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年级下册历史教案8篇
一、 课程标准
1、知道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主要内容,了解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应生产力发展需要的基本原则
2、以深圳等经济特区的建立为例,探讨经济特区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的作用和影响
3、知道国有企业改革的主要内容
二、课程目标
知识与能力:
1、了解和掌握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2、了解乡镇企业的迅速发展;
3、了解深圳等经济特区的建立;对外开放新格局的形成;
4、知道国有企业的改革的主要内容;
过程与方法:
1、指导学生调查、收集这一时期的资料,培养学生分析、思考的能力,读图、识图的能力
2、通过收集资料,着重培养学生从史料中整理,获取信息的能力,辨证分析历史的能力
情感态度价值观:
1、通过学习,使学生认识到改革开放是我国社会主义事业繁荣昌盛的强国之路,它给我们的生活带来巨大的变化和好处,从而进一步确立为祖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做贡献的人生理想
2、体会我国在全面地创造性地推进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的进程中同样经历了艰辛探索;
三、重点与难点重点:
1、农村和城市的`经济体制改革。
2、深圳等经济特区的建立。难点:
1、初步认识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应生产力发展需要的基本原则。
2、 理解经济特区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的作用和影响。
四、课前准备
教师:
1、收集相关图片资料和影视资料,制作多媒体教学课件;
2、布置学生课前调查自家近二十年来拥有家用电器情况的变化;
学生:
1、课前预习,查阅相关资料、图片;
2、以组为单位,汇总好调查数据;
3、收集过去的一些购物票证,如布票、粮票、油票、副食本等;
五、教学方法
教师教法:活动法、启发引导法;
学生学法:
1、调查、收集、整理资料;
2、学会利用资料进行比较分析历史的方法 ;
一、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安徽凤阳小岗村 1978年12月18日)请每组派代表上台汇报社会调查的数据资料。想一想:
1、从汇报数据中你感觉到什么样的变化?
2、为什么会有这样的变化?
二、深圳等经济特区的建立对外开放的格局:
经济特区——沿海开放城市——沿海经济开放区——内地
三、国有企业的改革
1985年起 在三个方面进行
1992年起 加快国有企业改革的步伐
比一比:
1、说一说中国最早四个经济特区的名称;
2、阅读对外开放示意图,找出下列地区的地理位置:
深圳、海南、广州、上海
3、请根据对外开放示意图说说中国对外开放的格局
[课程标准]
(1)以人们衣、食、住、行、用等方面的变化为例,说明改革开放对人们生活方式所产生的影响。
(2)知道就业制度的变化,认识社会发展改变了人们的就业观念。
(3)以医疗保险制度的建立为例,说明社会保障制度在社会发展中的重要作用。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通过本课学习,了解改革开放前后,人们在社会生活方面发生的变化以及在就业制度、社会保障体系方面的变化。
(2)培养学生用数字、图片等资料分析对比的能力。
(3)培养学生的历史发展观和进步观。
(4)培养学生辩证思维的能力。
2、过程与方法:
(1)安排学生采访或社会调查,收集改革开放前后人们在衣、食、住、行方面的变化为第一手资料,作为课堂教学内容的补充。
(2)利用多媒体展示一些制度,数据。用数字有力说服,实施探究式学习,从而培养学生的辩证思维能力。
(3)采用“举办小型展览会”、“编写历史小报”等形式,培养学生的历史发展观和进步观。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了解人们在社会生活方面发生的前所未有的.变化,这是社会的进步,也是改革开放的胜利。
(2)认识到国家关于就业制度的改革,打破"铁饭碗"是社会进步的要求,人才竞争的需要。国家逐步建立和完善社会保障制度,是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
[重点]
改革开放后人们在衣、食、住、行、用等方面的变化。
[难点]
改革开放后就业制度和社会保障体系的把握。
[教学设计思路]
教师组织学生有“节奏性”的活动,对比观察民国时期、近代的系列照片、社会调查、实物展示等,引导学生主动进入角色,深入理解变化现象及其内涵。
[教学过程]
导入:
一、衣、食、住、行的变迁
学生分为四组分别通过调查、采访了解改革开放前后衣、食、住、行等方面的变化。
1、衣
[家庭照片展示讲解]
[服装表演]
[小品表演]《抢购》
[数据展示]1990年城市居民衣着人均消费元
20xx年城市居民衣着人均消费元
2、食
[年夜饭调查](地点、内容、花钱数、原因等)
[实物展示和解说]学生搜集的各类票据
[小故事]伤心往事
3、住
“小康不小康,关键看住房”学生(或小区)家庭住房情况调查。
(资料展示)国家统计局住房调查统计数据。
中国房地产协会副会长顾云昌“这十年来中国的房地产发展规模之大格局变化之快居世界之首。”
4、行
[社会调查]:(1)近十年家庭日常交通工具的变化。
(2)近十年南京市公路市政建设调查。
[小品表演]:20年重回故土
[情境对比]:文成公主入藏当年走了三年,今天请你护送文成公主入藏你会选择怎样的方式,大约要用多长时间?
