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味优秀作文12篇(年味作文)
什么是年味?年味是全家团圆的喜乐气氛;是晚辈孝敬长辈围坐在桌前敬的那一杯酒;是长辈忙前忙后做的一顿年夜饭;是家家户户都贴上喜庆对联迎接新春,庆祝新的开始;是满大街挂满了红灯笼充满了祝福话语的那种气氛……
因为奶奶与我和爸爸妈妈住在一起,所以年夜饭自然要来我们家吃。家里会做饭的`爸爸则是精心策划好晚上的十道菜,做好充足的准备,防止晚上急急忙忙做不完,我和妈妈就帮爸爸打打下手。
天色渐渐变暗,我姑姑一家和伯伯一家纷纷来到了我们家。我们一大家子人团团圆圆,即使一年中不常常见面,但我们彼此并不陌生,同样也聊得火热,时不时开开玩笑,这种感觉美极了。
“上菜啦!”年夜饭终于做好了,大家围着一张大桌子坐下。伴随的是一年一度的春节联欢晚会。春晚开场不久就是小品,小品的幽默有趣使我咯咯大笑,还有绚丽的歌舞表演和不可缺少的魔术,一年难得这么开心过,一个接着一个的表演使我喝口水眼睛都紧紧盯着电视屏幕。
就这样,大家其乐融融,看着春晚,就要到十二点了。“让我们倒数,10、9、8、7、6……”春晚开始倒数了,爸爸也开始行动,拿着打火机和一挂鞭炮就跑下楼去,最后五个数,我们一家人跟着喊,以便爸爸00:00打响20xx第一声,“5、4、3、2、1、0!”整个小区都是鞭炮声响,从窗口眺望江边,烟花在一个接着一个的冲上天,拉开了漆黑的帷幕。快看!一个美丽花苞伴随着响亮地奏乐冲了出来,最后绽放成一个美丽的大红花,又变成了闪亮的星星。一个闪着五颜六色的花苞把天映得五颜六色,最后一声巨响,真个天空照得通红,留下的碎花像雪花一样落下来,美丽极了!其它的小礼花也在四周助威,像星星,像流星……
家家团团圆圆,其乐融融,这就是年味,充实而又简单。它会永远弥漫在我们的心里,弥漫在那个小小的城市。
春节是中国最传统的节日之一,每逢过年,大家都会穿上新衣服,把自己打扮得漂漂亮亮的。忙碌了一年,大家通常会赶在除夕之前回到家中,和家人一起团聚,吃团圆饭。正月里呢,大家就会走亲访友,叙往事,聊家常。
这时候最开心的,要数孩子们了。因为过年了,永远有着吃不完的美食。在这互联网时代,还能用微信拜个年,抢抢红包,不亦乐乎。所以,每当冬天来临,我就很兴奋,天天盼着快点过年呢。
妈妈说,他们小时候也一样,最盼望着过年了。因为,在妈妈她们那个年代,大家的经济条件都不是很好,物资相对匮乏,很多东西只有到过年了,才能吃上。但是,妈妈说,那时候的年,年味好像更浓一些。
过年之前,妈妈就会和外婆去打年糕。那时侯妈妈还小,不知道怎么打年糕,于是,就站在旁边看。突然,打年糕的机器冒出一股热气,一长条年糕慢慢的'被履带送出来,打年糕师傅眼疾手快,一刀又一刀地切下去。一整块年糕被切成一小块一小块的了。年糕切好以后,妈妈和其他几个小朋友就吃了起来。赞叹道:“这年糕也太美味了吧!我们把切好的年糕带回家,保存好,留着到时候继续吃。”
除夕晚上,吃完团圆饭,有一项现在几乎已经看不到的活动---炒瓜子。那时候外公负责烧炉,等火烧好了以后,外婆就把瓜子放在锅里炒。等炒好以后,全家就一起吃瓜子,吃的那叫一个津津有味,并会情不自禁地吟到:“勿完勿歇,齿颊留香。”
妈妈说,他们小时候一到除夕,正月里,家家户户就开始放鞭炮,可热闹了。那时候鞭炮的种类不多,形状也比较单一,但是家家户户的燃放方式却各式各样。最常用的一种,就是把鞭炮绑在竹竿上,由大人负责点火,小孩子负责拿竹竿捂耳朵。鞭炮声“噼里啪啦”的,就像是一首美妙的新春序曲。
听完妈妈的美好回忆,我仿佛有一种身临其境的感觉。我想,听妈妈讲以前的年味,或许这就是一种新的年味。等我长大了,我也要给我的孩子讲属于我们这个时代的年味……
“5,4,3,2,1!过年啦!”全家人齐声欢呼,窗外的礼花和鞭炮齐刷刷地响了起来,更增添了许多热闹的气氛。第一次在北方过年,我的心情非常激动,更有着大大的好奇:北方是怎样过年的呢?
