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身边的文档专家,晒文网欢迎您!
当前位置:首页 > > 办公范文 > > 教学 > 正文

化学反应与能量的变化教案5篇 化学反应与能量的变化教学反思

2024-03-07 10:50:55教学

化学反应与能量的变化教案5篇 化学反应与能量的变化教学反思

  下面是范文网小编分享的化学反应与能量的变化教案5篇 化学反应与能量的变化教学反思,以供参考。

化学反应与能量的变化教案5篇 化学反应与能量的变化教学反思

化学反应与能量的变化教案1

  第一章 化学反应及能量变化

  【教材分析】

  ▲本节教材包括:化学反应的类型、氧化还原反应、氧化剂与还原剂三部分,主要从化合价的升降、电子的转移讨论氧化还原反应。

  ▲"氧化还原反应原教材穿插在第一章"卤素"中学习,新旧教材这部分的要求基本一致,但比起原教材来,新教材有三个特色:

  1、结构合理:新教材从研究燃烧出发,导入氧化还原,先由复习初中所学的四种基本类型入手,对照Fe2O3+3CO==2Fe+3CO2类属判断的矛盾导出氧化还原,顺理成章。全节拟成三个相互联系的问题,纲目清晰。

  2、表述生动:用拟人漫画形象生动的表述概念,激发兴趣,便于理解。

  3、联系实际:列举生产、生活中对人类有益或有害的氧化还原反应。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以价态升降和电子转移的观点理解氧化还原反应,氧化剂、还原剂的概念。

  (2)了解初中所学的基本反应类型与氧化还原不同分类的关系。

  (3)会用"双线桥"式表示基本的氧化还原方程式。

  能力目标:通过判断一个反应是否是氧化还原,谁是氧化剂、还原剂,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

  情感目标:培养学生能用辨证的对立统一的观点分析事物的意识。

  【课时分配】

  3课时:

  (1)学习"一、二";

  (2)学习"三",练习写"双线桥"反应式;

  (3)课堂小结,课堂训练及作业评析、补偿。

  【教学设计】

  1、化合价的升降、电子的转移

  教学内容要点

  教与学活动建议

  一、化学反应类型

  初中化学学习了化学反应分类共有:

  1、根据反应物与生成物的种数、类别分:

  基本类型:化合:A+B=AB

  分解:AB=A+B

  置换:A+BC=AC+B

  复分解:AB+CD=AD+CB

  2、根据反应物得失氧分:

  氧化:物质得到氧

  还原:物质失去氧

  3、判断反应属于何类型:

  Fe2O3+3CO==2Fe+3CO

  CuO+H2===Cu+H2O

  二、氧化还原反应:

  1、实验分析:

  实例:CuO + H2 = Cu + H2O

  ↓ ↓

  从得失氧分析:失氧 得氧

  ↓ ↓

  从升降价分析:降价 升价

  ↓ ↓

  电子转移分析:得e 失e

  ↓ ↓

  反应结论: 还原反应 氧化反应

  ------------

  同时发生,称为氧化还原反应

  2、概念迁移:

  用价态升降和电子转移的观点判断没有得失氧的反应。

  (1)电子完全得失:2Na + Cl2 === 2NaCl

  (2)电子对偏移:H2 + Cl2 === 2HCl

  得出氧化还原的本质定义:

  凡是有电子转移(得失、偏移)的反应。

  3、氧化还原反应与四种基本反应类型的关系。

  三、氧化剂和还原剂

  1、实例分析:

  CuO + H2 = Cu + H2O

  ↓ ↓

  还原反应 氧化反应

  ↓ ↓

  被还原 被氧化

  ↓ ↓

  氧化剂 还原剂

  ↓ ↓

  得电子物质 失电子物质

  ------------------------

  从反应物中找

  2、用"双线桥式"表示氧化还原反应

  ▲联系生活生产实际,了解氧化还原反应对人类社会的利弊。

  ▲询问学生回顾初中化学知识引入:

  1、初中化学学习过那些类型?各有何特点?(引出左列各基本类型的特征)

  2、从得失氧的角度还学习过那些类型?(以CuO与H2的反应为例,它属于何类型?)

