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身边的文档专家,晒文网欢迎您!
当前位置:首页 > > 综合 > 正文

小学二年级教育反思8篇

2023-11-22 16:34:17综合

小学二年级教育反思8篇

小学二年级教育反思 篇1

  我执教的内容人教版小学数学第四册第29页例3用除法解决问题。本课的主要教学目标是通过学习使学生初步学会解答“把一个数平均分成几份,求每份是多少”和“把一个数按照每几个一份来分,看能分成份”的除法应用题,会写单位名称。通过提供丰富的、现实的、具有探索性的学习活动,感知生活与数学的紧密联系,激发学生对数学的兴趣,逐步发展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和创新意识。教学重点是使学生初步学会解答“把一个数平均分成几份,求每份是多少”和“把一个数按照每几个一份来分,看能分成份”的除法应用题,会写单位名称。教学难点是使学生逐步养成爱动脑筋分析、解决问题的习惯。使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体会两个问题的内在联系,受到辩证唯物主义观点的启蒙教育。

  在课堂教学中,我觉得在这几个方面做得比较理想:

  1、对教材的充分理解与把握。

  新课程对教师提出了更大的挑战,它要求教师对教材有深刻的理解,理解编者的意图,充分挖掘所提供教材的有用性。要求教师恰如其分地把握教材,选择教材,利用教材,从教材出发却又不局限于教材。对教材有游刃有余的运用能力,程度地发挥教材的教学作用。

(1)力求进入生活情景。如果知识与实际相结合,知识也就活了,学生也更愿意学了。通过回忆“同学们玩游戏”的情景,让学生看主题图,在图中收集信息,提出用除法解决的问题。这是同学们生活中经常发生的`,是符合现实生活的。“每组有几人?”“可以分成几组?”也就变成了他们希望解决的问题。可见联系实际能够激起他们学习的愿望,并且使学生发现生活中有许多数学问题,还能够有效地使数学课堂延伸。

(2)力求体现探究性学习。探究性学习是综合性学习的活动方式。在实际时,我是这样一步步完成的:第一步,由观察“同学们玩游戏”的情景,使学生发现问题;第二步,让学生从中找出数学信息,提出数学问题;第三步,让学生用除法独立解决“每组有几人?”“可以分成几组?”这两个问题;第四步,回顾解决问题的方法,并比较两题之间的关系,发现相同点与不同点,进而使大家能够多留心身边的数学信息和问题,并解决这些问题。

(3)根据学生的能力增加了发展题。发展题是有一定难度的,又来了3人,如何平均分为3组。进而发展学生思维,培养思维能力。

  2、学习方法的优化。

(1)注重学生的说。在课堂中,呈现了不同的说的方式,个别说、小组讨论说、跟着同学一起说,给了学生充足的时间与空间。让学生通过说展现思维过程,表达自己的想法。在说的过程中理解“把一个数平均分成几份,求每份是多少”和“把一个数按照每几个一份来分,看能分成份”的除法应用题的数量关系,掌握解决方法。在实现教学目标的同时发展了学生的表达能力、自主能力以及对不同观点的审视能力。

(2)合作学习与独立思考相结合。如在例题教学“两道题之间有什么关系?”这个问题,你是怎么想的,我采用了小组合作讨论的形式,而在做一做这题中,我让学生直接回答。小组讨论的形式给了学生更宽裕的时间,有利于学生组织更好的语言,并培养了学生的合作精神。而独立思考的形式发挥了学生学习的自主性,对于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更具优势。合作学习与独立思考相结合的思想在这堂课中得到了充分的体现。

  整节课,我有点小小的遗憾,时间分配不是恰到好处,拖了3分钟。

小学二年级教育反思 篇2

“从加到乘”是数学新教材第三册第二单元中“乘法的引入”的第二课时。这节课的主要教学目标是在上节课初步接触了几个几,会写连加算式的基础上,让学生懂得同数连加用乘法简便,会把同数连加的算式改写成乘法算式。知道乘法算式怎么写、怎么读,以及乘法算式中各部分的名称。

