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杨》教案11篇
下面是范文网小编收集的《白杨》教案11篇,欢迎参阅。
1.学情分析
(1)随着时间的推移,抗日战争这件对于中国人来讲意义重大的事,在孩子们的心中似乎慢慢变得轻飘飘,只是一些写在书上的,讲在口中的名字和战役而已。所以,还原历史,让学生有切身感受很重要。
(2)象征手法,以前可能有部分学生有所了解,但基本还是缺乏具体深入的理解。
(3)作者对抗战军民的感情比较复杂,有敬仰,赞美,感激等,学生可能会很容易感受到其中一种,但不容易理解得全面。
2.教学目标
(1)积累重要词句。理解文章中重要词句的含义。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在朗读的基础上感受白杨树的美和精神内涵。
(3)理解白杨树的象征意义。
(4)感受文中饱含的对白杨树以及像白杨树一样的抗战军民的赞美之情。
3.教学重点难点
(1)理解白杨树的美和精神内涵。
(2)理解白杨树的象征意义。
4.教学方法
讲授法、问答法、小组讨论法、练习巩固法
5.教学过程及内容要点
(1)导入新课:
树是大自然中一道美丽的风景,为历代文人墨客所歌咏。“碧玉妆成一树高,万条垂下绿丝绦”是柳的风韵;“大雪压青松,青松挺且直”是松的雄姿;“墙角数枝梅,凌寒独自开”是梅的倩影。这节课我们将到西北高原走一走,看看白杨树的勃发英姿。
(2)整体感知
①预习检测。
②默读课文,理清条理:
全文共9个自然段,可分成五个部分。
第一部分:(1)点题,直抒对白杨树的赞美和崇敬之情,领起全文。
第二部分:(2至4)转写黄土高原的景色,交代白杨树生长的环境、从正反两面写人对高原景色的感觉,衬托出白杨树,用肯定的语气再度赞扬白杨树的“不平凡”。
第三部分:(5、6)运用先总后分的写法,具体描绘白杨树的形象和性格,以否定句式,强调白杨树是“不平凡”的树。
第四部分:(7、8)先用欲扬先抑,虚抑实扬的手法,赞美白杨树是“树中的伟丈夫”,然后用排比句,由浅入深、由近及远的揭示白杨树的象征意义。
第五部分:(9)运用对比手法,表明作者不同于顽固派的观点,又一次直抒对白杨树的赞美和崇敬之情。与文章开头相呼应。
本文采用象征手法,抓住白杨树的外形特征,借白杨树的不平凡的形象,赞美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坚持抗战的北方农民,歌颂他们质朴、坚强和力求上进的精神,抒发作者对他们的崇敬和赞颂的感情。
(3)问题探究
①作者开篇即说:“白杨树实在是不平凡的,我赞美白杨树!”中间又几次出现意思大致相同的话。它们与标题有怎样的关系?作者是从哪些方面表达自己的赞美之情的?
思路解析:先把握标题中的“礼赞”含义,“礼”是敬礼、致敬。“赞”是赞美,“礼赞”的含义是崇敬而赞美。题目的意思是以高度的敬意赞美白杨树。结合这一点,再思考作者为什么屡次表达这种带有敬意的赞美?敬是为什么?白杨树又有哪些值得赞美之处?
答案示例:
文章题目是白杨礼赞,就是对白杨树致以带有敬意的赞美,赞美的是白杨树的“不平凡”,正是因为白杨树是不平凡的,所以作者才对它“礼赞”。
首先,作者赞美的是白杨树的外形——力争上游。其次,作者赞美白杨树的精神内涵——伟岸、正直、朴质、严肃、不缺乏温和、坚强不屈、挺拔。最后,作者赞美白杨树所象征的人——北方农民,以及民族解放斗争中所不可缺的朴质、坚强、力求上进的精神。
②文章开篇入题,紧接着却用一大段文字描写高原景象。作者描写了怎样的高原景象?这样安排有什么好处?
答案示例:
高原景象:雄壮、伟大,同时也非常单调;
好处:这是烘托的写法。目的是为了突出不平凡的生长环境孕育了不平凡的白杨树。
③文章最后一段提到楠木,作者的用意是什么?
答案示例:
对比。楠木是贵族化的,赞美楠木的人是看不起民众、贱视民众、顽固倒退的;而白杨树是常见、极易生长的,赞美白杨就是在赞美广大北方农民,以及民族解放斗争中所不可缺的朴质、坚强、力求上进的精神。
④什么是象征?白杨树有什么象征意义?
答案示例:
象征:象征手法是根据事物之间的某种联系,借助某人某物的具体形象(象征体),以表现某种抽象的概念、思想和情感。它可以使文章立意高远,含蓄深刻。恰当地运用象征手法,可以将某些比较抽象的精神品质化为具体的可以感知的形象,从而给读者留下深刻的印象,赋予文章以深意,从而给读者留下咀嚼回味的余地。
象征和比喻的异同:
同:比喻要求喻体和被喻事物之间要有某种相似的特点一样,象征也要求象征之物与被象征之物之间有某种相似的特点,从而可以让人引起由此及彼的联想。
异:比喻属于修辞范围,而象征则属于艺术手法,它与构思相关,属写作构思技巧,而不只是语言加工问题;
比喻可比喻抽象的事物,也可比喻具体的事物;象征一般都用来表现某种抽象的概念或思想感情,也就是说,它是通过某一具体形象表现出一种更为深远的含意,让读者自己去意会,从而让读者获得美的享受。这是一种隐晦、含蓄而又能使读者产生体会愉悦的美感的技巧。
比喻是针对某一句而言,而象征是针对全篇而言;
运用象征手法的文章中是不会出现本体的,而比喻往往是会出现本体的。
白杨树的象征意义:
白杨树象征了北方的农民,尤其象征了民族解放斗争中所不可缺的朴质、坚强,力求上进的精神。
⑤品味文章优美而生动的语言。
A.白杨树实在是不平凡的,我赞美白杨树!
品析:“不平凡”,点明赞美白杨的'原因。“实在”进一步强调“不平凡”。开篇语言简洁质朴却不失力度,直抒胸臆又自然真诚,毫不矫揉造作。
B.那就是白杨树,西北极普通的一种树,然而实在是不平凡的一种树!
品析:“极普通”和“不平凡”,看似矛盾,仔细想来又可以理解。白杨树“极常见”、“极易生长”,它当然“极普通”;但它的外在美、内在美又是不平凡的,特别是它所象征的广大抗战军民以及他们的精神和意志,是非常“不平凡”的。
C.难道你就觉得它只是树?难道你就不想到它的朴质,严肃,坚强不屈,至少也象征了北方的农民?难道你竟一点也不联想到,在敌后的广大土地上,到处有坚强不屈,就像这白杨树一样傲然挺立的守卫他们家乡的哨兵?难道你又不更远一点想到,这样枝枝叶叶靠紧团结,力求上进的白杨,宛然象征了今天在华北平原纵横决荡,用血写出新中国历史的那种精神和意志?
