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身边的文档专家,晒文网欢迎您!
当前位置:首页 > > 办公范文 > > 教学 > 正文

四年级下册数学教学设计(精华7篇)

2023-06-24 10:48:05教学

四年级下册数学教学设计(精华7篇)

  【前言】在教学设计中,我们需要注重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让他们在学习中获得更多的收获和成长。本文是网友“evm2”收集的四年级下册数学教学设计(共7篇),供大家参阅。

四年级下册数学教学设计

四年级下册教学设计 篇1

《轴对称》教学设计

  涞源一小城关校区 杨海燕

  教学目标:

  1.通过观察图形,体会轴对称图形的特征,通过数一数对应点到对称轴的距离,概括出轴对称的性质。

  2.会画出一个轴对称图形的另一半,掌握画图的方法和步骤:先画出几个关键点的对应点,再连线。

  3.让学生在探究的过程中进一步增强动手实践能力,发展空间观念,培养审美观念和学习数学的兴趣。 重难点:

  体会轴对称图形的特征,能在方格纸上画出轴对称图形的另一半。教具学具:

  多媒体课件 教学时间: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感知对称、引入新课

  今天上课之前我要送给大家一个礼物,想知道是什么吗?同学们请仔细观察,教师表演剪纸。这是什么?(蝴蝶)

  观察这只蝴蝶外形,有什么特点?(左右一样,折起来两边完全重合)这样的图形在数学上叫做什么图形?(轴对称图形)

  今天这节课我们就来研究轴对称。(板书课题)

  师:在前面的学习中,我们认识过轴对称图形,谁来说说什么样的图形是轴对称图形?它有什么特点?(重点引导学生说出对折后,完全重合,能找到一条或多条对称轴)

  师:在我们的生活中也有一些轴对称的图形,我们一起去看看。

  出示图片:这些图形都是轴对称图形吗?找到它们的对称轴,并画出来。(强调:对称轴用虚线画)

  师:你还见过哪些轴对称图形?

  师:我们以虎头剪纸为例,谁再来说说轴对称图形的特点?

  演示后说明:如果一个图形沿着一条直线对折,直线两侧的图形能够完全重合,这个图形就叫轴对称图形。这条直线叫它的对称轴。二、充分感知、探究新知。(一)、出示书上例1图。

  1、师:这个松树图是轴对称图形吗?中间这一条直线表示什么? 师:仔细观察,看一看,数一数,你能有什么发现?

(提示:先看一看再数一数这个图有几个重要的点?这些点也就是这幅图的关键点)师:在小组内交流一下你发现了什么?

  师说明:将一个轴对称图形沿对称轴对折后,能够完全重合的两个点称为一组对应点,如A是A’的对应点,也可以反过来说A’是A的对应点,不能单一的说哪个点是对应点。

  小组汇报,引导学生填空:

(1)点A和点A在这幅图中是两个对应点,它们到对称轴的距离都是()个小格。

(2)点B和点()是对应点,它们到对称轴的距离都是()个小格。(3)点C和点()是对应点,它们到对称轴的距离都是()个小格。(4)在轴对称图形中,对称轴两侧相对的点到对称轴的距离()。(5)每一组对应点的连线都和对称轴垂直。2、出示脸谱图。

  师:这是四个不同的脸谱,你们能把它们补充完整吗? 学生汇报:

  师:能告诉大家你是怎样找的又快又准确的吗?

  3、小结:在轴对称图形中,对称轴两侧相对的点到对称轴两侧的距离相等。我们可以用这个性质来判断一个图形是否是对称图形。或者画对称图形。3(二)、出示课件例2。

  师:你能补全下面这个轴对称图形吗?画之前猜一猜,这是一个什么图形? 那么请先思考一下怎样才能画得又快又好?先画什么?再画什么?同排两个同学议一议,再用铅笔在书上试着画一画。师:谁来说说你们是怎样画的?

  汇报,引导讲解:第一步:找关键点。第二步:标对应点。第三步:顺次连线。小结:我们在补全对称图形时要先找出所给图形的关键点,然后数出或量出图形关键点到对称轴的距离,再在对称轴的另一侧找出关键点的对称点,最后按照所给图形,顺次连结各点,这样就能画出所给图形的轴对称图形。4、(出示做一做练习题)

  师:学习了方法,现在就来试一试,画出下面这个轴对称图形的另一半。先想想补全后是什么?然后按照刚才同学们总结的经验,自己动手画出来吧!展示画法,谁再来告诉大家你是怎样画的?根据板书总结方法。三、知识运用、巩固新知。1、练习二十第1题。

  师:下面这些是轴对称图形吗?画出它们的对称轴,看看能画几条?通过这几个图形,你有什么发现?(有的对称图形有两条对称轴,有的有多条对称轴。)2、练习二十第5题。师:观察一下,下面的这些图形各是从那张纸上剪下来的?连一连。

  3、刚才老师剪这只蝴蝶是把长方形纸对折了几次,如果把一张长方形纸连续对折3次,剪出的会是什么图案?

