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身边的文档专家,晒文网欢迎您!
当前位置:首页 > > 综合 > 正文

《磁铁有磁性》说课稿5篇 磁铁有磁性板书设计

2024-01-21 11:11:17综合
  • 相关推荐

《磁铁有磁性》说课稿5篇 磁铁有磁性板书设计

《磁铁有磁性》说课稿1

尊敬各位老师:

  早上好!

  今天我的说课题目是《磁铁有磁性》。我将从这八大板块进行阐述。

  一、说教材

  《磁铁有磁性》是教科版三年级科学下册第四单元的第二课,本节内容上接《我们知道的磁铁》,下接《磁铁的两极》,起到承上启下的作用是溶解单元。本课教材呈现了两个活动:第一个活动是引导学生认识磁铁能吸引什么物体;第二个活动是研究磁铁能不能隔着物体吸铁。通过以上活动,帮助学生对磁铁有磁性有更深入的认识,逐渐培养学生“猜测—实验—修正结论”的科学思维方式。当学生们掌握了一些观察和实验的技能之后,他们就会在课外继续探究,并能有意识地去关注日常生活中的科学,学会科学的生活,从中培养学生参与活动时的科学态度、科学精神、科学行为习惯。

  二、说学情

  三年级的学生对于磁铁是有一定认识的,例如,磁铁能吸引铁;磁铁有两极等,类似这种情况学生们都比较熟悉。在他们对磁铁特殊性质的自发认识中,印象最深的也是磁铁能吸铁,但是有相当一部分学生对磁铁能吸引什么,不能吸引什么认识上是模糊的,有的学生可能认为磁铁能吸引所有的金属。

  三、说目标

  通过对教材内容的分析,结合学生的前概念,我将从三个维度来制定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

  1、磁铁能吸引铁质的物体,这种性质叫磁性。

  2、磁铁隔着一些物体也能吸铁。

  过程与方法:

  1、用实验方法研究磁铁能吸引什么,不能吸引什么。

  2、研究磁铁隔着物体能不能吸铁。

  情感态度价值观

  1、认同认真实验,获取证据,用证据来检验推测的重要性。

  四、说重难点

  教学重点:通过实验,认识到磁铁具有吸引铁制品的性质。

  教学难点:知道并理解用磁铁可以辨别出不易辨认的铁制品。

  五、说教法

  根据学情和教材,本课教学方法设计时,总体上的思路是:实验前,进行活动一:在学生认知的基础上提出猜想,通过活动二验证猜测,活动三进行更深入的研究。三个环节环环相扣,让学生亲身经历探究的过程。给予学生充分的观察时间,在此基础上由学生在交流,讨论中初步感知磁铁的磁性。所以本课用到的教学方法主要有实验、观察、合作、讨论等。

  六、说教学过程

  教师要准备:磁贴,卡纸等。

  学生分组材料:磁铁、铁制回形针、铁钉、铁书夹、铜片、铝片、木片(木块)、塑料片、橡皮、玻璃片、纸片、任务单2张等。

  (一)游园活动,趣味导入

  上课前一天是学生的节日——“六一”儿童节,正逢学校一年一度的游园活动,而其中一个班级的游戏是“飞镖大作战”。

  由“为什么圆头镖能牢牢地钉在飞盘上”、“你们知道磁铁除了能吸住飞盘还能吸引什么物体”两个问题引出本堂课的主题“磁铁”。

  设计这个活动的意图是:1、吸引学生的眼球,增加课堂趣味性;2、科学来源于生活,生活中的小事都能成为你研究的小课题。3、了解学生的前概念,通过课后了解与课前调查的比较,可以知道学生课堂概念形成程度。

  (1)从学生的回答中,可以看出在生活中学生对磁铁吸铁是有认知的。

  (2)也可以看出学生的前概念中,对磁铁能否吸引其他金属的认识是模糊的。

  课堂上,通过学生交流后,教师用简单的一句过渡引出三个活动。

  (二)小组合作,获取新知

  这个环节一共有三个活动,活动一:猜测磁铁磁铁能吸引哪些物质;活动二:用实验方法研究磁铁能吸引什么,不能吸引什么;活动三:研究磁铁隔着一些物体是否也能吸铁。

  我们的设计是:将书本上的三个活动组合在一起,变成一个大活动。用下发任务单的形式,让学生经历猜测,做实验,观察,深入研究,最后汇报,研讨,渗透磁性的概念。在实际教学中可以看出,这样的合三为一的设计得到了一些意想不到的优势:1、层次清晰:任务单的出现,不但没有影响新知识学习的递进层次,反而更加清晰了,让研究更有深度;2、目标明确:学生有目的性地去观察,按着任务单一一完成任务,目标明确。3、潜在监督:对平时在实验活动中不积极参与的学生还起到了潜在的监督作用。接二连三的任务,督促每个学生都能有效的,及时的参与到活动中来。有效防止没事情做的现象出现等。

