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身边的文档专家,晒文网欢迎您!
当前位置:首页 > > 综合 > 正文

《黄山奇松》教案11篇

2023-08-14 18:25:32综合

《黄山奇松》教案11篇

《黄山奇松》教案

《黄山奇松》教案 篇1

  教学要求:

  学会本课生字,理解生字组成的词语。会用“屹立、郁郁苍苍”造句。

  能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课文,能背诵课文的第二自然断。

  理解课文内容,体会黄山奇松的美,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激发学生热爱祖国大好河山的思想感情。

  第一课时

  揭示课题

  板书课题。

  简介黄山。

  初读课文

  自学课文。

  1,给每个自然段标上序号。

  2,自由轻声读课文,注意读准生字、读顺句子。

  3,理解词语。

  陡崖屹立遒劲郁郁苍苍

  宾客盆景饱经风霜情有独钟

  巡视、适时指导。

  检查自学情况。

  指名试读课文。

  指导写字。

  第二课时

  检查复习

  听写词语。

  指名读课文。

  细读课文

  指名读第1自然段。

  奇松、怪石、云海、温泉的四绝的绝是什么意思?

  闻名于世是什么意思?

  为什么情有独钟?

  黄山松奇在什么地方?潇洒挺秀表现在什么地方?

  能说说黄山松的潇洒挺秀吗?

  齐读第1自然段。

  指名读第2自然段。

  第一句说了什么?

  这一句中的绝胜和那个词语的意思相同?

  第二句说了什么?

  迎客松的姿态怎么样?地位怎么样?

  陪客松的位置在哪儿?他给人们怎样的感受?

  送客松的姿态怎么样?动势怎么样?他给人们怎样的感受?

  写三大名松用了两个如同和一个好象,这是为什么?

  齐读第二自然段。

  指名读第3自然段。

  这一自然段第一句起什么作用?第2句有几个分句?

  分别说了什么?

  第三课时

  .总结课文

  这篇课文,重点写黄山松潇洒挺秀,形象独特,千姿百态,把黄山装点得更加神奇、秀美。

  指导背诵。

  听录音。

  利用板书提示,串联背诵。

  各自轻声试背。

  全班齐背。

  练习

  用屹立、郁郁苍苍造句。

  默读课文,说说黄山奇松奇在哪里?

  板书

  处处都有潇洒挺秀

  优美遒劲郁郁苍苍

  迎客枝干斜伸如同迎接

  黄山奇松玉屏楼陪客如同巨人陪同观赏

  观松独特蟠曲

  送客深出好象告别

  屹立斜出弯曲

  千姿百态仰俯卧

  状如形似

《黄山奇松》教案 篇2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指导朗读,在读中体会黄山松的美和奇。

  教学难点:在读的过程中帮助学生体会作者是怎样抓住“奇”来写黄山奇松的。

  教学准备:

  教师准备:多媒体课件。

  学生准备:收集有关黄山和黄山奇松的资料。

  教学过程:

  一、欣赏古诗,猜一猜。我说诗句,你们说出它描写的那座名山。

  1、只有天在上, 更无山与齐。 举头红日近, 回首白云低。(高俊陡峭的华山)

  2、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云遮雾罩的庐山)

  3、峨眉山月半轮秋, 影入平羌江水流。(秀丽的峨眉山)

  4、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雄伟的泰山)

  看来同学们对祖国的名山了解可真不少呀!那同学们喜欢旅游吗?现在快跟老师一起领略黄山的美景吧!请看大屏幕:

  (多媒体播放黄山画面)

  二、整体感知。

  1、 对,它说的就是享有“天下第一奇山”美称的黄山。(师板黄山)它以(奇松、怪石、云海、温泉) “四绝”闻名于世,(多媒体画面(黄山四绝))人们对“四绝”之中的什么特别情有独钟?(师板:奇松)

  2、黄山“无处不石,无石不松,无松不奇”。难怪古人说:“黄山之美始于松。”今天让我们再次进入这块美丽、神奇的土地,去触摸黄山松,去欣赏黄山松,去感受黄山松!看看黄山奇松到底“奇”在什么地方?

  三、导读,感受奇松。

  1、过渡:要想观松,最好的去处就是(玉屏楼),举目四望,玉屏楼前可以看到哪些奇松呢?

  (板书:迎客松 陪客松 送客松)

  2、教师范读第二自然段。

  要求:分别找出描写三大奇松的句子,用“”画出来。这三大奇松有什么特点?“奇”在哪里?(小组合作学习)

  品味迎客松的“奇”:

  A、品味迎客松:三大名松中,作者评价最高的又是哪棵呢?文中哪句话可以看出?

  出示:如今,这棵迎客松已经成为黄山奇松的代表,乃至整个黄山的象征了。

  师:从这句话中你感受到了什么?(一提到黄山的松树,就马上会想到——迎客松“这棵迎客松已经成为黄山奇松的代表,乃至整个黄山的象征了。”)

  B、过渡:作者为何对迎客松评价如此之高呢?迎客松到底何奇之有呢?

  (多媒体展示画面)请同学们结合资料,从课文中找出描写迎客松的句子,细细品读,体会迎客松奇在哪儿?

  交流:你能说说你是怎么理解遒劲这个词的吗?(笔直有力,粗壮雄健,有气势)能读好这个词。看到“郁郁苍苍”你仿佛看到了什么,感受到了什么?能读好这句吗?

  C、还奇在哪里?(奇在饱经风霜,生命力强)

  谁能说说“饱经风霜”这个词是什么意思?(图文结合理解)

  是啊,黄山上但凡尺把高的松树都生长了几十年,可想而知,这么高大的迎客松不知经历了多少烈日暴雨,风吹雨打!据说它已有1000多岁了。正如课文所说它饱经风霜,它顽强地活下来了,奇不奇?不仅如此,它还能长得郁郁苍苍,充满生机,奇不奇?这本身就很“奇特”,大家能把迎客松的奇给读出来吗?

  D、指导朗读:

  它就像一位历经沧桑的老人,经历了各种风风雨雨,所以读“饱经风霜”这个词时,稍慢一些,突出它的沧桑感。(指名读,男生齐读)

  这棵迎客松虽然饱经风霜,却仍然枝繁叶茂,长得蓬蓬勃勃,多像一个充满活力的少年啊!(指名读女生齐读)

  (师生齐读)如今,这棵迎客松已经成为黄山奇松的代表,乃至整个黄山的象征了。

  E、“迎客松的奇还表现在哪里?”

  出示:“它有一丛青翠的枝干斜伸出去,如同好客的主人伸出手臂,热情地欢迎宾客的到来。”

  这句话运用什么修辞手法?

  表演感悟:同学们,请伸出手臂,再看看图,这一丛斜伸出去的枝干,像不像主人的手臂?所以人们把它叫做“迎客松”。好客的迎客松正翘首盼望热情地欢迎我们的到来呢?它会说哪些欢迎词?(学生热情交流欢迎词,并加上动作)

  喜欢迎客松的同学一起站起来让我们伸出热情的手臂,大声地说:我们欢迎您!

  师生再读:如今,这棵迎客松已经成为黄山奇松的代表,乃至整个黄山的象征了。

  F、你觉得这是一棵怎样的迎客松呢?

  是呀!它仅仅是一棵松树吗?它简直就是一个活生生的人呀!这不仅是黄山松的热情,而且是黄山的热情,是整个黄山人的热情。

  品味陪客松的“奇”:

  A、再被迎客松热情的迎上去之后,谁来陪同我们游览黄山风光?(陪客松)

  那他有奇在哪里呢?