  如果用一张圆形纸对折若干次,剪出的图形会怎样? 4、欣赏图片。

  古今中外,有许多著名的建筑就是对称的,我们去看一看。(课件展示)漂亮吗? 四、全课总结。

  欣赏完这些美丽的建筑,这节课也将接近尾声,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们学到了什么,都有哪些收获?

  只要我们在生活中去留心观察,我们就能发现更多的轴对称图形。只要我们用心去学习,我相信你们就是未来的设计师,设计出更加美丽的对称图片。板书

  轴 对 称

  对折后完全重合1、找关键点 2、标对应点 3、顺次连线

四年级数学教学设计 篇2

  平均数教学设计

  四年级数学教案

  教学内容:小学数学第七册第八单元信息窗一平均数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目标:结合生活实例,理解平均数的实际意义,学会求平均数的方法,能根据具体情况运用平均数分析与解决实际问题。 2、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小组合作探索活动,提高分析与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的估算能力以及小组合作意识。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在探索与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培养良好的数学情感,感受数学与现实生活的密切联系。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理解平均数的意义,掌握求平均数的方法。教学难点:理解平均数的意义 教学流程:

? 一、情景导入:

  1、谈话激趣:今天老师给同学们带了一份小礼物,想不想知道是什么?(教师拿给学生看)喜欢吃糖吗?(喜欢)不过,要想拿到老师的礼物可不那么容易!这些糖要由你们自己来分,而分糖需要用到本节课所学的知识,你们只有学会了知识才能分到糖。怎么样?有没有信心拿到糖?()。

  2、创设情景,引发争论: 师:刚才,老师先给一、二小组的同学每人分了一袋糖,打开看看,告诉同学们你分了几块?(学生报分到的糖数,教师记录)

  一组 二组 学号 糖数 学号 糖数 1 9 1 9 2 7 2 6 3 8 3 7 4 10

  师:请同学们观察表格,评论一下老师分的怎么样?(学生自由发言)教师进一步引导:从两个小组整体分糖情况来看,怎么样?(学生集体探讨)

  生:应该比一比平均每人分了几块糖?

  师:也就是说要让每个人分的糖数怎么样?(一样多)

? 二、探索方法、揭示概念

  1、小组活动:

  师:现在两个小组每个人分的糖数都不同,你们能想办法让小组内每个人分的一样多吗?()下面分小组进行,一、二小组的同学直接用糖分,其他同学观察屏幕上的数据算一算,每人应该分几块?(学生小组活动)

  2、学生交流:

  先请分糖的同学说一说他们是怎么分的?再由其他同学交流算法。方法一:移多补少法

  将一组1号同学拿出1块给3号同学,每个人都是8块。

  将二组4号同学拿出2块给2号同学,1号拿1块给3号,每个人也都是8块。

  方法二:

  一组: 9+7+8=24 二组:9+6+7+10=32 24÷3=8 32÷4=8 结合学生的交流教师板书算式。并进一步探讨:这样做是先算的什么?再算什么?为什么一组要除以3,二组要除以4呢?

  师:虽然同学们用的方法不同,但是得到的结果是相同的。3、揭示概念

  师:同学们来看,一组这个8是什么意思?(每个人分的糖数)是一组同学原来分的糖数吗?(不是)它是怎么得来的?(是把24平均分得来的)24是谁的和?(7、8、9)也就是说8是把7、8、9这三个数的和平均分得到的。那我们就说8是7、8、9这三个数的平均数(板书课题:平均数)

  师:同学们来看,二组的这个8是谁的平均数?(9、6、7、10四个数的平均数)师:那么,从平均分的结果来看,老师对两个小组的同学公平吗?(公平)。在人数不同不能用总数比较时,是什么帮我们解决了这个难题?(平均数)。

  4、小练习

⑴师:同学们已经认识了平均数,那你会求吗?做几个题试试?(课件出示题目)学生尝试练习。

⑵集体交流:利用实物投影展示学生不同解答方法。(只求总数;分步计算;综合算式)通过观察不同的解答方法,集体探讨达成共识:算出总数后有几个数就除以几,得平均数;综合算式要加小括号。

⑶总结方法:

  师:通过刚才的练习,谁来说一说怎样求平均数?()求平均数的时应该注意什么问题?

? 三、理解平均数 1、出示问题

  师:老师这里还有一种分糖方案(课件出示)一组 二组 学号 糖数 学号 糖数 1 8 1 7 2 10 2 8 3 12 3 11 4 10

  同学们评论一下:这样分对两个小组的同学公平吗?(独立思考)2、集体交流:

  学生交流,教师引导:老师偏向哪个小组了?你是用什么比较的?为什么不用总数比较呢?

  3、揭示意义

  师:人数不一样多时,用总数比不公平,要用平均数进行 四年级数学教案

  比较,因为平均数能比较好的反映出一组数据的整体水平。4、小练习

  师:其实,平均数可以帮我们解决很多生活中的问题。请看大屏幕:(课件出示题目)

  学生独立思考,集体交流,教师引导:为什么不直接比总数?通过比较哪个小组的整体水平要高一些?

