室内热环境空间建筑管理论文11篇 建筑室内环境与健康论文
下面是范文网小编收集的室内热环境空间建筑管理论文11篇 建筑室内环境与健康论文,供大家赏析。
2.1居住区空间结构布局的创新设计
(1)前导空间就我们目前的居住小区来说,有层次的划分室外空间,有助于为促进整个空间顺序更加流畅,在进行实际设计的环节中,可以把居住区的入口看作前导空间,同时,在小区每一个入口位置都设置相应的标志,合理规划地面空间,可以用于小区内部停车,也可作为活动广场,对居民起到引导作用。进行前导空间结构布局的时候,需要特别注意入口处景观设置,不但可以以中心绿地当作参照物,还可以利用公共建筑作为对景,合理运用虚拟现实对比法,把居住小区的前导设计的更加完美,景观优美,让人们走到小区入口就可以感受到家的温暖与舒适。(2)公共空间当居住区的前导空间设计完成后,就要对内部环境空间做好完善的设计工作。一个小区的公共空间是整个小区最重要的位置,进行空间环境设计的时候,可以把公共位置进行优化配置,像是设置一些大家都比较关心的项目,像是托儿所、健身广场、中老年活动中心等。在色彩运用的方面,需要以鲜活的色彩为主色调,要与整个小区的环境特点相一致,力求把小区的公共空间变成居民交往、活动、健身、观赏风景的中心位置。
2.2水体方面的设计
水是生命之源,任何一个空间或是角落离开水,都会缺少生命的气息。所以,我们在对城市小区空间环境进行优化设计的时候,相关的设计工作者一定不要忽略水的重要性。水本身带有灵动的气息,可以使整个环境空间变的生动活泼,可以弱化高大建筑的呆板性,把小区整体衬托的更具有生机和活力,让人们有一种亲近大自然的感觉。特别是到了夏秋季节,人们更愿意亲近水,常在水边展开各种类型的活动。对水体景观进行合理布置,能够有效装饰室外环境,使人们享受绿色化的生活,在水体周围种植一些花草树木,岸旁配置小品,都可以对居住环境起到美化作用。在具体的设计中,需要做好以下方面的工作要点:第一,设计中要首先考虑居民亲水性。可以在水面上设置小桥或者木道,以便观赏水景,欣赏水中的莲花。与此同时,设计师还可以根据人们的切身需要做一些深度设计,可以在水面上开展一些小活动,比如说儿童可以在水中嬉戏,还可以在水底绘制丰富多彩的图案,吸引大家前来观赏;第二,对于居住小区的空间设计中,还应该具备一些有助于聚集大家进行交往的形式,像是在水中央设置喷泉,居民在欣赏的时候,会主动进行交流,有助于促进小区的和谐发展。
2.3公共设施的创新设计
在上文中已经简单的提及过,公共设施的建造设计是小区空间景观设计的灵魂,在这个区域内部融入了包括医疗、教育、商业、市政等多个方面的内容。对公共设施进行规划的时候,应该了解居住小区的具体人数,不仅如此,还要充分考虑到居住区的功能特点和空间的整体布局,交相辉映,做到与小区住宅和绿地建设同步发展,不断满足人们多元化的需求方式。设计公共空间景观的时候,要坚持以人为本,特别是对于老弱病残孕,要增加一些专用区域,不断满足特殊人群的需要。结束语综上所述,居住小区对于人们的生活和居住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对于居住空间环境的设计不容马虎,在进行具体设计的时候,不但要全方位考虑一些可能造成不利影响的要素,更应该以人们需要为主题,从而使居住区空间环境的功能性、观赏性、生态性达到协调统一,为居民构建起一个舒适的居住环境。
参考文献
[1]曹晓明.居住区景观空间环境设计探讨[J].中华民居(下旬刊),(8):59-61.
[2]林耕,张天宇.老龄化社会中的居住区步行空间环境设计[J].工业建筑,(6):85-87.
[3]李伟星,冯柯.以人为本的居住区公共空间环境设计[J].中华民居(下旬刊),2014(1):93-94.
[4]张灿.城镇居住区空间环境设计分析[J].美与时代(城市版),(5):49-50.
[5]朱新捷.居住区公共空间设计中引入建筑物理环境评价的尝试[J].上海城市规划,2013(6):89-91.
2.1.1‘和谐自然”的总体规划新柳高的基地位于柳江边上,离蜡烛山不远,有山有水的地理环境及柳州高中的历史文化沉淀,使得新校区具有“集自然山水之秀,汇人文气质之灵”的独特气质。在新校园规划中,采用“化零为整”的手段,利用中国传统园林的借景及对景的手法,不拘小节,达成一种建筑与山水无限融合的理想夙愿。通过分析基地与周边环境的关系,建筑的主轴线与柳江平行,次轴线则将蜡烛山、基地与柳江联系起来。见图1.
利用圆弧的向心性,在外围用圆弧走廊将各个分散的教学楼连接起来,成为一个有机整体,各功能建筑沿轴线有序展开,即规整又不失活泼。同时教学楼之间的连廊形成一个个相框,移步换景,与周围环境相融合,深得中国传统园林的借景及对景的手法的精髓。见图2.
2.1.2简约的建筑设计手法在建筑形式的处理上,源自于广西的秀美山水赋予的灵感,建筑风格不再是旧有的简单呆板,力求新颖活泼,建筑设计与新区的环境相适应,表现一种腾飞、向上的气氛,同时增加新校园的识别性,在南北入口处,有五层高度上的扇形雨棚。中轴线由一系列的立柱开始,分隔了运动场对入口广场的干扰,并象征学生由此进入神圣的知识殿堂,通过中轴线宽敞的连廊,与辅助的西侧的连廊结合,可以到达主体建筑内部的各个区域,同时可以成为入口街道的标识。主体建筑涂料与混凝土、金属与玻璃的组合,柔和而又具有现代感。采用小尺度划分,以产生亲切感,简约的比例,塑造轻盈的外观效果,既减少了对学生的压迫感,又具有强烈的时代感。
2.2相互作用理论在校园空间建构中的应用
2.2.1合理分区。整体设计基于人员活动流线和有机整体原理的空间序列组织方法,这是通过分析学校人员活动规律及建筑基地环境得出的结论,是相互作用论最直接的体现。
建筑理论家汤布利(1、w0mbly)对有机建筑给出以下定义:“假如一座建筑是有机的,它所有的部分应是和谐的,是一种连贯的表现,包括与环境之间的统一,它的居住者、建筑材料、结构方法、建筑地段、建筑用途、文化背景以及它所赖以生成的理念,每一个要素都是另外要素的产生的'结果,一种有机的结构定义预言了生活,与使用者一起成长,呈现出它自身的基本现实或内在本质”。在该校园空间的建构设计中,充分体现了有机整体的概念。而其内在的本质是基于人的活动流线与活动区域,能最大限度保证使用者的方便性与舒适性。根据功能分区,将体育活动以及绿化区临近新区主干道布置,有效阻隔了城市的噪声。教学区、体育区与位于基地北部的生活区呈三角型布置,分区明确,联系方便,互不干扰,从任何一区到其它两区均为最短距离。在中心校区的布局中,将全部教学楼以及办公楼、图书馆等,以一条贯穿的半室内步行街道相连,来自外部的自然光线和不同标高处的“桥廊”,暗示出城市街道般的空间特征,使空间的使用与发展导向一个良性的走向,使校园空间成为有机整体。见图3.
