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颂作文800字(精彩7篇)
又是一年清明时,今年的清明可谓是一个“三无”的清明。今年清明没有“雨纷纷”,人们也没有“欲断魂”,祭扫的方式也依然没有发生什么特别大的改变。今年的清明还是俩字,焚烧!
清明放假,跟着外公外婆去海宁为曾祖父扫墓。葬曾祖父的这块墓地,没有管理的人员,坟也是这里一块那里一块,常青树也是这里两棵那里两棵的。外公外婆正在准备祭扫的物品,我闲来无聊,小范围的在墓地里逛逛,发现今天来扫墓的大多数都是上了年纪的老人,所以祭扫的方式也都如出一撤:焚烧!等到外公外婆准备好祭扫物品时,前来扫墓的人也越来越多,人们都大包小包,扛着,背着,走进了墓地。人们带到东西很简单无非就是一些供品,和焚烧用的纸钱什么的。焚烧的味道越来越浓来,转眼看看外公外婆,嗨,也都在烧纸钱,谁叫他们也是老年人群呢。“我说,外婆,你们就不能不烧啊,我都咳成这样了!”我不经抱怨道。外婆却淡淡然地飘来一句:“小孩子家的,你懂什么。”我受不了这味儿,赶紧回到了车子里,离开了这“焚烧现场”。
即使这只是浙江省海宁市乡下的一小块墓地,但我想这足以说明,人们祭扫的方式并没有得到多大的改善,真是焚烧俩字不离清明啊!
人们为何就一定要用这样的方法来表达自己对逝者的怀念呢,为何不能够换一种环保一点、安全一点的祭扫方式呢?像这样焚烧纸钱,很容易造成火灾等事故的发生。我认为人们应该要逐渐养成一种意识,要改去这些不安全不环保的祭扫方式,当然,要改掉这些老祖宗留下来的习俗需要时间。
即使说有很多人还在用传统的方式祭扫,但是也有很多不错的祭扫方式,例如,网上祭扫。人们可以利用网络为逝者敬香,献花或为逝者留言。这么说吧,网上祭扫又是现代技术的体现,又不失中国的传统习俗,又环保节能,又省时省力。
希望下一个清明节可以从三无成为二无,没有“雨纷纷”,人们没有“欲断魂”,祭扫方式却有着大大的改变。做一个安全文明的小公民,过一个安全明文的清明节。
中华文化源远流长,积淀着中华民族最深层的精神追求,代表着中华民族独特的精神标识。优秀传统文化可以说是中华民族永远不能离别的精神家园。精神家园指的是人们精神生活,精神支柱,精神动力和精神信仰的总和。中华民族共有的精神家园是整个中华民族共同依托、共同传承、共同发扬的文化精神和价值观念的总和,是中华民族赖以生存和发展的精神财富。正因为有了中华传统文化所营造的民族共有精神家园,才使中华民族生生不息和发展状大有了丰厚的精神滋养。
为了把握文化根脉,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共筑美好的精神家园,国家天下的兴盛与衰败,是每一个老百姓义不容辞的责任。
青少年要以祖国的繁荣为最大的光荣,以国家的衰败为最大的耻辱,增強囯家的认同,培养爱国的情感,树立民族自信,做一个有自信、懂自尊、能自强的中国人。
要勤学,下得苦功夫,求得真学问。古人说:“非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学。”为学之要贵在勤奋,贵在钻研,贵在有恒。小学阶段有老师指点,有同学切搓,有浩瀚的书籍引路,可以心无骛求知问学。中华民族创造了辉煌的中华文明,对人类文明作出了伟大贡献,也是世界文明史上辉煌灿烂的一页。作为中华民族的一分子,我们感到自豪!