  3、Fe2O3和CO的反应属于什么基本类型?(激发学生思维中的'矛盾点,引出氧化还原反应进一步的认识)

  ▲由学生按照左列(1)-(3)的三个层次分析,得出氧化还原反应的结论。指出;从价态变化和电子转移观点来分析化学反应。

  可以扩展到对许多没有氧参加的化学变化实质的认识.

  (引出Na与Cl2,H2与Cl2反应)

  ▲最好能运用电教手段将课本图1-2,1-5,1-8改成动画,配合分析各概念放映。

  ▲学生以左列两反应为例,分析Na、H2发生氧化反应,Cl2发生反应。也可扩充至其他实例。

  教师提示学生全面理解:电子转移包括电子的偏移和电子的得失

  ▲由学生说出课本图1-7的含义,以明确氧化还原与基本类型的关系。

  ▲进一步引导学生分析"还原反应-被还原-氧化剂"和"氧化反应-被氧化-还原剂"的内联系

  (配合课本图1-8的动画分析)

  ▲归纳小结:师生共同讨论。

  综合得出如下的氧化还原反应对立统一关系的两根推断线:

  实质 判断依据 元素变化 反应物称为 反应物性质

  失e —→ 升价 —→ 被氧化 —→ 还原剂 —→ 还原性 得e —→ 降价 —→ 被还原 —→ 氧化剂 —→ 氧化性

化学反应与能量的变化教案2

  一、教学目的要求

  1、使学生了解化学反应中的能量变化,了解吸热反应和放热反应。

  2、常识性介绍燃料充分燃烧的条件,培养学生节约能源及环境保护等意识。

  二、教学重点难点

  1、重点:化学反应解其能量变化,放热反应和吸热反应。

  2、难点:化学反应中能量变化观点的建立。

  三、教学方法步骤

  本节教学应在教师的指导下,通过录像、影碟等多媒体手段,加强学生对化学反应中的能量观的认识,让学生通过阅读、观摩、讨论等学习形式,主动了解和掌握有关知识。具体教学可根据实际情况灵活安排。

  四、课时安排

  1课时。

  五、教学内容

  [引言] 人类最早利用的化学现象是什么??(燃烧) 早期古人怎么取火?(钻木取火)

  [讲述] 在第一节中就讲到,人类的进步和发展与火有密切的联系,对于燃烧的探究是一个既古老而又年轻的课题,过去我们曾经研究过,现在仍然在研究,将来还会继续研究。 为什么对燃烧这一古老的化学现象我们要一直研究下去呢?因为,研究燃烧中的反应、能量变化、燃烧效率及产物对环境的影响,对人类的`生存和发展有着重要的意义。 今天我们就来研究化学反应中的能量变化。

  [板书] 第三节 化学反应中的能量变化 一、化学反应中的能量变化

  [提问] 在当今世界上使用最广的能源是那种能源?你身边接触到最为常见的能源是什么样的能源?(化学反应释放出的能量是当今世界上最重要的能源。最为常见的能源是热能,比如:燃烧放出的热。)

  [边讲述边板书] 1、化学反应中的能量变化通常表现为热量的变化。

  [提问] 写出至少四个可燃物燃烧的反应。

  [学生板书] H2 + O2 -----H2O CO + O2 ------CO2 C + O2 --------CO2 CH4 + O2 ------CO2 + H2O [讲述] 可燃物的燃烧是最常见的有热量放出的反应。

  [提问] 什么是燃烧?(通常讲的燃烧是指可燃物与空气中的氧气发生的一种发光发热的剧烈的氧化反应。) 燃烧的条件是什么?(燃烧的条件有两个:一是可燃物与氧气接触;二是可燃物的温度达到着火点。)

  [提问] 燃烧是一种放出热量的化学反应,那么,化学反应都是放热的吗?(不一定。)

化学反应与能量的变化教案3

  教学重点:

  了解化学反应原理的基本学习方法——概念模型法

  教学难点:

  “有效碰撞”和“活化分子与活化能”的概念模型

  引入:化学研究的核心问题是化学反应,化学反应原理所包含的内容与学习化

  学反应原理的方法正是本书要探讨的内容。

  阅读:P 1第一、二、三段

  问题:1、化学反应是怎样发生的?