2.2.2相互作用理论在校园竖向设计中的应用相互作用理论在校园竖向设计中主要体现为在进行竖向设计时“尽可能减少对环境的破坏,充分利用自然环境,并且提高人们的生活质量。”在新校园的设计中,尽量利用原有的地形,降低土方造价,将低洼地带体育场标高降低2m~3m,利用地形边缘的高差作为看台,节约建设成本,并形成丰富的空间层次,学生可以在体育场周围的草坡上休憩、玩耍或观赏比赛。在校园西侧,原有地形低洼,建筑避开这里布置,形成的空地作为自然景观,原有的水面保留并加以改造,多层次的绿化、景观形成的诗意校园空间可成为学生课余交流、放松的良好场所,并将成为个性发展的舞台。见图4.
2.3相互渗透理论在校园空间建构中的应用
2.3.1相互渗透理论在创造校园动态
空间序列中的应用动态的空间序列是指人们穿过一组空间的整体感受和心理体验,要获得良好的整体感受,在空间序列设计时要注重空间的大小、高低、狭长或开阔的对比,以及空间中实体建筑界面的变化的联系。在柳高校园的空间序列设计中,特别注重具有“穿越”意义的序列空间的创建。其关键就在于如何理解“穿越”这一空间构造的意义,让人怀着“前方似乎有不少有趣的东西可以一看”的一种期待,同时又不能让人看到全部,而将一些感动留到后面,这就是所谓的“穿越”。为了使柳高空旷的基地成为受人欢迎的环境,设计时以一系列四通八达的,开闭有致的交通空间,将大量的单个建筑联接成集合形式的校园平面。在中央部位创建一个中心校园区,周围用路径环绕,体育馆、报告厅等则像卫星一样在其外围布置,通过贯通连廊,环形连廊,相互连接,形成多层次的空间体系。
2.3.2相互渗透理论在营造“以人为本”交往空间中的应用“评价一个校园规划好坏与否的重要标准,是看规划方案能否最大限度地激发人们与其他学生、教师、游客、艺术作品、书本及非常规活动的即兴交流,校园规划的功能不仅仅是为教学活动提供物质环境,还在于校园规划能具备激发好奇,促进交流的特质,这样的校园氛围才是真正最广泛意义上的教育内涵”校园中师生的交往活动可以划分为以下三种:必要性活动、自发性活动及社会性活动,三种类型的活动是以交织融合的模式发生的。以环境行为理论为依据营造课堂教学之外的,适宜多元化教育模式的“广义课堂”成为新时期设计所关注的问题。相互渗透论是进行交往空间设计的关键。
教室以外的交流大多是以三五成群的模式,这是社会心理学中的小群生态。因此我们在进行建筑设计时,把教室走道尺寸放大,扩大了走道的功能,使之不再是单一的通道,而是具有一定的交流空间的复合空间模式。同时在进行绿化设计时,采用花墙竹墙,群体树本等,围合出大量半围合空间,满足不同人群的需要。
通过各种小广场的设置,方便学生进行一些集合活动。并且在连廊中增加了可以休息的长凳,使之成为休息交流的空间。在中心校园内部,设计重视环境地景的对应与融合,加强视觉轴线的塑造,创造借景(远山)、亲水空间塑造及平原地景意象的延续。多层次的建筑布局创造出丰富的空间层次与学习群组,而各种形态各异的外部公共空间,围合半围合空间,以视觉的和物质的方式相互联结成网,成为具有自由流通的,不断变化的,动态统一的交往空间。
3结束语
环境行为理论作为一种跨学科的研究理论,从多学科的视野比较全面地揭示了人与环境的关系。以环境行为理论作为校园设计的指导思想可以更好的创造出与环境相协调的,使用功能完善的校园空间。
创造校园整体空间环境论文
摘要:对于校园空间整体空间环境而言,连接空间的设计显得十分重要。连接空间穿梭、渗透于建筑内外空间,使校园空间连续有序,是整体校园空间环境中能有效促进形成师生学习生活和交往的空间诱因,它不仅仅只是一个物态的空间,更是学习与交往的场所;使校园空间由局部走向整体,由封闭走向开放,同时也增加校园空间开放性、秩序性和整体性。关键词:连接空间;多样性;秩序性;开放性;整体性。
中国高等教育的内涵由传统的教师对学生的单向灌输向以学生为主体,以人的发展和素质培养为中心的开放式教育转化,知识不仅由老师传授,而且是在老师与学生、学生与社会甚至是学生与学生的接触和交往中被传播与证实。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需要掌握不同学科的知识、专业协作精神和合作能力,加强各学科之间的横向联系和交流合作,促进师生相互间的交流、交往。
高校开放教育理念使得校园课室外部空间成为另一种形式的教育空间,是教室室内功能的外延,校园建筑摒弃了那种彼此孤立、封闭的空间形式,改变大学中各院系封闭独立环境的布置,整合教学资源,创造更多可融和不同学科知识的空间领域,以有利于资源共享和学科交流,加强学校的资源优势互补及多学科的综合发展。
校园的空间环境应创造出轻松、流畅和交融的建筑内外空间、打破大学校园中院系空间封闭、破碎而不连贯。在校园空间的设计中,引入连接空间的概念,将校园空间中的广场、院落、底层架空、水体空间和绿地串接成为整体的校园空间,而将各个分散的校园场所连接起来,形成人流动的空间,包括线性廊、人行步道、开放空间。使校园充满流畅、生长和具有内聚力的人性场所,连接空间一般分为廊道、屋顶与平台、底层架空、庭院与广场等。
1校园建筑之间的连接空间
1.1连接体
连接空间将建筑中不同的功能空间组织在一起,具有连接各个功能区域的作用,对于整体的校园空间而言,连接空间的设计显得十分突出,连接空间所形成的路线是师生天天通过的道路:并把多数空间要素相互统一并与更大的整体联系起来,在校园设计中,廊道也经常被采用,如用连廊,观景平台,室外楼梯,步行桥等所形成的开放空间能较好地形成交流区域,同时也增加校园空间整体性、秩序性和开放性。
1.1.1廊道:走廊、步行桥、楼梯等形成的空间,属于线性空间并具有连续性、方向感的动态空间特征。在使用功能上“廊道”空间主要作为交通空间将人引导到目的地,起联系、交通功能,它不仅是方向上的指引和传导,还是空间过渡的界质,能使人停留或导向两侧的功能空间,“廊道”空间也是校园中师生相遇、停驻的场所,引导人们驻足停留、学习交流,是师生进行学习交流的好地方。此外,“廊道”空间不但可以遮阳避雨,其特有的通透性和开放性获得外部空间围合界面的统一效果,给师生较好的视觉感受,廊的庇护功能又使人们的活动不受气候干扰。楼梯是纵向通道,是解决楼层之间人流的集散,楼梯也是上下空间沟通的载体,使空间自然的承启转折。