  新课程理念强调不要一味地“教教材”,而是“用教材”。“乘法的引入”这部分教材是由游乐园、几个几和从加到乘三部分组成的。我将游乐园作为一个贯穿全课的情境,利用这个情境展开从加到乘的教学。为此,我适当处理并拓展了教材内容。在引入环节,借助课件让学生观察游乐园里划船的项目,数几个3来引出同数连加。教材中是6个3,但现在的学生计算水平还是比较容易算出答案的。于是,我一边引导学生数数有几个3,一边把6个3拓展到了10个3来进一步感知几个几。这样,当学生要一口气报出10个3连加的算式时,当他们看到长长的板书时,明显地感到同数连加太繁了,造成一种强烈的冲突,他们迫切地想去找到用何种方法使同数连加的算式简便,为乘法的引入打好了基础。

  接着让学生采用了自学的方法。还有就是让学生尝试把同数连加改写成乘法。学生看书自学后,他们是否真正理解了呢?这时,关键是让学生交流,通过表达把这些知识内化。反馈后再通过进一步应用,引导学生把引入部分几个几的同数连加算式,改写成乘法算式。这个过程既是一种展现数学思维的互动的过程,也是一种数学文化的渗透过程。这个过程始终紧扣课题,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了加号和乘号、加法和乘法的关系。

小学二年级教育反思 篇3

  自信受到成功率的制约。一个人的自信程度与他的成功率成正比。成功次数越多,自信心越强;反之,失败次数越多,自信心越弱。

  班级中原有一名后进生,各科成绩都很差,他自己也很自卑,对学习没有兴趣。我原以为这个孩子成绩差是因为家长对他放任不管。可是在一次家访中我意外地发现,其实他的母亲为了孩子的学习费了很多心思,作出了很大牺牲,尽管孩子学习不理想,可她还是一如既往地给儿子信心和帮助。我震撼于母爱的力量如此伟大,同时也进行了深刻的反思:我们往往在重视学习成绩的同时忽视了学生健全人格的培养。我决心从培养他的自信心入手:

  机会终于来了!一次数学课上,这个“笨孩子”兴奋地举着手,迫切希望回答问题,看着他自信的表情,我暗想,等他回答完了一定要好好表扬表扬他,可没想到他站起来后就不知道该怎么回答了,我示意其他学生耐心地听他讲,可他绞尽脑汁还是不知道。怎么回事?看他举手的神情应该是有自己的思路。难道是紧张导致暂时遗忘。想到这里,我对全体学生说:“×今天能主动举手,我们很高兴,让我们为他的勇敢而鼓掌”。在大家的掌声中,他显得很意外,既而腼腆地笑了。我发现,这一节数学课,他听得特别专心,而且举手也特别积极,基于上面的经历,我也不敢轻易请他发言,只是试探性地挑了一个特别简单的问题请他回答,他好不容易答对了。我暗暗地松了一口气,同时给了他热烈的掌声。望着他灿烂的笑容,我似乎看到了他向着成功迈出了一大步。

  在以后的数学课上,他举手的次数越来越多。我尽量挑一些适合他的问题让他回答,并适当地鼓励他,他逐渐有了自信。在应用题单元的教学中,我意外地发现他在这方面的理解能力特别强。有一次大部分学生都对一道应用题的另一种解法感到困惑,这时他站起来不紧不慢地说:“其实这很简单,---------”他自信的语气和清晰的思路令全体学生和我目瞪口呆。

小学二年级教育反思 篇4

  这节课的教学内容是数据收集和整理的第2课时,学生已对怎样收集和整理数据有一定了解,教学重难点是让学生选择记录方法作记录,并体会哪种记录方法既清楚又方便,并且能根据统计表提出问题并初步进行简单的预测。于是,我选择从学生的现实生活出发,选取学生身边熟悉的事例,让孩子们用投票的方式,选举自己心目中,数学成绩优异,也最热心协助老师工作,帮助同学提高数学成绩的数学课代表。这一活动贯激起学生收集数据的热情。课堂上我也鼓励学生积极参与收集和整理数据活动的全过程,学生学习的积极性高。本节课的教学突出了以下几点:

  1、加强新旧知识之间的联系。教师充分相信学生的能力,放手让预备课代表上台,为自己的票数记录,再交流汇报统计数据的方法,这样既复习了旧知又为新知的学习做好了铺垫。

  2、为学生提供自主学习的时间。出示表格,让学生独立尝试填写,最后找代表汇报,使每个学生都参与到数据整理的工作中。

  3、注重让学生体验收集和整理数据的过程。在整理本班学生参加课外小组活动的情况时,老师先让让学生说说自己喜欢用的记录数据的方法,然后采用了记录数据最常用的方法——举手查人数,并且放手请一名学生负责统计,教师适时指导,学生在合作中完成了记录数据的统计。这样做既让学生学到了知识,同时也体验了统计过程。

