习惯之后作文6篇 作文习惯的范文
下面是范文网小编整理的习惯之后作文6篇 作文习惯的范文,供大家参考。
习惯之后有些事,不是惧怕,也不是不在意,只是,习惯。
我们从小就认识,但却没有所谓“发小”那样深厚的感情。或许,有过。但是已经不能清楚的回忆起来。
初一上学期的时候,我们巧合的分在了一个班。虽然,相处的时候并没有生人那般的尴尬,但也没有挚友的那番热情,我很不明白这其中的原因。
渐渐的,不起眼的我成绩开始蒸蒸日上,最后,当上班长。
或许,我这样大胆的想象:你对此很不以为然。
某个自习课的晚上,我很愤怒地对你说:“XX不要讲话,再讲我就记你名字了。”你却这样回答我:“你记我名字,我也告诉老师,如果你讲话……”这样的回答,让我哭笑不得。
我不知道是继续以班长的身份与你争辩,直到取得胜利嘴角上扬;还是默默不语,忍气吞声?这两者,我选择了后者。但,这并不是惧怕和你争吵。
从那以后,班里几乎每个同学都开始离我远去,或许……反正,我知道,你一直很讨厌我。即使,我从来没有讨厌过你。
我曾经独自忏悔:“或许,某一方面,我真的做的不够好。但是,事实并没有,至少,我问心无愧。
起初被孤立的时候,确实很难忍,甚至有的时候,想走到你面前,然后怒气冲冲地问你为什么要这样做。但是,我知道,我不能这样做。也许你心里会有小胜利得沾沾自喜以为我怯弱的不敢还击,其实,事实不是这样子。
只是,毕竟,我们曾经一起走过那个叫做“小时候”的时光,我不忍心丢弃它。
中考的时候,某个和你关系较近的同学对我说:“大家都说你不好相处,格格不入,甚至讨厌你。”我深知这句话的用意。所以,并没有放在心上,当然也没有影响到中考。
我不知道,我们的关系为什么会变成这样。但是,我习惯了你的“各种挑战”我从没想过要做伤害你的事,从来没有过。因为,我知道,我不能……习惯一切!
我舍不得那段属于我们的叫做“小时候”的时光,你能明白吗?
当规则已然无法突破,左冲右突也只能头破血流乃至灭亡时。我便只能试着顺应,久之便成“习惯”。
“习惯”之力,可是有着莫大的威能。
不信?且看习惯之后,众生百态:方苞在《狱中杂记》里记述了一位“习惯”了坐牢的老兄,倘一日不在牢中便若有所失,以至于“皇恩大赦”后还想着法儿再犯点儿事回到牢里去。刘蓉在《习惯论》中记自己读书时于轩中踱步,久过地面一凹陷处,习惯以后,如履平地。一日凹陷填平,再履之竟以为地面隆起,颇不适应。由是观之,习惯以后,你们便被牵着、引着,因循着习惯的轨道。一旦偏离,也能将你拉回正途。
“吾国与吾民”似乎是最能体味习惯之妙处的,林语堂先生将中国人之国民性形容为“老猾俏皮”。这正是一种圆融的生活态度,是习惯之后的产物,因为国人的棱角早已被习惯之力的锉刀磨平。彼此密密匝匝挨在一起,却绝无妨害对方的痛楚。于是习惯之后,囹圄便安逸如卧榻,坑洞也能平坦如康庄大道。国人久在习惯之中便不自觉,但被锉刀磨擦的痛楚却还记忆犹新,于是一旦有些人想要挣破这习惯的束缚,众人便惊惶了:“怎么?难道破了习惯,让我们再去受另一套习惯的磨制么?于是因磨擦的痛苦记忆而生出恐惧,因恐惧而生出维护旧习气的疯狂决心,只求“习惯”的国人开始主动借用这把锉刀去磨擦,教训少数人,甚至以习惯为乐、为荣,以挣脱习惯为耻、为害。习惯早已不是负担、枷锁,习惯是矛是盾,是杀人的工具。习惯杀人!三纲五常之类,国人不正是挥舞着这些过了一两千年么?