二、就业和社会保障
1、就业制度的改变
[创设情境]报纸上的招聘广告、大学生人才交流会随处可见。
[采访](1)年轻人如今的就业观念
(2)年长的教师他们年轻时的就业观念
(3)下岗的父母了解其下岗的经过及再就业的情况
[讨论]“铁饭碗”的打破是好事还是坏事?
为了选择更好的就业机会你认为应该做哪些准备?
2、社会保障体系的建立和逐步完善
[录象]社会保障体系的建立和逐步完善
[数据展示]
(1)到20xx年底全国参加养老保险的职工亿人,是1990年的2倍
(2)企业离退休人员基本养老金社会发放率由1996年的12﹪提高的20xx年6月的﹪。
(3)到20xx年8月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制度覆盖人数达8200万人。
[谈一谈]社会保障体系的完善给你带来的感受?
板书
21人们生活方式的变化
一、衣食住行的变迁
对比改革开放的前后变化
二、就业制度的改革和就业保障
1就业制度的改革内容
2就业保障体系的内容及作用
布置作业
1练习册
2课堂的动脑筋
教学后记
本节教学内容较为简单,学生容易理解。因此我采用自学的方式,学生掌握快,知识通过对比牢固,效果好。
一、教材分析
《历史与社会》八年级下册的主题是工业文明的诞生和发展。从农业文明向工业文明的转变又称为现代化。工业文明发展进程又可以分为五个阶段。第一阶段是16世纪初到18世纪工业革命前,工业文明的早期阶段,也称原初现代化。在这一阶段,工业文明首先在西欧兴起。第二阶段是工业革命开始以后到19世纪末。在这一阶段,经过工业革命后,人类真正进入工业社会,同时工业文明从西欧扩散到全球。第三阶段是20世纪上半期。在这一阶段,由于工业文明的全面到来,人类社会有许多不适应,出现了巨大的震荡,也进行了调整和探索。第四阶段是第二次世界大战后至20世纪70年代初。在这一阶段,人类吸取了上一阶段的经验教训,工业文明得到顺利推进。第五阶段是20世纪70年代以来,是工业文明深入发展的阶段。
以往的历史教学体系把中国历史和世界历史分开,分别教授。这种作法有利有弊。本教材采取了中外混编的方式。中外混编不是简单的世界史和中国史的拼盘,而是要把二者有机地结合在一起,需要正确地在世界文明进程中给中华文明定位。
工业文明与农业文明的一个重大区别就是工业文明打破了各民族各地区封闭孤立发展的状态,使世界连成一个整体,世界各个国家相互联系,相互依赖,即全球化。当前,全球化迅猛发展。从人类文明的角度追溯全球化的历史进程,对于深刻理解现实是十分必要的,也构成本册教材的重要内容之一。
本册涉及的历史时期内,与工业文明的三个发展阶段相对应,全球化也经历了三个阶段。第一单元叙述了新航路开辟后,整体世界即全球化的开始。第二单元叙述了工业革命后,在寻求市场的力量的推动下,整体世界最终形成。第三单元叙述了整体世界形成后,西方列强争夺殖民地引起的灾难性后果——世界大战。
全球化具有两面性。一方面全球化是人类文明发展的必然趋势,反映了历史的进步。人员的流动,物种的传播,商品的交换,文化的交流,有力地促进了世界各民族各地区的发展,尤其是全球化把首先在西欧兴起的工业文明传播到世界,使亚非拉民族走上现代化道路。另一方面,全球化是以西方殖民扩张为载体的,伴随着侵略与掠夺。全球化过程,特别是早期全球化过程,又是亚非拉地区殖民化的过程。即使在殖民体系瓦解的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后,发达国家依然居于全球化进程的中心主导位置,建立了对发展中国家不利的不平等的世界政治经济秩序。本教材力图全面把握全球化的这两重性,在第一和第二单元中分别做了叙述,既揭露全球化进程中西方殖民扩张的血腥,也肯定全球化的`进步和积极作用。
