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身边的文档专家,晒文网欢迎您!
当前位置:首页 > > 综合 > 正文

《马说》八年级语文教案【精华8篇】

2023-11-28 14:52:51综合

《马说》八年级语文教案【精华8篇】

《马说》八年级语文教案 篇1

  一、本节课的目标

  1、引导学生积累与“马”有关的成语,谚语及典故。为实现这一目标,我作为预习内容提前布置给学生去准备。

  2、在反复朗读诵读中初步感知文意,感悟文章主题。为实现这一目标,教师在预习时给学生泛读了课文,并将主题的探究以问题的形式留给学生。

  3、积累并掌握常用的文言实词虚词的意义和用法。为落实这一目标,在预习中我特意引导学生回顾了前面古文中学到的实例,并总结了“其”,“而”,“之”的用法,然后让学生在课下自己分析本文中这些虚词的用法。这样程度好点的学生只需在课堂上印证自己的判断。

  二、教学重难点

  1、反复诵读,借助注释及老师的点拨,读懂课文,初步感知文章的寓意,其部分已在预习中完成。

  2、积累文言实词虚词,将他们的意义及作用归类。为突破难点,我课前引导学生预习时,回顾了常用虚词“其”,“而”,“之”的作用,这样就降低了难度,也便于学生将本文中的虚词归类。

  三、教学方法

  因为文言文篇幅较短,以读为主,在读中感知自然很重要,但它毕竟与现代文有区别,更何况学生的程度不一,所以在自主探讨基础上,老师的引导必不可少。

  四、教学流程

  1、导课:

  因为韩愈仕途坎坷与本文的主题有关,因此也简介了,不过因为有提前预习,所以将作者简介,“说”文体的简介及“马”文化收集的任务交给学生,老师只作必要补充。

  2、反复朗读,整体感知,只是为了检测预习效果。

  3、疏通文意,初步感知。

  教师在学生结合注释疏通质疑基础上,重点是检查补充本文“虽”“故”等实词及“其”“之”“而”等的意义及作用,从而引导学生积累常用实词、虚词。

  五、主题探讨

  视情况而定,若时间允许可进行,若时间不允许则留作预习作业。

  六、作业布置

  既有对本节课巩固的课堂作业,也有下一课时内容的预习作业。

《马说》八年级语文教案 篇2

  【教学目标】

  1、积累文言知识,培养文言语感;

  2、体会作者情感,理解作品寓意。

  【教学重点】

  积累文言知识,培养文言语感。

  【教学难点】

  体会作者情感,理解作品寓意。

  【教学设想】

  1、本课教学结构按“感知与积累──探究与发现──应用与提升”三个环节设计。这三个环节是逐层推进的关系。第一环节主要是教学出文言文的语体特点(基本的文言知识主要在本环节落实),第二环节主要是通过语言品味和讨论,引导学生体会作者情感,理解作品寓意(寓意探讨要有现代意识);第三环节主要是通过与作者进行虚拟对话,引导学生深入地、有创意地理解文本。要讲出韩愈作品的味道。

  2、设计要朴实中见新意,课件使用要精当。

  3、板书要少而精,字迹要工整。

  4、要想办法把学生的情绪调动起来。

  5、教学思路要清晰。本课分三大板块,第一板块15分钟,第二板块10分钟,第三板块10分钟,留5分钟机动,主要是使效果特好的环节酣畅淋漓一些。

  6、由于是比赛课,因此每个环节要有亮点,结课前应有高潮。

  【教学过程】

  (导语执教者自行设计)

  一、感知与积累

  1、解题(教师解释《马说》之“说”)。

  2、学生一读课文,了解课文写了哪几种马,主要是写了哪种马。

  3、学生二读课文,圈出课文中“千里马”字样。

  4、请学生念出有 “千里马(千里)”字样的句子(课文第一段与第二段每一句都有“千里马(千里)” ),并用自己的话讲出这些句子的意思.。(这一环节要引导学生充分利用课文注解,通过查阅工具书、互相研讨,力求自己解决重点实词、重点虚词、重点句子和难句,必要时教师补充订正。这是文言文教学过程中的重要环节,是以后教学的基础。)(亮点之一)

  5、指导朗读重点段落。

  二、探究与发现

  1、通过反复诵读文本和品味语言,引导学生体会作者情感,理解作品寓意。

  2、讨论:从现代人的观念看,千里马应该有什么表现(或千里马应该对自己的遭遇负什么责任──这一点口头提示执教者)(亮点之二)