品析:四个“难道”,每个的意义不同:第一个“难道”启发人们深思:不应该只觉得它是树,更应该是别的什么;第二个“难道”点明白杨树象征北方农民;第三个“难道”点明白杨树象征北方农民中的战士;第四个“难道”点明白杨树象征民族的抗日精神和意志。
同时,四个“难道”运用反问、排比修辞,气势恢宏,语气更加肯定、强烈,写出了白杨树的象征意义。
D.它的干通常是丈把高,像加过人工似的,一丈以内绝无旁枝。它所有的丫枝一律向上,而且紧紧靠拢,也像加过人工似的,成为一束,绝不旁逸斜出。它的宽大的叶子也是片片向上,几乎没有斜生的,更不用说倒垂了。
明确:作者用工笔细描的方法,从干、枝、叶三方面写白杨树的外形,突出其正直、向上、团结的特点。同时又用人格化的语言,写出了白杨树的精神美、内在美。
E.它没有婆娑的姿态,没有屈曲盘旋的虬枝。也许你要说它不美。如果美是专指“婆娑”或“旁逸斜出”之类而言,那么,白杨树算不得树中的好女子。但是它伟岸,正直,朴质,严肃,也不缺乏温和,更不用提它的坚强不屈与挺拔,它是树中的伟丈夫。
品析:运用对比、比喻,写出白杨树不仅外形美,内在更美。这是一种坚强挺拔的美,是力量的美,是正直的美,是不屈不挠的抗战精神意志的美。
(4)教师小结
本文采用象征手法,抓住白杨树的外形特征,借白杨树的不平凡的形象,赞美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坚持抗战的北方农民,歌颂他们质朴、坚强和力求上进的精神,抒发作者对他们的崇敬和赞颂的感情。
(5)课时作业
1.完成练习册《白杨礼赞》全部内容。
2.列举你读过的其他使用象征手法的文章,并谈谈象征的特点。
训练目标:
1、体会并理解会议深刻的句子。
2、感受爸爸热爱边疆、建设边疆的思想感情。
训练重点:
理解白杨的本质特征和爸爸的心。
训练难点:
对含着意思的复杂句子的深入感悟,体会爸爸的心。
训练过程:
一、理解白杨品格特征:
1、听12—16小节的录音,找出过渡句。
2、用上关联词把过渡句说一说。(爸爸不但向孩子们介绍白杨树,而且表白自己的心。)
3、爸爸向孩子介绍了白杨的什么?请快速读这几小节找出句子。
4、这几句含义较深刻,需要我们仔细揣摩。(学单元提示)
出示幻灯:课文中有的句子会义比较深,需要仔细揣摩。阅读时,可以先从字面上想想句子的意思,再联系上下文理解含着的意思。 ⑴齐读第一句,理解“揣摩”的意思。 ⑵引读第二句。
5、自学12小节,要求: ⑴这些句子分别写出白杨树的什么特点? ⑵从哪些词语可看出?用圈出。
6、反馈(指名学生喜欢说哪一句就说哪句) 生:第一句写出了白杨的高大挺拔,从“这么直,这么高大,向来”等词体会出来。 生:第二句写出了白杨的生命力强,我从“哪儿……哪儿……”“很快”等词体会出来。 要求学生举例说说来体会白杨生命力强的特点。如:大戈壁需要它,它很快就在大戈壁生根、发芽,长出茁壮的枝干。 生:第三句写出了白杨的坚强,从“不管……不管……总是……”体会出。 为了加深学生对白杨坚强的理解,可做如下填空:(多指名说一说) 遇到风沙白杨, 。雨雪, 。干旱, 。洪水, 。
7、同学们,学到这里,你对白杨产生什么感情?(崇敬) 那么,我们带着这种感情来读读这几句话。指导朗读(自由读、指名、齐读)
二、体会爸爸的心:
1、引读(13、14小节):
师:爸爸只是向孩子们介绍白杨树吗?
生:不是的,他也在表白自己的心。
师:而这孩子们现在还能理解,他们只晓……(生接读)
2、他们不晓得的是什么?(多指名)
3、教师整理学生提出的问题:他们不晓得爸爸妈妈为什么在新疆工作?爸爸妈妈为什么带他们到新疆去念书?为什么到新疆偏远的地方去工作?他们不晓得爸爸的心?
4、他们不晓得,你们知道吗?
生1:新疆需要人去开发,爸爸像白杨一样,到祖国需要的地方扎根。
出示课后第2题第⑴句(齐读):一个热爱祖国的人,应该像白杨树那样,到祖国最需要的地方生根、成长。 在文中划出与它相应的句子。(体会句子会着意思)
生2:爸爸也希望孩子也像自己一样,在新疆扎根一生,也希望孩子接好班,把新疆建设好。
生3:爸爸带孩子到新疆去不只读书,更主要的是让他们在新疆扎根落户。
生4:爸爸感到越是艰苦的地方,越是需要人去建设,越是锻炼人意志。 出示课后第2题⑵句:一个热爱事业的人,应该像白杨树那样,在任何因难面前都不动摇。 在文中找出与它相应的'句子。(体会含意)
生5:爸爸主动把孩子带到祖国最艰苦的地方去,带到祖国最需要的地方
5、爸爸的心是什么,谁来总结一下?
6、引读第15小节:爸爸借白杨勉励自己,教育孩子父子两代扎根边疆,建设边疆,原先孩子不认识白杨,现在呢,孩子们多一点知识:……(生接读) 引言:爸爸介绍的有关白杨知识和做人的道理就像一粒种子播在孩子们幼小的心田里,这粒种子能不能生根发芽、成长呢?
7、小组讨论放手让生学习第16小节,要求: ⑴你不懂的是什么?读懂了什么? ⑵这小节有些句子含义较深刻,我们也根据刚才学习方法,先(生接读)再(生接读)来学习。
8、反馈: ⑴围绕以上两个要求,指名生说,若个别小组提出不懂的,可由其它小组帮助解决。 ⑵反馈重点理解: ①爸爸为什么陷入沉思呢?他在想什么? ②这时,他很担忧,为什么露出微笑? ③理解最后一句。 a、先从字面上理解 b、理解含义:“迎着风沙”指什么意思? 大白杨、小白杨指什么?
9、爸爸露出的是什么微笑?(高兴、希望、欣慰) 10、齐读这小节,体会内含感情。 11、如果你是其中的一个孩子,你会对爸爸怎么说?
一、创设情境,激趣导入
师:(CAI播放画面)在茫茫的戈壁滩上,地是黄的,天也是黄的,在这浑黄的基调上出现了一片翠绿,那就是(白杨 生齐说)。你看它高大挺秀,傲然挺立,他们像列队的卫士,挺立在沙漠上,抵挡着风沙的袭击;它们又像不屈的勇士,面对狂风暴雨,巍然毅力,它们给这贫瘠的沙漠带来了生机,带来了希望。
师:通过上节课的学习,我们知道这篇课文写的是爸爸在旅途中向子女介绍生长在戈壁滩的白杨,高大挺秀的白杨给我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上节课,很多同学认为这个句子很难理解( CAI出示难句),爸爸介绍了白杨树的哪些特点?表达了爸爸的什么心愿?就让我们带着问题去读12~16自然段,把最能体现白杨特点的句子划出来,边读边想,白杨树有什么特点?
二、初读课文,感知白杨特点
生:自由朗读12~16自然段,勾画白杨树特点的句子,边读边想,白杨树有什么特点?
师:咱们星火小学五⑵班的同学有很好的阅读习惯,读完以后,还将自身的感受批注在书上。读好了的同学可以与同伴说一说,你从哪个句子读出了白杨树的什么特点?
生:与同伴交流。
三、了解白杨特点,学习析词悟情
师:刚才老师参与了大家的交流,发现同学们学习十分认真,谁愿意跟大家说一说白杨树有什么特点?
生:我觉得白杨树很直。
师相机板书:
直
师:你真会读书,白杨树直的这个特点,你是从哪个句子读出来的?
生:我从“白杨树从来就这么直”这个句子中的“从来、直”这两个词读出了白杨树很直。
(师相机CAI出示句子。)
师:你能抓住重点句子中的重点词语来理解课文,是很好的读书方法,咱们学习语文就得这样。我想请教在座的小老师一个问题,“从来”是什么意思?
生:从来就是向来。
生:是一直以来。
师:看来白杨树向来就这么直,一直以来就这么直。谁来读一读这个句子。
生:个别读、齐读。
师:你还从哪儿读出了白杨树的什么特点?
生:我从“哪儿需要它,它……长出粗壮的枝干”中的“哪儿、哪儿”知道了白杨树的生命力很强。
师相机板书:
生命力强
(师CAI出示句子。)
师:咱们把这里的“哪儿”换成一个具体的地方好吗?(生齐说好)老师先来说,(相机CAI出示)在气候适宜的城市需要它,它就在城市很快的生根、发芽,长出粗壮的枝干。
生:在沙漠需要它,它就在沙漠很快的生根、发芽,长出粗壮的枝干。
师:是啊!白杨在沙漠也能很快的生根、发芽,长出粗壮的枝干。还有谁说?
生:在干旱的沙漠需要它,它就在沙漠很快的生根、发芽,长出粗壮的枝干。
师:瞧!这个同学说得更好了,在沙漠前面加上“干旱”一词,句子就变得更具体了。
生:在草木丛生的山崖需要它,它就在山崖很快的生根、发芽,长出粗壮的枝干。
生:在荒芜人烟的戈壁需要它,它就在戈壁很快的生根、发芽,长出粗壮的枝干。
师:因此,我们说:哪儿需要它,它就在哪儿很快的生根、发芽,长出粗壮的枝干。
(生齐说。)
师:白杨树的生命力实在是太强了,谁愿意来读一读?
生:读。
师:你“哪儿……哪儿……”这个词读得特别好,让人感觉白杨树的生命力很强。
生:读。
师:这真是一株无论在哪儿都能很快的生根发芽的白杨。
生:读。
师:读得简直比老师还要好,听了你的朗读,我们脑海里仿佛浮现出屹立在戈壁滩上的白杨。来,让咱们一起来读一读吧!
生:全班齐读。
师:白杨树还有什么特点?
生:我从“不论遇到风沙……不软弱,也不动摇”这个句子中的“不论……不论”体会到白杨树很坚强。
师相机板书:
坚强
(师CAI出示句子。)
师:同学们,咱们假设。
(师引读,生接读。)
(师)遇到风沙,白杨树是(生)那么坚强,不软弱,也不动摇。
(师)遇到雨雪,白杨树还是(生)那么坚强,不软弱,也不动摇。
(师)遇到干旱,白杨树仍然是(生)那么坚强,不软弱,也不动摇。
(师)遇到洪水,白杨树依然是(生)那么坚强,不软弱,也不动摇。
(师)因此,不论遇到(生)风沙还是雨雪,(师)不论遇到(生)干旱还是洪水,(师)它总是(生)那么坚强,不软弱,也不动摇。
师:请看,这就是坚强不屈的白杨。
(相机播放画面。)
师:刚才看画面时,有很多同学发自内心地赞叹:呀!白杨树简直太坚强了,就像坚强的.卫士。 谁想把自身心中的赞叹读出来?