  4、拓展延伸感受收集和整理数据的价值。引导学生重点看表头,孩子们不单单看懂了表格,对表格中的数据进行了分析,

  5、渗透生活基本常识很自然,根据天气情况,判断是冬天还是夏天。

  6、培养学生严谨的学习态度。每当孩子们完成一项数据整理时,都会让学生用自己方法证明自己收集和整理数据的结果正确。

小学二年级教育反思 篇5

  《画风》主要讲三个小朋友一起动脑筋想办法,把无形的风生动地展现在画纸上的故事。本文贴近儿童生活,语言简单朴实。在教学实践中,有颇多感受。

  《画风》这篇课文,直接让学生感悟到“风,看不见,摸不找,很难画。”这对于平时生活经验缺乏的少年儿童来说是很难的。于是我让学生进行体验,利用电风扇这一直观的形式,学生很容易便理解了风看不见,摸不着的特点,突出了重点,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在教学课文4~8自然段时,以学生的读为主,在多样式、多次的阅读活动中,学生理解了宋涛、陈丹、赵小艺动脑筋学会画风的过程,认识到了风与其他事物之间的联系,懂得了遇到问题要善于动脑、学会合作、勇于创造。在这一环节中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体现了学生在学习中的主体地位,让他们选择自己喜欢的句子进行朗读,提高孩子们的阅读积极性,使学生拥有更多的学习空间。同时通过说一说等环节,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

  在课堂教学中我努力创设一种轻松、愉快、和谐的氛围,让游戏贯穿教学的始终。特别是在最后一个环节“你还能用其他的办法画风吗?”,学生思维非常活跃:有画气球、画惊涛骇浪、画长发飘扬、画红领巾飘扬、画柳枝随风舞动、画风筝放飞、画树叶飘落、画小草点头、画龙卷风、画炊烟、画晒在竹竿上的衣服、画窗帘、画飘在空中的塑料袋……等等,孩子的想象能力不亚于文中的小朋友。学生们真的很聪明。一节课下来,孩子们猛然间发现,原来看不见,摸不着的风可以用这么多方法画出来。

小学二年级教育反思 篇6

  随着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入,课程目标已由“关注知识”转向“关注学生”,课程设计也由“给出知识”转向“引起活动”。让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去体验数学和经历数学。因此,在教学中,根据学生年龄特点,认知规律,把课本中的知识转化为学生能够亲自参加的、活生生的数学活动。重视创设联系生活实际的问题情境和其他活动情境,激发学生学习兴趣;鼓励学生积极参与探究学习,积极表达自己的想法;重视过程,重视引导求异思维,鼓励算法的多样性;注意培养学生合作学习的习惯等贯彻新理念的教学行为;让学生以一种生动、活泼、有趣的方式来学习数学,让学生不费劲地在不知不觉中掌握数学,感受到数学与我们的实际生活紧密相连。学生经过半个学期的学习,多数同学已表现出对数学的一定兴趣,并已逐渐适应,形成初步的学习习惯,特别是在教师引导下已逐渐懂得倾听他人发言,与同学合作交流等。本学期的课堂教学工作,重点围绕自主探究这一课题做了以下几点尝试:

  一、在情境教学中要会“思”

  二年级学生听话效果,理解能力都要相对弱一些,有时教师对同样一句话重复多次,也只能达到的效果有限。这样,教师教的吃力,学生学的烦心。怎样才能取得较好的效果呢?我尝试在教学较难的内容时,要积极设置活生生的画面帮助学生分析性学习,例如:小熊从家去学校,已经走了35米,离学校55米,小熊家离学校共有多米?在讲这道题时,出示小熊上学去的动画路线图课件,着重启发学生思考小熊从家开始走的35米是哪一部分?离学校还有55米是哪个部分?生动的画面不仅吸引了学生,而且明白了在小熊上学这一鲜活的情景中的数学道理,即:已经行的路程+剩下的路程=全路程。又如在教学数学广角中:一个文具盒12元,可以怎样付钱?这个题的方法多种多样,但学生对怎样给钱却感到有些难度,我在教学中,出示准备好的5角、1元、2元、5元、10元、1角、2角零钱,让学生在直观的演示中,带着浓厚的兴趣,带着一份深深的思考进行正确的排列给合,轻松的解决问题。