“奕雯,快来,过来磕头!”我正想着,哥哥就用清亮的嗓音叫我过去。“哥哥,为什么要磕头?给谁磕头?磕几个?”我边走边问。“奕雯小同学,又开始变成‘十万个为什么’了?”哥哥一边说着一边哈哈大笑。“磕头呀,是北方过年的一大习俗。每逢过年,大家同姓氏的'小一辈要给祖先磕头,还要给老辈磕头,感谢他们给予了大家生命。而磕几个则是最重要、最讲究的。一般在祭奠祖先时,大家要磕三个头;在给老辈磕头时,每人只需磕一个。”“噢,”我像明白了什么大道理似的,用力点了点头,“原来是这样啊!”
磕完了头,已是一点多,大家都有点困了。在放完了除夕夜的鞭炮后,都回家美滋滋的睡上了一觉。
“呼——”我伸了个懒腰,一看钟,才7点,再睡会吧!我又准备继续呼呼大睡。奶奶看看我,笑着说:“奕雯,别睡了,你看,大家都到齐了——”奶奶指了指门口。哇,这阵势可真大,大家五大家子都到齐了,一共有21人之多。我利索地穿好了衣服,跳下床和亲戚们热情地拥抱。大年初一,真热闹!“奕雯,快,你看奶奶在做花馍呢!”大姑说。“花馍?”这次,我憋住了一连串的问题,好奇地过去看奶奶做花馍。呀,原来是个大馒头!这个大馒头和盘子一般大小。奶奶在馒头顶上用面捏了一只美丽的花凤凰,那凤凰高贵优雅,栩栩如生,欲展翅高飞,仿佛在祝福大家。奶奶真不愧是做花馍的高手。奶奶告诉我,花馍是用来祭奠祖先的,每逢过年,家家户户都会做一个大大的花馍。
你看,我家乡的年味是不是很重呢?磕头,祭祀,做花馍……样样都无比新鲜。这次过年,可满足了我这个“好奇宝宝”了。
儿时春节,家乡家家户户的大门上都要贴春联。记忆中最浓郁的年味,就是小学时街上手写春联时飘着的墨香味儿。
又是一年春节将至,我们越来越多地听到“春节越过越没年味”的抱怨。也许没有年味的原因有很多,可能我们不像小时候那样,从年三十到初一、十五的习俗讲究一环接一环;可能工作节奏太快,我们忙到一切都来不及准备……
但我们有没有想过,抱怨的同时,我们也淡忘了那个记忆中的春节味道也需要传承。让我们一起寻找记忆中的年味,像小时候那样过年,让我们和身边的孩子永远记得,就算如今的物质生活再丰富,过年也仍是最幸福的事。
小时候最盼望的过年环节是“发钱”。不过可惜发的钱多数要上缴,妈妈的说辞总是不一样。最早说他们要给对方的小孩压岁钱,只有不用“回给”钱的才是我的;后来又说,钱会帮我攒着,还是我的,至于攒在什么地方,什么时候可以用就完全不知道了。后来反应过来了,只有外公外婆爷爷奶奶给的压岁钱才是属于自己的!这个时间段一般发生在大年三十到初二之前,必须不能错过!