作为一名小学生,我们要传承中华民族优秀文化传统,树立民族自尊心、自信心和自豪感,为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作出自己的贡献。
“中国有礼仪之大,故称夏;有服章之美,谓之华。”中国文化源远流长,至今,已走过了五千年。生活在这片土地上的先民,他们孜孜以求,他们饱经风露,他们在繁衍生息的不经意间创造着生活,也创造着生活之外关于华夏的根基和命脉;他们以无与伦比的谦恭和骄傲谱写着自己的生命的同时,也铺就了中华文化连绵不绝的卷帙。“既见我华夏之光,云胡不喜?”我们对于“家、国、天下”的构想,从未止步。
清代文学家袁枚曾在其书中写道:“古诗云:美食不如美器,斯语是也。”器以载道,中国人的造物意趣和生活美学在一双竹筷中一览无遗。一日三餐,我们所使用的筷子竟然包含了所有关于家的规范和构想。七寸六分,代表人有七情六欲;头圆尾方,象征天圆地方;成双使用,意味阴阳相谐。筷子的出现,承载起了我们对“家文化”最初的设想。夫妻和睦、尊卑有序、进退有度一家人围坐一桌,长辈没有动筷子之前,晚辈们自然是不能造次的。
中国自古“家天下”,我们实在难以说清“家文化”与“国文化”孰重孰轻。但可以肯定的是,以“家”为基础的伦理规范,自它出现之日起就已深深地根植在中华文化的沃土之中。由“家”到“国”的这种单位式的渐进演变,也慢慢的植入了人们对治国理政、社会人伦、德育教化的思索。
如果说筷子是家的纽带,那么汉字则是国之基石。中国文字里本来也深深镌刻着关于“家”的记忆,那些始于庸常生活的结绳记录,那些对家禽牲畜的简单刻画,那些对炊烟篱笆的粗砺描摹直到在“指事”、“会意”、“形声”之间闪耀出社会文化无穷智慧光芒的字正腔圆,汉字实现了由家到国的升华。余光中曾写道“只要仓颉的灵感不灭,美丽的中文不老,那磁石形象般的向心力当必然长存”,我深以为然。甲骨文会意,纂书深厚,隶书苍劲,楷书别致,草书潇洒,汉字的品格就是我中华的品格。汉字里,支撑着关于国的骨架;也沉淀着关于国的灵魂。古往今来,汉字在笔墨纸砚间相传,辞句在文人骚客间相颂。刻板的方块便是大国文化兼容并济、气度不凡最为显著的体现。
儒家文化里对于人的要求是“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家、国、天下,这不仅仅是对于人的要求,对于国,我们有着同样的解读和构想。中国人自秦统一天下开始,就开启了关于“天下”的宏大格局。大汉之恢宏,盛唐之气象;君临天下,万国来朝,即是国力空前、威仪震于天下的磅礴,也是命运与共、仁德播于四方的气魄。
驼铃声声,穿过茫茫西北大漠,商队的马车上琳琅满目。春华秋实,蚕丝吐尽,纺织工人漂洗浸染裁剪而成的丝绸,尽显汉家之美;海浪涛涛,鉴真的船队里满载经书,驶向未知东海之国。电光石火,地动山摇,古之贤圣一次次灵感的碰撞与结合,四大发明尽诉炎黄大智。华夏古国的名片,随时间散播到全球各地;中华文化的魅力,以先驱者的姿态,带领世人在文明之路上历经艰险。“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这既是对社会个体的极致追求,也是对家国天下的完美诠释。自此,我们关于“天下”的大国梦才刚刚开始。
追溯五千年文化,时间积淀的,是大气典雅的风韵,是端庄严肃的品格,是精益求精的匠心。而若要让文化细水长流,传承,是唯一的办法。
回望历史长河,再观今日现况,中华文化竟濒临后继无人的地步。国粹经典枯燥难品,百年工匠难为生计,他国抢占非遗之名,文化传承前路坎坷。灿烂而脆弱的文化,伤害往往来自于传承者的随意亵渎和践踏。而新时代的我们,站在高处眺望世界时,应当明白肩上担负的不仅仅是这个文明古国的崛起,不应遗忘的是它曾经的万丈光芒。不忘初心,方得始终,文化传承,势在必行。
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传统文化包含的是一切寄寓了美、善意与理性的存在,在这个文化与时代比翼的节点,文化经典与传承,会谱写下更为鲜活明丽的诗篇。
祖国像妈妈一样哺育我们,我们是祖国的花朵,我们在祖国的怀抱中幸福成长,我的祖国。
几十年来,我们伟大的祖国经历了不平凡的坎坷历程,取得了让世人瞩目的伟大成就。解放前的中国,贫穷落后,战火纷飞,民不聊生,任人宰割,百姓苦不堪言,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如今,人民过上了幸福的生活,环境优美,社会和谐,科技发达,国家富强。