? 四、巩固练习

(一)、平均数与组中数的关系:

  1、课件出示练习题(某种饼干销售统计图)⑴、学生观察统计图,说一说看到了什么? ⑵、提出要求:估计一下,这种饼干第一季度平均每月销售多少包?(学生交流自己估计的结果)

  师:怎样才能知道自己估计的是否准确呢? 生:算一算(学生计算)⑶总结:

  请估计错误的同学向对的同学请教方法,通过学生的互动交流,总结出:平均数不能比最大的数大,也不能比最小的数小,而是在最大数和最小数之间。

  2、应用平均数 (过河问题)

  课件出示题目,通过讨论引导学生理解“平均水深113厘米”的含义,结合水下示意图加深对题意的理解。

(二)、平均数与极值数的关系 1、题目:应聘普通职员

⑴课件出示:两家公司职员的月平均工资发放表 ⑵出示两家公司详细的工资发放表

  观察表格引发讨论:为什么海河公司职员的月平均工资高,而普通职员的工资却低了呢?(学生讨论)通过探讨明确:因为经理的工资太高,导致这家公司的月平均工资高。

  师:可见,一组数据中如果某个数过大会导致平均数也跟着相应的变大;同样,如果某个数过小也会导致平均数相应的变小。所以在很多正式比赛中,为了公平,记分时都采取去掉一个最高分,去掉一个最低分,取其他分数的平均数作为选手的最后得分。现在,你能结合刚才的练习解释一下为什么要这样做吗?(学生讨论)达成共识:为了避免最大数或最小数对平均数的影响,保持公平。2、练习(课件出示:一次朗诵比赛中张明的得分情况)

  学生独立计算,集体交流方法:首先去掉一个最高分,一个最低分,再求剩下分数的平均数。

? 五、课堂小结

  1、分糖:

  将一组、二组和老师手中的糖平均分给全班同学,算一算每人应该分几块?(课后到班长那领自己的那份糖)

  2、谈心情:这节课高兴吗?那些地方让你觉得很高兴?有没有什么遗憾?

