介绍长城作文4篇
下面是范文网小编收集的介绍长城作文4篇,供大家参考。
远看长城它像一条一直沉睡金色的长龙在崇山峻岭之间蜿蜒盘旋。
从都投的山海关代洗头的嘉峪关一共有1万3千公里。
站在长城下摸起脚下的城砖不由自主地想到远古时代那些辛苦的人们把城砖抗在自己右手有弱的肩膀上,他们付出了多么大多么艰辛的任务啊。当时还没有起重机。
不过现在长城有三分之二的被破坏三分之一的存在,有一部分还在我们政府保护着,有一部分已近永远的被沙城暴掩盖,有一部分被人为的损坏。
我们大家要保护好现在的长城不要去破坏它。
当大地还沉浸在美梦之中,当山峦还笼罩着一片苍茫,这时的天边刚露出一点点的鱼肚白,小半个太阳立在天边,用它的光芒染红了天际。隐约中,我看到一条银灰色的巨龙卧在峰峦叠起的山顶,它雄伟壮阔,昂首东望,眼睛看着前方,像在等待自己的亲人。
太阳慢慢升起,光线照得巨龙越来越清晰。“哇!长城——”随着无人机的镜头,我俯瞰大地,陡峭的山峰上披着一件绿衣裳,显得更加威风,远远望去,长城像一条银色的丝带,柔软地飘浮在这绿色的'海洋里。
我向前走去,长城也向我走来,渐渐的,我们隔得越来越近,直到我的双脚踏到它坚实的台阶上。长城四周的墙上布满了青苔,有些青苔融合在一起,给长城披上了一件绿衣。
我继续向前走去,前方不远处有一大块凹凸不平的土台,土台的四周是残缺的城墙,看来这是一处倒下来的长城。我在想,它是怎么倒的?难道是孟姜女哭倒的?
传说很久以前,一个叫孟姜女的姑娘和一个叫范喜良的小伙子结婚了。有一天,孟姜女和范喜良吃饭的时候,从外面冲进来一队官兵,领头的说要带范喜良去修筑长城。孟姜女没有办法,只好同意。范喜良走后,孟姜女天天盼望着他回来,但等了三年,也没等回范喜良。于是,她决定去寻找丈夫。
孟姜女来到修长城的地方,问了许多人,终于从一个人口中得知,自己的丈夫已经死了。她听了,“呜呜”大哭起来,把八百里长城哭倒了,才发现范喜良的尸体,她抱着丈夫的尸体来到秦始皇面前,要求安葬。秦始皇见孟姜女很漂亮,便说:“可以呀,不过事成之后,你得留下。”
孟姜女假装说:“好吧。”
埋葬完丈夫,孟姜女便奔向大海,跳了进去……
看着眼前的土台,摸着厚厚的青砖,我仿佛看见了孟姜女和范喜良的身影,他们的身影给长城涂上了一种不一样的色彩,让长城看起来像是一条雄伟的长龙,想起来是一首凄婉悲壮的歌。
战争时期,我是一面守卫祖国的墙;和平年代,虽然我的祖国已经没有了敌人,但我依然坚挺地屹立在北京。具体来说我西起中国西部甘肃省的嘉峪关,东到中国东北辽宁省的鸭绿江边,共计长635万米。我为我自己的长度而感到自豪。
曾经,我起到了防止匈奴南侵,保护中原经济文化发展的巨大作用,我守卫着祖国,无论敌人如何击打我的身体,我依然坚强地守护着祖国。牢牢地把敌人挡在外面,防止他们入侵。我是他们的依靠,是他们的军营,是他们的防护墙。我为此感到骄傲。但是好景不长,过了一段时间后,我发现一切都变了。
如今,人们给我粘上了满满的广告纸,我痛苦地呼喊着:“我不需要这样丑陋的补丁。”可是却没有人理会。更气人的是,小狗竟然在墙边撒尿,把我的衣服全部弄脏了,画上了很多“地图”。再后来,就连曾经披着的灰色风衣,也被人们一刀一刀地割下,露出了我红色的满是伤痕的身体,令我疼痛难忍。从此,人们看我的眼神变了,从爱慕和敬佩慢慢变到了嫌弃与厌恶。我心里难受极了:明明是你们人类把我的身体弄坏,把我的衣服弄脏的,为什么你们还要唾弃我呢?
