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六年级数学下册教案(通用9篇)
【简介】在小学六年级数学下册教案中,教师的指导和教诲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因此,在撰写毕业赠言时,我们应该以真挚的感激之情,向老师表达我们对他们教导的深深感谢之意。本文是网友“sufandunyarang”分享的小学六年级数学下册教案(共9篇),供大家赏析。
教学内容:
比较正数和负数的大小。
教学目的:
1、借助数轴初步学会比较正数、0和负数之间的大小。
2、初步体会数轴上数的顺序,完成对数的结构的初步构建。
教学重、难点:
负数与负数的比较。
教学过程:
一、复习:
1、读数,指出哪些是正数,哪些是负数?
-8 + - + 0 -82
2、如果+20%表示增加20%,那么-6%表示 。
二、新授:
(一)教学例3:
1、怎样在数轴上表示数?(1、2、3、4、5、6、7)
2、出示例3:
(1)提问你能在一条直线上表示他们运动后的情况吗?
(2)让学生确定好起点(原点)、方向和单位长度。学生画完交流。
(3)教师在黑板上话好直线,在相应的点上用小图片代表大树和学生,在问怎样用数表示这些学生和大树的相对位置关系?(让学生把直线上的点和正负数对应起来。
(4)学生回答,教师在相应点的下方标出对应的数,再让学生说说直线上其他几个点代表的数,让学生对数轴上的点表示的正负数形成相对完整的认识。
(5)总结:我们可以像这样在直线上表示出正数、0和负数,像这样的直线我们叫数轴。
(6)引导学生观察:
A、从0起往右依次是?从0起往左依次是?你发现什么规律?
B、在数轴上除了可以表示整数外,还可以表示分数和小数。请学生在数轴上分别找到和-对应的点。如果从起点分别到和-处,应如何运动?
(7)练习:做一做的第1、2题。
(二)教学例4:
1、出示未来一周的天气情况,让学生把未来一周每天的最低气温在数轴上表示出来,并比较他们的大小。
2、学生交流比较的方法。
3、通过小精灵的话,引出利用数轴比较数的大小规定:在数轴上,从左到右的顺序就是数从小到大的顺序。
4、再让学生进行比较,利用学生的具体比较来说明“-8在-6的左边,所以-8〈-6”
5、再通过让另一学生比较“8〉6,但是-8〈-6”,使学生初步体会两负数比较大小时,绝对值大的负数反而小。
6、总结:负数比0小,所有的负数都在0的左边,也就是负数都比0小,而正数比0大,负数比正数小。
7、练习:做一做第3题。
三、巩固练习
1、练习一第4、5题。
2、练习一第6题。
3、某日傍晚,黄山的气温由上午的零上2摄氏度下降了7摄氏度,这天傍晚黄山的气温是 摄氏度。
四、全课总结
(1)在数轴上,从左到右的顺序就是数从小到大的顺序。
(2)负数比0小,正数比0大,负数比正数小。
第二课教学反思:
许多教师认为“负数”这个单元的内容很简单,不需要花过多精力学生就能基本能掌握。可如果深入钻研教材,其实会发现还有不少值得挖掘的内容可以向学生补充介绍。
例3——两个不同层面的拓展:
1、在数轴上表示数要求的拓展。
数轴除了可以表示整数,还可以表示小数和分数。教材例3只表示出正、负整数,最后一个自然段要求学生表示出—。建议此处教师补充要求学生表示出“+”的位置,因为这样便于对比发现两个数离原点的距离相等,只不过分别在0的左右两端,渗透+和—绝对值相等。
同时,还应补充在数轴上表示分数,如—1/3、—3/2等,提升学生数形结合能力,为例4的教学打下夯实的基础。
2、渗透负数加减法
教材中所呈现的数轴可以充分加以应用,如可补充提问:在“—2”位置的同学如果接着向西走1米,将会到达数轴什么位置?如果是向东走1米呢?如果他从“—2”的位置要走到“—4”,应该如何运动?如果他想从“—2”的位置到达“+3”,又该如何运动?其实,这些问题就是解决—2—1;2+1;—4—(—2);3—(—2)等于几,这样的设计对于学生初中进一步学习代数知识是极为有利的。
例4——薄书读厚、厚书读薄。
薄书读厚——负数大小比较的三种类型(正数和负数、0和负数、负数和负数)