1.1.2平台:平台也是创造丰富校园空间环境的一个有效手段,同时为高校的师生提供了良好的空中户外交往活动的.场所。师生既能在此交往,站立交谈、观景,也可以设置临时的座椅作为较为私密的交流。同时,又能欣赏建筑周围优美的景色,这对于交往活动的进行无疑会起到良好的促进作用。平台使建筑外部空间环境有了更开阔的视野,增加了空间的渗透性、连续性。在各幢教学楼之间设置的休息平台为师生课间休息以及课后提供了交流的场所,加强了不同学科和院系之间的交流和学习。
1.1.3架空层建筑的底层架空,最大限度地开放底层空间,让绿化相互渗透,为校园公共活动提供了活动的空间,吸引学生参与交流,促进校园学习氛围的形成。
架空空间是介于室内与室外的过渡空间,是校园的开放空间。建筑架空底层连续的空间使地面师生的活动不被建筑物分割,同时也是延续校园渗透的,流动的绿化景观。它既可成为建筑内的“私密”空间,又可作为交往的开放空间,既具有室内空间舒适的环境,又可将室外的绿色景观引入,是一种内外交融的空间。
连接空间穿梭、渗透于建筑内外空间,使校园空间连续有序,既是交通空间,更是交往空间,是一种能有效促进形成师生日常出行、相遇和诱发交往的积极空间,在有意与无意中营造出学生的学习与交往的场所。同时能够有效地划分出不同的空间领域,增加空间的层次感。连接空间的连贯和设计的统一创造出内外一致的建筑,使校园空间环境呈现自然的有机整体。
1.2庭院与广场
大学校园中的庭院和广场是师生日常生活、学习与活动不可缺少的物质环境,也是构成校园景观的重要因素。建筑物围合的广场和庭院空间,组合校园的空间环境,使其成为有机的统一整体,并组织着相互之间的交通联系。同时,它也是体现人文关怀的重要场所,是师生交流的场所。通过广场平面形态与尺度产生的围合感和亲切感,创造交往氛围。
建筑之间的广场与庭院建筑布局都将功能相近的建筑布置在一起,形成建筑集群。如:广州大学域广州大学校区教学区分别由理工类教学实验组团、人文艺术类教学实验组团等组成。各组团间由车行道和高架的挡雨遮阳人行长廊(信息廊)相连如:广州大学城广州大学的信息廊。尤其是在各学科或学院之间应有意识地创造一个精心设计的小广场,有足够数量的座椅和展示交流的空间,这将是一个理想的学科之间师生交往场所。
建筑之间的广场与庭院空间对于学生来说,它具有明确的空间界定和向心性特性,更易于形成内向的集聚性,有着强烈的归属感,使学生在此驻足停留、学习交流。或休憩、谈话,或讨论、交流,有利于各种信息、知识的相互传递而达到智慧的升华。在环境设计上,应充分保留原有树木等自然植被,结合主体建筑的布局增加台阶、走廊、构筑物和小品以丰富师生的活动场地。
2校园建筑之间连接空间的设计
2.1连接体的设计
对于校园空间整体的设计而言,连接空间的设计显得十分重要,连接空间的连贯和设计的统一创造出内外一致的建筑,消除了内外空间的隔阂,在一定程度上抹去了建筑内外部的界限,给人一种自然有机的整体感觉。
2.1.1廊道和平台的设计
2.1.1.1秩序:连接作用,进入或穿越不同的建筑打通了室内外空间的界限。利用空间在相互交融中体现出的相容性、模糊性,使校园空间(如室外庭院空间、公共广场)和建筑空间相互渗透,贯穿相应的逻辑秩序使校园空间形成有机的整体。
2.1.1.2尺度:廊道既是交通连接体,又是校园学生相遇的场所,除了满足交通通行,也要符合交流场所的尺度。平台设计应具有聚集人群规模的尺寸,为学生、教师等进行交流、活动、聚会、观景、排演等提供理想的场所。 ? 2.1.1.3开放性:封闭的廊、通透的廊、露天平台、内庭院底层架空空间等,使其成为一系列的开放交流空间,为学生创造充满阳光、空气、绿化的内部主体生态体系和外部多层次绿化系统,以促进学生的健康素质及思维能力,并通过学生的参与活动来体现学校的凝聚、交流、有活力的学习氛围。
2.1.2底层架空设计
2 1.2.1“灰空间”:校园建筑中底层架空的建筑形式介乎室内与室外之间,属于所谓的“灰空间”。其特点表现为既是建筑内的“私”有空间,又具有相当程度的开放性,既具有室内空间舒适的环境,又不乏室外自然因素的引入。建筑的底层人流量大,过往行人较易发生碰面形成交往,它既不受天气阴晴的影响,又具备室外活动空间开敞、光线充足的优点,是师生进行交往和休息的重要场所。
2.1.2.2地域性:底层架空设计应符合地域气候条件。如:广东地区属于亚热带,典型的湿热气候,架空空间设计,一方面设计一些阴影区,可以抵御强烈的阳光,又可避雨,提供适于交往的公共开放空间;另一方面亚热带地区的植物茂盛与建筑形成图底关系,丰富建筑景观层次,形成建筑通透、轻巧的风格。
2.1.2.3尺度和细部设计:架空层空间的尺度以适应相应的活动为宜,层高太高,空旷和不亲切,层高太低又易造成压迫感,所以,在活动较频繁和人流较多的场所,如:门厅、过厅和交通节点层高可适当高;而在私密性较强如:安静谈心和交流的地方,层高可适当降低。底层架空细部设计,注意绿化、景观和设施小品的设计,以营造出亲切的校园空间环境。
2.2庭院与广场的设计:
2.2.1庭院与广场空间的主体化:在校园外部空间的设计中,将庭院与广场空间作为主体,根据建筑与空间的图底关系,分析其形态和尺度。庭院空间对于建筑群内的学生来说,有比较明确的空间界定,有着强烈的归属感,更易形成以庭院和广场为中心的交往和共享的区域,以“场所”连接周围的建筑物。
2.2.2庭院与广场的空间尺度:单体建筑之间形成的庭院与广场是围合感较强的空间,若以H为垂直界面的高度,D代表人与界面的距离,当D,H=1时,庭院与广场空间安定,有内聚力;D/H=2时,庭院与广场空间内聚向心还不至于产生离散感:当D/H=3时,庭院与广场空间围合性差,空间离散。当然,这组尺度概念仅仅是个参考值,具体还需要综合各方面因素进行设计。
2.2.3设施与小品的细部设计:利用距离、绿化、高差变化等方式将庭院或广场空间与主要步行人流隔开,形成较完整的区域,庭院与广场设计满足集会、学习、等人、观赏等活动,设计应提供站立和可坐位置,并结合树篱的围合、台阶的高差、树木的遮蔽以及各种景观小品来创造。为师生的活动提供舒适、周到的设施,设施的尺寸和材质以舒适、亲切和适合室外环境为主。
3校园建筑连接空间设计的几个原则
3.1多样性的原则