  2、为什么有的反应快、有的反应慢?它遵循怎样的规律?

  3、如何控制化学反应为人所用?

  【板书】一、化学反应原理有规律可循

  观察下面氢气化学性质的比较表:

  【说明】:同样是氢气发生的反应,但在反应条件,反应的难易程度上有着很大

  的区别。

  这是因为:物质之间能否发生反应,由物质本身的性质决定的,对于能够发生的化学反应,影响化学反应速率的基本原因也是反应物本身的性质,我们称之为“内因”。

  【分析】:同种物质之间,在不同的条件下,反应的程度可能不同(如氢气与氧

  气的反应),说明外界条件可以促使其反应发生。

  即:“内因”已经具备,“外因”则是变化的条件。不同的外界条件都能够

  改变化学反应的速率。

  1、错综复杂的化学反应

  受“内因”与“外因”的影响。

  2、化学反应原理的基本内容

  如氢气与氮气的反应,即使在如此条件下,也不能完全得到生成物,说明该反应是有一定的限度的。

  “化学反应速率”、“方向与极限”正是化学反应原理要研究的问题。(在不同物质体系,不同的环境中,化学反应所遵循的规律是不同的)

  3、化学反应原理的学习方法

  【阅读】:P 2 — 3

  【板书】二、简化概念模型

  简化概念模型的设想:突出化学反应最重要的内涵,忽略其他因素的干扰。即有意识地忽略事物的某些特征,抽象出关键的因素。

  优点:气体分子运动空间远大于自身体积所占有的空间,环境影响因素相对较少。(若在水溶液中的反应,水是较大量的,研究水溶液中的化学反应就不能忽略水分子的作用)

  1、有效碰撞——发生化学反应的充分条件

  原因:并不是每次分子间的碰撞都会引起化学反应,只有很少部分的气

  体分子碰撞是有效的,即有效碰撞。

  2、活化分子与活化能

  活化分子——具有较高能量,能够发生有效碰撞的分子。

  活化能——活化分子高出反应物分子平均能量部分。

  化学反应速率、有效碰撞、活化分子、活化能之间的关系:

  化学反应速率的大小有效碰撞的次数单位体积内反应物

  中活化分子的多少(并非每一次活化分子的碰撞都是有效碰撞,还必须按照一定的方向互相碰撞才是有效碰撞)

  普通分子活化分子有效碰撞能量活化能合理取向

  3、催化剂作用简介

  当反应条件不同时,化学反应的活化能可以不同,催化剂的使用就是实例之一。

  1-1化学反应与能量的变化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使学生了解化学反应中能量转化的原因和常见的能量转化形式;

  2.认识化学反应过程的物质变化和能量变化;

  3.了解反应热和焓变的涵义;

  4.能正确认识、书写热化学方程式。

  过程与方法:

  1.通过对学习资料的查找与交流,培养学生获取信息、理解信息并得出结论的能力以及语言表达能力;

  2.通过从化学键的角度分析化学反应,引导学生分析引起反应热的本质。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从微观的角度理解化学问题。

  教学重点:

  热化学方程式的书写和反应热与键能

  教学难点:

  反应热与键能

  教学过程:

  [讨论]在我们学过的化学反应当中,有哪些反应伴随着能量(热量)变化?