生:读。
师:这是遇到风沙时的白杨,像城墙一样,巍然不动,老师也想读一读。
(范读。)
生:读。
师:你注意读好了“不论……不论”这个关联词,让我们感受到了白杨的坚强。
生:读。
师:你读的是遇到干旱时的白杨,像骆驼一样,耐旱耐渴。让坚强的白杨再次出现在我们脑海里吧!
生:齐读。
师:同学们,在如此恶劣的自然环境中,白杨始终那么坚强不屈,这就是白杨的品格。请同学把爸爸介绍白杨树特点的句子连起来读一读。
生:读。
师:“从来”这个词你读得很好。让我们感受到了白杨的直立挺拔。
生:读。
师:你读出了白杨坚强不屈的品格。
生:读。
师:老师仿佛看到了一株生命力极强的小白杨巍然挺立在戈壁滩。咱们时刻要注意积累语言,能背的同学可以试着把这段话背下来,还不能背的同学可以偶尔看看书。
生:积累语言(背诵)。
师:有很多同学能把爸爸介绍白杨的这段话背下来了,真了不起!能不能把“介绍”换个词呢?
生:换成赞美。
师:爸爸仅仅是介绍白杨,赞美白杨吗?不是的,他也在表达着自身的心。
(师CAI再出示难句)爸爸的心愿是什么呢?让我们联系上文白杨的特点,联系下文的“三个知道”去读书,透过字面读出文字背后隐藏的意思,去了解爸爸的心愿。请大家默读课文,考虑:小朋友们不知道什么?
四、理解表达的心,学习析句、段悟情
生:联系上下文默读课文,边读边想小朋友们不知道什么?并在小组内交流。
师:小朋友们不知道什么?
生:他们只知道爸爸在新疆工作,妈妈也在新疆工作。他们不知道爸爸、妈妈是怎么工作的。
生:他们只知道爸爸这回到奶奶家来,接他们到新疆去念小学,将来再念中学。他们不知道爸爸为什么这么做。
生:他们只知道新疆是个很远很远的地方,要坐几天火车,还要坐几天汽车。他们不知道这么远,为什么爸爸、妈妈还要来 。
师生合作读:(生读)他们只知道……(师读)他们不知道……
师:请同学们看一看当年像爸爸、妈妈一样的建设者为边疆所做的贡献吧!相信可以协助你们了解爸爸的心愿。
(师播放建设者建设边疆的画面。)
师:昔日荒凉的戈壁滩建设得如此繁荣,想象一下,他们在建设边疆时,可能会遇到哪些困难?
生:爸爸、妈妈当年克服各种困难,跟大自然作斗争,凭着坚强的意志,开发、建设新疆。
生:看了刚才的画面,我知道当年像爸爸、妈妈一样的建设者为了抵抗干旱,在冬天零下四十度的天气里挖渠,手都冻到了锄头把上。有的时候,为了不让水白白流失,他们就跳进水沟里,用自身的身体堵住洞穴。
师:能利用课外资料理解课文,这种学习方法很值得提倡。
生:爸爸、妈妈等一批边疆建设者克服了我们根本想不到的困难,全力建设边疆。
师:既然条件这么艰苦,爸爸为什么还接小朋友们来呢?
相机板书:
建设边疆
生:他想让自身的小朋友像他一样,长大后建设边疆,扎根边疆。
师相机板书:
扎根边疆
生:爸爸之所以这样做是因为他热爱新疆,响应党的号召。
生:爸爸就像白杨一样,在恶劣的环境中扎根,奉献一切,把新疆建设得那么美丽。
师:爸爸以白杨树勉励自身扎根边疆,建设边疆,像白杨树一样坚强,不动摇。爸爸想让自身的小朋友也具有白杨的品格,长大以后建设边疆,扎根边疆,这就是爸爸的心愿。了解了爸爸的心愿,相信再来读这个句子你们会读得更好。
(CAI再出示难句。)
生:个别读、齐读。
五、学习最后一自然段,回顾全文
师:请同学们默读最后一自然段,想想哪儿不明白?
生:自由读文,提出置疑。
生:爸爸为什么又陷入了深思?
生:爸爸的嘴角为什么浮起了一丝微笑?
师:上节课我们知道爸爸第一次深思是在想过去,想自身,想千千万万和自身一道建设边疆的战友。这一次他又在深思什么呢?
生:他是在想自身的儿女能不能像他一样扎根边疆呢?
生:他在担心,儿女们能不能不怕艰苦,为边疆奉献自身。
师:当爸爸看到高大的白杨树身边,几棵小树生长起来时,爸爸的嘴角为什么浮起了一丝微笑?
生:爸爸微笑是因为他看到大白杨身边的小白杨在风沙中生长,他对自身的小朋友有信心。
生:他想我的儿女肯定能像小白杨一样扎根边疆,他觉得祖国建设后继有人,所以嘴角浮起一丝微笑。
师:是啊!难怪人们都这样赞美边疆的建设者们:“献了青春献终身,献了终身献儿孙。”你是怎样理解这句话的呢?
生:也就是说建设者们不只自身终身建设边疆,乃至于他们的儿子、孙子,世世代代都扎根边疆。
师:这是一种什么精神呢?
生:无私奉献的精神。
师板书:
无私奉献
师:他们耕耘奉献了一生,换取了今日新疆的繁荣,捍卫了各族人民的尊严,他们像白杨一样都是卫士。同学们,让我们一起读最后一自然段,让我们再次感受儿女们扎根边疆,建设边疆的真心、信心和决心吧!
生:齐读最后一段(配乐)。
六、总结全文,写法指导
师:爸爸借白杨(板画)表达自身的心(板画),这也是边疆建设者要表达的心。课文借白杨赞美边疆建设者们扎根边疆、建设边疆的志向和无私奉献的精神。这就是借物喻人的写法。
师:同学们,学完课文,白杨给我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白杨的精神可贵,边疆建设者们的精神更可贵,他们为了改变祖国边疆的落后面貌,扎根边疆、建设边疆,奉献自身的光和热。我们深信:在父辈的言传身教下,两个小朋友一定会在边疆像白杨一样,迎着困难生长。同时,老师还深信,星火小学五⑵班的三十棵“小白杨”也会到祖国需要的地方去,迎着困难茁壮生长。
师:让我们带着各自对白杨的情感再读一读课题。
生:读课题。
师:你读出了对白杨坚强的赞美。
生:读课题。
师:你读出了对边疆建设者们的无比敬佩。
生:读课题。
师:你读出了对儿女们扎根边疆的决心。
生:带着各自的情感齐读课题。
七、课后作业
1、课后欣赏歌曲《小白杨》。
2、背诵12~16自然段。
《白杨》教学设计
【设计理念】
新课程标准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注重培养学生的“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新课程目标还明确提出“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应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基于以上的认识,我在教《白杨》一课时,设计了“质疑──解疑──精读”三个主要环节,就是力求让学生做课堂的主人。同时语文课程标准又为语文教学指出了一条很好的教学思路,要求教师在教学中要帮助学生多积累,引导学生重感悟、重内化,重视与生活实际的联系等。
【教学背景分析】
1、学生情况分析:
《白杨》一课是一篇寓意深刻的借物喻人的文章。学生对西部大开发的情况了解甚微,所以对体会文章所表达的思想感情是个难点。只有让学生体会到生活中人们的无私奉献,才能感受到文中作者对白杨的敬意,实际上是对建设者的赞美。
2、教学方式与教学手段说明:
根据本课教学目标和学生的情况分析,在进行教学活动时,一定要抓住教学重点,通过朗读、小组交流、观看录像等方式,引导学生理解爸爸的话,从中了解到爸爸介绍白杨的三个特点。
3、技术准备:
本教学活动策划是以文本资源(教材)为主,同时积极利用课外资料和电教多媒体平台进行有机地整合,充分发挥其教育功能。
⑴利用多媒体让学生了解戈壁环境的恶劣,来进一步感悟白杨在环境极其恶劣的戈壁滩上还生长的高大挺秀,说明白杨的适应性和生命力极强。
⑵充分利用课外资料,使学生了解新疆的过去,知道新疆是个什么样的地方,从而更好的体会爸爸服从祖国需要,扎根新疆,建设新疆的决心。
4、前期教学状况、问题、对策的研究说明:
⑴在讲课之前,请学生了解爸爸、妈妈是怎样工作的。
⑵通过收听广播、看报、上网等途径查阅有关新疆和西部大开发的资料。
