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身边的文档专家,晒文网欢迎您!
当前位置:首页 > > 综合 > 正文

信息技术教案高一(14篇)

2023-10-14 11:00:51综合

信息技术教案高一(14篇)

信息技术教案高一 篇1

  一、教学内容分析和

  “信息及其特征”是《信息技术基础》第一章第一节的内容。由于这个内容理论性较强,如果只是由教师来讲,学生可能会觉得枯燥,所以我准备在教师的引导下,举出现象,让学生进行探讨,然后归纳获得知识。不足之处由教师或学生来补充。这样能让学生积极参与,活跃课堂气氛,既让学生学到知识,又培养了学生将学习与生活联系的习惯和自主学习的习惯。

  二、教学对象分析:

  对于“信息”这一事物的认识,可以让他们从大量存在的现象中,发现并归纳出他们应该获得的知识。老师在此过程中起着引导的作用。

  三、教学目标:

  1、知识、技能目标:学生能够列举学习与生活中的各种信息,感受信息的丰富多彩性;

  举例说明信息的一般特征;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2、过程、方法目标:培养学生从日常生活、学习中发现或归纳出新知识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让学生理解信息技术对日常生活和学习的重要作用,激发对信息技术强烈的求知欲,养成积极主动地学习和使用信息技术、参与信息活动的态度。

  四、教学重点:

  1、信息特征的认识。

  五、教学难点:

  1、信息的含义。

  六、教学方法:

  本节概念性强,实践性弱。采用讲授法,讨论法。教学过程

  谈话引入:什么是信息?在我们日常生活中,你认为哪些属于信息?(举例)

  总结:其实信息在我们日常生活周围无时不在,

  无处不有,当然,信息不仅存在于我们的周围,同样可以在我们身体内部找到它的影子,如,医生通过听诊器来感知我们的身体内部的变化以确定病因,因此我们可以说信息是用文字、数字、符号、图像、图形、声音、情景、状态等方式传播的内容。

  引入:信息无处不在,无时不有。信息的存在多种多样,作为万物中的一种,它们同样有着其固有的特性,也就有相同的本质。下面我们通过所获取到的信息,找出它们共同的`特性。(课件演示)

  1、载体依附性

  (1)信息不能独立存在,需要依附于一定的载体;

  (2)同一个信息可以依附于不同的媒体。

  (3)载体的依附性具有可存储、可传递、可转换特点。(课件演示)

  2.信息的价值性。

  (1)信息不能直接提供给人们物质需要,体现在两方面:

  ①能满足人们精神生活的需要;

  ②信息可以促进物质、能量的生产和使用;

  (2)信息可以增值;

  (3)信息只有被人们利用,才有价值。(课件演示)

  3.信息的时效性

  (1)信息的时效性会随着时间的推移而变化(有长或短)。

  (2)信息的时效性必须与价值性联系在一起。

  (补充)因为信息如果不被人们利用就不会体现出它的价值,那也就谈不上所谓的时效性。也就是说信息的时效性是通过价值性来体现的。(课件演示)

  4.信息可以共享

  (1)信息资源共享。

  (2)信息可以被一次、多次、同时利用。

  (3)信息共享不会丢失、改变。思考:

  1、同学们对以上的信息形态分析得很透切、独特。下面我们一起来思考:信息除了上面的特征之外还有没有其它特征?(传输性、无色无味、概括性、可以识别、再生等)

  2、信息的众多特征中,相对于物质能源,哪些是信息独有的?(共享性)实践题:课本第5页:网上邻居—— >teacher —— >所在班级文件夹。教学反思因为这是高一第一堂课,所以是很关键的一课,如果这节课上好了对下面课程的学习会使到一个促进的作用。

信息技术教案高一 篇2

  【教学目标】

  1、巩固掌握创建数据库、数据表的方法,及建立表间联系的方法。

  2、让学生通过创建和运行查询,对数据进行查找、筛选和排序,体验数据检查的基本过程,加深对数据查询原理的理解。

  【教学重点】

  掌握数据库的基本操作方法。

  【教学难点】

  如何引导学生把握复习的重点和方法。

  【教学策略】

  教师利用网络多媒体教室,采用任务驱动为主的教学方法,引导学生对任务的目标、解决问题的思路进行分析,对系统的功能及使用方法进行归纳总结。教师提出问题和布置任务,由易到难,层层递进。学生操作实践的同时,教师适时进行演示和指导,对常见错误进行纠正,对学生完成任务的情况及时反馈和评价。

  【教学环境】

  采用多媒体网络计算机实验室上课,教师机具有广播功能和文件发送功能。

  【教学时间】

  1课时

  【教学过程】

  导入

  通过前几节课的模拟操作练习,同学们是否归纳出上机考试中最常出现的是题型?

  学生可能回答不知道,可能回答创建数据库。

  没错,通过模拟练习,我们发现在上机考试的第一题一般是让我们创建数据库,并建立相关数据表。

  设计意图:让学生重视数据库和数据表的创建。

  操作实践

  任务1:在d盘的access文件夹下创建一个名为“中小学信息技术大赛”的数据库,并在该数据库中新建名为“参赛选手”和“参赛学校”的数据表,表的结构设置如下:

  参赛选手表

  字段名字段类型是否主键

  选手编号文本是

  姓名文本否

  学校名称文本否

  电子邮箱文本否

  参赛学校表

  字段名字段类型是否主键

  学校名称文本是

  地址文本否

  电子邮箱文本否

  请某个同学操作演示。

  学生一起看操作演示。

  适时讲评,如果学生操作中出现错误,则指出;如果操作完全正确,则表扬。

  容易出错的地方:保存的目录是否正确

  数据库名、数据表名、字段名是否正确

  主键设置是否正确:主键的设置有几种方法?

