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生科学小论文竞赛的通知【精选14篇】
星期天,看见爸爸那双满是灰尘的皮鞋忍不住叹气“唉,看来又是我做‘苦力的时间了’我拿起爸爸那双满是灰尘的`皮鞋涂上鞋油仔细的擦了一遍皮鞋又重现‘青春’这是为什么呢?我不经疑惑。”
于是我找到另一双新鞋与旧鞋进行比对我先用手触摸两双皮鞋的鞋面发现新皮鞋比旧皮鞋的表面要光滑。旧皮鞋涂上鞋油后,仔细观察,虽然亮了很多但仍无法跟新皮鞋比。皮鞋亮度是否与皮鞋光滑度有关?我去取一双旧皮鞋,在放大镜下皮鞋显得凹凸不平。然后我再皮鞋都比较粗糙的1区与2区涂上鞋油仔细擦拭,2区不涂做空白对照。我发现1区擦拭后,表面明显光滑很多,放在用阳光下也比2区有光泽为什么两者有这样的差别呢?
于是我就去问爸爸得知:皮鞋表面原本就不是绝对光滑的,如果是旧皮鞋就更加不平了这样他就不能使光线在一定方向上产生反射,看上去没什么光泽。但鞋油中的一些小颗粒正好填补在皮鞋的凹坑中,如果用布擦一擦,让鞋油涂的更平均,就使皮鞋表面更光滑,平整光线反射更强。
通过实验,我终于知道了皮鞋越擦越亮得秘密了!
儿童是天生的探索者,呵护和培养儿童的探索精神、探究能力是科学教师的崇高使命。为了培养小学生爱科学、学科学、用科学的志趣,引导学生积极开展力所能及的科学探究活动。
一、参赛对象 小学三至六年级学生,
二、征文内容
1.围绕生活中的科学问题,通过自己的探究所获得的发现、解释。
2.对自然事物、现象的观察分析报告,
3.小发明、小制作,自己设计的小实验.
4.小学生的奇思妙想。
三、注意事项
学生自愿参加小学生科学小论文竞赛。由老师集中组织进行电子投稿,清老师将所有参赛作品按中年级和高年级两个组分类,将学生姓名、作品名称、初评结果制作成小论文竞赛初评表(在表后注明指导教师姓名、详细通讯地址、邮政编码、手机号码和电子信箱),和小论文一起发到小关于举办小学生科学小论文竞赛的通知 儿童是天生的探索者,呵护和培养儿童的探索精神、探究能力是科学教师的崇高使命。
大家都知道,秋天的时候,枫叶就会变红,满山的枫叶就像一片火海,十分漂亮。可是,为什么秋天的枫叶会变红呢?
原来,枫树种在秋冬的`时候,体内会产生一些化学变化,让原本树叶中所含的有用的物质或部份组织分解之后,回收并储藏在茎或根的部位,明年春天的时候可以再利用,叶绿体和叶绿素就是被分解回收的对象。因此当叶子里的叶绿素没有了,其它色素显出来,如花青素的红色、胡萝卜素的黄色等,就成了红色。植物的叶片中除了叶绿素外还有许多其它的色素如黄色的叶黄素、胡萝卜素,红色的花青素等。但因为叶绿素的含量较大而遮盖了其它颜色,使叶片呈绿色。到了秋天,叶绿素因为气温下降而渐渐分解,其它色素的颜色才显露出来。除此之外,枫叶中贮存的糖分还会分解变成花青素,使叶片的颜色更加艳红。
只要大家细心观察,就能发现许多生活中的问题。
在动物世界里有许多奇怪的现象,如兔子的眼睛为什么是红色的?鱼睡觉为什么睁着眼?许多许多,但是我觉得变色龙会变色很神奇,所以我对它进行了研究。
变色龙一般身长25—30厘米,舌头比身子还长,它有一个特殊的本领那就是会变色,这样它就可以很好地把自己伪装起来,就好像穿了一件迷彩服一样,既可以避免敌人的侵害,又可以迷惑它要捕捉的食物,便于采取突然袭击。
这是为什么呢?我上网查了一下,原来它的皮肤内有许多不同的色素细胞,有黑色素细胞。红色素细胞。金色素细胞。这些色素细胞受神经与激素控制。当环境中的光线。温度。湿度等发生变化的时候,或是受到惊吓时,神经系统立即会做出反应,引起各种色素细胞的收缩或舒张的变化,产生不同的组合,像我们绘画时用“三原色”可以调出许多种不同颜色一样,变色龙的身体就呈现出不同的颜色变化。
变色龙能随环境变化改变体色,长期对自然环境适应的结果。有不少动物都有这种本领,如海边的招潮蟹;有的外形也可以随环境变化,如枯枝碟,颜色与形状与一片枯叶几乎没有区别。动物的这种对环境的适应性成为“拟态”。
知道了这个道理,我一点也不足为奇了。
鸽子为什么会回家?