四年级下册数学教学工作计划 篇3

  小学数学四年级教学设计方案

  四年级数学《观察物体》的教学设计一.教学内容分析课程标准分析本课的内容是九年义务教育新课程标准教材四年级上册,第三单元《观察物体》第一课时内容关于这一内容,小学二年级已经安排过一次,从生活中的实物如玩具,汽车等的前面、后面、左面、右面观察并用适宜的图形表达所看到的图形本单元继续学习《观察物体》教材分析通过对生活一些常见的长方体形状物体的观察,引导学生从物体的正面、侧面和上面观察从不同角度观察到的物体形状可能是不一样的,最多可观察到长方体三个面练习活动中,通过对正方体的观察,体会到正方体的每个面都是正方形,通过对拼搭物体的观察感受视图的形状随着观察角度不同而变化为下面的学习做铺垫教学重点:让学生经历观察的过程,认识到从不同的位置观察物体,所看到的形状是不同的教学难点:明白在任何一个位置都不能同时看到物体所有的面,最多看到三个面,使学生体会到观察事物要全面,不能片面孤立二.学生分析小学二年级已经安排过一次学习,学生已接触从物体的前面、后面、左面、右面等不同位置观察物体的方法本班的学生对新鲜事物很敏感,较易接受,还很感兴趣本节课,但是学生的概括能力,推理能力还不成熟,很多情况下还需要依靠具体形象经验去理解抽象逻辑关系,本节课,为学生创设自主学习,合作学习的机会,让他们自动参与,充分观察、试验、收集、分析,帮助学生直观形象的感知,形成经验三.教学目标分析1.通过实际的观察比较,认识物体的正面、侧面和上面,能正确辨认从侧面和上面观察到物体的形状,并体验到从不同的2.学会观察方法,积累观察经验发展数学逻辑思维,养成合作交流的习惯四.设计理念二年级已经学习了相关内容,有了一定的基础,而三年级学生的抽象思维能力还比较弱,要有只观察到事物的一个面发展到观察事物的两个面、三个面还有一些难度在表述自己的观察方法和结果是也出现了表述不清楚的状况四年级的学生抽象逻辑思维有了发展适合学习本单元的内容五.教学策略谈话法、演示法、实验法练习法六.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实物长方体鞋盒、正方体、七.教学活动过程八.学生评价学生对实物教学非常感兴趣也很敏感,较易接受,课堂上学生们踊跃参与课堂活动,热烈得讨论交流学会了合作学习,但是也发现学生的概括能力,推理能力抽象思维能力还不成熟,很多情况下还需要依靠具体形象经验去理解相关抽象逻辑关系,本节课,为学生创设自主学习,合作学习的机会,让他们自动参与,充分观察、试验、收集、分析,帮助学生直观形象的感知,形成直接经验为以后的学习奠定了基础九.教学反思观察物体的教学,我让学生经历观察的过程,体验到:从不同位置观察物体,看到的形状是不同的,最多能看到三个面;能正确的辨认从三个面观察到的简单图物体的形状培养学生动手操作、观察能力,初步建立空间观念,同时通过学生的活动,激发学习兴趣,培养合作创新意识本节课突出点:1.教师采取了活动的形式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基于学生的已有经验教师创设轻松的学习环境,有助于学生更好的理解和运用知识如活动环节一观察纸盒,不仅仅让学生在自己位置上看、说还让学生上台亲身体验,这样学生不仅获得了知识,还体验到观察方法的不同,结果也不同通过观察从正面、侧面和上面感受自己带的立方体不同角度的形状与同伴交流讨论,同时也允许学生离开座位,自由观察,然后记录结果小组讨论,做出总结从这里,学生获得了学习的快乐2.直观教学演示的方法,把抽象的图形通过具体形象展示出来便于学生理解教学中出现的问题:1.班级人数过多,每一组很难详细汇报他们的观察结果2.有的学生表述不清图形形状,抽象思维能力还有待培养3.采用的材料纸盒有点小,导致观察到面的个数不符合现实逻辑,如有的学生说观察到了四个面解决方法:1.布置作业回家和爸爸妈妈一起在观察,让家长督促纠正孩子,同时增加了家长和孩子合作学习机会2.换一个合适的纸箱代替纸盒十.教学流程图在数与计算方面,这一册教材安排了大数的认识,三位数乘两位数,除数是两位数的除法在小学阶段,本学期结束后,有关正整数的认识和计算的内容将全部教学完本册这些知识的学习,一方面使学生学会用较大的数进行表达和交流,掌握较大数范围内的计算技能,进一步发展数感;另一方面通过十进制计数法的学习,对有关数概念的各方面知识进行系统的整理和融会贯通,为学生形成科学、合理的数学认知结构奠定基础;并为进一步系统学习小数、分数及小数、分数的四则运算做好铺垫因此,这部分知识仍然是小学生应该掌握和形成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在空间与图形方面,这一册教材安排了角的度量、平行四边形和梯形两个单元,这些都是本册的重点教学内容在已有知识和经验的基础上,通过丰富的数学活动,让学生进一步认识直线、线段、射线、角、垂线、平行线、平行四边形和梯形,学会一些简单的作图方法;同时获得探究学习的经历,体会各种图形的特征及图形之间的关系,促进学生空间观念的进一步发展在统计知识方面,本册教材安排了复式条形统计图教材介绍了纵向和横向两种不同形式的复式条形统计图,让学生利用已有的知识,学会看懂这两种统计图并学习进行数据分析,进一步体会统计在现实生活中的作用,形成统计的观念在用数学解决问题方面,教材一方面结合乘法和除法两个单元,教学用所学的乘、除法计算知识解决生活中的简单问题;另一方面,安排了“数学广角”的教学内容,引导学生通过观察、猜测、实验、推理等活动,初步体会的运筹的数学思想方法,感受数学的魅力同时让学生学习应用优化的思想方法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培养学生观察、分析及推理的能力,培养他们探索数学问题的兴趣和发现、欣赏数学美的意识本册教材根据学生所学习的数学知识和生活经验,安排了两个综合应用数学的综合应用──“1亿有多大”和“你寄过贺卡吗?”,让学生通过小组合作的探究活动或有现实背景的活动,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体会探索的乐趣和数学的实际应用,感受用数学的愉悦,培养学生的数学意识和实践能力三、教学内容本册教材共分八个单元:大数的认识;角的度量;三位数乘两位数;平行四边形和梯形;除数是两位数的除法;统计;数学广角;总复习以上各单元内容涉及数与代数、空间与图形、统计与概率用数学四大领域具体分析如下:1、数与代数领域的知识包括大数的认识;三位数乘两位数;除数是两位数的除法三个单元以上三块内容是小学阶段整数教学的总结完善阶段,因此,以上内容是小学阶段的重要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是本册教材的教学重点之一2、空间与图形领域的知识包括角的度量;平行四边形和梯形两个单元以上两块内容是小学阶段系统学习几何知识的开始因此,这部分内容学习对以后进一步学习和培养学生的空间观念有着重要的作用是本册教材的又一教学重点3、统计与概率领域的知识包括统计;数学广角两个单元统计主要学习复式条形统计图学会看懂复式统计图并进行数据分析;数学广角让学生初步体会运筹思想和对策论方法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4、用数学领域的内容主要放在三位数乘两位数、除数是两位数的除法这两个单元之中,结合计算教学解决生活中的一些简单问题四、教学目标1.认识计数单位“十万”“百万”“千万”“亿”“十亿”“百亿”“千亿”,认识自然数,掌握十进制计数法,会根据数级读、写亿以内和亿以上的数,会根据要求用“四舍五入”法求一个数的近似数体会和感受大数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进一步培养数感2.会笔算三位数乘两位数的乘法、除数是两位数的除法,会进行相应的乘、除法估算和验算3.会口算两位数乘一位数和几百几十乘一位数,整十数除整十数、整十数除几百几十数4.认识直线、射线和线段,知道它们的区别;认识常见的几种角,会比较角的大小,会用量角器量出角的度数,能按指定度数画角5.认识垂线、平行线,会用直尺、三角板画垂线和平行线;掌握平行四边形和梯形的特征6.结合生活情境和探索活动学习图形的有关知识,发展空间观念7.了解不同形式的条形统计图,学会简单的数据分析,进一步体会统计在现实生活中的作用8.经历从实际生活中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体会数学在日常生活中的作用,初步形成综合运用数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9.初步了解运筹的思想,培养从生活中发现数学问题的意识,初步形成观察、分析及推理的能力10.体会学习数学的乐趣,提高学习数学的兴趣,建立学好数学的信心11.养成认真作业、书写整洁的良好习惯五、教学重难点第一单元:大数的认识①教学重点:万级数的读、写法②教学关键:把个级数的读、写推广到万级第二单元:角的度量①教学重点:用量角器量角、画指定度数的角②教学难点:量角的方法③教学关键;量角器刻度的认识第三单元:三位数乘两位数①教学重点:口算、笔算的方法②教学难点:积的变化规律第四单元:平行四边形和梯形①教学重点:平行四边形和梯形的特征②教学难点:垂直线与平行线的画法③教学关键:通过多种活动,使学生逐步形成空间观念第五单元:除数是两位数的除法①教学重点:掌握两三位数除以两位数的计算方法②教学难点:了解商的变化规律第六单元:统计①教学重点:认识两种复式条形统计图,根据统计图提出并回答简单的问题②教学难点: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实践能力第七单元:数学广角①教学重点:认识到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性,形成寻找解决问题最优方案的意识②教学难点:使学生逐渐养成合理安排时间的良好习惯第八单元:总复习①教学重点:使学生对本学期所学的知识进行系统的整理和复习并巩固和提高②教学难点:使学生养成系统整理知识的习惯六、改进教学工作的措施及方法1、改变教学思想具有新观念、新思想、新体验改变原有的老师讲、学生学的思想观念,实施互动学习,自主探究,老师给营造一个宽松、合谐,充满爱、民主、喜悦的学习氛围由学生自主合作去探究、研讨,老师作好参谋,当好后勤,作学生的服务员2、注重生活与数学的密切联系重视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的知识中学习数学和理解数学,教学要考虑学生的身心发展特点,结合他们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的知识设计富有情趣的习题,使他们有更多的机会从生活中学习数学和理解数学重全国中小学教师教育技术能力建设计划应用成果评比与展示活动优秀教学设计方案