  讲授

  access数据库是多个数据表的集合,我们可以在这些数据表之间建立一种联系,从而将各表中的数据关联起来,实施多个相关表之间的数据连接。

  操作实践

  任务2:建立参赛选手表和参赛作品表之间的联系。

  请某个同学上来操作演示一下。

  学生一起看操作演示。

  讲授

  适时讲评,如果学生操作中出现错误,则指出;如果操作完全正确,则表扬。

  在access中,利用“工具”菜单中的“关系”菜单项来建立表与表之间的联系。用来关联的两个字段的数据名通常是相同的,而参照完整性是用来保证数据的完整性。

  设计意图:让学生演示操作,由其他学生判断做对与否,教师点评,指出易错处,加深学生对此类题的理解。

  讲授

  在数据库的操作中,数据的检索是日常工作中很大的一部分,对单个表,我们可以直接通过筛选、排序来进行数据检索。

  演示:用“筛选”的功能在“参赛作品表”中查找“网页设计”作品。

  任务3:在“参赛作品表”中,用“筛选”的功能查找小学组的“网页设计”作品。

  任务4:查找小学组的“网页设计”和中学组“电子报刊”作品。

  学生实践操作

  教师适时演示和指导。

  讲授

  在“准则”中,两个条件若在同一行,表示它们之间的关系是and(与),即这些条件要同时满足;若在不同行,则它们的关系是or(或),即这些条件只要满足其中一个就可以了。比如说,要查找网页设计和电脑动画作品;查找布心小学的网页设计作品;查找一等奖和二等奖作品。

信息技术教案高一 篇3

  教学内容:

  高中信息技术课本活动1收发电子邮件

  活动目的:掌握利用电子邮件与他人沟通的方法

  活动内容:

  1.申请免费邮箱

  2.收发电子邮件

  活动准备:

  至少50计算机(可以上网)

  教学过程:

  一、导入

  走入教室,环顾一周,上课。

  自我介绍,姓许,开始导入。

  问一个问题:大家在生活通过什么工具和你的朋友或同学沟通和联系?

  同学回答问题

  对,有很多种方法,我们可以写信,手机,电话,还有发伊妹儿,也就是E-mail。

  大家也许都发过邮件。上网的时候发个Email给好友。那么E-mail是什么呢?我们给它下一个书面的定义:在因特网上发送和接收的信件称为电子邮件(E-mail)。

  同学们觉得,e-mail和我们平时生活中的信哪个更方便呢?

  回答问题

  那么E-mail比信有那些优点?

  总结一下:

  最大的优点是速度快,e-mail随发就到了,而信要几天或几周。

  下面我们就来学习怎样收发E-mail。

  二、教学内容

  我们要发邮件给别人的时候首先自己要有一个邮箱,下面我们先来申请一个免费邮箱。提供免费邮箱的网站很多,国内的主要有网易,搜狐,新浪等。我们现在就去网易申请一个免费邮箱。

  1.在地址栏中输入:,按回车,显示首页。单击邮件中心,进入网易邮件管理系统。

  2.在免费邮箱单击申请按钮,阅读服务条款,单击该页尾部的我同意按钮,进入申请通行证页面。

  3.在请选择通行证用户名右边的文本框里输入你的通行证名称,如“schooltime20xx”。每个人的通行证名不能相同,一旦有人在网易望站申请了一个通行证名,别人就不能再使用该名。

  4.单击确认按钮,进入注册信息页面。

  5.按要求和提示填写完个人资料表格,单击确认按钮,邮件服务器将对你填写的信息进行检查,如果没有错误则显示出错提示,与要再次填写有关内容。

  好了,申请了一个邮箱之后我们来学习收发邮件。

  1.登陆网易首页,输入用户名和密码,单击登陆按钮。

  2.单击163免费邮箱,再单击进入邮件按钮,进入免费邮件系统。

  3.单击发邮件,进入发邮件页面。

  4.在收件人右边的文本框里填写收件人的电子信箱地址,如“xuqing@,在主题右边文本框里填写邮件的主题“作业”。

  5.在邮箱的文本编辑区内输入邮件内容,“作业”。如果需要发送附件,单击附件,进入粘贴附件页面。

  6.单击浏览按钮,查找并选定所要粘贴的附件文件,单击粘贴按钮,将该文件粘贴到邮件上,单击完成按钮返回邮件管理页面。

  7.单击发送按钮,邮件被发送到指定的邮箱,邮件管理服务器给出提示信息:您的信件已成功发送到xuqing@。

  发了邮件之后我们去我的信箱看看收到的邮件。

  步骤和前面一样,首先要先进入邮件管理服务器,单击收邮件。出现收件箱的邮件标题列表,单击某一标题可查看该邮件的详细内容。

  下面,同学们自己上网去申请一个信箱,并每人给老师发个邮件,自我介绍一下。我的邮箱是xuqing@

  三、小结

  这节课大家学会了怎么收发邮件,也了解了E-mail的作用。

信息技术教案高一 篇4

  一、教学目标

  知识方面:

  1.使学生了解Word字处理软件的功能。

  2.使学生掌握启动和退出Word的方法。

  3.使学生认识Word窗口的组成。

  4.使学生掌握在Word中新建文档、保存文档的方法。

  技能方面:

  1.提高学生输入汉字的能力。

  2.培养学生的键盘操作能力。

  情感方面:

  培养学生利用计算机处理文字的意识和能力。

  二、教学重点

  1.Word字处理软件的用途和功能。

  2.新建文档、保存文档的方法。

  三、教学难点

  保存文档的方法。

  四、教学方法

  1.观察法。

  2.演示法。

  3.自学法。

  五、教学手段与教学媒体

  1.多媒体网络教室。

  2.教师准备好的文字素材。

  六、课时安排

  1课时。

  七、教学过程(见下表)

  教学内容、步骤与方法

  学生活动内容与方式

  预期效果与备注

  一、导入课题

  教师展示用Word编辑的板报、日记、作文等样例,由此导入课题。

  二、新课

  1.字处理软件的功能

  教师提问:通过观察,你认为Word有哪些功能?