中国高等教育在教育功能、教育理念、教学内容、教学模式、师生关系、管理模式、教育空间等层面上正发生着重要变化,反映出许多新的时代特点。同时也促进校园规划设计观念的改变,要求校园空间具有极大的多样性和灵活性。廊道、屋顶与平台、底层架空、庭院与广场等空间促使了校园交往的相遇性和多样性的活动,连接空间具有了多样性和适应性。
3.2秩序性的原则
校园空间的秩序是由建筑单体各部分的逻辑关系形成的,校园的建筑群体彼此间往往具有一定的序列和层次关系,秩序以长短、高低、内外、大小、曲直、疏密等韵律起伏,而人行走在其中体验着空间的流畅性、延续性和节奏性。连接空间将校园空间有机形成一种理性的格局清晰的和有机的整体。
3.3开放性的原则
新型校园规划设计立足于探求一种更趋于开放和便于交流的校园空间环境。连接空间打破了传统的学科分界,整合、集中开放教学、科研、行政办公等空间,同时建立整和性的学科领域,注重系与系之间的互动,加强学生与其他方向、领域的互动与交流。校园空间环境由封闭走向轻松、舒适、开放并传达着民主、大众化教育的精神,使校园成为吸引和便于人流汇集的场所,而正是这种空间环境成为校园的标志。
3.4整体性的原则
连接空间设计的重要目的之一是保证校园空间的整体性.防止空间的割裂和散乱。在校园规划中,连接体各个分散的校园场所连接起来,形成人的活动路径和区域。整体性体现在校园各个空间之间存在相互作用,成为联系紧密、层次分明的空间体系。建筑、广场、庭园、绿地等具有各自的空间特征,承担不同的活动功能,连接空间将其串联起来形成校园空间的整体环境,从而保证师生在校园中活动的连续性。
连接空间是整体校园空间环境中能有效形成师生日常学习生活和交往的空间诱因,它不仅仅是一个物态的空间,更是学生学习与交往的场所;使建筑内部空间与外部之间相互流动、相互渗透,使校园空间环境由封闭走向开放,传达出大众化教育的精神;使学科之间的相互交流与渗透,有利于形成人性化场所和教育引导之间的互动关系,为师生创造出一个高效、积极和有吸引力的校园空间环境。
室内环境空间设计论文
一、当前室内设计中的孤立思考设计的现象
(一)对室内设计中灯光、声学、环境系统设计的缺失
好的设计应该是整体和协调系统的组织和创造,因为对建筑和室内设计物理环境的认知的缺失,特别是对室内光环境和声学环境的忽视,导致了在大量的室内设计案例中对光环境系统的设计存在着极大的问题。对自然“微气候”环境的忽视:通风、采光、湿度、温度的控制是比较容易被忽视的,这些与自然紧密相关的要素被一些人工设计元素所取代,不加考虑地强化人造物的使用。“范技术化”、过多的人为对自然因素的干扰,都破坏了自然的“微环境”系统。在施工过程中对室内设备维护问题的忽视,体现在对室内空间设计和施工中对下水管道、电话、电源管线的维护考虑因素不周或缺失,造成了客户在使用过程中出现了一系列的问题。
(二)对室内环境保护因素的忽视
室内环境的环保:在设计过程中所使用的材料,首先要考虑尽量减少这些材料的使用量,因为几乎所有的人工材料都会或多或少地存在着对人有害的物质,即使是环保达标的装饰材料也会在生产的过程中消耗大量的能源并产生有害物质。减少了材料的使用量,就直接地减少了对室内环境的人为污染量。加强对社会公共的环境保护意识不仅是对客户自己使用环境的要求,它还要考虑环境保护的社会意识,考虑垃圾的处理及分类,设计者对此应该及早地重视,并积极地在室内设计中研究和实践。例如,在居家环境厨房中推广使用厨房残物打碎机就可以把残渣打碎排入下水中。如果再能与沼气的利用关联起来,这对环境保护和能源的利用都将是极大的好事。
(三)对室内设计法规等注意不够
在众多环境艺术设计专业中没有几个在课程体系中设立设计法规类课程的,直接导致了对这个方面的忽视与弱化问题。在施工过程中违反“建筑消防法规”的现象比比皆是,如在承重墙上开洞、随意改变水电线路,特别是在居住建筑的室内设计及施工中,这种不规范现象的普遍存在不得不引起我们的思考和关注,如何改变这种现象,这就必须要求设计师在工程中加强这个方面的学习和培训,提升设计师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建立整体性、系统性的室内设计观
对于设计师来说,一个好的设计,首先是系统性的体现,任何偏颇的“好”都可能是对整体设计的破坏,设计师应该首先具备的专业素质就是设计的整体观,这决定了设计师的层次和解决工程综合问题的能力。设计师虽然不可能掌握所有的系统中的知识,但必须对系统有一个全面的基本了解,只有这样才能在工程的设计中遇到自己虽然不能解决的问题,也应该知道找哪些专业方面的专家来解决该方面的问题。环境艺术设计不是孤立的艺术创作活动,特别是环境艺术设计中存在设计者容易对艺术形式的'“偏爱”,“尤其是当艺术的成分作为设计内容的主要方面时,物象的判断就很难确定对与错。”从而造成解决工程性问题的能力不足。
三、解决室内设计中孤立设计问题的对策探讨
任何外表地、孤立地“突出”设计的元素都是对整体环境的破坏,强调一个方面而忽视另一个方面的做法都可能对设计整体性产生误导。但这类问题在设计的工程中却大量地存在着,它可能来源于设计师的自身因素,也可能是用户的一些问题,关键是采取什么样的方法和对策来解决。
(一)加强与用户的沟通
说服用户也是设计师的重要职业能力,它体现了一个设计师的沟通能力,好的设计师应该具备这种能力,这关系到一个室内设计作品最后的成果是否能体现出最佳的整体性效果的问题,设计师在工程的不同阶段要向客户反复说明室内设计整体性的重要作用和意义,使客户能够正确认识系统性的作用。
(二)跟踪对用户的服务,全程整体的系统指导
在室内工程结束后,需要进行家具和陈设的选购工作,然而当前大部分的居家室内设计过程的家具和陈设的选购工作都是业主来做,这就需要业主在选择这些物品的时候必须考虑与室内工程的相互联系性和与空间其他的因素的形态系统的相互关联性。在这个问题的处理上可以从两个方面来进行具体的操作:其一,对于有着较好的审美和对整体有控制能力的业主可以进行事先的指导;其二,设计师必须与业主进行跟踪指导,特别是在选购这些物品的时候设计师要根据整体的设计要求,说服客户来购置环境中的这些物品,这样才能与室内空间产生协调和统一的风格。
(三)加强室内空间性格的形成与空间设计造型语言系统的关联