爷爷很大方,从我有记忆时已是一张崭新的50元了,后来渐渐“涨”到1张大团结,2张大团结,包里揣了钱就马上上街各种暗爽,上了街又各种舍不得动,最后还是买烟花,买零食,买平时妈妈总也不给买的小玩意。最好笑的是,小时候对钱没概念。一次,一位阿姨给了一张20元,因为只有薄薄的一张,便忍不住大哭了起来,谁都劝不住,最后大姨为我换成了20张一元钱,手里厚厚的一摞,才终于高兴了。
过年时,小孩不像大人那样忙,每天就做一件事情:各种玩。那时,卖鞭炮的摊子热闹得很:有冲天炮、旋转炮、刺花炮、摔炮、礼花炮、黑蜘蛛炮,还有大炸雷……女孩喜欢买比较安全的.摔炮和刺花炮,男孩喜欢二踢脚,以及五颜六色的礼花炮……到了夜晚,整个天空灯火通明,闪耀着五彩的礼花……
那时的除夕夜,特别是零点前后,电视里的春晚即使开着最大音量也完全听不清楚,因为到处都是隆隆作响的鞭炮声。“从小就听长辈讲放爆竹驱逐年兽的老故事。如果停了鞭炮声,会很不习惯地觉得没有了年味。”
窗外,响起阵阵炮竹声,伴随着炮竹声的,是孩子们的欢声笑语。没错,春节踏着这番热闹,渐渐走近了。
屋内的桌上,摆满了各色的菜肴。红烧鱼散发出令人垂涎的香味,而其寓意又更是美好——年年有余。而就在其旁边,是谐音于“吉祥”之“吉”字的清汤炖鸡。除此之外,还有许多许多,比如象征团圆美好的汤圆以及比喻十全十美的什锦饭。
到了饭点,全家人一同坐在大圆桌旁,说说笑笑,时而夹些菜置于碗中,再又时而吃上几口。一家子人就这么和和气气地,吃着美味的年夜饭,说着各种祝福的话语。餐桌上,一派温馨祥和的场面。吃完年夜饭,一家人又一起来到沙发旁,吃些许蜜饯。而此时啊,我的`心也像蜜饯一样,甜甜蜜蜜的。
不一会,外婆端上一大碗的胡萝卜肉馅以及一大团和好的面团。好了,这代表我们家过年的主打戏来了——包饺子。踩着春节联欢晚会的开幕,一家人围着小茶几坐了一个圈,那圈内的小茶几上便是饺子皮与饺子馅。爸爸率先拿起一大块面团,甩了甩,又使劲儿的揉,将其揉成一长条,再用手掐,分成一小块一小块的丁,摆在面板上。只见他撒了点面粉,便一手拿小面块,一手拿擀面杖,边飞快地旋转着慢慢变薄的面皮,边快速地擀着。只见那小面快在爸爸手里如变戏法般,变成了如羽毛般轻盈而薄的面皮。爸爸真不愧是西安人啊!也不知道,我有没有如此般的手艺呢?我暗想着。于是乎我打算在另一个方面超越爸爸——包饺子。我随即拿起一块出自爸爸之手的面皮,又用筷子夹起一大块馅,放在面皮正中间,铺平,然后便“啪”的一声合上面皮,用力地捏了几下。当我自豪地抬起手看时,却被吓了一跳。这是什么饺子啊?已经完全没有饺子样了:它好似脱了力,一边陷下去一大块,另一边却又露出了点肉馅。全家人看着我的这个“饺子”,都哈哈大笑起来,我也忍不住跟着笑个不停。我们一家人包着饺子,不时又笑笑,隔一会又看一下春晚,一家人其乐融融。我想,这就是过年的味道吧!
“年”的真正意味在于什么?仅仅是一家人吃个团圆饭,放个大鞭炮,看看春晚吗?我想并不是啊。如果在这就停了步子,那何谓之“年味”呢?年味啊,当然就是一家人和睦说笑,其乐融融啊!