  二、在情境教学中要会“静”

  设置有序的情景、场合进行教学,会非常有力的增强学生对空间的感知,变抽象的知识为浅而易显,容易消化的知识。如在教学观察物体时,让学生正确辨别从不同位置(正面、左侧面、右侧面、背面)观察到的简单物体的形状。这样的教学目标定位有一个很大的好处,就是可以让四人小组合作学习,每人从一个面来观察物体,然后进行调换(前后调换、左右调换),让学生体会到左侧面、右侧面是不一样的。我让学生在很安静的情况下在室内进行观察,在互动中静观,在静观中互动,既保证了讲课秩序,又使学生真正的体会到前看、后看、左看、右看,后看,侧看的相对性,及方位存于空间的真正含义。从不同的方向看同一个东西可能会看到不同的样子。

  三、在情境教学中要会“动”

  在轴对称图形中,我让学生先自己试着剪剪轴对称图形,然后把学生的作品贴到黑板上展示让同学对图形进行分类,在学生进行分类的过程中,已经渗透了轴对称图形主要特征的认识。然后让学生思考为什么这些图形是对称而另外一些不是,从而引出对称图形的判断方法(对折后看是不是完全重合)。通过找作品中的轴对称图形,让学生进一步认识到:如果把一个图形对折,只要折痕两边的部分能完全重合,那么这样的图形就是轴对称图形。接着让剪出对称图形的学生来说说他(她)剪图形的过程。然后让同学看书本68页剪一剪,加深同学的印象。最后全班再一起来剪对称图形。通过对先对折再剪的图形的观察、比较,学生自己发现了这些图形的共同之处——折痕,自然引申出对称轴这个概念。再让学生动手自己画一画对称轴(自己剪得对称图形)。我利用学生熟悉的剪纸经验,让学生“剪一剪、分一分、说一说、折一折再剪一剪、画一画”,初步体验了轴对称图形的特征,学生学得轻松、有趣、扎实。

  四、在情境教学中要会“记”

  数学教学中概念性知识是教师最难讲解,学生最难接受的问题,尤其对于二年级学生来说,那就更难了。在学习加法、减法、乘法算式名称时,教师要求每位学生准备一些卡片,上面写有一些加法、减法或乘法算式,然后同桌面对面叫准对方所准备的算式卡片中的数字名称,这样要求每人交友5次进行对话学习,在具体的游戏场景中多次重复加数、和、被减数、差、因数、积,学生便会正确加以区分性记忆,不易混淆。

  又如在教学长度单位米、厘米的认识及之间的关系时,教师引导学生观察1米长的尺子上的刻度,先观察1小格的长度有什么特点?然后让学生在自己的尺子上找出一厘米,再用尺子画出一厘米的线段,真切的感受1厘米的实际长度。在此基础上进一步让学生数一大格有几小格,1米尺子共有几大格,共有几小格,然后用自己的双手张开感受一下1米大楷有多长让学生反复的数一数、做一做,加深印象,归纳得出1米等于100厘米。这种教学方法既让学生在知识的形成过程中加深知识的记忆,又在记忆的过程中促进了知识的形成,收到了相辅相成的好效果!只要设置一点情境,学生就会增添一份乐趣,达到因材施教,培养素质型人才的目标。

  还有在乘法概念的形成过程中我遵循“顺学而导,当堂检测”的课堂教学模式,努力建构数学模型,让学生亲身体会到加法的局限性,从而使乘法的出现水到渠成,再在实际问题中体会乘法和加法的关系,感受乘法算式相对于加法算式的优点,在练习中明确求“几个几”相加的时候用乘法比较简便。在乘法口诀的教学中发现学生口诀不熟,而导致计算速度慢,还经常出错,那么乘法口诀该如何记忆才好呢?我想口诀不是背的,是用的,光死记硬背并不能使孩子烂熟于心。我想理解口诀的意义是关键,在游戏中熟练是载体。纯粹的背会很枯燥,孩子往往会由于兴趣的降低而思维混乱、错误百出,课堂上的“对口令”、“接龙”等游戏反而能帮助学生提高兴趣。当然最终乘法口诀应该在实际生活中运用,乘法口诀的运用渗透于我们生活的方方面面,若想更熟练的掌握,课堂是有局限性的,我们需要家长的协作帮助孩子记忆好乘法口诀。