  [引言]通过讨论知道,在化学反应当中,常件有能量变化,现在我们来学习

  化学反应

  中的能量变化。

  [板书]第一章化学反应与能量

  第一节化学反应与能量的`变化

  一、反应热焓变:在化学反应过程中放出或吸收的热量、通常叫做反应热。又称焓变。

  (1)符号:用△H表示。

  (2)单位:一般采用kJ/mol。

  (3)可直接测量,测量仪器叫量热计。

  (4)研究对象:一定压强下,在敞口容器中发生的反应所放出或吸收的热量。

  (5)反应热产生的原因:

  [设疑]例如:H2(g)+Cl2(g) = 2HCl(g)

  实验测得lmol H2与lmol Cl2反应生成2 mol HCl时放出184.6 kJ的热量,从微观角度应如何解释?

  [电脑投影]

  [析疑]

  化学键断裂时需要吸收能量。吸收总能量为:436kJ+243kJ=679 kJ,化学键形成时需要释放能量。释放总能量为:431kJ+431kJ=862 kJ,反应热的计算:862kJ—679kJ=183kJ

  [讲述]任何化学反应都有反应热,这是由于反应物中旧化学键断裂时,需要克服原子间的相互作用而吸收能量;当原子重新组成生成物、新化学键形成时,又要释放能量。新化学键形成时所释放的总能量与反应物中旧化学键断裂时所吸收的总能量的差就是此反应的反应热。

  [板书]

  (6)反应热表示方法:

  [学生阅读教材小结]①当生成物释放的总能量大于反应物吸收的总能量时,反应为放热反应,使反应本身能量降低,规定放热反应△H为“一”,所以△H为“一”或△H<0时为放热反应。

  上述反应H2(g)+Cl2(g) = 2HCl(g),反应热测量的实验数据为184.6

  kJ/mol,与计算数据183kJ/mol很接近,一般用实验数据表示,所以△H =-184.6 kJ/mol。

  ②当生成物释放的总能量小于反应物吸收的总能量时,反应是吸热反应,通过加热、光照等方法吸收能量,使反应本身能量升高,规定△H为“+”,所以△H为“+”或△H>0时为吸热反应。

  [板书] △H为“+”或△H>0时为吸热反应;△H为“一”或△H<0时为放热反应。

  [投影]

  [讲解]

  (1)如果反应物所具有的总能量大于生成物所具有的总能量,反应物转化为生成物时放出热量。反应为放热反应。规定放热反应△H为“一”。

  (2)如果反应物所具有的总能量小于生成物所具有的总能量,反应物转化为生成物时吸收热量。反应为吸热反应。规定△H为“+”。

  [投影]

  例1:1molC与1molH2O(g)反应失成lmol CO(g)和1mol H2(g),需要吸收131.5kJ的热量,该反应的反应热为△kJ/mol。(+131.5)

  例2:拆开lmol H—H键、lmol N-H键、lmolN≡N键分别需要的能量是436kJ、391kJ、946N,则1mol N2生成NH3的反应热为

  NH3的反应热为。,1mol H2生成

  分析:N2(g)+3H2(g)=2NH3(g),因拆开lmol N—H键和生成lmol N—

化学反应与能量的变化教案4

  教学目标概览

  (一)知识目标

  1、 使学生了解化学反应中的能量变化,了解吸热反应和放热反应。

  2、常识性介绍燃烧的条件,明确燃料完全燃烧的方法和意义。

  (二)能力目标

  学习图表表示吸热反应和放热反应中能量变化的方法,培养观察分析实验、阅读图表的能力。通过研究性课题学习调查研究的方法,培养实践和创新能力。

  (三)情感目标

  通过对家庭所用燃料问题进行专题调查,培养学生理论联系实际的科学态度和节约能源、保护环境的意识。

  教学重点:

  化学反应中的能量变化,吸热反应和放热反应

  教学难点:

  对化学反应中的能量“贮存”和“释放”的理解。

  教学方法:

  边讲边实验

  教学过程:

  [引言] 在我们所学过的化学反应中,有的化学反应是为了制取某些物质的,比如:实验室制取H2:Zn + H2SO4 = ZnSO4 + H2↑,而有的化学反应是为了利用化学反应所释放的能量,比如:炭的燃烧和氧炔焰中所发生的化学反应。化学反应所放出的能量是当今世界上最重要的能源,如煤、石油、天然气等化石燃料燃烧所产生的热量。

  请同学看书P19 1-14,所以研究化学反应及其能量变化是非常重要的。

  [板书] 第三节 化学反应中的能量变化

  化学反应中的能量变化

  请同学们举出见到的放热反应和吸热反应实例。

  [实验] 四人一组做课本实验1-3、1-4

  请同学们归纳实验现象。

  [小结] 化学反应中的`能量变化常表现为热量的变化,铝片与盐酸反应、燃料的燃烧都要放出热量,这类反应叫做放热反应;Ba(OH)2·8H2O与NH4Cl的反应要吸收热量,这类反应叫做吸热反应。

  [讨论]为什么有的化学反应会放出热量,而有的化学反应却需要吸收热量呢?

化学反应与能量的变化教案5

  学习目标

  1.了解反应热、热化学方程式等概念,了解吸热反应和放热反应的原理;

  2.掌握热化学方程式的书写及其注意事项。

  学习过程

  一、自学探究

  1.请回忆学过的化学反应中,哪些是放热反应,哪些是吸热反应?

  2.从微观(化学键的断裂和形成)的角度讨论:为什么有些反应是放热的,而有些反应是吸热的?

  3.叫反应热;反应热用符号表示,单位一般采用。

  在中学化学中,一般研究的是在下,在中发生的反应所放出或吸收的热量。

  4.对放热反应,△H为数,即△H0;对吸热反应,△H为数,

  即△H0。

  5.什么叫热化学方程式?为什么书写热化学方程式时要注明反应物和生成物的.聚集状态?

  6.举例说明热化学方程式与一般的化学方程式有什么区别?我们在书写热化学方程式时要注意什么问题?

  二、总结与评价

  【总结】

  在化学反应中放出或吸收的热量,通常叫做反应热。反应热用符号△H表示,单位一般为kJ/mol。当△H<0时,为放热反应;当△h>0时,为吸热反应。表明反应所放出或吸收的热量的化学方程式,叫做热化学方程式。书写热化学方程式时,应注意:

  (1)注意△H的“+”与“-”,放热反应为“-”,吸热反应为“+”;(2)要注明反应物和生成物的聚集状态。(3)方程式要配平,热化学方程式各物质前的化学计量数可以是整数,也可以是分数,通常以燃烧1mol物质或生成1molH2O(l)为标准。

  (4)注明反应的温度和压强(无注明通常指101kPa和25℃)

  【评价】

  1.如果反应物所具有的总能量大于生成物所具有的总能量,反应物转化为生成物时热量,△H0;反之,如果反应物所具有的总能量生成物所具有的总能量,反应物转化为生成物时热量,△H0。

  1.4克硫粉完全燃烧时放出37kJ热量,该反应的热化学方程式是:

  3.在同温同压下,下列各组热化学方程式中,△H2>△H1的是().A.2H2(g)+O2(g)=2H2O(g);△H12H2(g)+O2(g)=2H2O(l);△H2B.S(g)+O2(g)=SO2(g);△H1S(s)+O2(g)=SO2(g);△H2C.CO(g)+1/2O2(g)=CO2(g);△H12CO(g)+O2(g)=2CO2(g);△H2D.H2(g)+Cl2(g)=2HCl(g);△H11/2H2(g)+1/2Cl2(g)=HCl(g);△H2

  4.在一定条件下,CO和CH4燃烧的热化学方程式分别为:

  2CO(g)+O2(g)=2CO2(g);△H=-566kJ

  CH4(g)+2O2(g)=CO2(g)+2H2O(l);△H=-890kJ

  由1molCO和3molCH4组成的混和气在上述条件下完全燃烧时,释放的热量为()。

  A.2912kJB.2953kJC.3236kJD.3867kJ