放牛班的春天的观后感(5篇)
【前言】《放牛班的春天》是一部令人深思的电影,它引人入胜的剧情和感人至深的情节让我深深地思考了人性的美好与可贵。本文是会员“goushishan”收集的放牛班的春天的观后感(共5篇),供大家赏析。
《放牛班的春天》是我接触的第一部法国电影,这部电影虽然没有华丽的服饰和背景,没有特别激动人心的场面,没有和《爱情公寓》一样的爆笑镜头,也没有特别叫人难以接受的痛苦悲情,却让人看了之后深受感动。
《放牛班的春天》中的孩子是一群不把老师放在眼里、调皮捣蛋的学生,学校的老师对这些孩子采取体罚、禁闭等处罚方式。而一名叫马修的音乐老师,用爱心关怀他们。在偶然的机会中,他发现这些孩子喜爱音乐,于是他费尽心思组建了一个合唱团,孩子们在音乐中找到了自我的价值,学会了欣赏美好的事物,懂得了相互尊重,信任和友爱,激起了幼小心灵中对于美好未来的向往,最终给孩子们带来了春天。
我觉得马修是一位落魄、怀才不遇的音乐家,作为一位老师,他是杰出的、成功的,因为他有一颗博爱的心,懂得平等地爱学生,知晓如何“教化”学生!课堂上他蹲在课桌旁和学生讲话的镜头给我留下了很深刻的印象,这一小小的举动包涵着对学生的尊重,真正看到了平等的师生关系,而现实中又有多少人能这样。
但愿普天下所有的老师都能用尊重、用温和、用爱心、用情感去感动学生,都能得到学生的认可,都能收到孩子们的纸飞机,写满了祝福与期盼的纸飞机!在三尺讲台前真正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
红色的客车又一次消失在弯弯曲曲的乡间小路上。它带走了代课老师克兰蒙·马修和学生贝比诺,却留下了一段感人的故事,留给了人们对“爱”的另一种诠释。
首先,爱是能够兼济天下的胸怀。马修给“池塘畔底”辅育院代课的第一天,就感到精疲力竭,甚至不知道当初自己为什么会选择到这个环境差、院规无人性、院长和孩子都令人恐惧的地方来。可是他还是坚持了下来,而坚持的结果众所周知——所有孩子都被感化,并且他们中的莫翰奇还成为著名音乐家、指挥家,这便是爱的力量,而音乐只是它的形式。
其次,爱是懂得感恩。记得曾听说过这么一段话:“懂得感恩的人,往往是有谦虚之德的人,是有敬畏之心的人。对待比自己弱小的人,知道要躬身弯腰,便是属于前者;感受上苍要抬头仰视,便是属于后者。”面对那些心灵十分脆弱的孩子,特别是莫翰奇和孤儿贝比诺,马修总能放下老师的的架子,因材施教,这是有谦虚之德的表现;不断的挫折和苦难总是阻碍他的计划,可他始终没有放弃他的信念,一直坚持着人性化教育,这就是敬畏之心的表现。我想,他的言传身教对“懂得感恩”的思想的传播,永远要比“纸上谈兵”来得更有效果吧?