在鸡年最后一天晚上,我尝到了无穷的味道和温暖……
我们今年过年,是去珠海的舅舅家过的。当时外公外婆舅舅舅妈表哥表弟和我们一家欢聚一堂,别提有多热闹了!其中最令我难忘的就是鸡年最后一天晚上——除夕夜。
除夕那天,才吃完午饭,大家就进厨房开始忙活起来了。我们小孩也没有闲着,都围在一起包饺子。我们包的饺子奇形怪状,有的像波浪,有的像包子,有的像飞碟,还有的像太阳……我们几个小孩也都笨手笨脚的包着,不一会儿就忙得满头大汗,满脸面粉。舅妈还趁大家不注意时,包了一个饺子里。笑着说:“这里面有惊喜哦!看谁是今晚的幸运儿。”
忙活了大半天,终于到了我们最期待的时候了——吃团圆饭。只见桌上摆满了丰盛的`菜肴,简直是满汉全席。有煎饺,有清蒸鲈鱼,有羊肉煲,有红烧牛肉,有梅菜扣肉,有白灼虾,甚至还有清蒸大闸蟹……旁边还放着几瓶酒和橙汁饮料。看着这些香飘四溢的菜肴,我们早就馋得流口水。我们围着桌子坐下来,这时舅妈发话了:“别小看这些菜,它们都有着一个寓意。就比如说这个鱼,他的寓意就是‘年年有余’;这个花菜的的寓意就是发财……”大家都边吃边聊,热闹非凡!大人们都互相敬酒,互相祝福,我们小孩子们就拿饮料代替酒。大家就这样吃着,突然“嘎嘣”一声,表哥连忙把吃到嘴里的饺子吐出来。只见表哥欢呼得跳起来了,比中了彩票还高兴:“欧耶,我中奖了,吃到了那个有惊喜的饺子,今年考试不会挂科咯!”大家听他说完都笑了起来。整个餐桌上年味十足,充满了温馨。
我们吃完团年饭,大人们围在一起家里长家里短地聊天,我们小孩子则吃着糖,看着春晚,还等着收大人们的红包。只见央视春晚的舞台炫丽多彩,变幻莫测的场景是那么的隆重而喜庆。
随着春晚的结束,新年钟声的敲响,我们收获了长辈们的大红包和新年的期盼。我细细地品着各种味道,有劳动的快乐、年饭的惊喜、春晚的喜庆、亲人的憧憬,渐渐地进入了梦乡……
忙忙碌碌又是一年,倏地心头涌起一股温暖的感动,突然想起过年这个老话题,在我的记忆里占据了多少分量。大人盼插田,小孩盼过年。原本只是家长们的一句调侃,却也是个大实话。不过,和现在的孩子相比,除了玩得更加自由,便是从此有了打牙祭的盼头。
不必是名贵的吃食,那些家家户户必备的手工制作各色干粮足以担当。进入腊月,围绕过年的准备便开始了。不知从哪一年开始,母亲学会了熬糖,不再需要请邻居帮忙便能完成。一家人围着一口大锅乐呵呵地涎着脸,盼着锅里翻起的浪花快点凝结成糖饴,也好先入口为快,早些感受到逼近的年味。
母亲用大大的.锅铲捞起浓厚的糖饴,看那流动的线条,确定灶膛里该留什么样的火候。差不多了,母亲退下锅台,由父亲顶了上去,盛出部分糖饴,直接往锅里倒入早就炒好的胖嘟嘟白花花的泡米。
这是熬糖和切米糖同时进行。以前母亲不会熬糖时,有时是用买来的白糖块作为粘合剂。自己熬糖可能要费些柴禾和功夫,但这些在乡下人眼里算不上成本,却能省下点钱。而对我这样的孩子来说,最大的收获便是从头至尾亲眼见证不起眼的麦芽和大米怎么变成了令人垂涎的白糖。当然,最后会每个人轮流品尝一下锅里盛出的糖饴,那浓烈的甜味以从未有过的冲击力直达心底,感觉到全身都在享受着那一刻的快意。