人们啊,你们这样不尊重我们,最终都是要后悔的,我并不是一面普普通通的墙,是你们勤劳智慧的祖先花了上百年,甚至上千年才创造出来的宝贵财富,我是中华民族古老文化的丰碑和智慧结晶。
长城是我国古代劳动人民创造的伟大奇迹,是中国悠久历史的见证。它与天安门,兵马俑一起被世人视为中国的象征。因长度逾万里,故又称作“万里长城”。据记载,秦始皇使用了近百万劳动力修筑长城,占全国人口的1/20,当时没有任何机械,全部劳动都得靠人力,而工作环境又是崇山峻岭、峭壁深壑。春秋战国时期,诸侯各国为了防御别国入侵,修筑烽火台,用城墙连接起来,形成最早的长城。以后历代君王大都加固增修。长城东起辽宁丹东虎山,西至甘肃嘉峪关,从东向西行经10个省区市。长城的总长度为8851.8千米,其中人工墙体长度为6259.6千米,壕堑和天然形成长度为2592.2千米。
长城的地形
“因地形,用险制塞”是修筑长城的一条重要经验,在秦始皇的时候已经把它肯定下来,司马迁把它写入《史记》之中。以后每一个朝代修筑长城都是按照这一原则进行的。凡是修筑关城隘口都是非曲直选择在两山峡谷之间,或是河流转折之处,或是平川往来必经之地,这样既能控制险要,又可节约人力和材料,以达“一夫当关,万夫莫开”的效果。修筑城堡或烽火台也是选择在“四顾要之处”。至于修筑城墙,更是充分地利用地形,如像居庸关、八达岭的长城都是沿着山岭的脊背修筑,有的地段从城墙外侧看去非常险峻,内侧则甚是平缓,收“易守难攻”之效。在辽宁境内,明代辽东镇的长城有一种叫山险墙、劈山墙的,就是利用悬崖陡壁,稍微把崖壁劈削一下就成为长城了。还有一些地方完全利用危崖绝壁、江河湖泊作为天然屏障,真可以说是巧夺天工。长城,作为一项伟大的工程,成为中华民族的一份宝贵遗产。
20xx年06月25日,长城作为春秋至明时期古建筑,被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五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名单。
长城的防御工程体系
在冷兵器时代,长城防御体系的军事作用是卓有成效的。秦时,“北筑长城而守藩篱,却匈奴七百余里,胡人不敢南下而牧马。”(《新书·过秦》)汉武帝时,“建塞徼、起亭燧、筑外城,设屯戍以守之,然后边境得用少安。”(《汉书·匈奴传》)
“筑长城,自代并阴山下,至高阙为塞”的赵武灵王正是以“变俗胡服,习骑射”而着称于世的政治家(《史记·匈奴列传》)。事实上,秦皇汉武,包括明初,无不是在主动出击、军事上取得压倒优势时修建长城的。这说明,修筑长城既是一种积极防御,又是积蓄力量、继续进取的谋略。
修筑长城,是针对西北边地实情所采取的积极措施,是化被动为主动,因为对于北方的游牧部落,“大兴师征之,则遁逃伏慝,不可得而诛也;师还则寇钞又起;留卒戍守,则劳费不资,故惟有筑长城以防之。”“然则长城之筑,所以省戍役,防寇钞,休兵而息民者也。”(吕思勉《中国民族史》第三章)
而且要强调的是,长城的防御作用不是表现在一般人以为的“不被攻陷”;其真正的用处在于——入侵者或许能集中力量偶尔攻破一两个关口、闯入内地,但只要整段长城还驻守有强劲的军队,入侵者就始终面临被阻击、伏击而无法回家的危险;尤其是,长城扼住了燕山和太行山北支各个交通要道,游牧民族的骑兵纵然破关而入,但只能对内地实施骚扰,而他们的后勤根本无法通过关口输送进来,故而无法在内地立足、从而动摇中国的根基。癣疥之疾再重,也侵入不到膏肓,这是长城存在的根本意义。
长城的别名
两千多年来,中国各朝各代在修筑长城和记载长城时,所使用的名称多有不同。
方城:只在春秋时楚国用过。
堑、长堑、城堑、墙堑这几种称谓基本上相互通用,从战国直到明代几乎全都使用过。
塞、塞垣、塞围在史书中用到“塞”字的地方很多,一般情况有两种意义:一是表示关口要隘,二是表示长城。
长城塞、长城亭障、长城障塞这些称谓在史书中很常见。
壕堑、界壕壕堑是长城建筑的一种形式,而界壕则是金代长城的专用词。
边墙、边垣将长城称之为“边”,主要是明朝。中国古代,多将中原各地与少数民族之间的地域称之为“边地”,明代则将在这一地域修筑的长城称之为“边墙”或“边垣”。
中国的万里长城是由黄海海滨一路延伸至亚洲内陆沙漠的庞大石造建筑物,大约有1800年的历史。城墙大约有25英尺高,12英尺厚,在中国的陆地上绵延将近1500英里长。万里长城的建造目的是为了增加北方蛮族南下劫掠后逃亡的困难度,藉此抑制他们的侵略。当然长城本身相当庞大,但是它的目的并不是要隔绝北方的侵略者,因为要维护这样一个防御型建筑的成本实在太过高昂了。
现为世界七大奇迹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