  B、陪客松的什么特点?(抓“绿色的巨人”体会陪客松的高大挺拔、苍翠茂盛。)

  同学们,陪客松正伸展那宽大的肩膀,遮挡住炎炎烈日,陪同游人观赏美丽的黄山风光。博大的胸怀,无私的奉献的精神值得我们每个人向它学习。

  C、如果你是你就是那颗陪客松,你会对游客们书写什么呢?

  品味送客松的“奇”:

  A、 黄山松真神奇呀!当游客饱览美丽的黄山风光后,接着送客松来向游客

  依依不舍地告别。

  B、瞧,这就是送客松,觉得它长得怎样?找出描写送客松的句子,默读。再读写迎客松的句子,比较这两棵松最大的不同是什么。

  C、送客松正跟游客告别,多么依依不舍啊,想象一下,它会对游客说些什么?(学生展开想象说说告别的话)

  小结:

  三大名松的确美,的确奇,美在姿态奇特,更奇在它们仿佛通了灵性,好像成了黄山的主人:有的伸出手臂,把你迎上山;有的伴你左右,陪你看风景;还有的送你下山,伸出长手臂,向你告别!真是奇松啊!相信同学们也一定对黄山奇松情有独钟了吧!让我们再来读一读,感受黄山奇松的神奇魅力。 (齐读第二段)

  3、比赛背诵,加深印象

  请同学们抓紧时间把这段话背下来,把这最具有代表性的三棵松印在我们的脑海里。我们来比一比,看看谁背得最快最熟练。

  4 、欣赏黄山的奇松。

  A、黄山七十二峰处处都有青松点燃,它们如一支支神奇的画笔,把五百里黄山抹上了生命的色彩。请欣赏!(出示一组图片)

  B、齐读第三自然段。

  这么多的.奇松翠柏,它们或,或,或;或,或,或;它们有的,有的。黄山奇松装点着黄山,使得黄山更加,更加。

  C、想象说话:

  黄山松千姿百态,有的像( ),有的如同( ),有的仿佛( ),有的状如( )……

  三、拓展训练,创意广告词:

  咸阳的旅行社准备 “黄山七日游”,请你写一句广告词。

  四、总结全文。

  美丽的黄山,是中国的瑰宝;神奇的黄山,是全世界的奇观;梦幻般的黄山,是大自然的骄子!黄山正敞开双臂欢迎我们!黄山松的姿态真美哟,美的让人称奇,奇的让人叫绝。难怪旅行家徐霞客两次游览黄山后,写下了这样的名句:五岳归来不看山,黄山归来不看岳。

  五、作业

  我们感受了三大名松又欣赏了这么多松树,同学们一定按捺不住心中的激动想一吐为快。请你来当回小作家,选择你喜欢的几棵松树仔细观察、大胆想象,写一段话。

  六、板书设计

  16、黄山奇松

  迎  陪  送

  客  客  客 千 姿 百 态

  松 松 松

《黄山奇松》教案 篇3

  一、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能力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第二自然段。

  2、会写本课六个生字,理解新词语的意思。

  3、会用“屹立”“饱经风霜”造句。

  4、理解课文内容,感受黄山松的奇美,培养审美情趣,激发学生对祖国大好河山的热爱之情。

  5、了解一般写景散文的写作思路和构思方法,学习和应用从不同角度描写景物和变换角度表现景物的方法。

  (二)过程与方法

  1、利用多媒体创设情景,揭示课题。

  2、引导学生品读、感悟、想象,用各种方式激起学生诵读的兴趣,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能力。

  3、为了促进学生的主体作用,培养创造精神,教学活动中可将看图、看书、训练融入质疑、梳疑、解疑的过程中,让学生充分动起来。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感受黄山奇松的奇特、景色的优美,增强热爱大自然的感情,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

  2、从课文中理解人与自然的关系,培养热爱自然、保护环境的意识。

  二、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指导朗读,在读中体会黄山松的美和奇。

  教学难点:在读的过程中帮助学生体会作者是怎样抓住“奇”来写黄山奇松的。

  三、教学准备:

  教师准备:多媒体课件

  学生准备:收集有关黄山的资料

  第二课时

  教学过程:

  (一)复习巩固,引入情景。

  1、孩子们,你们是否听说过过一句话:“五岳归来不看山,黄山归来不看岳”呢?能说说这句话是什么意思?

  生:去过五岳就不想去看其它山了,去过黄山就不想去看五岳了。

  师:对,它说的就是享有“天下第一奇山”美称的黄山。板书:黄山,以奇松、怪石、云海、温泉) “四绝”闻名于世,(多媒体画面(黄山四绝))人们对“四绝”之中的什么特别情有独钟?板书:齐松

  2、黄山“无处不石,无石不松,无松不奇”。难怪古人说:“黄山之美始于松。”今天让我们再次进入这块美丽、神奇的土地,去触摸黄山松,去欣赏黄山松,去感受黄山松!看看黄山奇松到底“奇”在什么地方?

  (二)导读,感受奇松。

  1、过渡:要想观松,最好的去处就是(玉屏楼),举目四望,玉屏楼前可以看到哪些奇松呢?(板书:迎客松 陪客松 送客松)

  2、读第二自然段,分别找出描写这三大奇松的句子,用( )表示出来。这三大奇松有什么特点?“奇”在哪里?

  3、小组合作学习。

  4、讨论交流。

  (1)品味迎客松

  三大名松中,作者评价最高的又是哪棵呢?文中哪句话可以看出?出示:如今,这棵迎客松已经成为黄山奇松的代表,乃至整个黄山的象征了。

  过渡:作者为何对迎客松评价如此之高呢?迎客松到底何奇之有呢?瞧,(多媒体展示画面)这就是黄山第一名松迎客松,请同学们结合资料,从课文中找出描写迎客松的句子,细细品读,体会迎客松奇在哪儿?

  (2)风撼不动它,雪压不断它,它仍然那么根深叶茂,四季常青,郁郁苍苍,充满生机。更难得的是它还那么潇洒、挺秀,真是一棵奇树!再读。

  (3)就像一位历经沧桑的老人,经历了各种风风雨雨,所以读“饱经风霜”这个词时,稍慢一些,突出它的沧桑感。

  这棵迎客松虽然饱经风霜,却仍然枝繁叶茂,长得蓬蓬勃勃,多像一个充满活力的少年啊!正因为这样,再读:如今,这棵迎客松已经成为黄山奇松的代表,乃至整个黄山的象征了。

  三奇

  (1) 热情好客

  “迎客松的.奇还表现在哪里?”

  出示:“它有一丛青翠的枝干斜伸出去,如同好客的主人伸出手臂,热情地欢迎宾客的到来。”这句话运用什么修辞手法?

  喜欢迎客松的同学一起站起来(停顿),伸出你热情的手臂,大声地说:各位宾客欢迎你们!

  通过朗读把你对迎客松的喜爱和赞美之情表达出来。再读:如今,这棵迎客松已经成为黄山奇松的代表,乃至整个黄山的象征了。学到这儿,你觉得这是一棵怎样的迎客松呢?

  填空:( )的迎客松(不屈不挠生机勃勃热情好客) 对,它是我们中华民族不屈不挠、生机勃勃、热情好客的象征啊!