科技小论文真是让我头疼,今天上午想到下午。下午我看到鸽子,想到了他是怎样回家地呢?我的小论文有了题材。
我假设鸽子是按照一些固定景物回家的。
我决定在晚上进行一项实验,假如他是按照一些衣架规律回家的,正巧,今天我们家要安上新的挂衣绳。分工和工作安排完毕。
第二天,我兴致勃勃地跑上阳台,鸽子像往常一样飞过。看到新的衣架,鸽子还是照常飞过,并没有和蚂蚁一样,有稍微一点变化,就认不得路。
经过我上网查找资料,我终于发现鸽子并不是按照固定的物体识路,而是根据地磁回家的。
通过这一次试验,我知道了鸽子是怎样回家的。也证实了我的猜想是错误的。
早上,爸爸起床了,一看见满地的碎片,皱起了眉:“儿子呀,你真是个闹事鬼!过来过来!”
我听了爸爸的叫声,丈二摸不着头脑:“嗯?我什么时候犯事了!”我怀着一脑子疑惑,走到爸爸跟前。“你怎么把热水瓶打破了?”“我可没干这事!”爸爸没说话,爬到地上仔细观察了一番,突然像遭了雷劈了一样,跳起来对我说:“我知道怎么回事了!”我赶忙问:“你想到啥了?”“这确实不是你弄得,是因为这个原理……”
原来,爸爸认为它是自己爆裂的,因为他想起来自己昨天往杯子里装了滚烫的水,因热胀冷缩,你又把瓶盖拧的很紧,导致瓶内压力过大,热水瓶就会自动爆裂了!
我听得目瞪口呆,回过神来时立即拍手叫好:“老爸呀老爸,平时以为你脑子里一团浆糊,今天看来,你还是挺有知识的`嘛!鼓掌!”“嘿!你把你老爸当成何许人也了?嗯?”我们俩沉浸在笑声中……
你的身边处处有科学,你要善于观察与思考,便能发现这些隐藏的科学知识,会使你受益匪浅!