  当然任务单的.设计就显得格外重要。我来说说我们任务单的设计,这份任务单是经过三次修改,精心准备的,一共有三个任务。

  任务一是预测,这样设计的意图是:1、重点突破,预测后学生观察的目的性更强2、简单快速,打钩选择的形式,节省时间。

  任务二是记录,设计意图:关键点标记,有助于吸引学生观察时的注意力,变得更仔细,突破难点:从物体的材料着手,较为快速地找出能被磁铁吸引的物体与能被磁铁吸引的物体各自的相同点。

  任务三对任务二的一个深入。设计意图:1、让学生更全面理解“磁性”的概念:磁铁对铁质的物体,是一种不需要接触物体就能起作用的力,用非铁质的物体也阻隔不了这种作用。2、由于材料的限制,将同种材料不同厚度的物体分配到各小组内,在汇报时引起结果矛盾引出“一些”关键字,将劣势转化为优势。3、物体的摆放方式以“示意图”的形式呈现,简单明了,降低了学生研究的难度。提高课堂效率。

  整个大活动以“三个挑战”的形式进行,活动进行的同时给出温馨提示。设计意图:1、学生探究过程能够有序高效;2、把握实验关键点,提高成功率。

  七、说评价

  教师针对小组活动的情况,准备了一张评价表。每完成一个任务,小组得一颗星。课后表现优异的小组,会得到小奖励。设计意图:1、利用奖励机制,调动学生积极性。2、培养学生参与科学活动时的规范性。

  八、板书设计

  我设计了这样的板书:

  设计意图:1,利用板书引导学生在课堂上的思考过程,并记录学生的学习痕迹和研讨成果。设计意图2,板书根据教学活动,结论逐步出现,并有效引导学生活动后的思考,讨论,交流。

  以上是我说课的所有内容,恳请各位评委批评指正,谢谢!

《磁铁有磁性》说课稿2

  一、说教材

  《磁铁有磁性》是教科版三年级科学下册第四单元的第二课,本节内容上接《我们知道的磁铁》,下接《磁铁的两极》,起到承上启下的作用是溶解单元。本课教材呈现了两个活动:第一个活动是引导学生认识磁铁能吸引什么物体;第二个活动是研究磁铁能不能隔着物体吸铁。通过以上活动,帮助学生对磁铁有磁性有更深入的认识,逐渐培养学生“猜测—实验—修正结论”的科学思维方式。当学生们掌握了一些观察和实验的技能之后,他们就会在课外继续探究,并能有意识地去关注日常生活中的科学,学会科学的生活,从中培养学生参与活动时的科学态度、科学精神、科学行为习惯。

  二、说学情

  三年级的学生对于磁铁是有一定认识的,例如,磁铁能吸引铁;磁铁有两极等,类似这种情况学生们都比较熟悉。在他们对磁铁特殊性质的自发认识中,印象最深的也是磁铁能吸铁,但是有相当一部分学生对磁铁能吸引什么,不能吸引什么认识上是模糊的,有的学生可能认为磁铁能吸引所有的金属。

  三、说目标

  通过对教材内容的分析,结合学生的前概念,我将从三个维度来制定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

  1、磁铁能吸引铁质的物体,这种性质叫磁性。

  2、磁铁隔着一些物体也能吸铁。

  过程与方法:

  1、用实验方法研究磁铁能吸引什么,不能吸引什么。

  2、研究磁铁隔着物体能不能吸铁。

  情感态度价值观

  1、认同认真实验,获取证据,用证据来检验推测的重要性。

  四、说重难点

  教学重点:通过实验,认识到磁铁具有吸引铁制品的性质。

  教学难点:知道并理解用磁铁可以辨别出不易辨认的铁制品。

  五、说教法

  根据学情和教材,本课教学方法设计时,总体上的思路是:实验前,进行活动一:在学生认知的基础上提出猜想,通过活动二验证猜测,活动三进行更深入的研究。三个环节环环相扣,让学生亲身经历探究的过程。给予学生充分的观察时间,在此基础上由学生在交流,讨论中初步感知磁铁的磁性。所以本课用到的教学方法主要有实验、观察、合作、讨论等。