  三、应用与提升

  《马说》既是埋没人才的社会现实的反映,又是韩愈个人怀才不遇愤懑情绪的流露(他认为自己应得到更好的待遇)。请你给韩愈写几句安慰的话。写完后展示点评。(预计是全课高潮)

  (说明:本教案是为本次全省教学比赛的深圳选手而设计的。罗湖区教研员周启泰老师、罗湖区松泉中学杨建华老师、翠园中学初中部朱碧波老师也参加了讨论)

《马说》八年级语文教案 篇3

  【教学目标】

  1、积累文言知识,培养文言语感;

  2、体会作者情感,理解作品寓意。

  【教学重点】

  积累文言知识,培养文言语感。

  【教学难点】

  体会作者情感,理解作品寓意。

  【教学设想】

  1、本课教学结构按“感知与积累──探究与发现──应用与提升”三个环节设计。这三个环节是逐层推进的关系。第一环节主要是教学出文言文的语体特点(基本的文言知识主要在本环节落实),第二环节主要是通过语言品味和讨论,引导学生体会作者情感,理解作品寓意(寓意探讨要有现代意识);第三环节主要是通过与作者进行虚拟对话,引导学生深入地、有创意地理解文本。要讲出韩愈作品的味道。

  2、设计要朴实中见新意,课件使用要精当。

  3、板书要少而精,字迹要工整。

  4、要想办法把学生的情绪调动起来。

  5、教学思路要清晰。本课分三大板块,第一板块15分钟,第二板块10分钟,第三板块10分钟,留5分钟机动,主要是使效果特好的环节酣畅淋漓一些。

  6、由于是比赛课,因此每个环节要有亮点,结课前应有高潮。

  【教学过程】

  (导语执教者自行设计)

  一、感知与积累

  1、解题(教师解释《马说》之“说”)。

  2、学生一读课文,了解课文写了哪几种马,主要是写了哪种马。

  3、学生二读课文,圈出课文中“千里马”字样。

  4、请学生念出有 “千里马(千里)”字样的句子(课文第一段与第二段每一句都有“千里马(千里)” ),并用自己的话讲出这些句子的意思.。(这一环节要引导学生充分利用课文注解,通过查阅工具书、互相研讨,力求自己解决重点实词、重点虚词、重点句子和难句,必要时教师补充订正。这是文言文教学过程中的重要环节,是以后教学的基础。)(亮点之一)

  5、指导朗读重点段落。

  二、探究与发现

  1、通过反复诵读文本和品味语言,引导学生体会作者情感,理解作品寓意。

  2、讨论:从现代人的观念看,千里马应该有什么表现(或千里马应该对自己的遭遇负什么责任──这一点口头提示执教者)(亮点之二)

  三、应用与提升

  《马说》既是埋没人才的社会现实的反映,又是韩愈个人怀才不遇愤懑情绪的流露(他认为自己应得到更好的待遇)。请你给韩愈写几句安慰的话。写完后展示点评。(预计是全课高潮)

  (说明:本教案是为本次全省教学比赛的深圳选手而设计的。罗湖区教研员周启泰老师、罗湖区松泉中学杨建华老师、翠园中学初中部朱碧波老师也参加了讨论)

《马说》八年级语文教案 篇4

  【设计思想】

  本文通篇设喻,托物寓意,篇幅短小,但文意曲折,阐明了不遇伯乐千里马会被埋没的道理,借此讽喻了不能识别和选拔人才,致使众多有识之士埋没于世的当时统治者,表达了作者对怀才不遇的忧愤。

  学习本文的文言字词及顺畅理解课文是教学的重点,理解托物寓意的手法是教学的难点。

  在学生自学的.基础上,由学生汇报自学所得,教师适时点拨并利用多媒体检测自学效果,师生共同完成教学难点部分。

  【学习目标】

  1、掌握本文主要文言字词的用法。

  2、理解短文所阐明的深刻道理。

  【教学过程】

  教学环节教师导学生学活动目标媒体应用及分析创设情境激趣导入

  教师导入听、看 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课件(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听,朗读课文

  听 感知课文、激发兴趣 课件(感知课文激发兴趣)学习课文

  教师适时点拨

  适时演示幻灯片 交流学习内容。

  看老师展示应学相关内容。 培养自学能力

  通过学习使不同学生得到不同程度得发展 课件(检查自学效果,熟知应学内容)逐段翻译课文

  教师适时点拨、讲解

  适时演示幻灯片讨论、交流 学生学会翻译本文 课件(助教、助学)深入理解课文 教师设问、适时点拨

  1、理解第一段,思考:文中千里马指的是什么:伯乐指的是什么?(千里马比喻人才。伯乐比喻识人才的人。)