有一次,妈妈把一个削好皮的苹果放在饭桌上让我吃。因为我忙着写作业就把这事给忘了。等到想起来时,发现苹果削去皮的地方明显变了色——褐色。我不知道怎么办才好,急忙问妈妈。妈妈笑着说:“我先把褐色的地方削掉,至于为什么变成褐色,你还是自己查《十万个为什么》更好。”我迫不及待地冲进我的房间,迅速拿起《十万个为什么》。喔,原来是这样的:苹果里面有一种叫氧化酶的物质,它接触到空气后会马上变成褐色。另外,小刀在削苹果时,刀上的铁会与苹果肉里一种叫鞣酸铁的物质发生反应,产生叫鞣酸铁的物质,加重了褐色。《十万个为什么》还告诉我,苹果皮里含有丰富的维生素C,削皮后维生素C就流失了,以后我要尽量连皮一起吃。
只要你留心,科学无处不在。去年暑假,作业上要求我做一个小实验。拿两个杯子,都盛上清水。然后,分别放入一个鸡蛋。这时,鸡蛋都会沉下去。接着,我往一个杯子里一勺接一勺地放入食盐,并不停地搅拌,让盐充分溶解。奇迹发生了,加了盐的杯子里的鸡蛋好像有一股神奇的魔力托着它,竟然渐渐浮了起来。这是为什么呢?有一次,我在少儿频道的《芝麻开门》节目中找到了答案。原来这和水的密度有关,密度大浮力就大,密度小浮力就小,加盐就是增加水的密度,密度大了鸡蛋也就浮上来了。闻名中外的死海不死的原因就在这里。大自然真是太神奇了!我爱科学!我爱大自然!
亲爱的同学,你听说过哥伦布竖鸡蛋的故事吗?哥伦布将鸡蛋打碎才能竖起来,其实,不用打碎也能竖起来,但是大约要花五分钟的时间,真是太麻烦了。因为重心在三角形的正上方时,鸡蛋才能竖起来。重心不在三角形上方时,鸡蛋就倒下了。所谓重心,是指物体各部分所受重力的合力的作用点。由此,我们可以想到一个物体,它不但能够站起来,而且怎么推也推不倒。不用我说,聪明的你肯定会想到,那就是不倒翁。有趣的不倒翁,无论你怎么使劲推它都不会倒,甚至你把它横过来放,倔强的它又会站在你的面前。不倒翁为什么不会倒下来呢?
哦!一方面,是因为它上轻下重,底部有一个较重的铁块,所以重心很低;另一方面,不倒翁的下半部,都是做成滑滑的球状,当它受力向一边倾斜时,它的重心被提高了,而处于不稳定的状态。在重力的作用下,它向稳定平衡状态的位置运动。由天惯性,它要来回几次摆动后,最终又停留在原来的位置上。
啊!原来我们身边处处有科学,我们一定要多做科学实验,多学科学知识,好好学习,才能造福人类。
从前我在报纸上看到,蚂蚁很爱吃甜食,这到底是不是真的呢?看来我还要做实验来证实一下。
第二天,我到楼下去实验,天气很晴朗,“今天因该不会下雨吧,”我一边唠叨一边下楼,顺便带了一片肉、一块糖、还有一片叶子,到了楼下,我在地面上找啊找,终于找到了一个蚂蚁窝,我先把肉放在洞口前面,然后站在一旁,看看有什么变化,过了一会儿,大约过了一会儿,大约来了十几只蚂蚁吧,我还以为它们要搬走这块肉呢,我心里充满了疑惑,难道报纸上说的是假的,不可能的,报纸上怎么会造假呢?而且那也是有科学依据的啊,终于,那一群蚂蚁走到了肉旁边,我扣紧了心,那只领头的蚂蚁只不过用触角碰了碰,便领着那群蚂蚁慢慢走回去了。
接着,我又把叶子拿了出来,结果和上次一模一样。
最后我把糖拿了出来,我放在了远处,过了不大一回儿,又出来了一群蚂蚁,不对,应该是四五只,它们走到了糖旁边,领头的用触角碰了碰,又回去了,我还以为报纸上说的是假的,正想把糖收回去,谁知又出来了许多只蚂蚁,它们到了糖旁边,有的用嘴咬,有的用背抗,不大一回儿就把糖搬回去了,通过这个实验,我还知道了另外一个发现:原来蚂蚁真的可以搬起比自身重好几倍的东西。
只不过是一次实验,却让我明白了两个道理,“今天真高兴,今天真高兴”我唱着高兴地歌回了家。
科学在我们生活中处处可见,可是你又能知多少呢 ? 今天就拿白醋显字来说吧 ! 让我们一起来探索其中的奥秘吧 !