  当然,教学中还存在着许多问题,特别是学困生转化问题,有待在今后的教学中注重方法,在课后多花时间进行沟通和辅导。以上是我在本学期数学教学所做的几点初步尝试,虽然还不是很成熟,但它在教学中已经初步落到了实处。

  其次,在以后的教学中,对学生自主探究的创新意识培养还是一个长期的过程。要把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探索精神和实践能力的重任,具体落实到课堂教学的每一个环节之中,还需要认真研究和探索、备教材、备学生。通过自己的教学,使我深深体会到,教学中还存在着下列问题。例如教师在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和能力面还欠缺,应多加强这方面的培养,特别是要加强学生灵活应用能力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的培养。学习新的教育理念和业务知识,不断充实教学水平,这样才能适应二十一世纪社会发展的需要。

小学二年级教育反思 篇7

  《新课程标准》提出:“小学语文教学应力足于促进学生的发展,为他们的终身学习、生活和工作奠定基础。”我现身为课改教师,深知课程改革将给我们教师搭建一个学习、探究、展示的平台。如果教师再用老观念去教授语文,那无疑将扼杀课程改革那鲜活的生命力。我作为一名语文教师,必须在学习中培养学生主动学习,主动探究的精神。使学生真正成为课堂的主体。那么,怎样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的精神,培养他们学习能力,我把研究的重点放在改变课堂教学上。下面就我在语文课堂教学改革上谈谈自己的做法。

  一、激发兴趣是学生自主学习的动力

  实践表明,学生的学习兴趣是自主学习的原动力。教学中,教师应积极地为学生创设一种情趣盎然的学习气氛,使学生受到陶冶、感染和激励,从而主动学习。在课堂上教师应大胆地让学生进行自由讨论、交流,赞扬学生一些独特看法,让学生真切地感受到学习是快乐的。这样自主学习的劲头就更足了。

  1、引入情境,激发探究心理

  一堂课上每个环节都很重要,但要让学生自始自终处于积极的自主学习状态,创设情境尤为关键。在教学一年级识字课《自选商场》,我创设了录像情境。把学生引入情境之中,使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到教学过程中。我是这样导入新课的的:“小朋友们,你们去过自选商场吗?今天,李想小朋友将带我们到自选商场里去逛一逛,她说‘她要买好多东西’,请小朋友们看仔细了,她买了哪些商品?”接着,我就开始放录像。录像一放完,不用我问,学生们都争先恐后地回答。学生对文中的九种商品名称已有了初步感性认识。通过录像情境的创设,把学生带入自选商场的情境中。都想去了解自选商场。

  a另外,我还用图画展现形象,产生美感,把学生引入情境。利用音乐产生美感,把学生带入遐想的境界。无论是因好奇,还是因为关注,都是他们形成一种努力探究的心理,从而积极主动地参与到教学过程中。

  2、利用情境,激发学生学习动机

  动机是活动的原动力。学习动机是推动学生参与学习活动心理动因。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在引入情境后被激起。如果教学还是那样刻板,按老办法、老观念去教。教学手段单一,学生的学习动机定会下降。因此,在引入情境后,根据课文情节的不同、内容的不同,使情境得以持续。教师应不断创设情境,开成连动的整体情境。

  下面我还是以《自选商场》为例,在学生们认识了九种商品名称以后,但要让学生学会分类,且了解自选商场购物的方便,我又创设了情境:老师成了“快乐自选商场的总经理”,并告诉同学,今天却不快乐了,因为商品卖不出去,所以现在想聘请三位优秀的售货员,重新将商品摆放整齐。接着就请三位同学当售货员来给黑板上的九种商品分类。并说出理由。通过这个情境的创设,学生很快明白自选商场的东西是分类摆放及在自选商场购物真方便。无需教师分析,就强化了学生的学习动机。

小学二年级教育反思 篇8

  实践前反思:

  《假如》一文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语文二年级下册第23课。本文是一篇文字优美、情感丰富的儿童诗,主要借“马良的神笔”,表达了对小树、小鸟、弱势群体发自内心的关爱,显示了儿童博大而纯真的心!在设计本课教学过程时,我将阶段训练目标、本课的教学要求以及学生的学习实际状况有机整合起来。