四年级下册数学教学工作计划 篇4

  一、学情分析

  本期我班有43名学生,大部分学生能从已有的知识和经验出发,获取知识。抽象思维水平有了一定的发展,基础知识掌握较牢固,具备了一定的学习数学的能力。个别学生基础知识差,上课不认真听讲,作业不能按时完成,学习有困难。还有个别学生比较聪明,但学习不勤奋,成绩不理想。

  二、教材分析

  1、教材内容简介

  本册教材包括小数的和加意义减法、认识三角形和四边形、小数乘法、观察物体、认识方程、数据的表示和分析。

(一)“数与代数”

  1、第一单元“小数的认识和加减法”。进一步了解小数的意义。结合具体情景,学习小数加减法和加减混合运算,运用小数加减法解决日常生活中的一些问题,感受小数与实际生活的密切联系。

  2、第三单元“小数乘法”。结合具体情景,使学生了解小数乘法的意义,经历探索小数乘法计算方法的过程,掌握小数乘法的计算方法,运用小数乘法解决生活中的简单问题。

  3、第五单元“认识方程”。结合生活情景,使学生初步了解可以用字母表示数;通过直观教具,初步了解方程;通过游戏活动,初步了解等式性质,并能用等式性质解简单的方程。

(二)“空间与图形”

  1.第二单元“认识三角形和四边形”。通过对三角形分类,了解各类三角形的特点;通过操作,探索并发现三角形三个角的度数和等于180度,三角形任意两边的和大于第三边;进一步认识平行四边形,了解梯形的特征;会运用学过的图形设计一些简单的图案。

  2.第四单元“观察物体”。能辨认从高低、远近不同观察点拍摄到的图片及其先后顺序;通过实际观察,使学生体会到同一景物在不同的位置,看到的画面不同;能辨认从不同位置拍摄的图片及其先后顺序。

(三)“统计与概率”