醋是白的,怎么也出不了字来,怎么白醋显字呢? 哎!只有做了这个实验才能见分晓。我迅速找来一支蜡烛、一张A4的纸、打火机、毛笔、一瓶白醋。我先用毛笔沾了几下白醋,便在A4的纸上写了“淮师一附小”五个大字,一开始,上面有水印字,过了一会儿,上面什么都没有了,真是洁白如新。我想:这下字都没了,怎么会显出棕色的字来呢?不可能!不可能!我点了蜡烛,把纸放上去烤,开始差点把纸全烧了,我再一次小心翼翼放上烤,忽然,写“淮”字的地方出现了棕色的一点,我很吃惊,怎么会这样,明明没字的,怎么会出现了棕色的一点呢?我接着烤,慢慢的“淮师一附”四个字都出现了,字是棕色的,有点黑糊糊的样子。写“一”字的地方由于烤得厉害烧破了没有显出来。原来,书上说得都是对的呀!据说过去传递情报,为了不让敌人发现,就用了这种方法,实在是很方便、安全。可是古人可真聪明,竟然可以想出这种办法,原来科技在古时就有了。我在网上一查,原来,白醋遇高温就像烧糊了一样,像印子上色一样。原来是这样啊!啊!原来科学奥秘是如此的神奇。从此,我对实验产生了浓厚的兴趣,今后我将多做实验,揭开更多的科学奥秘。
科技在生活中真是处处可见,发现身边的科技吧!
上学时,同学们的书包有大有小,小的轻而易举能放进书桌里去,而大的呢?可怎么也放不进去,我想:要是能让书桌活动起来,那该多好啊!
一天晚上,我想到了一个好办法:把书桌两边掏空,然后把书面两边的木板削成“I”形,这样的话,书桌就可以活动了。
于是,我从楼下找来一些小木板,从小卖部里买回一把小刀,在家里找些以前装修房子时剩下的钉子,开始计划起来,先做上部分,接着做中间部分,然后完成下部分,最后整理。经过一番思索后,就开始动手了。
做上部分是时,我先切下一块长方形木块,然后在它的两侧粘上两个条形木板,再剪下一块小的长方形木板,粘在条形木板的下面,做成“I”形。
做中部分是,我又切下一块长方形的木板,再在两侧各粘一块类似直角形的木板,然后再把上部分放进去,就在这时,遇到难题了:怎样才能把上部分放进去呢?我想啊想,想了好久才想出了一个绝妙的办法:把直角形木板上端的一小块木板去掉,那不就成了正规的条形了吗?这样就能放进去了。最后,在把切下来的那一块小木板用定子钉上去,这样问题就解决了。
在做下部分的时,就把四根条形的木板粘在下面做成四条“腿”。这样,活动课桌就大功告成了。
我想:生活中有很多给人带来不便的东西,而它们需要我们去改善,如果认真去观察、思考,就能发现其中的奥妙,找到解决的办法。
摘要:新课程改革,使得科学课堂教学走上了生活化、活动化、自主化、情感化的道路,它是自然科学课堂教学真正贴近自然、贴近经验、贴近生活,充满生活的活力。正因为种种原因,对教师的工作不断提出新的要求,新的挑战。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是全面实施素质教育的要求,是时代和民族发展、科学技术飞速发展对未来人才素质的需要。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是科学教学成功的关键所在。
关键词:培养学习习惯观察探究动手动脑反思
科学是以培养学生科学素养为宗旨的科学启蒙课程,承担科学启蒙任务的这门课程,如何激发学生科学探究的情感,真正体验科学活动的过程与方法,用发展变化的视角去理解科学的成果,这是摆在每一个小学科学教育工作者面前的重要课题。我认为,良好科学学习习惯的养成,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和创新精神对小学生至关重要,它将为后继科学学习、为其他学科的学习、为终生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