  由此,我想到了在作者的笔下,它仅仅是一棵松树吗?它简直就是一个活生生的人呀!这不仅是黄山松的热情,而且是黄山的热情,是整个黄山人的热情。你能饱满着这种情感,把迎客松的姿态优美、勃勃生机、热情洋溢读出来吗?

  (2)陪客松奇美

  再被迎客松热情的迎上去之后,谁来陪同我们游览黄山风光?(陪客松)那他有奇在哪里呢?出示:比喻句

  从这个比喻中我们能感受到陪客松的什么特点?(抓“绿色的巨人”体会陪客松的高大挺拔、苍翠茂盛。) 如果陪客松会说话,它会对游客说些什么?

  ( 3 )送客松

  日暮降临,观赏完美丽的黄山风光,我们也该回家了。这时,谁又与你依依不舍地道别呢?(送客松)你觉得它的神奇之处在哪儿呢?从图上我们可以看到它的枝干是弯弯曲曲的,就像什么呢?(“天然盆景”)

  有一首诗写得好:岩前倩影侧枝伸,青翠容颜满目春。黄海大夫真好客,天天挥手送游人。多么热情的送客松啊,像在挥手告别,又仿佛在作揖送客,又俨然在伸手挽留。它对远去的游客说些什么?

  小结:三大名松的确美,的确奇,美在姿态奇特,更奇在它们仿佛通了灵性,好像成了黄山的主人:有的伸出手臂,把你迎上山;有的伴你左右,陪你看风景;还有的送你下山,伸出长手臂,向你告别!真是奇松啊!相信同学们也一定对黄山奇松情有独钟了吧!让我们伴着美妙的音乐在一起把读一读,感受黄山奇松的神奇魅力。

  (三)观看黄山松图片集,升华情感。

  1、孩子们,玉屏楼前的这三棵奇松最具代表性,其实黄山“无处不石,无石不松,无松不奇”让我们读读第三小节,看看善读书的你们会有什么新的发现?

  2、结合欣赏到的图片,想象说话:

  黄山松美丽的倩影一定深深地留在了你的脑海里,试着完成以下练习:

  黄山松千姿百态,有的像( ),有的如同( ),有的仿佛( ),有的状如( )……

  (四)小结。

  课文学完了,回顾我们上课前的问题,你有答案了吗?黄山松奇不奇?(改板书“?”为“!”)

  (五)作业设计。

  1、当一次小导游,给爸爸妈妈绍黄山奇松。让他们“无须跋山涉水,黄山胜境一览无余”。

  2、黄山奇松真是别有情趣,请你任选一个画面,用你细致的观察、丰富的想象让这美丽的松树动起来、活起来。请把你看到的、想到的写下来。

《黄山奇松》教案 篇4

  教学目标:

  1、能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第二自然段。

  2、通过语言文字感受黄山松的奇美,激发学生对祖国大好河山的热爱之情。

  教学重点:

  在赏析课文语言文字的同时感受黄山奇松的奇美。

  教学难点:

  感悟迎客松、陪客松、送客松的姿态美。

  教具准备:相关课件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

  美丽的黄山吸引了成千上万的游客前来观光,是因为黄山以“四绝”闻名于世,人们对谁最情有独钟?(奇松)。今天我们就来感受一下黄山松的奇特。

  二、赏析课文

  1、到黄山观奇松,最好的观赏点在哪呢?

  指读第二节第一句。(课件:玉屏楼)

  2、是啊!玉屏楼是黄山最妙的观松处,当你在玉屏楼上,会看到哪些奇松?快速读第二自然段。

  生回答。

  教师板书:迎客松、陪客松、送客松

  3、同学们再好好地品味一下课文第二自然段,用“ ”分别划出描写迎客松、陪客松、送客松的句子。

  4、划好了吗?谁愿意来读一读。

  (1)课件出示迎客松。

  学生欣赏

  这棵迎客松是什么样的?指名说。

  这句把什么比做什么?同学们,你们一起来做做这棵迎客松,舒展你的身姿,用热情的话语,欢迎游客到来。

  这句话实际上就写出迎客松的奇特所在。(板书:好客的主人)你能读出迎客松的这种热情吗?(指名读)

  (2)投影出示句子,指导朗读:

  多么优美、多么遒劲的迎客松啊,读了这几句话,有的同学早就跃跃欲试了,能把你想说的告诉大家吗?

  (3)学生交流

  (4)投影出示:如今,这棵迎客松已经成为黄山奇松的代表,乃至整个黄山的象征了。

  知道为什么称它为迎客松吗?读句子,完成填空。(课件:填空)

  黄山松千姿百态,形态各异。人们只要一提到黄山奇松,就不由地会想起——迎客松。实际上这句话还清楚地告诉我们,迎客松不光代表着黄山奇松,它还象征着整个黄山。

  投影出示:人们提到黄山就会想到,看到迎客松就会想起。

  同学们,现在这句话理解了吗?能读好吗?

  你们还在哪些地方看到过迎客松?师小结:迎客松不仅是黄山奇松的代表,是黄山的象征,更是国之瑰宝,它已经成为中华民族热情好客的象征了。

  朗读指导:大家试着再读一读。(自由读、齐读)

  5、欣赏完迎客松,我们再来欣赏一下陪客松和送客松。请同学们自由读描写这两大奇松的句子。感受一下它们的奇特。

  6、交流。

  (1)出示陪客松或送客松图片,猜猜这是什么松?你根据什么来判断?再读课文,准备一下,将理由说得更充分一点。尽量地用书上的语言。(板书:绿色的巨人、天然盆景)

  (2)交流:相机理解“绿色的巨人、天然盆景”等词语。

  小结:这就是陪客松、送客松的奇特所在。

  (3)完成填空:

  因为( ),所以人们称这棵松为“陪客松”。

  因为( ),所以人们称这棵松为“陪客松”。

  朗读指导:能通过你的朗读表现出来吗?指名读。

  小结:黄山奇松之所以那么有名,是因为它的奇特,三大名松名字是由于它们的形状而得名,是人们赋予它的。

  7、学生欣赏课件出示的黄山美景,并伴有二胡曲《听松》。

  8、指导学生说话:

  (1)看了这些图片此时你想说什么?(板书:千姿百态)

  (2)这段话主要讲了黄山上有许多许多千姿百态的奇松,文中的省略号有什么作用?还会有些什么样子的松树呢?

  如果你就是一棵黄山松,你会是什么样子的呢?

  完成想象说话。

  三、课外拓展。课件出示:四绝

  黄山不仅是松的海洋,还是石之海,云之海,泉之海,花之海,同学们课前已经能够自由组合成学习小组,搜集了不少黄山的.资料,下面就请各小组派代表为大家作补充介绍。

  (学生代表介绍,图片配文字说明)

  四、总结

  同学的介绍,使我们对黄山有了更多的了解。黄山无石不奇,无松不奇,在云雾中,石的形态,树的身影,婀娜多姿,若隐若现,再配上丁冬的泉水,姹紫的杜鹃花,真可谓是人间仙境,令人心驰神往。大自然的这般鬼斧神工,怎能不让我们喜爱之极、发出赞叹呢!明代著名的旅行家徐霞客两次游览黄山后,发出了这样的感慨:“五岳归来不看山,黄山归来不看岳”。大家想不想亲自到黄山去走一走,看一看啊!同学们回去可以把这美丽奇特的黄山风光介绍给你的父母,说不定他们一心动,暑假就带你们去看奇松,观云海,赏怪石,泡温泉呢!

