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身边的文档专家,晒文网欢迎您!
当前位置:首页 > > 综合 > 正文

四世同堂读后感1000字6篇

2023-11-04 15:16:22综合

四世同堂读后感1000字6篇

四世同堂读后感1000字 篇1

  《西游记》是中国古典四大名著之一,也是中国最为优秀的神话小说,深受人们喜爱的。读了学生版与原版的我受益匪浅。

  《西游记》可谓是家喻户晓,妇孺皆知啊!一些孩子读《西游记》无非是图星星火看看孙悟空那申通广大的样子。并没有信息品味去,领悟其中的真谛。我读第一遍时也是这样,独乐原版后,与以往可谓是天差地别呀!其中的某些道理,也有了捡领悟。

  《西游记》讲的是唐僧司徒四人到西天去取精,要理性九九81难,终成正果的故事。故事请解曲折别致、引人入胜。但是在其中也包含了作者吴承恩对当时社会的种种看法。他讽刺了当时朝廷的腐败无能。在我们所看到的取经途中,许多妖怪妖精东与天上地上有着无比密切的联系剧好无论是天上还是地上那些甚微的统治下都硬床再丑诶监造神仙也不例外。可见,当时人民朝代统治是多么腐败无能。

  正是这种情况下,出现了一个不受约束、敢于抗争的一个头--孙悟空!她从石头里蹦出来,对世界有糖做的好奇心,晚育地要捉拿他,他也绝不屈服,大闹天宫。作者藉着一个个性格鲜明的人物再一次进行对比,更加突出了当时社会的黑暗五无光。这首也是我们想当时的筹赈于是官员是怎么样的。’其实官员与妖怪也有一笔相识:官员解自己身后的大人物给自己撑腰,为非作歹;妖怪撞着天上的宝物或与神仙的关系给自己药,兴风作浪。这才导致了人间的黑暗。

  虽然如此,但长春市人在途中对那些妖魔鬼怪的我无所畏惧深深打动了我,是师徒四人团结已经不畏艰险,最终如愿以偿,取得西天真经,修成正果。

  我们在生活中也是一样,虽然遇到我困难的我们身处黑暗,但我们只要坚持不懈?不具渐显就能战胜困难,取得胜利的。遭遇困难挫折之际有,不应轻言放弃,应迎难而上勇往直前。

四世同堂读后感1000字 篇2

【慈孝之心,人皆有之】

  山河岁月,绵绵地来,匆匆地去。即使行走万里,亦抵不过这样一处世外相遇。在这样的地方,适合思考自己,抽离自己,回到另外一个时空,与另一个自己相遇。这样的地方就是书的世界。进入书的世界,给人以乐趣,给人以才干,给人以光彩。

  宛如中华辽阔的疆土,我华夏的传统文化也在书的世界中占据着巨大的比重。其中最令我感动的就是“孝道”。正所谓“百善孝为先”,我在读《弟子规》中“入则孝”这一篇时受益匪浅。我最喜欢的两句是“父母教,须敬听;父母责,须顺承”。这两句言简意赅,简洁明了地表达了为人子女应该恪守的本分:父母教育的时候,必须认真倾听,父母责骂的时候,必须恭顺承受。这句话精准地体现了“孝”作为我国基本道德规范,作为几千年来传统美德的的要求。

  为何要以“孝”作为基本道德规范呢?我想,一切美德和善都源于对他人的关心和尊重,而父母正是我们生命之始,是我们第一关心与尊重的人。正所谓“老吾老以及人之老”,一个人若是连父母都无法关心与尊重,那又如何会关爱尊重其它人?所以说,一个要做大事的人必须要具备良好的道德修养,而道德修养必先经过孝道教育来培养,没有了“孝”,其它品质也就无从谈起了。

