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身边的文档专家,晒文网欢迎您!
当前位置:首页 > > 综合 > 正文

人教版小学数学知识点8篇

2023-12-15 13:57:51综合

人教版小学数学知识点8篇

人教版小学数学知识点 篇1

(一)口算除法

  1、整十数除整十数或几百几十的数的口算方法。

(1)算除法,想乘法;比如60÷30=( )就可以想(2)×30=60

(2)利用表内除法计算。利用除法运算的性质:将被除数和除数同时扩大或缩小相同的倍数,商不变。如:200÷50想20÷5=4,所以200÷50=4。

  2、两位数除两位数或三位数的估算方法:除法估算一般是把算式中不是整十数或几百几十的.数用“四舍五入”法估算成整十数或几百几十的数,再进行口算。注意结果用“≈”号。

(二)笔算除法

  1、除数是两位数的笔算除法计算方法:从被除数的高位除起,先用除数试除被除数的前两位,如果前两位数比除数小,就看前三位。除到被除数的哪一位,商就写在那一位的上面。每次除后余下的数必须比除数小。

  2、除数不是整十数的两位数的除法的试商方法:如果除数是一个接近整十数的两位数,就用“四舍五入”法把除数看做与它接近的整十数试商,也可以把除数看做与它接近的几十五,再利用一位数的乘法直接确定商。

  3、商一位数:

(1)两位数除以整十数,如:62÷30;

(2)三位数除以整十数,如:364÷70

(3)两位数除以两位数,如:90÷29(把29看做30来试商)

(4)三位数除以两位数,如:324÷81(把81看做80来试商)

(5)三位数除以两位数,如:104÷26(把26看做25来试商)

(6)同头无除商八、九,如:404÷42(被除数的位和除数的位一样,即“同头”,被除数的前两位除以除数不够除,即“无除”,不是商8就是商9。)

(7)除数折半商四五,如:252÷48(除数48的一半24,和被除数的前两位25很接近,不是商4就是商5。)

  4、商两位数:(三位数除以两位数)

(1)前两位有余数,如:576÷18

(2)前两位没有余数,如:930÷31

  5、判断商的位数的方法:

  被除数的前两位除以除数不够除,商是一位数;被除数的前两位除以除数够除,商是两位数。

(三)商的变化规律

  1、商变化:

(1)被除数不变,除数乘(或除以)几(0除外),商就除以(或乘)相同的数。

(2)除数不变,被除数乘(或除以)几(0除外)商也乘(或除以)相同的数。

  2、商不变:被除数和除数同时乘(或除以)相同的数(0除外),商不变。

人教版小学数学知识点 篇2

  教学内容:

  《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三年级上册第39-41页,完成"想想做做"

  教学目标:

  1、知道称较轻物品的重量,常用克作单位,初步建立克的重量观念。

  2、知道比较物品的轻重,可以眼睛观察,用手掂、用秤称,了解使用天平的方法。

  3、能大致估测轻物品的重量,会进行重量的简单计算。

  4、初步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和创新能力。

  教学重点、难点:

  认识克,初步建立克的重量观念。

  教具准备:

  多媒体软件、天平、(大豆、图钉、2分币、橡皮等实物每组一份)

  教学过程:

  课前学生表演唱《小熊请客》。

  一、创设情景,导入新课

  小朋友唱得真好,瞧,把小熊吸引来了,(屏幕显示小熊)。今天是小熊的生日,你看,它的好朋友小猫、小狗带着礼物来了(屏幕显示小猫、小狗)。咦,它们怎么吵起来了。〔录音:

  "我的虾条比你的奇多重。""我的奇多比你的虾条重。"〕它们谁也不让谁。这时,电脑博士来了,(屏幕显示电脑博士)〔录音:别吵别吵,我们邀请小朋友一起去游览数学宫,小朋友,你们愿意去吗?〕

  电脑博士在数学宫中设了三个关,要小朋友闯关,比比哪组最先闯过去?