例4教材只提出一个大的问题“比较它们的大小”,这些数的大小比较可以分为几类?每类比较又有什么方法,教材则没有明确标明。所以教学中,当学生明确数轴从左到右的顺序就是数从小到大的顺序基础上,我还挖掘了三种不同类型,一一请学生介绍比较方法,将薄书读厚。
将厚书读薄——无论哪种类型,比较方法万变不离其宗。
无论哪种比较方法,最终都可回归到“数轴上左边的数比右边的数小。”即使有学生在比较—8和—6大小时是用“8>6,所以—8。
教学内容:
成数(课本第9页例2)
教学目标:
1、结合具体事物,经历认识成数,解答有关成数的实际问题的过程。。
2、对成数问题有好奇心,获得运用已有知识解决问题的成功体验。
教学重点:
理解成数的意义。
教学难点:
解决解答有关成数的实际问题。
教学过程:
一、复习
1、填空
①四折是十分之( ),改写成百分数是( )。
②六折是十分之( ),改写成百分数是( )。
③七五折是十分之( ),改写成百分数是( )。
2、商店里花了56元钱买了一条牛仔裤,因为那儿的牛仔裤正在打七折销售,这条牛仔裤原价多少元?
二、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同学们有听农民们说:今年我家的稻谷比去年增产二成,我家的桂皮晒干后只有五成等吗?他们说的是什么意思呢?原来商业上与百分数有关的术语是折扣,而农业上与百分数有关的术语就是成数。渗透环保教育
三、探究体验
(一)成数表示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十分之几,通称几成。例如一成就是十分之一,改写成百分数就是10%。
1、让学生尝试把二成及三成五改写成百分数。
2、让学生说说除了农业上使用成数,还有哪些行业是使用了成数的知识。
3、练习:将下列成数改写成百分数。
二成=( )%; 四成五=( )%; 七成二=( )%。
(二)教学例2
1、出示例题,某工厂去年用电350万千瓦时,今年比去年节电二成五,今年用电多少万千瓦时?
2、让学生读题,分析题意,今年比去年节电二成五怎么理解?是以哪个量为单位1?
3、学生尝试独立分析问题,解决问题,教师巡堂了解情况,指导个别学习有困难的学生。
4、理解节电二成五就是比去年节省了百分之二十五的意思。从而根据求一个数的百分之几是多少的解法列出算式和解答。
350(1-25%)=(万千瓦时)
或者引导学生列出
350-%=(万千瓦时)
四、巩固练习
1、三成=( )%; 五成六=( )%; 八成三=( )%;
2、第9页做一做
3、解决问题
(1)某乡去年的水稻产量是1500吨,今年因为受到天气灾害的影响水稻产量只有去年的八成五,今年的水稻产量是多少吨?
(2)鼎湖山20xx年累计旅游人次是18万人次,20xx年累计旅游人次比20xx年增加一成五,20xx年累计旅游人次是多少?(出外玩要做好垃圾分类)
(3)我校20xx年的在校生人数有820人,比20xx年在校生人数减少了二成,我校20xx年的在校生人数是多少?
(4)某鞋厂20xx年的年产量为30万双,20xx年年产量比20xx年增加了一成六,20xx年年产量又比20xx年增加一成,这个鞋厂20xx年的年产量是多少万双?
五、课堂总结
这节课你收获了什么?
教学目标
1、 理解圆柱体积公式的推导过程,掌握计算公式。
2、 体会数学转化思想,培养学生探究意识恒文观察、操作、分析和概括能力,能运用公式计算圆柱的体积,并能应用公式解决一些实际问题。
3、 感受探索数学奥秘的乐趣,培养学习数学的积极情感,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
掌握和运用圆柱体积计算公式
教学难点:
圆柱体积公式的推导过程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同学们,我们的图形世界十分丰富,回忆一下,什么叫做物体的体积?我们已经学习了哪些立体图形的体积?怎样计算长方体和正方体的体积?长方体的体积和正方体的体积的通用公式是什么呢?用字母怎样表示?