  五、作业

  1、背诵课文第二自然段。

  2、上网查找有关黄山松的资料。

  板书

  迎客松 好客的主人

  黄山奇松 陪客松 绿色的巨人 千姿百态

  送客松 天然盆景

《黄山奇松》教案 篇5

  一、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能力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第二自然段。

  2、会写本课六个生字,理解新词语的意思。

  3、会用“屹立”“饱经风霜”造句。

  4、理解课文内容,感受黄山松的奇美,培养审美情趣,激发学生对祖国大好河山的热爱之情。

  5、了解一般写景散文的写作思路和构思方法,学习和应用从不同角度描写景物和变换角度表现景物的方法。

(二)过程与方法

  1、利用多媒体创设情景,揭示课题。

  2、引导学生品读、感悟、想象,用各种方式激起学生诵读的兴趣,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能力。

  3、为了促进学生的主体作用,培养创造精神,教学活动中可将看图、看书、训练融入质疑、梳疑、解疑的过程中,让学生充分动起来。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感受黄山奇松的奇特、景色的优美,增强热爱大自然的感情,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

  2、从课文中理解人与自然的关系,培养热爱自然、保护环境的意识。

  二、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指导朗读,在读中体会黄山松的美和奇。

  教学难点:在读的过程中帮助学生体会作者是怎样抓住“奇”来写黄山奇松的。

  三、教学准备:

  教师准备:多媒体课件

  学生准备:收集有关黄山的资料

  第二课时

  教学过程:

(一)复习巩固,引入情景。

  1、孩子们,你们是否听说过过一句话:“五岳归来不看山,黄山归来不看岳”呢?能说说这句话是什么意思?

  生:去过五岳就不想去看其它山了,去过黄山就不想去看五岳了。

  师:对,它说的就是享有“天下第一奇山”美称的黄山。板书:黄山,以奇松、怪石、云海、温泉)“四绝”闻名于世,(多媒体画面(黄山四绝))人们对“四绝”之中的什么特别情有独钟?板书:齐松

  2、黄山“无处不石,无石不松,无松不奇”。难怪古人说:“黄山之美始于松。”今天让我们再次进入这块美丽、神奇的土地,去触摸黄山松,去欣赏黄山松,去感受黄山松!看看黄山奇松到底“奇”在什么地方?

(二)导读,感受奇松。

  1、过渡:要想观松,最好的去处就是(玉屏楼),举目四望,玉屏楼前可以看到哪些奇松呢?(板书:迎客松 陪客松 送客松)

  2、读第二自然段,分别找出描写这三大奇松的句子,用()表示出来。这三大奇松有什么特点?“奇”在哪里?

  3、小组合作学习。

  4、讨论交流。

(1)品味迎客松

  三大名松中,作者评价最高的又是哪棵呢?文中哪句话可以看出?出示:如今,这棵迎客松已经成为黄山奇松的代表,乃至整个黄山的象征了。

  过渡:作者为何对迎客松评价如此之高呢?迎客松到底何奇之有呢?瞧,(多媒体展示画面)这就是黄山第一名松迎客松,请同学们结合资料,从课文中找出描写迎客松的句子,细细品读,体会迎客松奇在哪儿?

(2)风撼不动它,雪压不断它,它仍然那么根深叶茂,四季常青,郁郁苍苍,充满生机。更难得的是它还那么潇洒、挺秀,真是一棵奇树!再读。

(3)就像一位历经沧桑的老人,经历了各种风风雨雨,所以读“饱经风霜”这个词时,稍慢一些,突出它的沧桑感。

  这棵迎客松虽然饱经风霜,却仍然枝繁叶茂,长得蓬蓬勃勃,多像一个充满活力的少年啊!正因为这样,再读:如今,这棵迎客松已经成为黄山奇松的代表,乃至整个黄山的象征了。

  三奇

(1)热情好客

“迎客松的奇还表现在哪里?”

  出示:“它有一丛青翠的枝干斜伸出去,如同好客的主人伸出手臂,热情地欢迎宾客的到来。”这句话运用什么修辞手法?

  喜欢迎客松的同学一起站起来(停顿),伸出你热情的手臂,大声地说:各位宾客欢迎你们!

  通过朗读把你对迎客松的喜爱和赞美之情表达出来。再读:如今,这棵迎客松已经成为黄山奇松的代表,乃至整个黄山的象征了。学到这儿,你觉得这是一棵怎样的.迎客松呢?

  填空:()的迎客松(不屈不挠生机勃勃热情好客)对,它是我们中华民族不屈不挠、生机勃勃、热情好客的象征啊!

  由此,我想到了在作者的笔下,它仅仅是一棵松树吗?它简直就是一个活生生的人呀!这不仅是黄山松的热情,而且是黄山的热情,是整个黄山人的热情。你能饱满着这种情感,把迎客松的姿态优美、勃勃生机、热情洋溢读出来吗?

(2)陪客松奇美

  再被迎客松热情的迎上去之后,谁来陪同我们游览黄山风光?(陪客松)那他有奇在哪里呢?出示:比喻句

  从这个比喻中我们能感受到陪客松的什么特点?(抓“绿色的巨人”体会陪客松的高大挺拔、苍翠茂盛。)如果陪客松会说话,它会对游客说些什么?

(3)送客松

  日暮降临,观赏完美丽的黄山风光,我们也该回家了。这时,谁又与你依依不舍地道别呢?(送客松)你觉得它的神奇之处在哪儿呢?从图上我们可以看到它的枝干是弯弯曲曲的,就像什么呢?(“天然盆景”)

  有一首诗写得好:岩前倩影侧枝伸,青翠容颜满目春。黄海大夫真好客,天天挥手送游人。多么热情的送客松啊,像在挥手告别,又仿佛在作揖送客,又俨然在伸手挽留。它对远去的游客说些什么?

  小结:三大名松的确美,的确奇,美在姿态奇特,更奇在它们仿佛通了灵性,好像成了黄山的主人:有的伸出手臂,把你迎上山;有的伴你左右,陪你看风景;还有的送你下山,伸出长手臂,向你告别!真是奇松啊!相信同学们也一定对黄山奇松情有独钟了吧!让我们伴着美妙的音乐在一起把读一读,感受黄山奇松的神奇魅力。

(三)观看黄山松图片集,升华情感。

  1、孩子们,玉屏楼前的这三棵奇松最具代表性,其实黄山“无处不石,无石不松,无松不奇”让我们读读第三小节,看看善读书的你们会有什么新的发现?

  2、结合欣赏到的图片,想象说话:

  黄山松美丽的倩影一定深深地留在了你的脑海里,试着完成以下练习:

  黄山松千姿百态,有的像(),有的如同(),有的仿佛(),有的状如()……

(四)小结。

  课文学完了,回顾我们上课前的问题,你有答案了吗?黄山松奇不奇?(改板书“?”为“!”)

