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身边的文档专家,晒文网欢迎您!
当前位置:首页 > > 综合 > 正文

建筑论文参考文献(合集3篇)

2023-08-16 20:28:32综合

建筑论文参考文献(合集3篇)

建筑论文参考文献

建筑论文参考文献 篇1

  [1]刘加平,杨柳,刘艳峰,田国民.西藏高原低能耗建筑设计关键技术研宄与应用[J].中国工程科学,

  [2]崔志有.高海拔地区建筑节能[J].科技向导,2013(35):207.

  [3]刘建平.西藏建筑节能设计标准的探讨[J].技术交流,2009(11):46-48.

  [4]GBT-2012.《民用建筑室内热湿环境评价标准条文》[S].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12.

  [5]李百战等,《国家标准《民用建筑室内热湿环境评价标准条文》介绍》[J].暖通空调,2013(3).

  [6]GBT-2012.《民用建筑室内热湿环境评价标准条文说明》[S].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12.

  [7]李聪颖.《浅谈西藏社会主义新农村文化建设的特殊性》[J].农家科技(下旬刊),2012(11).

  [8]于海洋等.《西藏土地荒漠化遥感监测》[J].地球科学与环境学报,2007(3).

  [9]王斌.西藏宗山建筑初探[DB].南京:南京工业大学,2006.

  [10][EB/OL].中国发展门户网.[].[11]王恒一等,《太阳能的'特朗伯墙与高效集热墙的对比分析》[J].太阳能,2010(6).

  [12]郭一君.建筑结合环境设计的低碳生态型[DB].太原:太原理工大学,2010.

  [13]祁清华.川西高原生态建筑被动采暖技术研宄[DB].四川:西华大学,

  [14]罗光华.高寒地区利用太阳能改善农户热舒适性的实证研究一一以甘南临潭县附加阳光居室为例[DB].甘肃:兰州大学,

  [15]中国建筑节能协会.中国建筑节能现状与发展报告[R].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

  [16]庄春龙.青藏高原北部地区相变轻质哨所太阳能采暖研究[DB].重庆:重庆大学,

  [17]周娟.适应气候的'西藏建筑特色研究[DB」.天津:天津大学,

  [18]王培清,冷御寒,徐国涛.西藏藏东南地区民居建筑热环境现状分析[J].建筑科学,,

  [19]达娃扎西、黄凌江.西藏传统平顶民居建筑气候适应策略及其文化转意[J].华中建筑,

  [20]王嘉.西藏地区被动式太阳能建筑采暖研究[DB].四川:西南交通大学,

  [21]毛刚、樊晟.西南高海拔山区城市化的地域性策略探讨[J].城市化研究,第25卷,第10期,2001.

  [22]付祥别.建筑节能原理与技术[M].重庆:重庆大学出版社,

  [23]清华大学建筑节能研究中心.中国建筑节能发展研究报告[R].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

  [24]高静.建筑技术文化的.研宄[DB].西安:西安建筑科技大学,

  [25]王培清,冷御寒,徐国涛.西藏藏东南地区民居建筑热环境现状分析[J].建筑科学,

  [26]王绍亭,陈新民.西藏地热资源及地热发电的现状与发展[J].中国电力,1999(10).

  [27]桑国臣.西藏高原低能耗居住建筑构造体系研究[DB].西安:西安建筑科技大学,

  [28]李驰.西藏建筑的'前世今生--拉萨地区建筑地域性研究[DB].天津:天津大学,

  [29][EB/OL].电网与清洁能源.[]

建筑论文参考文献 篇2

  [1][英]G.勃罗德彭特著,张伟译.建筑设计与人文科学[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1990.

  [2]黎志涛主编.建筑设计方法[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10.

  [3]沈祝华主编.设计过程与方法[M].济南:山东美术出版社,1995.

  [4]陈政雄主编.建筑设计方法[M].台北:东大图书有限公司,1978.

  [5][挪]詹法格博格,[美]戴维莫利,[美]理查德纳尔逊主编,柳卸林,郑刚,蔺雷,李纪珍译.牛津创新手册[M].北京:知识产权出版社,2009.

  [6]赵红斌著.建筑创作过程模式研究[M].天津:天津大学出版社,2013.

  [7]沈克宁主编.建筑现象学[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7.

  [8]张伶伶,李存东主编.建筑创作思维的过程与表达[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1.

  [9][美]埃弗雷特M.罗杰斯主编,辛欣译.创新的扩散[M].北京:中央翻译出版社,2002.

  [10]黄元炤主编.流向--中国当代建筑20年观察与解析[M].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2011.

  [11][美]塞缪尔亨廷顿主编,周琪、刘绯、张立平、王圆译.文明的冲突与世界秩序的.重建[M].北京:新华出版社,1998.