  六、说教学过程

  教师要准备:磁贴,卡纸等。

  学生分组材料:磁铁、铁制回形针、铁钉、铁书夹、铜片、铝片、木片(木块)、塑料片、橡皮、玻璃片、纸片、任务单2张等。

  (一)游园活动,趣味导入

  上课前一天是学生的节日——“六一”儿童节,正逢学校一年一度的游园活动,而其中一个班级的游戏是“飞镖大作战”。

  由“为什么圆头镖能牢牢地钉在飞盘上”、“你们知道磁铁除了能吸住飞盘还能吸引什么物体”两个问题引出本堂课的主题“磁铁”。

  设计这个活动的意图是:

  1、吸引学生的眼球,增加课堂趣味性;

  2、科学来源于生活,生活中的小事都能成为你研究的小课题。

  3、了解学生的前概念,通过课后了解与课前调查的比较,可以知道学生课堂概念形成程度。

  (1)从学生的回答中,可以看出在生活中学生对磁铁吸铁是有认知的`。

  (2)也可以看出学生的前概念中,对磁铁能否吸引其他金属的认识是模糊的。

  课堂上,通过学生交流后,教师用简单的一句过渡引出三个活动。

  (二)小组合作,获取新知

  这个环节一共有三个活动,

  活动一:猜测磁铁磁铁能吸引哪些物质;

  活动二:用实验方法研究磁铁能吸引什么,不能吸引什么;

  活动三:研究磁铁隔着一些物体是否也能吸铁。

  我们的设计是:将书本上的三个活动组合在一起,变成一个大活动。用下发任务单的形式,让学生经历猜测,做实验,观察,深入研究,最后汇报,研讨,渗透磁性的概念。在实际教学中可以看出,这样的合三为一的设计得到了一些意想不到的优势:

  1、层次清晰:任务单的出现,不但没有影响新知识学习的递进层次,反而更加清晰了,让研究更有深度;

  2、目标明确:学生有目的性地去观察,按着任务单一一完成任务,目标明确。

  3、潜在监督:对平时在实验活动中不积极参与的学生还起到了潜在的监督作用。接二连三的任务,督促每个学生都能有效的,及时的参与到活动中来。有效防止没事情做的现象出现等。

  当然任务单的设计就显得格外重要。我来说说我们任务单的设计,这份任务单是经过三次修改,精心准备的,一共有三个任务。

  任务一是预测,这样设计的意图是:

  1、重点突破,预测后学生观察的目的性更强

  2、简单快速,打钩选择的形式,节省时间。

  任务二是记录,

  设计意图:

  关键点标记,有助于吸引学生观察时的注意力,变得更仔细,突破难点:从物体的材料着手,较为快速地找出能被磁铁吸引的物体与能被磁铁吸引的物体各自的相同点。

  任务三对任务二的一个深入。

  设计意图:

  1、让学生更全面理解“磁性”的概念:磁铁对铁质的物体,是一种不需要接触物体就能起作用的力,用非铁质的物体也阻隔不了这种作用。

  2、由于材料的限制,将同种材料不同厚度的物体分配到各小组内,在汇报时引起结果矛盾引出“一些”关键字,将劣势转化为优势。

  3、物体的摆放方式以“示意图”的形式呈现,简单明了,降低了学生研究的难度。提高课堂效率。

  整个大活动以“三个挑战”的形式进行,活动进行的同时给出温馨提示。

  设计意图:

  1、学生探究过程能够有序高效;

  2、把握实验关键点,提高成功率。

  七、说评价

  教师针对小组活动的情况,准备了一张评价表。每完成一个任务,小组得一颗星。课后表现优异的小组,会得到小奖励。

  设计意图:

  1、利用奖励机制,调动学生积极性。

  2、培养学生参与科学活动时的规范性。

  八、板书设计

  我设计了这样的板书:

  设计意图:

  1,利用板书引导学生在课堂上的思考过程,并记录学生的学习痕迹和研讨成果。

  设计意图

  2,板书根据教学活动,结论逐步出现,并有效引导学生活动后的思考,讨论,交流。

《磁铁有磁性》说课稿3

  对于本课《磁铁有磁性》的教学设计,我可以用两句话来概括——“深挖教学内容,调整探究顺序”。

  本课的教学内容,可以分为三个部分。

  第一部分

  探究活动1——磁铁能吸引什么?