  教师小结:Word具有对文章进行编辑、修饰、排版、打印等功能。

  2.启动Word

  教师演示启动Word的两种方法:

  (1)“开始”按钮;

  (2)快捷方式图标。

  3.认识Word窗口

  教师提出要求:自学Word窗口的组成,完成书中第95页练习1(写出Word窗口中各部分的名称)。

  4.新建Word文档

  教师提出要求:自学新建文档的两种方法。自学后要求学生小结新建文档的方法。

  (1)使用菜单。

  (2)使用工具栏按钮。

  5.输入文字

  教师提问:进入中文输入状态有哪几种方法?

  教师布置任务:输入书中第92页例1中的文字。

  教师提示:一段文字输入完毕后,按一下回车键,表示一个自然段的结束。

  学生观察、欣赏作品。

  学生思考、回答问题。

  学生启动Word软件。

  学生通过自学,了解Word窗口的组成,完成练习1。

  学生自学后回答问题。

  学生回答问题。

  学生完成输入文字的任务。

  通过展示了Word编辑的作品,使学生对Word有一个感性认识。

  学生可以归纳出Word的主要功能。教师要注意培养学生观察和归纳的能力。

  学生可以顺利掌握启动Word的方法。

  学生可以完成任务。

  通过自学,学生可以掌握新建Word文档的两种方法,同时使学生认识到使用工具栏可以简化操作,使操作变得方便、快捷。

  学生可以正确回答问题。

  一些学生常常在每行文字的末尾按回车键,教师应及时纠正。

  (续表)

  6.保存文档

  教师布置任务:以“日记”为文件名将文件保存在系统默认的文件夹“我的文档”中。

  教师要求学生演示保存文档的方法(两种方法)。教师布置任务:

  (1)试一试将这篇文章适当修改后,再次保存会出现什么情况?

  (2)新建一个文档,重新输入一篇文章,然后仍以“日记”为文件名将文件保存在系统默认的`文件夹“我的文档”中,会出现什么情况?

  (3)Word文件的默认类型是什么?

  7.退出Word

  教师提问:怎样退出Word?

  教师提问:如果在退出Word时,当前编辑的文章没有保存会出现什么情况?应怎样处理?

  三、课堂练习

  启动Word,完成书中第95页练习2、3,要求将练习3以“笑脸病毒”为文件名保存文件。

  四、课堂小结

  教师与学生共同完成小结,强调:①一段文字输入完毕后,按一下回车键,在该段后会产生一个回车符,表示一个自然段的结束;②Word文件的默认类型是“DOC”;③Word中所有操作,通常都可以通过菜单中的选项实现,工具按钮可简化操作。

  五、布置作业

  用Word写一篇日记。

  学生学习保存文档的方法,完成保存文档的操作。

  学生演示保存文档的方法。

  学生上机实践,得出答案,并回答问题。

  学生回答教师提出的问题。

  学生完成课堂练习。

  学生与教师共同小结。

  学生可以掌握保存文档的方法,完成保存文档的操作。

  使学生进一步掌握操作方法。

  学生通过实践可以得出正确答案。

  学生能掌握退出Word的方法。

  学生可以得出正确答案。

  大部分学生可以完成课堂练习。对汉字输入速度较慢的学生教师要加强指导。

  学生可以复习巩固所学知识。

信息技术教案高一 篇5

  一、 培养目标

  1、 培养学生对信息技术的兴趣和意识,让学生了解和掌握信息技术基本知识和技能,了解信息技术的发展及其应用对人类日常生活和科学技术的深刻影响。

  2、 通过信息技术课程教学使学生具有获取信息、传输信息、处理信息和应用信息的能力。

  3、 教育学生正确认识和理解与信息技术相关的文化、伦理和社会等问题,负责任地使用信息技术。

  4、 培养学生良好的信息技术素养,把信息技术作为支持终身学习和合作学习的手段,为适应信息时代的学习、工作和生活打下必要的基础。

  二、 课程设置

  我校是市级信息技术教育示范学校。按照上级主管部门的规定,2—6年级开设信息技术课,保证每周两课时的教学时间,做到每个学生的信息技术课有80%的上机时间。

  三、 做到“三统一”

  信息技术课程除按教学常规教学外,还必须做到教学三统一,即:分年级统一订购教科书;统一排进课表;统一质量检测。

  四、 实施奖惩

  我校信息技术课程开课的班次多,教这门课的教师也不止一个,为了保证教学质量,由学校统一出题,统一考试,统一标准进行质量评比。奖优罚劣,每期兑现,激励教师抓好此门学科的教学。

信息技术教案高一 篇6

  一、基本说明

  教学内容

  1)教学内容所属模块:高中信息技术基础(必修)

  2)年级:高一年级

  3)所用教材出版单位:上海科技教育出版社

  4)所属章节:第3章第一节第3小节第1课时

  5)学时数:40分钟

  二、教学设计

  1、教学目标:

  知识性目标:使学生能够根据任务需求,熟练使用表格处理软件(EXCEL)对表格数据进行加工,表达意图;熟练掌握用EXCEL进行数据统计的过程。

  技能性目标:根据任务分析数据,培养学生合作精神、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并从中发现事物的特征及其变化规律;通过对数据信息的加工处理,使学生感受信息加工在信息技术中的重要性,认识用计算机处理信息的优势。

  情感性目标:培养学生的自学、互学的能力;培养学生与他人协作的精神。

  2、内容分析:

  本节内容是上海科技教育出版社普通高中信息技术基础(必修)教材中第三章《信息加工与表达》中第一节《信息加工》中的第3小节的内容。在此之前,学生已学习了信息加工需求确定,对信息需求有了明确的认识。根据教材及学生情况,我将本节分两个课时,第一课时主要学习EXCEL表格数据的统计,要求掌握数据的公式计算、函数计算、排序、筛选等数据统计方法。第二课时主要在第一课时已有的基础上,掌握用EXCEL进行表格数据图形化的信息加工方法。本节课为第一课时。