(五)作业设计。

  1、当一次小导游,给爸爸妈妈绍黄山奇松。让他们“无须跋山涉水,黄山胜境一览无余”。

  2、黄山奇松真是别有情趣,请你任选一个画面,用你细致的观察、丰富的想象让这美丽的松树动起来、活起来。请把你看到的、想到的写下来。

《黄山奇松》教案 篇6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学会本课6个生字,理解部分新词的意思。

  2、指导学生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3、整体感知课文内容,初步感受黄山松的奇美。

  【教学重点】

  指导学生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教学难点】

  学会概括本课的主要内容。

  【教学方法】

  情景教学法,合作探究法等。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揭题导入。

  1、出示黄山图片,师:面对这茫茫的云海,嶙峋的怪石,苍翠的树木,明代著名的地理学家、旅行家徐霞客曾有过这样的感慨:(幻灯出示)

  2、▲ 五岳归来不看山,黄山归来不看岳。----(明)徐霞客

  3、通过前期的语文综合性学习,你对黄山有哪些了解?生自由说,引入欣赏“黄山四绝”图片,(点明:在四绝之中,人们对黄山奇松情有独钟。)

  4、▲ 板书课题,指导读题并质疑。

  (你读懂了什么?你还想知道些什么?)

  今天我们就来一起领略一下黄山松的奇美。先扫清字词障碍。

  设计意图:旨在引导学生通过前期的预习和自身生活知识的积累,有效带动课堂学习兴趣的激发。

  二、合作探究,学习字词。

  1、出示生字:

  誉 陡 屏 宾 屹 卧

  ①小组合作学习。

  ②提醒区别“宾”“屏”的读音

  2、指导写字。

  (1)出示生字投影。

  (2)观察,你认为哪个字最难写?重点指导:卧、誉(引导分析笔顺、结构等)

  (3)师范写,学生描红。

  (4)听写检查,评讲。

  3、由词入句,指导朗读。

  (幻灯出示)情有独钟 郁郁苍苍 姿态优美

  饱经风霜 枝干遒劲 充满生机

  千姿百态 潇洒挺秀 神奇秀美

  ①各形式读,及时纠正。

  ②读了这些词语,你有什么发现吗?

  4、我们试着将词语放回课文,一起来朗读课文。

  分节赛读课文(及时正音,指导读难读的句子)。

  设计意图:高年级的生字教学以学生的自学为主体,生生之间的合作学习能有效地增强生字的记忆和运用。

  三、通读全文,整体感知。

  1、生分段朗读,初步感知课文的大意。

  2、师指导朗读。

  3、生默读课文,说说课文重点描写了什么?(概括时要简洁、准确,引导归纳大致内容)

  师边听回答边板书:

  迎客松

  陪客松

  送客松

  千姿百态

  4、再读课文。

  四、联系背诵,布置作业。

  1、背诵自己最为喜欢的奇松文段。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想想黄山奇松“奇”在何处。

  板书

  16、黄山奇松

  迎客松

  陪客松

  送客松

  千姿百态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理解重点词语的含义。

  实践目标:通过朗读、赏析感悟课文内容,了解黄山奇松的特点。

  情感目标:培养审美情趣,激发学生对祖国大好山河的热爱之情。

  【教学重难点】

  重点:通过朗读体会黄山松的奇和美。

  难点:引领学生体会作者是怎样抓住“奇”来写黄山奇松的。

  【教学方法】

  情景创设法、合作探究法、讲读法等

  【教学准备】

  PPT课件

  开展语文综合性学习,搜集《黄山奇松》的资料(图片、视频等),进一步了解黄山奇松。

  【教学过程】

  一、情境引入

  1、出示“五岳归来不看山,黄山归来不看岳”,你知道这句诗赞美的是哪座名山吗?(黄山)你对黄山有哪些了解?指名说。

  2、欣赏“黄山风光”视频。

  设计意图:叶圣陶曾说:“作者胸有境,入境始觉亲。”作者写文章,胸中有境才能妙笔生花;学生学习课文,入境才能情真意切。这里利用视频资料,由景入情,以情观景,启发想象,步入情境。通过多媒体手段创设课文的情境和教师充满激情的语言,唤起学生已有的生活体验和情感积淀,启动情感。

  3、看来,刚才大家已经深深地被黄山的风光吸引了,那么,在这美丽的黄山之中,最让人们情有独钟的是什么呢?大家知道吗?

  出示课题,引出“黄山奇松”

  这也是我们今天要学的课文,首先请齐读课题。读了课题,你知道了这篇课文主要讲了什么吗?指名说。

  今天就让我们走进黄山松,去欣赏黄山松,感受黄山山松的奇美!

  4、出示第一段,齐读

  你读出了什么?

  出示四绝图片。

  设计意图:展示黄山“四绝”图片,复习了“黄山四绝”所指,形象快捷地让学生对黄山有了具体、生动的印象,激起学生想了解黄山的兴趣。

  理解词语:情有独钟、陡崖、潇洒、挺秀等

  让我们美美地读读第一段。

  二、激情导读,感受奇松。

  1、 要看奇松,最好的去处就是被明代著名旅行家徐霞客称为“黄山绝胜处”的玉屏楼了,让我们登上玉屏楼吧! 出示图片。

  2、玉屏楼前可以看到哪些奇松呢?自由读第2自然段,指名说

  3、 小组合作学习:找出描写三棵奇松特点的语句。

  (1)品味迎客松

  ①小组代表汇报,出示“迎客松文段”,齐读。

  ②迎客松奇在哪里?出示句子“迎客松姿态优美,枝干遒劲,虽然饱经风霜,却仍然郁郁苍苍,充满生机。”,品读。

  ③一奇在姿态,理解 “遒劲 ”

  ④二奇在历史悠久、生命力强 ,理解“饱经风霜”,出示老人图片。

  “饱经风霜”是本课需要重点理解的一个成语,对于阅历较浅的城市学生来说,比较难理解,采用以图解词的方法,可以让学生很直观、形象建立对词语的印象,从而让学生深刻体会到黄山松在生长过程中历经了很多艰难险阻。

  用“饱经风霜”说一句话。指名说。

  这棵迎客松在成长过程中历经了多少艰辛啊,风吹不倒它,雪压不断它,它仍然郁郁苍苍,充满生机,真是一棵奇树!再读句子。指名读,男生读,女生读。全班齐读。 ⑤三奇在热情好客

  出示句子:“它有一丛青翠的.枝干斜伸出去,如同好客的主人伸出手臂,热情地欢迎宾客的到来。”

  这句话运用什么修辞手法?

  好客的迎客松正热情欢迎我们的到来呢,它会说哪些欢迎词?学生交流发言,并加上动作。

  同学一起站起来,学一学迎客松,伸出你热情的手臂,表演读这句话。

  ⑥迎客松多好客热情啊!正因为这样,再读:如今,这棵迎客松已经成为黄山奇松的代表,乃至整个黄山的象征了。

  理解“象征”(代表,最重要的,突出了中国传统文化--好客)

  ⑦学到这,我们不禁赞叹——(出示诗歌,齐读)“奇松傲立玉屏前,阅尽沧桑色更鲜。双臂垂迎天下客,包容四海寿千年。 ”

  设计意图:课外诗歌的出示,拓展了学生的课外知识面,增加了诗词句的积累,声情并茂地朗读,使黄山松的形象也因此更显高大。

  (2)感受陪客、送客松

  ①小组代表汇报,出示“迎客松文段”,齐读。

  读完,你发现了什么?陪客松有什么特点?

  “绿色的巨人”使用了什么修辞手法?

  “绿色的巨人”突出了陪客松的高大、挺拔、茂盛。

  通过朗读来表现。指名读,全班读。

  看,陪客松正陪同游人观赏美丽的黄山风光, 如果陪客松会说话,它会对游客说些什么呢?(学生说话)

  ②小组代表汇报,出示“送客松文段”,齐读。

  送客松 ——小组代表汇报,出示送客松文段

  出示图片,观察一下送客松有什么特点?