室内空间性格的创造不仅仅是靠空间的围合截面的创造来形成,空间中任何的视觉元素都会对室内空间性格的创造起到关联作用。所以室内设计完整性应该体现在对每一个元素的控制中。风格是为空间气氛而创造的,每一种风格都有着特定形成的原因,它也是对人们情感影响的重要因素,很多地方出现“混搭”风格也是人们个性化需求的一种表现,当这些“混搭”风格的元素同在一个空间存在时,也要考虑在视觉系统的形式法则中找到形态系统协调的方法。具体来说就是通过组织空间中视觉造型形式语言来完成。
四、结语
室内环境设计作品的优劣,与设计师的水平息息相关,一个优秀的室内设计作品,是整体系统相互和谐的范例。而设计师的整体系统的设计意识是决定作品成败的关键因素。通过对室内空间设计存在问题现象的种种剖析,有助于设计师更好地创造有利于人们居住和活动的空间,更好地认知环境设计的系统,控制室内设计的部分系统和整体系统的关系,提升设计师的设计水平。
摘要:在中南林业科技大学电子楼的设计方案中,笔者从基地环境,总体布局,功能安排,形象塑造等方面,对该建筑的空间,建筑形象以及与周围环境的关系要素进行了探索。
关键词:基地环境;功能安排;交流空间;建筑形象
根据中南林业科技大学总体发展规划要求,在中南林业科技大学长沙校区院内东北角兴建一栋电子楼,主要使用功能为满足电子与信息工程学院教学、科研、实验的需要,学生人数按4000人考虑,拟建总建筑面积约22000m2,建筑层数为14层,建筑高度不超过50m。
1 基地环境
建筑基地位于长沙市韶山南路498号中南林业科技大学长沙校区内东北角,基地形状为一矩型用地,场地内基本平坦,场地西面为学校现有一条道路,场地标高较此道路高0.9m,场地北面及东面地势较高,为一片自然丘陵绿地,风景优美,场地南面为篮球场,建筑西南向为学校中心广场。
2 总平面规划设计
根据基地现状条件,结合建筑使用功能要求,妥善处理道路交通流线等进行合理的总体布置,建筑布局呈主楼和辅楼相结合的形式,主楼十四层,靠基地北侧呈南北向布置,辅楼四-六层,布置在基地南侧。建筑主人口朝向西面学校道路,为了避免建筑对道路的压迫感,将建筑西南角设计成四层,并围合成一个室外院落广场空间,在入口处架空两层,使空间相互渗透。
在主楼北侧单独设置一个教师入口,与学生入口分开,以方便教师进出,并在旁边设置了一些临时停车位。建筑四周设置有消防环道,在基地东侧设有地下车库出入口。
3 建筑设计
3.1 平面设计
3.1.1 功能分区明确,平面安排各得其所
设计者综合研究了设计任务书中的功能要求和基地形状特征,在大的功能分区上分成实验及课堂设计用房部分及多媒体教室和办公、科研用房两大部分,这两大部分的使用主体分别是学生和老师,考虑到多媒体教室学生人数较多且较为集中,将其单独设置在辅楼部分,与主楼分开,这样可使其交通流线相对独立,也可避免对主楼部分的干扰。
实验及课堂设计用房数量较多,且需要占用大部分面积,将其设于主楼五层以上,为了方便教师,将办公与科研用房集中布置于三-五层,实习基地用房面积较大,且设备多,将其设于主楼一、二层,与教师用房联系紧密,便于教师指导。
3.1.2 注重营造多层次的公共交流空间
作为一种现代大学的设计理念,在科研实验建筑的设计中,我们针对学生和老师为主体的公众交流空间倾入了较多的关注,这就需要在大楼内提供一些非正式的`交流空间,人们愿意在此休息和交流,在主辅楼的结合部,我们营造了一系列三层或两层的中庭空间,并层层退台,上面形成屋顶花园,构成一种多层次的公众交流空间,同时也美化和活跃了院内的空间环境,师生们在此交流有利于激发各种思想的火花和设计灵感。
主入口处架空两层的高大柱廊,在丰富立面空间效果的同时,又形成了一个人流进入院内广场的过渡空间,显得高大气派。
3.2 建筑造型设计
3.2.1 建筑体型塑造
建筑造型设计利用建筑本身体型形成一种明确形体组合关系,体块组合呈现出一种平面生成上的逻辑性,象征着科技的理性。强调建筑的体块感,显得粗犷、大气。
考虑到与西南向学校中心广场的关系,建筑西南角采用折线型转角处理与之呼应,辅楼采用构架形成一种由西向东层层升高的退台形式,极富动感,与东向丘陵坡地的山势相顺应,上面采用层层屋顶绿化使建筑与学校优美的自然环境融为一体。
3.2.2 建筑风格
建筑立面设计以简约主义为风格,以一种厚重的手法来表达它的文化品味和风格的稳定性,以体现高校建筑朴实、文化气息强的特点,以自然纯净为主,线条明快大方,有鲜明的时代感。
3.2.3 建筑立面
大楼建筑立面设计不采用夸张的形体变化,而以外表精美细致的变化手法来表达建筑丰富持久又具有深度的文化建筑的气质形象,立面开窗以简洁为主,通过窗户的疏密变化形成一种独特的韵律感,并折射出信息时代数字科技的意向。夜色来临,整个建筑内灯火通明透亮,宛如镂空一般,令人浮想联翩,这也是建筑自身艺术性的一种表达。
在建筑色彩上外墙以浅灰色为主,局部采用白色构架,以校园中建筑色彩相协调,使其能更好地融于环境之中。
论文摘要:介绍环境行为理论的基本理念:如环境决定论、相互作用论及相互渗透论,并以柳州高级中学校园设计为例,对环境行为理论在校园空间设计中的应用进行了深入的探讨。
论文关键词:校园空间;环境行为理论;环境决定论;相互作用论;相互渗透论
0引言
进入21世纪后,环境行为学的影响日益扩大,已逐渐应用到建筑学、城市规划学等相关学科的研究和实践中。作为环境行为学基础理论的环境行为理论成为许多建筑及规划设计的指导理论,在柳州高级中学的校园设计中,环境行为理论得到大量应用,设计人员综合考虑校园内各类空间环境的要素,从师生的生理、心理需求及行为模式出发,结合学校的文脉与文化性,注重“和谐自然”的意境,同时兼顾“可持续发展”的要求,创造出具有独特气质的校园空间。
1环境行为理论的基本理念
环境行为学是研究人与周围各种尺度的物质环境之间相互关系的科学,它着眼于物质环境系统与人的系统的相互依存关系,同时对环境的因素和人的因素两方面研究,其基本目的是探求决定物质环境性质的要素,并弄清其对生活品质所产生的影响,通过环境政策、规划设计教育等手段,将获得的知识应用到生活品质的改善中。环境行为学作为跨学科的研究理论,追求的是环境与行为的辩证统一。