二、教学目标
(一)总目标:在掌握必要的人文社会学科知识和技能的基础上,体验对历史和现实问题进行综合探究的过程和方法,正确对人生和社会发展的各种问题,逐步树立集体主义、爱国主义和社会主义思想,初步形成科学的世界观和价值观。
(二)知识与技能:了解人类生活的自然环境差异、不同区域的人文特征、历史变迁及其各种问题。理解人们政治、经济、文化生活的丰富内涵,以及人的发展与自然、社会的相互关系。知道人类物质文明、精神文明与制度文明发展的一般过程和基本趋势。会用多种方法和现代信息技术收集、保存、处理和评价社会信息。
(三)过程与方法
尝试用历史的、辩证的眼光观察、评价现实问题,提高辨别重大是非的能力。思考优秀的民族传统文化与外国文化的创造过程,培养当代青年应有的创新能力。体会在社会生活中个人与集体的关系,学会恰当地展示自己、关爱他人、与人合作。尝试从不同角度、综合多种知识探究社会问题,提高参与社会实践和自主学习的能力。
三、教学进度表
周次
日期
教学内容
1
213—215
第五单元第一课
2
220—224
第五单元第二课
3
227——33
第五单元第三课
4
36——310
第五单元第四课
5
313—317
第五单元第五课前三课时
6
320—324
第五单元第五课第四课时、综合探究五
7
327—331
第六单元第一课
8
43——47
第六单元第二课、第三课前一课时
9
410—414
第六单元第三课二、三、四课时
10
417—421
第六单元第四课
11
424—428
综合探究六、第七单元第一课
12
51——55
第七单元第二课
13
58——512
第七单元第三课前三课时
14
515—519
第七单元第三课第四课时、第四课
15
522—526
第七单元第五课
16
529——62
第七单元第六课、综合探究七
17
65——69
复习
18
612—616
复习
19
619—623
复习
20
626—630
考试
一、教材分析
《历史与社会》八年级下册的主题是工业文明的诞生和发展。从农业文明向工业文明的转变又称为现代化。工业文明发展进程又可以分为五个阶段。第一阶段是16世纪初到18世纪工业革命前,工业文明的早期阶段,也称原初现代化。在这一阶段,工业文明首先在西欧兴起。第二阶段是工业革命开始以后到19世纪末。在这一阶段,经过工业革命后,人类真正进入工业社会,同时工业文明从西欧扩散到全球。第三阶段是20世纪上半期。在这一阶段,由于工业文明的全面到来,人类社会有许多不适应,出现了巨大的震荡,也进行了调整和探索。第四阶段是第二次世界大战后至20世纪70年代初。在这一阶段,人类吸取了上一阶段的经验教训,工业文明得到顺利推进。第五阶段是20世纪70年代以来,是工业文明深入发展的阶段。
以往的历史教学体系把中国历史和世界历史分开,分别教授。这种作法有利有弊。本教材采取了中外混编的方式。中外混编不是简单的世界史和中国史的拼盘,而是要把二者有机地结合在一起,需要正确地在世界文明进程中给中华文明定位。
工业文明与农业文明的一个重大区别就是工业文明打破了各民族各地区封闭孤立发展的状态,使世界连成一个整体,世界各个国家相互联系,相互依赖,即全球化。当前,全球化迅猛发展。从人类文明的角度追溯全球化的历史进程,对于深刻理解现实是十分必要的,也构成本册教材的重要内容之一。
本册涉及的历史时期内,与工业文明的三个发展阶段相对应,全球化也经历了三个阶段。第一单元叙述了新航路开辟后,整体世界即全球化的开始。第二单元叙述了工业革命后,在寻求市场的力量的推动下,整体世界最终形成。第三单元叙述了整体世界形成后,西方列强争夺殖民地引起的灾难性后果——世界大战。
