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身边的文档专家,晒文网欢迎您!
当前位置:首页 > > 综合 > 正文

大班课后反思大全【锦集3篇】

2023-10-22 08:03:12综合
  • 相关推荐

大班课后反思大全【锦集3篇】

大班课后反思大全 篇1

  活动目的:

  1、幼儿在自己动手操作的过程中,发现颜色的奇

  妙变化,激发幼儿对调色的兴趣。

  2、 在幼儿动手操作的基础上,教幼儿学念儿歌,理解儿歌内容,并引导幼儿进行一定的创编。

  活动准备:

  1、在每张桌子上放红、黄、蓝三种颜料,并给每

  人准备一只毛笔,一只小碗,一张白纸。

  2、 老师准备各种颜色的东西(橘子、小草、茄子、轮子等)

  活动过程:

  一、 引起兴趣

  小朋友,魔术表演你们看过吗?你们觉得魔术师的本领大不大?今天老师想让我们班级的小朋友也来当一回魔术师,你们愿意不愿意?

  二、 幼儿进行调色操作

  1、 教师简单引导

  现在,我们每张桌子上都放了2种或3种颜色的颜料,你们看看都有些什么颜色?接下来请小朋友来做魔术师,把桌子上的几种颜色调在一起,看看能调出哪些漂亮的颜色来?

  2、 教师提出调色的要求

  调色的两种颜料不要蘸的太多,放在自己的小碗里调。调好后,把你变出来的新的颜色画在自己的纸上,老师来看哪位魔术师的本领最大。

  3、 幼儿在教师的指导下进行调色操作

  4、 教师根据每个小组变出来的不同颜色,作简单的提问:“你变出了什么颜色?是用哪两种颜料调出来的?我们可以用这种颜色来画什么?”然后教师根据幼儿的回答,将事先准备的各种颜色的东西出示在黑板上。

  5、教师小结

  我们小朋友的本领真大,一下子变出了这么多好看的颜色。现在,老师把这些颜色是怎样变出来的,编成一首儿歌,儿歌的名字叫《色彩谣》

  三、幼儿学习儿歌

  1、 教师完整地朗诵一遍

  2、 教师依次提问

  什么颜色和什么颜色手拉手,变出什么颜色画橘子(叶子、茄子、轮子)

  3、幼儿跟着老师朗诵1—2遍

  4、 全体幼儿完整朗诵一遍

  四、 诗歌创编

  引导:这些好看的颜色除了能画黑板上的这些东西以外,还能画什么?(幼儿自由发言)

  教师根据他们的发言,帮助他们进行诗歌的创编。

  五、 结束部分

  这些颜色还能画许多漂亮的东西,请小朋友回家后在想想,编出新儿歌,明天告诉老师,好不好?

  《色彩谣》反思:

  《纲要》中指出:“引导幼儿接触文学作品,使之感受语言的丰富和优美,并通过多种活动帮助幼儿加深对作品的体验和理解。”本次活动采用了游戏法、观察法、视听讲结合等多种教学方法,综合语言、操作探索等活动,优化教学过程,在活动中培养创新思维品质,幼儿有自主思维的空间、时间,充分体现幼儿在活动中的主体地位。

  教师以支持者、合作者、引导者的身份,科学地设计了趣味游戏、操作、探索、直观、尝试、讨论等多种教学形式,创造条件,使幼儿主体潜能得到最大限度的发挥,让幼儿在轻松愉快的气氛中得到发展。设计“玩色”游戏置于学习诗歌之前,让幼儿以“魔术师”的身份参与游戏,激发幼儿参与游戏活动兴趣。

  引导幼儿积极主动地参与操作探索,感受、体验各种颜色混合后的奇妙变化,为幼儿学习、理解儿歌奠定基础。由于班上的孩子是初步学习仿编,感到比较困难,因此我通过对话、示范、讨论等方法,引导幼儿仿编,突破难点,但还是有一部分幼儿不能很好地掌握。

大班课后反思大全 篇2

  《祖国土》是一首诗歌,诗歌教学贵在诵读,指导学生诵读掌握诵读技巧并在诵读中体悟诗人情感。这正是本人教学初衷,但具体落实起来却不够理想。

  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本人越俎代庖,将诗歌的内容根据自己的理解强加于学生,学生没有得到深切体会,将诗歌机械地分成几个部分,诗歌的意境全无,整堂课学生始终是被动接受老师的知识点,学生主体性没有得到体现。

  一、文本分析:

  苏联女诗人阿赫马托娃一生命运多舛,因遭受不公正的批判,对民族国家有着深刻而犀利的思考,坎坷命运使得她的诗歌呈现出“浸透了记忆,是心灵的历史”的特点,《祖国土》正是女诗人心灵的独白。