出示学习目标:
理解圆柱体积公式的推导过程,掌握计算公式,体会数学转化思想。
能运用公式计算圆柱的体积,并能应用公式解决一些实际问题。
二、图柱转化,自主探究,验证猜想。
(一)猜想。
1、下面长方体、正方体和圆柱的底面积都相等,高也相等
(1)。长方体和正方体的体积相等吗?为什么?
(2)。猜一猜,圆柱的体积与长方体、正方体 的体积相等吗?用什么办法验证呢?
2、大家看圆柱的底面是一个圆形,在学习圆面积计算时,我们是把圆转化成哪种图形来计算的?(演示课件:圆转化成长方形,推导圆面积公式的过程。)
[数学教学活动必须建立在学生的认知发展水平和已有的知识经验基础之上。教师由复习圆面积公式的推导过程入手,实现知识的迁移。]
3、引发思考:我们能否把圆柱体也转化成学过的立体图形来计算它的体积呢?如果能,猜一猜能转化成哪种立体图形?揭示课题:圆柱的体积。
(二)操作验证。
1、请学生拿出圆柱体的演示学具,以小组为单位,联想圆形面积的转化方式,合作探究将圆柱转化为长方体的方法。
在操作时,学生分组边操作边讨论以下问题:
①拼成的近似长方体的体积与原来的圆柱体积有什么关系?
②拼成的近似长方体的底面积与原来圆柱的底面积有什么关系?
?。拼成的近似长方体的高与原来的圆柱的高有什么关系?
2、小组代表汇报
(学生按照自己的方式来转化,会有多种转化方法,教师适时加以鼓励)
3、电脑演示操作
(1)电脑演示圆柱体转化成长方体的过程:
仔细观察:圆柱体转化成一个长方体后,长方体的长相当于圆柱的什么?长方体的宽和高又相当于圆柱的什么?
动画演示:把圆柱的底面平均分成32份、64份,切开后拼成的物体会有什么变化?
(分的分数越多,拼成的图形就越接近长方体)
(2)根据学生的观察、分析、推想,老师完成板书:
长方体的体积=底面积×高
圆柱的体积=底面积×高
V=Sh
(3)你的猜想正确吗?学生齐读圆柱的体积计算公式。
三、练习巩固,灵活应用
闯关1.
1、填表。(课件)
2、一根圆柱形钢材,横截面的面积是50平方厘米,长是2米。它的体积是多少?
让学生试做,集体反馈。
闯关2.想一想:如果已知圆柱底面的半径(r)和高(h),圆柱的体积的计算公式是什么?如果已知圆柱底面的直径(d)和高(h)呢?如果已知圆柱的底面周长(C)和高(h)呢?
学生讨论、交流、汇报。
小结:解决以上问题的关键是先求出什么?(生:底面积)
闯关3.
1、把一个圆柱的底面分成许多相等的扇形,然后把圆柱切开,可以拼成一个近似的( ),它的底面积等于圆柱的( ),高就是( )的高,因为长方体的体积等于底面积乘高,所以圆柱的体积等于( )乘( ),用字母表示是( )。
2、圆柱底面半径为r厘米,高为h厘米,体积v=( )立方厘米
学生在练习本上独立完成,集体反馈。
3、我是小法官
1、正方体、长方体、圆柱体的底面积和高相等,他们体积也相等。( )
2、长方体、正方体、圆柱体的体积都 可以用底面积乘高的方法来计算。( )
3、圆柱体的底面积越大,它的 体积越大。( )
4、圆柱体的高越长,它的体积越大。( )
5、如果圆柱体的底面半径扩大2倍,高不变,体积也扩大2倍。( )
4、填空
1、一个长方体和一个圆柱的体积相等,高也相等,那么它们的底面积( )。
2、 一根横截面面积是10平方厘米的圆柱形钢材,长是2米,它的体积是( )立方厘米。
拓展:把一根圆柱形木材横截成2段,表面积增加16平方厘米,它的底面积是多少平方厘米?如果这根木材长米,它的体积是多少立方厘米?