环境行为理论是环境行为学的基础理论,主要由三部分组成:1)环境决定论,2)相互作用论,3)相互渗透论。环境决定论是指环境决定人的行为,外在的因素决定反应的形式,即建筑应与周围环境相统一,做到“天人合一”的境界。相互作用论是指环境和人被独立地客观地定义,相互之间互相作用,其行为的结果是内在因素与外在因素成为一个有机的整体。人们不仅能消极的适应环境,也能利用环境提供的要素,改变周围的环境,达到和谐统一。相互渗透论是指人们通过修正和调整物质环境,改变与我们交往的人们,从而改变社会环境。与相互作用论不同的是相互渗透论不是用二元论的观点考察人与环境,它是一个不断变化的动态的统一。
空间是的概念比较宽泛,不同的学科有不同的解释。科学家认为空间就是欧氏几何学所展示的实际存在的空间。哲学家认为关于空间的知识领域是地理学。一定的空间分布是地理现象的重要特点。地理学的一大视角就是空间视角,因而各种各样的空间观得以产生。建筑工程师认为把握空间应该从空间知觉入手,认为空间包括路径空间、领域空间、理想空间、街道空间、游牧空间和广场空间。我国有些专家把空间限制较少的空间叫做开放空间,是以大部分居民为服务对象的敞开的空间,除了包括绿地等自然景观,而且也包括庭院、巷弄等人文景观。这种定义比较全面,一方面强调服务目标,另一方面对开放空间的要素构成做了规定。也有专家认为城市公共空间是指开放空间,它由公共绿地、道路、广场、自然风景和休憩空间等组成。因此,目前只能说,城市开放空间与城市公共空间有很大得相似性。但对于公共空间或者城市公共空间现在还没有比较统一的定义。城市公共空间具有秩序性、层次性和整体性,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它是一种物质空间,其功能就是供人们使用,使人们的身心需要得到满足;它是城市公共资源之一,空间资源是其本质;拥挤性是城市公共空间的重要特点。
2.1以人为本的.原则
公共空间环境设计最重要的原则就是以人为本的原则。人使城市的主体,为人们的活动提供空间以使人们的需要得到满足是城市空间的最大价值。因此,在创造城市空间时,要贯彻尊重人、关系人的理念,使得人们的多层次需要得到满足。在以前,城市管理和规范者把生活、交通、工作和游憩作为城市的四个功能,并以此为原则来设计城市布局,取得了良好的效果。比如,巴西利亚就有明确的功能分区,但它只注重汽车交通,却将步行系统排除在外,使得城市失去了原有的特色。这种规划显示出了设计者对人与自然环境之间关系的片面理解,最终使城市的活力消失不见,使人们对公共空间缺乏兴趣。现在我国处在快速城市化时期,城市发展很快,城市公共空间的规划也引起人们的重视。但是不容忽视的是,我国城市公共空间的规划存在一些问题,片面追求经济效益,对长远考虑不足;层次感不强,结构系统性不佳;城市规划没有地域文化特色;休闲娱乐空间不足,交通集散空间过多;城市广场规模过大。针对这些问题,必须在以后的城市公共空间规划中坚持以人为本的原则。具体来说,要努力做到以下几个方面。第一,城市规划要有系统性,要对开放空间的可持续发展给与高度重视。无论是街区,还是社区和邻里,都要做好规划,而且规化要体现城市的总体结构。第二,要适度围合一些建筑,创造积极空间,使人们的领域感和安全感得以提高。如果空间规模过大,可以进行改造,使用地面高差、色彩、设施和植物等来进行改造。第三,尊重边界效应,在使用者容易接触的地方开展空间布局,做好空间边缘部分的设计,使公共空间的吸引力增强。第四,以满足最有可能使用该设施的群体为主要的考虑对象,同时也适当兼顾其他群体的需要,使各个群体都有自己合适的活动场所。此外,把残疾人、母婴和儿童的需要也要考虑进去,体现人文关怀。第五,公共空间应该建设一定的设施,使人们的活动需要得到满足。此外遮阳、日照和通风等因素也要考虑进去,使人们能在空间了舒适地享受生活。第六,在公共空间设计要将可能的磨损和后期的维护考虑在内。以前在进行公开空间环境设计时,对人们的心理影响一般考虑很少;现在设计者却非常注意环境与人的协调,想法设法使环境满足人的需要。
2.2系统性原则
对城市建筑的研究和分析要注重系统性、整体性。古与今,远与进这是整体进程的。城市与分区、单元、地段,体系与城市,地区与城是等等相对的整体。经济、政治、文化、地理、社会、建设、管理、教育等是各个层次。建筑的内外、单元的内外、城内与城外也是相对的整体。粗与细、上与下是设计操作和系统规划的要注意的问题。进行系统的分析应该以工作作为突破口,采取科学的研究方法。环境客体、环境主体和环境主客体之间的交互是城市公共空间的三个组成部分,它是一个人造的复杂系统。系统的核心是整体。环境的整体性是指系统功能正常、要素结构稳定和要素和谐共存。城市空间的一个部分是城市公共空间,所以城市空间规划和城市公共空间规划应该综合考虑。整体性的思想不仅有物质层面的意义,还有社会学和心理学意义。意象理论认为,每个人眼中的城市环境是多种视觉元素叠加而形成的整体效果,也是几个空间场所的叠加。根据系概念,如果城市街道是点,那城市空间就可以看做是线,点线要完美结合才能产生预期的效果。
2.3动态性原则
很多城市的寿命是很长的,它不像某些建筑存在的寿命比较短。时间跨度长是城市建设的一个特点,它从建立起就会一直新陈代谢,城市空间的塑造也不是某一个建造者或设计者完成的,而是很多代人的智慧结晶。动态性原则主要有四个表现。首先,城市公共空间的建设是一个建设,反馈,在建设的过程,所以是动态的;其二,城市公共空间的规划也不是一蹴而就的,会在城市发展过程中不断调整,不断完善,使其系统性逐步增强。其三,互动的动态性。与人为本的原则与互动原则联系紧密,互动原则是基础,实施其他原则要以互动原则为前提;互动原则的发展依赖于其他原则。第四,在城市公共空间设计实施过程中,其具体设计的的约束条件是政策框架和三维轮廓所提供的。空间尺度、形态及其与周围建筑和环境的关系等众多因素都应该考虑进去。这使得城市设计框架的弹性增加。其实质是要求动态把握公共空间使用者的心理、生理、社会层面、人群细分的关怀。综上所述,公共空间环境设计是城市整体设计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对城市的功能的发挥有较大影响。开展公共空间环境设计要坚持一定的原则。公共空间环境设计的原则有三个,即以人为本的原则,系统性原则和动态性原则。
参考文献
[1]付永芳.禅文化在公共空间设计中的应用研究[D].北方工业大学,.
