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身边的文档专家,晒文网欢迎您!
当前位置:首页 > > 综合 > 正文

《烛之武退秦师》教案精品7篇

2024-02-17 08:01:45综合

《烛之武退秦师》教案精品7篇

《烛之武退秦师》教案 篇1

《烛之武退秦师》最新教案

  一、教学目标:

  1、识记作家与作品。

  2、重点掌握“鄙、微”等多义词的意思。

  3、掌握“行李、东道主”等古今异义的词

  4、掌握文中出现的.词类活用的现象和特殊句式。

  5、赏析文中人物形象和本文的写作技巧。

  二、十三经:

  周易、尚书、传诗、周礼、仪礼、礼记、左传、公羊传、谷梁传、论语、

  孝经、尔雅、孟子

  三、重点实词:

  贰:①不专一,引申为从属二主

②重复

  不迁怒,不贰过

  辞:①告诉,讲话

  请辞于军

②推辞,不接受

③告别

④文体的一种

  鄙:①边境,边远的地方

②庸俗,浅陋

③看不起,轻视

  卑鄙:

  军:①驻扎

  济:①渡河

②成功

③帮助,接济,……有利,有益

  微:①隐蔽,藏匿,引申为不显露的,暗中,伺机

②深奥,微妙

③稍微

④如果不是,如果没有

⑤非,无

  因:①依靠,凭借

②依照,根据

③趁着

④沿袭

⑤由于

⑥于是,就

⑦由,从

⑧通过,经由

  陪:①增加

②与:①结交

②对付

③参加

④赞许,引申为帮助

⑤句末与其词

  敝:①坏,破旧

②损坏

③疲惫,衰败

  四、文中虚词

  以:①介词,因为

②介词,用

③连词,相当于“而”

④助词,用于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的独立性

⑤助词,宾语前置的标志

⑥动词,去,往,到

  其:①第三人称代词

②指示代词

③连词,相当于如果,假如

④句中语气词,表示揣测,反问,期望或命令

  五、古今异义词

  行李---出使的人

  今:出门带的包裹

  夫人---那人

  今:妻子的尊称

  以为---把…作为

  今:认为

  东道主---东方道路上的主人

  今:请客的主人

  去---离开,距离

  今:与“来”相对的动作

  六、词类活用

  晋军函陵军,名动用法驻扎

  既东封郑东,名状用法在东边封,使动用法,使…成为边疆

  越国以鄙远鄙,名意动用法以…作为边疆把…作为边境

  与郑人盟盟,名动用法订立盟约

  退秦师退,动使动用法使…撤军、退兵

  阙秦以利晋利,名使动用法使…得到好处

  越国以鄙远远,形作名词偏远的地方

  若不阙秦阙,动使动用法使…亏缺

  肆其西封肆,形作动词扩张

  因人之力而敝之敝,形作动词损害

  若亡郑而有益于君亡,使动用法使…灭亡

  七、特殊句式

  状语后置……以其无礼于晋于晋无礼

  若亡郑而有益于君于君有益

  且贰于楚也且于楚贰也

  佚之狐言于郑伯于郑伯言

  宾语前置……何厌之有有何厌

  省略句……晋军函陵晋军(于)函陵

  敢以烦执事敢以(之)烦执事

  辞曰:臣之壮也(烛之武)辞曰

  八、讨论:烛之武是如何巧退秦师的?

