读感受。
2、小组交流,把自己的阅读感受讲给同伴听,不懂的内容,同伴互助或做标记,集体交流。
3、代表汇报,分享阅读感悟。教师参与学生讨论,并恰当点拨。
学生汇报哪些内容,教师相应点击哪部分课件演示给学生看,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课文内容。
用“读句子,想情景,谈感受”的方法,重点交流以下内容:
1、桂花树的样子笨笨的,不像梅树那样有姿态。不开花时,只见满树叶子;开花时,仔细地在树偷里寻找,才能看到那些小花。可是桂花的香气,太迷人了。(课件演示桂花树与梅花树的对比)
2、桂花一开,母亲就开始担心了:“可别来台风啊!”母亲每天都要在前后院子走一回,嘴里念着:“只要不来台风,我就可以收几大箩。送一箩给得家老爷爷,送一箩给毛家老婆婆,”他们两家糕饼做得多。(体会馈赠的快乐,引导学生练习生活实际谈感受。)
3、桂花盛开的时候,不说香飘十里,至少前后十几家邻居,没有不浸在桂花香里。(课件演示桂花香,课前泡一杯桂花茶,让学生闻一闻,尝一尝,体会桂花的香;感受“浸”字的恰到好处,同时进行夸张句的训练)
4、这下,我可乐了,帮大人抱着桂花树,使劲地摇。摇呀摇,桂花纷纷落下来,人们满头满身都是桂花。我喊着:“啊!真像下雨,好香的雨啊!”(摇花乐,这是重点,引导学生抓住人物动作、语言创设想象人物的内心,体会“我”童年的摇花乐。教师点击课件演示摇花乐的情景,把学生带进花香飘溢的桂花雨之中,体会课题的含义。)指导朗读,通过读让学生体会“我”童年的摇花了。
5、杭州有一处小山,全是桂花树,花开时那才是香飘十里。秋天,我常到那儿去赏桂花。回家时,总要捧一大袋桂花给母亲。可是母亲说:“这里的桂花再香,也比不上家乡院子里的桂花。”(体会母亲的话的含义,揭示主题——热爱家乡)
四、感情朗读,拓展升华
多么令人难忘的摇花了呀,同时,作者也把快乐带给了我们,然而,作者仅仅在写摇落的桂花雨吗?同学们,放开声音,读自己喜欢的段落,体会童年的摇花了,体会浓浓的思乡情!
板书
摇花乐
思故乡
教学反思:上完《桂花雨》一课,自我感知,效果良好,主要突出以下特点:
1.赏出喜爱。我根据课文内容,自制了《桂花雨》课件,大连的孩子赏过槐花,但从来没有见过桂花,那一张张桂花图片展现在学生面前时,他们异常地兴奋,看得出他们喜爱桂花。于是到文中去体会“我喜欢的是桂花”。课件的运用恰到好处,淡化了教学的难点。
2.读出快乐。课文的第3、4、5自然段是重点,母亲的“助人乐”,我的“摇花
乐”尽在其中。我让孩子们尽情地读,入境的读,想象着读,读出快乐,在读中体会童年的乐趣,思乡的情感。
3.悟出真情。作者仅仅在写摇落的桂花雨吗?母亲的话,让你感觉到了什么?在反复的体会中悟出真情——思念故乡!
尽管如此,仍有遗憾:其一、个别环节处理不到位,如:母亲的“助人乐”一处,联系生活实际去理解,是很好的读书方法,可是,没有让学生放开去谈,就草草收尾。其二、母亲的话是点睛之处,由于时间把握不好,也草草结束,使得升华之处觉得缺了点什么。
教材简析
《桂花雨》是一篇状物的抒情散文,以桂花为线索,写了“我”童年时代的“摇花乐”,表达了对家乡亲人和美好生活的眷恋。
全文共6个自然段。第一自然段开篇明旨,写“小时侯,我最喜欢桂花”,因为“它的香气味儿真是迷人”。第二至四自然段写童年的“摇花乐”。第二自然段写“摇”桂花时间的选择及其原因。第三自然段讲“摇”桂花的情景。以白描手法写景叙事,情景交融,物我和谐共生。第四自然段写“摇”桂花后,晒桂花、藏桂花、食桂花。第五至六自然段,写母亲爱家乡的金桂,“我”爱童年的“桂花雨”。篇末再次点题,使全文充盈着桂花的香味,也让读者在阅读中分享“摇花乐”。
全文以桂花为线索,充分体现了散文“形散而神不散”的特点。作者以童年的眼光看待事物,反映出纯真的童趣、纯朴的感情。这种情感集中体现在“摇花乐”这一场景中,文章语言清新,情感丰富而真挚。
设计意图
课题“桂花雨”引领读者感受那浓郁的桂花香气在鼻翼唇齿间弥漫,纷纷扬扬的桂花香雨在脑海眼前散开。读着课文,我们和作者一起沉浸在童年的美好回忆中,喜欢桂花的迷人香气,难忘帮大人摇桂花、收桂花的快乐情景,也就理解了离开家乡后赏桂花,给母亲带桂花,却又时时想起故乡童年时代的摇花乐和桂花雨。渐渐的,作者的思乡情便也像桂花的香气一样溢满字里行间,也久久萦绕在我们的心头,且引得我们浮想联翩。
