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身边的文档专家,晒文网欢迎您!
当前位置:首页 > > 综合 > 正文

《第一次抱母亲》说课稿(优秀15篇)

2024-03-16 08:04:04综合

《第一次抱母亲》说课稿(优秀15篇)

《第一次抱母亲》说课稿 篇1

  各位评委,大家好!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是苏教版国标本小学语文四年级下册第四单元的一篇情感型课文《第一次抱母亲》。下面我就按说教材、说教法和学法、说教学程序三个部分进行说课。

  说教材

  教材的地位及课文特点

  本单元选编的三篇课文组成了“情感篇”主题单元,着重歌颂人间真情,教育学生要关爱他人,懂得回报。

  新课标指出:“语文课程丰富的人文内涵对学生精神领域影响是深广的,要重视语文的熏陶感染作用。”因此,“张扬个性,让课堂喷涌真情”是教学追求的目标。语文课需要泪光闪烁,需要感动,需要震撼,需要心灵独白。这感动是作者之情、文本之情、教师之情、学生之情汇流而成的生命润泽。《第一次抱母亲》记叙了“我”去守护生病住院的母亲,抱起母亲让护士换床单时,才察觉母亲的身体是那么轻,不由想起了母亲以弱小的身体挑着重担翻山越岭的往事,心里很难过,也很愧疚。于是,像小时候母亲抱“我”一样,“我”把母亲抱在怀里,让母亲入睡,结果却发现母亲的眼里流出了泪水。文章字里行间洋溢着母亲对子女的爱,更表达了儿子对母亲深深的感恩之情。由此可见,这篇课文是对学生进行情感教育,锤炼语感的好素材

  教学目标和重难点的确立

  由于当今的孩子都是独生子女,家长不知不觉地溺爱,已使孩子们对父爱、母爱的认识变得淡化,把握文本的情感有一定的难度。针对以上学情,结合教材的特色及新课程标准,我初步拟定了以下教学目标:

  a、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理解重点词语的意思。

  b、在多种形式的朗读中,提高学生的理解能力,感悟能力,语言表达能力。这也是教学的重点。

  c、通过合作、探究、理解文章大意,感悟母亲胸怀的无畏、博大,激发对母亲的崇敬和感恩之情。这也是教学的难点

  二、说教法和学法

  教师的教学应做到心中有本,目中有人。在分析理解教材的基础上,我结合教材及教学对象的特点,在教学中采用了如下手段和方法。

  1、创设情境法:本课的教学我将用生动形象的语言描述情境,用图画展现情境、用音乐和视频来渲染情境,让学生在具体的情境中学习语文。

  2、对话法:新课标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可以通过自主、合作、探究来感悟母亲胸怀的无畏、博大然后展开课堂对话。

  3、自读自悟法:“阅读是学生个性化的行为。”应让学生在多种形式的阅读实践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

  三、说教学流程

  根据本文的教学思路及模式,为了抓住重点,突破难点,我设计了如下四大板块。

  第一板块:歌曲调查,激情激趣

  上课伊始,我将播放周杰伦的歌曲《听妈妈的话》,流行音乐的导入能迅速把学生的情感调动起来,然后问:这首歌是歌颂谁的?当学生知道这是歌颂母亲的歌曲后,我顺势引导:在正式学习新课前老师想做一个关于妈妈的调查,看看同学们对自己的妈妈有多少了解,通过多媒体展示问题:1、妈妈的鞋码是多少?2、妈妈的生日是什么时候?3、妈妈最喜欢的颜色是什么?4、妈妈的身高体重是多少?5、妈妈有什么兴趣爱好。给同学们五分钟左右的时间小组交流,畅所欲言,一定要以最真实的态度回答问题。然后各小组长代表本组发言,谈谈对妈妈的了解。我将根据同学们的回答做适当引导、点评。听了同学们对自己妈妈的了解,让我们一起去看看今天要学的课文中作者对自己的妈妈有多少认识吧!板书课题《第一次抱母亲》,接下来让学生自由朗读课文,划出重点字词,如“瘦”、“重担”、“愧疚”、“责怪”、“竟然”“翻山越岭”、“突发奇想”等词。学生初读课文,逐步做到正确、流利,学会生字词,了解本文讲述了一件什么样的事并理清文章的结构,完成第一课时的教学。

  在阅读教学中要以读为本,读中识字,读中感悟、通过读内化语言。正确流利地朗读是做到有感情朗读的基础。

  第二板块:引导精读,感知文本

  1、以课题《第一次抱母亲》中的“抱”字为线索把握作者情感的变化。默读课文,找到文中“抱”的动作

  a.“抱”的动作

  课件出示:我左手托住母亲的脖子,右手托住她的腿弯,使劲一抱,没想到母亲轻轻的,我用力过猛,差点仰面摔倒。

  我坐在床沿上,把母亲抱在怀里,就像小时候母亲无数次抱我那样。为了让母亲容易入睡,我将她轻轻地摇动着。

  请同学们自由地读读这两段话。同样是抱母亲,你有没有感受到这两处有什么不一样呢?

  指名说。第一处是怎么样的抱?第二处呢?(板书:使劲、轻轻)

  b.“抱”的感受

  (1)同样是抱着母亲,由最初的“使劲”一抱到后来发自内心的“轻轻”地抱。这个过程中作者的内心究竟发生了怎样的变化呢?作者的心情怎样呢?(课件出示:母亲竟然这么轻,我心里很难过。)

  (2)理解:“竟然”。

  细细读这个句子,你从哪些词体会到什么?

  (3)指导朗读:你看,抓住重点词语好好品味,我们就能感受到作者此时出乎意料、难过后悔的心情,请大家把这句话再读一读。

  2、抓住三处“没想到”,呈现轻与重的对比,体会儿子心里的难过、愧疚。

  我左手托住母亲的脖子,右手托住她的腿弯,使劲一抱,没想到母亲轻轻的,我用力过猛,差点摔倒。

  △“我没想到我妈这么轻。”

  △“我一直以为母亲力大无穷,没想到她是用80多斤的身体,去承受那么重的担子。”

  请你读读这三处没想到,从三个“没想到”中你能读出作者此刻内心的感受?

  组织交流,呈现文中描写作者内心感受的句子:

  ☆母亲竟然这么轻,我心里很难过

  ☆我愧疚地望着母亲那瘦小的脸

  3、这究竟是一位怎样的母亲,让我如此难过与愧疚?我请同学们自由朗读课文二、三两小节,在打动他们的地方作上记号,并用批注的方式记录下他们的感受。

  抓“母亲形象”,探究愧疚原因。

  1、让学生自由交流:你读出了怎样的母亲形象? 出示“在我记忆中,母亲总是手里拉着我,背上背着妹妹,肩上再挑一百多斤重的担子翻山越岭。这样年复一年,直到我们长大。”一段话。着重引导学生抓住“翻山越岭”理解母亲的艰辛。

  2、继续交流:你还觉得这是一位怎样的母亲?你从哪儿知道的?引导学生抓住母亲的话语“提那些事干什么?哪个母亲不是这样过来的?”感受母亲的朴素不求回报。

  第三板块:读写结合,表达心声

  在学生的情感巨浪被充分掀起的基础上,通过语言实践——倾诉,让学生表白内心,使他们的情感得到宣泄,让学生回忆自己的母亲平时所付出的操劳,当堂写篇小文章。选择其中的一两篇,由作者诵读,全班同学共同帮助修改,使之成为一篇优秀习作,其他同学也对各自的寓言进行修改加工。

  第四板块:拓展延伸,升华感悟

  当整个教室弥漫着浓浓的母爱气息的时候,相机播放熟悉的公益广告“妈妈,洗脚。”将广告中孩子给妈妈洗脚和文中作者第一次抱母亲相比较,广告中母亲最后的微笑和文中母亲的泪水作比较,使母爱的主题奏响至最强音。拓展延伸,升华出“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的深层主题。

  最后布置作业,1、让学生找使自己感动的段落,熟读成诵。

  为妈妈做一件力所能及的事。

  板书设计

  第一次抱母亲

  难过愧疚

  身轻担重

  感恩回报

  大爱无穷

  无数次抱“我”

《第一次抱母亲》说课稿 篇2

  一、说教材

  1、教材内容、地位、作用

  《第一次抱母亲》是苏教版小学语文四年级下册第四单元一篇情感型课文。课文记叙了“我”去守护生病住院的母亲,抱起母亲让护士换床单时,才察觉母亲的身体是那么轻,不由想起了母亲以弱小的身体挑着重担翻山越岭的往事,心里难过,也很愧疚。于是,像小时候母亲抱“我”一样,“我”把母亲抱在怀里,让母亲入睡,结果却发现母亲的眼里流出了泪水。文章字里行间洋溢着母亲对子女的爱,更表达了儿子对母亲深深的感恩之情。它是一篇感悟母爱、学会孝敬的好文章,对于学生的思想和情感的发展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课文重点记叙了“我”与护士、与母亲的对话,简洁生动地描写了“我”抱母亲的情景,表达了“我”对母亲的崇敬和爱戴。全文共五个自然段,可分为三部分。第一部分(1)叙述了“我”抱起母亲让护士换床单,没想到母亲竟然这么轻。第二部分(2、3)讲“我”告诉护士,“我”记忆中的母亲总是挑着重担翻山越岭,“我”总以为母亲“力大无穷”。第三部分(4、5)“我”突发奇想,像小时候母亲抱“我”一样,把母亲抱在怀里,母亲流下了激动的眼泪。