全球化具有两面性。一方面全球化是人类文明发展的必然趋势,反映了历史的进步。人员的流动,物种的传播,商品的交换,文化的交流,有力地促进了世界各民族各地区的发展,尤其是全球化把首先在西欧兴起的工业文明传播到世界,使亚非拉民族走上现代化道路。另一方面,全球化是以西方殖民扩张为载体的,伴随着侵略与掠夺。全球化过程,特别是早期全球化过程,又是亚非拉地区殖民化的过程。即使在殖民体系瓦解的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后,发达国家依然居于全球化进程的中心主导位置,建立了对发展中国家不利的不平等的世界政治经济秩序。本教材力图全面把握全球化的这两重性,在第一和第二单元中分别做了叙述,既揭露全球化进程中西方殖民扩张的血腥,也肯定全球化的进步和积极作用。
二、教学目标
(一)总目标:在掌握必要的人文社会学科知识和技能的基础上,体验对历史和现实问题进行综合探究的过程和方法,正确对人生和社会发展的各种问题,逐步树立集体主义、爱国主义和社会主义思想,初步形成科学的世界观和价值观。
(二)知识与技能:了解人类生活的自然环境差异、不同区域的人文特征、历史变迁及其各种问题。理解人们政治、经济、文化生活的丰富内涵,以及人的发展与自然、社会的相互关系。知道人类物质文明、精神文明与制度文明发展的一般过程和基本趋势。会用多种方法和现代信息技术收集、保存、处理和评价社会信息。
(三)过程与方法
尝试用历史的、辩证的眼光观察、评价现实问题,提高辨别重大是非的能力。思考优秀的民族传统文化与外国文化的创造过程,培养当代青年应有的创新能力。体会在社会生活中个人与集体的关系,学会恰当地展示自己、关爱他人、与人合作。尝试从不同角度、综合多种知识探究社会问题,提高参与社会实践和自主学习的能力。
三、教学进度表
周次
日期
教学内容
1
213—215
第五单元第一课
2
220—224
第五单元第二课
3
227——33
第五单元第三课
4
36——310
第五单元第四课
5
313—317
第五单元第五课前三课时
6
320—324
第五单元第五课第四课时、综合探究五
7
327—331
第六单元第一课
8
43——47
第六单元第二课、第三课前一课时
9
410—414
第六单元第三课二、三、四课时
10
417—421
第六单元第四课
11
424—428
综合探究六、第七单元第一课
12
51——55
第七单元第二课
13
58——512
第七单元第三课前三课时
14
515—519
第七单元第三课第四课时、第四课
15
522—526
第七单元第五课
16
529——62
第七单元第六课、综合探究七
17
65——69
复习
18
612—616
复习
19
619—623
复习
20
626—630
考试
每个学生都是好学生。在日常教学中,老师应用情感化的教学语言,准确评价学生的课堂活动。
课堂教学中教师不经意的一句评价,都有可能影响学生的学习态度、情感和行动。准确有效地评价学生的课堂活动,可使学生及时从老师那里了解自己,从而产生强烈的学习欲望,及时检查并调节自己的思维方式、表达方式和学习方式,继而产生新的学习动力。
老师在评价、教育学生时,要以理服人,切忌讽刺挖苦;要简练深刻,切忌唠叨;要有感情,让学生体会到教师的真情,切忌大说空话大话。这样,可以使学生感受到老师的温暖,树立反思意识。在学生对一个问题产生不同意见时,老师应给予结论性评价,让学生明确真理到底是什么
老师必须正确处理师生关系,尊重学生、关心学生、爱护学生,给学生以亲切感。从而实现民主化教学。
我还需要完善自己,继续努力,加油!