  3、学情分析:

  我们的学生绝大部分来源于农村中学,虽然很多学校都基本上配置了计算机房,但许多学校都未正式上几节课,学生的计算机基础相对较差,据调查,大部分学生从没使用过EXCEL,还有些学生根本不知道EXCEL是干什么用的。因此,课程设计要求要简单易学,从基础开始。

  4、教学重点:

  利用EXCEL对表格数据进行公式计算、函数计算、排序、筛选等。

  5、设计思路:

  本节课利用任务驱动教学法,在教学中,以任务、问题为牵引,让学生带着目的学习,并让学生一起参与分析问题、解决问题,最后归纳总结。

  三、教学过程

  教学环节及时间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对学生学习过程的观察和考查,以及设计意图

  创设情境

  引入课题

  1、同学们,我们刚进行了第一次月考,大家都看到了成绩单,你们的成绩单是用哪种方式呈现在大家面前的呢?

  2、展示两种不同的成绩单表现方式,并进行比较,从而引入本节课的内容——利用EXCEL进行数据管理。

  学生作出回答。

  比较两种成绩单表现方式,得出利用表格是呈现成绩单的方式。

  让学生能够根据不同的信息需求,选择适当的信息处理工具,能更好、更直观地完成任务。

  让学生自己作出判断,进行选择更能较好地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

  信息输入

  对EXCEL进行简单介绍,说明信息录入过程。

  打开EXCEL,新建EXCEL文档,录入学生成绩单。

  为后面的学习做准备。

  表格数据的统计

  利用公式、函数进行计算,对数据进行排序、筛选

  1、打开一个原始的成绩单表格(没有进行任何计算)。

  2、演示EXCEL中的一般函数,说明计算原则。

  3、演示对成绩单进行求总分、求平均分、排序、筛选等操作过程。

  1、观看演示,讨论自己熟悉的函数的功能,掌握要领。。

  2、动手实际操作。

  1、直接传授知识,让学生对函数计算有一个明确的意识。

  2、利用学生熟悉的数学计算方法与计算机结合起来,可以开拓学生思路,转换观念。

  布置任务,合作学习

  任务:打开已有的学生成绩花名册,利用公式、函数计算每个学生的总分、平均分、名次排列。

  小组合作完成任务

  锻炼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互相协作完成任务。

  任务延伸

  任务:统计参考学生数并计算优秀率、合格率(要求学生自己寻找方法,并给予最先成功完成任务的一组学生额外上机奖励)

  小组合作完成任务

  进一步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提高学生的自学能力,培养学生自主探究、分组合作学习的能力。

  任务点评

  根据学生的学习、操作过程,完成任务的时间、质量、合作情况做适当的分析。

  学生可以进行互评,广泛交流,学习快捷有效的学习方法,提出一些改进意见。

  考察学生利用信息技术解决问题的能力,训练学生的分析问题思维能力,拓展学生的知识面,让学生体验成功的乐趣。

  教学总结

  本节课主要学习了如何利用EXCEL电子表格对数据进行加工,如数据的计算、排序、筛选等操作。学会了在日常生活学习中根据不同的信息选择方便有效的工具对其进行加工。

  回顾所学知识

  进一步巩固加深知识的掌握。

  四、教学反思

  本节课我采用了任务驱动教学、分组教学等方法,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以学生为主体进行教学,一切从学生主体出发,让学生成为知识技能的“探究者”、难点问题的“突破者”,使学生真正的成为学习的主人。

  这堂课还是存在不足的地方,学生基础不一样,学生完成任务的时间长短不一,在课堂中,还有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没有完全调动起来;另外,对于很快完成任务的学生,没有及时给他们安排一些新任务,可以让他们依着自己的兴趣或疑惑,继续进行与任务相关的深入的探究,或者请他们作为教师的助手,去帮助学习有困难的同学,至使这些学生思想开小差或者无所事事。

信息技术教案高一 篇7

  教案摘要: 具有更高的使用价值3、信息加工一般过程2、 4、信息加工方式的变化六、 人工加工方式的特点: 所需工具较少、方法灵活、使用方便。 不足:繁琐、容易出错、费时计算机技术的发展:大大缩短了信息加工的时间,提高了信息加工精度。5、计算机信息加工一般过程①根据信息类型和加工要求选择合适的计算机软件或者自编程序②信息录入③信息加工④信息输出⑤信息存储6、计算机信息加工类型①基于程序设计的自动化信息加工②基于

  信息加工概述

  一、 教学目标:

  要求学生从总体上了解信息加工的基本知识,理解手工加工和计算机信息加工方式的异同,把握信息加工三种形态及其各自的适用范围。

  二、 课时安排:

  1课时

  三、 教学重点:

  让学生从已有的经验中总结出信息加工的一般过程

  四、 教学难点:

  理解计算机信息加工的三种形态的特征

  五、 教学方法:

  讲授法

  教学过程

  导入:前面第二章我们学习了从因特网,从网络数据库中获取信息,当我们要有效的利用获取的信息时,必须对信息进行加工,大家把书翻到第40页,看一下开头的这则故事,引出信息的加工。

  1、 信息加工的定义:信息加工是指通过判别,筛选,分类,排序,分析和研究等一系列过程,使收集到的信息成为能够满足我们需要的信息。

  2、为什么要进行信息加工?