一旦由被动接受变为主动悦纳,习惯之后的人便真的只能凭着一股子“惯性”,死命地、飞快地向前行进,哪怕这条线路是通向无尽的深渊,也刹不住脚。由此而来的是整个社会体系的崩溃与运行的停滞。如何摆脱这样的恶性循环?这一怪圈产生的根本原因恐怕还是国人的痛觉神经过于发达,因怕痛而坚决抵制一切触动既有习惯之人、事。因此,要想避免为习惯所累,便只有钝化以至切除我们的痛觉神经,这样哪怕旧习惯的锉刀拼命阻止我们的挣脱,新习惯又让我们鲜血淋漓,我们都毫无痛感,因无痛而生勇气,因勇气而产生打破习惯的动力。当然,此处的无痛绝非运用于外来者融入既有习惯的过程中,因为那样只会生出没有的球体,绝生不出冲决旧体制的勇者。
冲决旧有习惯在今天仍显得很有必要,在一些民情汹涌事件的背后,我们依稀看到了“怀疑一切”的可怕惯性,而当民众对这一非理性精神形成习惯之后,对于社会发展的冲击无疑是巨大的。
习惯之后,绝不应相着去适应,去维护,以至用它“杀人”。而应时刻保持警惕,在习惯运行失控时破壁而出。
就像蒲公英飞了太远,就会把想家,当成了习惯。
我的记忆中总有那么一幅画面:一个暮色冥冥的夜晚,一孤舟,一游子。当船在渐渐靠近渡口的同时总会有那么几曲孤独的调子响起。也许这并不是船中游子所吹起的箜篌,然而它着实触动了多少人的心弦。之后,船已靠岸,游子投宿于临近的客栈,进门的第一句话便是:“店家,来一壶女儿红,一小碟花生米。”
女儿红,是游子家乡每家每户都会制的酒。
大概这就是漂泊天涯之人都会有的感受,根叶相连,血浓于水,它是那么的本能。可不是吗?一个故乡包涵了太多太多。它见证着时间的流逝,它敞开着成长的大门,它甚至包容着我们全部的习惯与任性,不管有理无理。
年少的时候,习惯了故乡的绿树红花,习惯了山间虫鸣,习惯了在广袤的黄土地上奔跑的不见人影直到日暮西沉才一身汗淋淋的回家,习惯了这里平和舒缓的节奏而直至最终,这种习惯便成了厌倦。
于是,我们离家。
时光流转,飘泊天涯后终究体会到古人“滴破相思万里心”的情绪并非是无病呻吟。那昏黄的灯光下我们暗暗自问:是什么时候?我们的习惯改变了?
看到了异地那一张张陌生的脸庞却习惯于把他们想象成自己脑海中熟悉的一张张笑脸,只是那远远的距离让我们茫然不知所措。
听到了异地奏起的一曲曲古调,却习惯于把他们听成自己熟悉的“山风鸟语”,那远似高山流水的悦耳。只是此刻那偶然的一个断弦之音又让我们回到了现实。
然后,我们无奈的自嘲:“呵呵,真是习惯了臆想啊~”
其实,不,这不是臆想,这是一种情结,这是一种习惯啊!
习惯的名字叫想家。
故土的旋律永远还在,成长的是我们而不变的是土地。离开之后,我们常常会注意每一个大雁南归的时节,我们会在深夜翻出几卷泛黄的诗卷吟诵那么几句“少小离家老大回”,我们会在竹移影动的时刻伫立小阶倍思量。不是偶尔,不是一次,而是常常。
最终,当这些举动,这些念想成为我们的习惯之后,总有一天会突然顿悟,又将那些曾经的厌倦,变成习惯。
就像第二年的蒲公英又在春天里生长了出来。
习惯的力量是无穷而微妙的,它不像火车转轨,“啪”让你一下换到另外一条道上,倒是更像慢性药,日积月累,药力慢慢发散,习惯后,药性已经渗入五脏六腑,人就好不自主跟着习惯走了。
中国文坛目前似乎陷入了这样一个习惯后时代,大家都习惯跟着“旗帜”、“潮流”,都习惯了逃避现实,都习惯了不说实话。
于是市场上充斥着以“主流文化”作为护身符、挡箭牌,赫然占据着畅销书架。不然就是写些花鸟虫鱼,性灵散文,文化大散文,忽悠读者去了另一个世界,忘记我们活在当下的责任与使命。习惯啊,把作家们的毛都摸顺咯,本应个性张扬的棱角都被磨平咔!对于社会敏感话题,他们不敢碰触,怕惹事上身;对国民的劣根,他们不敢批判,现在作家是“都有一个良心却各自藏起”!
这习惯后的时代不正与鲁迅笔下“坐稳了奴隶”的时代相契合吗?作家成了习惯的奴隶,成了潮流的奴隶。然而,我们需要“逆流而动”的作家。他们是能“打破习惯”的人,是能“睁了眼看”的人!鲁迅在《睁了眼看》中说:“中国作家对社会现实是没有正视的勇气的,甚至仰视、斜视都不能。”所以,要打破习惯,作家得先“睁开眼”。能“妙手着文章”的必先要有“铁肩担道义”。拥有广阔的社会视角,敏锐的洞察力,心忧天下的胸襟才是成就大作的先决条件。像费孝通先生所着《江村经济》是深入农村几十年而写成的,并不像现在某些作家将自己锁在“空中楼阁”里,像待字闺中的小姐,只凭想像虚构文字,写出了的仍是“不接地气”、“习惯之内”。
打破习惯,中国文坛需要“闯将”。前段时间李承鹏的作品《李可乐抗拆记》掀起了不小的波涛。并不是专业作家的他敢于对强拆这一社会热点问题“评头品足”,还些小说加以讽刺宣泄,我觉得他可被视为闯将之一了。他“闯”过的是习惯铸成的铜墙铁壁,是潮流形成的一道封锁线,是很多作家不敢碰的“禁区”。暂且不说这部作品从文学角度看有许多不成熟的地方,但“中国第一步拆迁主题小说”的名号是让他为历史所铭记、我也十分欣赏某杂文报刊将他的办刊宗旨归为“一本说真话讲事实的杂志”。它无疑是报刊中的一员闯将。可以为更多闯将抒发心声,针砭时弊提供更广阔的平台。
作家就是该显现出自己的棱角,站起来,逆流而动,用“匕首”和“投枪”打破这“习惯之后”的时代,闯出新天地。
生活中,我们会因为环境而习惯很多事情,而习惯具有微妙的力量,习惯之后,我们便会按照习惯去做事。形成好的习惯之后,我们会受益终生,反之,形成坏的习惯之后,则会贻害无穷。
习惯对人的影响是潜移默化的,而我们该习惯什么才能对自身有益呢?我们又该如何去习惯呢?