新学期我八年级历史备课组,将牢牢围绕学校工作计划开展各项工作:以优化课堂教学为中心,以进步教育教学质量为目标,充分发挥备课组成员的个人上风与特长,以集体备课、说课、研课、听课、评课为载体,在具体的课改和教研活动中,团结协作,取长补短,共同探讨,相互促进,不断发展自身思想素质及业务素质。现拟定本学期工作计划如下:
1、于学期初,传达学校、教务处、教研室、教研组等相关工作布置,要求各成员认真做实、做细,及时完成学校各相关部分分配的任务。
2、及时组织组内各成员学习新课程标准,统筹安排本学期的教学进度。同时,及时认真地辅导和组织学生参加各级各类竞赛。
3、本着个人备课与集体备课相结合的原则,定每周周四集体备课时间。
4、强化教学常规工作的落实,要求各成员认真备好每一节课,及时写好每一个教案,并有教学反思。在教学中,应有周反思、月反思及期中、期末教学反思与小结。
5、每学期至少举行一次历史知识爱好小组活动,如组织学生参观历史文物古迹,举办历史知识竞赛,历史故事演讲,历史专题讲座,历史知识墙报、板报、手抄报等丰富多彩的活动,进一步激发学生学习爱好,调动学生的学习热情,拓宽学生视野,并达到培优扶差的目的。
6、积极开展教研活动,一学期至少听10节。坚持互听、互评,取长补短,共同探讨,相互促进,努力争取在原有的基础上再做新的突破。
7、根据学校工作安排,认真组织组内成员参加兄弟学校之间的校际教研和课改活动等。
8、坚持备课、研课常态化,做到“四定”:定时间、定地点、定专题、定发言人,认真研讨教学重点难点、日常备课及试卷新题型等。
9、积极配合教务处做好迎接每一次的质量监控,并及时完成相关的质量分析工作。
一、 课程标准
1、知道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主要内容,了解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应生产力发展需要的基本原则
2、以深圳等经济特区的建立为例,探讨经济特区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的作用和影响
3、知道国有企业改革的主要内容
二、课程目标
知识与能力:
1、了解和掌握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2、了解乡镇企业的迅速发展;
3、了解深圳等经济特区的建立;对外开放新格局的形成;
4、知道国有企业的改革的主要内容;
过程与方法:
1、指导学生调查、收集这一时期的资料,培养学生分析、思考的能力,读图、识图的能力
2、通过收集资料,着重培养学生从史料中整理,获取信息的能力,辨证分析历史的能力
情感态度价值观:
1、通过学习,使学生认识到改革开放是我国社会主义事业繁荣昌盛的强国之路,它给我们的生活带来巨大的变化和好处,从而进一步确立为祖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做贡献的人生理想
2、体会我国在全面地创造性地推进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的进程中同样经历了艰辛探索;
三、重点与难点重点:
1、农村和城市的经济体制改革。
2、深圳等经济特区的建立。难点:
1、初步认识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应生产力发展需要的基本原则。
2、 理解经济特区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的作用和影响。
四、课前准备
教师:
1、收集相关图片资料和影视资料,制作多媒体教学课件;
2、布置学生课前调查自家近二十年来拥有家用电器情况的变化;
学生:
1、课前预习,查阅相关资料、图片;
2、以组为单位,汇总好调查数据;
3、收集过去的一些购物票证,如布票、粮票、油票、副食本等;
五、教学方法
教师教法:活动法、启发引导法;
学生学法:
1、调查、收集、整理资料;
2、学会利用资料进行比较分析历史的方法 ;
一、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安徽凤阳小岗村 1978年12月18日)请每组派代表上台汇报社会调查的数据资料。想一想:
1、从汇报数据中你感觉到什么样的变化?