除了熬糖切糖,准备其他的炒货吃食也是等同视之的隆重和热闹。炒泡米的时候,一定会一同炒些玉米、蚕豆、花生、山芋角等干粮。这些吃食,花生数量较少,算得上过年吃食中的上品,一般不给小孩子任意搬弄,而只在有客人来时才端出来,这时倒可以趁机吃到一些。
乡下人没什么营养保健方面的讲究,过年里对孩子吃零食基本不加干涉,从除夕之夜起,那些准备已久的零食正式对孩子们开放。有了这些精灵般的东西,孩子的小嘴总是没得闲着,早晨出去便不见了踪影,家人也不急着喊回来,反正口袋里装得满满的出去,定不会饿着。时常在暮色里赶回家,才发觉中间少了一餐,却奇怪怎么不觉得饿呢?这是年饱。母亲笑着说道。本来是想趁过年多吃些鱼啊肉的,却不知不觉中被这些粗糙的零食占据了胃的大部分,总有心不甘情不愿的一丝悔意。可出门前总还是不忘带上一些,那可是一年里只在这个时候才有的。
“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入屠苏。”随着耳边一阵又一阵熟悉的爆竹声,年味儿也越来越浓了。眼睛看到的,耳朵听到的,鼻子闻到的满满的都是喜庆。
一过腊八,家家户户都淘糯米,包豆包,做年糕。乡里人还会杀猪,做豆腐,让人们闻到了年味。
过了小年,人们便争着购买年货,男人们会到集市上购买鞭炮烟花,挑选春联、窗花;女人们会到市场上购买一些水果糖果,留着过年时招待客人;最后便是一家人都会到商店中挑选新衣裳,准备漂漂亮亮的过个新年。这让年味愈加浓厚。
春节一大早,男人们便起来贴春联、挂灯笼;女人们也在厨房里忙碌的准备着丰盛的年夜饭;孩子们就穿着火红的新棉袄在门前兴高采烈地放鞭炮。各大单位的门前也挂上了大灯笼,有的单位还在楼体边缘挂上了色彩斑斓的霓虹灯。街道中央隔离带中四季常青的`松树也被缠绕上五颜六色的小彩灯,远看像一件色彩缤纷的纱衣。街道两旁的路灯也用绳子连了起来,挂满了一个个红灯笼,美丽极了。春节让人们充分品尝了年的味道。
除夕夜里,家家户户都围坐在电视机前,吃着年夜饭,收看中央电视台主办的春节联欢晚会。晚会从内容到形式,每年都有很大的变化,给人耳目一新的感觉,这让全世界的华人华侨尽情享受这顿丰盛的文化大餐。随着那熟悉的“5、4、3、2、1!”旧的一年在钟声敲响的那一刻向我们挥手告别,新的一年便大踏步向我们走来。这时,外面早已炮声漫天,震耳欲聋。空气中都弥漫着火药味,而我和妹妹却没觉得危险,我们跑出家门,却被那直冲云霄的烟花和鞭炮声挡住了路。我们慌忙捂住了耳朵,脸上却还露着灿烂的笑容。感觉到空气中的每一个分子都是快乐的。心想:“让火药冲破所有的不悦吧!让我们共同迎接这新的一年吧!”
到了初一,许多亲朋好友们会提着拜年的礼物来到我们家中,当然也少不了给孩子们最喜欢的大红包。不仅是亲戚来我们家中,我们也会提着礼物拜访个个亲朋好友,并祝贺他们“新年快乐!万事如意!”。
玩耍的欢笑,年夜饭的快乐,发红包的喜悦,都深深地藏在浓浓的年味儿里呢!