  理解“蟠曲”、“天然盆景”。

  用朗读体会它的美,小组读,全班读。

  师小结:三大名松的确美,的确奇,美在姿态奇特,更奇在它们仿佛通了灵性,好像成了黄山的主人:有的伸出手臂,把你迎上山;有的伴你左右,陪你看风景;还有的送你下山,伸出长手臂,向你告别!真是奇松啊!

  相信同学们也一定对黄山奇松情有独钟了吧!让我们再读一读第二段,感受黄山奇松的神奇魅力。

  4、争当小导游:介绍三大奇松。

  设计意图:本次小导游练习,既是对前文学习的一个回顾、总结,又再次引起学生心灵的震撼和情感的共鸣,锻炼了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还落实了课后第一题的背诵任务,减轻了学生课下学习压力。

  三、总结拓展

  1、玉屏楼前的这三棵奇松最具代表性,其实黄山上还有许许多多千姿百态的奇松。出示最后一段,齐读。

  2、“屹立”这个词是什么意思呢?谁给我们做个动作看看。一生表演动作。

  3、大家想看看这些千姿百态的松树吗?

  播放松树图片,边展示图片,师边解读。

  4、看完了图片,再来读读这一段,读出黄山松的千姿百态。

  指名读,全班齐读。

  5、这段话里有一个符号,(手指省略号)它有什么作用呢? (省略了松树的其他形态)

  6、那你还能想到松树的哪些形态呢?指名说。

  设计意图:此处是一个培养学生创造性想象能力的切入口。学生在轻松、充满美感的教学氛围中欣赏着一幅幅的奇松图,脑中会想象出更多不同姿态的松树形象,极大丰富了课文内容,激励学生放飞想象。又引领学生揣摩、借鉴了作者所运用的表达方法。

  7、在课前的语文综合性学习中,有同学也搜集了一些黄山松的图片,一起欣赏下吧!播放松树图片,师解读。

  设计意图:高年级的学生已具备一定的综合实践能力,通过课前的语文综合性学习,学生对黄山奇松充满好奇,积极搜寻黄山松的课外图片。课堂上的交流一方面是了解学生的课外实践情况,另一方面开阔学生的眼界,把学生带入“奇松”世界。

  这些松树可真是千姿百态啊!让我们再读一读最后一段吧,再次感受黄山松的千姿百态。(齐读)

  8、出示课堂小练

  关于黄山,真有说不尽的美景,道不完的神奇,中山某旅行社准备开辟“中山——黄山”的游览线路,请你为旅游公司设计一条“有创意又吸引游客”的广告词。先和同桌讨论一下,再写下来。

  全班交流。

  9、总结全文:同学们,我们今天真有眼福,有幸欣赏到了千姿百态的黄山松,并感受到了它的奇美。希望同学们有机会能亲眼看看黄山的奇松,浏览大自然的美景,感受祖国山河的美。

  板书 黄山奇松

  千 迎客松 优美遒劲

  姿

  百 陪客松 绿色巨人

  态

  送客松 天然盆景

《黄山奇松》教案 篇7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景,激情导入

  出示投影,听音乐,谈话导入

  师:我们曾经领略过桂林的山水,感受它山奇水秀的特点;我们也曾到过大兴安岭,来感受到“目及所及,哪里都是绿”的特点。今天,我带你们来到黄山,欣赏这里的.奇松。你们将又会有什么样的感觉呢?

  (评析:首先利用各种教学设备把学生的注意力吸引过来,如电脑上播放黄山的风光,播放优美的旋律,再加上老师深情并茂的进行对比――把黄山奇松与桂林、大兴安岭进行对比,学生在观赏黄山风光的同时便会迫不及待地想,到底黄山奇松“奇”在哪里呢?在不知不觉中已被教师紧紧地抓住了思考兴趣。)

  二、整体感知课文

  1、自学生字新词的音、形、义。

  (评析:在本环节中,教师要求学生用小组学习的方法,并交流各组的学习心得,即如何才能更好地记住生字词。充分发挥了学生的自主性,并充分肯定了合作精神,这样有利于培养学生自己寻找方法解决问题的能力。)

  2、初步感知课文(谈悟得,提疑问)

  师:同学们,请你们听着音乐来谈一谈,你们读懂了什么?还有哪些地方不明白?

  (评析:叶圣陶先生说:“学语文主要靠学生自己读书,自己领悟。这仪环节中,教师完全防开以往的你教我学的方式,而是让学生在音乐中去读,去学,去感悟,去质疑。)

  生:我知道了黄山被誉为“天下第一奇山”。

  生:我知道了人们对黄山奇松情有独钟。

  生:我知道黄山松中有三大名松,分别是“迎客松、陪客松、送客松”。

  生:黄山松千姿百态,神奇秀美。

  (评析:学生畅谈他们通过自己读课文所明白的课文内容,其发言的欲望被激发的淋漓尽致。训练了他们表达自己意思的能力,充分调动了他们学习的主动性。)

  3、提出疑问:游人为什么把“陪客松”比作“天然盆景”?

  它向山下伸出长长的“手臂”?

  “迎客”、“陪客”、“送客”为什么被称为三大名松?

  黄山松“奇”在哪里?

  (评析:由于班里的气氛强调学生为主体,所以在这一环节中,学生也大胆地提出了自己不明白的地方,而此时教师也在软片上写出这些比较重要的问题,让学生感受到自己受到重视,并表扬学生问题提得好,有利于学生在以后阅读中能大胆地提出问题,培养了学生的质疑能力。

  三、强化读的训练,领略黄山奇松的美丽风光。

  1、质疑导入

  师:刚才同学提出了这样一个问题:“迎客、陪客、送客”为什么被称为三大名松?现在就让我们一起去黄山游览一番,亲自体验一回。

  2、带着问题朗读课文第二自然段。(出示软片――学生提出的自学感悟)

  (评析:以上两个环节中,教师用简单的一个问题,把学生的学习目的明确了。――这在照顾中、后进生有一定的作用。这样有利于教师全体性的培养学生的良好读书习惯――发现问题,再带着问题再次细读,从而感悟文章更深层的意义。在这一环节中,教师一如《新大纲》里所要求的,教师只是起着引导作用,具体任务落实到了学生身上。)

  3、汇报交流自读自悟情况

  4、自主解决问题,引导理解难点

  (评析:在这一环节中,教师诶了更好的让学生理解难点,并利用多媒体演示,让学生再次观赏三大名松的不同特点,慢慢引导理解。这里教师利用了各种教学设备,充分准备,创设情境,让学生于身临其境中化解了难点。)

  5、教师范读第二段

  6、练习朗读,熟读成诵

  7、尽量运用文中的词语介绍黄山的三大奇松。

  (评析:新课程标准强调要重视学生充分地读,在读中品位、揣摩、积累并逐步学会欣赏。而在以上环节中,教师通过多样的朗读方式,来让学生在读中悟情,最后在不知不觉中完成了教学要求:背诵。)

  四、抒发情感,让趣延伸

  师: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表达对黄山奇松的喜爱之情。如唱唱歌、画幅画、写首诗

  (评析:教师已在整节课中创设了自由学习的情境,电化教学的应用,让学生流连于黄山的奇松,因此这一环节的安排是水到渠成的。让学生自由发挥自己的特长,用自己最喜欢的方式来表达自己的愉快之情。)