2、为什么会有这样的变化?
二、深圳等经济特区的建立对外开放的格局:
经济特区——沿海开放城市——沿海经济开放区——内地
三、国有企业的改革
1985年起 在三个方面进行
1992年起 加快国有企业改革的步伐
比一比:
1、说一说中国最早四个经济特区的名称;
2、阅读对外开放示意图,找出下列地区的地理位置:
深圳、海南、广州、上海
3、请根据对外开放示意图说说中国对外开放的格局
一、指导思想:
着眼于学生的进展,注意弘扬中国和世界各民族的优秀文化,重视学生的思想情感训练,培育正确的世界观、价值观和人生观。留意引导学生进行探究性学习,开展丰富多彩的教学实践活动,营造良好的教学环境。
二、教学目标:
通过学习,使学生了解重要的历史大事、历史人物、历史现象及历史进展的基本线索,理解重要的历史概念,引导学生学会收集、整理和运用相关的历史学习材料,启发学生对历史事物进行想象、联想和分析、综合、比较、概括等认知活动。注意培育学生的创新意识,以及与他人合作和参加社会实践活动的力量。进一步培育学生运用学问分析解决问题的力量,培育学生的创新力量和自主学习的力量,提高学生的各方面素养。
三、学生基本状况分析:
初二班级学生处在长身体、长学问的阶段,每天都接触社会,他们的一些想法是对社会现实的反映,而他们受到年龄与学问的限制,社会辨别力量正在形成之中,虽然是不定型的思想,但也会影响其行为。老师有责任关心他们正确熟悉社会,激发他们的学习爱好,端正学习态度,应常常了解、分析学生的心理与思想状况,以便做到心中有数。其次要切实了解学生的学问结构,仔细分析其学习状况,发觉其长短处,在此基础上制定切实可行的教学方案,从大多数同学的实际状况动身,同时也要兼顾两头。
四、教材分析:
本学期所授的内容是中国历史近代史部分,由文化课和活动课两种课型组成,以课为单位。课本按历史时期或学习主题编写了“单元回眸”,梳理基本线索,小结重要内容。书中还设计了一些开放性习题以及“动脑筋”等栏目,旨在启发思维,提倡各抒己见,答案不求唯一。
五、教学措施:
1.注意学科间学问的融合与渗透
在把握教材时,老师应从总体上突破原有学科之间的界限,使学生能在多学科的背景下把握教学内容。在宏观上,应保持合理的综合结构;在微观上,更要注意各人文学科学问间的合理渗透、相互融合和必要联系。
2.注意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
提倡真正立足于学生进展的新的学习方式,即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学习,使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体。在教学中,通过那些能够带给学生理智挑战的教学;通过那些在教学内容上能够切入并丰富学生阅历系统的教学;通过那些能够使学生获得乐观的、深层次的体验的教学;通过那些给学生足够自主的空间、足够活动的机会的教学,真正做到“以参加求体验,以创新求进展”的教学,有效地促进学生的进展。
3.突出力量目标的主导
即强调学生思索力量、制造精神和自主探究力量的培育。以力量目标为主导,老师在教学中要以公平、理解、信任的态度,制造融洽的教学环境,给学生足够的空间,促使学生主动地参加教学活动。在教学中,始终围绕力量目标的实现,努力探讨用力量目标主导教学的途径和方式,真正地把学问、力量和人格培育有机结合起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