四、课堂小结
学习本节课你有哪些收获?还有哪些疑惑?(生汇报收获)
五、布置作业
教科书第21页练习三第1-4题。
教学内容:
教科书第十二册整理与反思以及111练习与实践13题。
教学目标:
1、用上、下、前、后、左、右描述物体的位置;
2、用东、南、西、北描述物体的方向;
3、用数对表示物体的具体位置;
4、比例尺的知识
教学目标:
1、使学生通过复习,比较系统地综合地运用各种描述的方法描述并确定物体的位置,体会用不同的方法确定位置的特点和作用;能综合地运用比例尺的知识确定物体之间的图上距离或实际距离。
2、在复习中训练并培养学生的方向感和空间观念、综合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以及识图、作图的能力。
3、在复习中让学生感受数学与生活的关系,利用数学自身的魅力发展学生对数学积极的情感,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积极性。
重点难点:
1、能根据文字描述在图上正确找出指定位置
2、能用数学语言准确描述图形中指定的位置。
教具学具:
教学光盘
教法写学法:
可以先复习确定物体位置的方法。比如,教师可以提问,我们已经学过哪几种确定物体位置的方法,由学生说出一种是用数对,一种是用方向和距离,由此引出东、南、西、北和东北、西北、东南、西南八个方向的复习。
然后出示课本上的街区平面图,可以先让学生说说街区图的内容,特别是比例尺1∶表示图上1 cm相当于实际距离多少米。然后由学生自己提出问题,请同学看图回答。以提问从阳光小区到邮局怎样走为例,如果学生回答:出小区穿过马路向左拐弯,到四季路再向右拐弯;沿着和平路向西,到四季路向北都应认可。当说出行进距离时,学生之间有时会出现较大误差。由此可以让学生看课本第106页下面街区图的局部放大图,看看该示意图是怎样量的,使学生明确通常是量目标位置所在的点到路的中轴线的距离。有了这个统一的约定,一般可要求六年级学生将图上距离的测量误差控制在2 mm之内。
复习时,也可以先讨论课本上两个少先队员的对话内容,再请学生提出问题。还可以在学生说出街区图的内容时,由回答比例尺1∶表示图上1 cm相当于实际距离多少米的提问,引出图上测量的问题。让学生看课本第106页下面街区图的局部放大图,搞清楚该怎样量,然后再看着第106页上面的街区图,提出问题,或讨论课本上两个少先队员对话中的问题。
教学内容:
教材第72页、第73页的例1、2、3题,练习十四第1--3题。
教学目标:
1.比较系统地掌握有关整数、分数、小数、百分数和负数的基础知识,进一步弄清概念间的联系与区别。
2.使学生熟练地掌握十进制计数法和整数、小数数位顺序表,并能正确地熟练地读、写整数与小数,会比较熟的大小。
3、通过整理和复习,感悟数学知识之间的内在联系和区别,初步学会知识的整理。
教学重点:
使学生比较系统地掌握整数、小数、分数、百分数和负数的基础知识。
教学难点:
弄清概念间的联系和区别。
教具准备:
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提问引入
(一)回顾知识
1.课件出示P72情境图
学生提取信息
总计人数名运动员
花费亿英镑
约占总人数的%
金牌数约占总数302枚的八分之一
第29届奥运会出现了%的负增长
提问:这些都是什么数?每个数有什么含义?完成73页做一做
2.同学们课下都收集了一些数据,请你汇报生活中用这些数的例子,并说说每个数的具体含义。(学生边说,教师边板书)
提问:有什么感受?
3.请你给这些数进行分类。
好,我们来看这些数,如果把这些数分类,可以怎样分?
教师监控 1
①学生按照整、小、分、百、分类。
②这些数叫整数还可以叫什么?(自然数)
③什么叫自然数?
④自然数和整数有什么关系?
⑤小学阶段我们研究的自然数就是整数,但以我们现在学习的知识来看整数还不只这些,我们还研究了负整数。
⑥想一想,整数和自然数的范围哪个更大?