  2、教学目标

  根据新课程标准的要求,教材的编写意图、教材特点和学生的年龄特点,本课按计划需要三课时完成,我说的是第二课时。针对第二课时的内容,我制定了以下的教学目标:

  (1)认识目标:理解课文第一、二部分的内容,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技能目标:学生能根据实际写一段与母亲相处的精彩片断。

  (3)情感目标:体会伟大的母爱,激发学生对母亲的报答。

  2、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理解课文第一、二部分的内容,体会伟大的母爱,激发学生对母亲的报答。

  难点:学生能根据实际写一段与母亲相处的精彩片断。

  二、说教法、学法

  1、说教法

  (1)朗读教学法

  学生的感受是通过朗读来实现的,只有让学生通过充分地读,才能在读中感知,读中理解,读中感悟。本文是“我”和护士对话的形式展开故事情节,语言感人,适合朗读。在教学中,我把朗读训练贯穿始终,采用不同形式的读,让学生感悟课文内容。

  (2)创设情境教学法

  用音乐来渲染情境,让学生在情境中学习语文。

  (3)对话法

  新课标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可以通过自主、合作、探究来感悟母亲胸怀的无畏、博大后再展开课堂对话。

  2、说学法

  (1)自读自悟法

  “阅读使学生个性化的行为”应让学生在多种形式的阅读实践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

  (2)合作学习法

  小组之间讨论、交流,在回答问题上可以相互补充。

  三、说教学程序

  (一)导入课文

  上课之前,播放《烛光里的妈妈》的歌碟,创设氛围,激发学生热爱母亲,赞美母亲的感情,以形成共鸣。

  1、同学们,这首歌是歌颂谁的呢?

  2、是的,是歌颂母亲的歌,叫做《烛光里的妈妈》。歌颂母亲是千百年以来传诵不衰的主题,今天,我们来继续学习这篇歌颂母亲的文章。

《第一次抱母亲》说课稿 篇3

  一、说教材

  1、教材内容、地位、作用

  《第一次抱母亲》是苏教版小学语文四年级下册第四单元一篇情感型课文。课文记叙了“我”去守护生病住院的母亲,抱起母亲让护士换床单时,才察觉母亲的身体是那么轻,不由想起了母亲以弱小的身体挑着重担翻山越岭的往事,心里难过,也很愧疚。于是,像小时候母亲抱“我”一样,“我”把母亲抱在怀里,让母亲入睡,结果却发现母亲的眼里流出了泪水。文章字里行间洋溢着母亲对子女的爱,更表达了儿子对母亲深深的感恩之情。它是一篇感悟母爱、学会孝敬的好文章,对于学生的思想和情感的发展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课文重点记叙了“我”与护士、与母亲的对话,简洁生动地描写了“我”抱母亲的情景,表达了“我”对母亲的崇敬和爱戴。全文共五个自然段,可分为三部分。第一部分(1)叙述了“我”抱起母亲让护士换床单,没想到母亲竟然这么轻。第二部分(2、3)讲“我”告诉护士,“我”记忆中的母亲总是挑着重担翻山越岭,“我”总以为母亲“力大无穷”。第三部分(4、5)“我”突发奇想,像小时候母亲抱“我”一样,把母亲抱在怀里,母亲流下了激动的眼泪。

  2、教学目标

  根据新课程标准的要求,教材的编写意图、教材特点和学生的年龄特点,本课按计划需要三课时完成,我说的是第二课时。针对第二课时的内容,我制定了以下的教学目标:

  (1)认识目标:理解课文第一、二部分的内容,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技能目标:学生能根据实际写一段与母亲相处的精彩片断。

  (3)情感目标:体会伟大的母爱,激发学生对母亲的报答。

  2、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理解课文第一、二部分的内容,体会伟大的母爱,激发学生对母亲的报答。

  难点:学生能根据实际写一段与母亲相处的精彩片断。

  二、说教法、学法

  1、说教法

  (1)朗读教学法

  学生的感受是通过朗读来实现的,只有让学生通过充分地读,才能在读中感知,读中理解,读中感悟。本文是“我”和护士对话的形式展开故事情节,语言感人,适合朗读。在教学中,我把朗读训练贯穿始终,采用不同形式的读,让学生感悟课文内容。

  (2)创设情境教学法

  用音乐来渲染情境,让学生在情境中学习语文。

  (3)对话法

  新课标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可以通过自主、合作、探究来感悟母亲胸怀的无畏、博大后再展开课堂对话。

  2、说学法

  (1)自读自悟法

  “阅读使学生个性化的行为”应让学生在多种形式的阅读实践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

  (2)合作学习法

  小组之间讨论、交流,在回答问题上可以相互补充。

  三、说教学程序

  (一)导入课文

  上课之前,播放《烛光里的妈妈》的歌碟,创设氛围,激发学生热爱母亲,赞美母亲的感情,以形成共鸣。

  1、同学们,这首歌是歌颂谁的呢?

  2、是的,是歌颂母亲的歌,叫做《烛光里的妈妈》。歌颂母亲是千百年以来传诵不衰的主题,今天,我们来继续学习这篇歌颂母亲的文章。

  板书:13、第一次抱母亲

  (二)朗读课文,感知文本

  1、学生齐读,整体感知文章。(有感情地朗读)

  (1)你们感受到什么?请用两个字来概括。(母爱)

  (2)这篇课文主要讲了什么内容?

  设计理念:阅读教学要以读为本,读中感悟。通过读内化语言。

  (三)精读课文,体验情感

  1、学习第一部分——了解为什么要抱母亲、怎样抱母亲

  (1)请学生仔细读第一自然段,边读边想,从这一段中你知道了什么?

  (2)交流。老师相机指点抓住主要信息,并让学生有所体验和感悟。

  ①体会兄弟姐妹对母亲的爱——母亲生病,兄弟姐妹轮流去守护。

  ②“我”为什么抱母亲——为母亲换床单。

  ③“我”怎样抱母亲——抓住“托住”、“使劲一抱”一些词语,让学生体会“我”对母亲的关爱。

  ④为什么作者“差点仰面摔倒”——领会作者由于不了解母亲很轻,差点摔倒。指导学生读好对话,体会护士责怪的语气,“我”不了解母亲的难为情的语气,母亲平和的语气。

  设计理念:在这一环节的教学活动中,我以学生的自主、合作、探究为主要形式,让学生在自主阅读中产生独特的体验和感悟,在合作中加深自己的理解,在发言中阐述自己的见解,提高自己的语言表达能力。

  2、学习第二部分(2、3自然段)——体会作者难过的心情以及母亲的伟大。

  ①指名分别读2、3自然段

  ②思考:对于一个与母亲一起生活了几十年的儿子来说,竟然对母亲的身体这么轻一点都不了解,他的心情怎么样呀?(板书:很难过、愧疚)

  ③理解儿子为什么难过。

  a、体会母亲的坚强而伟大

  质疑:儿子跟母亲生活了几十年,竟然不了解自己的母亲,是因为他心中没有母亲?是这样吗?(引导学生再次自读课文,深入理解母亲的形象)

  引导学生抓住“手拉、背背、肩挑、翻山越岭”“叫我们放下,让她来挑”等词语体会母亲的坚强、伟大。

  b、提问:听了“我”的一番话后,护士是怎样表现的——理解护士的动情。(指导学生抓住人物的语言和动作体会人物的内心情感。)

  c、学生分角色地有感情地朗读第2、3自然段

  设计理念:在这一环节的教学活动中,用朗读,用思考,用语言抒发着感受。让学生抓住重点词、人物的语言、动作来体会“我“和”护士”的内心情感。让学生想象自己就是护士,设身处地地进行角色转换,引导学生发表自己的想法:此时护士会想些什么,心情怎样”,激发学生的想象力。学生之间互相交流、讨论。

  (四)让学生联系自己的母亲,想想母亲给自己的爱

  a、根据实际写一段与母亲相处的精彩片断

  b、写完后交给组长(作业)

  设计理念:在学生的情感巨浪被充分掀起的基础上,通过书面表达—写片断,让学生表白内心,使他们的情感得到宣泄。

  (五)小结

  我们每个人都有母爱,而且是无微不至的爱,只要我们用心去感受,都能体会到。

  (六)板书设计

  第一次抱母亲

  母亲无数次抱我

  难过愧疚

《第一次抱母亲》说课稿 篇4

  《第一次抱母亲》这篇课文以作者第一次抱母亲为引子,唤起作者及人们对爱的思考:长辈对子女付出多少爱,孩子又给予多少关心,从而激发了作者再次抱母亲入睡这样一种感恩的行为。所以说,这是一篇爱的反思性的文学作品,它引发了所有读者对于爱的反思。基于这样的思考,我谈两点体会;