  ①、避免真假混杂

  ②、有效地使用

  ③、具有更高的使用价值

  3、信息加工一般过程

  2、

  4、信息加工方式的变化

  六、

  人工加工方式的特点:

  所需工具较少、方法灵活、使用方便。

  不足:繁琐、容易出错、费时

  计算机技术的发展:大大缩短了信息加工的时间,提高了信息加工精度。

  5、计算机信息加工一般过程

  ①根据信息类型和加工要求选择合适的计算机软件或者自编程序

  ②信息录入

  ③信息加工

  ④信息输出

  ⑤信息存储

  6、计算机信息加工类型

  ①基于程序设计的自动化信息加工

  ②

  基于信息技术工具的人性化信息加工

  ③

  基于人工智能技术的智能化信息加工

  总结:本节主要讲了信息加工的一些基础知识

  教学反思:本节内柔多是一些概念性,记忆性的内容,比较枯燥,在讲解时在尽量结合实际生活中的例子加以解释,以求达到较好的效果。

信息技术教案高一 篇8

  一、教学目标:

  1、熟悉变速对话框及其功能;

  2、掌握刁杰音调的方法。

  二、教学重点、难点

  1、熟悉变速对话框及其功能。

  2、掌握刁杰音调的方法。

  三、教学过程

  (一)情景导入。

  “六一”儿童节快要到了,学校组织文艺汇演,班级要表演合唱《国旗,国旗真美丽》,随着原伴奏音乐练唱有好多同学感觉音调太高,唱不上去。今天,我们用AdobeAudition的功能把伴奏音乐调低,使伴奏和歌声的音调协调一致,达到更完美的演唱效果。一起试试吧!

  (二)新课教学

  1、试听音乐。打开Adobe Audition。

  2、设置变调参数。

  (1)单击【效果】菜单→【时间和间距】→【变速(进程)】;

  (2)单击【变调不变速】;

  (3)单击【转换】项下拉按钮选择【无】,其他选择保留默认值,试听;

  (4)再次单击【转换】项下的下拉按钮选择【2b】,把音高降低2个半音;

  (5)单击【试听】按钮,单击【确定】并保存文件。

  四、拓展延伸

  比率值发生了改变意味着什么?不改变长度值是什么意思?

信息技术教案高一 篇9

  【教学目标】

  1、巩固掌握创建数据库、数据表的方法,及建立表间联系的方法。

  2、让学生通过创建和运行查询,对数据进行查找、筛选和排序,体验数据检查的基本过程,加深对数据查询原理的理解。

  【教学重点】

  掌握数据库的基本操作方法。

  【教学难点】

  如何引导学生把握复习的重点和方法。

  【教学策略】

  教师利用网络多媒体教室,采用任务驱动为主的教学方法,引导学生对任务的目标、解决问题的思路进行分析,对系统的功能及使用方法进行归纳总结。教师提出问题和布置任务,由易到难,层层递进。学生操作实践的同时,教师适时进行演示和指导,对常见错误进行纠正,对学生完成任务的情况及时反馈和评价。

  【教学环境】

  采用多媒体网络计算机实验室上课,教师机具有广播功能和文件发送功能。

  【教学时间】

  1课时

  【教学过程】

  导入

  通过前几节课的模拟操作练习,同学们是否归纳出上机考试中最常出现的是题型?

  学生可能回答不知道,可能回答创建数据库。

  没错,通过模拟练习,我们发现在上机考试的第一题一般是让我们创建数据库,并建立相关数据表。

  设计意图:让学生重视数据库和数据表的创建。

  操作实践

  任务1:在d盘的access文件夹下创建一个名为“中小学信息技术大赛”的数据库,并在该数据库中新建名为“参赛选手”和“参赛学校”的数据表,表的结构设置如下:

  参赛选手表

  字段名字段类型是否主键

  选手编号文本是

  姓名文本否

  学校名称文本否

  电子邮箱文本否

  参赛学校表

  字段名字段类型是否主键

  学校名称文本是

  地址文本否

  电子邮箱文本否

  请某个同学操作演示。

  学生一起看操作演示。

  适时讲评,如果学生操作中出现错误,则指出;如果操作完全正确,则表扬。

  容易出错的地方:保存的目录是否正确

  数据库名、数据表名、字段名是否正确

  主键设置是否正确:主键的设置有几种方法?

  讲授

  access数据库是多个数据表的集合,我们可以在这些数据表之间建立一种联系,从而将各表中的数据关联起来,实施多个相关表之间的数据连接。

  操作实践

  任务2:建立参赛选手表和参赛作品表之间的联系。

  请某个同学上来操作演示一下。

  学生一起看操作演示。

  讲授

  适时讲评,如果学生操作中出现错误,则指出;如果操作完全正确,则表扬。

  在access中,利用“工具”菜单中的“关系”菜单项来建立表与表之间的联系。用来关联的两个字段的数据名通常是相同的,而参照完整性是用来保证数据的完整性。

  设计意图:让学生演示操作,由其他学生判断做对与否,教师点评,指出易错处,加深学生对此类题的理解。

  讲授

  在数据库的操作中,数据的检索是日常工作中很大的一部分,对单个表,我们可以直接通过筛选、排序来进行数据检索。

  演示:用“筛选”的功能在“参赛作品表”中查找“网页设计”作品。

  任务3:在“参赛作品表”中,用“筛选”的功能查找小学组的“网页设计”作品。

  任务4:查找小学组的“网页设计”和中学组“电子报刊”作品。

  学生实践操作

  教师适时演示和指导。

  讲授

  在“准则”中,两个条件若在同一行,表示它们之间的关系是and(与),即这些条件要同时满足;若在不同行,则它们的关系是or(或),即这些条件只要满足其中一个就可以了。比如说,要查找网页设计和电脑动画作品;查找布心小学的网页设计作品;查找一等奖和二等奖作品。

信息技术教案高一 篇10

  知识目标:让学生了解计算机的安全工作环境。

  能力目标:让学生会整理,备份数据

  情感目标:培养学生爱护电脑和养成及时备份,整理重要数据的好习惯。

  教学重点:让学生学会备份与整理重要数据。

  教学难点:如何让学生理解数据备份与整理的重要性。

  课前准备:准备一个含有多种类型文件并未整理的文件夹。

  一、环境与计算机

  师:俗话说:“金无足赤,人无完人”,电脑呢,虽然有神通广大的本领,但它呢,也有天敌。

  1、灰尘:会导致散热不畅,发生死机。(显示器屏幕上的灰尘有专门的东西擦,一般对电脑硬件比较熟悉的专业人士应每过半年)