⑶利用多媒体,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以便有效的帮助学生体会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
【本课教学过程设计】
这是一篇借物写人的文章,作者表面上写白杨,实际上是写人,是赞美边疆的建设者们。作者先简笔勾画白杨高大挺秀的外形,再借爸爸之口赞扬白杨坚强不屈、生命力强盛的内在品格,最后写小白杨迎着风沙茁壮成长。这是文章的一条明线。然后写爸爸,先写爸爸看着戈壁滩上的白杨出神,再写爸爸严肃地向孩子介绍白杨树,最后写爸爸由陷入深思到突然露出微笑,这是人物神情变化的一条暗线。这两条线索如何处理呢?怎样才能不顾此失彼呢?我选择了前半部分重点抓明线,突出白杨的形象;后半部分重点抓暗线,突出边疆创业者的形象。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⑴了解白杨的`特点,体会爸爸服从祖国需要,扎根边疆,建设新疆的思想感情以及他对下一代的希望。
⑵通过感悟人物的言行和心理,体会思想感情。
2、过程与方法:
⑴教学中采用的方法主要是引疑推导法;情感体验法。
⑵利用现代化的教学手段辅助教学,在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同时,学生通过朗读体会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
3、情感、态度、价值观:
通过感悟爸爸的言行和心理活动,体会作者热情歌颂建设者不畏艰苦创业的精神,它不仅表现在那位旅客身上,更重要的是表现在培育下一代边疆建设者的精神上。使学生对那种扎根边疆的崇高精神境界产生敬仰之情。
【教学重点】
了解白杨的三个特点,通过感悟人物的言行和心理,体会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
【教学难点】
体会课文中爸爸两次陷入沉思的内容。
【教学过程】
一、导入
1、在一辆开往新疆的列车上,一位旅客正望着戈壁滩上的卫士出神,同学们,你们见过戈壁吗?让我们亲眼目睹戈壁滩的景象。
(出示录像)
2、提问:
你有什么感受?(荒凉,没有生机)你来读一读书上描写戈壁的段落。
指名读。
(设计意图:让学生通过感知初步了解大戈壁的特点,从而进一步认识白杨,最后升华到对在那里生活的建设者的了解。)
二、品读课文
1、师:戈壁滩上的卫士指的是什么?(白杨树)白杨树有什么特点?默读课文,用概括性的词语写在书上。
(高大挺秀、易种植、适应性强。)
投影出示爸爸说的话,学生看投影读出白杨树的特点。
你都知道哪有白杨树?读出适应性强的特点。
指名读。
2、白杨树在恶劣的环境下是怎样生存的?(看白杨在恶劣环境中生长的一段录像)这说明了什么?
(设计意图:朗读体味爸爸的一番话不仅回答了儿子的问题,而且热情赞扬了白杨高大挺秀、适应性强、坚强不屈的品格。)
3、齐读这段话,师:这段话是谁说的?这句话包含了几层意思?
4、师:爸爸是在介绍白杨树,也是在表白自己,这是孩子们所不能理解的,孩子们知道什么?找有关的句子读读。(投影出示)
⑴讨论:孩子们不知道什么?
⑵可是他们不知道爸爸、妈妈为什么去新疆工作?做什么工作?
(只有爸爸……还有……)
⑶为什么把他们接到新疆去上学?
⑷他们知不知道新疆是个什么地方?
⑸你对新疆了解多少?
师小结:新疆是个干旱少雨、沙漠面积较大的地方,为了改变新疆的面貌,有许许多多的建设者扎根新疆,开发新疆,建设新疆。
5、爸爸在表白什么呢?
(自己也像白杨一样,扎根新疆,建设新疆,想让孩子做建设新疆的小白杨,自己做大白杨。)
师小结:作者在赞美白杨,更在赞美像白杨一样的建设者。
6、师:是的,在千千万万个像爸爸、妈妈这样的建设者的共同努力下,把茫茫的大戈壁变成了一片片的绿洲。
(投影)
(设计意图:抓住课文中的三个“只知道”,让学生小组交流,想一想孩子们不知道什么,从而培养学生思维的广阔性。让学生进行积极思维活动,经过一连串的引疑读、思活动,学生步步深入地理解了“爸爸”的心就是扎根边疆、建设边疆的决心、信心和希望孩子们也像白杨那样在边疆生根、成长的赤诚之心。)
7、配乐齐读最后两个自然段。
(投影配乐)
师:望着窗外,闪过去的白杨,爸爸又陷入沉思,课文中两次写爸爸陷入沉思,联系上下文想象爸爸这两次陷入沉思在想什么?
(一次:想自己,想过去;二次:想过去,想未来。)
师:突然他们的嘴角浮出一丝微笑,为什么?这又说明什么?
(未来新疆建设者正在成长,后继有人。)
8、学习这篇课文的最大的感受是什么?
(学习白杨树,学习建设者。)
师小结:白杨树的品格也正是建设者的品格。
(设计意图:引导学生体会爸爸的心愿:相信自己的孩子在父母的影响教育下,一定能够像白杨那样扎根边疆,建设边疆。使学生对那种扎根边疆的崇高精神境界产生敬仰之情。)
9、结合板书小结:
这篇课文采用象征手法,借物喻人。作者写了大戈壁的荒凉,也写了白杨树的挺秀;写了孩子们的天真,也写了爸爸的深情。语言朴实无华,感情真挚深沉。作者实则写物,意在喻人,赞美祖国边陲建设者热爱边疆,扎根边疆的志向;不畏艰难,不屈不挠的精神;以及欣慰地看到祖国边疆建设后继有人的希望。我们衷心地祝愿:戈壁滩上的白杨树越栽越多,越长越高,越来越美。”
(设计意图:学生随着老师的手势,借助板书,同老师一齐吟诵。此时,师生入情入境,思想感情与作者产生了共鸣,从心底里钦佩那些不择环境,不讲条件,哪里需要就在哪里安家的建设者。这发自肺腑之声,将课堂教学气氛推向高潮,师生沉浸在诗情画意之中。课虽结束了,但情犹未尽,意犹未已,使学生的理解和感情进一步得到了升华。)
三、布置作业
收听广播或者收看电视了解西部大开发情况。
【板书设计】
写物:高大挺秀生命力强小树成长
白杨
喻人:扎根边疆不畏艰苦后继有人
【学习效果评价设计】
1、学生学习效果的评价分析:
⑴学生自我评价:
在学习过程中,我们的默读速度提高了,与此同时,概括能力也随之提高。
⑵小组内部评价:
在小组活动中,通过讨论、交流我们了解了白杨的特点,使我们觉得白杨确实了不起,叫人敬佩。在此基础上,我们通过朗读体会爸爸的心愿,使我们对边疆建设者的敬佩之情油然而生。
⑶教师评价:
在教学白杨内在品格时,我通过理解内容,体会感情,描述渲染、感情朗读四个步骤掀起教学高潮。结束时我让学生由边疆的白杨联想到身边的“白杨”,由大白杨联想自己这些“小白杨”,追求“言有尽而意无穷”的艺术境界。何处讲解,何处启发,何处朗读,何处讨论,何处留下“教学空白”,都作了精心设计。因此,学生在阅读过程中有更深的感受,阅读理解能力进一步提高了。
⑷家长评价:
家长通过参与学生收集资料的过程,发现学生从阅读材料中捕捉重要信息的能力提高了。
2、教师教学效果的评价分析:
⑴教师自我评价:
在课堂教学中,我力争做到启发性语言循循善诱,讲解性语言有条不紊,描述性语言绘声绘色,赞扬性语言激情昂扬,我用饱满的感情感染学生,使教师、学生、作者三者的感情产生共鸣,达到了“入境”、“悟神”的最佳境界。
⑵学生进行评价:
在教学过程中,学生通过学习,能够有感情的朗读课文,在朗读中体会出白杨精神的可贵,体会到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
【教学反思】
《白杨》是一篇借物喻人的抒情散文,构思巧妙,文字隽永,感情丰富,是语言文字训练和思想教育的好教材。然而,要让小学生深刻理解,却有较大的难度。我根据教材的特点、重点和难点,从学生的心理特征和生活实际出发,运用了“引疑推导法”,从整体着眼,以“疑”为主线的读思结合的方法,使学生始终处于积极思维的状态,收到了事半功倍之效。