  2、分别理解第二、三段 思考、回答 学生理解课文深层意思 课件(助教、助学)作业

  看

  思考 课外拓展 课件(助学)

  结论与反思

  1、限于学校具体情况,课件只能做成演示形。

  2、在学生做好预习的基础上来上此课,根据学生的预习情况,教师可有选择地进行演示,有些也可以作为对学生预习情况的检查反馈。

  3、此课件也可以作为学生自主学习的依据,但略显单薄,还需配备其他资料。

《马说》八年级语文教案 篇5

  一、说教材

  《马说》采用了托物寓意的写法,论述的是识别和选拔人才的问题,但通篇无一字谈到人才。作者将人才比做千里马,将愚妄浅薄的统治者比做食马者,集中阐述了封建社会中人才被埋没的原因,抒发了怀才不遇、

  有志难申的知识分子的愤懑与不平之情,对不能知人善任的昏庸的统治阶级进行了嘲讽和鞭挞,巧妙地发挥了针砭时弊的作用。

  二、说目标

  根据教材和中考复习的需要,设计了以下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熟练背诵,准确默写课文;积累文学常识及重点文言词句;理解课文内容、主旨及写作手法;反复练习,提升能力。

  2、过程与方法:自主学习,教师点拨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让学生树立正确的人才观,在当今社会能够充分展示自己,实现人生价值。

  三、说重点

  掌握重点的字词以及文章内容。

  四、说难点

  理解课文内容、主旨及写作手法;

  五、说教学过程

  (一)、引入

  (二)、背默

  1、 出示要求:

  准确流畅地背诵全文

  准确无误地按要求默写

  2、自由背诵—→同桌检测—→指名背诵—→齐诵

  3、默写全文并按要求画出下列句子:

  ①文中描写千里马悲惨遭遇的句子是

  ②极写“食马者”愚昧无知(“不知马”的具体表现)的排比句是

  ③千里马被埋没的直接原因是根本原因(文章论点)是

  ④贯穿全文的中心句是

  (三)、积 累

  1、出示要求:

  积累相关文学常识

  积累本课重要的文言词句

  2、 学生自行梳理总结

  3、检测

  4、师补充文学常识

  ①关于“说”

  “说”是古代的一种文体用以陈述作者对某些问题的看法,虽是议论文体,却讲究文采。

  ②关于韩愈

  韩 愈:唐代文学家、哲学家,字退之,河南河阳(今河南省孟州市)人,自称郡望昌黎世称韩昌黎,谥号“文”,又称韩文公。在文学成就上,同柳宗元齐名,称为“韩柳”。他是唐代古文运动的倡导者,世称其“文起八代之衰”,

  是唐宋八大家之首。《马说》选自韩愈的《杂说》。

  5、检测对文言词句的理解:

  ⑴找出并解释下列句中的通假字

  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 才美不外见

  食之不能尽其材 其真无马邪

  ⑵一词多义(理解下列加点词语的意思)

  一食或尽粟一石 食之不能尽其材

  其真无马邪 其真不知马也

  策之不以其道 执策而临之

  安求其能千里也 虽有千里之能

  ⑶理解重要文言词语

  一食或尽粟一石 执策而临之

  是马也,虽有千里之能 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

  故虽有名马 安求其能千里也

  (四)、理解

  1、自行梳理课文主要知识点。

  提示:可分别从课文内容、文章结构、表现主题、写作手法等角度说说你对课文内容的理解。

  2、检测:

  生口头展示梳理的知识点

  师小结

  ⑴写法与主题

  文章采用托物寓意的写法,以千里马不遇伯乐,比喻贤才难遇明主。讽刺了封建统治者不识人才、不重人才、摧残人才的愚昧和昏庸,表达了作者怀才不遇,壮志难酬的愤懑之情。

  ⑵结构特点

  正面提出问题并反面展开议论→→千里马被埋没的原因→→强烈的谴责,辛辣的嘲讽。以“伯乐不常有”开始,中间以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千里马“才美不外见”写食马者的无知及其造成的恶果,

  然后对食马者的无知进行痛斥,最后归结出“其真不知马也!”这一贯穿全文的中心句。

  (五)、练 习

  1. 本文作者是我国唐代文学家。

  2、本文用托物寓意的写法,把比作千里马,把比作食马者,反映了古代统治者、的社会现象,表达了作者的愤懑之情。

  3、千里马是客观存在的,可文中为什么说“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

  4、根据文意,说说应该怎样正确对待“千里马”及人才?