  二、逐层探究,学习新知

  第一层次,比较物品的`轻重,让学生初步了解比较物品轻重的方法。

  1、看看说说

  (1)用眼睛观察:两块大小不同的橡皮,说说哪块重?

  红蓝两盒橡皮泥,说说哪盒重?

  学生讨论,小组交流。

  (2)教师指出:我们不知道盒里装多少橡皮泥,因此光用眼睛观察,比不出它们的轻重,那么,谁能想出一个好办法呢?

  2、掂掂说说

  (1)用手掂一掂:红蓝两盒橡皮泥,说说哪盒重?

  一粒阿尔卑斯糖和2个2分币,说说哪个重?

  学生讨论,小组交流。

  (2)教师提问:到底谁重?谁再能想出一个好办法呢?

  (3)学生讨论回答后,再听听电脑博士的话〔录音:比较物品的轻重,不能光用手掂,应用秤称一称。〕

  3、称称说说

  (1)认识天平。屏幕显示天平,并依次闪烁各部分及其名称。

  (2)了解天平的使用方法。

  左盘一般放要称的,右盘一般放砝码。当指针在标尺中间,天平两端平衡,两边重量相等;指针偏向左端,说明左边重;指针偏向右端,说明右边重。

  (3)比较物品的轻重。

  学生跟着屏幕操作,左盘放一粒糖,右盘放2个2分币。观察指针说说谁重?

  (4)设疑:右盘放几个2分币,能使天平平衡?

  学生尝试操作,根据回答屏幕显示:1粒糖=3个2分币重

  (5)小结过渡:利用天平,不但可以比较物品的轻重,还可以称物品的重量,称较轻物品的重量,常用"克"作单位。

  板书:

  "克"教师领读,学生跟读两遍。

  第二层次:认识克,初步建立克的重量观念。

  (1)1克有多重呢?(出示2分币)1个2分币约重1克,老师放在手上掂一掂,大家也拿一个放在手上掂一掂。

  (2)刚才我们称出一粒糖大约等于3个2分币重,那么大约重几克?(3克)

  学生轮流掂一掂糖。

  (3)下面我们就把1个2分币当作一克的砝码,来称称物品的重量。(学生分组操作)

  A、称1克大豆 操作要求;右盘放1个2分币,左盘放几粒大豆使天平平衡?2粒大豆大约重几克?读一读,小组轮流掂一掂。

  B、称15个图钉 学生操作:15个图钉大约重几克?

  小组汇报后,教师指出:图钉有大有小,因此,15个图钉有的大约重7克,有的约重8克,书上告诉我们15个图钉大约重10克,这些都对。

  小组轮流掂一掂。

  C、称1支粉笔、1把小刀

  学生操作后交流,读一读,再轮流掂一掂。

  D、读一读,下面物品大约重几克。(屏幕显示:1本数学教科书大约重174克,1瓶墨水大约重156克)

  学生读后,师指出:如果还用2分币代替砝码称,要放174个或156个2分币,多麻烦,现在应用砝码来称(出示砝码)

  学生轮流掂一掂数学书、墨水瓶

  (4)完成

  40页的试一试

  游戏:猜一猜。采用拍读形式,让学生掂一掂乒乓球、果冻、旺旺煎豆,估测大约重几克,哪组最接近实际重量,奖品就归哪组。

  三、巩固练习,促进提高

  1、完成41页想想做做1、2、3两题.(第二关)

  2、思考题(第三关):屏幕重现动画,比比是小猫的虾条重,还是小狗的"奇多"重?你能想出几种方法?