首先我从课题激疑(从课题看,本文应当写些什么)入手,初读课文整体感知主要内容之后,便直奔重点、难点,即从过渡段切入,引疑激趣(爸爸只是在向孩子们介绍白杨树吗),牵一发而动全身。然后按照“形象──特征──象征意义”的思路引导学生在读中生疑,深思、释疑,逐步完成认识由表及里的过渡。在这个过程中,老师通过“抓空白处”(孩子们只知道什么,不知道什么)引疑的办法攻破难点,让学生进行积极思维(概括)活动,认识到“孩子们”“只知道”的都是具体的“行动”,而“不知道”的,就是“爸爸”的“心”。经过一连串的引疑读、思活动,学生步步深入理解了“爸爸”的心就是扎根边疆、建设边疆的决心、信心和希望孩子们也像白杨那样在边疆生根、成长的赤诚之心。
其次,我通过朗读训练,录音欣赏等方式动之以情,潜移默化地让学生受到了白杨形象美、内质美和建设者心灵美的感染;同时,又抓住描写“爸爸”语言、神态的词句引疑,使语言文字的训练和思想品德的教育达到了辩证的统一。此外,我还巧妙地把“白杨”与“爸爸”、“小白杨”与“孩子们”、边疆和内地、现实和远景有机地联系起来,带领学生在“疑”的线路上逐步升华,因而教得轻松,学得主动,达到了文路、教路、学路的和谐统一。
【教学内容】:
1、白杨和小河的合唱教学
2、和声的基本练习
3、欣赏保卫黄河
【教学目的】:
1、让学生在音乐中感受到白杨和小河两个互帮互
助的好朋友形象,学会用亲切,柔和的声音来表现歌曲。
2、初步感受和声的音乐表现力,通过比较初步理
解合唱的不同表现效果。
【教学重点】:
合唱部分的学习和体会
【教学准备】:
录音磁带,歌谱
【教学过程】:
一、组织教学,师生问好。
二、基本练习
1、气息练习
模仿闻花香和生活中喘气的'动作,呼吸要做到平稳,不抖动,不耸肩。
2、节奏接力
a.出示准备好的节奏练习条,分组准备,然后进行接
力练习,看哪一组最准确。
b.两个声部的节奏练习,以后面的合唱部分节奏为主,要求准确,两声部配合和谐。
3、旋律的视唱
以合唱中的难点为例,注意声部的和谐和准确,音准,要求如同唱歌一样
三、白杨和小河的合唱教学
1、聆听范唱
2、复习前面齐唱部分,强调要有表情有感情地演唱。
3、随琴分声部学唱合唱部分的曲谱
4、视唱合唱部分的旋律
5、分声部视唱歌词
6、歌词的练习
7、完整地视唱歌曲
四、结合欣赏《保卫黄河》,讨论对《白杨和小河》
的处理。
1、听《保卫黄河》
2、谈自己听后的感受,重点是对音乐形象的认识。
3、听《白杨和小河》
4、对两首歌曲进行比较,说说我们在演唱时应怎样
来表现歌曲,包括情绪、声音、声部的和谐等。
5、 用讨论的结果为指导,全班演唱《白杨和小河》
五、结束教学。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课前谈话,引入课文
1.今天,我们来学习当代作家袁鹰的文章《白杨》,(板书课题)。
2.看插图,认识白杨树。
二、自由读文,整体感知
1.借助字典学会本课生字、新词。
2.通读课文:①联系课文中语句,想想大戈壁是什么样子的;②把爸爸向孩子们介绍白杨的话划下来,想想这些话的意思。
3.检查自学情况
指名朗读课文,纠正读音,标点自然段。
注意:读准字音,记清字形,结合课文理解词义。字音易错的:清晰;字形易错的:新疆。疆字不要丢土,与僵区别。
三、默读课文,初步感知
1.默读课文,说说大戈壁是什么样子的?
荒凉、寸草不生、贫瘠
2.读一读你刚才所划的爸爸向孩子们介绍白杨的话,想想其中的含义。
理解:不要求非常深入理解,只要学生能根据自己的理解,大致的说说从字面上体会到白杨的生长环境十分的恶劣,感受到白杨十分的坚强就可以了。
朗读:大戈壁这么荒凉,环境这么恶劣,白杨却长得那么高大挺秀,像卫士一样守卫着铁路。读到这里,你觉得白杨怎样?应该用怎样的语气朗读爸爸说的话?(赞美、骄傲的语气。)
3.指导学生有感情朗读爸爸的话。
四、再次朗读,深入体会
找自己最喜欢的句子,有感情地读一读、背一背。
第二课时
一、谈话引入新课
爸爸仅仅是在赞扬白杨吗?他的话中似乎还有更深的含义,这节课我们就一起来研究研究吧。
二、品读课文,整体感知
1.让学生轻轻闭上眼睛听录音,看看在脑海中浮现了什么样的画面(板书并理解:高大挺秀)。
2.为什么会感受到白杨是高大挺秀的?
(戈壁的荒凉,寸草不生,而白杨在那里是如此的挺拔,在满眼没有绿意的戈壁上,白杨越加高大挺秀了。)
3.爸爸看到白杨,有什么感受?引读第一段。(体会高大挺秀的感情色彩)
4.当哥哥和妹妹在议论白杨时,什么问题使爸爸变得严肃起来(默读4~13节)?
三、理解研读,深悟课文
1.找到爸爸说的话,弄清有几句,并想想这几句概括了白杨的什么特点(请一名学生朗读并一同归纳)教师板书:
枝干挺直
白杨 哪儿需要就在哪儿生长
坚强
2.默读,把表现白杨生命力强的词语勾划出来,理解这三句话怎么表现白杨生命力顽强的。
3.有感情地朗读,注意体会重点词语的感情。
4.体会句群关系,重点读第三句。
5.换人称读:用爸爸的话来赞美白杨。把它换作你。
6.试着背诵爸爸介绍白杨的那段话。
7.爸爸只是在向孩子们介绍白杨树吗?把16和14节对比着默读,爸爸要表达什么呢?他和白杨之间有什么相同的地方呢?
服从需要 扎根边疆 无私奉献
8.默读最后一段话,想想
(1)爸爸为什么开始沉默,后来又微笑?爸爸的希望能实现吗?为什么?
他相信自己的.孩子一定能像白杨一样适应那里的艰苦的生活,一定能像白杨一样很顽强地生活下去。
(2)在一棵高大的白杨树身边,几棵小树正迎着风沙成长起来。你能体会到它的含义吗?
作者用小白杨的茁壮成长,来暗示在父母的影响教育下,孩子们一定能够像白杨那样扎根边疆,建设边疆,成为祖国建设需要的人。
四、纵览全文,体会中心
1.我们和爸爸一同感受了白杨的品质,那么现在你体会到了什么呢?
①爸爸不只是介绍白杨,赞美白杨,他也在表白着自己的心愿,就是像白杨那样,服从需要,扎根边疆,建设边疆,作无私的奉献。
②爸爸的心愿是希望自己的孩子能像他们一样为边疆出力,一样建设边疆。
③
2.再次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的重点句子。
有感情地朗读链接《帐篷》。
五、课后练习
1.摘录课文中含义深刻的句子。
2.有感情地朗读阅读链接《帐篷》。
3.用上哪儿哪儿不管不管总是写几句话,夸夸像课文中的爸爸一样的祖国建设者或保卫者。
内容概括:这篇介绍了关于03白杨教学设计B案,白杨,希望对你有帮助!
指导思想:
1、精心设计,突出重点,因势而导,发挥教师导的作用;
2、联系生活,联系实际,内引外联,以教学内容为中心自然延伸、扩展,增加课堂容量,提高课堂效率。
教学目标 :
1、本文的托物言志、借景抒情,都与象征有关,因而,必须学习、理解、掌握白杨树的象征意义;
2、学习运用象征手法进行说写练习。
教学设想:
1、安排一课时;
2、以白杨树的形美、神美及其象征意义为重点,精心设计课堂教学程序;
3、围绕象征手法,对学生进行说写训练。
教学要点:
1、激趣、导入 ,出示《白杨树》挂图;
①学生口述白杨树的外形及其气质,包括枝、叶、干的色泽、形态;
②学生展开丰富联想,由白杨树联想到人,联想到人的某种精神品质;
③引出茅盾的《白杨礼赞》
2、作品背景介绍,为学生理解课文做好辅垫。
3、学习课文:
①第一次读课文。先由两位学生朗读,然后教师正音,要求学生疏通字词,读通长句。
②第二次读课文。由朗读能力较强的两位学生读。解决以下问题:
a.作者对白杨树是怎样一种感情(即解题)
b.文中几次直接表达了这种感情,学生在书中找到并做上记号
③第三次读课文,重点导读4、5、6自然段。理解作者为什么对白杨树有这种感情,为什么作者说白杨树是极普通的,然而是不平凡的。
④第四次读课文,重点阅读7、8自然段。理解白杨树的象征意义。对于白杨树的力求上进的精神特质,作者是由哪些方面联想到的。
4、教师小结象征手法的`特点
5、用象征手法进行说写训练。
①你以为在新时代白杨可以象征哪种精神、哪类人?