  [12]戴志中、杨震主编.建筑创作过程与表达[M].济南:山东科学技术出版社,2005.

  [13]鲍家声主编.建筑设计教程[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9.

  [14]胡春.建筑师事务所设计创新的实证性研究--公共建筑的形态语言[D].合肥工业大学,2009.

  [15]李良亭.当代中国建筑师事务所创新设计的实证性研究--公共建筑设计组织[D].合肥工业大学,2009.

  [16]陈建军.建筑创作过程对设计作品的.影响研究[D].西安建筑科技大学,2003.

  [17]张冰.哈尔滨当代建筑创作新潮性研究[D].哈尔滨工业大学大学,2010.

  [18]高呢喃.建筑企业技术创新模式的研究[D].哈尔滨工业大学,2008.

  [19]刘婷婷.非正式创新网络及非正式交流空间的实证研究[D].同济大学,2007.

  [20]吴锦绣.建筑过程的开放化研究[D].东南大学,2000.[21]郑建平.杭州大中型建筑设计公司组织结构模式研究[D].浙江大学,

  [22]陶郅,陈子坚,郭嘉.创造校园生活的.中心舞台--合肥学院图书馆设计[J].建筑学报,

  [23]汪大炜.合肥赖少其艺术馆设计回顾--定义非功能性空间[J].南方建筑,

  [24]韩明清.合肥工业大学建筑技术研发中心创作谈[J].工程与建设,

  [25]项秉仁,程翌.内在理性和外在逻辑--合肥大剧院建筑和室内设计[J].时代建筑,

  [26]孟建民.渡江战役纪念馆[J].建筑与文化,

  [27]毕功华.合肥网讯软件有限公司[J].建筑学报,

  [28]刘凤朝,冯婷婷.国家创新能力形成的系统动力学模型--以发明专利为能力表征要素[J].管理评论,

  [29]艾英旭.建筑创新浅析[J].华中建筑,

  [30]邹广天,于戈.日本现代建筑设计创新探析[J].建筑学报,

  [31]王占中.建筑设计创新方法研究[J].哈尔滨工业大学,

  [32]马景忠.中日两国建筑设计程序的比较[J].建筑学报,

  [33]邢凯.建筑设计创新思维研究[J].哈尔滨工业大学,

  [34]薛求理,陈晓扬.中国建筑师及其设计实践--从业建筑师问卷调查解析[J].建筑师,

  [35]张伶伶,赵伟峰,李光皓.关注过程学会思考[J].新建筑,

  [36]田利.建筑设计基本过程研究[J].时代建筑,

  [37]罗相蓉,曾坚.中国建筑师设计竞争力及相关因素分析[J].建筑学报,

  [38]王桢栋,陈剑端.沪港两地国际金融中心城市建筑综合体比较研究[J].建筑学报,

  [39]梁玮男,刘大平.建筑创新散布研究[J].建筑学报,

  [40]邹广天.建筑设计创新与可拓思维模式[J].哈尔滨工业大学学报,

建筑论文参考文献 篇3

[1] 过镇海,时旭东。钢筋混凝土原理与分析[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9

[2] 范小平。高层建筑剪力墙连梁设计的探讨[J]。低温建筑设计,2012(11) :50-51

[3] 刘涛。小跨高比纤维增强钢筋混凝土连梁抗震性能试验研究[D]。西安:长安大学,2013

[4] 朱江。防屈曲支撑体系的'研究现状及其应用[J]。沈阳大学学报,2010(02):34-38

[5] 潘志明。高层建筑剪力墙钢组合桁架连梁抗震性能的试验研究[D]。南宁:广西大学,2007

[6] 皮天祥。钢筋混凝土剪力墙小跨高比连梁抗震性能试验和设计方法研究[D]。重庆:重庆大学。2008

[7] 韦爱凤。高层建筑钢筋混凝土结构连梁的设计和研究[J]。四川建筑科学研究,2005(4) :29-31

[8] 张彬彬。高层建筑剪力墙连系梁抗震性能的试验研究[D]。重庆:重庆大学,2012

[9] 闫月梅,郭凤香,等。小跨高比连梁配交叉和菱形筋的'受力性能研究[J]。建筑结构学报,2006:310-313

[10] 邓志恒,潘峰,潘志明。钢连梁控制结构地震反应弹塑性动力时程分析[J]。广西大学学报,2007,32(2):163-166

[11] 滕军,马伯涛,李卫华,等。联肢剪力墙连梁阻尼器伪静力试验研究[J]。建筑结构学报,2010(12):92-100

[12] 邓志恒,林倩,胡强,潘志明,徐冬晓。新型钢桁架连梁的抗震性能试验研究[J]。振动与冲击,2012,31(1):76-8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