过渡:这节课我们就对这些数的知识进行复习,整理。
二、小组合作,整理概念
(一)小组合作,进行数的整理
出示整理提示
1.根据数的特点找到数之间的联系,并用树形图的形式进行整理。
2.先小组讨论它们之间的联系,然后分工合作,汇报时要说清整理的理由。
3.如果不能够面面俱到,可以选取一部分数进行整理。
教学要求:
1.使学生认识比例尺的意义,学会求一幅平面图的比例尺。
2.使学生感受数学在解决问题中的作用,提高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和信心。
教学重点:
认识比例尺的意义。
教学难点:
求一幅平面图的比例尺。
教学过程:
一、铺垫孕伏:
1.填空
1千米=( )米 1米=( )分米 1分米=( )厘米 1厘米=( )毫米
30米=( )厘米 15千米=( )厘米 300厘米=( )分米
2.解比例(口述过程)
5/x=1/4 x/60=1/20
二、自主探究:
教学比例尺的意义
1.出示一张校舍平面图。
说明:这是学校的平面图,它是按照我们所学的比例知识,按照一定比例缩小后画在图纸上的。图里所量出的长度叫图上距离,与图上对应的地面上的长度是实际距离。(再举例说明,并板书:图上距离 实际距离)
2.出示例1
让学生算出结果。指名口答.老师板书解题方法和结果。再让学生说说求这个问题时要注意什么问题?(统一单位)提问:从求出的结果来看,你知道这张平面图的图上距离和实际距离的比是多少?(板书:图上距离和实际距离的比)
3.比例尺的意义。
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处处都有数学,经常要用到数学。像上面这样的问题,就通过数学方法,把实际的大小按图上距离和实际距离的比画了出来。在绘制地图和其他平面图时,我们把图上距离与实际距离的比,叫做这幅图的比例尺。(板书:叫做比例尺)提问:什么是一幅图的比例尺?根据黑板上这句话想一想,比例尺是怎样得到的?(板书:图上距离:实际距离=比例尺)上面题里平面图的比例尺是多少,(板书:1 :)你现在知道比例尺是用什么形式表示的吗?强调比例尺是一个比。说明为了计算简便,通常把比例尺写成前项为l的比,这种比例尺叫做数值比例尺。
4.线段比例尺。
提问:你知道上面所述的比例尺表示的具体意义吗,(1厘米表示实际距离厘米,也就是500米)说明比例尺还可以用线段来表示。提问:谁来说一说这幅线段比例尺表示的具体意义。
三、组织练习
1. 判断下面这段话中,哪些是比例尺,哪些不是?为什么?
(1) 图上长与实际长的比是1/400。( )
(2) 图上宽与实际宽的比是1:400。( )
(3) 图上面积与实际面积的比是1:。( )
(4) 实际长与图上长的比是400:1。( )
让学生做在作业本上,小组交流,再集体订正。
四、课堂小结
这节课学习了什么内容,(板书课题)你学到了什么?在本节课的学习中有什么体会?
教学内容:
比较正数和负数的大小。
教学目的:
1、借助数轴初步学会比较正数、0和负数之间的大小。
2、初步体会数轴上数的顺序,完成对数的结构的初步构建。
教学重、难点:
负数与负数的比较。
教学过程:
一、复习:
1、读数,指出哪些是正数,哪些是负数?
-8 + - + 0 -82
2、如果+20%表示增加20%,那么-6%表示 。
二、新授:
(一)教学例3:
1、怎样在数轴上表示数?(1、2、3、4、5、6、7)
2、出示例3:
(1)提问你能在一条直线上表示他们运动后的情况吗?
(2)让学生确定好起点(原点)、方向和单位长度。学生画完交流。
(3)教师在黑板上话好直线,在相应的点上用小图片代表大树和学生,在问怎样用数表示这些学生和大树的相对位置关系?(让学生把直线上的点和正负数对应起来。
(4)学生回答,教师在相应点的下方标出对应的数,再让学生说说直线上其他几个点代表的数,让学生对数轴上的点表示的正负数形成相对完整的认识。
(5)总结:我们可以像这样在直线上表示出正数、0和负数,像这样的直线我们叫数轴。
(6)引导学生观察:
A、从0起往右依次是?从0起往左依次是?你发现什么规律?
B、在数轴上除了可以表示整数外,还可以表示分数和小数。请学生在数轴上分别找到和-对应的点。如果从起点分别到和-处,应如何运动?