[2]赵娟.北京高校新校区公共空间设计研究[D].北方工业大学,.
[3]李毅.北京地铁重点车站地下公共空间设计研究[D].北京建筑工程学院,.
环境空间设计艺术论文
一、环境艺术设计中的空间艺术的概述和特征
(一)环境艺术设计中空间意识的概述在环境艺术设计中,环境中实体和空间是构成环境两个彼此依赖的最为重要的方面,环境设计的主体首先是空间,其次才是创造出适合人类的需求,因此环境艺术的设计者应当着重的认识环境的空间性,在环境艺术教学的环节上加强对于空间意识的培养。空间被分为二维空间和三维空间,甚至还有一种思维空间,在目前已有的环境艺术的建造实例中,绘画的应用是二维空间,雕塑的应用则是三维空间,建筑物的应用就是思维空间的最佳体现,这些空间意识已经是构成了环境艺术设计的基本元素,由此可见环境艺术的重要性。在环境艺术设计中,空间具有多种的表现形式,构成空间的形式也是多种多样,因此建筑艺术空间成为了环境艺术的主体,并时刻表现在环境设计的教学之中,因此培养学生的空间意识主要是培养学生具有多维空间的意识以及不同的空间属性整合后的空间意识。
(二)环境艺术空间的特征
1.环境艺术空间的真实性在美术艺术手法的多重表现之中,工艺美术、绘画以及雕塑都是造型艺术中较常见的审美形象,在表现形式之中是以实体的形式存在的,这些艺术表现形式在创作的过程中最主要的就是要体现出作品中的逼真性和感染力,努力的展现出空间感,但是在真正的环境艺术设计中,所具有的空间感是真实的,而不是通过不同的艺术手法展现出真实的空间感,也只有环境艺术才可以突出表现出空间性审美特征,倘若仅以平面的照片或者是图画是不可能使得环境艺术展现出生机勃勃的精致以及整体空间气势与空间意境,这些都不符合三维空间中对于艺术的追求,所以环境艺术设计的空间感的真实性是提升环境空间感重要性的一点。
2.环境艺术空间的固定性环境艺术的设计创作必需在真实的地质之上,一旦环境艺术的设计被敲定,环境艺术的装饰品被制作成功之后,就是不能随意的在空间范围内移动,受到空间范围内的因素制约比较多,因此在进行环境艺术的设计时,为了保证环境艺术设计在完成之后具有较强的审美性,就一定要使得环境艺术设计中的涉及到的街道、建筑、公园甚至是一座广场,都受到特定的空间的制约,因此要与周围的环境保持着各种的联系,在环境艺术的设计中保持环境艺术空间审美的固定性特征。只有妥善处理好设计作品与周围大环境之间的关系,才可以成功的创造出环境的艺术设计的意境,达到预想的效果。
二、在环境艺术设计教学中空间意识的锻炼学习方法
(一)学会在多媒体技术的应用中创造出空间的情景由于环境艺术设计中,设计者一定要掌握环境的空间意识,所以空间意识的培养就成为了环境艺术教学中的重点。为了使得学生充分的认识到空间意识的重要性,环境艺术界内的专家认为首先要为学生创造一个空间意境,使得环境艺术的学习者可以通过闻、摸、尝、听以及看等感官感受中增强对于空间的感知。在现代技术中,多媒体技术在教学中的使用是最常见的,在环境艺术教学中对于创造空间意境也是相当容易的,使用多媒体技术进行情境创设,设计环境空间情景,在这一过程中学生一定要学会通过感官的感受体验环境的空间意识。
(二)加强实践教学,增强学生的空间体验在环境艺术设计中,教师教育学生产生初步的空间感并不是一件十分困难的事情,但是如何使得学生合理的利用空间感进行环境设计,使得环境展现出更高的艺术性则是一件十分困难的事情,因此,为了使得学生更好的掌握空间意识,更合理的在环境设计内展现出空间感,所以一定教师应当在课堂上通过多媒体图片或者是视频调动学生们的积极性,在这一过程中,学生们应当积极地参与到空间环境内的体验中,这是学生可以加强对各种各样环境空间实体的了解,对一些空间造型和特征有一个基本的感知和概念,其次,当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开展实践性的教学的时候,学生应当积极的参与到环境艺术空间观察、体验之中,例如教师带领学生参观一些著名建筑的设计,进行参观,布置一些环境艺术设计类的'作业,学生可以充分的利用自己的想象力进行设计,让教师对于学生的作品进行内容点评,在教师的教导之下学生可以充分的认识到自己环境艺术设计作品的不足,学生在教师的点评的过程中逐渐的树立正确的、合理的、科学的空间意识,提升学生对于环境空间感的实践教学,提升学生对于空间的体验,促进学生形成正确的空间意识。
(三)加强学生的眼手心的协调性训练,提高学生对于空间的把握能力环境艺术的设计主要是设计者在完美的使用眼手心之间的关系而完成的作品,在设计的过程中,眼手心充分的发挥自己的作用:眼睛对于环境艺术创作具有整体的空间感知,对于空间结构以及空间形式的把握具有初步的认识,手对于环境艺术的创作在于对于美术技巧的掌握,也就是接触材料并进行体验的制作技能,心则是对于环境艺术创作的一个整体的感知,将艺术创作能录、个体思想以及个体的主观意识用正确的方法展现出来,对于眼与手的技能进行加工。当眼手心三者之间的关系得到最佳的协调之后,环境艺术的空间意识就被学生们以最完美的方式展现出来,学生在这一过程中增强了对于空间情感的把握。
三、总结
在环境艺术的设计中,空间意识是一项重要的设计元素,使整个环境艺术设计的灵魂,因此为了提高环境设计意识的整体艺术感,就一定要加强设计者的空间意识,在了解了环境艺术设计空间意识的特征之后,对学生的空间意识采取正确的培养方法,在教学中加入多媒体技术的应用,创设出空间情景,加强学生的实践经验,增强学生的空间体验,协调学生的眼手心能力。
摘要:近些年来,伴随着城市化进程的不断加快,在城市中建立了各种各样的住宅小区。对于居住区空间环境的设计,已经成为一个城市靓丽的风景线,也是城市文化的象征。众所周知,小区是一个需要容纳城市中一部份人群的聚居之所,需要满足小区人们的基本物质和精神方面的需求,不断为他们提供舒适优美,健康和谐的居住环境。所以小区空间不止属于个人,而是属于居住在小区内部的所有居民,因此,对于小区空间进行设计的时候,要考虑到全体居民的共同需求,设计出令大家满意的空间环境。