  5、如果你是一匹“千里马”,而尚未被“伯乐”发现,你该怎么做?

《马说》八年级语文教案 篇6

  【教学目标】

  1、积累文言知识,培养文言语感;

  2、体会作者情感,理解作品寓意。

  【教学重点】

  积累文言知识,培养文言语感。

  【教学难点】

  体会作者情感,理解作品寓意。

  【教学设想】

  1、本课教学结构按“感知与积累──探究与发现──应用与提升”三个环节设计。这三个环节是逐层推进的关系。第一环节主要是教学出文言文的语体特点(基本的文言知识主要在本环节落实),第二环节主要是通过语言品味和讨论,引导学生体会作者情感,理解作品寓意(寓意探讨要有现代意识);第三环节主要是通过与作者进行虚拟对话,引导学生深入地、有创意地理解文本。要讲出韩愈作品的味道。

  2、设计要朴实中见新意,课件使用要精当。

  3、板书要少而精,字迹要工整。

  4、要想办法把学生的情绪调动起来。

  5、教学思路要清晰。本课分三大板块,第一板块15分钟,第二板块10分钟,第三板块10分钟,留5分钟机动,主要是使效果特好的环节酣畅淋漓一些。

  6、由于是比赛课,因此每个环节要有亮点,结课前应有高潮。

  【教学过程】

  (导语执教者自行设计)

  一、感知与积累

  1、解题(教师解释《马说》之“说”)。

  2、学生一读课文,了解课文写了哪几种马,主要是写了哪种马。

  3、学生二读课文,圈出课文中“千里马”字样。

  4、请学生念出有 “千里马(千里)”字样的句子(课文第一段与第二段每一句都有“千里马(千里)” ),并用自己的话讲出这些句子的意思.。(这一环节要引导学生充分利用课文注解,通过查阅工具书、互相研讨,力求自己解决重点实词、重点虚词、重点句子和难句,必要时教师补充订正。这是文言文教学过程中的重要环节,是以后教学的基础。)(亮点之一)

  5、指导朗读重点段落。

  二、探究与发现

  1、通过反复诵读文本和品味语言,引导学生体会作者情感,理解作品寓意。

  2、讨论:从现代人的观念看,千里马应该有什么表现(或千里马应该对自己的`遭遇负什么责任──这一点口头提示执教者)(亮点之二)

  三、应用与提升

  《马说》既是埋没人才的社会现实的反映,又是韩愈个人怀才不遇愤懑情绪的流露(他认为自己应得到更好的待遇)。请你给韩愈写几句安慰的话。写完后展示点评。(预计是全课高潮)

  (说明:本教案是为本次全省教学比赛的深圳选手而设计的。罗湖区教研员周启泰老师、罗湖区松泉中学杨建华老师、翠园中学初中部朱碧波老师也参加了讨论)

《马说》八年级语文教案 篇7

  【教学目标】

  1、积累文言知识,培养文言语感;

  2、体会作者情感,理解作品寓意。

  【教学重点】

  积累文言知识,培养文言语感。

  【教学难点】

  体会作者情感,理解作品寓意。

  【教学设想】

  1、本课教学结构按“感知与积累──探究与发现──应用与提升”三个环节设计。这三个环节是逐层推进的关系。第一环节主要是教学出文言文的语体特点(基本的文言知识主要在本环节落实),第二环节主要是通过语言品味和讨论,引导学生体会作者情感,理解作品寓意(寓意探讨要有现代意识);第三环节主要是通过与作者进行虚拟对话,引导学生深入地、有创意地理解文本。要讲出韩愈作品的味道。

  2、设计要朴实中见新意,课件使用要精当。

  3、板书要少而精,字迹要工整。

  4、要想办法把学生的情绪调动起来。

  5、教学思路要清晰。本课分三大板块,第一板块15分钟,第二板块10分钟,第三板块10分钟,留5分钟机动,主要是使效果特好的环节酣畅淋漓一些。

  6、由于是比赛课,因此每个环节要有亮点,结课前应有高潮。

  【教学过程】

  (导语执教者自行设计)