  一、找准切入点。

  我认为,每一篇课文都存在一个窗口,可以让读者由此进入文本的深处,起到“提领而顿,百毛皆顺”的作用。在设计时,我扣住“难过”“惭愧”这两个表示作者抱母亲时内心感受的词语引发探究:“我”为什么难过?为什么愧疚?进而探究母亲的“力大无穷”,一指母亲肩上的重担,二指生活的重担。对“翻山越岭”这个词再三斟酌,感悟母亲的艰辛。《语文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教科书编者、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在认真解读文本后,我认为文章的作者不仅仅是因为感受到了母亲的艰辛而感动,更重要的是他为自己的不知道而愧疚、难过。试上时,我发现,孩子记忆中父母的关爱几乎都是自己生病了的事,因为太过深刻,可这毕竟是偶发事件。事实上,父母的关爱更多的则在平时的点滴。所以,在课堂最后,我引导学生回想自己的生活中父母的哪些关爱是我们根本没在意,甚至都不知道?唤起学生记忆中那些被遗忘的事情,让他们意识到,我们现在应当每天及时发现爱、回报爱,这些是为了将来在父母老去的时候能少一点难过、少一点愧疚。这样“大问题大空间”的设计,相信学生的回答就不仅是泛泛而谈,而是真正落到实处。

  二、彰显语文味。

  语文课就是朗读、感悟、对话的过程,让学生写一手好字,说一段好话,写一篇好文。首先是朗读能力的训练,好的朗读就是说话,文章就是作者内心想说的话,我们的朗读就是在替作者说生活中的话。课堂上,我分几个层次引导学生朗读:特别是在朗读我记忆中的母亲那一段的时候,先是在理解“肩上的重担”时,读出重,接着在感受了母亲“生活的重担”后读出艰辛,最后在读完母亲那句“提那些事干什么,哪个母亲不是这样过来的”之后再读那段话,读出母亲的无私,而作为儿女,却应该是时刻刻铭记在心。通过这样有坡度的朗读,带领孩子们逐步走进文本深处,走进我和母亲的内心,并且融合自己的独特体验再表现出来。其实是感悟与对话,好的对话应该是学生与课文、与作者由内而外的互动,教师是智慧的点拨,点燃唤醒学生,触发学生的想象,让他们有话说,想表达,会表达。比如在最后回忆父母的恩情时,我把说话的时间留给孩子,适当点拨“此刻,当你回忆起这些,你的心情如何?”“父母对你如此呵护,可你却…”,让孩子反思自己的行为,并且大胆表达出来。

  其实这堂课最初的设计并非如此,为了寻求亮点,我最初在翻山越岭这个“翻”字上做了点文章,因为“翻”在说文解字中,左边的“番”是多次反复的意思,而右边的“羽”是鸟儿的翅膀,“翻”字的意思是鸟儿多次拍打翅膀飞翔。课堂上我用鸟来比喻母亲,双翼的重担凸显母亲翻山越岭的艰辛。但是课上下来发现,孩子们印象最深的变成了这只鸟儿,语文失去了它的本真,所以最终只选择了它“反复、多次”这一层面的意思。在教学过程中,还是存在很多问题。比如,朗读训练还应该落实得更扎实些,时间关系,还请大家多提宝贵意见,批评指正。

《第一次抱母亲》说课稿 篇5

  一 、说教材

《第一次抱母亲》内容真切感人,语言朴实明快,毫不雕饰,但字里行间却饱含着一股浓浓的亲情。 这是一篇歌颂母爱的文章,用心去读,一定会为那日夜操劳、含辛茹苦的母亲而心疼,一定会被那伟大、无私的母爱所感动。

  因此,本次教学的教学重点就是借对重点语句的朗读感悟,体会母爱的无私与伟大,唤起对母亲的崇敬和关爱。

  教学的难点则在于文章的情感是那样的深沉,小学四年级孩子的认知与文章与作者的情感体验有一些差距,也许很难引起情感上的共鸣,很难将文章中的母亲与自己的母亲产生关联,感受往往只停留在文章的层面,而不能联系自身。

  二 、说教法

  在设计这节课时把握作者的情感线索:难过—愧疚—感恩,引导学生揣摩文章的语言。让“感”从读书中产生,“情”在读书中交流,情感在交流中碰撞,升华,激起学生心中爱的体验,同作者一起感动母爱,想到回报母爱。阅读要“披文入景,披文入情”才能产生优化的效果。教学中主要通过抓重点语段,反复品读,读出意,读出味,读出情。如抓住母亲挑着重担翻山越岭的这段描写,让学生展开想象,通过语言文字呈现丰富的内心视像,将文本语言伴随着感性的形象扎根到学生的心灵世界之中,在此基础上多次朗读,揭开文本深藏的内涵。

  文章其实最感动的是最后一段,那是一颗对母亲感恩的心在震撼着我们。所以在处理最后一段时,我让学生深情地朗读,将自己和文本融为一体,用朗读,用思考,用言语抒发着感受。

  三、说学情

  如今的孩子是父母、长辈的“掌上明珠”,一向娇惯的他们普遍都将父母无微不至的照顾认为是理所应当的,一味地只知索取而不懂回报,甚至经常向家长提出过分的要求。他们关心的往往只是自己,而很少去注意家长为他(她)付出的辛劳。生硬的说教难以为他们所接受,也许这篇感人至深的课文更能触动他们的心灵,唤起他们的情感。学生孩子的心灵是非常纯洁的,乐于去感受美好、亲近美好,只要引导得好,文中那位善良伟大的母亲一定能感染学生。学生又是善于联想的,他们一旦将自己的母亲与文中的母亲产生关联,他们便会回忆起那埋藏在记忆里却常常被忽略的点点滴滴,从另一个角度去体会母亲的付出、母亲的辛劳,从而升腾起对母亲的崇敬和爱戴之情。也许一节课不能改变什么,不能使学生对母亲的认识上升到一个理性的高度,但如果学生能通过这节课的学习感悟到“我要关心我的母亲,我要回报我的母亲”有这样一种朦胧的思想意识也就达到目的了。

  四、说教学设想

(一)、走进文本

(上课伊始,伴着舒缓的小提琴曲教师用描述性的语言渲染,把学生带入课文的情境。)

  通过上节课的学习,我们知道劳累了一辈子的母亲生病住院了,而且病得不轻,连护士进来换床单都不能下床。于是就有了我“第一次抱母亲”抱母亲只是一个偶然,抱母亲只是一个简单的动作,却在儿子的心里激起了千层浪。请同学们自由地轻轻地读一读1、2自然段,想一想儿子第一次抱母亲是怎样的心情。

(二)、感悟儿子内心的难过、愧疚之情。

(通过对重点句的朗读、体会、联想真正体会母亲体重的轻深深地震撼着儿子的心。)

  儿子难过的心情你们是从哪些句子中读出来的。

  1、品读第一句“我左手托住母亲的脖子……没想到母亲轻轻的……差点仰面摔倒。”

  引导:我原以为( ),没想到( )。

  我原以为( ),没想到( )。

  这可是和我朝夕相处生活了几十年的母亲呀!你能把这份难过读出来吗?

  2、品读第二句“母亲说:我这一生,最重的时候只有89斤。”

  引导:“最重的时候只有89斤”,而现在年老体弱的母亲大概只有( )斤。听着母亲虚弱的声音,儿子心里( )。带着你的体会再读这句话写儿子没想到的话。

  3、品读第三段话“在我的记忆中,母亲总是手里拉着妹妹……没想到她是用80多斤的身体,去承受那么重的担子。”

“翻山越岭、年复一年”中你们体会到了什么?把你们的朗读放到句子中去,读出母亲的不容易。

(1)、反复引读,启发想象:

  夏天,烈日炎炎,母亲汗流浃背,她手里( ),背上( ),肩上( )。

  冬天,冰天雪地,母亲顶着寒风,她手里( ),背上( ),肩上( )。

  在我成长的日日月月,母亲就是这样一步步走过来的,她手里( ),背上( )肩上( )。

(2)、研读“我们长大后,可以干活了……去承受那么重的担子。”从这些话中,你读出了什么?(母亲的心:她的心里只有儿女,舍不得儿女吃苦,就怕儿女累着。自己再苦再累都无怨无悔。儿子的心:我们能挑却没有挑,一直心安理得地让母亲去挑。此时儿子心里涌起的不仅仅是难过,还有深深的愧疚。)带着你们的体会再次朗读这些句子。

(3) 、启发想象,感受“重担”。

  课文学到这儿,大家想一想,母亲肩上挑的重担仅仅是那一百多斤种的东西吗?我们家上有老,下有小,爷爷奶奶生病了,母亲( )。为了让我们兄弟姐妹几个吃得饱,上得起学,母亲( )。我们长大了,要出远门了,母亲( )。

  引导朗读:母亲,一个只有80多斤的弱女子,挑起了生活这副最沉重的担子,这份艰辛,等到母亲病倒了,病得不轻了,儿子才真正体会得到,愧对母亲呀!让我们再次深情地回忆。

(三)、感 动母爱,回报母爱。

  1、出示句子:母亲笑了笑说:“提那些事干什么?哪个母亲不是这样过来的。”

  从母亲的表情,从母亲的话中,你看出了什么?听出了什么?