  让学生先猜测,然后在一大堆物体中用磁铁找出能被吸引的物体名称,说说他们的制作材料。我改变书本上原有的对比式实验记录单而设计成现在的强调主题的样式,主要是要把学生的研究注意力集中到能被磁铁吸引的物体的制作材料上来,而减弱其他材料的负面影响。

  在实验后让多位学生来回答探究的第一个问题——磁铁能吸引什么,从而来强化学生对概念的掌握——磁铁能吸引铁的性质叫磁性。

  接着用磁铁吸引里面装有回形针的信封,设置疑问:“老师的磁铁怎么能吸引纸做的信封呢?”从而进入本课教学的第二部分

  探究活动2——磁铁隔着物体还能吸铁吗?

  让学生上讲台演示磁铁隔着木片、塑料片、玻璃和铁片能否吸铁,发现磁铁隔着铁片却不能吸铁,得出“磁铁隔着一些物体也能吸铁”的科学概念,并强调“一些”的含义。

  我要深挖的教学内容,就是磁铁隔物吸铁的现象。其实学生对于磁铁有磁性和磁铁能隔物吸铁的现象早就有所了解,停留在这个粗浅层面上的.探究,对于学生和我们科学教学的发展都没有太大的意义。

  所以我深挖磁铁的吸引能力与隔开物体的多少之间的关系,并采取倒叙的方法,用实验记录单和照片来引导学生对于本实验的设计和假想。

  通过这张实验记录单,第一要让学生明确需要选择实验的器材——磁铁,回形针和40张纸片,并让学生解决纸片的问题——利用科学书本。

  其次要让学生明白实验的操作顺序

  ——依次是隔开10张、20、30、40张纸片进行实验,并把最多能吸引的回形针数量记录下来。

  通过这张实验照片,不仅要让学生掌握实验的注意事项,纸要拉平拉紧,要注意页数与张数的区别,回形针要挂直不摇晃,要逐步减少,以减小实验误差等。还要让学生比对照片,在小组内分好工作,2人拉纸,1人挂针,1人记录。

  这样,经过选择实验器材、掌握探究顺序、注意操作要点、有效分工合作4个步骤,就形成了一个完整、有效,并具有很强操作性和指导性的实验计划了。

  学生运用自己的实验设计,得到实验数据,并综合各组的数据,共同得出“隔开纸片的张数越多,磁铁能吸引回形针的个数越少”的实验结果。

  当然本环节最主要的目的,不仅仅是要让学生得到实验的结果,更重要的是要让学生在教师直观、简洁和有效的引导下,形成实验的思路和设计方案,增强学生合理选择实验器材,借助身边事物进行探究,能抓住实验要点并团结合作、合理分工的素养,提高自主探究与合作学习的能力。

  我要调整的教学内容,可以认为是本课的第三部分——就是用磁铁识别铁制品的环节。

  教材原来把此环节安排在学生验证磁铁能吸引铁的实验之后,但是教材提供的材料——硬币,其成分显然要比铁这单一成分复杂的多。我们知道,制造1元硬币的材料主要是铁和镍,而铁和镍都能被磁铁吸引,所以用磁铁吸引1元硬币并不能说明1元硬币就是用铁做成的;5角硬币有两种,均为黄色,学生直觉为铜。虽然老版的5角硬币材料的确为铜,但新版的材料为铁心渡铜。所以看似一样的两个5角硬币,被磁铁测试却有不同的结果——一个能被吸一个却不能。磁铁怎么能吸铜?所以容易对学生刚树立的概念产生冲击,而且磁铁能吸引铁心渡铜的5角硬币,不仅需要磁铁能吸铁这一概念的支撑,还需要磁铁能隔物吸铁的理论为基础,所以我调换了此环节的教学顺序,在得出了两个概念之后,并利用学生课外去查阅资料,才能让学生理解本环节的教育内涵,才能理顺学生的思维,沿着他们认识周围世界的认知规律而逐步前进。