第三,爱是要在任何情况下,都能心存希望。史铁生说:“上帝不会许诺光荣与福乐,但上帝保佑我们的希望。人不可逃避苦难,亦不可放弃希望——恰是在这样的意义上,上帝存在。”马修深知这一点,因此,从未追求功名的他,不仅在他的教育事业的朝圣路上坚持了下来,也创造了爱的奇迹。
影片的最后,画面切换到了50年后贝比诺和莫翰奇再会的情景,那时的他们都已很成功了,这让人不禁想到了当年他们的那些不幸和错误。我又想起了史铁生的句子:历史,要用许多不幸和错误去铺路,人类才会变得更加聪明。人类浩荡前行,在这条路上,不是靠的恨,而是靠的爱。
看完这部电影,我的心却仍然沉醉在那些孩子天籁般的歌声之中。
故事发生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后,而影片则是以皮埃尔与皮佩诺两位老人的回忆将整个故事娓娓道来。那是一个失败的音乐家------马休。他在一个寒风凛凛,没有太阳的早晨来到了一个监牢似的寄宿学校。这种背景也将他内心的低落与失意很好的烘托出来了。相比之下,故事结尾则是一个阳光明媚的下午。这时虽然马休再次失业,但他内心却充满着快乐。
在一首首优美、柔和、惆怅的歌曲推动与渲染下,描绘了马休对校长休罚的教育方式的不满,并以自己擅长的音乐来净化孩子们的心灵,安慰着这些问题学生伤痛的心情,让那个有着天使般面孔与嗓音的皮埃尔看到了希望,彻底地改变着,终成为一位成功的音乐家。
细细回味整部影片,最能令人感动的是当马休将被学校辞退离开的时候,他是多么地希望他的学生们会蜂拥而至地在门口为他送行。但是竟一个人也没有,当他失望到低谷时,却惊喜地发现孩子们的纸飞机,一抬头,窗口满是一双双小手与纷纷飞出的纸飞机,纸飞机上满载着孩子信一声声发自肺腑的祝福。虽然孩子们被校长禁止与马休道别,但孩子们再一次唱起动听的歌曲,那优美的歌声一直会飘荡在空中。我想孩子们的道别,一定让马休感到欣慰与自豪。另外,在马休发现偷十万法郎的不是蒙丹,而是郭邦后,问清原因没有告发只是交还了钱,因为那孩子告诉他是想买一个热气球。马休明白这是一个孩子天真的想法和对理想与自由的渴望,他理解郭邦梦想着乘坐热气球飞出这“地狱”学校,正是因为那样,我才对这短短一段记忆犹新。
在结尾,恰好在星期六,马休失业了,并带走了那个第一每个星期六等待父亲接走的孩子。这部温馨的电影拍出了马休对孩子们的理解,而它的回味无穷却也引来人们的反思。
一本泛黄的笔记本,让一位闻名全球的指挥家,想起儿时的点点滴滴……。
那年夏天,马修老师来到了一间辅育院,任务是教导一群被大人放弃的孩子。辅育院的校长,是「铁的纪律」的拥护者,校规严厉到连马修老师都吓得倒退三步。
无意间,马修老师发现了这群孩子喜欢唱歌,也具有潜能,灵机一动便成立了一个合唱团。过程中,她发现一位叫莫杭治的小男生,拥有一副如天使般优美的歌声。虽然校长百般刁难,可是他们仍然偷偷的练唱。伯爵夫人知道了这件事,不但前来聆听他们的演唱,也给予他们极大的鼓励。最后,马修老师因为犯错因而被开除,他走之前带走了一位孩子,后来这个孩子把日记送给了莫杭治。
我身为他们师生之间的情谊而感动,因为马修老师有一颗包容的心,如此做并没有让这些小孩更嚣张,反而让他们了解自己的错误并愿意改进。他们不再像以前对老师有多的怨言和误解,也才能够在合唱练习时好好配合,成功演唱。他教导学生的方法不像校长,每当有犯错时只会殴打学生。他会去了解学生犯错的原因,并讲道理让他们了解自己的过错,然后再做劳动服务加以弥补。马修老师之所以成功的得到孩子们的信任,就是因为他以「爱的教育」取代了一味的责罚,让孩子们又再一次拥有被关爱以及关怀的感觉。
看完这部电影后,我也更加了解,世界上的每一个人都是独一无二的,只要活着就一定还有希望,就如同辅育院的孩子一样,只要我们好好努力,就一定有成功的机会。「只要功夫深,铁楚也能磨成绣花针」,就是在告诉我们,只要努力就有成功的机会。
音乐能改变一个人,音乐能改变一个人的一生。音乐能让一个人的心灵安静,不再暴躁。音乐的力量是无穷的!
这部电影讲述了,一位叫“克莱门特·马修”的助理教师,同时,也是一位音乐家。他把他那无私的爱奉献给了孩子。他是一位灵魂伟大的老师和引导者!皮埃尔曾经,是一个调皮捣蛋的男孩,经常恶作剧,老师称他是:“天使的外表,魔鬼的内心”但是,在偶然的一次,马修老师发现了皮埃尔的音乐天赋。于是,马修老师用音乐把皮埃尔从调皮捣蛋变成听话的学生,以及全班同学。尽管,马修老师最后被拉齐院长辞退了,但是,他却在每个孩子心里种下了一颗爱的种子!
我以前总是想不通,为什么古筝老师常说:“学音乐的人,不会学坏。”看完这部电影,我受益良多,心中暗暗下了一个决心:一定要把古筝学好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