习惯了甘于寂寞之后,才能拥有一片繁华。
寂寞是人心底最大的恐惧,如果耐不住寂寞,你就看不见繁华。习惯了甘于寂寞之后,我们才能抚平心底的躁动。叶嘉莹也曾在《<青青河畔草>赏析》中提到过“在人生的道路上,不管是干事业还是做学问,都需要有一种勤勤恳恳和甘于寂寞的精神。”是啊,如此习惯之后,我们才能不为令人眼花缭乱的物质世界所扰乱心神,能够静下心来,潜心苦修,在这之后,去换取你应得的人世繁华。若是习惯了不甘寂寞而不择手段地去表达自己,来早日获得名利地位。那么这种急功近利的行为有时候就会造成“一失足成千古恨”的结局。可如何习惯不甘寂寞呢?还是老话说得好“少说话,多做事。”在寂寞的时候,翻开一本纸页泛黄的旧书,静心默读,久而久之,便能将对寂寞的恐惧转化为驱使寂寞的恐惧,习惯甘于寂寞,静心等待自己的付出变为繁华的到来。
习惯了咬紧牙关之后,才能坚守幸福的到来。
每一个幸福面孔的背后,总有一个咬紧牙关的灵魂。近来《中国青年报》报导了一篇新闻,给我们讲述了失去了父母双亲的任晓云是怎样咬紧牙关,成人成才的。在父亲车祸逝世以后,她也意志消沉过,可她最终还是选择了坚强,在各种艰难困苦面前,她习惯了咬紧牙关,坚持奋斗,最后拥抱到了幸福!很多人,在小的挫折面前就意志消沉,习惯了轻言放弃,这样只会注定失败的人生。就好比冬天濒死的桃花,只剩枯干,但它能坚持,到了来年开春,依旧艳绝群芳。连大自然都在告诉我们,习惯了咬紧牙关之后,便能收获幸福。只要你在困难面前不低头、不放弃。若是桃花习惯了随严冬一起逝去,那何来春暖花开的温馨?人也是一样,若是习惯了轻言放弃,那也只能自生自灭。
习惯总在不经意间形成,我们要在习惯之前向着事物美好的一面发展,在习惯之后受益终生。与此同时,我们也要舍弃不良的习惯,以免习惯之后贻害无穷。
习惯了生活的艰辛,于是面对突降的困难便不觉是困难;习惯了大海的广阔,于是面对浩淼的江面便不觉是茫然;习惯了社会的纷纷扰扰,于是面对灯红酒绿便不绝世奇幻……。这一切源于习惯之后自己的心便近乎死去,无法体味第一次的紧张,愉快甚至是不知所措而安于现状了。
现在社会炒作之风盛行,大江南北此风如春风一夜飞度玉门关,于是“艳照门”,“诈捐门”,“犀利哥”,“凤姐”风靡全国我们也就整日生活在虚假,无实却又日益强盛的世界里了。这就像我们的双眼被一层虚无的幕布笼罩,于光明黑暗宁静喧嚣的环境中而全然无所知。这就说明,我们已习惯了炒作,随着时间的推移我们意识不到炒作的负面。相反,加快了走想炒作的步伐,更希望自己被炒作。不学无术之人成为所谓的专家,没有真才实干的人成了绝对权威。而愚昧无知的世人,甘愿相信庸医把吃出的病吃回去的言论,面对学术造假却无动于衷,更一窝蜂的扎进抢盐的浪潮。
国人的心真的近乎死去了么?当打假斗士方-舟-子打出唐骏假学历时,一些人转而反思大学假学历的事件;陈光标裸捐之后,也有人关心当前我国的慈善境地和慈善的真正意义;陈圆圆自杀和五道杠事件后,有人认真思考国家教育的利弊。炒作中,有人会觉得这是虚假,有人会添一把火,但更有人直指其锋芒,转而内视自身的的不足,这便达到了至高的境界了。
习惯之后,我们就开始了反思之旅,不管是社会上的,还是自身的,过去的,现在的还是将来的'。虽然过去我们曾生活在浮躁中,但我们更应该明白的,是在习惯之后保持一颗清醒的心,不再使自己的心近乎死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