一、培养良好的观察品质
观察是科学探究的开始,是外界信息输入的窗口。观察能力不是与生俱来的,学生良好的观察品质需要有意识的进行培养,“看见了”不等于“观察到了”,科学史上的重大发明往往归功于科学家细致的观察结果,如:牛顿就是从大家熟视无睹的苹果落地现象,得出了万有引力定律。傅科由简单的单摆现象得出了地球是自转的。所以,良好的观察品质的养成对学生今后的发展十分重要。良好的观察品质主要包括:
(一)观察的客观性:“求实、客观”是培养科学过程技能的基础,更是科学精神的精髓。应使小学生从小养成对待科学实事求是的态度,观察时说实话,说真话,不伪造结果和编造数据,真实反映自己所观察到的现象。
(二)观察的持久性:有价值的科学发现绝不是“走马观花”的结果。如:著名科学家竺可桢通过24年的物候记录,发现了太阳黑子活动周期和植物花开花落等物候之间的关系。达尔文也是经历了几十年含辛茹苦的观察与实验,写出了著名的《物种起源》。所以,在小学科学教学中,能够引导学生从不同的角度进行观察、分析,要培养学生耐心持久的观察品质,从而培养他们一丝不苟和持之以恒的科学态度。
(三)观察的敏锐性:科学上的成功往往在于能否把握住“稍纵即逝”的机遇,以及能否从细微处捕捉事物的本质,伽里略就是从教堂吊灯摆动现象,得出了单摆的等时性。因此,我们要重视培养学生敏锐的观察能力,随时保持对事物发展变化的“高度警觉”,这是提高学生的观察能力的关键之处。
(四)观察的全面性:要引导学生全面地、多角度地对事物进行观察,把零碎的,看上去并不关联的孤立事物放在整体中去感知,如教科版小学科学五年级下册中对古代《受水型水钟》的观察,要将漏斗、水筒、浮标、齿轮、刻度盘、刻度尺等综合起来,进行全面地观察,才会发现它们之间的关联。同时,要鼓励学生尝试用不同的感觉器官从不同角度来观察同一事物。如对一个苹果的观察,如果同时使用味觉、嗅觉、视觉、听觉、触觉去感觉,其观察效果显然更全面。
(五)观察的选择性:小学生由于年龄小,他们经常抓不住观察的重点,注意些不该注意的东西,如:用酒精灯加热物品时,本该观察被加热物发生的现象,但有些学生却只看到了酒精灯的火焰在跳动。因此,要引导学生学会观察,只有带着明确具体的目的去感知,才能观察的准确、全面、细致。所以要引导学生明确观察的方向,养成有意识、有目的的观察习惯。
二、养成主动探究的学习习惯
小学科学教育的目的是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探究又是科学学习的核心,科学教育只有引导学生通过科学探究来发展其科学素养,才能实现科学本质与教育宗旨的内在统一。然而,不少学生没有养成主动探究的学习习惯,尽管他们从学会说话开始,就可能提出这样或那样的问题,但很少有父母会有意识地引导孩子自己寻找问题的答案,他们会毫无保留地将答案告诉孩子,惟恐孩子听不明白。进入学校后,不少教师在教学中也是“绞尽脑汁”地将知识通过语言、演示实验等方式传授给学生。或者学生只是机械地照着教师指定的实验步骤按部就班地依样画葫芦,没有探究性思维活动的参与,久而久之,孩子们习惯于从老师或家长那里“省时省力”地获取知识,缺乏主动探究的精神。所以,小学科学教育应首先培养学生主动探究的学习习惯,遇到问题,不依赖老师,自觉主动地去探究,自主去寻找问题的答案。如植物的根是否在喝水?怎样证明?物体的滚动摩擦大于还是小于滑动摩擦?怎样证明?遇到这些问题,学生首先想到的应该是如何设计实验去探究问题的答案,而不是寻求老师的帮助和解答。当然老师并不是要游离学生探究学习之外“袖手旁观”,教师的引领和指导作用是必不可少的。那么教师怎样适时适度地发挥作用,才能使学生养成主动探究的习惯,从而使探究活动持久、有效的进行下去?