  2、怕水:机箱受潮会导致短路,天气潮湿时要多开开电脑(先讲一下电视机的使用原理)

  3、怕热:温度太高会烧坏CPU(先问一下大家电脑的心脏是什么?)所以一般机房里都装有空调。

  4、要尽量保持电脑附近的干净整洁,特别是键盘边上要干净,不要在电脑附近吸烟。不要在键盘附近吃东西,不要把喝水的.杯子放在键盘附近。

  二、整理我的资料:

  师:请同学们帮我找出在以123命名的文件夹。

  师:是不是找一个文件夹要花费我们很多时间。看来我们有必要整理一下这个文件夹了,有同学会整理吗?

  小练习:发给大家一个含有多种类型文件的文件夹,让同学们整理好来。整理好的同学可以玩金山打字通或金山画王。

  三、保护我的资料:

  师:上节课我在C盘放了一个以我的名字命名的文件夹,里面放了备课资料,可是现在找不到了,原来是上节课某个老师以为没用删掉了,那我怎么办啊。我打开F盘看一下,里面也有一个,原来上节课我在C,F盘都放了一个,这叫什么呢?

  师:数据备份,所以我们有重要的文件呢也要备份起来。

信息技术教案高一 篇11

  【教学目标】

  1、巩固掌握创建数据库、数据表的方法,及建立表间联系的方法。

  2、让学生通过创建和运行查询,对数据进行查找、筛选和排序,体验数据检查的基本过程,加深对数据查询原理的理解。

  【教学重点】

  掌握数据库的基本操作方法。

  【教学难点】

  如何引导学生把握复习的重点和方法。

  【教学策略】

  教师利用网络多媒体教室,采用任务驱动为主的教学方法,引导学生对任务的目标、解决问题的思路进行分析,对系统的功能及使用方法进行归纳总结。教师提出问题和布置任务,由易到难,层层递进。学生操作实践的同时,教师适时进行演示和指导,对常见错误进行纠正,对学生完成任务的情况及时反馈和评价。

  【教学环境】

  采用多媒体网络计算机实验室上课,教师机具有广播功能和文件发送功能。

  【教学时间】

  1课时

  【教学过程】

  导入

  通过前几节课的模拟操作练习,同学们是否归纳出上机考试中最常出现的是题型?

  学生可能回答不知道,可能回答创建数据库。

  没错,通过模拟练习,我们发现在上机考试的第一题一般是让我们创建数据库,并建立相关数据表。

  设计意图:让学生重视数据库和数据表的创建。

  操作实践

  任务1:在d盘的access文件夹下创建一个名为“中小学信息技术大赛”的数据库,并在该数据库中新建名为“参赛选手”和“参赛学校”的数据表,表的结构设置如下:

  参赛选手表

  字段名字段类型是否主键

  选手编号文本是

  姓名文本否

  学校名称文本否

  电子邮箱文本否

  参赛学校表

  字段名字段类型是否主键

  学校名称文本是

  地址文本否

  电子邮箱文本否

  请某个同学操作演示。

  学生一起看操作演示。

  适时讲评,如果学生操作中出现错误,则指出;如果操作完全正确,则表扬。

  容易出错的地方:保存的目录是否正确

  数据库名、数据表名、字段名是否正确

  主键设置是否正确:主键的设置有几种方法?

  讲授

  access数据库是多个数据表的集合,我们可以在这些数据表之间建立一种联系,从而将各表中的数据关联起来,实施多个相关表之间的数据连接。

  操作实践

  任务2:建立参赛选手表和参赛作品表之间的联系。

  请某个同学上来操作演示一下。

  学生一起看操作演示。

  讲授

  适时讲评,如果学生操作中出现错误,则指出;如果操作完全正确,则表扬。

  在access中,利用“工具”菜单中的“关系”菜单项来建立表与表之间的联系。用来关联的两个字段的数据名通常是相同的,而参照完整性是用来保证数据的完整性。

  设计意图:让学生演示操作,由其他学生判断做对与否,教师点评,指出易错处,加深学生对此类题的理解。

  讲授

  在数据库的操作中,数据的检索是日常工作中很大的一部分,对单个表,我们可以直接通过筛选、排序来进行数据检索。

  演示:用“筛选”的功能在“参赛作品表”中查找“网页设计”作品。

  任务3:在“参赛作品表”中,用“筛选”的功能查找小学组的“网页设计”作品。

  任务4:查找小学组的“网页设计”和中学组“电子报刊”作品。

  学生实践操作

  教师适时演示和指导。

  讲授

  在“准则”中,两个条件若在同一行,表示它们之间的关系是and(与),即这些条件要同时满足;若在不同行,则它们的关系是or(或),即这些条件只要满足其中一个就可以了。比如说,要查找网页设计和电脑动画作品;查找布心小学的网页设计作品;查找一等奖和二等奖作品。

信息技术教案高一 篇12

  第六章 各就各位---数组

  一、学习目标

  1.掌握数组的声明和数组元素的引用

  2.掌握动态数组与数组重定义以及与静态数组的差别

  3.掌握利用数组进行排序、查找等操作

  4.掌握控件数组的概念以及应用

  二、教学重点

  声明数组、初始化数组以及引用各个数组元素

  三、教学难点

  数组的概念以及应用

  四、教学方法

  1.演示法。

  2.实践法。

  五、教学手段与教学媒体

  多媒体网络教室。

  六、课时安排

  1课时。

  七、教学过程

  教学内容、步骤与方法

  第一节 整装待发----认识数组

  一、概念

  例如要求一个班50名学生的平均成绩:

  下标变量si 用数组表示为:s(i)

  1、有关说明:

  (1).数组与普通变量一样,用来存放数据;

  (2).数组中的数据必须是同一类型;

  2、数组与循环结合

  for i=1 to 50

  input s(i)

  next i

  s=0

  for i=1 to 50

  s=s+s(i)

  next i

  print s/50

  end

  二、数组的建立和引用

  1、数组的建立

  (1).dim <数组名>(下标上界)

  或dim <数组名>(上界1,上界2)

  说明:

  &#;一般情况下,下标值从0开始

  如:dim a(5) 即定义了a(0)、a(1)、…、a(5);

  若要修改下标起始值,可用下面语句:

  option base n

  如:option base 1

  dim a(5)

  则定义了5个变量a(1)、a(2)、a(3)、a(4)、a(5);

  若数组下标上界不超过10则可不必用dim定义数组。

  (2)dim <数组名>(n1 to n2)

  下标值的范围:-~

  &#;数组名与变量名的定义相同;

  &#;允许在同一模块中,数组名与变量名同名,它们不代表同一对象;

  dim a(100)

  a=3

  &#;dim语句中的上界可是常数或变量、表达式;

  如: dim a(10)

  dim a(n)

  dim a(n+2)

  但变量值一定先赋值

  &#;定义全局数组

  dim shared a(50)

  &#;用dim 语句可定义变量类型

  dim <变量> as <类型>

  其中<类型>是:integer(整型)、long(长整型)、single(单精度型)、double(双精度型)、string(字符串型);

  但<变量>不能加类型定义符,如下写法是错误的:

  dim a& as long

  在用dim语句定义了一个变量类型后,该变量名后面加上类型定义符或不加类型定义符都是合法的,且代表同一个对象。例如:

  dim a as long

  a=

  a&=

  print a , a&

  end

  运行结果如下:

  

  但程序中不能再用a作其它类型的变量名。

  2、数组的引用

  &#;引用数组元素(下标变量),即在括弧中指定下标;

  &#;在程序中,数组与其它变量的使用相同,即可参与运算,可以被赋值;

  &#;在引用数组时,数组名、类型、维数以及下标的范围,应与定义时一致;

  &#;同一模块中,数组和变量可同名,但数组与数组不能同名;

  下列情况是不允许的:

  dim a(10,10)   或  dim a(50,50)

  dim a(15) dim a%(15)

  3、静态数组和动态数组

  静态数组——建立数组后,其维数和大小不能改变;

  动态数组——在程序执行教程中,可改变大小或者被释放;

  qbasic规定:在dim 语句中用常数指定下、上界的数组为静态数组,如果用变量(或表达式)指定上下界的数组为动态数组。

  (1).重定义语句

  redim <数组名>(上界)

  如:dim s(20),x(20,30)

  ……

  √redim s(50)

  ×redim x(30)

  只改变同名数组的大小,但不能改变维数;

  (2).释放数组语句

  erase <数组名>

  释放数组所占据的空间;

  例1:释放和重定义数组:

  n=10

  dim a(n)

  for i=1 to n

  a(i)=i

  print a(i);

  next i

  print

  erase a

  redim a(16)

  for i=1 to 16

  a(i)=i

  print a(i);

  next i

  print

  end

  说明:

  .如果不使用erase语句释放数组,不能用dim语句对同一个数组两次定义;

  .用redim可改变数组的大小,而不必先用erase语句释放数组;

  .无论用dim或redim定义一个与原来数组同名的数组,可以改变数组中各维的上下界,而不能改变数组的维数。

  (3).数组上、下界函数

  lbound(<数组名>,<维数>)——下界函数

  ubound(<数组名>,<维数>)——上界函数

  例:

  input n,m

  dim a(n to m)

  for i=lbound(a,1) to ubound(a,1)

  a(i)=i

  print a(i);

  next i

  print

  dim b(10,15)

  for i=1 to ubound(b,1)

  for j=1 to ubound(b,2)

  b(i,j)=10*i+j

  print b(i,j);

  next j

  next i

  print

  end

  三、数组的应用

  第二节 一字排开-----一维数组

  1、一维数组

  只有一个下标的数组。

  (1).数据统计

  例: 输入n个学生的成绩,求平均成绩。

  option base 1

  input "number of students is:";n

  dim s(n)

  for i=1 to n

  input s(i)

  sum=sum+s(i)

  next i

  aver=sum/n

  print "aver=";aver

  end

  例: 输入n个学生的学号和成绩,要求输出平均成绩和高于平均分的学生学号及成绩。

  option base 1

  input "number of students is:";n

  dim num(n),score(n)

  for i=1 to n

  input num(i),score(n)

  sum=sum+score(i)

  next i

  aver=sum/n

  print

  print "平均分是:";aver

  print

  print "高于平均分的学生有:"

  print "学号","成绩"

  for i=1 to n

  if score(i)>aver then print num(i),score(i)

  next i

  end

  (2)、数据排序

  例:从键盘输入10个数。要求按由小到大的顺序将它们打印出来;