  一、感知与积累

  1、解题(教师解释《马说》之“说”)。

  2、学生一读课文,了解课文写了哪几种马,主要是写了哪种马。

  3、学生二读课文,圈出课文中“千里马”字样。

  4、请学生念出有 “千里马(千里)”字样的句子(课文第一段与第二段每一句都有“千里马(千里)” ),并用自己的话讲出这些句子的意思、。(这一环节要引导学生充分利用课文注解,通过查阅工具书、互相研讨,力求自己解决重点实词、重点虚词、重点句子和难句,必要时教师补充订正。这是文言文教学过程中的重要环节,是以后教学的基础。)(亮点之一)

  5、指导朗读重点段落。

  二、探究与发现

  1、通过反复诵读文本和品味语言,引导学生体会作者情感,理解作品寓意。

  2、讨论:从现代人的观念看,千里马应该有什么表现(或千里马应该对自己的遭遇负什么责任──这一点口头提示执教者)(亮点之二)

  三、应用与提升

  《马说》既是埋没人才的社会现实的`反映,又是韩愈个人怀才不遇愤懑情绪的流露(他认为自己应得到更好的待遇)。请你给韩愈写几句安慰的话。写完后展示点评。(预计是全课高潮)

《马说》八年级语文教案 篇8

【导入新课】

  复习第一堂课内容,找学生复述内容。

【新课探究】

  一、整体感知、讨论课文的结构

  1、朗诵全文。

  2、背诵前要理解文章层次结构,这样有助于快速掌握文章内容,快速背诵。下面请同学们给课文分段并归纳段意。

  全文共6段,分为四部分。

  第一部分(1段):写重修岳阳楼的背景和作记缘由。

  第二部分(2~4段):描写岳阳楼周围的景色,写"迁客骚人"或悲或喜的"览物之情"。(全文的主体)

  可分为两层。

  第一层(2段):写洞庭湖雄伟壮丽的的景色并提出"迁客骚人""览物之情,得无异乎"的问题。

  第二层(3~4段):写"迁客骚人"的"览物之情"因景而异。一明一暗,一喜一悲,形成鲜明对比。

  第三部分(5段):借对"古仁人之心"的探求,抒发作者的旷达胸襟和政治抱负。(这是全文的核心。)

  第四部分(6段):点明作"记"的时间。

  二、分析第一段。

  1、先指定学生读、讲课文,结合进行正音、释词。

  2、思考与讨论

(1)整体分析:首段从"庆历四年"谈起,点出人物:滕子京,交代地点:巴陵郡:述说遭遇:谪守,指的是滕被御史中丞王拱辰奏贬岳州之事。"越明年,政通人和,百废俱兴"一句极赞滕子京的政绩,这虽不免有过誉之词,但据《巴陵县志》记载,他着实为人民做了一些好事,他是个颇有点才干的官吏。然后在些基础上重修岳阳楼。其楼装饰一新,一定是彩壁辉煌,飞阁流丹,但作者并没有详细描述,只有一句"增其旧制"表明增设规模,增刻诗赋,是说明重修后其楼的骚趣雅致。从文章结构上看,也为下文"迁客骚人,多会于此"埋下伏笔,最后一句,"属予作文以记之"点明写作本文的缘由;密合题意,循题目的"记"字,交代作文的缘起,指的是滕子京绘一画《洞庭晚秋图》,派人带信和图去请范仲淹写"记"的事。

(2)首句中"谪"字点明了滕子京当时的处境。滕被谪以后心清不好,准备修好岳阳楼后"凭栏不恸数场"。可作者偏偏在文章的一开头就点出这个"谪"字,这不是存心触痛老朋友吗?试联系整篇文章的意思想一想,作者这样写是否别有深意?

  引导要点:从这个"谪"字看,滕子京正是一位如下文所说的"迁客骚人",作者一开头就点明滕的处境,其实暗暗包含着对老朋友的劝勉:你虽然身处逆境,但希望不要像一般的迁客骚人那样为个人的遭遇而悲叹,应该像"古仁人"那样"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同时,作者自己在庆历五年也遭贬谪,这样写也暗寓与老朋友同处逆境、自勉勉人之意。从这里可以看出作者的用意是很深的。《岳阳楼记》所以传诵千古,主要原因就在于它不是泛泛的记事写景之作,而是一篇有所寄托、立意高远的好文章。

(3)提问:写文章,往往以一两个警句(关键性词句)振起全篇,第1段写重修岳阳楼的背景,这背景是什么?说明了什么?