(7)练习:做一做的第1、2题。
(二)教学例4:
1、出示未来一周的天气情况,让学生把未来一周每天的最低气温在数轴上表示出来,并比较他们的大小。
2、学生交流比较的方法。
3、通过小精灵的话,引出利用数轴比较数的大小规定:在数轴上,从左到右的顺序就是数从小到大的顺序。
4、再让学生进行比较,利用学生的具体比较来说明“-8在-6的左边,所以-8〈-6”
5、再通过让另一学生比较“8〉6,但是-8〈-6”,使学生初步体会两负数比较大小时,绝对值大的负数反而小。
6、总结:负数比0小,所有的负数都在0的左边,也就是负数都比0小,而正数比0大,负数比正数小。
7、练习:做一做第3题。
三、巩固练习
1、练习一第4、5题。
2、练习一第6题。
3、某日傍晚,黄山的气温由上午的零上2摄氏度下降了7摄氏度,这天傍晚黄山的气温是 摄氏度。
四、全课总结
(1)在数轴上,从左到右的顺序就是数从小到大的顺序。
(2)负数比0小,正数比0大,负数比正数小。
第二课教学反思:
许多教师认为“负数”这个单元的内容很简单,不需要花过多精力学生就能基本能掌握。可如果深入钻研教材,其实会发现还有不少值得挖掘的内容可以向学生补充介绍。
例3——两个不同层面的拓展:
1、在数轴上表示数要求的拓展。
数轴除了可以表示整数,还可以表示小数和分数。教材例3只表示出正、负整数,最后一个自然段要求学生表示出—。建议此处教师补充要求学生表示出“+”的位置,因为这样便于对比发现两个数离原点的距离相等,只不过分别在0的左右两端,渗透+和—绝对值相等。
同时,还应补充在数轴上表示分数,如—1/3、—3/2等,提升学生数形结合能力,为例4的教学打下夯实的基础。
2、渗透负数加减法
教材中所呈现的数轴可以充分加以应用,如可补充提问:在“—2”位置的同学如果接着向西走1米,将会到达数轴什么位置?如果是向东走1米呢?如果他从“—2”的位置要走到“—4”,应该如何运动?如果他想从“—2”的位置到达“+3”,又该如何运动?其实,这些问题就是解决—2—1;2+1;—4—(—2);3—(—2)等于几,这样的设计对于学生初中进一步学习代数知识是极为有利的。
例4——薄书读厚、厚书读薄。
薄书读厚——负数大小比较的三种类型(正数和负数、0和负数、负数和负数)
例4教材只提出一个大的问题“比较它们的大小”,这些数的大小比较可以分为几类?每类比较又有什么方法,教材则没有明确标明。所以教学中,当学生明确数轴从左到右的顺序就是数从小到大的顺序基础上,我还挖掘了三种不同类型,一一请学生介绍比较方法,将薄书读厚。
将厚书读薄——无论哪种类型,比较方法万变不离其宗。
无论哪种比较方法,最终都可回归到“数轴上左边的数比右边的数小。”即使有学生在比较—8和—6大小时是用“8>6,所以—8。
教学内容:
比较正数和负数的大小。
教学目的:
1、借助数轴初步学会比较正数、0和负数之间的大小。
2、初步体会数轴上数的顺序,完成对数的结构的初步构建。
教学重、难点:
负数与负数的比较。
教学过程:
一、复习:
1、读数,指出哪些是正数,哪些是负数?
-8 + - + 0 -82
2、如果+20%表示增加20%,那么-6%表示 。
二、新授:
(一)教学例3:
1、怎样在数轴上表示数?(1、2、3、4、5、6、7)
2、出示例3:
(1)提问你能在一条直线上表示他们运动后的情况吗?
(2)让学生确定好起点(原点)、方向和单位长度。学生画完交流。
(3)教师在黑板上话好直线,在相应的点上用小图片代表大树和学生,在问怎样用数表示这些学生和大树的相对位置关系?(让学生把直线上的点和正负数对应起来。
(4)学生回答,教师在相应点的下方标出对应的数,再让学生说说直线上其他几个点代表的数,让学生对数轴上的点表示的正负数形成相对完整的.认识。
(5)总结:我们可以像这样在直线上表示出正数、0和负数,像这样的直线我们叫数轴。
(6)引导学生观察:
A、从0起往右依次是?从0起往左依次是?你发现什么规律?
B、在数轴上除了可以表示整数外,还可以表示分数和小数。请学生在数轴上分别找到和-对应的点。如果从起点分别到和-处,应如何运动?