  此时此刻,听着母亲平常的话语,想着母亲拉扯我们长大的艰辛,看着手中两鬓斑白,体弱多病的母亲,儿子我纵有千言万语也无法表达对母亲的这份感激,我突发奇想想好好地抱一抱母亲。

  2、伴着音乐,老师深情地范读最后一小节。

  3、老师语言渲染,指名读,齐读。学生与文本融为一体。

《第一次抱母亲》说课稿 篇6

  一、说教材

《第一次抱母亲》内容真切感人,语言朴实明快,毫不雕饰,但字里行间却饱含着一股浓浓的亲情。这是一篇歌颂母爱的文章,用心去读,一定会为那日夜操劳、含辛茹苦的母亲而心疼,一定会被那伟大、无私的母爱所感动。

  因此,本次教学的教学重点就是借对重点语句的朗读感悟,体会母爱的无私与伟大,唤起对母亲的崇敬和关爱。

  教学的难点则在于文章的情感是那样的深沉,小学四年级孩子的认知与文章与作者的情感体验有一些差距,也许很难引起情感上的共鸣,很难将文章中的母亲与自己的母亲产生关联,感受往往只停留在文章的层面,而不能联系自身。

  二、说教法

  在设计这节课时把握作者的情感线索:难过—愧疚—感恩,引导学生揣摩文章的语言。让“感”从读书中产生,“情”在读书中交流,情感在交流中碰撞,升华,激起学生心中爱的体验,同作者一起感动母爱,想到回报母爱。阅读要“披文入景,披文入情”才能产生优化的效果。教学中主要通过抓重点语段,反复品读,读出意,读出味,读出情。如抓住母亲挑着重担翻山越岭的这段描写,让学生展开想象,通过语言文字呈现丰富的内心视像,将文本语言伴随着感性的形象扎根到学生的心灵世界之中,在此基础上多次朗读,揭开文本深藏的内涵。

  文章其实最感动的是最后一段,那是一颗对母亲感恩的心在震撼着我们。所以在处理最后一段时,我让学生深情地朗读,将自己和文本融为一体,用朗读,用思考,用言语抒发着感受。

  三、说学情

  如今的孩子是父母、长辈的“掌上明珠”,一向娇惯的他们普遍都将父母无微不至的照顾认为是理所应当的,一味地只知索取而不懂回报,甚至经常向家长提出过分的要求。他们关心的往往只是自己,而很少去注意家长为他(她)付出的辛劳。生硬的说教难以为他们所接受,也许这篇感人至深的课文更能触动他们的心灵,唤起他们的情感。学生孩子的心灵是非常纯洁的,乐于去感受美好、亲近美好,只要引导得好,文中那位善良伟大的母亲一定能感染学生。学生又是善于联想的,他们一旦将自己的母亲与文中的母亲产生关联,他们便会回忆起那埋藏在记忆里却常常被忽略的点点滴滴,从另一个角度去体会母亲的付出、母亲的辛劳,从而升腾起对母亲的崇敬和爱戴之情。也许一节课不能改变什么,不能使学生对母亲的认识上升到一个理性的高度,但如果学生能通过这节课的学习感悟到“我要关心我的母亲,我要回报我的母亲”有这样一种朦胧的思想意识也就达到目的了。

  四、说教学设想

(一)、走进文本

(上课伊始,伴着舒缓的小提琴曲教师用描述性的语言渲染,把学生带入课文的情境。)

  通过上节课的学习,我们知道劳累了一辈子的母亲生病住院了,而且病得不轻,连护士进来换床单都不能下床。于是就有了我“第一次抱母亲”抱母亲只是一个偶然,抱母亲只是一个简单的动作,却在儿子的心里激起了千层浪。请同学们自由地轻轻地读一读1、2自然段,想一想儿子第一次抱母亲是怎样的心情。

(二)、感悟儿子内心的难过、愧疚之情。

(通过对重点句的朗读、体会、联想真正体会母亲体重的轻深深地震撼着儿子的心。)

  儿子难过的心情你们是从哪些句子中读出来的。

  1、品读第一句“我左手托住母亲的脖子……没想到母亲轻轻的……差点仰面摔倒。”

  引导:我原以为(),没想到()。

  我原以为(),没想到()。

  这可是和我朝夕相处生活了几十年的母亲呀!你能把这份难过读出来吗?

  2、品读第二句“母亲说:我这一生,最重的时候只有89斤。”

  引导:“最重的时候只有89斤”,而现在年老体弱的母亲大概只有()斤。听着母亲虚弱的声音,儿子心里()。带着你的体会再读这句话写儿子没想到的话。

  3、品读第三段话“在我的记忆中,母亲总是手里拉着妹妹……没想到她是用80多斤的身体,去承受那么重的担子。”

“翻山越岭、年复一年”中你们体会到了什么?把你们的朗读放到句子中去,读出母亲的不容易。

(1)、反复引读,启发想象:

  夏天,烈日炎炎,母亲汗流浃背,她手里(),背上(),肩上()。

  冬天,冰天雪地,母亲顶着寒风,她手里(),背上(),肩上()。

  在我成长的日日月月,母亲就是这样一步步走过来的,她手里(),背上()肩上()。

(2)、研读“我们长大后,可以干活了……去承受那么重的担子。”从这些话中,你读出了什么?(母亲的心:她的心里只有儿女,舍不得儿女吃苦,就怕儿女累着。自己再苦再累都无怨无悔。儿子的心:我们能挑却没有挑,一直心安理得地让母亲去挑。此时儿子心里涌起的不仅仅是难过,还有深深的愧疚。)带着你们的体会再次朗读这些句子。

(3)、启发想象,感受“重担”。

  课文学到这儿,大家想一想,母亲肩上挑的重担仅仅是那一百多斤种的东西吗?我们家上有老,下有小,爷爷奶奶生病了,母亲()。为了让我们兄弟姐妹几个吃得饱,上得起学,母亲()。我们长大了,要出远门了,母亲()。

  引导朗读:母亲,一个只有80多斤的弱女子,挑起了生活这副最沉重的担子,这份艰辛,等到母亲病倒了,病得不轻了,儿子才真正体会得到,愧对母亲呀!让我们再次深情地回忆。

(三)、感 动母爱,回报母爱。

  1、出示句子:母亲笑了笑说:“提那些事干什么?哪个母亲不是这样过来的。”

  从母亲的表情,从母亲的话中,你看出了什么?听出了什么?

  此时此刻,听着母亲平常的话语,想着母亲拉扯我们长大的艰辛,看着手中两鬓斑白,体弱多病的母亲,儿子我纵有千言万语也无法表达对母亲的这份感激,我突发奇想想好好地抱一抱母亲。

  2、伴着音乐,老师深情地范读最后一小节。

  3、老师语言渲染,指名读,齐读。学生与文本融为一体。

《第一次抱母亲》说课稿 篇7

  一、说教材

  1、教材内容、地位、作用

《第一次抱母亲》是苏教版小学语文四年级下册第四单元一篇情感型课文。课文记叙了“我”去守护生病住院的母亲,抱起母亲让护士换床单时,才察觉母亲的身体是那么轻,不由想起了母亲以弱小的身体挑着重担翻山越岭的往事,心里难过,也很愧疚。于是,像小时候母亲抱“我”一样,“我”把母亲抱在怀里,让母亲入睡,结果却发现母亲的眼里流出了泪水。文章字里行间洋溢着母亲对子女的爱,更表达了儿子对母亲深深的感恩之情。它是一篇感悟母爱、学会孝敬的好文章,对于学生的思想和情感的发展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课文重点记叙了“我”与护士、与母亲的对话,简洁生动地描写了“我”抱母亲的情景,表达了“我”对母亲的崇敬和爱戴。全文共五个自然段,可分为三部分。第一部分(1)叙述了“我”抱起母亲让护士换床单,没想到母亲竟然这么轻。第二部分(2、3)讲“我”告诉护士,“我”记忆中的母亲总是挑着重担翻山越岭,“我”总以为母亲“力大无穷”。第三部分(4、5)“我”突发奇想,像小时候母亲抱“我”一样,把母亲抱在怀里,母亲流下了激动的眼泪。

  2、教学目标

  根据新课程标准的要求,教材的编写意图、教材特点和学生的年龄特点,本课按计划需要三课时完成,我说的是第二课时。针对第二课时的内容,我制定了以下的教学目标:

(1)认识目标:理解课文第一、二部分的内容,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技能目标:学生能根据实际写一段与母亲相处的精彩片断。

(3)情感目标:体会伟大的母爱,激发学生对母亲的报答。

  2、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理解课文第一、二部分的内容,体会伟大的母爱,激发学生对母亲的报答。

  难点:学生能根据实际写一段与母亲相处的精彩片断。

  二、说教法、学法

  1、说教法

(1)朗读教学法

  学生的感受是通过朗读来实现的,只有让学生通过充分地读,才能在读中感知,读中理解,读中感悟。本文是“我”和护士对话的形式展开故事情节,语言感人,适合朗读。在教学中,我把朗读训练贯穿始终,采用不同形式的读,让学生感悟课文内容。

(2)创设情境教学法

  用音乐来渲染情境,让学生在情境中学习语文。

(3)对话法

  新课标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可以通过自主、合作、探究来感悟母亲胸怀的无畏、博大后再展开课堂对话。

  2、说学法

(1)自读自悟法

“阅读使学生个性化的行为”应让学生在多种形式的阅读实践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

(2)合作学习法

  小组之间讨论、交流,在回答问题上可以相互补充。

  三、说教学程序

(一)导入课文

  上课之前,播放《烛光里的妈妈》的歌碟,创设氛围,激发学生热爱母亲,赞美母亲的感情,以形成共鸣。

  1、同学们,这首歌是歌颂谁的呢?

  2、是的,是歌颂母亲的歌,叫做《烛光里的妈妈》。歌颂母亲是千百年以来传诵不衰的主题,今天,我们来继续学习这篇歌颂母亲的文章。

《第一次抱母亲》说课稿 篇8

  一、说教材

  1、教材内容、地位、作用

  《第一次抱母亲》是苏教版小学语文四年级下册第四单元一篇情感型课文。课文记叙了“我”去守护生病住院的母亲,抱起母亲让护士换床单时,才察觉母亲的身体是那么轻,不由想起了母亲以弱小的身体挑着重担翻山越岭的往事,心里难过,也很愧疚。于是,像小时候母亲抱“我”一样,“我”把母亲抱在怀里,让母亲入睡,结果却发现母亲的眼里流出了泪水。文章字里行间洋溢着母亲对子女的爱,更表达了儿子对母亲深深的感恩之情。它是一篇感悟母爱、学会孝敬的好文章,对于学生的思想和情感的发展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课文重点记叙了“我”与护士、与母亲的对话,简洁生动地描写了“我”抱母亲的情景,表达了“我”对母亲的崇敬和爱戴。全文共五个自然段,可分为三部分。第一部分(1)叙述了“我”抱起母亲让护士换床单,没想到母亲竟然这么轻。第二部分(2、3)讲“我”告诉护士,“我”记忆中的母亲总是挑着重担翻山越岭,“我”总以为母亲“力大无穷”。第三部分(4、5)“我”突发奇想,像小时候母亲抱“我”一样,把母亲抱在怀里,母亲流下了激动的眼泪。

  2、教学目标

  根据新课程标准的要求,教材的编写意图、教材特点和学生的年龄特点,本课按计划需要三课时完成,我说的是第二课时。针对第二课时的内容,我制定了以下的教学目标:

  (1)认识目标:理解课文第一、二部分的内容,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技能目标:学生能根据实际写一段与母亲相处的精彩片断。

  (3)情感目标:体会伟大的母爱,激发学生对母亲的报答。

  2、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理解课文第一、二部分的内容,体会伟大的母爱,激发学生对母亲的报答。

  难点:学生能根据实际写一段与母亲相处的精彩片断。

  二、说教法、学法

  1、说教法

  (1)朗读教学法

  学生的感受是通过朗读来实现的.,只有让学生通过充分地读,才能在读中感知,读中理解,读中感悟。本文是“我”和护士对话的形式展开故事情节,语言感人,适合朗读。在教学中,我把朗读训练贯穿始终,采用不同形式的读,让学生感悟课文内容。

  (2)创设情境教学法

  用音乐来渲染情境,让学生在情境中学习语文。

  (3)对话法

  新课标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可以通过自主、合作、探究来感悟母亲胸怀的无畏、博大后再展开课堂对话。

  2、说学法

  (1)自读自悟法

  “阅读使学生个性化的行为”应让学生在多种形式的阅读实践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

  (2)合作学习法

  小组之间讨论、交流,在回答问题上可以相互补充。

  三、说教学程序

  (一)导入课文

  上课之前,播放《烛光里的妈妈》的歌碟,创设氛围,激发学生热爱母亲,赞美母亲的感情,以形成共鸣。

  1、同学们,这首歌是歌颂谁的呢?

  2、是的,是歌颂母亲的歌,叫做《烛光里的妈妈》。歌颂母亲是千百年以来传诵不衰的主题,今天,我们来继续学习这篇歌颂母亲的文章。

《第一次抱母亲》说课稿 篇9

  说教材

  《第一次抱母亲》是一篇情感型课文。文章记叙了“我”去守护生病住院的母亲,抱起母亲让护士换床单时,才察觉母亲的身体是那么轻,不由想起了母亲以弱小的身体挑着重担翻山越岭的往事,心里感到难过和愧疚。于是,像小时候母亲抱“我”一样,“我”把母亲抱在怀里,让母亲入睡,结果却发现母亲的眼里流出了泪水。文章字里行间洋溢着母亲对子女的爱,也表达了儿子对母亲深深的感恩之情。

  四年级的学生还没有太多的经历,他们依然处于被精心呵护的阶段,要体会母爱并学会感恩,不是一件容易的事。这就有赖于课堂的预设,有赖于对语言文字的感悟,更有赖于课堂的生成。这一课的教学,要跟着学生的需要走,引领他们在情感世界里走个来回,这是预设本课教学时的初步想法。

  据以上分析,我确立了以下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通过对语言文字的品悟感受、体验表达,感悟母亲的爱,理解孝子情怀。

  3、结合阅读感悟练写片段,通过练笔颂母爱、表情怀。

  教学重点是如何让学生走进文本,体会母爱和孝子的情怀,又如何走出文本,感受自己母亲的爱,感悟到自己也该表达爱。教学难点是理解课文中重点词句文字背后的含义。

  说教法、学法

  本课教学中,我采用“以读感悟,以读见悟”的方法,以“我的心里为什么难过、愧疚?”为主线,按“体会‘我’的心情——感悟、体会母爱——回报母爱”为线索,抓住课文中的几个动情点组织教学。课堂上,让学生充分的读,让“感”从读书中产生,“情”在读书中升华。

  说教学过程

  我用三个问题展开教学过程,学生也随着这三个问题进入“读”和“悟”的学习过程:

  l问题一:护士要换床单,母亲不能下床,便有了我“第一次抱母亲”。就是这一抱,却抱出了几个“没想到”,为什么会“没想到”呢?

  设计目的——抓住三处“没想到”,呈现轻与重的对比,体会儿子心里的难过、愧疚,呈现本课的阅读主题。

  △我左手托住母亲的脖子,右手托住她的腿弯,使劲一抱,没想到母亲轻轻的,我用力过猛,差点摔倒。

  △“我没想到我妈这么轻。”

  △“我一直以为母亲力大无穷,没想到她是用80多斤的身体,去承受那么重的担子。”

  “难过”、“愧疚”是课文中直接出现的写作者心情的词,只是让学生找到这两个词是不够的,让学生画下三个“没想到”,通过“找——读——联系上下文想,交流——再读”这个品读的过程,才能达到“激情”的目的。

  l问题二:这究竟是一位怎样的母亲,让“我”如此难过与愧疚?

  设计目的——抓“母亲形象”,探究愧疚原因

  这个环节,我抓住以下几个动情点进行教学:

  △“在我记忆中,母亲总是手里拉着我,背上背着妹妹,肩上再挑100多斤重的担子翻山越岭。这样年复一年,直到我们长大。”

  △“我们长大后,可以干活了,但逢有重担,母亲总是叫我们放下,让她来挑。我一直以为母亲力大无穷,没想到她是用80多斤的身体,去承受那么重的担子。”

  1、学生找到这两个句子之后,反复朗读,交流感受,老师着重引导学生抓住“翻山越岭”、“年复一年”、“但逢……总是……”这些词语理解母亲的艰辛,母爱的无畏和博大。

  2、联系自己的生活实际,进一步想想,作为一位母亲还会挑起哪些重担?用自己的话说说这是一位怎样的母亲?

  3、最后让学生和作者一道质疑“力大无穷”这个词:母亲真的力大无穷吗?她的力量来自哪里?(母爱)

  l问题三:望着母亲那瘦小的脸,作者心潮澎湃,千言万语都化作了一个动作,那就是——“抱母亲”,这回抱母亲和刚才有什么不同?