  第六单元“数据的表示和分析”。通过实践活动,是学生掌握条形统计图和折线统计图所表示的意义。同时理解并掌握平均数的意义与方法。

  三、教学目的(1)认识小数意义,会比较小数大小,会进行小数加减法运算。

(2)认识三角形按边分类。三角形内角和。三角形边的关系。

(3)掌握小数乘法的运算方法,会计算小数乘法,会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

(4)认识方程,会解方程,能用方程解决一些实际问题。

(5)学会一些简单的统计方法。

  四、教学重难点

(1)掌握小数加减法计算方法。

(2)三角形内角和的推导。

(3)小数乘法的计算方法及运用。

(4)解方程及用方程解决一些实际问题

  五、教学措施

  1、加强学习目的性教育,充分挖掘学生的潜能,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

  2、增强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培养学生的空间观念。

  3、加强个别辅导,结合“一帮一”结对子,提高学困生的成绩。

  4、注意加强数学与实际生活的联系,让学生在生活中解决数学问题,感受、体验、理解数学。

  5、进一步培养学生的自主探究、合作交流的学习能力。

  六、教学进度表

  时间 课时 教学内容 备注

   5 小数的意义(一)小数的意义(二)小数的意义(三)

   5 比大小 买菜 比身高

   5 歌手大赛 单元复习图形分类

   5 三角形分类

  探索与发现(一)三角形内角和 探索与发现(二)三角形边的关系

   4 四边形分类 图形欣赏 单元复习清明假

   5 买文具 小数点搬家

   5 街心广场 包装 蚕丝

   4 手拉手 单元复习看一看 五一假

   5 我说你搭 搭一搭 单元复习

   5 认识方程 字母表示数 等量关系

   5 方程 解方程(一)解方程(二)

   5 猜数游戏 密铺 奥运中的数学

   5 优化 生日 栽蒜苗(一)

   5 栽蒜苗(二)平均数

   5 总复习(一)

   4 总复习(二)端午假

   5 期末测试

四年级下册数学教学工作计划 篇5

  2013—2014学年下学期教学工作计划班级:四(3)班 一、学生掌握知识情况分析

  本学期所教的四(3)班,从上学期了解的情况来看,由于学生存在着年龄的差异,所以心理特征及思维发展也就不一致,这就需要教师在教学中,在面向全体学生的同时,更要注意因材施教。

  从上学期的学习情况看,大部分学生能够掌握所学的知识技能,达到该册的目标要求。但仍有少数同学,由于智力、学习态度的问题,有待于今后积极引导,以引导他们达到学段目标。

  二、教学内容:

  本册教材包括下面一些内容:小数的意义与性质,小数的加法和减法,四则运算,运算定律与简便计算,三角形,位置与方向,折线统计图,数学广角和数学综合运用活动等。

  三、教学目标是:

  1.理解小数的意义和性质,体会小数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进一步发展数感,掌握小数点位置移动引起小数大小变化的规律,掌握小数的加法和减法。

  2.掌握四则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会进行简单的整数四则混合运算;探索和理解加法和乘法的运算定律,会应用它们进行一些简便运算,进一步提高计算能力。

  3.认识三角形的特性,会根据三角形的边、角特点给三角形分类,知道三角形任意两边之和大于第三边以及三角形的内角和是180°。

  4.初步掌握确定物体位置的方法,能根据方向和距离确定物体的位置,能描述简单的路线图。

  5.认识折线统计图,了解折线统计图的特点,初步学会根据统计图和数据进行数据变化趋势的分析,进一步体会统计在现实生活中的作用。

  1 / 4

  6.经历从实际生活中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体会数学在日常生活中的作用,初步形成综合运用数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7.了解解决植树问题的思想方法,培养从生活中发现数学问题的意识,初步培养探索解决问题有效方法的能力,初步形成观察、分析及推理的能力。8.体会学习数学的乐趣,提高学习数学的兴趣,建立学好数学的信心。

  三、重点难点:

  小数的意义与性质,小数的加法和减法,运算定律与简便计算,以及三角形是本册教材的重点教学内容。

  四、全册教材分析:

  在数与计算方面,本教材安排了小数的意义与性质,小数的加法和减法,四则运算,运算定律与简便运算。小数在日常生活中有着广泛的应用,有关小数概念的知识和小数四则运算能力是小学生应该掌握和形成的基础知识和基本能力。

  学生在第一学段已经认识了简单的小数,会计算一位小数的加减法,在本学期里学生将系统地学习小数的意义和性质、小数大小的比较、小数点位置的移动引起小数大小的变化等,并在此基础上学习比较复杂的小数的加法和减法。使学生很好地理解小数的意义,能用小数来表达和交流信息,初步学习用小数知识解决问题。

  在空间与图形方面,本册教材安排了位置与方向、三角形两个单元,这些都是本册的难点或重点教学内容。在已有知识和经验的基础上,通过丰富的数学活动,让学生进一步认识三角形的特性,进一步了解确定位置的方法。

  在统计知识方面,本册教材安排了折线统计图。让学生学习根据统计表中的数据制作单式折线统计图,学会看懂此种统计图并学习根据统计图和数据进行数据变化趋势的分析,进一步体会统计在现实生活中的作用,形成统计的观念。

  在用数学解决问题方面,教材一方面结合计算内容,教学用所学的整数四则运算知识和小数加减法知识解决生活中的简单问题;另一方面,安排了“数学

  2 / 4

  广角”的教学内容,引导学生通过观察、猜测、实验、推理等活动,初步体会植树问题的数学思想方法,感受数学的魅力。

  六、教学措施:

  1、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出发引导学生学习数学,感受生活中处处有数学。 2、加强直观演示和实践操作,引导学生积极参与知识的形成过程,感受成功的体验。

  3、引导学生揭示知识间的联系,探索规律。

  4、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注重培养自主学习的意识和习惯,尊重学生个体差异,鼓励学生选择适合自己的学习方式,引导学生在实践中学会学习。5、注重培养学生的思维灵活性和创新意识。

  6、注重引导学生参与小组合作学习,培养学生的合作、交流意识。 7、遵循学生的身心发展规律和数学学习规律,选择教学策略。四、课时安排

  四年级下学期数学教学安排了60课时的教学内容。各部分教学内容教学根据本班具体情况课时大致安排如下:

  一、四则运算…(6课时)二、位置与方向…(4课时)三、运算定律与简便运算..1课时

  3 / 4

  四、小数的意义和性质.(14课时)1.小数的意义和读写法3课时 2.小数的性质和大小比较1课时 五、三角形…….4课时 2.图形的拼组……..2课时

  六、小数的加法和减法….(6课时)七、统计…….……(4课时)八、数学广角…..1课时 九、总复习…………..(4课时)

  4 / 4

四年级下册数学教学反思 篇6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掌握三个小数加减混合运算的计算方法,并能正确的进行计算,进一步掌握小数加减的计算。

【过程与方法】

  1.合作交流总结小数加减法的一般方法,理解小数点对齐的道理。

  2.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情感与态度】

  渗透数学在生活中无处不在的思想.

  教学重点:

  小数加减混合运算的计算,能按运算顺序正确进行计算。

  教学难点:

  加减混合运算中的简便运算。

  教学过程:

  一、课前口算练习

  用口算卡片依次出示练习题,指名学生说出结果。

  二、复习铺垫

  1.口算。

  5.2+2.8 3.63+6.37 0、72+0.28 3.4+2.6

  提问:小数加、减法计算的关键是什么?

  2.复习加法运算定律。

(1)口算+=? +=? 结果相等吗?运用了加法的什么运算定律?加法交换律用字母怎样表示?(板书)

(2)卡片(+)+=? +(+)=?

  结果相等吗?运用了加法的什么运算定律?加法结合律用字母怎样表示?(板书)

  追问:以前学习的这两个运算定律中,加数的范围是什么数?

  3.做教材有关复习题。(卡片出示)

  指名两人小黑板计算,其余学生分两组,每组一题做在练习本上。集体订正,让学生说明每一题的运算顺序。

  提问:整数加减混合运算的顺序是怎样的?(卡片出示:加减混运算,没有括号的,从左往右依次计算;有括号的,要先算括号里面的。)

三、探究

  1.引入新课 (板书课题)

  2.教学例6。

(1)说明:小数加减混合运算的顺序和整数加减混合运算相同。

(2)出示例6。

  让学生说一说每道题先算什么,再算什么。老师在例题先算的一步下面画横线。按照刚才说的顺序,这两题能计算吗?

  指名两人板演,其余学生算在课本上。集体订正。

  教师板书脱式计算的书写格式。

  3.组织练习。

(1)完成做一做第1题。

  学生练习。两人板演,评讲时提问:你能把做题的想法给大家说一说吗?。

(2)追问:谁说一说,小数加减混合运算按怎样的顺序进行。

  4.教学加法简便运算。

(1)教师谈话:日常生活中,我们总有一些必须的支出。老师家在八月份就有很多支出,我把它编成了一道应用题,请大家帮我算一算。

(2)出示题目:

  老师家在八月份支出水费元,电费元,物业管理费元,共支出多少元?(小黑板)

(3)学生读题后提问:你发现这些数字都是些什么数?

  你会列出算式吗?( ++ )

(4)学生独立试做,老师巡视,发现不同算法的学生请他板演。(可能)

  A、++ B、++ =1(元)

  C、++

=(+)+

=100+

=1(元)

(5)学生讨论:你喜欢哪一种计算方法?为什么? 应运了什么运算定律?

  小组交流得出了下面的结论:

(第三种算法比较简便, 利用整数加减法中的交换律与结合律第三种方法简便,可以直接口算。)

  教师小结:整数加法的运算定律,对小数加法同样适用。所以,当我们拿到一道题目时,首先要观察题目,看能不能利用运算定律使计算简便,然后再下笔做题。

(6)完成例7 请一名学生板演,评讲时突出:利用结合律先算的一定要加括号。

(7)完成做一做第2题。

  指名两人板演,其余学生做在练习本上。 集体订正,让学生说说是怎样简便计算的。

  四、课堂小结

  提问:这节课学习了什么内容?你学会了些什么?小数加减混合运算的顺序怎样?什么情况下可以应用加法运算定律,使小数连加计算简便?

  五、巩固练习

  1.做练习四第2题。

  让学生做在书上。口答计算结果,老师板书。

  2.做练习四第4题前两题。

  板演并让学生说一说是怎样想的。

  3.分析练习四第5题。

  读题。提问:这道题要分几步做?为什么要用两步解答?你会列综合算式吗?