三、养成动手又动脑的学习习惯
新课程中小学科学教育倡导“做中学”,其实质是通过科学学习养成“动手动脑”的学习习惯,在“做”中发现,在“做”中体验,在“做”中感悟,“动手”只是一种手段,会“动脑”才是真正的目的。然而小学生往往是乐于动手,但不善于动脑,面对眼前的各种实验器材,往往盲目地急于操作,实验中也只顾“热闹”,看不到“门道”。所以科学教育要养成学生动手与动脑结合的学习习惯,引领学生有目的、有意识地开展科学探究活动,动手之前要明确动手操作的目的,弄清要解决的问题,预测可能获得的结果,制定实验方案,即动手之前先动脑。活动中要提醒学生手、脑、眼、鼻、耳多种器官的并用,要及时捕捉事物的细微变化,善于分析现象产生的原因,从直观形象中抽象出事物的本质。
如:在探究《电磁铁》的性质时,首先教师可以引导学生提出他们对于电磁铁感兴趣的问题,诸如:电磁铁是由什么构成的?怎样制作电磁铁?电磁铁能吸哪些物品?电磁铁的磁性强弱与什么有关?电磁铁有没有南北极?若有极性与什么有关?电磁铁与磁铁有什么区别?然后,让每个研究小组对本组感兴趣的问题,先提出预测,再根据多种实验材料,提出实验方案,最后动手实验寻求问题的答案。同时在活动中,要使学生养成勤于做科学笔记的习惯,要及时记录下自己瞬间闪现的智慧火花,把观察的现象、发现的问题、预测的结果、对现象的分析、以及对活动的感悟,都要及时记录下来,培养学生严谨认真的学习态度,养成动手又动脑的学习习惯。这样才是真正意义的探究,才能切实有效地培养学生的科技素养。
四、养成总结反思的学习习惯
学生在科学探究的过程中,常常得不到预期的结论,甚至得到的结论是偏谬的,对此,教师既不要指责学生,使之失去进一步探究的兴趣和信心,也不要急于否定和纠错,因为得出了与众不同的结论,是给探究者提供反思认识的好机会,学生在探究中经历失败未必是坏事,如果老师能用赏识的眼光积极评价学生的探究精神,并耐心引导学生进行自主审查反思,认真分析失败的原因,反复实验,重新成功,学生会收益很大。如:学生在进行电路的连接时,经常会出现小灯泡不亮的情况,这时老师不要急于帮助学生查找线路故障,要激励学生合作讨论、自主分析,都有哪些因素可能导致小灯泡不亮,学生会饶有兴致地分析出很多种原因,诸如:电池没电了;线路某处没接好断路了;小灯泡的灯丝断了;两节电池接反了;开关连接不对或开关接线处松动;连接灯泡的两根导线接到一起短路了等原因,然后,根据这些可能出现的问题,对线路进行检查,找到问题所在。这样对待“失败”,学生收益非浅,因为强烈地自发地反思过程,能激发学生求知的欲望,实干的胆略,处事的机敏,思索的睿智。所以,在小学科学教育中,教师要引导学生养成善于总结反思的学习习惯,正确看待“失败”,使之成为获得锻炼和发展的契机,通过总结反思,使学生在成败中皆受益。
五、养成善于开发利用科学资源的习惯
小学科学具有丰富的课程资源,而教材只是课程实施的一种文本性资源,它不是课程的全部,教师要引领学生到家庭和生活中去学科学用科学。然而现实中,大多数小学生是独生子女,家庭舍得为孩子的学习投入,在家长看来,支持孩子学习科学,就是大量地购买课外科技读物或科技音像资料,而开发孩子智力,就只会采用购买智力玩具的途径。长此以往,孩子们养成了唯书本而学,唯现成用具而用的被动学习习惯,不会从生活中发现科学,更谈不上去开发生活资源学科学。