  1、充分朗读之后,让学生说说母亲流下的是怎样的泪水?(激动的、幸福的、欣慰的……)

  2、在今后的日子里,让我们在享受母爱的同时,也不要忘记像作者那样传递你对母亲的爱!

  设计目的——抓“母亲的泪水”,激发感恩之情。

  l片断练笔:作者仅仅是第一次抱母亲,就让母亲这样激动,这样欣慰,这样幸福,而小时候,母亲抱过我们无数次,给与我们的爱难以计数,学了课文,你是不是也想说说妈妈对我们的爱,写写我们怎样回报妈妈的爱?

  设计目的——抓读写结合点,颂母爱,表情怀。

《第一次抱母亲》说课稿 篇10

  一、导入

  同学们听着这首动听的歌,你想到了什么?此时老师也不由得想起了我们曾经学过的孟郊的诗,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对于母亲的恩情我们怎能报答得尽呢。今天,我们将要来共同学习一篇文章,看老师板书课题:

  第一次抱母亲

  指名读,齐读

  二、初读课文

  1、这也是一篇感人至深的文章,请同学们翻开书,自由地、认真地读课文,了解这个感人的故事。注意要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2、这篇课文生字词并不多,它们都集中在这几句话中。

  大屏幕出示:(3句话)

  先自己练习读一读。

  3、谁读第一句(指名读)“摔”是翘舌音,也是三拼音节的读音呢,再读一遍。全班齐读,再读一遍。

  谁还想读这一句,女生读。

  第二句想读吗?(指名读)这一句中有个多音字的两个读音同时出现了,全班一起读一遍。

  能不能用“山岭”说几个词呢?

  同学们,你读了“翻山越岭”眼前出现了什么?把这种艰难读出来?能把它带到句子中把句子读好吗?男生读一遍。

  第三句比较简短,你能读好吗?“愧疚”是什么意思?(给它们各自组词)文中的“愧疚”可包涵着丰富的内涵呢,相信同学们在进一步的学习中会对它有更深的理解。

  “疲”是什么偏旁,由这个偏旁你猜这个字跟什么有关?

  4、同学们含有生字的句子都读得很准确,其实这篇课文中的对话较多,要想读好还得下功夫呢。下面请大家再次认真读课文,注意读好对话部分。

  5、这是一篇感人至深的文章,请大家捧起书来,看看书中什么地方最打动你,请你用心得读一读。

  6、愿意把稳重最打动你的部分读给大家听吗?指名读。

  7、同学们,课文读到这儿,相信打击对这个故事已经比较了解了,能不能用几句话说一说这篇文章主要写了什么呢?

  三、写字

  1、大屏幕出示生字,齐读一遍。

  2、请同学们先自己好好观察观察这几个字的字形和各部分在田字格的位置,看怎样把它们写得正确、规范、漂亮。

  3、老师友情提醒这两个字:课件展示“疲”和“摔”的笔顺。

  4、各描一个,写一个。

  四、小结

《第一次抱母亲》说课稿 篇11

  一 、说教材

  《第一次抱母亲》内容真切感人,语言朴实明快,毫不雕饰,但字里行间却饱含着一股浓浓的亲情。 这是一篇歌颂母爱的文章,用心去读,一定会为那日夜操劳、含辛茹苦的母亲而心疼,一定会被那伟大、无私的母爱所感动。

  因此,本次教学的教学重点就是借对重点语句的朗读感悟,体会母爱的无私与伟大,唤起对母亲的崇敬和关爱。

  教学的难点则在于文章的情感是那样的深沉,小学四年级孩子的认知与文章与作者的情感体验有一些差距,也许很难引起情感上的共鸣,很难将文章中的母亲与自己的母亲产生关联,感受往往只停留在文章的层面,而不能联系自身。

  二 、说教法

  在设计这节课时把握作者的情感线索:难过—愧疚—感恩,引导学生揣摩文章的语言。让“感”从读书中产生,“情”在读书中交流,情感在交流中碰撞,升华,激起学生心中爱的体验,同作者一起感动母爱,想到回报母爱。阅读要“披文入景,披文入情”才能产生优化的效果。教学中主要通过抓重点语段,反复品读,读出意,读出味,读出情。如抓住母亲挑着重担翻山越岭的这段描写,让学生展开想象,通过语言文字呈现丰富的内心视像,将文本语言伴随着感性的形象扎根到学生的心灵世界之中,在此基础上多次朗读,揭开文本深藏的内涵。

  文章其实最感动的是最后一段,那是一颗对母亲感恩的心在震撼着我们。所以在处理最后一段时,我让学生深情地朗读,将自己和文本融为一体,用朗读,用思考,用言语抒发着感受。

  三、说学情

  如今的孩子是父母、长辈的“掌上明珠”,一向娇惯的他们普遍都将父母无微不至的照顾认为是理所应当的,一味地只知索取而不懂回报,甚至经常向家长提出过分的要求。他们关心的往往只是自己,而很少去注意家长为他(她)付出的辛劳。生硬的说教难以为他们所接受,也许这篇感人至深的课文更能触动他们的心灵,唤起他们的情感。学生孩子的心灵是非常纯洁的,乐于去感受美好、亲近美好,只要引导得好,文中那位善良伟大的母亲一定能感染学生。学生又是善于联想的,他们一旦将自己的母亲与文中的母亲产生关联,他们便会回忆起那埋藏在记忆里却常常被忽略的点点滴滴,从另一个角度去体会母亲的付出、母亲的.辛劳,从而升腾起对母亲的崇敬和爱戴之情。也许一节课不能改变什么,不能使学生对母亲的认识上升到一个理性的高度,但如果学生能通过这节课的学习感悟到“我要关心我的母亲,我要回报我的母亲”有这样一种朦胧的思想意识也就达到目的了。

  四、说教学设想

  (一)、走进文本

  (上课伊始,伴着舒缓的小提琴曲教师用描述性的语言渲染,把学生带入课文的情境。)

  通过上节课的学习,我们知道劳累了一辈子的母亲生病住院了,而且病得不轻,连护士进来换床单都不能下床。于是就有了我“第一次抱母亲”抱母亲只是一个偶然,抱母亲只是一个简单的动作,却在儿子的心里激起了千层浪。请同学们自由地轻轻地读一读1、2自然段,想一想儿子第一次抱母亲是怎样的心情。

  (二)、感悟儿子内心的难过、愧疚之情。

  (通过对重点句的朗读、体会、联想真正体会母亲体重的轻深深地震撼着儿子的心。)

  儿子难过的心情你们是从哪些句子中读出来的。

  1、品读第一句“我左手托住母亲的脖子……没想到母亲轻轻的……差点仰面摔倒。”

  引导:我原以为( ),没想到( )。

  我原以为( ),没想到( )。

  这可是和我朝夕相处生活了几十年的母亲呀!你能把这份难过读出来吗?

  2、品读第二句“母亲说:我这一生,最重的时候只有89斤。”

  引导:“最重的时候只有89斤”,而现在年老体弱的母亲大概只有( )斤。听着母亲虚弱的声音,儿子心里( )。带着你的体会再读这句话写儿子没想到的话。

  3、品读第三段话“在我的记忆中,母亲总是手里拉着妹妹……没想到她是用80多斤的身体,去承受那么重的担子。”

  “翻山越岭、年复一年”中你们体会到了什么?把你们的朗读放到句子中去,读出母亲的不容易。

  (1)、反复引读,启发想象:

  夏天,烈日炎炎,母亲汗流浃背,她手里( ),背上( ),肩上( )。

  冬天,冰天雪地,母亲顶着寒风,她手里( ),背上( ),肩上( )。

  在我成长的日日月月,母亲就是这样一步步走过来的,她手里( ),背上( )肩上( )。

  (2)、研读“我们长大后,可以干活了……去承受那么重的担子。”从这些话中,你读出了什么?(母亲的心:她的心里只有儿女,舍不得儿女吃苦,就怕儿女累着。自己再苦再累都无怨无悔。儿子的心:我们能挑却没有挑,一直心安理得地让母亲去挑。此时儿子心里涌起的不仅仅是难过,还有深深的愧疚。)带着你们的体会再次朗读这些句子。

  (3) 、启发想象,感受“重担”。

  课文学到这儿,大家想一想,母亲肩上挑的重担仅仅是那一百多斤种的东西吗?我们家上有老,下有小,爷爷奶奶生病了,母亲( )。为了让我们兄弟姐妹几个吃得饱,上得起学,母亲( )。我们长大了,要出远门了,母亲( )。

  引导朗读:母亲,一个只有80多斤的弱女子,挑起了生活这副最沉重的担子,这份艰辛,等到母亲病倒了,病得不轻了,儿子才真正体会得到,愧对母亲呀!让我们再次深情地回忆。

  (三)、感 动母爱,回报母爱。

  1、出示句子:母亲笑了笑说:“提那些事干什么?哪个母亲不是这样过来的。”

  从母亲的表情,从母亲的话中,你看出了什么?听出了什么?