  学生交流后,引导学生读包装袋上标的重量,板书:"g",并说明它也表示克。

  3、指导实际应用:学生读牙膏、肥皂等物品包装上标的重量,并掂一掂。

  4、课外作业:放学后,跟爸爸妈妈到超市去了解各物品的重量。

  四、全文总结,再揭情思

  (屏幕再现电脑博士〔录音:小朋友,你们好,今天你们学行可认真了。你们在数学宫闯过了一道道难关,认识了克,学会了比较物品的轻重,但这只是一些初步的知识,还有许多的知识等着你们去探索。小朋友,再见!〕

人教版小学数学知识点 篇3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能正确使用计算器进行计算。

  2.会用邻近的整千、整百、整十数进行估算,逐步养成估算的习惯。

  3.能利用计算器探究计算规律。过程与方法:

  在利用计算器探究的过程中,敢于提出疑问,愿意对数学问题进行讨论。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逐步体会数学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感知数学是有用的。

  教学重点难点:

  1.培养学生利用临近的整千、整百、整十数估算的能力。

  2.培养学生利用计算器进行探究的能力。

  教学准备:

  计算器

  教学过程:

  教学设计

  教学环节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常规积累

  运用加减、乘除关系,用计算器验算392-279=×72=4568

  2689÷45=+2689=3416

  独立操作

  交流方法答案

  既复习计算器的使用方法又对加减乘除关系进行运用。

  一、开放引入

  (一)监控选择题1.理解题意

  2.计算器的演示过程展示

  补充图示的算图,让学生学会看图

  示。

  小结:灵活使用计算器

  独立思考讨论交流

  针对学生上学期使用计算器遇到的问题进行回顾、反思,进一步明确算图的意义和计算器的灵活运

  用。

  二、核心推进

  (一)用计算器计算4386+5237+2705

  你是怎样想的?怎样才能又快又对?先估再算

  (二)乘除法计算尝试用计算器计算小结:先估后算

  独立操作

  过程中发现

  方法

  尝试练习交流反馈

  在经历学生的自主学习后,由学生的资源,发现总结方法。

  尝试用刚才的方法自主学习乘除法混合运算。

  三、灵活运用

  (一)使用计算器计算找规律书p7T2

  小结规律

  (二)找规律

  (1)5×7=55×7=

  555×7=5555×7=

  (2)×9+×9+2

  ×9+3

  9876×9+4

  根据上面的发现,直接写答案。×7=

  5×7=

  55×7=

  987×9+5

  98×9+6

  9×9+7

  小结:观察发现规律

  独立记录本

  记录

  思考发现交流反馈

  独立练习

  同桌讨论、交流

  生独立练习

  让学生通过已有计算器操作经验,操作中掌握方法,并不断观察,从操作到自主写出答案,发现规律。

  掌握方法巩固练习。

  四、拓展延伸

  计算器的灵活使用与生活运用(网上资料)

  观看

  多层面了解计算器的使用。

  反思

  板书:

  用计算器计算

  利用关系灵活使用先估后算经过观察

  验证结果估整十、百、千发现规律接近

  练习:

  一、运用加减、乘除关系,用计算器验算,并写出正确结果。

  392-279=×72=÷45=+2689=3416

  二、找规律

  (1)5×7=55×7=555×7=5555×7=

  (2)×9+×9+2×9+×9+4

  根据上面的发现,直接写答案。

  ×7=5×7=55×7=

  987×9+598×9+69×9+7

  三、用计算器探究为什么会还原?探究p44

人教版小学数学知识点 篇4

  教学内容:

  教材第8页例4、例5,“练一练”和练习二第1、2题。

  教学目标:

  1、经历初步认识“倍”的过程,联系实际问题初步理解“倍”的含义,建立“倍”的概念,理解“几个几”和“倍”的联系。

  2、在认识“倍”的教学活动中发展数学思考,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学习数学的积极情感和良好的学习习惯。

  教学重点:

  建立“倍”的概念

  教学准备:

  圆片数个,例5花图、线段图等。

  教学过程:

  一、动手操作,导入新课

  1、根据老师的要求摆圆片。

  (1)第一行摆3个圆片,第二行比第一行多摆4个,第二行摆几个圆片?

  (2)第一行摆3个圆片,第二行要摆2个3,第二行摆几个圆片?

  (3)第一行摆3个圆片,第二行摆的圆片个数是第一行的2倍,第二行摆几个圆片?