  (1)识字

  “喜欢学习汉字,有主动识字的愿望。能借助汉语拼音认读汉字。能用音序和部首检字法查字典,学习独立识字。”这是低年级识字的目标。《假如》这篇课文共有13个生字。其中,要求写的是8个,只认不写9个。激发孩子识字欲望,随文识字和集中识字相结合,采用多种方式识记字形。如,用换偏旁的方法识记(拉—泣、摇—遥、藻—操);用加偏旁的方法识记(寸—寻、良—食、建—健),并运用生字组词、说话。课开始,借助神笔马良识记“良”。教学时,通过四读文本,随文识字,一读,遇到不懂的字多拼读;二读,遇到生字记一记;三读,随文请出生字;四读认字读书。四次与文中生字亲密接触,达到最佳的识字效果。随文引出生字之后,进行“听音点字”“认读”等游戏,并将生字放入语言环境中进行巩固复习,达到一举两得的效果。

  (2)写字

  书写前,引导学生观察本课要写的八个字,先找一找容易写错的字和不容易写好的字,在学生观察发现的基础上进行写字指导。容易写错的字有:“哭(少点)、食(最后一点写成捺)、体(少横)”。记忆易错字,可以引导学生编顺口溜,如,“一只小狗两张嘴(哭)”。不容易写好的字是“操、场”。“操”字的书写关键是要把右边写好,而写好右边的关键是把上面品字写好。写“品”时,三个口要小而扁,要给下面的木字留出位置。“场”字的书写关键是要把右边的横折折折钩写好:横宜短,第二折要与横平行;第三折要向里收。

  (3)阅读

  所谓“读书百遍其义自见”,语文就是要在读中体会,在读中感悟。让学生有感情的读,有体会的读,以求达到与文本的共鸣;通过自由读、同桌互读、师生合作读、听电脑范读等多种形式的读法让学生与文本亲密的接触,对文本有更深的认识。“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学生有了兴趣就有了主动探究的重要基础。因此,上课伊始,我播放动画片《神笔马良》,让学生也想拥有梦寐以求的马良的神笔,“假如文中的小朋友也有一枝马良的神笔,他会做些什么?”孩子们已经迫不及待想要去文中看看啦。带着问题自由读课文,遇到不会读的字拼读课文下面树叶里的拼音。

  课标强调,语文学科应激发想象力和创造力为重点。我提取了第三小节作为重点讲解,创设情境体会西西的不幸,并通过老师的范读,让学生更能入情入境地读出对西西的不幸,从中体会小作者对朋友的关爱。此时,学生对阅读文本有了企盼和渴望。在教学中我再现文本的场景,帮助学生感知、理解文本,并通过各种形式的读,让学生读懂文中的人,读出特有的情。这样既满足了学生个体的情境体验,又培养了学生的阅读能力。

  语文的习得,最终的目的是表达。记得一个外国作家说过,每一个孩子都是一个诗人。是的,儿童充满想象力、创造力。在上课交流的基础上,让他们也仿照作者的样子,把自己的愿望写成一首小诗,或者用手中的画笔画下来。

  实践中反思:

  在研磨的课堂中,反思我的误区:

  一、背教案上课,忽略了课堂的生成

  叶澜教授说:“课堂应是向未知方向挺进的旅程。随时都有可能发现意外的通道和美丽的图景。而不是一切都必须遵循固定线路而没有激情的行程。”如果教师忽略课堂上动态生成的东西,教学处于静态化、程式化。一次次失去了培养学生发展的机会。如写“食”字前,“食”与“良”作了比较,学生观察了这两个良字的不同,在写的时候,我还是按照以前的习惯把“食”的最后一笔写成捺,学生发现以后说:“老师您写错了。”我觉得不好意思,立刻把它擦了。其实可以利用这个生成,及时表扬这位同学,并让其他同学也来观察,老师写的“食”错哪儿了?让学生对“食”字的写法有更深的了解,以后养成善于观察发现的好习惯。有如,我写完“场”字时,学生说:“老师您写得好漂亮。”我当时只是笑了一笑,没有总结我写得好的原因。如果我当时这样说的;“谢谢您的夸奖,老师写字的时候做到了:一、观察字形的特点,注意关键的笔画。二、边写边思考每一笔该从哪起笔,三、对照检查。也就是平时老师强调的一看二写三对照。学生会因此有启发,课堂也会因此更精彩。