  此时此刻,听着母亲平常的话语,想着母亲拉扯我们长大的艰辛,看着手中两鬓斑白,体弱多病的母亲,儿子我纵有千言万语也无法表达对母亲的这份感激,我突发奇想想好好地抱一抱母亲。

  2、伴着音乐,老师深情地范读最后一小节。。

  3、老师语言渲染,指名读,齐读。学生与文本融为一体。

《第一次抱母亲》说课稿 篇12

  一、导入

  同学们听着这首动听的歌,你想到了什么?此时老师也不由得想起了我们曾经学过的孟郊的诗,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对于母亲的恩情我们怎能报答得尽呢。今天,我们将要来共同学习一篇文章,看老师板书课题:

  第一次抱母亲

  指名读,齐读

  二、初读课文

  1、这也是一篇感人至深的文章,请同学们翻开书,自由地、认真地读课文,了解这个感人的故事。注意要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2、这篇课文生字词并不多,它们都集中在这几句话中。

  大屏幕出示:(3句话)

  先自己练习读一读。

  3、谁读第一句(指名读)“摔”是翘舌音,也是三拼音节的读音呢,再读一遍。全班齐读,再读一遍。

  谁还想读这一句,女生读。

  第二句想读吗?(指名读)这一句中有个多音字的两个读音同时出现了,全班一起读一遍。

  能不能用“山岭”说几个词呢?

  同学们,你读了“翻山越岭”眼前出现了什么?把这种艰难读出来?能把它带到句子中把句子读好吗?男生读一遍。

  第三句比较简短,你能读好吗?“愧疚”是什么意思?(给它们各自组词)文中的“愧疚”可包涵着丰富的内涵呢,相信同学们在进一步的学习中会对它有更深的理解。

  “疲”是什么偏旁,由这个偏旁你猜这个字跟什么有关?

  4、同学们含有生字的句子都读得很准确,其实这篇课文中的对话较多,要想读好还得下功夫呢。下面请大家再次认真读课文,注意读好对话部分。

  5、这是一篇感人至深的文章,请大家捧起书来,看看书中什么地方最打动你,请你用心得读一读。

  6、愿意把稳重最打动你的.部分读给大家听吗?指名读。

  7、同学们,课文读到这儿,相信打击对这个故事已经比较了解了,能不能用几句话说一说这篇文章主要写了什么呢?

  三、写字

  1、大屏幕出示生字,齐读一遍。

  2、请同学们先自己好好观察观察这几个字的字形和各部分在田字格的位置,看怎样把它们写得正确、规范、漂亮。

  3、老师友情提醒这两个字:课件展示“疲”和“摔”的笔顺。

  4、各描一个,写一个。

  四、小结

《第一次抱母亲》说课稿 篇13

  一 、说教材

  《第一次抱母亲》内容真切感人,语言朴实明快,毫不雕饰,但字里行间却饱含着一股浓浓的亲情。 这是一篇歌颂母爱的文章,用心去读,一定会为那日夜操劳、含辛茹苦的母亲而心疼,一定会被那伟大、无私的母爱所感动。

  因此,本次教学的教学重点就是借对重点语句的朗读感悟,体会母爱的无私与伟大,唤起对母亲的崇敬和关爱。

  教学的难点则在于文章的情感是那样的深沉,小学四年级孩子的认知与文章与作者的情感体验有一些差距,也许很难引起情感上的共鸣,很难将文章中的母亲与自己的母亲产生关联,感受往往只停留在文章的层面,而不能联系自身。

  二 、说教法

  在设计这节课时把握作者的情感线索:难过—愧疚—感恩,引导学生揣摩文章的语言。让“感”从读书中产生,“情”在读书中交流,情感在交流中碰撞,升华,激起学生心中爱的体验,同作者一起感动母爱,想到回报母爱。阅读要“披文入景,披文入情”才能产生优化的效果。教学中主要通过抓重点语段,反复品读,读出意,读出味,读出情。如抓住母亲挑着重担翻山越岭的这段描写,让学生展开想象,通过语言文字呈现丰富的内心视像,将文本语言伴随着感性的形象扎根到学生的心灵世界之中,在此基础上多次朗读,揭开文本深藏的内涵。

  文章其实最感动的是最后一段,那是一颗对母亲感恩的心在震撼着我们。所以在处理最后一段时,我让学生深情地朗读,将自己和文本融为一体,用朗读,用思考,用言语抒发着感受。

  三、说学情

  如今的孩子是父母、长辈的“掌上明珠”,一向娇惯的他们普遍都将父母无微不至的照顾认为是理所应当的,一味地只知索取而不懂回报,甚至经常向家长提出过分的要求。他们关心的往往只是自己,而很少去注意家长为他(她)付出的辛劳。生硬的说教难以为他们所接受,也许这篇感人至深的课文更能触动他们的心灵,唤起他们的情感。学生孩子的心灵是非常纯洁的,乐于去感受美好、亲近美好,只要引导得好,文中那位善良伟大的母亲一定能感染学生。学生又是善于联想的,他们一旦将自己的母亲与文中的母亲产生关联,他们便会回忆起那埋藏在记忆里却常常被忽略的点点滴滴,从另一个角度去体会母亲的付出、母亲的辛劳,从而升腾起对母亲的崇敬和爱戴之情。也许一节课不能改变什么,不能使学生对母亲的认识上升到一个理性的高度,但如果学生能通过这节课的学习感悟到“我要关心我的母亲,我要回报我的母亲”有这样一种朦胧的思想意识也就达到目的了。

  四、说教学设想

  (一)、走进文本

  (上课伊始,伴着舒缓的小提琴曲教师用描述性的语言渲染,把学生带入课文的情境。)

  通过上节课的学习,我们知道劳累了一辈子的母亲生病住院了,而且病得不轻,连护士进来换床单都不能下床。于是就有了我“第一次抱母亲”抱母亲只是一个偶然,抱母亲只是一个简单的动作,却在儿子的心里激起了千层浪。请同学们自由地轻轻地读一读1、2自然段,想一想儿子第一次抱母亲是怎样的心情。

  (二)、感悟儿子内心的难过、愧疚之情。

  (通过对重点句的朗读、体会、联想真正体会母亲体重的轻深深地震撼着儿子的心。)

  儿子难过的心情你们是从哪些句子中读出来的。

  1、品读第一句“我左手托住母亲的脖子……没想到母亲轻轻的……差点仰面摔倒。”

  引导:我原以为( ),没想到( )。

  我原以为( ),没想到( )。

  这可是和我朝夕相处生活了几十年的母亲呀!你能把这份难过读出来吗?

  2、品读第二句“母亲说:我这一生,最重的时候只有89斤。”

  引导:“最重的时候只有89斤”,而现在年老体弱的母亲大概只有( )斤。听着母亲虚弱的声音,儿子心里( )。带着你的体会再读这句话写儿子没想到的话。

  3、品读第三段话“在我的记忆中,母亲总是手里拉着妹妹……没想到她是用80多斤的身体,去承受那么重的担子。”

  “翻山越岭、年复一年”中你们体会到了什么?把你们的朗读放到句子中去,读出母亲的不容易。

  (1)、反复引读,启发想象:

  夏天,烈日炎炎,母亲汗流浃背,她手里( ),背上( ),肩上( )。

  冬天,冰天雪地,母亲顶着寒风,她手里( ),背上( ),肩上( )。

  在我成长的日日月月,母亲就是这样一步步走过来的,她手里( ),背上( )肩上( )。

  (2)、研读“我们长大后,可以干活了……去承受那么重的担子。”从这些话中,你读出了什么?(母亲的心:她的心里只有儿女,舍不得儿女吃苦,就怕儿女累着。自己再苦再累都无怨无悔。儿子的心:我们能挑却没有挑,一直心安理得地让母亲去挑。此时儿子心里涌起的不仅仅是难过,还有深深的愧疚。)带着你们的体会再次朗读这些句子。

  (3) 、启发想象,感受“重担”。

  课文学到这儿,大家想一想,母亲肩上挑的重担仅仅是那一百多斤种的东西吗?我们家上有老,下有小,爷爷奶奶生病了,母亲( )。为了让我们兄弟姐妹几个吃得饱,上得起学,母亲( )。我们长大了,要出远门了,母亲( )。

  引导朗读:母亲,一个只有80多斤的弱女子,挑起了生活这副最沉重的担子,这份艰辛,等到母亲病倒了,病得不轻了,儿子才真正体会得到,愧对母亲呀!让我们再次深情地回忆。

  (三)、感 动母爱,回报母爱。

  1、出示句子:母亲笑了笑说:“提那些事干什么?哪个母亲不是这样过来的。”

  从母亲的表情,从母亲的话中,你看出了什么?听出了什么?