  前备后拓、深挖细磨,我力求呈献给大家的,将是一节平实而不是浮夸的,平时而不是刻意的,平视而不是俯视,不是凸显教师的科学课。

《磁铁有磁性》说课稿4

  【教材分析】

  本课是在学生对磁铁有了一个初步认识的基础上惊醒探究的。本课设计了3个探究后动:第一个活动是引导学生探究磁铁能吸引什么物体,初步建立“磁性”的概念;第二个活动是研究磁铁能不能隔着物体吸铁,后动只安排学生研究隔着非铁质材料的物体;第三个活动是让学生运用新学的知识──磁铁能吸住铁制成的物体来辨别一些物体是不是铁制成的。

  根据学生的年龄特征,联系学生的生活经验,创设省的有去的教学情境,激励学生自主进行探究。在探究活动中,重视猜测能力和合作交流能力的培养;同时也加强学生动手实验能力和概括能的,培养尊重事实,养成严谨的科学实验习惯。

  【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

  1、磁铁能吸引铁制的物体,这种性质叫磁性。

  2、磁铁隔着一些物体也能吸铁。

  过程与方法

  1、用实验方法研究磁铁能吸引什么,不能吸引什么。

  2、根据材料设计实验,研究磁铁隔着一些物体能不能吸铁。

  3、用磁铁识别物体是不是铁材料制作的。

  情感态度价值观

  1、认真实验,获取证据,用证据来检验推测的重要性。

  2、体验学习科学的乐趣,在科学学习中尊重他人意见,敢于提出不同见解,乐于合作与交流。

  【教学重点】通过实验,认识到磁铁具有吸引铁制品的性质。

  【教学难点】知道并理解用磁铁可以辨别出不易辨认的铁制品。

  【教学流程设计】

  一、直接导入

  1、出示磁铁:这是什么?玩过吗?怎么玩?请你在座位上用磁铁去吸,哪些东西能被吸起来?哪些不能?

  2、初步结论:磁铁能吸铁

  二、自主探究、获取新知

  (一)活动一:磁铁吸硬币

  1、展示几种不同的硬币,那几个能吸?为什么?

  5毛的硬币引出矛盾冲突:磁铁到底能不能吸铁

  2、学生实验

  (1)、展示介绍三种金属:铁片、铝片、铜片

  (2)、动手实验,看看磁铁能吸哪种金属。

  3、探究结论

  (1)、交流实验结论:磁铁能吸铁,不能吸铜和铝

  (2)、科学家就把磁铁能吸引铁材料制成的物体的性质叫做磁性。

  教师补充课题:有磁性

  4、深入探究

  展示台出示几种硬币:课件出示他们的制作材料

  解释:镀铜

  【设计意图】通过猜测、实验、结论等步骤得出磁铁有磁性这一科学概念,符合小学科学特点,也体现了严谨的科学态度。

  (二)活动二:磁铁能隔着物体吸铁吗

  1、通过刚才的实验,我们知道了磁铁能吸引铁材料制成的`物体,刚才在硬币实验中我们看见磁铁隔着铜也能吸铁,那么其他材料呢?

  教师出示课件:木片、纸片、塑料片、铝片、布片。学生猜测。

  2、现在请材料员在你们的材料袋里选择一项自己喜欢的物体做实验,记录员做好记录。

  材料员拿出材料,小组成员开始实验。教师巡视并参与其中

  3、哪个小组来汇报你们的实验结果?

  学生充分汇报

  4、根据刚才的汇报,你们发现了什么结论?

  学生充分汇报,教师板书:磁铁隔着一些物体能吸住铁。

  5、这里的“一些物体”指一的是不是铁材料制成的物体。因为磁铁隔着铁质物体吸铁,情况比较复杂,在以后的学习中我们会研究到的。当然如果你们现在感兴趣的话,可以回家做一做实验,然后把实验结果告诉给老师,好吗?

  【设计意图】这一环节的设计充分尊重了学生的意愿,让学生自主地悬着喜欢的物体进行实验,体现了以学生为主体、以教师为主导的作用,激发了学生探究的积极性,也训练了学生的发散性思维。

  三、总结全文,拓展延伸

  1、师: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们有哪些收获?

  学生畅所欲言。

  2、机动:现在老师也遇到一个难题,老师不小心将一枚回形针掉进了装满水的塑料杯子里,要想不碰到水,该怎么办才能把回形针取出来?

  学生汇报并演示:用磁铁紧贴着杯壁往上移动。

  3、其实,磁铁里面还蕴藏着很多的秘密,希望小朋友们课下继续探究!