  所以,国人将“孝“作为评判君子的第一标准,国君也把“孝”作为审核官员的标尺。舜以孝德获得尧帝的禅让;东汉则直接以“举孝廉”的形式选拔官员;魏朝以孝治天下,所以才有了为孝敬祖母而辞官的李密,才有了感动世人的《陈情表》。几千年来,我们已经将“孝”之一字融入血脉,渗入骨髓,成为中华民族精神的重要部分。世世代代的中国人都以传承孝道,赡养父母为己任。与西方追求自由独立的思想文化不同,中国人重孝道,重家庭责任,国人从没有因为成年就离开父母,成立自己的小家庭的习惯,而是选择挑起家庭重任,将营造温馨和睦的大家庭作为理想目标,让老人有所养,而子女更是耳濡目染,将这品质代代相传。所以四世同堂是国人最大的理想,而这一理想中透露出来的正是“孝”之精髓。

  掩卷而思,我们自小就从书籍中不断聆听着“孝”的教育。《三字经》中“融四岁,能让梨”教育着我们爱护小辈,尊敬长辈;《增广贤文》里“羊有跪乳之恩,鸦有反哺之孝“教育着我们当供养父母,回报恩情;《韩诗外传》说”树欲静而风不止,子欲养而亲不待“教育着我们当及时行孝,莫要追悔终生。华夏儿女将生活的智慧,将”孝“之大道记入书册,在书中将我中华文明之魂凝聚,形成我泱泱中华具有民族独特性的精神支柱。它不仅是国家的根脉,更是我华夏儿女的血脉传承。在”孝“之一字的血脉传承中,中国人自成谦逊温和的圆融品质,中华民族自成宽容仁爱的国风国格。

  我慈孝之心,国人人人皆当有之。

四世同堂读后感1000字 篇3

  能读好书必有读书的好,譬如能识天地之大,能晓人生之难,有自知之明,有预料之先,不为苦而悲,不受宠而欢,寂寞时不寂寞,孤单时不孤单,所以绝权欲,弃浮华,潇洒达观,于嚣烦尘世而自尊自重自强自立不卑不畏不俗不谄。——贾平凹拜读当代著名作家、茅盾文学奖获得者,贾平凹审定的老舍著《骆驼祥子》,乃寒假之一大幸事。作家老舍的文学作品大多以典型的事例来反映当时的社会问题,此篇也不例外。通过对主人公人力车夫“祥子”的一生具体刻画描写,尖锐地讽刺了处于黑暗背景下的病态旧中国。

  反映社会最底层劳动人民的卑微、愚昧,勤奋努力没有为自己带来好运的同时,自甘堕落形象跃然纸上。寂寞阴沉的北平,洋车夫较其它苦工而言相对活络,机遇好一些的偶然中还会收到额外报酬。

“头不大,眉毛浓而黑,颧骨发亮,脸永远红扑,右耳上一个被驴啃了的疤他不甚注意,只要身体结实硬朗就好”乐观朝气的青年车夫祥子就这样活灵活现在老舍的笔下。烈日、暴雨、狂风,摧不毁祥子身上的戾气,从未停歇过车行的脚步,攒足了劲,终于有了自己的第一辆新车。为了能多赚钱,祥子不惜尝试危险,车就这样不明不白的没了。但此时的夜空并不是漆黑一片,或多或少的星光仍在璀璨,困难出现的时候也会有希望。偶遇的三匹骆驼激活了祥子的蠢蠢欲动。此时骆驼的境况又何尝不是祥子他自己,坚韧、奋进、任劳任怨的勤恳仍然更改不了随意被牵、被卖、完全都是别人在主宰的命运捉弄。貌似闲笔实则颇具匠心,为动荡不安的社会反映加柴添薪。黄昏拂过微风的软,不安于现状的决心在泥沼的漩涡中打转,无论你愿意与否,一天天都会在成长之中坚强。坚强是内心的茧,你可以拒绝盔甲,但无法抗拒内心的坚强,祥子的第二辆新车在骆驼的牺牲与自己对生活的追求下诞生了!一个信奉社会主义的平凡教书人,待人宽和的曹先生出现,如缕缕春风给了祥子温暖,他不存在丝毫顾虑地在曹先生家做起洋车包月。那和蔼可亲的久违人性之情,曾经遥不可及地在九天云之外,登上峰顶再抬头仰望时发现,那片天空触手可及。戏剧般存在的迂腐势力,往往出其不意地遮蔽住捉迷藏式的阳光。省吃俭用、苦不堪言积攒下来的收入,在一次搜捕中被孙侦探敲诈了去。