  先讨秦欢心——以退为进

  陈亡郑利晋——以害动秦

  主存郑利秦——以利诱秦

  责晋贪不义——大功告成

  九、课外延伸

  晋灵公不君(文章略)

《烛之武退秦师》教案 篇2

  教学要求:

  1.掌握若、说、辞、鄙、微、之六个文言词的用法。

  2.在理解字词句的基础上读懂课文,并体会其写作特点及烛之武说秦的语言艺术。

  3.熟读并背诵全文。

  教学重点:

  课文第三段即说秦部分。

  教学难点:

  体会人物对话的语气及特点。

  教学课型:

  讲读课

  教学时数:

  三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初读课文和讲读第一、二段。

  教学步骤:

  一、引入课题和释题(5分钟)

  1.标题重点释“退”和“师”两个词,然后理解标题的含义。

  2.简介《左传》。这可让学生自己完成,师只作扼要的补充。

  二、展示并简释教学要求。(5分钟)

  三、初读全文,处理生字读音,试析文章的结构和层次。(4分钟)

  原则上计划由教师完成,也可视具体情况抽学生来完成。

  四、讲读第一段(10分钟)

  1.抽生朗读本段,注意生字词读音。

  2.讲析本段

  译释由学生完成,师只作扼要补纠和简要分析。分析内容包括伏笔手法和语句深意,全段作用。

  3.让学生齐读全段。

  4.处理练习一之中的第1小题,要求学生试译回答,然后指导学生背诵本段。

  五、讲读第二段(15分钟)

  1.抽生朗读本段,注意生字词读音。

  2.讲析本段

① 重点讲析三个文言词“若”、“之”、“辞”的用法和人物对话。

② 字词句的理解仍然注意发挥学生的能动性,让他们完成为主,师纠补为辅。对要求掌握的三个文言词的用法要板书列于黑板上,对话部分要让学生试作语气练习。

③ 小结的内容包括情节的曲折性、写法的详略和表达的特点。

  3.生齐读本段,然后处理相关练习。

  4.指导学生背诵本段。

  六、指导并检查学生背诵这两段。(3分钟)

  七、指导学生预习后面的两段。(3分钟)

  方法是读熟和背诵(包括生字词读音的认定)

(下课)

  第二课时

  讲读课文第三、四段。

  教学步骤:

  一、复习导入(5分钟)

  1.检查前两段的背诵情况及对内容的理解。2.检查三个文言词的用法。3.检查三、四段的通读情况。

  二、讲读第三段(25分钟)

  1.讲读重点包括“说”、“鄙”、“之”三个文言词的用法和关键语句的语气及特点。难点是说辞的语言艺术性。

  2.语句的疏通仍以学生为主,教师为辅,重点部分的教学方法同前课时。说辞的艺术性借助于层次的划分去理解。讲析完毕注意让学生齐读全段。

  3.处理课后相关练习,方法同前。

  4.布置学生试背本段。

  三、讲读第四段(10分钟)

  1.抽生读文。

  2.讲析方法

  基本方法同前,注意强调“微”和“之”的用法。分析重在晋文公话语的结构特点。切莫忘末尾要齐读本段。

  3.背诵本段。

  4.处理课后练习一(4)

  四、小结全文(5分钟)

  1.写作特点

① 结构线索:单线,时间为序。

② 写法:详略分明,详写说辞,略写情节。

③ 表达:语言(对话)描写为主。

  2.文言文的学习方法的指导

① 熟读成诵。② 直译为主,意译为辅。

(下课)

  附:板书设计

  说退 军队

↑ ↑

  13烛之武退秦师 《左传》→注释

  要求:

  1.若、说、辞、鄙、微、之

  2.字词句,写作特点、语言艺术。

  3.熟读、背诵。

  第一课时:若、辞、之第二课时:鄙、微

  若鄙

  1.(仿佛若有光)似乎、好像 1.(蜀鄙之僧哉)边远的地方

  2.(若使……)假如 2.(越国以鄙远)边境

  3.(若毒之乎)你 3.(肉食者鄙)浅陋

  辞微

  1.(辞曰)推辞 1.(则名微而众寡)微小

  2.(辞去)告别 2.(微闻有作作索索)暗暗地

  3.(不辞劳苦)推托 3.(但微颔之)稍微、略微

  4.(微夫人之力不及此)如果没有,如果不是

  之

  1.(辍耕之垄上)到、往(谓动)