为了让学生体会到作者的思想感情,教学中首先我引导学生“多读”,这是理解课文,体会作者思想感情的有效手段。我把指导朗读贯穿于整个教学过程中,让学生在读中理解、读中感悟、读中想象、读中积累。其次是情境创设,我用音乐渲染情境,利用插图来帮助学生想象课文的内容,体会作者的内心,使学生完全置身于课文所描绘的情境之中,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学习,充分激发了学生学习的兴趣,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使他们深入地理解课文内容。整堂课引导学生通过读、思、议、想、练的方法学习课文。在理解课文内容时,从“摇花乐”入手,循着“桂花香”,感悟“思乡情”,让学生根据自己的知识水平和兴趣爱好,选择自己读懂的那部分内容进行重点阅读和探究,注重以读为本,做到师生、生生交流、充分尊重个体差异,让学生去探究,去发现,实现自主、合作、高效地阅读。
教学目标
1、学习本课生字词,练习朗读课文。
2、想象文中描写的情景,从人物言行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3、理解文中难懂的句子,体会人物感情。
教学重点难点
1、引导学生从摇花乐中体会作者对童年生活的留恋和对家乡的怀念。
2、体会母亲说的“外乡的桂花再香,还是比不得家乡旧宅院子里的金桂”所表达的感情。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扫除生字词障碍,初读感知,读通课文内容,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学习课文第一段,感受桂花姿态的特点及它浓郁的香味。
第二课时
一、复习导入。
同学们,上节课我们一起阅读了《桂花雨》这篇优美的课文,不仅把课文读得通顺、流畅,还了解课文的主要内容。现在回忆一下课文记叙的哪些人和事给你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根据学生的发言适时出示父亲的诗,母亲的话。)
摇桂花的情景是作者童年时代最快乐的一件事,课文的第三自然段具体描述了这件事,现在就让我们随作者一起走进他的童年。(板书:摇桂花乐)
二、体会“摇花乐”。
1、请同学们自由读一读课文第三自然段,想一想你从哪些词句中体会到了作者“摇桂花”的快乐?选择你最喜欢的一句句子,圈圈词语,体会一下。
2、交流:你刚才划的是哪一句?圈了哪些词语?谈谈你的体会。
生自由交流以下内容出示:“摇桂花”对我是件大事,所以老是缠着母亲问:“妈,怎么还不摇桂花嘛!”
(1)“是件大事”可见摇桂花对我的意义不一般。
(2)“老是”、“缠”表现了作者急切的心情,可见我对这一乐事的向往程度,表面上是问妈妈,实际上是要求妈妈让我马上去摇桂花。
(3)是啊,我是这样急切地要摇桂花,能在“问”前加上提示语吗?(急切地、迫不及待地、一遍又一遍地等)
(4)你注意到这句话的标点了吗?作者的这句话是问句,为什么要用感叹号呢?
(4)朗读体会。
出示:这下我可乐了,帮着在桂花树下铺竹席,帮着抱桂花树使劲地摇。
(1)两个“帮着”可以感受到我忙得不亦乐乎的心情。
(2)适时提示学生圈动词:“铺”、“抱”、“摇”。从中体会“我”的那份高兴劲。
小结:这便是儿童快乐,是童真,是童趣,只有儿童才能了解,才能体会。就像父亲诗中写的“儿童解得摇花乐”。
出示:桂花纷纷落下来,落得我们满头满身,我就喊:“啊!真像下雨!好香的雨呀!”
(1)交流“纷纷”、“满头满身”、“真像下雨!”“好香的雨呀!”等词。老师适时点拨:“满头满身”是一种夸张的说法。
(2)请你们也来大胆地想象一下,“满头满身”是怎样的情景呢?
幻灯出示练习:
一朵朵桂花落在头上,像;落在肩上,像;落在身上,像。
这桂花雨真!
(3)于是我会情不自禁地喊。想象一下,“我”会怎样喊出这句话?可能会有哪些动作和表情呢?(情不自禁、高声地、忍不住、仰起头、张开双臂等,让学生充分想象,体会作者的欢乐。))
小结:你喊出的是一份陶醉,我们听到的是一份惊喜,大家感受到的是情不自禁的赞美。让我们每个人都读出了自己的一份美美的收获。
过渡:这桂花雨多香、多美、多大呀!所以课题叫“桂花雨”。课文中还有哪些句子写出了桂花的香味?