  • 比较交换法

  a1、a2、a3、a4、a5、a6、a7、a8、a9、a10

  第一次:a1与a2、a3、a4、a5、a6、a7、a8、a9、a10比较

  第二次:a2与a3、a4、a5、a6、a7、a8、a9、a10比较

  第三次:a3与a4、a5、a6、a7、a8、a9、a10比较

  第四次:a4与a5、a6、a7、a8、a9、a10比较

  第五次:a5与a6、a7、a8、a9、a10比较

  第六次:a6与a7、a8、a9、a10比较

  第七次:a7与a8、a9、a10比较

  第八次:a8与a9、a10比较

  第九次:a9与a10比较

  option base 1

  dim a(10)

  for i=1 to 10

  input a(i)

  next i

  for i=1 to 9

  for j=i+1 to 10

  if a(i)>a(j) then swap a(i),a(j)

  next j

  next i

  for i=1 to 10

  print a(i);

  next i

  end

  6.选择法

  option base 1

  dim a(10)

  for i=1 to 10

  input a(i)

  next i

  for i=1 to 9

  k=i

  for j=i+1 to 10

  if a(k)>a(j) then k=j

  next j

  if k<>i then swap a(k),a(i)

  next i

  for i=1 to 10

  print a(i);

  next i

  end   (3).数据查找(检索) 例: 设有n个学生,每个学生的数据包括:学号、姓名、性别、年龄、平均分等;要求输入一个学号,程序输出该学生的所有数据。

  •顺序查找法

  假设:num(i)为学生学号,nam$(i)为姓名,num为查找对象。 sub search

  for i=1 to n

  if num=num(i) then

  print "num";num(i)

  print "name";nam$(i)

  exit for

  end if

  next i

  if i>n then num ;"not found"

  end sub

  •折半查找法(二分查找法);

  对按一定规律(由小到大或由大到小)排列好的数据进行检索;假设:num(i)为按从小到大排列的学生学号,nam$(i)为姓名,num为查找对象。

  sub search

  top=1

  bot=n

  find=0

  do

  mid=int((top+bot)/2)

  if num=num(mid) then

  print "num";num(i)

  print "name";nam$(i)

  find=1

  elseif num<num(mid) then

  bot=mid-1

  elseif num>num(mid) then

  top=mid+1

  end if

  loop until ((bot<top) or (find=1))

  if find=0 then num ;"not found"

  end sub

  2、二维数组

  矩阵的表示:

  aij——双下标变量 a(i,j)→二维数组

  数组定义:dim a(m,n)

  a(i,j)→b(j,i)

  例: 输出魔阵——每行、每列和对角线之和均相等。

  排列规律:

  (1)、先将“1”放在第一行当中;

  (2)、从“2”开始到n*n止,各数中每一个数存放的行比前一个数的行数减1,列数加1;

  (3)、如果上一个数的行数为1,则下一个数的行数为n(最后一行);

  (4)、当上一个数的列数为n时,下一个数的列数为1,行数减1;

  (5)、如下一个数应放的位置已被其它数占据,则下一个数放在上一个数的下面。

  四、过程中的数组参数

  1、作为下标变量

  子程序定义:sub a(x,y)

  ……

  end sub

  调用:dim t(10)

  ……

  call a(t(1),t(2))

  2、作为数组:

  定义 :

  调用 call b(p,g)

  将主程序中的p、g传给子程序中的a,b 数组传递采取“地地传递”方式。即子程序中对形象参值的修改,将会改变实参值

  教学后记:

信息技术教案高一 篇13

  一、教材分析

  本堂课的内容是山东教育出版社出版的《信息技术》第1册课本第1课的《信息以信息技术》。这一节内容对于孩子们来说理论知识偏多,“信息”及“信息技术”等的概念也比较抽象,很容易使学生产生不解或厌烦。因此教学中应注意联系学生生活实际,注意从生活素材中进行导入,精心设置疑问,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二、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目标:

  1)对信息和信息技术有感性认识

  2)明白信息及载体的关系

  3)了解信息技术的发展历程及信息技术带给人类生活的影响

  4)知道青少年如何正确利用信息技术

  2.过程与方法目标:

  利用情境创设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运用“任务驱动教学法”,使学生通过“自主探究性学习”自学教材并解决教师提出的问题,培养学生自主解决问题的能力。

  3.情感目标:

  1)意识到信息和信息技术的重要性

  2)萌发学习、应用计算机的兴趣和意识

  三、教学重难点:

  重点:信息与信息技术的含义 难点:信息与载体的关系

  课时安排:1课时

  课前准备:导学案,幻灯片课件

  四、教学过程:

信息技术教案高一 篇14

  一、教材内容分析

  本节是初中七年级信息技术的第一单元第二课,属于常识课。主要内容是介绍常用计算机的组成、计算机的硬件和软件。计算机的工作原理。

  二、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计算机的组成,计算机各部分的名称及其作用。

  难点:计算机软件的概念,

  三、课时安排:1课时

  四、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了解常用计算机的构成;

  (2)认识计算机的主机、常用的输入设备、输出设备,并了解它们的作用;

  (3)了解计算机的硬件和软件的概念;

  (4)了解主机的内部结构;

  (5)学会对一台简易的计算机进行组装操作。

  2.过程与方法

  (1)通过学生观察计算机,直观地认识组成计算机的主要设备及其作用;

  (2)通过学生之间的讨论,扩展学生自己已有的知识,使学生对计算机的基本结构及其作用有个系统的了解,让学生学会协作学习,学会自我评价的方法;

  (3)通过让学生动手对计算机进行组装,激发学生学习计算机的兴趣,并获得成功体验。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引导学生认识计算机消除学生对计算机的神秘感,激发学生学习计算机的兴趣。

  五、教学理念和方法

  本节是以知识学习为主,内容较多,而且有些还是比较抽象的,学习时要结合实物、图片进行,使一些理念性的抽象的知识转化为具体事例。使学生对所学的知识有更进一步的理解。为了让学生消除对计算机的陌生感,激发学生对计算机的兴趣,设计了以下活动。

  活动一,让学生观察打开机箱的主机。

  活动二,让学生动手操作,将一台简易的电脑组装起来。

  六、教学组织设计

  通过猜谜语引出这节课的学习内容,通过设问和图片介绍的方法,让学生认识计算机。通过让学生观察和小组讨论的方法,让学生了解计算机是由主机、输入部分、输出部分组成。通过让学生以产品介绍员的身份向同学介绍计算机各部分设备的名称和作用。通过教师讲述、让学生认识硬件和软件的概念及其作用。以小组为单位,开展装机小能手的活动,激发起学生学习计算机的兴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