华灯初上,灯火通明。早春花街上,人头涌动。叫卖声,砍价声,欢笑声在明朗夜晚交织成了一部和谐交响曲。大街上,麦田边,华丽绚烂烟火带着人们美好祝愿飞上天空,在空中尽显它那美丽舞姿。今晚,人们将彻夜不眠,迎接那新年第一声钟响。
家乡年味,永远是最浓;家乡年味,永远是最亲;家乡年味,永远是最让人难以忘怀。
踏上归途
记得那是一个寒冷早晨。天还未亮,我和父母就踏上了归家旅程。从东莞到我老家大概有七百多公里距离吧,我们大概需要十几个小时才能到达。
经过了漫长车程,我们终于在次日14点到达了李家村。一回到村子,爷爷奶奶便开始忙活了起来:老家气温只有几度,而我们只穿了几件单薄衬衫。于是奶奶便去拿衣服和暖炉给我们。爷爷拿出了一大卷火红爆竹,走到了门口。在噼里啪啦爆竹声中,我们回到了老家。
去访祖堂
第二天一早,父亲便早早地叫醒了我,说是家中男性都要去祖堂给老祖宗上柱香。我还从未去过祖堂呢,于是便兴致勃勃地与父亲去了。
走在村中那条唯一水泥路上,我听见前方鞭炮声接连不断。走到祖堂,便发现这儿烟雾缭绕,地面上铺满了鞭炮碎屑。祖堂内,有许多村民络绎不绝地去祭拜祖宗。要想让祖宗保佑你一生平安,就得先磕三个头,上三炷香,再磕三个头。这是我们老家传统习俗。祖堂里墙上挂着一张捐款明细表。上面写着全村村民捐款修祖堂金额。我看到父亲捐款是全村最多。父亲看到我在看那张表,对我说了一句意味深长话:“人不能忘本。”
吃年夜饭
每一家过年年夜饭总是一年之中最丰盛,我老家也不例外。但我父亲讲究健康,所以今年年夜饭不免多了几盘绿色食品。在我家乡,猪脚和猪蹄膀是绝对必不可少东西。餐桌上,众人举杯共庆新年,大块吃肉,大碗喝酒。平常文绉绉人到了餐桌上自然也免不了几分豪爽之情。
终要离别
天下没有不散筵席,我们终于要离开家乡,回到东莞了。这次家乡之旅虽然只有短短不到一个星期时间,但却给了我许多深深回忆。
我带着这份回忆,开始了新一年学习……
年味,家人团聚的暖味;
年味,戚友之间的情味;
年味,鞭炮轰鸣的热闹味……
团聚暖味
大年三十,按照惯例我家和小叔家会围坐在一块儿吃一顿团圆饭,这可是一年中最重要的家庭团聚日。
妈妈在厨房里张罗了一天,为我们备上了丰盛的年夜饭,那一道道菜看得我眼花缭乱;巧手的婶婶为我们端上了她亲手烘焙的蛋糕,香甜的奶油味,一下打开了我的味蕾,我真恨不得自己多出一个胃来,吃个够。
当然最让期待的还是压岁包了,吃完饭,爸妈叔婶和爷爷给我们发了压岁包,我的手一下子变得沉甸甸的。关于这些压岁包,我早就想好了,我要用这些钱买许许多多好看的书。戚友情味
晚餐结束,戚友之间必去“串”门,每次开门便传来一阵热情的问候,加上“串门客”的手中还拎着那有戚友祝福的“年货”呢!
我们拜年的第一个地儿——曹家塘。见到亲戚时需要按照辈分来叫,而朋友应按俩人的'友情来。这是非常考验记忆力,幸好我的记性不赖,可百密一疏——轮到昂利阿爸时,我的“记忆系统”失效了。最后只得他自报“家门”,才跳过这轮“认亲”……
鞭炮闹“味”
夜晚的农村,“炮”声撕碎了黑夜的幽静,一切都像被吵醒了似的。烟花烂漫,五彩纷呈。我被这美丽的景象和刺鼻的硝烟味魅惑了。叔叔不知何时为我们这群小孩子准备了一些小鞭炮。我虽年龄最大,可却不敢点火。因为鞭炮刚点着时会火花四溅,我真担心把自己炸伤了。于是我让老爸帮我点火……
老爸对我说:“鞭炮是要自己放的,自己玩的,怎么能让别人帮你玩呢?”听了这话,我的脸像桃子一样,慢慢“成熟”……在初次成功之后,我便成了名副其实的“纵烟狂魔”。
年味,一种惊喜的“味道”;年味,一种熟悉的“味道”;年味,一种响亮的“味道”。
最怀念的,还是过年的味道。
早上跑到超市,忙活了一上午,将家里装饰了个新,桌上都放了只小金狗,窗上都贴满了窗花,就连衣架和柜子上都挂上了小灯笼,长长的对联贴在门口,还真是有一种红火的感觉。我们也穿上了艳色的新衣服,互相拜年,也收到了不少的压岁钱。
年夜饭中的菜品可不少,整整摆了一桌,饭差点没有地方放了。一双双筷子齐齐争抢碰撞着,也用了许久才结束了这场隆重的宴席。
过年总不能漏看春节联欢晚会。我们一家人喜气洋洋坐在一起,怀着激动的心情迎接新年的到来,春晚中,倒计时的声音响起,我们的心像是一条勇敢的鲤鱼,仿佛即将高高跃过龙门,眼睛里透露的,是兴喜,满怀的,是对未来的憧憬和希望,脸上自然流露出浅浅的微笑。我们一齐欢呼了起来,“五,四,三,二,一!”