②口头描述门、梅的外形并由此产生的联想。
③任选一种事物,先口述其外形特点,展开联想,最后用象征手法写一篇三百字左右的短文。
【教学目的要求】
1.教育学生从小树立“哪儿需要就在哪儿扎根”的志向。
2.学习本课生字新词;能用“哪儿……哪儿……”、“不管……不管……总是……”造句。
3.理解课文内容。领会文章的中心思想;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理解白杨本质特性和爸爸的心愿。
难点:领悟爸爸的心愿。
【课时安排】
两课时。
【课前准备】
1.向学生介绍沙漠和白杨树的有关知识。
2.准备一幅能够分步拼贴的教学挂图和幻灯片。
【教学步骤】
第一课时
(一)揭示课题、审题:
1.课文写了白杨的哪些特点呢?
2.课题是《白杨》,全文仅仅就是写白杨吗?
(二)老师范读课文。
(三)学生自学课文。
1.出示自学思考题。学生自学:
(1)或根据上下文理解下列词语:
戈壁茫茫清晰浑黄一体高大挺秀
分辨介绍抚摸表白沉思
(2)课文主要写了什么内容?
(3)大戈壁是什么样的?白杨树是什么样的?
(4)爸爸是怎样向孩子们介绍白杨树的?
(5)试着给课文分段,归纳段意。
2.老师检查自学效果。
(四)学生质疑问难。
(五)课内练习:
1.写近义词:介绍()抚摸()分辨()高大挺秀()
2.写反义词:清晰()动摇()软弱()消失()
3.朗读课文,找出文章中的三个问句。
第二课时
(一)复习导入,找出三个问句
上节课我们初步学习了课文,了解到课文讲的是一位旅客带自己的两个孩子到新疆去。在火车上向孩子们介绍了白杨树,并借白杨表白了自己的心愿。那么这位旅客的心愿是什么呢?他是怎样借白杨来表白自己的心愿的呢?这是这节课学习重点。
先请同学们找出课文中的三个问句。
小黑板出示:
①从哪儿看得出列车在前进呢?②“为什么它这么直,长得这么大”?③爸爸只是在向孩子们介绍白杨树吗?
这节课我们就顺着这三个问句来学习课文。
(二)学习第一部分。
1.列车在哪儿前进呢?齐读第一小节,读后回答:大戈壁是什么样的情景?
2.出示大戈壁的挂图。教师描述。
茫茫的大戈壁上,没有山,没有水,也没有人烟,有的只是满地的黄沙。大风一起,飞沙走石,遮天蔽日,一片浑黄,分不清哪里是天,哪里是地,大戈壁是多么荒凉呀!
3.在这样茫茫的大沙漠上行车。从哪儿看得出列车在前进呢?齐读第三小节,读后回答:大戈壁上的白杨树长得怎样呢?
(高大挺秀:又高大又挺拔又秀丽。最高的白杨有35米高,相当于十层楼房那么高。)
4.老师在大戈壁的背景图上贴上一行高大挺秀的白杨树。
5.看到这白杨树,爸爸的神情是怎样的?兄妹俩又是怎样的呢?分角色朗读4—13小节。
6.过渡:兄妹只知道白杨很高很直,不知道它为什么这么直,长得这么高,当哥哥提出这问题时,爸爸的脸色有什么变化?他是怎么回答这个问题的?
(三)学习第三部分。
1.指名朗读14小节。读后小黑板上出示爸爸介绍白杨的三句话,然后逐句讲读。
第一句:“这白杨从来就这么直,这么高大。”
(1)“从来”是什么意思?这句话讲了白杨的什么特点?
(2)朗读比较,体会感情。
第二句:“哪儿需要它,它很快就在哪儿生根、发芽、长出粗壮的枝干”。
(1)这句话讲出了白杨的什么特点?
(2)指导有感情朗读。
第三句:“不管遇到风沙还是雨雪,不管遇到干旱还是洪水,它总是那么直,那么坚强,不软弱,也不动摇”。
(1)这句话赞扬了白杨什么特点?
(2)幻灯再现白杨与风沙、雨雪、干旱、洪水抗争的情景。
(3)老师描述:
在风沙面前,白杨像城墙一样巍然屹立;在雨雪面前,白杨像青松一样挺拔高洁;在干旱面前,白杨像骆驼一样耐旱耐渴;在洪水面前,白杨像中流砥柱一样牢固坚定。这就是白杨的品格!
2.小结,指导有感情朗读。
(四)学习第三部分。
1.启发过渡:爸爸介绍白杨树时为什么脸色变得严肃起来了呢?他为什么要想一会儿才告诉儿子和女儿呢?
2.爸爸只是在向孩子们介绍白杨树吗?不是的,他也在表白着自己的心愿。爸爸的心愿是什么呢?你能不能从下面的一段话中看出?
3.引读16小节。读后讨论爸爸的心愿。
(爸爸的心愿是:不仅自己要像白杨那样扎根边疆,还希望孩子们也能像白杨那样扎根边疆。所以爸爸上面的三句话既回答了儿子的问题,又是在借白杨勉励自己,教育孩子。)
4.引读17小节。过渡:爸爸介绍的这一点白杨的知识和做人的知识就像一粒种子播在了孩子们幼小的心田里。这种子能不能生根、发芽、成长呢?
5.老师读18小节。读后讨论:
(1)爸爸为什么又陷入沉思?(2)为什么他又露出了一丝微笑?(3)“在一棵高大的白杨树身边,几棵小树正迎着风沙成长起来。”作者仅仅就是写小白杨吗?
6.老师在大白杨树的旁边贴上两棵小白杨树。
(五)总结课文
1.中心思想:
这篇课文讲的是一位在新疆工作的父亲,在旅途中向子女介绍生长在戈壁滩上的白杨,借以表达自己扎根边疆、建设边疆的志向,同时希望自己的子女也能像白杨那样。哪里需要就在哪里生根、发芽、成长。
2.抓住三个问句,总结文章的结构特点。
3.交流感受、升华中心。
(六)布置作业
1.造句:(1)哪儿……哪儿……
(2)不管……不管……总是……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板书:
教学反思:
一、教学设计指导思想
叶老在语文教学二十韵中指出:“作者思有路,遵路识斯真;作者胸有境,入境始与亲”。那么如何在高年阅读教学中抓住作者的思路,使教路、学路和文路和谐统一,同步进行,达到“入境始与亲”、“句句悟其神”的最佳境界呢?我试着在《白杨》一文的教学中作了尝试。《白杨》是一篇借物喻人的抒情散文,作者借大戈壁上的白杨礼赞了在新疆扎根落户的边疆创业者。文章是按照白杨的形象——白杨的特性——白杨的象征意义这个顺序组织文路的。小学生学习《白杨》一文的学路一般是:先充分感知白杨高大挺秀的.外形,再深入理解白杨正直高大、生命力强、坚强不屈的特性,最后领悟爸爸借白杨表白自己扎根边疆、建设边疆的志向,以及希望自己的孩子也能像白杨一样在边疆扎根成长的崇高精神。把握了文路和学路后,教师如何组织教路呢?我认为课文中的三个问句在全文起了承上启下、串联全文的作用,是作者思路的外在体现。于是我把这三个问句作为教学的“突破口”,然后顺着三个问句学习全文。这样,教师、学生、作者犹如同乘一舟,探幽览胜,渐入佳境。力争教路、学路、文路的和谐统一,是教学设计的一个指导思想。
在教学实践中,我越来越感受到“教书育人”的迫切性和重要性。“语文学科的重要特点是语言文字训练和思想教育的辩证统一。”语文教材是学生的生活教科书,语文教师应该成为学生的生活导师。如何在《白杨》一文教学中把文与道的关系处理好呢?我在动之以情、潜移默化上做了文章。教学时,教师调动多种教学手段,创设悦目、悦耳、悦心的情境,激发学生情感的共鸣,使学生在潜移默化中情感得到陶冶,思想得到升华。力求让学生在《白杨》一文教学中既提高语文能力,又得到艺术享受,这是教学设计的又一指导思想。
二、教学特点
1.“图文并茂”,创设情境
教材需要图文并茂,教学也需要“图文并茂”。“图文并茂”的教学能给学生创设悦目、悦耳、悦心的情境,吸引学生尽快入境。如我教学《白杨》第一节时,在学生面前展示了一幅茫茫的沙漠图画:画面辽阔,色彩灰黄,地上沙丘起伏,空中风沙迷蒙。这时伴以教师传情的描述:“看,茫茫的大沙漠上没有山,没有水,也没有人烟,有的只是满地的黄沙。风沙一起,飞沙走石,遮天蔽日,一片浑黄,分不清哪里是天,哪里是地。大戈壁是多么荒凉呀!”直观的图画,形象的描绘,一下子把学生带到那人迹罕至的大戈壁,为理解白杨和爸爸的品格作了很好的铺垫。这节课我在图画的运用上还作了较为巧妙的处理:随课文教学分步出示。这样,图画的逐步展示,教师的动情描述,增加了教学的形象性、情感性和新奇性,吸引学生逐步进入课文所描绘的情境。
2.“不拘一法”,化难为易