(7)练习:做一做的第1、2题。
(二)教学例4:
1、出示未来一周的天气情况,让学生把未来一周每天的最低气温在数轴上表示出来,并比较他们的大小。
2、学生交流比较的方法。
3、通过小精灵的话,引出利用数轴比较数的大小规定:在数轴上,从左到右的顺序就是数从小到大的顺序。
4、再让学生进行比较,利用学生的具体比较来说明“-8在-6的左边,所以-8〈-6”
5、再通过让另一学生比较“8〉6,但是-8〈-6”,使学生初步体会两负数比较大小时,绝对值大的负数反而小。
6、总结:负数比0小,所有的负数都在0的左边,也就是负数都比0小,而正数比0大,负数比正数小。
7、练习:做一做第3题。
三、巩固练习
1、练习一第4、5题。
2、练习一第6题。
3、某日傍晚,黄山的气温由上午的零上2摄氏度下降了7摄氏度,这天傍晚黄山的气温是 摄氏度。
四、全课总结
(1)在数轴上,从左到右的顺序就是数从小到大的顺序。
(2)负数比0小,正数比0大,负数比正数小。
第二课教学反思:
许多教师认为“负数”这个单元的内容很简单,不需要花过多精力学生就能基本能掌握。可如果深入钻研教材,其实会发现还有不少值得挖掘的内容可以向学生补充介绍。
例3——两个不同层面的拓展:
1、在数轴上表示数要求的拓展。
数轴除了可以表示整数,还可以表示小数和分数。教材例3只表示出正、负整数,最后一个自然段要求学生表示出—。建议此处教师补充要求学生表示出“+”的位置,因为这样便于对比发现两个数离原点的距离相等,只不过分别在0的左右两端,渗透+和—绝对值相等。
同时,还应补充在数轴上表示分数,如—1/3、—3/2等,提升学生数形结合能力,为例4的教学打下夯实的基础。
2、渗透负数加减法
教材中所呈现的数轴可以充分加以应用,如可补充提问:在“—2”位置的同学如果接着向西走1米,将会到达数轴什么位置?如果是向东走1米呢?如果他从“—2”的位置要走到“—4”,应该如何运动?如果他想从“—2”的位置到达“+3”,又该如何运动?其实,这些问题就是解决—2—1;2+1;—4—(—2);3—(—2)等于几,这样的设计对于学生初中进一步学习代数知识是极为有利的。
例4——薄书读厚、厚书读薄。
薄书读厚——负数大小比较的三种类型(正数和负数、0和负数、负数和负数)
例4教材只提出一个大的问题“比较它们的大小”,这些数的大小比较可以分为几类?每类比较又有什么方法,教材则没有明确标明。所以教学中,当学生明确数轴从左到右的顺序就是数从小到大的顺序基础上,我还挖掘了三种不同类型,一一请学生介绍比较方法,将薄书读厚。
将厚书读薄——无论哪种类型,比较方法万变不离其宗。
无论哪种比较方法,最终都可回归到“数轴上左边的数比右边的数小。”即使有学生在比较—8和—6大小时是用“8>6,所以—8。
教学要求:
1.使学生能有效地使用自己的眼、耳、鼻、舌、身,获得准确的感性材料。
2. 培养学生对看到的、听到的事物进行了深入理解和准确把握。
3. 观察力的训练是伴随着理解思维而进行的,同时也检查你的记忆力。
教学重点:
培养学生的对看到的、听到的事物进行了深入理解和准确把握。
教学难点:
开拓学生是思维能力。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要使自己更聪明,就要经常训练自己的头脑,在多观察、多思考问题中使思路灵活,就能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所以观察力的训练是伴随着理解思维而进行的,同时也检查你的记忆力,即你是否见多识广,你是否一看就清楚,或者一听就明白。愿这一节课能使你的头脑更灵活。
二、知识新授与应用
1.课件出示:一组有趣的图片
图1:柱子是圆的还是方的?仔细看一看。
让学生先同桌互相说一说,看到了什么?
图2:看着黑点身体前后移动。
让学生跟着要求做,然后说一说看到的.。
图3:有多少个黑点?
图4:是静的还是动的?
图5:“弗雷泽螺旋”是最有影响的幻觉图形。
你所看到的好像是个螺旋,但其实它是一系列完好的同心圆!这幅图形如此巧妙,以至于会促使你的手指沿着错误的方向追寻它的轨迹
教师介绍学生认识。
2、练习。
三、回顾小结:
学生谈收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