  2.(子犯请击之)他们(秦军)(动后作代)★释词译词要诀:★译法要诀:

  3.(是寡人之过也)的(名前作助)实词看上下文 直译为主,4.(臣之壮也)不译(主谓之间)虚词看语法 意译为辅。

  第三课时

  朗读、背诵训练和完成课后练习。

  教学步骤:

  一、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全文(10分钟)

  1.朗读要求:对话的朗读要表现人物的情绪和思想、态度。叙述朗读要体现伏笔和照应这样的写作手法运用上的作用。

  2.朗读要逐段进行,要结合课文的练习进行。

  二、背诵指导(15分钟)

  1.在朗读熟读的基础上进行,还要注意结合对课文内容的理解。

  2.注意背诵要讲究方法,长段要分层,特别是要注意容易混淆出错的地方的区别方法,训练要突出重点,力争在课内完成。

  三、完成课后练习(15分钟)

  1.审题、做题方法的指导。2.注意为答案找理由。

  四、师生一起交流总结本课文学习的方法、心得。(5分钟)

  师最后作归纳:1.知识要点的学习。2.学习方法的运用。

(下课)

  教后记:

  1.文言文讲读课教学须强化读背的训练,把教与读和背有机统一起来。

  2.文言虚实词的教学要结合文言文的语法知识的教学进行,确保学生知其然又知其所以然,学会方法,掌握其中的规律,直到能够举一反三。

  3.教学步骤要简明扼要,安排要有条不紊,特别是要根据教学的重难点和教学内容与规律合理规划和分配好各步骤的教学时间。

《烛之武退秦师》教案 篇3

  文言文的魅力不仅在于其文字的精练典雅,还在于其厚实古朴的文风,更在于其蕴含了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从这个意义上说,经典文言文其实是我国优秀的古典文化得以传承的载体。可以这样说,文言文中的每一个文字都蕴含了深厚的文化内涵,每一个文字都包含了作者的丰富的情感,每一种句式的选择都蕴含了作者的情思,每一种语气语调的选择都表露出作者的情韵。站在文言背后的或是忧国忧民、心系天下,或是慷慨悲歌、大义凛然,或是俯仰天下、哲思古今的血肉丰满的人物。在文言的背后更蕴藏着丰富的中国文化。

  因此,经典文言文需要我们细细品味,慢慢咂摸,透过“言”品味“文”。而不能把文言文当成现代文,一味地进行思想挖掘和情感品味,而把“言”抛在脑后,忽视了“培养学生阅读浅显文言文的能力”这一基本要求,这种现象在新课改高扬“人文性”的背景下非常值得警惕。

  就这节课而言,由“言”到“文学、文化”的品味目标基本达成,给学生提供了一种学习文言文的思维习惯和方法,让学生不再枯燥记忆文言知识。但是并不是说所有的文言知识都可以靠这条路径来完成,而且对“言”的挖掘的角度和方法还需要我们更多地去思考和关注。

《烛之武退秦师》教案 篇4

  一、教学目标:

  1、识记作家与作品。

  2、重点掌握“鄙、微”等多义词的意思。

  3、掌握“行李、东道主”等古今异义的词

  4、掌握文中出现的词类活用的现象和特殊句式。

  5、赏析文中人物形象和本文的写作技巧。

  二、十三经:

  周易、尚书、传诗、周礼、仪礼、礼记、左传、公羊传、谷梁传、论语、

  孝经、尔雅、孟子

  三、重点实词:

  贰:①不专一,引申为从属二主

  ②重复

  不迁怒,不贰过

  辞:①告诉,讲话

  请辞于军

  ②推辞,不接受

  ③告别

  ④文体的一种

  鄙:①边境,边远的地方

  ②庸俗,浅陋

  ③看不起,轻视

  卑鄙:

  军:①驻扎

  济:①渡河

  ②成功

  ③帮助,接济,……有利,有益

  微:①隐蔽,藏匿,引申为不显露的,暗中,伺机

  ②深奥,微妙

  ③稍微

  ④如果不是,如果没有

  ⑤非,无

  因:①依靠,凭借

  ②依照,根据

  ③趁着

  ④沿袭

  ⑤由于

  ⑥于是,就

  ⑦由,从

  ⑧通过,经由

  陪:①增加

  ②与:①结交

  ②对付

  ③参加

  ④赞许,引申为帮助

  ⑤句末与其词

  敝:①坏,破旧

  ②损坏

  ③疲惫,衰败

  四、文中虚词

  以:①介词,因为

  ②介词,用

  ③连词,相当于“而”

  ④助词,用于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的独立性

  ⑤助词,宾语前置的标志

  ⑥动词,去,往,到

  其:①第三人称代词

  ②指示代词

  ③连词,相当于如果,假如

  ④句中语气词,表示揣测,反问,期望或命令

  五、古今异义词

  行李---出使的人

  今:出门带的.包裹

  夫人---那人

  今:妻子的尊称

  以为---把…作为

  今:认为

  东道主---东方道路上的主人

  今:请客的主人

  去---离开,距离

  今:与“来”相对的动作

  六、词类活用

  晋军函陵军,名动用法驻扎

  既东封郑东,名状用法在东边封,使动用法,使…成为边疆

  越国以鄙远鄙,名意动用法以…作为边疆把…作为边境

  与郑人盟盟,名动用法订立盟约

  退秦师退,动使动用法使…撤军、退兵

  阙秦以利晋利,名使动用法使…得到好处

  越国以鄙远远,形作名词偏远的地方

  若不阙秦阙,动使动用法使…亏缺

  肆其西封肆,形作动词扩张

  因人之力而敝之敝,形作动词损害

  若亡郑而有益于君亡,使动用法使…灭亡

  七、特殊句式

  状语后置……以其无礼于晋于晋无礼

  若亡郑而有益于君于君有益

  且贰于楚也且于楚贰也

  佚之狐言于郑伯于郑伯言

  宾语前置……何厌之有有何厌

  省略句……晋军函陵晋军(于)函陵

  敢以烦执事敢以(之)烦执事

  辞曰:臣之壮也(烛之武)辞曰

  八、讨论:烛之武是如何巧退秦师的?

  先讨秦欢心——以退为进

  陈亡郑利晋——以害动秦

  主存郑利秦——以利诱秦

  责晋贪不义——大功告成

  九、课外延伸

  晋灵公不君(文章略)

《烛之武退秦师》教案 篇5

  《左传》

  晋侯、秦伯围郑,以其无礼于晋,且贰于楚也。晋军函陵,秦军氾南。

  佚之狐言于郑伯曰:“国危矣,若使烛之武见秦君,师必退。”公从之。辞曰:“臣之壮也,犹不如人;今老矣,无能为也已。”公曰:“吾不能早用子,今急而求子,是寡人之过也。然郑亡,子亦有不利焉。”许之。

  夜缒而出,见秦伯,曰:“秦、晋围郑,郑既知亡矣。若亡郑而有益于君,敢以烦执事。越国以鄙远,君知其难也。焉用亡郑以陪邻?邻之厚,君之薄也。若舍郑以为东道主,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君亦无所害。且君尝为晋君赐矣,许君焦、瑕,朝济而夕设版焉,君之所知也。夫晋,何厌之有?既东封郑,又欲肆其西封,若不阙秦,将焉取之?阙秦以利晋,唯君图之。”秦伯说,与郑人盟。使杞子、逢孙、扬孙戍之,乃还。

  子犯请击之,公曰:“ 不可。微夫人之力不及此。因人之力而敝之,不仁;失其所与,不知;以乱易整,不武。吾其还也。” 亦去之。

《烛之武退秦师》教案 篇6

  教学要求:

  1.掌握若、说、辞、鄙、微、之六个文言词的用法。

  2.在理解字词句的基础上读懂课文,并体会其写作特点及烛之武说秦的语言艺术。

  3.熟读并背诵全文。

  教学重点:课文第三段即说秦部分。

  教学难点:体会人物对话的语气及特点。

  教学课型:讲读课

  教学时数: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初读课文和讲读第一、二段。

  教学步骤:

  一、引入课题和释题(5分钟)

  1.标题重点释“退”和“师”两个词,然后理解标题的含义。

  2.简介《左传》。这可让学生自己完成,师只作扼要的补充。

  二、展示并简释教学要求。(5分钟)

  三、初读全文,处理生字读音,试析文章的结构和层次。(4分钟)

  原则上计划由教师完成,也可视具体情况抽学生来完成。

  四、讲读第一段(10分钟)

  1.抽生朗读本段,注意生字词读音。

  2.讲析本段

  译释由学生完成,师只作扼要补纠和简要分析。分析内容包括伏笔手法和语句深意,全段作用。

  3.让学生齐读全段。

  4.处理练习一之中的第1小题,要求学生试译回答,然后指导学生背诵本段。

  五、讲读第二段(15分钟)

  1.抽生朗读本段,注意生字词读音。

  2.讲析本段

  ① 重点讲析三个文言词“若”、“之”、“辞”的用法和人物对话。

  ② 字词句的理解仍然注意发挥学生的能动性,让他们完成为主,师纠补为辅。对要求掌握的三个文言词的用法要板书列于黑板上,对话部分要让学生试作语气练习。

  ③ 小结的内容包括情节的曲折性、写法的详略和表达的特点。

  3.生齐读本段,然后处理相关练习。

  4.指导学生背诵本段。

  六、指导并检查学生背诵这两段。(3分钟)

  七、指导学生预习后面的两段。(3分钟)

  方法是读熟和背诵(包括生字词读音的认定)

  第二课时

  讲读课文第三、四段。

  教学步骤:

  一、复习导入(5分钟)

  1.检查前两段的背诵情况及对内容的理解。2.检查三个文言词的用法。3.检查三、四段的通读情况。

  二、讲读第三段(25分钟)

  1.讲读重点包括“说”、“鄙”、“之”三个文言词的用法和关键语句的语气及特点。难点是说辞的语言艺术性。

  2.语句的疏通仍以学生为主,教师为辅,重点部分的教学方法同前课时。说辞的艺术性借助于层次的划分去理解。讲析完毕注意让学生齐读全段。

  3.处理课后相关练习,方法同前。

  4.布置学生试背本段。

  三、讲读第四段(10分钟)

  1.抽生读文。

  2.讲析方法

  基本方法同前,注意强调“微”和“之”的用法。分析重在晋文公话语的结构特点。切莫忘末尾要齐读本段。

  3.背诵本段。

  4.处理课后练习一(4)

  四、小结全文(5分钟)

  1.写作特点

  ① 结构线索:单线,时间为序。

  ② 写法:详略分明,详写说辞,略写情节。

  ③ 表达:语言(对话)描写为主。

  2.文言文的学习方法的指导

  ① 熟读成诵。② 直译为主,意译为辅。

《烛之武退秦师》教案 篇7

  教材:高一人教版必修1第二单元第四课

  教学目标:

  1、了解《左传》的文学常识,掌握文中出现的文言现象

  2、掌握一些文言实词,如“军、远、鄙、东道主、行李”等。

  3、学习烛之武临危受命、大智大勇的爱国精神。

  4、了解烛之武说服秦伯的方法,认识烛之武机智善辩的外交才能。

  教学重难点:

  掌握一些重要的文言实词及文言语法现象

  学习烛之武说服秦伯的方法,如摆事实、讲道理

  教学方法:诵读法、讲授法、合作探究法

  教学时间:三课时

  第一课时

  一、说一说

  历史上有名的口才出众之人(如, 蔺相如、诸葛亮、邹忌、唐雎等)