  讨论并归纳:在"政通人和,百废具兴"的基础上"重修岳阳楼",这说明滕子京在谪守的逆境中,仍不以己悲,把政事治理得井井有条。由此可见作者欣赏他的阔大胸襟,与一般的"迁客"不同。

  3、齐背第一段。

  三、分析第二段。

  1、先指定学生读、讲课文,结合进行正音、释词。

  2、思考与讨论

(1)整体分析:

"巴陵胜状,在洞庭一湖",既是说明洞庭湖集岳州诸景之大成,又是说作者的笔墨是以它为主要描写对象,这便行云流水般地过渡到洞庭壮景的描绘上。

  先写气势阔大。"衔远山,吞长江",洞庭之于远山是"衔",于长江是"吞",两个动词超神入化,赋予洞庭以宏阔的气象。凝练形象的语言既交代湖与山、湖与江之间的关系,又描摹了洞庭巨嘴般的形象,将静止的景物注进入生命,变静态为动态。

  次写水势浩大。"浩浩汤汤"。重叠式的用语写出烟波浩淼、浪涛汹涌的景象。尔后,把笔推开去,"横无际涯",极目而不见边际,盛夸范围寥廓。

  再写景象变幻。"朝晖夕阴",晨昏不同,明暗相异,自有说不尽的万千气象,最后,以总体性的描述和概括性的评论总括一句:"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用"大观"同"胜状"呼应,文章肌理绵密。

  作者拎起来后,再一笔宕开去:"前人之述备矣"说明这不是作者笔墨中心,最后又用"然则"一词转过来,直入本文主旨————随物赋感,因景生情。

  骚人——课本注解:诗人。战国时屈原作《离骚》,因此后世也称诗人为骚人。但在某种特定的语言环境中两者不能对换,如本文"迁客骚人"若换成"迁客诗人"就不恰当。因为《离骚》的作者屈原是一个遭到贬逐的诗人,所以"骚人"比"诗人"有时还多一层"恍然失志"的意思,本文中"骚人"与"迁客"相配比较合适。

(2)这一段写"岳阳楼之大观",虽然概括,却写得富于形象,气魄宏大。仔细体味,作者是用了哪些词语取得这样的效果的?

  引导要点:作者善于选取形象化的词语绘声绘形。如:衔远山——洞庭湖中有许多小山,用一"衔"字形象地写出湖与山的关系。吞长江——长江流经洞庭湖,用一"吞"字,不仅形象地写出湖与江的关系,而且"吞"字声音宽舒洪亮,读来有气势磅礴之感。"衔"、"吞"字连用,更使静景富于动态和活力,浩浩汤汤——字音响亮,叠字又加强了气势,而且四字都是水旁,形容水大流急,既绘声、又绘形。气象万千——连用两个数词写洞庭湖上景象变化之多之快,极有声势。此外如"横无际涯"的"横",与"广"近义,但作者用"横"而不用"广",因"横"字显得境界开阔而有气魄;"朝晖夕阴"的"晖"换成"晴"字,义通顺,但作者用"晖"而不用"晴"字,因为"晖"字具体,容易使读者联想到洞庭湖上"春和景明"的景象。这些例子可以看出作者炼字的功力。

(3)本节中有些句子有前后照应的关系,有些句子有承上启下的作用,把它们找出来说明它们的关系或作用。

  引导要点:"朝晖夕阴,气象万千",为下两段分别写洞庭湖上"霆雨罪罪"和"春和景明"的景象伏线。"迁客骚人,多会于此,览物之情,得无异乎",既承接上文写景的句子,又引出下面两段文字,其中"情""异",是关键词,是全篇抒情、议论的基础,行文前顾后盼,文理绵密。

(4)提问:第2段写洞庭湖的全景,用"衔远山,吞长江",如果把"衔"改为"连",把"吞"改为"接"好不好?为什么?

  讨论并归纳:洞庭湖是无生命之物,同"衔""吞"则使人产生有生命之感,把"远山""长江"跟洞庭湖的关系写得活灵活现,成了一幅气势磅礴的动人画面。如果用"连""接"来替换,只是客观地说明三者的相对位置,画面是静止的,效果没有这样好。

(5)提问:从岳阳楼上看到的雄伟景象有哪些?

  讨论并归纳:

(1)气势非凡:"衔远山,吞长江"。

(2)宽阔无边:"浩浩汤汤,横无际涯"。

(3)湖光山色:"朝晖夕阴,气象万千"。

(6)提问:作者没有停留在写景上,而用"然则"从岳阳楼的地理形势,转入写什么?

  讨论并归纳:写"迁客骚人"的"览物之情"。

  3、齐背第二段。

  四、总结

  1—2节的内容及词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