随着电视里新年钟声的响起,手机中的各种祝福和电子红包争先出现,我和弟弟夺门而出,用如闪电般的速度点燃了鞭炮,“噼里啪啦”,无数的礼花腾空而起,映照着人们的笑脸。地上,是焰火的光彩,天上,是光彩的焰火。红的`,似节日的灯笼,黄的,似田中的稻谷,紫的,似熟透的葡萄,绿的,似生机盎然的草丛,点点白色的烟火,在蓝天的映衬下,犹如银河堕入人间。耀眼的礼花犹如蜜蜂在空中飞舞,闪闪发光的星辰这时羞得不敢露面,路灯也失去了它的用处,原本皓洁的明月竟显得黯然失色。
烟火承载着人们的希望,在空中竞相绽放,鞭炮声不绝于耳。我们小跑回了家去,婶婶早已端着一锅热气腾腾的饺子等待着我们,急匆匆挤进显得“弱小”的沙发,揭开布满水珠的锅盖,热气扑面而来,使我的心也暖洋洋的。这一锅是专门给我和弟弟的,我吃12个,弟弟吃10个,意示着我们又长大一岁,香气混在热气中,形成烟雾,笼罩着我的鼻子,俘获了我的嗅觉,真不知是吃在嘴里的香还是嗅进鼻子里的香了。
雾在空气中弥漫,萦绕在我身旁,家人陪伴在身边,我的心中,暖意融融。
科技越来越高速发展,但如今年轻人参加传统节日的兴趣和积极性越来越淡。而春节作为中国最古老、最重要的传统节日,却也避免不了“被冷落”的趋势,简单来说,就是年味越来越淡。
犹记得,我小时候过年就是从期末就开始期待放假、期待过年,然后一放假,就迫不及待的如同脱缰野马一般,也不顾书包里或好或坏的成绩和成堆的作业,天天跟着父母亲四处买年货和买新衣服。我妈老说我那时候皮得跟个儿猴儿似的。年前还得买春联纸,我来写;买窗花,打扫卫生等等等等。除夕要守岁,要在奶奶家一起吃团圆饭(奶奶生的多,自然子孙就多,一到过年过节就有好几桌,热闹极了)。年后初一至初六,我就会和父母亲一起去向各家亲戚拜年,孩子们向长辈们送上祝福语,长辈们就会给孩子们压岁钱表示祝愿。过年还可以吃很多好吃的,看花灯,放爆竹,还有每年都有的春节联欢晚会。实在热闹。
而如今,每年必看的春节联欢晚会好像也没什么意思,放烟花又因为年龄见长而对这种“小孩子”玩的游戏不感兴趣,更不用说还有“保护环境,严禁烟火”的规定了,衣服又只要拥有了无敌的校服就已经足够。这也有可能是年纪越大,心理就越“平静”吧。
或许是以前的'物质缺乏,春节才显得那么重要,过春节,过新年,吃好多平时吃不到的美味,穿美丽的新衣服。快乐乐的吃着年夜饭,放鞭炮,和家团圆在一起有着说不完的话。不管年味如何,春节还是一年一年的一定要过的。而现在物质丰富了,春节好像没有了那种味道。
但它到底是春节,春节的快乐总是其他时候不能相比拟的。就算我现在是一个高二的学生,即使是放假,每天都有很多作业,但我还是觉得这个春节过得挺开心的。年前每天早上十点多起来,满足了我一个学期早起上课的懒惰之心。而且每天吃得都很丰盛,餐餐大鱼大肉,直接导致我胖了好几斤。七大姑八大姨都来拜年,不认得的亲戚直接喊“伯伯或伯母”。即使我妈天天催我写作业,天天催我搞学习,但乐观的我对此一点都不在意。我觉得吧,春节就是一个彻底放松的好机会,那么长的假期,总有那么几天能让我们无忧无虑的玩个痛快。
“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入屠苏。”即使现在年味越来越淡,但春节就是春节它一直都是最重要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