  二、填空并解题

  烛之武 退秦师 加一个字,使之能概括课文内容。(可填“劝、智”等)

  烛之武退秦师,关键词是“退”,意思是“使……退兵”

  三、《左传》与左丘明简介

  1、联系初中九年级《曹刿论战》所介绍的《左传》知识

  我国第一部叙事详细的编年体著作《左传》,也叫《春秋左氏传》,作者左丘明

  2、春秋三传 《左传》《公羊传》《谷梁传》

  3、《左传》与《国语》的区别

  《国语》是最早的一部国别史,写此作时,左丘明已双目失明,他是史家的开山鼻祖。《左传》重记事,《国语》重记言

  四、追溯历史背景

  春秋五霸

  晋(晋文公) 齐(齐桓公)

  宋(宋襄公)

  秦(秦穆公)

  楚(楚庄王)

  晋国简史

  晋献公 → 晋惠公(夷吾)-----朝济而夕设版焉(得罪秦)

  ↘ 晋文公(重耳)-----经过郑,郑对之不善

  ↘大女儿(秦穆公夫人)

  晋襄公

  晋灵公(晋灵公不君 用弹弓射行人 煮熊掌不熟杀厨师)

  五、正音,理清故事梗概,熟读课文,

  第二课时

  一、以问题串讲、品析课文

  1、(1-2)自然段,郑伯是如何说服烛之武的?(用课文原句回答,并翻译)

  2、(3)自然段,烛之武用哪些事实和事理说服秦伯退兵的`?其中哪一点最关键?

  一共有五点

  A 夜缒而出,见秦伯,曰:“秦、晋围郑,郑既知亡矣。若亡郑而有益于君,敢以烦执事。越过已鄙远,君之其难也。”(注意“执事、缒、鄙、越”等)

  B 焉用亡郑以陪邻?邻之厚,君子薄也。(注意“焉、陪、厚、薄”)

  C 若舍郑以为东道主,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君亦无所害。(注意“舍、东道主、行李、共”)

  D 且君尝为晋军赐矣,许君焦、瑕,朝济而夕设版焉,君子所知也。(注意“赐、许、朝、夕、济、设、版”)

  夫晋,何厌之有?既东封郑,又欲肆其西封,若不阙秦,将焉取之?阙秦以利晋,唯君图之。(注意“何厌之有、封、肆、阙、焉、图”)

  二、思考:

  分析烛之武说服秦伯的方法,哪些是摆事实,哪些是讲道理?最为关键的一点是什么?

  A和 D是摆事实

  B C E 是讲道理

  最关键的一点是E 因为秦最担心的是对方的强大而威胁到自己的霸主地位。

  第三课时

  一、讨论:晋文公为什么不愿向秦军进攻?

  1、微夫人之力不及此

  2、因人之力而敝之,不仁

  3、失其所与,不知

  4、以乱易整,不武

  注意“微夫人、敝、所与、知、易、武”, “吾其还也”的“其”

  二、古代汉语以单音词为主,现代汉语则以双音词为主。解释课文中下列单音词,体会这一特点。

  朝、亡、厌、国、戍、夕、危、师、及、辞

  三、思考并讨论:吕祖谦《东莱<左传>博议》

  天下之事以利而合者,亦必以利而离。秦、晋连兵而伐郑,郑将亡矣,烛之武出说秦穆公,立谈之间存郑于将亡,不惟退秦师,而又得秦置戍而去,何移之速也!烛之武一言使秦穆背晋亲郑,弃强援、附弱国;弃旧恩、召新怨;弃成功、犯危难。非利害深中秦穆之心,讵能若是乎?秦穆之于晋,相与之久也,相信之深也,相结之厚也,一怵于烛之武之利,弃晋如涕唾,亦何有于郑乎?他日利有大于烛之武者,吾知秦穆必翻然从之矣!

  四、作业

  背诵课文,并阅读《左传》一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