关键词:居住区空间;环境设计;要点
引言:
现阶段,我们国家的综合国力和社会经济发展水平都得到了大幅度的提升。我们国家的各大城市也在不断进行改造,一时间高楼大厦平地而起,这极大地满足了人们对房屋建设的需求。但是,随着人们物质水平的提升,对居住小区的环境也有了更多的要求,想要不断充实自己的精神生活。纵观我国当前住宅小区的发展环境,在进行设计的过程中,很少有设计师能全方位的考虑到居民在精神方面儿的追求,更多的是把注意力集中在小区空间构成与大环境适应的`层面上。这样的设计方案,致使很多居民产生不满的心理。所以,我们应该改变这种传统的设计理念方式,坚持人本设计理念,在进行小区空间设计的时候不断彰显人性化的设计思路,在促进小区和谐发展的同时,不断提升居民的居住品质。
1居住区环境景观的设计原则
1.1总体原则
在居住区环境的设计过程中,不仅要将城市设计设计理论导入其中,同时还要结合所在区域的具体情况,进行优化设计,从而创造良好的居住环境,这样一来还能够在一定程度上提高楼盘附加值,而且根据楼盘的整体情况来看,其景观与多方面因素都有紧密联系,比如说要注重人与自然之间的互动,在对小区进行绿化面积、绿化植物种进行优化设计时,要对路面进行科学的布置与铺砌,保证居民的休闲活动所用场地。
1.2生长原则
在进行居住区环境设计时,要注重自然环境,尽可能的落实可持续发展战略,保护好生态环境,做到既能够保证景观的独特性,又能够满足人们回归自然的心理需求,这要求设计师们能够充分利用先进的技术,并且能够根据居民需求的改变做出应对的措施,从而完成生长原则。
1.3共生原则
共生原则,从客观角度出发,其是指将人工环境、自然环境二者统一在一个网络体系之中,使二者可以达到共生状态,无论是在多样化的秩序方面,还是在现象上都具备共融互生的特点。1.4地方性原则在设计居住区景观过程中,要根据地域进行设计,而我国幅员辽阔,区域众多,而自然区与文化地域之间有着本质上的区别,所以在进行设计时,设计人员必须将这些因素进行综合性的分析、整合,由此才能够全方位优化利用已有的各方面资源,借助各方面优势(地形、地貌等),从而确保所设计的景观能够更好地突出所在地自身带有的特色内容,构建出独特的景观空间。另外,在旧城区的改造过程中,要求设计人员对传统文化有一定认识,在设计时将时代元素与历史内容相结合,完成对文化的传承及发展。
室内公共空间的环境色彩设计论文
一、室内的色彩统调
室内色彩的统调主要是由色彩的三属性来控制的。根据科学家的研究,色彩是一种物理现象,也是一种视觉现象,是人的视觉器官对可见光的感觉,没有光也就没有任何意义的色彩。色彩的基本属性有三个,即色相、明度、纯度。当设计师在做室内设计的时候不但要注意色彩的功能性,更要加强的是其文化性和人的情感,既要满足人在心理的感受又要兼顾生理的感受。
二、室内公共空间的环境色彩设计
随着人们的`生活水平的提高,对周围生活环境的要求也越来越高,因此就会有越来越多的公共室内空间出现来丰富人们的生活。室内公共空间的色彩环境包括:1.商业、购物、公共厅堂的内部环境2.办公室、会议室、图书馆及学习类环境3.各类餐厅、娱乐业环境4.纪念性、展示及陈列的环境等。(1)商业、购物、公共厅堂的内部环境。商业、购物内部环境这类的设计应该是为了突出商品这个主体为目的。所以整体的设计应当以简明典雅的中性灰色为主,以此来衬托色彩丰富、玲琅满目的商品。而在照明的设计上,应当注意要刺激消费者的购买欲望。而在公共厅堂中应强调色彩的统一效果。(2)办公室、会议室、图书馆及学习类环境。在色彩的设计上,多以柔和、明亮、淡雅的中性为主。(3)各类餐厅、娱乐业环境。在餐厅中的色彩设计上,要多采用增加人的食欲的颜色的搭配,偏暖色的色调。在娱乐业环境中最好是用强烈而富有兴奋感的对比色为主,色彩程度宜高,明度偏暗,而后加上各种有色灯的配合,这样更加的强调出室内的节奏感。(4)纪念性、展示及陈列的环境。这类的空间环境要有庄重、沉静的感觉。所以在色彩的搭配上不应该要花哨,简简单单的就好。
三、居室环境的色彩设计
这个环境是我们人类现在最为息息相关的地方。人们的绝大多数时间都是以家庭为单元居住在其中,因此需要一种轻松、自由和随心所欲的私密空间,使家庭成员和平、温馨相处。在居住环境要根据不同的人群来设计不同的风格,选择不同的色彩搭配。下面简单的介绍一下居住室内不同房间的色彩搭配原则。1.客厅的色彩,在如今,一般人们进入一个房子就会先观察这个房子的客厅,客厅的采光是否好,颜色搭配是否舒适等。而客厅也是人们日常活动的主要房间,除用于休息外更多的还是用于娱乐。色彩可以是亮丽鲜明的,成为视觉的中心。选择适合色彩可以对室内空间艺术气氛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2.餐厅的色彩,餐厅是家人一起进餐的地方,这里要起到调节人心情和食欲的作用。所以在色彩的选择上就要选能诱发食欲、有助于消化的颜色,例如橙色,绿色,白色等,但是它的纯度不宜太高,这样会导致人过度兴奋。3.卧室的色彩,卧室主要是休息的地方,人们一天疲惫的工作之后放松身心的地方,在色彩上注意不要选用刺激颜色,而蓝色和紫色可以达到舒缓紧张情绪,缓解压力,使人感到安静,舒适,宁静,有安全感。
四、总结语
环境空间的风格除了造型的因素外,色彩起到决定性的意义,不同的色彩搭配给人不同的生理、心理的感受,因此设计师在做室内设计的时候,应该运用这些色彩给人不同体会来充分表现自己的设计,达到最完美的效果,能使空间更加科学,更加具有时代感和美感,在室内设计中将色彩合理的应用,可以达到画龙点睛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