  祥子像一只饿疯了的野兽,黑夜白昼、多拉快跑只为能再次买车。祥子身上的正直、毅力、不为困苦所折腰的精神,在不同的境遇中能遇到欣赏他的人。虎妞的出现让祥子又有了车,虽然只是二手。说不清是怎样的感觉让他与虎妞走在了一起,后虎妞因难产而死,情义使祥子卖车葬妻。小福子的死无疑雪上加霜让祥子彻底崩溃。为生存竭尽全力,又被无情的现实远远地抛弃,愤怒、反抗、挣扎、无奈……可叹这些社会底层小人物的命运,在当时的社会是很难改变的。统治阶级的压迫让祥子喘不过气来,迷茫、疑惑中沉沦堕落,麻木、潦倒、狡猾、吃喝嫖赌甘做羔羊被人宰。一幕饿晕在茶馆的老车夫情景,完全崩塌了祥子对生活的信仰,目睹耳闻的残酷现实如利刃一般一点一点剜割着人们内心的柔软。此时大街上的祥子脚步踉跄不堪,与先前的自然活力人鬼差异、天壤之别。这时他有了轻生的念头,虎妞的形象在眼前由虚无变丰有,为幸福、自尊不惜与自己的父亲——车行老板决裂。为自己买车憧憬前路,难产死亡破灭幻想,难道这就是自己的宿命?祥子在路上慢慢地蹭着,他的穷途末路、潦倒邋遢,沉重地悲惨在混沌一片的上空。北风徘徊,鸿雁南飞,人间冷暖,世道不公。老舍用自己独特的艺术风格,让一场大雨凄凉了一整个人生……

四世同堂读后感1000字 篇4

  我本学期读了《骆驼祥子》。《骆驼祥子》是初中生必读丛书,是现代著名作家老舍写的,他的小说创作基本以旧北京下层贫民为背景,具有浓郁的的京味和市井气息,幽默中含着悲凉;他塑造的人物鲜活自然,语言简洁淳朴,有语言大师之誉。他的主要作品有《老张的哲学》﹑《二马》﹑《离婚》﹑《四世同堂》﹑《正红旗下》等。

  老舍主要以小说家而不是思想家的身份承担他所理解的任务,他对于中国现代文学最重要的贡献,是他对市民阶层,对中国现代小说道路的探索。

《骆驼祥子》总共分为二十四节,主人公是祥子。他从一个有梦想的人,变成一个社会垃圾,这中间一定有一段曲折而又离奇的故事。他是一个人力车夫,认准了拉车这一行,他就成了“车迷”,一心想买上自己的车。凭着勤劳和坚韧,他三年省吃俭用,终于买上了自己的车,但因有军阀混战,过了不到半年,他就失去了车,只牵回来三批骆驼,后把骆驼卖了,又重新攒钱,还没买上车是钱又被一名侦探洗劫一空,他没有灰心,准备重新买车,但是是以跟虎妞结婚为代价,后虎妞因难产而死,他喜爱的小福子也离他而去,祥子彻底失去了对生活的信心,开始讨厌拉车,厌恶拉车,从此开始玩弄生活,吃喝嫖赌,出卖他人,彻底变成了社会上的一个垃圾,堕落成了一堆行尸走肉。这故事体现了当时黑暗社会对下层劳动者的威压。

  读了《骆驼祥子》,我感受到生活并不是一帆风顺的,会一波三折,是崎岖坎坷的。我不由地为祥子的命运所感叹。祥子一开始是那样老实善良,正直勤劳,可是在生活一连串的打击下,他变了,变得不求上进,对这个世界也充满了敌意,开始报复身边的所有人。从前讲义气的祥子,如今却开始欺骗自己的朋友、利用他们,他变得奸诈,甚至可以说是无耻。为了拿到钱,他什么都做得出。