  4.布置作业

  课堂作业:练习四第3题前两题,第4题后两题,第5题。

  板书

  小数加减混合运算

  例3

  方法一:483.4-(39.3+98.8)

  方法二:483.4-39.5-98.8

  方法三:483.4-98.8-39.5

  答:运动员还要骑345.1千米。

  反思

《小数加减混合运算》这节课,本以为这是一节很平常的计算课,应该很顺利地教学,但是却给我不小的启发。

  一、备课既要备教材,更要备学生

  反思这节课,给我最大的启发是教师在备课时,既要备教材,更要备学生。

  在备课时,我觉得重点是让学生明白小数加减法的运算顺序是同级运算按从左向右的顺序进行计算,但当开始引入课的时候问小数的加减混合运算的顺序和整数的运算顺序一样,你知道小数加减混合运算的顺序是怎样的呢?学生已经回答出了和整数的运算顺序一样,这时我就应该了解学生,看来小数加减的运算顺序不是他们的难点,但是在教学中仍按照原来的设计抓住运算顺序不放了,其实在习题的处理时应不要再让学生说说每道题运算顺序了,不如让学生亲自算一下,踏踏实实的做两道题,亲自体验,练习比说说更有效。

  备课时教师应该首先备学生,应该明白学生哪里不会,要了解学生对已学过的知识掌握到什么程度,新知识的学习哪里是他们不会的地方,上课时及 时调整老师讲课的重难点。

  二、体现学生不同的解题思路

  例题不同的思路展示得比较充分,一个是用全程减去第一和第二赛段的和,第二种是后三段的赛程相加,在教学中交流学生不同的方法,让学生体会一道题有不同解决办法,让学生说的时候重点说思路,学生说完各自的解题思路后,再比较这三种方法的思路的不同。

  三、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有待提高

  学生叙述思考的过程不够清楚,心里明白但不能组织准确的数学语言表达,这需要在平时的教学中,多让学生来说,不能只是老师在前面说,多给学生机会来表达。

四年级下学期数学教学计划 篇7

  一、班情分析

  本班共有学生62名,女生24人,男生38人,大多数学生来自农村,家庭教育和家庭辅导跟不上。成绩参差不齐,本班学生的班底可以,学习主动性不强,理解能力也较差。班级中学生成绩分布水平,中优等的生占1/2,不及格学生和盘桓在60分左右的学生也有不少。由于学生的理解能力差、计算力较弱,本学期我的教学重点的抓基础,练口算,重理解。以求每个学生在原先的成绩上有长远的提高。

  二、教学内容:

  本册教材包括下面一些内容:大数的认识,三位数乘两位数,除数是两位数的除法,角的度量,平行四边形和梯形的认识,复式条形统计图,数学广角和数学实践活动等。

  三、教学目标

  1.认识计数单位“十万”“百万”:千万”“亿”“十亿”“百亿”“千亿”,认识自然数,掌握十进制计数法,会根据数级读、写亿以内和亿以上的数,会根据要求用“四舍五人”法求一个数的近似数。体会和感受大数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进‘步发展数感。

  2.会笔算三位数乘除两位数的乘法、除数是两位数的除法,会进行相应的乘、除法估算和验算。

  3.会口算两位数乘一位数和几百几十乘一位数,数十数除整十数、整十数除几百几十数。

  4.认识直线、射线和线段,知道它们的区别;认识常见的几种角,会比较角的大小,会用量角器量出角的度数,能按指定度数画角。

  5.认识垂线、平行线、会用直尺、三角板画垂线和平行线;掌握平行四边形和梯形的特征。

  6.结合生活情境和探索活动学习图形的有关知识,发展空间观念。

  7.了解不现形式的条形统计图,学生简单的数据分析,进一步体会统计在现实生活中的应用。

  8.经历从实际生活中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初步形成综合运用数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9.初步了解运筹的思想,形成从生活中发现数学问题的意识,初步形成观察、分析及推理的能力。

  10.体会学习数学的乐趣,提高学习数学的兴趣,建立学好数学的信心。

  11.养成认真作业、书定整洁的良好习惯。

  四、教学重点和难点

  大数的认识,三位数乘两位数,除数是两位数的除法,角的度量,以及平行四边形和梯形的认识。

  五、教学措施:

  1、以《标准》为依据,合理安排教学内容,为学生的数学学习提供丰富的知识。

  2、以学生的已有经验为基础设计活动内容和学习素材,注重学生对知识的体验,获得对知识的理解。

  3、教学内容的展开尽量注重知识的形成过程。

  4、注意体现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的学习方式,在探索交流中注重拓宽思路、挖掘多种方法。

  5、数与计算的教学要重视发展学生的数感,体现算法多样化,同时熟练掌握基本算法,努力提高计算能力,培养学生认真计算仔细检查的习惯。

  6、重视估算能力的培养。

  7、注重培养学生的应用意识和用数学解决问题的能力。

  8、对个别接受能力较弱的学生一定要及时进行辅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