  二、自主探索,学习新知

  1、老师演示:第一行圆片摆了3个,第二行摆跟它同样多的3个,这时第二行的个数就是第一行圆片的1倍。请你也来摆一摆:第二行的个数是第一行的1倍。

  2、学生动手操作,老师巡视指导,要求学生边摆边想:1倍该怎么摆?

  3、题目要求我们第二行的个数是第一行的2倍,请你想一想接下去该怎么摆?(学生动手操作后)谁来说一说第二行圆片摆了()个()。

  4、完整地说一说:第一行圆片有3个,第二行圆片的个数是第一行的2倍,第二行摆了2个3。

  5、如果老师要求你们第二行圆片的个数是第一行的4倍,又该怎样摆呢?如果是6倍呢?1倍呢?(学生根据老师的要求摆圆片,并完整地复述:第一行圆片有3个,第二行圆片的个数是第一行的()倍,第二行摆了()个()。

  6、巩固练习:

  (1)第二行圆片的个数是第一行的4倍,

  第二行摆()个(),第二行一共有()个圆片。

  (学生先独立摆一摆,再说一说。)

  (2)第二行圆片的个数是第一行的2倍。

  第二行摆()个(),第二行一共有()个圆片。

  (学生独立操作,并能完整地说一说。)

  (3)第二行圆片的个数是第一行的()倍。

  第二行摆了()个()。

  (4)第二行圆片的个数是第一行的()倍。

  第二行摆了()个()。

  三、教学例4、例5

  1、教学例5

  (1)直接出示例5。

  (2)谁来说一说:菊花的朵数是月季花的()倍。你是怎样想的?引导学生完整地说一说:月季花有2朵,菊花有3个2朵,菊花的朵数是月季花的3倍,菊花一共有6朵。

  (3)学生独立完成练一练第1、2、3题。

  2、教学例4

  (1)出示例4。

  (2)花带子的长是灰带子的几倍,你是怎样想的?

  (3)谈话:如果我们把灰带子的长看作1份,花带子的长就是这样的4份,(老师边讲边将花带子与灰带子进行比较)花带子的长是灰带子的4倍。

  (4)在花带子的后面再添上一段,现在花带子的长有这样的几份,那么花带子的长是灰带子的几倍呢?再添上2段呢?

  (5)在灰带子的后面加上一段。

  我们把现在灰带子的长看作1份,那么花带子的长就有这样的几份?现在花带子的长是灰带子的几倍?你是怎样想的?

  (6)我们把现在灰带子的长看作是1份,那么花带子的长就有这样的几份?花带子的长是灰带子的几倍?你又是怎样想的?

  四、应用拓展

  1、白皮球

  花皮球

  花皮球的个数是白皮球的()倍。

  2、学生独立思考说一说是怎样想的?

  3、谈话:老师要求花皮球的个数是白皮球的2倍,你有什么办法?(可以拿去花皮球的2段,也可以给白皮球加上一段)

  4、请你也来设计一道类似的题目,同桌一个人出题,另一人根据同桌的意思画一画,摆一摆,再说一说。

  五、总结

  这节课,你有哪些收获?你学到了什么新的本领?跟同桌交流一下你的想法。

人教版小学数学知识点 篇5

  设计说明

  1.创设一定的生活情境,引出可探索的“数学问题”。

  “生活即教育”,数学知识只有来源于生活实际,学生的学习才有可能是积极的、主动的。本节教学设计从给学校的长方形宣传栏刷油漆引入小数乘小数的计算,让学生运用转化思想初步经历小数乘小数的计算方法的探究过程,并让学生在此过程中感受到生活中的许多问题都可以用小数乘法来解决,加深数学与生活的联系。

  2.尝试计算、自主探索,主动获得小数乘小数的算理。

  《数学课程标准》中指出:“教师教学应该以学生的认知发展水平和已有的经验为基础”。本节教学设计联系原有的学习经验,首先给予学生充分的空间和时间,让学生独立尝试小数乘小数的计算,重点放在对小数乘小数的算理的理解上,不仅要让学生学会怎么计算,更要让学生理解为什么要这么计算。