因此,小学科学教育要引导学生关注生活,以敏锐机警的视角,去挖掘生活中的科学资源。如:探究居室养花的学问;浇花喷水器的原理;家庭线路的设计;天气、气温、风向的观测和记录;食物霉变的研究;探究水壶除垢的方法等。同时,要引导学生善于收集生活中的废旧物品,变废为宝,使之成为可利用的科学实验资源,如:废弃的饮料盒罐,可以做土电话、可以做听诊器、可以做小昆虫观察盒等很多实验。还有小药瓶、饮料吸管、导线、铁钉、小磁铁、小木片、泡沫塑料板、螺丝、螺母、食品包装盒、袋、绳等,都可以用来做出精彩的科学实验。因此,科学教育要使学生养成善于开发利用课程资源的习惯,而课程资源的重要价值正在于为学生的发展提供了多种发展机会、发展条件、发展时空和发展途径,而这正是科学教育的内涵。
总之,担负科学启蒙任务的小学科学教育,养成小学生良好的科学学习习惯,比获取知识的多少更为重要,它将决定着学生后继的科学学习,追求科学甚至会对他们一生的发展起着决定性的作用。
参考文献:
[1]科学(3-6年级)课程标准研制组.走进课堂--小学科学新课程案例与评析[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
[2]朱纪华.现代小学科技教育[M].北京:中国建材工业出版社,2000
[3]张奇,沈群,韩志伟.小学科学教学心理学[M].北京:北京教育出版社,2001
鸽子为什么会回家?
科技小论文真是让我头疼,今天上午想到下午。下午我看到鸽子,想到了他是怎样回家地呢?我的小论文有了题材。
我假设鸽子是按照一些固定景物回家的。
我决定在晚上进行一项实验,假如他是按照一些衣架规律回家的,正巧,今天我们家要安上新的挂衣绳。分工和工作安排完毕。
第二天,我兴致勃勃地跑上阳台,鸽子像往常一样飞过。看到新的衣架,鸽子还是照常飞过,并没有和蚂蚁一样,有稍微一点变化,就认不得路。
经过我上网查找资料,我终于发现鸽子并不是按照固定的物体识路,而是根据地磁回家的。
通过这一次试验,我知道了鸽子是怎样回家的。也证实了我的猜想是错误的。
我们只要从城市中,走到郊区,肯定会感到有一丝的寒冷,然后马上冷起来。为什么城市比郊区热呢?
原来,一是城市工厂密集,工业的热源和能源使用率很低,加上汽车和各种机动车辆川流不息,排出了大量的热量。上海市航空遥感综合调查办公室进行航测时发现,普陀区苏州沿岸,黄浦区东段,黄浦江以南三角地区,昼夜气温均高出周围地区3℃——4℃,而这三个地区是工厂密集,能源消耗大的地区。二是城市中的砖石,水泥,柏油马路发射太阳辐射热量的本领小,因而在白昼吸收了很多的热量。三是城市中有良好的排水设施,雨水,雨水很快从人工管道中流失,地面经常是干干的,因而用于蒸发水量损耗的热量很少,四是城市建筑密度大,通风不良,不利于热量向外流失。
是啊!如果人们不在城市中建造出那么多的。不排放出大量的热量。我们城市中的温度会比郊外高吗?人们不断的破坏环境。甚至导致一些地方干旱,不下雨。如果不是我们人类破坏的自然环境,那还怪谁?
所以,我建议大家爱护环境,一是少排放出热量,二是适当的将地面搞湿,多蒸发水蒸汽,是地面多下雨。三是高的建筑多,矮的矮,多建造少,高的楼房,并派出专门的管理员,管理环境卫生。
让我们的环境更加美好,让我们的生活更加幸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