(板书:桂花雨香大美)
三、感受“桂花香”。
重点交流这两句
1、“母亲洗净双手,撮一点桂花放在水晶盘中,父亲点上檀香,炉烟袅袅,两种香混合在一起。”
(两种香混合在一起飘向空中,到处都是,弥漫着整个空间,正如父亲诗中写的“细细香风淡淡烟”。它香了“母亲洗净的双手”,香了那水晶盘,香了父亲的诗兴,香了我们的宅院,香了整个村庄,香了作者童年的梦。这真是“花雨缤纷入梦甜”啊!)
2、“全年,整个村庄都沉浸在桂花香中。”
(一个“浸”字,形象地写出了桂花的香气,桂花不仅花开时香,晾干了泡茶、做饼也同样香气弥漫。桂花,永远香在人们的心里。它的香,已挣脱了季节的束缚,香甜了四季,也香甜了人们的生活。)
四、感悟“思乡情”。
1、过渡:沐浴着这场纷纷飘扬的桂花雨,呼吸着那阵阵飘逸的桂子芬芳,感受着这份快乐的又何止是我一个呢?还有谁也在这场桂花雨中感受到快乐呢?
2、交流:
(1)“于是父亲诗兴发了,即时口占一绝……”
理解“绝”(字典字义选择)、“解”(联系上下文)、“即时”(找近义词)。(渗透理解字词的方法教学)
请你读读诗句,想象摇花乐的情景,你的眼前仿佛出现了什么?从中你体会到父亲作诗的心情怎样?(陶醉、高兴)
小结:父亲用诗句高度概括了摇桂花的情景,让我们如临其境。同时也让我们感受到“创作的灵感就来源于生活”。
感情朗读。
(2)“可是母亲一看天上阴云密布,云脚长毛,就赶紧吩咐人提前“摇桂花”。(因为母亲不希望桂花被台风吹落,否则就不能竞收桂子了。所以提前摇桂
花。母亲在分享劳动成果的同时也感受了一份快乐。这真是“竞收桂子庆丰年”的欢乐场面。)
2、小结:后来,因为各种原因,我、母亲还有父亲,都离开了故乡,到了外地,我知道母亲很喜欢桂花,所以,以后我从外地回家时,总要捧一大袋桂花给母亲,可是母亲常常说:“外地的桂花再香,还是比不得家乡旧宅院子里的金桂”。
出示:可是母亲常常说:“外地的桂花再香,还是比不得家乡旧宅院子里的金桂”。
学生读,颜色显示“外地”、“家乡旧宅院子里”、“比不得”。
母亲说这句话时,会怎么说?
母亲说这句话时,会想起什么?(桂花树的样子、摇桂花的情景、桂花的用途)
母亲说这句话时,是一种怎样的心情?
(母亲这句朴素的话,与“月是故乡明”如出一辙。母亲每年都闻着桂花的香气,关注桂花,收获桂花,体验着馈赠桂花的快乐,吃着桂花做的食品,喝着桂花茶。桂花,已充盈她生活的全部空间。家乡院子里的这棵桂花树,是唯我的,是母亲生活乃至生命的一部分,还会有什么可以替代它呢?桂花是没有区别的,问题是母亲不是在用嗅觉区分桂花,而是用情感在体味它们。一亲一疏,感觉自然就泾渭分明了。从中,我们不难看出,家乡在母亲心中的分量。)
联系生活实际,谈谈你对这句话的理解。
总结:再甜不如家乡水,再浓不如家乡情,再好不如家乡人,再香不如家乡桂。乡情难忘,童年难忘,那一场美丽的桂花雨飘落在我们的心间。
3、“于是,我又想起了在故乡童年时代的摇花乐,还有那摇落的阵阵桂花雨。”这句话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这个“又”字说明作者不止一次地想起故乡童年时代的“摇花乐”和桂花雨,只是这次母亲的话使他又一次想起。淡淡的一句话,却传递出了作者对故乡桂花深深的怀念。家乡的桂花,是跟作者童年的快乐连在一起的,那种“摇花乐”和桂花雨已植进了他的生命,成为他幸福童年的最美好、最耐人回味的记忆。这恐怕是作者难忘家乡桂花的真正原因。)
五、作业。
1、摘抄你喜欢的句子。
2、想象练习:
一朵朵桂花落在头上,像;落在肩上,像;落在身上,像。
这桂花雨真!
板书设计
11、桂花雨
摇桂花快乐思念故乡
桂花雨多、香、美怀念童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