现代教学法认为,课堂教学应“不拘一法”,博采众长。《白杨》一文重点段写得含蓄凝炼深刻,教学时我采用了多种教法,“通过语言文字,指导学生正确理解课文的思想内容,体会思想感情。”①比较法:把“从来”,一词去掉和原句比较,让学生体会到“正直高大”是白杨的本性。②情境教学法:用幻灯再现白杨与恶劣的自然环境作斗争的画面,加以教师的语言描绘,让学生充分感知形象,进入情境,激发对白杨的崇敬的感情。③朗读教学法:在学生理解思想内容的基础上,指导学生有感情朗读,在朗读中让学生和作者的感情发生共鸣。不拘一格的教法,调动了学生的多种感官,突破了教学难点,活跃了课堂气氛,发展了学生思维,陶冶了学生情操。
3.发挥自身语言优势,以情感人
以前多次公开教学后,听课老师都讲我的教学语言比较富有感染力。因此教学《白杨》一课时,我就扬长避短,注意发挥语言优势,设计好导语、描述语、过渡语言和总结语。如学完爸爸介绍白杨的第三句话后,教师用了一句充满激情的排比句,礼赞白杨的品格,把学生的情绪推向高潮:“白杨在风沙面前,像城墙一样巍然屹立;白杨在风雪面前,像青松一样挺拔高洁;白杨在干旱面前,像骆驼一样耐旱耐渴;白杨在洪水面前,像中流砥柱一样牢固坚定。这就是白杨不屈的品格!”教学实践使我体会到教师只有不断锤炼教学语言,使之准确简炼、生动形象,富有感染力,才能优化教学过程,提高教学质量。
案例背景:
《白杨》被安排在九年义务教育六年制小学语文(北京版普通)教材中,本课文的教学目标是了解白杨的特点,体会爸爸服从祖国需要,扎根边疆,建设边疆的感情以及他对下一代的希望。其中,我把了解白杨的特点,体会爸爸服从祖国需要,扎根边疆,建设边疆的感情作为教学重点。体会爸爸对下一代的希望作为教学难点。本课文典型的特点就是借物喻人,以神态描写为主线,结构全,在课文中几次出现描写人物神态的句子。为了突破重难点,我设计了让学生扎住不同人物对白杨树的特点的理解,从而发现几个人对白杨树认识的不同,进一步了解“他也在表白自己的心”,从而抓住课文的重点。与此同时,让学生划出爸爸神态的变化,重点体会两个“沉思”,从而突破难点。
课程片段:
生:齐读下列词语
戈壁、抚摸、介绍、表白、叙说、昏黄一体、高大挺秀、
师:高大挺秀什么意思?
生:高又大。
生:应该是向上的。
师:在本课文中“高大挺秀”是用来形容什么的?
生:读文中句子“每隔几秒钟,从窗口飞快地闪过一个高大挺秀的身影。”是作者对白杨树的描写。
师:我们能把高大挺秀换一个词语吗?
生:高大挺拔。
师:非常好!大家一起读一读这两个词语,体会这两个词语的不同。
生:高大挺秀有秀气的意思,应该是说白杨树长得比较细又高。
生:高大挺拔更强调向上。
师:同学们说得非常好,不同的词语所描写的特点各有不同,那你们见过白杨树吗?白杨树留给你们怎样的印象?你觉得这两个词语那个更贴切,或者用别的词语来形容。
生:……
师:同学们,这是白杨树留给你们的印象。那文中的主人公分别对白杨树有怎样的印象呢?请你拿笔用“——”划出白杨树的特点。
生:(默读课文,动笔划。)
汇报:作者: 高大挺秀
儿子和小女儿: 高 大 直
爸爸: 直、高 生命力强、适应能力强 坚强
师:分别读一读这四个人对白杨树特点的不同理解,有什么不同?
生:作者、儿子和女儿说的是白杨的外表,而爸爸不是。
师:那爸爸说的是白杨的哪些方面呢?
生:(读第十三自然段)体会爸爸说的话。
……
(结合第1、15、16自然段理解爸爸的话。)
……
(读第十七自然段,体会“借物喻人”的说法。)
……
(找到文中两次出现的`“沉思”,进一步体会爸爸两次沉思的不同,加深对文中重难点的理解。)
分析:
为了让学生从抓住白杨的特点来理解课文,我从两个词语的区别,引出对白杨树的特点的描写。然后从不同人的不同角度归纳白杨树的特点,包括学生对白杨树的印象,从而体会爸爸的描述的不同,了解爸爸话语中的深刻含义,从而让孩子们体会到爸爸服从祖国需要,扎根边疆,建设边疆的感情以及他对下一代的希望。这样的设计轻松的把学生带入课文情景中来,开始探索白杨树的特点,体会父亲的话。
一、说教材
《白杨》是九年义务教育六年制小学语文第十册第一组课文中的一篇讲读课。这是一篇借物喻人的文章,写了一位在新疆工作的父亲回内地接将要上小学的两个孩子,在返疆的火车上,向孩子们介绍戈壁滩上的白杨,以树喻人,歌颂了扎根西部的建设者博大的胸怀和无私奉献的崇高精神。
本篇课文,一是激发学生对献身于西部的建设者的崇敬之情,学习他们的无私奉献精神。二是培养学生认真阅读、思考课文内容,理解含义深刻的句子,形成自己见解的能力,并能把自己的见解说出来。因此,我拟定了以下4个教学要求:
1、学习本课6个生字,正确读写“戈壁、清晰、高大挺秀、浑黄一体、介绍、新疆等词语。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从“爸爸的微笑消失了”到课文结束。
3、初步培养学生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以及献身祖国建设的崇高理想。
4、理解含义深刻的句子,能在理解的基础上说出自己的见解。
课文重点是要了解白杨有哪些特点,体会爸爸借白杨表白了自己什么样的心,难点是领悟作者借物喻人的表达方法。
二、说教法
本文采用了借物喻人的写法,表达含蓄,意义深刻。在课文里作者抓住了人物的神态变化描写和人物对话描写,突出了人物的不同个性特点。在教学中主要通过朗读帮助理解,并适当地结合课文内容设计幻灯投影等方法帮助学生从视觉上感知理解。
在指导朗读时,可分角色朗读,读书时要把人物的心理活动揭示出来,如爸爸的神态变化;两个孩子的对话要读出天真和稚气来,要注意哥哥和妹妹的不同个性特点;爸爸说的那段话,因为是对孩子说的,严肃中又不失亲切和循循善诱。本文的教学以读为主,通过朗读一理解一朗读,并结合多媒体等方法教学本课。而为了培养学生的独立自主学习能力,课堂上我大胆放手让学生自己提出问题,发表自己的见解,我做适当的提示或点评,让学生当学习的主体,老师则起主导作用。
三、说学法
因为教是为学服务的,为了让学生学会自己学习,为了让学生能自己从阅读中提出问题和见解,为了激发学生学习兴趣,表达自己见解的欲望,我着重引导学生运用朗读、直观、自己提问题,大家共同研究等方法来读懂课文,体会西部建设者的博大胸襟。
四、说教学程序
我认为钻研教材,研究教法与学法是搞好教学的前提和基础,而合理的安排教学程序却是教学成功的关键一环。根据课文内容可以把课文分成四部分,第一部分从开头到第三自然段,主要讲列车在茫茫的戈壁上行驶,车窗外不时闪过白杨的身影。第二部分从第四自然段到第十二自然段,主要讲爸爸介绍白杨树的特点。第三部分从第十三自然段到第十五自然段,讲爸爸借白杨表白自己的心。第四部分最后一个自然,讲爸爸希望孩子们像小白杨一样在边疆茁壮成长,成为祖国有用之材。课文重点是二、三、四部分,为了使学生更好地掌握课文内容,体会中心思想,培养自我学习能力,我计划两课时授完本课。第一课时主要让学生初步从整体上感知课文内容,并学习第一部分内容,了解大戈壁恶劣的自然环境。第二课时重点精读课文,让学生在朗读中,在不停的设疑、释疑中,了解白杨的特点以及爸爸表白了什么样的心,从而激发学生对西部工作者无私奉献精神的崇敬之情,培养学生从小要树立个人要服从祖国需要的人生观、价值观。现在,我
来讲讲我上第二课时的教学程序。
(一)复习新词:导入新课,直奔重点。
一上课,我将投影出以下词语:戈壁、界限、介绍、新疆、浑黄一体、高大挺秀”,然后提问哪个词最能概括大戈壁的景象?(浑黄一体)此时在屏幕上展示茫茫的大戈壁景象,车窗外闪过一棵棵高大挺秀的白杨树。
(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激疑。
我先让学生自由朗读二至四部分的内容,琢磨出该用怎样的语气读,接着分角色朗读。读完后,让学生谈谈他们从朗读中知道些什么,不理解的是什么?我再把他们有价值的问题归纳出来,估计有:①白杨有什么特点?②爸爸和白杨有什么相似之处,爸爸借白杨表白什么样的心?③孩子们知道些什么,不知道些什么?④爸爸沉思些什么,为什么最后嘴角会露出微笑?