  读到这些内容,我感到悲伤、愤怒。我对祥子的前后反差感到悲伤,也对他后来可耻的所作所为而愤怒。然而,我更多的是心酸以及失望。祥子生活的社会是黑暗的,军阀、特务、车厂主们的面目也是丑恶的。黑暗社会中,人性变得扭曲,人与人之间充满着仇恨。就是在这样一个可怕的社会环境下,祥子一类的下层市民被压迫,祥子在接受了几番打击后终于明白:即使肯吃苦受累,即使心地善良,也不能实现自己的美好理想,过上美好幸福的日子。祥子变得堕落,除了他本身的目光短浅、狭隘自私,更多的则是因为这种强大的社会压力。作为青少年,有书读,而且到处都有人呵护着、鼓励着。所以,我们不能辜负社会对我们的期望,至少我们要学习骆驼祥子奋发向上的精神!

  对于骆驼祥子,我感到遗憾,感到惋惜,也感到无奈,但也感到敬佩,我佩服他从前的坚强,他的上进。然而他最终没能战胜自己,没能战胜社会,终究还是被打败了。也许是因为社会的极度黑暗,也许是因为个人的因素。不管怎样,环境对人的改变至多至少都起着不可忽视的作用。如果当时的社会治安好一点,祥子也许就能实现他的理想,也许就不会变成一具行尸走肉。人离不开社会,而社会又决定着人,如果无法处理好现实与理想、社会与自己的关系,很有可能就会失去原本的自我。

  人是有思想的动物,应该有自己的理想和目标。但是要因人而异,因社会而异。如果总是无法实现理想,那么就有可能变成“祥子”,堕落、衰败,厌恶。

  现在的生活条件优越了,过上了幸福的生活,我们要学习骆驼祥子一开始奋发向上要强的精神,而不能学习他后来的堕落。

四世同堂读后感1000字 篇5

  家是港湾,让劈波斩浪的船儿歇息。

  家是希望,给奋力拼搏的人儿力量。

  温馨之家,是充满欢声笑语的天堂。

  巴金之《家》,是投向传统观念的利器。

《家》,给黑暗中奋进的人们指明了方向。

──题记

  在茫茫书海中,我偶然地发现了一本书,它就是巴金的《家》。信手翻了几页,便被作者独特细腻的艺术风格所吸引,仔细看完导读后,更被作者那深刻的思想所震撼。我如获至宝,赶紧买回一本,带回家仔细阅读。

  一口气读完全书,我不禁掩卷深思,军阀的腐败凶残与学生的爱国忧民,高觉新的婚姻悲剧与高觉民的据“情”力争,梅的痛苦与琴的大胆追求……一组组鲜明的对比令我震惊不己,一个个鲜活的画面在我眼前不停闪现。作者在向世人揭示了封建社会无情地扼杀爱情、束缚自由的罪行,但作者同时也告诉人们:“星星之火,可以燎原”,觉民的抗争,觉慧的叛逆,最终必然迎来“满园春色”。

  时隔半月,重读这本书,我更是心潮难平!我感叹高觉新的懦弱,佩服高觉民、高觉慧的大胆执著,也为鸣凤鸣不平,她虽是一个婢女却向往幸福,渴望光明,就是在她明白希望已尽之际,仍作出了最后挣扎,以死向封建礼教宣战!……

  想到此,我陷入了沉思:如今封建社会已经过去,在社会主义社会中,作者所表达的思想是否已失去其价值?我想答案是否定的!作者在当时是想向人们揭示真理,抨击封建礼教,宣扬执著追求幸福、自由、光明的精神,在今天看来,我们也应当牢记历史的教训,执著地追求心中的理想。

“前事不忘,后事之师”。高家的衰败既是封建制度必然崩溃的一个缩影,也从另一个侧面告诉我们无论生活如何富裕,都要勤俭持家。家需要每一个成员的呵护,否则,再大的家业也会衰败,再和睦的家庭也会瓦解。书中高氏家族纸醉金迷,挥金如土的生活为我们敲响了警钟。

“走自己的路,让别人说去吧”。从高觉慧的身上我领会到这句话的真正含义。是啊,只有勇敢地追求,不懈地努力,才会有收获地喜悦!与时俱进,树立远大理想,并为之努力奋斗才是我们新一代青年应该具有的风格。畏首畏尾、瞻前顾后是不会成就大事业的;盲从世俗、不敢追求,必将重蹈高觉新悲剧命运的复辙。