  3.运用计算法则,联系实际解决问题。

  数学来源于生活,必然又回归于生活并高于生活。在学生初步掌握小数乘小数的计算法则与算理的基础上,应用生活化的练习让学生的`知识得到系统的整理与巩固,并不断拓展、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在学生掌握了小数乘小数的计算方法后,通过不同层次的习题进行巩固。

  课前准备

  教师准备 PPT课件 课堂活动卡 学情检测卡

  教学过程

  ⊙创设情境,引入新课

  (播放课件)我们的校园多美呀!有高大的教学楼、宽阔的操场。(课件出示正在刷油漆的宣传栏)看!工人叔叔正在给宣传栏刷油漆,可是有个问题却难住了他们。你们能帮助他们解决吗?(课件出示教材5页例3)

  设计意图:创设生活情境,从给学校的宣传栏刷油漆的场面引入小数乘小数的计算,既调动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又渗透了数学来源于生活,且应用于生活的思想。

  ⊙探究新知

  1.教学例3,初步掌握小数乘小数的计算方法。

  (1)理解题意。

  师:要想知道一共需要多少千克油漆,必须知道什么条件?(宣传栏的面积)

  师:那么,宣传栏的面积怎么计算呢?

  预设 生:因为宣传栏是一个长方形,所以我们只要根据长方形面积的计算公式就可以计算出来。

  (2)尝试列式。

  师:怎么列式呢?(×)

  (3)揭示课题。

  (教师指着算式)请同学们观察这个算式,它有什么特点?(因数都是小数)

  揭题:这就是我们这节课要学习的小数乘小数。(板书课题)

  (4)合作探究。

  师:两个因数都是小数,应该怎么计算呢?下面请同学们在小组内讨论一下这道题的计算方法。

  (学生在小组内讨论,并汇报)

  预设 生1:可以利用分米和米之间的进率进行计算。

  将“m”改写成“dm”。

  2.4m=24dm    m=8dm

  用竖式计算:

  将积的单位“dm2”改写成“m2”:192dm2=。

人教版小学数学知识点 篇6

  (一)数与计算

  (1)20以内数的认识。加法和减法。数数。数的组成、顺序、大小、读法和写法。加法和减法。连加、连减和加减混合式题

  (2)100以内数的认识。加法和减法。数数。个位、十位。数的顺序、大小、读法和写法。两位数加、减整十数和两位数加、减一位数的口算。两步计算的加减式题。

  (二)量与计量

  钟面的认识(整时)。人民币的认识和简单计算。

  (三)几何初步知识

  长方体、正方体、圆柱和球的直观认识。

  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和圆的直观认识。

  (四)应用题

  比较容易的加法、减法一步计算的应用题。多和少的.应用题(抓有效信息的能力)