2008年,中国圆满实现了百年奥运梦想,托举它的是古老中国的巨变、中华民族的复兴,举办奥运会,这对于中国人民来说,是共享奥运精神,弘扬人类文明,促进东西方文化交流的盛事,也是展示辉煌成就,加强对外开放,促进自身发展的良好契机。
在科技方面,我国在各个方面取得取得了卓越的成就,尤其是航天事业飞速发展。2008年,我国自主研发的“神州”七号载人航天飞船成功驶向太空。航天员翟志刚完成太空出仓行走任务,实现了中国人的飞天梦想,标志着我国的航天事业达到了新的高度。
从我们身边的日常生活中可以看出,人们的生活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我见过爸爸小时候的黑白生活照片,那时家里非常穷,就连穿的衣服上还打着补丁,不少人家都是在贫穷中度过的。听爸爸讲,那时候家里吃的全是粗粮咸菜,只能在过年时吃上白面。家里没有电灯、空调和电视,生活很单调。小孩们买不起玩具,只能玩自制的简陋玩具,晚上常常在煤油灯下读书写字,白天还要经常帮助大人割猪草,收粮食,干农活。可我们现在却大不相同了,家里住的是高层电梯楼房,穿名牌衣服,吃肯德基麦当劳,还可以上网查资料,一些同学的家里还买了小轿车。爸爸常说,这样的好事在他小时候想都不敢想,常常鼓励我要懂得珍惜眼前的一切。
现在的农村也富裕起来,种庄稼早已经不再用牛,全部实现了机械化,住在乡下的爷爷家还盖起了新楼房,用上了空调,生活条件是越来越好。这一切不仅仅是人们勤奋努力的结果,更要归功于党的富民惠民好政策。今年,国家适时实施“家电下乡”政策,目的是促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提高农民生活质量,相信我们的生活一定会更加美好。
作为小学生,我们应该好好学习,练好本领,长大后为祖国增添自己的一份力量!
文化的范围如此之广大,它能渗透到我们每个人生活的方方面面,可又有多少人,能够细读,读懂其中的真正的内涵?
中国,是人类神圣的种族,精髓中流注的承载的是人类四大文化规律仅剩存的文明之血,精灵之魂。正因如此才会称之为中国,中华;正因如此才会号称拥有“博大而又精深,浩瀚而又灿烂的文化”。正因中国浩远的文化历史使得文明文化继续流注下去,承载下去。而现如今在语言文学上出现的所谓“新词”,我们应正确看待。对于中华文化取“取其精华,去其糟粕”的态度。
不同的人对于一件事物有截然不同的看法。有人仅看出文化浅显普遍易懂的戈面,有人却读出了其中深刻耐人寻味的深远内涵。
记得那一次……
妈妈在长假期间带我去游玩。来到一处名胜景地,风景如画,美不胜收。妈妈决定拍照留恋。“咔嚓”一声,照相完毕,正当准备离开之时,恰巧,我见那石像上正中央被人用修正液涂上“某某某,到此一游”。呵!用修正液画上去,一下子也没人发现,过段时间想擦也擦不掉,用尖锐物品刮去,又极有可能损坏石像,实属无奈。见此景,我不免悲哀:中国文化博大精深,可偏有一些人不懂其真正涵义,可笑。
对于文化,有人仅看到其戈面,有人却读出了其中的内涵。
如北京大黄鸭。有些人,只看到它大,它黄,它可爱,而有些人却看到它的内涵:大黄鸭给人们带来惊喜和欢笑,极大程度地实现人们童年心中橡皮鸭扩大化的形象。它可以治疗大家心灵,放松心情,告诉人们无国界之分,不歧视任何人,也不会带有任何利用价值。
中国文化博大精深,文学作品中蕴涵的哲理自然妙不可言。无论是古典雅句还是现代作品,其中无不洋溢着浓浓的文学类及深意。
苏轼的“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形象她呈现了山峦连绵起伏的壮丽景色,却告诉人们从多个角度看事物会大不一样的深刻道理。
从唐代诗人韦应物的“去年花里逢君别,今日花开已一年”中,我们无不体会得到诗人浓烈的思乡之情。又看《春望》,“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我们不仅能看到一番美丽景色,更读出了诗人爱国之感。
著名作家高尔基笔下的《海燕》,“——让暴风雨来得更猛烈一些吧!”让我们深感革命战士的高贵品质。
中国文化,博大精深。
文化范围如此之广大,渗透到生活中,个人世界中,在未来,定有越来越多的人读懂其中的真正内涵。让我们一起细看文化!