(三)讨论、释疑。
释疑的过程是学生深入学习的过程。通过反复朗读,学生大致可以明白每部分内容大概讲的是什么,接着我重点组织引导他们逐步释疑,深入地学习课文,体会西部工作者无私奉献的高尚情操。
(1)我重点让学生朗读爸爸向孩子介绍白杨的话,提示:读时要体现爸爸严肃中不失亲切和语重心长的语气。然后请他们讨论爸爸的三句话说出了白杨的什么特点,根据他们的回答,板书:高大直立、生命力强、坚强不屈。接着,我出示两个关联词;哪儿;不管;不管;总是;让学生进行造句,锻炼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和语言组织能力。然后,屏幕展示出白杨与风沙、雨雪搏斗的情景,触景生情,老师引导全班齐读这些话,读出对白杨的赞美之情。
(2)学生了解了白杨的`特点,由树及人,逐步加深,让他们自学第13至15小节,比较一下白杨和爸爸有什么共同之处。
完成练习:
①白杨不管遇到风沙还是雨雪,不管遇到干旱还是洪水,它总是那么直,那么坚强,不软弱,也不动摇。
爸爸在边疆不管遇到_____,还是_____,他总是那么___________,____________,也_____________。
②大戈壁需要白杨树,白杨树就在这里扎根。
边疆需要__________,_____________就在这里扎根。
完成练习后,我再让学生回顾课文,思考:孩子们知道些什么,不知道些什么,爸爸想让他们知道什么?根据学生回答,老师相机板书:扎根边疆、建设边疆,并点评:爸爸赞美白杨树,实际也是在赞美千千万万像白杨一样扎根边疆,建设边疆的工作者。(投影展示当年边疆建设者老照片和今日新疆的繁荣景象图片)
(3)学生领悟到作者借物喻人的写法,就不难明白最后一小节中,大白杨是指爸爸,小白杨是指孩子们。然后重点讨论,课文中爸爸两次沉思,思些什么,最后为什么会露出微笑?
学生明白了爸爸是因为相信孩子们在父辈的影响教育下,也能像小白杨一样在边疆茁壮成长,成为祖国有用之材而感到欣慰,发出心底的微笑。这时,我想起了边疆建设者中流传的一句话献了青春献终身,献了终身献儿孙。提问:这是一种什么样的精神?板书(无私奉献)。
(四)总结课文,激发情感,教育学生。
同学们,在茫茫的大戈壁到处留下白杨高大挺秀,坚强不屈的身影,使人为之感动,而在这恶劣的环境中那千千万万的边疆建设者,为了改变边疆的落后面貌,他们扎根边疆,建设边疆,奉献自己的光和热,更使人敬佩。相信在那里的两棵小白杨在父辈的言传身教下,一定会茁壮成长,成为祖国的有用之材,到祖国需要他们的地方去,去建设祖国,建设美好的边疆。
(五)、课外拓展
向学生推荐阅读艾青的诗歌《帐篷》,以及茅盾的《白杨礼赞》,杨朔的《荔枝蜜》,陶铸的《松树的风格》等文章,目的是为了让学生在课下阅读时,能进一步体会借物喻人的写作手法。
在《小白杨》的歌声中,结束本课教学。
五、说板书
板书是体现文章脉落的载体,通过板书人们可以一目了然地弄清文章的内容,领会文章的中心思想。
板书设计如下:
借物 喻人
高大挺直 扎根边疆
3 白杨 生命力强 爸爸 建设边疆
坚强不屈 无私奉献
小白杨 正在成长 孩子
古人有“文似看山不喜平”之说,同样,课堂教学也忌平淡。课堂结构应该像戏剧一样有冲突有高潮,错落有致,有起有伏。教学一切安排力争既出人预料,又在情理之中,对于教学重点,难点,要组织教学高潮,引导学生迎浪前进。一旦重点、难点攻克,不仅使学生在知识上恍然大悟,而且充满胜利的喜悦,获得学习的愉悦。下面介绍我教学《白杨》的过程:
一、以图入境,先声夺入。
我在第一阶段教学时,力图追求“先声夺人”的艺术效果。教学开始,我明确地交代了本课的目的,然后我向学生展示了一幅茫茫大戈壁的图画,画面辽阔,色彩灰黄。地上沙丘起伏,空中风沙迷漫。这时教师配以动情的描述:“看,这就是茫茫的大戈壁:大戈壁上没有山,没有水,也没有人烟,有的只是满地的沙石。大风一起,飞沙走石,遮天蔽日,一片浑黄。分不清哪里是天,哪里是地。大戈壁是多么荒凉呀!”直观的图画,形象的描述,一下子吸引了学生的注意力,仿佛把他们带到了人迹罕至的大戈壁,使学生产生了身临其境的感觉,为下文的学习奠定了很好的心理基础,达到了“先声夺人”的艺术效果。
二、扣住重点,分步出击。
《白杨》中爸爸向孩子们介绍白杨特点的一番话含蓄深刻,是文章的重点。这部分的教学,我采取分步出击的方式,通过自读理解、扣词体会、描述渲染、表情朗读四个步骤,在学生心目中树立起正直无私、坚强不屈、无私奉献的白杨形象。课堂中,形成了教学高潮。
师:(小黑板出示爸爸讲的一番话)爸爸是怎样回答儿子的问题的呢?先读第一句。
生:(齐读)这白杨树从来就这么直,这么高大。
师:“从来”是什么意思?
生:“从来”是一直,向来的意思。
师:这句话是什么意思?
生:这句话是说白杨树向来就是这么直,这么高大,这是白杨的本性。
生:有了“从来”一词,突出了白杨正直高大的本质特点。
师:对呀,请大家把这句话中“从来”一词去掉读一遍。然后再加上读一遍,体会“从来”一词包含的感情。
(学生对比朗读,纷纷点头表示赞同以上学生的理解)
师:请同学们用抓重点词语体会句子内涵的方法学习第一句。我请人朗读一遍。
生:(读)哪儿需要它,它很快就在哪儿生根、发芽、长出粗壮的枝于。
生:我从“哪儿……哪儿……”体会到不管在什么地方,白杨都能生根、发芽、成长,说明它的生命力很强。
生:高原需要白杨,白杨就在高原生根;戈壁需要白杨,白杨就在戈壁扎根。白杨的适应力真强。
师:是呀,哪儿需要白杨,白杨就在哪儿扎根,不讲条件,不畏艰苦,这是什么呀?
生:(沉思后举手)老师,这是无私奉献的。
师:对!请同学们把这句话有感情地朗读一遍。
生:(有感情地朗读)
师:请大家照上面的方法继续学习第三句。
生:(读)不管遇到风沙还是雨雪,不管遇到干旱还是洪水,它总是那么直,那么坚强,不软弱,也不动摇。
师:这句话表达了怎样的感情?先自己理解,然后同桌讨论一下,最后交流各自的看法。
生:老师,我认为“不管……不管……总是……”这组关联词用得好,它表现了白杨不怕一切困难,坚强不屈的品格。
师:爸爸的这番话,不仅回答了儿子的问题,而且热情地赞扬了白杨正直无私,坚强不屈的品格。读到这里你对白杨产生了什么感情?
生:(激动地)我对白杨产生了崇敬的感情!
生:(深情地)我觉得白杨真了不起,真伟大!
师:好!请让我们一齐怀着崇敬的感情朗读爸爸的一番话。
生:(充满感情地朗读)
教学至此,学生的情感被充分地激发了,都沉浸在对白杨热爱、崇敬的氛围之中。
三、启发联想,点到为止。
在《白杨》教学中我选择了联想式结尾法,由白杨联想到无数边疆建设者,由边疆建设者联想到各地的'建设者,由文中的小白杨联想到自己,在学生的无限遥想中教学戛然而止,追求“言有尽而意无穷”
的艺术效果。
师:(充满深情)有多少边疆创业者,他们把自己的青春献给了祖国边疆建设事业,有的甚至献出了宝贵的生命。这次来成都参加教学活动的新疆代表队14人中就有13人是从全国各地到新疆去的。新疆有许许多多的“白杨树”,祖国各地也有无数的“白杨树”,我们教室里也有“白杨树”,是谁呀;
生:(一愣,继而恍然大悟,微笑着)我们,我们就是小白杨!
师:(赞许地)对,你们就是一棵棵充满生机的“小白杨”。我相信你们这些“小白杨”在阳光雨露下,一定会长得高大挺秀,成为建设祖国的栋梁之材!
生:(沉浸在愉快、充满希望的气氛中)
By 南京孙双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