“行百里者半九十”。凡事越接近成功,就越困难。这就要求我们每个人在追求理想的崎岖道路上笑对困难,奋斗不息;半途而废必将导致一事无成。倘若高觉民在离家出走途中因高老太爷的种.种威吓而放弃,那么他也将成为封建礼教的又一牺牲品。

  想到这里,我已豪情满怀!一本《家》打开了我感情之门,让我为之激动,为之深思。同时,有了这本《家》,我会倍加珍惜那港湾般的家、充满希望快乐的家、给我力量催我奋进的家。

四世同堂读后感1000字 篇6

《四世同堂》是我读的最过瘾的一部中国近代文学书籍,没日没夜的看了几天,给我的冲击却是久久不能平静的。故事里的人都是那么活生生的,在小羊圈胡同演绎着自己的悲欢离合,荣辱沉浮,他们的生活因为日本人的到来和离去而发生了质的改变。

  谨慎持家的祁老人、忠厚善良的天佑老人、文雅略带忧郁的瑞宣、由隐士诗人变为革命斗士的钱默吟、任劳任怨的大嫂、热血青年瑞全、耿直的常二爷、狡猾却正直的白巡长、乐于助人的李四爷四大妈、无聊无耻的瑞丰、冠晓荷、阴狠的大赤包、蓝东阳、胖菊子、高亦陀、一步步堕落的招弟、聪明勇敢的桐芳、最终成为革命青年的高弟,还有孙七、小崔夫妇、陈长顺、小文夫妇、丁约翰……八年的厚重写在了这些栩栩如生的人物的身上,我们看到的是那个年代的风雨飘摇。战争给中国人民带来了无尽的苦难,给中国留下了无尽的伤痕。

  说到《四世同堂》,就不得不提里面那些很具有代表性的汉奸形象。“汉奸”,这个在那个特定历史条件下的产物。他们只是目光短浅的爱财小人,为了财出卖了国家和自己的灵魂。他们风光,人们看着恨;但他们死,人们看着却不是想象中的痛快。“汉奸”是可悲的,因为没有了对国家的爱对自己的尊重,他们只是一些迷失了方向的可怜人。其实,他们因为日本人的到来而生,却没有因为日本人的撤离而亡,他们存活在很多人的潜质里,只是后来的社会不同了,“汉奸”不流行了,不流行并不代表就不再存在了。

  钱默吟老先生是全书给我留下印象最深的人物,不知道为什么人们总是忽略书中如此坚强的一个老人。撇开他的政治观点不说,单单他的坚强勇敢,就足以是全书一抹不容忽视的风景。钱老是个有知识有文化懂事理的人,这在那个年代是个不可多得的革命战士。在全书缓慢的节奏中,钱默吟是一个紧凑的神秘的形象,俨然为书增加许多铿锵之力。中国正是因为有千千万万像钱先生这样的人,才终于站起来走向光明。

  中国人是痛恨日本人的,看着《四世同堂》,你会更加确信自己对日本人的恨。然而那个年代的中国人又是无助的,新旧社会的交替给人带来的迷茫是无尽的,人像是迷了路,是不知所措的可悲。所以有的人革命了,牺牲了,有的人背叛了,惨死了,没有一个人是完整的存活了下来。

  战争结束了,没有胜利的喜悦,更多的是悲壮。然而,《四世同堂》并不是一个悲剧。人们一直疑问老舍先生为什么要给大家一个不是结尾的结尾,人们诧异于故事的戛然而止却不知结局。其实所有的故事都是没有结局的,结尾一句“起风了”,我想就足以表达老舍先生的意思了。历史的车轮辗向前,历史的洪流潮起潮落,起风了,但不一定吸沙,或许打雷,或许下雨,渺渺茫茫。中国始终推着大车前进,泥泞和伤痕总是有的,但回首过去悲壮的一页,除了记忆和叹息,我们应该看见预示着的光明的未来。

  感谢老舍先生给后世留下了这部中国的《战争与和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