历史悠久的文化,博大精深的诗词,这是中国文化的魅力所在,像这次《中国诗词大会》的出现更引来一股综艺清流。
不知何时,我们忘记了李白杜甫那抑扬顿挫的写作风格,也淡忘了他们那种率真自然的高尚品质。就是《中国诗词大会》的出现让我们唤醒对诗人的认知;如今新时代的我们,早已习惯了美好和平的生活。高新技术的变迁,使我们不得不让我们“厌弃”传统文化,就是《中国诗词大会》的出现使我们一次又一次地被古典诗词的魅力所吸引,让我们喜爱并关注它。
曾经的诗歌是多么灿烂辉煌。在唐代鼎盛时期,唐诗是我国优秀文学遗产,《唐诗三百首》就是其中之一。我喜欢能体现诗人对友人的深厚友情的唐诗,其中就有李白的《行路难》,虽然篇幅短,但诗中字句清晰,语言优美,透露出诗人感情的激荡起伏、复杂变化,“行路难,行路难,多歧路,今安在?”体会到诗人在崎岖的路途中,仍然怀揣着对未来的信心,但当他的思路回到眼前现实中来的时候,又再一次感到人生道路的艰难,这激励着一代又一代,也正是因为这样,才会流传千古。
曾经的诗歌是多么安闲舒适。就像王维写的《竹里馆》,写的让人清静安详,营造了一种闲适、静谧的环境,用最朴实的口头语“独坐幽篁里,弹琴复长啸”独自一人静坐,摆脱孤独的束缚,迎接大自然的拥抱。“深林人不知,明月来相照。”把倾洒着银辉的一轮明月当成心心相印的知己朋友,仿佛诗人超脱现实,他的心境与自然的景致全部融为一体了。
我们在网络高度发达的信息时代中,要把诗歌所包含的“精华”发扬光大,让学生在诗歌的海洋中,那股对学习的热情对思考的认知在他们心中悄然“形成”,也就在脑中形成一种“养料”,充实我们的大脑,填满了心中的“空虚感”,让我们更容易接受世间的人情世故,这也就出现了许多才女豪杰,他们就更容易在《中国诗词大会》上为自己谱写一段属于自己的新的人生里程,就像是一个明亮的圆盘,投入自己毕生的精力,去擦亮他,不要弄巧成拙,画蛇添足,使它失去了原有的光泽。
《中国诗词大会》是传统文化的发扬地,所以我呼吁所有人在心里,为它留一份属于自己的“位置”,让“诗词”永远历史这个舞台上绽放属于自己的光泽。
家家有老人,人人有老时;我今不敬老,老了谁敬我?“百善孝为先”,起初时对这抱有不满:认为人到了人老珠黄的年纪时,自身的价值也就被磨光掉了,就已成为了过去式,等待的无非是死亡。而如今社会上不仅大力提倡“孝”道,关注老人,而且有良好的政策待遇,内心便对生命又多了几分期许。
那日,湛蓝无垠的天边,被抹了层雨露,心儿也尽在这雨露中了。站在街角处,展放双手,感受着时间与自己擦肩而过,这感觉很奇妙。远处的星星点点的光亮洒在脸一侧,才发现,现在已是黄昏时分了。迈开步子走往回家的小路,路边排排杂硕的房屋已紧闭了大门,整个世界都沉寂了下来,保持着那每日黄昏的缄默。内心盎然着古韵诗意,眼球却被一位坐在木椅上的老人吸引了,停了下来,站稳了脚跟,看着她双眼空洞,应着晕光,脸上满布沧桑。她望着我,与她对视的那刹那。她嘴里正嚼动着什么,饱经风霜的皮随着咀嚼拉扯着。原以为是在品尝什么可口的东西,而后,他的一声咳嗽,咳出来的仅仅是几根干巴无味的野菜。我明白,懂了,其实什么良好优待,并非是每个人在行将就木时还能享受到的。可算是得到了,那他们内心的寂寞,有谁来填补呢?没有,因为人老了,话多了,会被子女嫌弃;人老了,走不动了,子女不在身旁;人老了,只有老伴在身旁,可如若那些没有老伴的人呢?
依稀记得村口有户人家的一个奶奶,她今年九十过旬了,早年就没有了老伴,子女也在外工作。这些年来她一人日子虽过来了,可光景并不是很好,有过好几次都是看见她一个人坐在门口就这样看着天空,什么也不干,那时她见我就问:“这么高的寿哪好了?”当时的我除了想不通还是想不通,可现在仔细回想,的确,在这行将就木之际,生命给予了她们渴望已久的平静的同时,却更多的是长久的寂寞。
原来,连可怕的死亡,她们都已不在乎了,而仅仅只是需要一份陪伴。生命就在弹指挥间,他们的青春不再有,他们仅仅剩下的只是现今的每分每秒。
千帆过尽,风随心动,请每一个人对这群人儿多一份关爱与善待吧!关爱今天的老人,就是关爱明天的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