  此时此刻,听着母亲平常的话语,想着母亲拉扯我们长大的艰辛,看着手中两鬓斑白,体弱多病的母亲,儿子我纵有千言万语也无法表达对母亲的这份感激,我突发奇想想好好地抱一抱母亲。

  2、伴着音乐,老师深情地范读最后一小节。。

  3、老师语言渲染,指名读,齐读。学生与文本融为一体。

《第一次抱母亲》说课稿 篇14

  说教材

  《第一次抱母亲》是一篇情感型课文。文章记叙了“我”去守护生病住院的母亲,抱起母亲让护士换床单时,才察觉母亲的身体是那么轻,不由想起了母亲以弱小的身体挑着重担翻山越岭的往事,心里感到难过和愧疚。于是,像小时候母亲抱“我”一样,“我”把母亲抱在怀里,让母亲入睡,结果却发现母亲的眼里流出了泪水。文章字里行间洋溢着母亲对子女的爱,也表达了儿子对母亲深深的感恩之情。

  四年级的学生还没有太多的经历,他们依然处于被精心呵护的阶段,要体会母爱并学会感恩,不是一件容易的事。这就有赖于课堂的预设,有赖于对语言文字的感悟,更有赖于课堂的生成。这一课的教学,要跟着学生的需要走,引领他们在情感世界里走个来回,这是预设本课教学时的初步想法。

  据以上分析,我确立了以下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通过对语言文字的品悟感受、体验表达,感悟母亲的爱,理解孝子情怀。

  3、结合阅读感悟练写片段,通过练笔颂母爱、表情怀。

  教学重点是如何让学生走进文本,体会母爱和孝子的情怀,又如何走出文本,感受自己母亲的爱,感悟到自己也该表达爱。教学难点是理解课文中重点词句文字背后的含义。

  说教法、学法

  本课教学中,我采用“以读感悟,以读见悟”的方法,以“我的心里为什么难过、愧疚?”为主线,按“体会‘我’的心情——感悟、体会母爱——回报母爱”为线索,抓住课文中的几个动情点组织教学。课堂上,让学生充分的读,让“感”从读书中产生,“情”在读书中升华。

  说教学过程

  我用三个问题展开教学过程,学生也随着这三个问题进入“读”和“悟”的学习过程:

  l问题一:护士要换床单,母亲不能下床,便有了我“第一次抱母亲”。就是这一抱,却抱出了几个“没想到”,为什么会“没想到”呢?

  设计目的——抓住三处“没想到”,呈现轻与重的对比,体会儿子心里的难过、愧疚,呈现本课的阅读主题。

  △我左手托住母亲的脖子,右手托住她的腿弯,使劲一抱,没想到母亲轻轻的,我用力过猛,差点摔倒。

  △“我没想到我妈这么轻。”

  △“我一直以为母亲力大无穷,没想到她是用80多斤的身体,去承受那么重的担子。”

  “难过”、“愧疚”是课文中直接出现的写作者心情的词,只是让学生找到这两个词是不够的,让学生画下三个“没想到”,通过“找——读——联系上下文想,交流——再读”这个品读的过程,才能达到“激情”的目的。

  l问题二:这究竟是一位怎样的母亲,让“我”如此难过与愧疚?

  设计目的——抓“母亲形象”,探究愧疚原因

  这个环节,我抓住以下几个动情点进行教学:

  △“在我记忆中,母亲总是手里拉着我,背上背着妹妹,肩上再挑100多斤重的担子翻山越岭。这样年复一年,直到我们长大。”

  △“我们长大后,可以干活了,但逢有重担,母亲总是叫我们放下,让她来挑。我一直以为母亲力大无穷,没想到她是用80多斤的身体,去承受那么重的担子。”

  1、学生找到这两个句子之后,反复朗读,交流感受,老师着重引导学生抓住“翻山越岭”、“年复一年”、“但逢……总是……”这些词语理解母亲的艰辛,母爱的无畏和博大。

  2、联系自己的生活实际,进一步想想,作为一位母亲还会挑起哪些重担?用自己的话说说这是一位怎样的母亲?

  3、最后让学生和作者一道质疑“力大无穷”这个词:母亲真的力大无穷吗?她的力量来自哪里?(母爱)

  l问题三:望着母亲那瘦小的脸,作者心潮澎湃,千言万语都化作了一个动作,那就是——“抱母亲”,这回抱母亲和刚才有什么不同?

  1、充分朗读之后,让学生说说母亲流下的是怎样的泪水?(激动的、幸福的、欣慰的……)

  2、在今后的日子里,让我们在享受母爱的同时,也不要忘记像作者那样传递你对母亲的爱!

  设计目的——抓“母亲的泪水”,激发感恩之情。

  l片断练笔:作者仅仅是第一次抱母亲,就让母亲这样激动,这样欣慰,这样幸福,而小时候,母亲抱过我们无数次,给与我们的爱难以计数,学了课文,你是不是也想说说妈妈对我们的爱,写写我们怎样回报妈妈的爱?

  设计目的——抓读写结合点,颂母爱,表情怀。

《第一次抱母亲》说课稿 篇15

  教材内容:

  苏教版小学语文第八册第十三课 《第一次抱母亲》

  教材分析:

  本文记叙了“我”去守护生病住院的母亲,抱起母亲让护士换床单时,才察觉母亲的身体是那么轻,不由想起了母亲以弱小的身体挑着重担翻山越岭的往事,心里很难过,也很愧疚。于是,像小时候母亲抱“我”一样,“我”把母亲抱在怀里,让母亲入睡,结果却发现母亲的眼里流出了泪水。全文重点记述了“我”与护士、母亲的对话,简洁生动地描写了“我”抱母亲的情景,表达了“我”对母亲的崇敬与爱戴。

  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理解重点词语的意思。

  2、通过合作、探究,理解文章大意,感悟母亲胸怀的无畏、博大,激发对母亲的崇敬和爱戴之情。

  3、体会伟大的母爱,激发学生对母爱的报答。根据实际写出一段与母亲相处的精彩片断。

  教学重难点:体会伟大的母爱,激发学生对母爱的报答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质疑导入:

  1、板书“抱”

  师问:看到这个字想到什么?

  2、将课题补充完整

  引导学生质疑:看到课题有什么疑问?

  相机板书重点问题:原因?感受?

  二、初读课文:

  1、自读课文,要求学生做到:读准字音,读通句子;给自然段标上序号;不理解的词语画出来,联系上下文和生活实际先想一想。

  检查自读情况。

  2、再轻声读一读课文,看看刚才的问题能不能在课文里找到答案。

  提问,检查自读情况。

  三、围绕问题,精读课文一至三自然段:

  (一)“我”抱母亲的`原因?

  课文哪一部分写了这个原因?指读。

  出示课文第一自然段,二至四句。指导朗读。

  (二)“我”抱母亲的感受?相机板书“难过”、“愧疚”

  1、从哪个句子可以看出来?(母亲竟然这么轻,我心里很难过。)

  “竟然”是什么意思?作者没想到什么?

  2、文中有三处“没想到”,找出来轻声读一读,体会一下作者的心情。指名读。

  A、我左手托住母亲的脖子,右手托住她的腿弯,使劲一抱,没想到母亲轻轻的,我用力过猛,差点仰面摔倒。

  B、护士在后面扶了我一把,责怪说:“你使那么大劲干什么?”我说:“我没想到我妈这么轻。”

  C、我一直以为母亲力大无穷,没想到她是用80多斤的身体,去承受那么重的担子。

  3、指导读A句。

  4、看到“我”这样抱母亲,站在一旁的护士反应是什么?出示B句。

  “责怪”是什么意思?为什么不用“责备”?个别读一读护士说的话。评一评,再指名读护士的这句话。

  填空形式引导学生体会作者感受。指导读。

  同桌互相试一试,一位同学读护士的话,一位读“我”的话,两人合作读。指读。

  教师引读:接着护士问——我说——母亲说——

  指导读母亲的话。

  5、引导并出示C句。

  这是作者在什么情况下说的话?

  想象一下,瘦弱的母亲的肩头挑着100多斤的担子翻山越岭,是怎样的情景?指导学生说一说。

  理解“重担”含义,出示课文插图。母亲除了每天要挑起100多斤的担子还有别的“担子”吗?

  这样过了多久?

  我们长大了,已经可以干活了,但是要是有重的家务劳动,或者是背重的东西,母亲还是叫我们放下,她自己来干,这又是为什么啊?指导学生联系生活说一说。

  理解“翻山越岭”含义。

  这样的重担,那么多的艰难,把这些和母亲的体重联系到一起,你感受到了什么?谁来读读这句话。指读。

  是什么力量支撑着母亲去承受这样的重担呢?相机板书:“爱”

  齐读作者说的话。

  6、引导学生接着读第三自然段。

  出示“母亲笑了笑说:“提那些事干什么?哪个母亲不是这样过来的?”从母亲的表情和语言中,看出了什么?你感受到了什么?

  同学们,你从“哪个”这两个字,想到了谁?想到了什么?你会为母亲做什么?

  作者呢?我们下节课再接着学习!

  附: 板书:

  13、第一次抱母亲

  原因?感受?

  难过 爱

  愧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