  【设计意图】学科学,关键要用科学,通过实验让学生把课堂教学延伸到课外,从而让学生继续开展新的探究活动。

《磁铁有磁性》说课稿5

  对于本课《磁铁有磁性》的说课稿,我可以用两句话来概括——“深挖教学内容,调整探究顺序”。

  本课的教学内容,可以分为三个局部。

  第一局部

  探究活动1——磁铁能吸引什么?

  让同学先猜想,然后在一大堆物体中用磁铁找出能被吸引的物体名称,说说他们的制作资料。我改变书本上原有的对比式实验记录单而设计成现在的强调主题的样式,主要是要把同学的研究注意力集中到能被磁铁吸引的物体的制作资料上来,而减弱其他资料的负面影响。

  在实验后让多位同学来回答探究的第一个问题——磁铁能吸引什么,从而来强化同学对概念的掌握——磁铁能吸引铁的性质叫磁性。

  接着用磁铁吸引里面装有回形针的信封,设置疑问:“老师的磁铁怎么能吸引纸做的信封呢?”从而进入本课教学的第二局部

  探究活动2——磁铁隔着物体还能吸铁吗?

  让同学上讲台演示磁铁隔着木片、塑料片、玻璃和铁片能否吸铁,发现磁铁隔着铁片却不能吸铁,得出“磁铁隔着一些物体也能吸铁”的科学概念,并强调“一些”的含义。

  我要深挖的教学内容,就是磁铁隔物吸铁的现象。其实同学对于磁铁有磁性和磁铁能隔物吸铁的现象早就有所了解,停留在这个粗浅层面上的探究,对于同学和我们科学教学的发展都没有太大的意义。

  所以我深挖磁铁的吸引能力与隔开物体的多少之间的关系,并采取倒叙的方法,用实验记录单和照片来引导同学对于本实验的设计和假想。

  通过这张实验记录单,第一要让同学明确需要选择实验的器材——磁铁,回形针和40张纸片,并让同学解决纸片的问题——利用科学书本。

  其次要让同学明白实验的操作顺序

  ——依次是隔开10张、20、30、40张纸片进行实验,并把最多能吸引的回形针数量记录下来。

  通过这张实验照片,不只要让同学掌握实验的注意事项,纸要拉平拉紧,要注意页数与张数的区别,回形针要挂直不摇晃,要逐步减少,以减小实验误差等。还要让同学比对照片,在小组内分好工作,2人拉纸,1人挂针,1人记录。

  这样,经过选择实验器材、掌握探究顺序、注意操作要点、有效分工合作4个步骤,就形成了一个完整、有效,并具有很强操作性和指导性的.实验计划了。

  同学运用自身的实验设计,得到实验数据,并综合各组的数据,一起得出“隔开纸片的张数越多,磁铁能吸引回形针的个数越少”的实验结果。

  当然本环节最主要的目的,不只仅是要让同学得到实验的结果,更重要的是要让同学在教师直观、简洁和有效的引导下,形成实验的思路和设计方案,增强同学合理选择实验器材,借助身边事物进行探究,能抓住实验要点并团结合作、合理分工的素养,提高自主探究与合作学习的能力。

  我要调整的教学内容,可以认为是本课的第三局部——就是用磁铁识别铁制品的环节。

  教材原来把此环节布置在同学验证磁铁能吸引铁的实验之后,但是教材提供的资料——硬币,其成分显然要比铁这单一成分复杂的多。我们知道,制造1元硬币的资料主要是铁和镍,而铁和镍都能被磁铁吸引,所以用磁铁吸引1元硬币并不能说明1元硬币就是用铁做成的;5角硬币有两种,均为黄色,同学直觉为铜。虽然老版的5角硬币资料的确为铜,但新版的资料为铁心渡铜。所以看似一样的两个5角硬币,被磁铁测试却有不同的结果——一个能被吸一个却不能。磁铁怎么能吸铜?所以容易对同学刚树立的概念发生冲击,而且磁铁能吸引铁心渡铜的5角硬币,不只需要磁铁能吸铁这一概念的支撑,还需要磁铁能隔物吸铁的理论为基础,所以我调换了此环节的教学顺序,在得出了两个概念之后,并利用同学课外去查阅资料,才干让同学理解本环节的教育内涵,才干理顺同学的思维,沿着他们认识周围世界的认知规律而逐步前进。

  前备后拓、深挖细磨,我力求呈献给大家的,将是一节平实而不是浮夸的,平时而不是刻意的,平视而不是俯视,不是凸显教师的科学课。

相关热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