  诗人曾提出“用自己的语言写作”,这种文学语言观在《祖国土》这首诗中得到很好的体现。阿赫马托娃抛却常人惯用的对祖国的豪言壮语、甜言蜜语,用“类似日记的亲切与直接”(俄罗斯诗人布罗茨基语)表达了对祖国深沉的爱。“祖国土”这一被无数诗人热情讴歌、被无数海外游子奉若至宝的意象在阿赫马托娃眼里褪去了耀眼的光环,回归到本质,它就是“套鞋上的污泥”、“牙齿间的沙砾”,甚至是“多余的、哪儿都用不着的灰尘”,但是在诗歌简单朴实的话语中形成一股内在接续的暗流,感情潜藏在她精心构筑的的话语或意象背后,内敛而矜持——“但我们都躺进它的怀里,和它化为一体,因此才不拘礼节地称呼它:‘自己的土地。’”。最后两句表面上呈现出断裂的表征,但其实具有很强的内在一致性。诗的语言产生于同感觉碰撞的一霎那,而不是用积淀下来的具有特殊意蕴的词汇去填补感觉的空白。阿赫玛托娃的诗揭示了人类心灵最隐秘、最容易触动而又似乎无法言尽的那种直觉,读者的情愫不能不为她的诗牵动,并且唤起心中对于神秘的那种永恒的向往。

  二、学情分析:

  这首诗放在“颂歌的变奏”板块最后一课,继闻一多的《发现》、艾青的《北方》、舒婷的《祖国呵,我亲爱的祖国》后,学生已经对“颂歌的变奏”这一标题的内涵有了一些感受和认识,所以,可以在学习这首诗的同时联系前三首诗歌所呈现出来的特点,以便更好的理解“颂歌的变奏”这一主题。

  在教学过程中设计了一些环环相扣的问题,所以肯定会碰到“预设与生成”的矛盾,所以需要教师流畅引导和灵活处理。

大班课后反思大全 篇3

  《口算除法》是一节计算课,本节课我本着“扎实、有效”的原则,力图数学计算教学体现“算用结合”,且面向全体学生来进行教学。通过教学实践,个人认为本节课有以下几点成功之处:

  1.关注数学与生活的联系,使“算”和“用”有机结合。

  数学课程提倡向生活世界的回归,强调数学教学与生活的联系,计算教学更是不能只是简单的计算,要把计算和生活应用紧密结合在一起,让学生学有用的数学。本课从例题材料(分气球)到练习设计购买方案,都充分利用生活素材,以用引算,以算为用。学生充分的感受到数学学习是有用的,它能帮助我们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2.重视算理探究过程,提倡算法多样化。

  理解算理、掌握算法是计算教学的关键。教学时,我注意让学生主动探索口算方法,组织学生进行交流,让学生亲身经历探索过程,获得新的口算方法。在说算理的过程中,图式结合,让学生更清晰思考的过程。说时引导学生把过程说完整,培养学生的数学表达能力。算法的选择上尊重学生的想法,两种算法各有优点,让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法算。

  3.尊重学生主体,发挥学生的主动性。

  本课教学中始终以学生为主体,把学生作为学习的主动探索者。首先放手让学生自主尝试解决80÷20,给学生充分的时间、空间展示自己的思维,使每一位想说的同学都有机会去说。允许学生有不同的思维方法,让更多的学生体验到成功的欢乐。接着,让学生自主分120个气球,有哪些不同的分法。到后面的练习卡片上的空白处理等,都发挥了学生的主动性。

  4.构建和谐的课堂氛围,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课堂中师生平等的对话,对学生富有激励的评价,让学生享受到成功的喜悦,课堂气氛活跃,学生的思维始终处在一种积极的状态,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收到了良好的教学效果。

  5.注重学生良好习惯的培养,保证教学的有效性。

  好习惯是一位良师益友,有些学生往往很聪明,内容掌握的也很好,可在简单的计算中出错误。究其原因是做时只图快,做后不检查造成的。课堂上我经常表扬认真、仔细的同学,让同学友情提示,促使学生在计算中良好习惯的养成,保证教学的有效性。

  值得引起我再次思考的是:在学生碰到困难时,怎样引导才能拓展学生的思维,使学生的思维从模糊走向清晰?怎样把新知和学生的原有知识更紧密的联系、构通?一堂课下来,怎样把情境串起来,让环节间的过度自然?

  总之,一堂课从设计到实施总会有收获、有感悟,它将为我以后的课堂教学借鉴。

相关热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