  二、课堂浪费,不懂得取与舍

  我采用随文识字,遵循孩子的年龄特点,通过“四读”文本,识记字的音、形、义,但教学方法还是和一年级时一样,目标没有更好地提升。记字的方法学生已经积累了,就不用再去教学生如何去记忆,可是还是在识记字形方面浪费了很多时间,我应该放手让学生去发现、用自己的方法去识记。二年级了,不在是只是识字了,应该学会迁移运用,学会用生词说话,在环境中识记。检查学生掌握的情况,为了保证课堂时间,总喜欢叫一些优生回答问题。其实中下面的学生更值得关注。又如,有些环节可以要也可以不要的,尽量不用,尽量多一些时间让学生识字、写字。

  三、忽略了以学生为主体

  评价一节课的成功与否,不是看教师讲得多么的精彩,而是检查学生学得如何。教师一味地按着教案来上,每一个环节的时间算好了。备课的时候忽略了学生,上课的时候也是为了完成一节课而上。学生再也不是学习的主人,被老师牵着鼻子走,这样课堂就留下了很多遗憾。

  面对课堂中出现的误区,我思考如何走出这个窘局:

  一、激发学习兴趣,让学生自主学习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只要点燃学生的智慧的火花,激起他们的好奇心和求知欲,课堂就成功一半了。课堂上我会安排多种形式的读,如一读,自由大声地读通课文,在文中遇到不会读的字借助拼音多拼读几次,尊重学生的个性需求,学习的主动权掌握在学生手中;二读生字宝宝请同学们读书(其实是自由读课文,只是说法不同),只要遇到生字宝宝多打几次招呼(多拼读几次),并且认一认、记一记;老师在这两个环节只是一个引领者,完全让学生自主地学习。三读是“争当读书小能手”的游戏,形式是同桌互读,争当读书小能手,以游戏的形式出现让学生读得更有兴趣,四读是听电脑(或老师)范读,适当给学生放松的时间,也给学生一盏指明灯,起到范读正音的作用。这四读也是为识字作铺垫的,随文识字。

  二、放手让孩子自学,老师激励再激励

  每个教学环节完成后,老师都要有激励的话语,让孩子更好地投入下一个环节,也对他们的付出给予肯定。比如孩子完成第一次读书之后,我说:“你们读的很认真、很投入,热情地与字宝宝打了招呼,要想交上好朋友,一定要记住它们的名字和样子(也就是音和形)。所以生字宝宝请你们再读课文,遇到生字宝宝停一停,记一记。又如写字环节,我说:“书法家的字写得漂亮,都有一双善于发现美的眼睛,你们发现了什么?怎样写好关键笔画?低年级的孩子爱赞美,爱表现自己,激励是不可缺少的。

  三、教师是引导者,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

  老师讲40分钟是非常容易的事情,但40分钟要指导学生读书不容易,老师应该在40分钟里充分发挥孩子的主观能动性,培养孩子学习的能力,激发他们学得有效,学得充实。叶圣陶先生说:“学语文主要靠学生自己读书,自己领悟”,强调的是“自读自悟”。新大纲也指出,在学生读书思考的基础上,通过教师指点,围绕重点展开讨论和交流,鼓励学生发表独立见解,让学生在阅读实践中逐步学会独立思考,学会读书。教师只是引导者,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如每一次读书,老师都有明确的目标,学生除了读通课文,还要思考课文讲了什么?让学生有目的地读书,做到“自读自悟”。

  四、目标明确,形式多样

  有效教学的评价标准是学生的有效学习,其核心是学生的进步和发展。教学是否有效,关键是看学生的学习效果,看有多少学生在多大程度上实现了有效学习,取得了怎样的进步和发展,以及是否引发了学生继续学习的愿望。识字是阅读和写作的基础,识字教学是低年级语文教学的重中之重。新课标要求低年级学生会认常用汉字1600至1800个,会写800至1000个。这艰巨的任务将成为学生学习的难点,也是教学的难点。我们根据教材编排的特点,随文识字和集中识字有机结合。采用“四读法”,一读,学生自主初读课文,尊重学生个性化的发展。二读是学生读中识记生字,三读是检查学生读或师生合作读,边读边出示字卡,四读是录音或老师示范读,这一教学过程遵循学生的年龄特征,从学生心理出发,运用生动活泼的教学方式,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激发了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这种的教学模式省时高效,课课通用,老师教得轻松,学生学得愉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