  (五)实践活动

  选择与生活密切联系的内容。例如根据本班男、女生人数,每组人数分布情况,想到哪些数学问题。

人教版小学数学知识点 篇7

  准备课

  1、数一数

  数数:数数时,按一定的顺序数,从1开始,数到最后一个物体所对应的那个数,即最后数到几,就是这种物体的总个数。

  2、比多少

  同样多:当两种物体一一对应后,都没有剩余时,就说这两种物体的数量同样多。

  比多少:当两种物体一一对应后,其中一种物体有剩余,有剩余的那种物体多,没有剩余的那种物体少。

  比较两种物体的多或少时,可以用一一对应的方法。

  位置

  1、认识上、下

  体会上、下的含义:从两个物体的位置理解:上是指在高处的物体,下是指在低处的物体。

  2、认识前、后

  体会前、后的含义:一般指面对的方向就是前,背对的方向就是后。

  同一物体,相对于不同的参照物,前后位置关系也会发生变化。

  从而得出:确定两个以上物体的前后位置关系时,要找准参照物,选择的参照物不同,相对的前后位置关系也会发生变化。

  3、认识左、右

  以自己的左手、右手所在的位置为标准,确定左边和右边。右手所在的一边为右边,左手所在的一边为左边。

  要点提示:在确定左右时,除特殊要求,一般以观察者的左右为准。

  学好数学的方法和技巧总结

  主动预习

  预习的目的是主动获取新知识的过程,有助于调动学习积极主动性,新知识在未讲解之前,认真阅读教材,养成主动预习的习惯,是获得数学知识的重要手段。

  因此,要注意培养自学能力,学会看书。如自学例题时,要弄清例题讲的什么内容,告诉了哪些条件,求什么,书上怎么解答的,为什么要这样解答,还有没有新的解法,解题步骤是怎样的。抓住这些重要问题,动脑思考,步步深入,学会运用已有的知识去独立探究新的知识。

  让数学课学与练结合

  在数学课上,光听是没用的。自己也要在草稿纸上练。当遇到不懂的难题时,一定要提出来,不能不懂装懂,否则考试遇到类似的题目就可能不会做。听老师讲课时一定要全神贯注,要注意细节问题。应抓住听课中的主要矛盾和问题,在听讲时尽可能与老师的讲解同步思考,必要时做好笔记。每堂课结束以后应深思一下进行归纳,做到一课一得。

  单项式书写格式

  1、数字写在字母的前面,应省略乘。[5a]、[16xy]等。

  2、π是常数,因此也可以作为系数。它不是未知数。

  3、若系数是带分数,要化成假分数。

  4、当一个单项式的系数是1或—1时,“1”通常省略不写,如[(—1)ab]写成[—ab]等。

  5、在单项式中字母不可以做分母,分子可以。

  6、单独的数“0”的系数是零,次数也是零。

  7、常数的系数是它本身,次数为零。

  8、如果是分数的多项式,那么他的系数就是他的分数常数,次数为最高次幂。

人教版小学数学知识点 篇8

  1、已经学过的面积单位有平方厘米(cm2)、平方分米(dm2)、平方米(m2)、公顷、平方千米(km2)。

  2、(1)边长是1厘米的正方形,面积是1平方厘米。

  (2)边长是1分米的正方形,面积是1平方分米。

  (3)边长是1米的正方形,面积是1平方米。

  (4)边长是100米的正方形,面积是1公顷。1公顷=平方米

  测量土地的面积,可以用公顷作单位。

  例如:鸟巢的`占地面积约1公顷。400跑道围起来的部分的面积大约是1公顷。

  (5)边长是1000米的正方形,面积是1平方千米。

  1平方千米=100公顷=00平方米

  我国陆地领土面积约为960万平方千米。

  3、面积单位之间的换算:

  (1)首先要记住它们之间的进率:

  1平方千米=100公顷=00平方米

  1公顷=平方米

  1平方米=100平方分米

  1平方分米=100平方厘米

  1平方米=平方厘米

  (2)换算方法:

  ○1把高级单位化为低级单位,要用乘法计算,只要用高级单位前面的数去乘这两个单位之间的进率。(即高化低,乘进率,小数点向右移,移几位,看进率。)

  ○2把低级单位聚成高低级单位,要用除法计算,只要用低级单位前面的数去除以这两个单位之间的进率。(即低化高,除以进率,小数点向左移,移几位,看进率。)

  a、把公顷转化为平方米,只要在公顷前面的数据后面直接添写4个0。

  b、把平方米转化为公顷,只要在平方米前面的数据后面直接去掉4个0。

  c、把平方千米转化为公顷,只要在平方千米前面的数据后面直接添写2个0。

  d、把平方千米转化为平方米,只要在平方千米前面的数据后面直接添写6个0。

  e、把平方米转化为平方千米,只要在平方米前面的数据后面直接去掉6个0。

  4、填写面积单位的规律:

  (1)国土面积、省份(含直辖市)面积、省会城市面积、州(市)面积、县、乡镇面积、村委会、村庄面积、一般要用“平方千米”作单位。

  (2)公园、院(校)园、体育场(馆)等,一般要用“公顷”作单位。

  (3)房屋(建筑)面积、教室面积、校园绿化面积等,一般要用“平方米”作单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