  五、小结

  师:我们一起游览了黄山的“迎客松”、“陪客松”、“送客松”,真不愧是三大名松啊!黄山奇松的“奇”远不止这些,它们千姿百态,神奇秀美!让我们下节课一起去感受。

《黄山奇松》教案 篇8

  教学要求:

  学会本课生字,理解生字组成的词语。会用“屹立、郁郁苍苍”造句。

  能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课文,能背诵课文的第二自然断。

  理解课文内容,体会黄山奇松的`美,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激发学生热爱祖国大好河山的思想感情。

  第一课时

  揭示课题

  板书课题。

  简介黄山。

  初读课文

  自学课文。

  1,给每个自然段标上序号。

  2,自由轻声读课文,注意读准生字、读顺句子。

  3,理解词语。

  陡崖屹立遒劲郁郁苍苍

  宾客盆景饱经风霜情有独钟

  巡视、适时指导。

  检查自学情况。

  指名试读课文。

  指导写字。

  第二课时

  检查复习

  听写词语。

  指名读课文。

  细读课文

  指名读第1自然段。

  奇松、怪石、云海、温泉的四绝的绝是什么意思?

  闻名于世是什么意思?

  为什么情有独钟?

  黄山松奇在什么地方?潇洒挺秀表现在什么地方?

  能说说黄山松的潇洒挺秀吗?

  齐读第1自然段。

  指名读第2自然段。

  第一句说了什么?

  这一句中的绝胜和那个词语的意思相同?

  第二句说了什么?

  迎客松的姿态怎么样?地位怎么样?

  陪客松的位置在哪儿?他给人们怎样的感受?

  送客松的姿态怎么样?动势怎么样?他给人们怎样的感受?

  写三大名松用了两个如同和一个好象,这是为什么?

  齐读第二自然段。

  指名读第3自然段。

  这一自然段第一句起什么作用?第2句有几个分句?

  分别说了什么?

  第三课时

  .总结课文

  这篇课文,重点写黄山松潇洒挺秀,形象独特,千姿百态,把黄山装点得更加神奇、秀美。

  指导背诵。

  听录音。

  利用板书提示,串联背诵。

  各自轻声试背。

  全班齐背。

  练习

  用屹立、郁郁苍苍造句。

  默读课文,说说黄山奇松奇在哪里?

  板书

  处处都有潇洒挺秀

  优美遒劲郁郁苍苍

  迎客枝干斜伸如同迎接

  黄山奇松玉屏楼陪客如同巨人陪同观赏

  观松独特蟠曲

  送客深出好象告别

  屹立斜出弯曲

  千姿百态仰俯卧

  状如形似

《黄山奇松》教案 篇9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景,激情导入

  出示投影,听音乐,谈话导入

  师:我们曾经领略过桂林的山水,感受它山奇水秀的特点;我们也曾到过大兴安岭,来感受到“目及所及,哪里都是绿”的特点。今天,我带你们来到黄山,欣赏这里的奇松。你们将又会有什么样的感觉呢?

(评析:首先利用各种教学设备把学生的注意力吸引过来,如电脑上播放黄山的风光,播放优美的旋律,再加上老师深情并茂的进行对比——把黄山奇松与桂林、大兴安岭进行对比,学生在观赏黄山风光的同时便会迫不及待地想,到底黄山奇松“奇”在哪里呢?在不知不觉中已被教师紧紧地抓住了思考兴趣。)

  二、整体感知课文

  1、自学生字新词的音、形、义。

(评析:在本环节中,教师要求学生用小组学习的方法,并交流各组的学习心得,即如何才能更好地记住生字词。充分发挥了学生的自主性,并充分肯定了合作精神,这样有利于培养学生自己寻找方法解决问题的能力。)

  2、初步感知课文(谈悟得,提疑问)

  师:同学们,请你们听着音乐来谈一谈,你们读懂了什么?还有哪些地方不明白?

(评析:叶圣陶先生说:“学语文主要靠学生自己读书,自己领悟。这仪环节中,教师完全防开以往的你教我学的方式,而是让学生在音乐中去读,去学,去感悟,去质疑。)

  生:我知道了黄山被誉为“天下第一奇山”。

  生:我知道了人们对黄山奇松情有独钟。

  生:我知道黄山松中有三大名松,分别是“迎客松、陪客松、送客松”。

  生:黄山松千姿百态,神奇秀美。

(评析:学生畅谈他们通过自己读课文所明白的课文内容,其发言的欲 望被激发的淋漓尽致。训练了他们表达自己意思的能力,充分调动了他们学习的主动性。)

  3、提出疑问:游人为什么把“陪客松”比作“天然盆景”?

  它向山下伸出长长的“手臂”?

“迎客”、“陪客”、“送客”为什么被称为三大名松?

  黄山松“奇”在哪里?

(评析:由于班里的气氛强调学生为主体,所以在这一环节中,学生也大胆地提出了自己不明白的地方,而此时教师也在软片上写出这些比较重要的问题,让学生感受到自己受到重视,并表扬学生问题提得好,有利于学生在以后阅读中能大胆地提出问题,培养了学生的质疑能力。

  三、强化读的训练,领略黄山奇松的美丽风光。

  1、质疑导入

  师:刚才同学提出了这样一个问题:“迎客、陪客、送客”为什么被称为三大名松?现在就让我们一起去黄山游览一番,亲自体验一回。

  2、带着问题朗读课文第二自然段。(出示软片——学生提出的自学感悟)

(评析:以上两个环节中,教师用简单的一个问题,把学生的学习目的明确了。——这在照顾中、后进生有一定的作用。这样有利于教师全体性的培养学生的良好读书习惯——发现问题,再带着问题再次细读,从而感悟文章更深层的意义。在这一环节中,教师一如《新大纲》里所要求的,教师只是起着引导作用,具体任务落实到了学生身上。)

  3、汇报交流自读自悟情况

  4、自主解决问题,引导理解难点

(评析:在这一环节中,教师诶了更好的让学生理解难点,并利用多媒体演示,让学生再次观赏三大名松的不同特点,慢慢引导理解。这里教师利用了各种教学设备,充分准备,创设情境,让学生于身临其境中化解了难点。)

  5、教师范读第二段

  6、练习朗读,熟读成诵

  7、尽量运用文中的词语介绍黄山的三大奇松。

(评析:新课程标准强调要重视学生充分地读,在读中品位、揣摩、积累并逐步学会欣赏。而在以上环节中,教师通过多样的朗读方式,来让学生在读中悟情,最后在不知不觉中完成了教学要求:背诵。)

  四、抒发情感,让趣延伸

  师: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表达对黄山奇松的喜爱之情。如唱唱歌、画幅画、写首诗

(评析:教师已在整节课中创设了自由学习的情境,电化教学的应用,让学生流连于黄山的奇松,因此这一环节的安排是水到渠成的。让学生自由发挥自己的特长,用自己最喜欢的方式来表达自己的愉快之情。)

  五、小结

  师:我们一起游览了黄山的“迎客松”、“陪客松”、“送客松”,真不愧是三大名松啊!黄山奇松的“奇”远不止这些,它们千姿百态,神奇秀美!让我们下节课一起去感受。

《黄山奇松》教案 篇10

(一)教材分析:

《黄山奇松》是苏教版小学语文实验本第九册的课文。这篇课文描写了黄山风景区有许多奇松,姿态独特,十分有趣。文章集景色美、语言美、情感美于一体,令读者赏心悦目、心驰神往、浮想联翩……根据《黄山奇松》这篇课文的特点,我探讨一种基于网络环境下语文研究性学习的教学模式。

(二)设计理念

《黄山奇松》是一篇优美的写景性散文,全文紧扣奇来对黄山松进行描写。文字生动,意境优美,适合学生朗读,在读中感悟,在读中理解。为了让学生更好的与文本进行交流,教师转变角色,以一个导游的身份将学生引入情境,然后由学生进行自主的学习感悟,与文本自由的进行亲密的对话,在反复的朗读中加深感悟,加深理解,在读中引发思维,唤起情感,从而让学生的思想与心灵和教材发生碰撞。进而提升学生精神境界。

(三)教学目标:

  1、通过教学,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读懂课文的内容。

  2、通过教学,培养学生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利用网

  络教材搜集、整理材料的能力。

  3、通过教学,培养学生把课文内容与网络教材上的图片、文字、影片结合起来进行阅读感悟课文的能力。

  4、赏读品味,感受黄山松的奇美,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激发学生对祖国大好河山的热爱之情。

(四)教学过程:

  一、激情导入,营造氛围

“五岳归来不看山,黄山归来不看岳”,黄山——这一举世奇景,它不仅仅是山,也是海,是松之海,石之海,云之海,泉之海,花之海,诗之海……是一片画的海洋!

  今天,让我们乘坐网络快车进入这块美丽、神奇的土地,去触摸黄山松,去欣赏黄山松,去感受黄山松。

【叶圣陶说:“作者胸有境,入境始觉亲。”作者写文章,胸中有境才能妙笔生花;孩子读课文,入境才能情真意切。教师要善于把握课文内在的思想感情,由景入情,以情观景,启发想象,步入情境。一节好的语文课,一个“情”字怎生了得!“登山则情满于山,观海则意溢于海。”我在教学《黄山奇松》时,通过多媒体手段创设课文的情境和教师充满激情的语言,唤起学生已有的生活体验和情感积淀,启动情感。】

  二、自读课文,提出问题

  1、谈话:好!你们已经是五年级的'同学了,已经具有一定的自学能力,现在,请你们进入“自学天地”,根据提示,进行自主学习。

  2、学生自主学习。

  3、汇报自学情况:

(1)好!你们通过网络教材进行了自主学习,阅读《黄山奇松》这篇课文,那么,黄山奇松给你留下了怎样印象?根据“自学提示”你读懂了什么?请你向大家汇报一下。

(2)启发学生提出自己的问题。

【爱因斯坦说过:“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

《黄山奇松》的教学中,我让学生通过网络教材初读课文,在读准字音,读通句子,读懂课文主要内容的基础上结合网络资料对课文的题目和内容提出自己的问题。学生初读课文后提出了一大堆的问题,教师对学生提出的问题要及时给予肯定,并从中筛选一些有价值的问题供学生在课堂上研究。如“‘黄山奇松’奇在哪儿”、“为什么把黄山称为‘天下第一奇山’”、“为什么说迎客松是黄山奇松的代表,是整个黄山的象征”、“为什么黄山松和别处的松树不一样,为什么会呈现出千姿百态”等等,对于学生提出的其他问题可引导学生课后进一步研究。】

  三、合作学习,研究问题

  1、好!有了问题就需要解决问题,请你围绕这些问题去朗读课文,利用网络教材提供的图片、影片、文字资料自己去学习、解决这些问题。

  2、学生根据问题进行研究学习。

【在《黄山奇松》的教学中,我为学生进一步研究问题、伙伴间的合作学习提供一个便于研究的场所,通过网络教室、教学网络、网络教材等构建一个研究的平台,实现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之间进行交流,促进学生之间相互启发、相互影响,从而解决学生提出的问题。学生有了问题,不是由教师直接告诉学生应当如何去解决,而是由教师向学生提供解决问题的有关资料,引导学生自己去解决。在《黄山奇松》的教学中,我让学生围绕自己研究的问题去朗读课文,利用网络教材提供的图片、影片、文字资料自己去解决这些问题。】

  四、精读品味,点拨提高

  1、汇报品读:好!下面请你们来汇报一下你读懂了哪些问题。

  2、重点汇报“黄山奇松‘奇’在哪儿”这个问题。

①“迎客松”的句子:

  问题:迎客松“奇”在哪儿?你把写迎客松“奇”的句子读出来吗?

  感悟:针对“迎客松姿态优美,枝干遒劲,虽然饱经风霜,却仍然郁郁苍苍,充满生机”这一句,你读懂了什么?

  欣赏:单击“迎客松”词语,“奇松傲立玉屏前,阅尽沧桑色更鲜。双臂垂迎天下客,包容四海寿千年。”迎客松恰似一位好客的主人展开双臂,热情欢迎海内外宾客来黄山旅游。

  探究:为什么说这棵迎客松已经成为黄山奇松的代表,乃至整个黄山的象征了呢?

  想象:面对天下游客的到来,迎客松怎么说呢?能用你的身姿表现出来吗?

  品读:你能把迎客松的姿态优美、勃勃生机、热情洋溢读出来吗?

②陪客松:

  问题:陪客松“奇”在哪儿?你把写陪客松“奇”的句子读出来吗?

  感悟:读了“陪客松”这一句,你想说点什么吗?

  品读:陪客松正伸展那宽大的臂膀,遮挡住炎炎烈日,陪同游人观赏美丽的黄山风光,那博大的胸怀、那浓烈的情感、那无私的奉献怎能不让我们感到亲切、舒服呢!你能通过朗读表达出来吗?

③送客松:

  问题:送客松“奇”在哪儿?你把写送客松“奇”的句子读出来吗?

  探究:为什么送客松被称为“天然盆景”呢?

  想象:单击“送客松”,欣赏图片,有一首诗写得好: “岩前倩影侧枝伸,青翠容颜满面春。黄海大夫真好客,天天挥手送游人。”多么热情的送客松啊!像是在挥手告别,又仿佛是在作揖送客,又俨然是在伸手挽留。送客松面对着即将离开的游客,它会怎么说呢?能用你的身姿表现出来吗?

  品读:你能把自己对送客松的理解与感受通过朗读表现出来吗?

  3、配乐朗读全文。

【学生通过“超媒体”阅读,对自己研究的问题已经有了初步的结果,同时学生在阅读中受到了网络教材的人文熏陶,心中已经有了丰富的语言和情感的积淀。这时我组织学生围绕自己研究的问题进行精读品味,在精读品味中注意引导学生之间进行交流并及时点拨,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五、因课设练,拓展迁移

  1、学习《黄山奇松》一文,简直就是一种美的享受,文章景色美、语言美、情感美。读了这篇课文,谈谈你最欣赏的是哪一句?

  2、黄山怪石也别有情趣,请任选一个画面,用你细致的观察、丰富的想象让这美丽的石头动起来、活起来。

  3、学生准备,教师个别指导,组织学生汇报,适时点评。

  4、教师小结:黄山怪石,千姿百态,每一块都流传着一个美丽的传说。你们说得太精彩了!如果把你们说的写下来,不就是一篇精美的散文吗?我建议你们课后进行合作,把它整理成一篇文章,好吗?今天这节课,我们就上到这里,谢谢同学们!

【要上好一节语文课,教师还要精心设计,因课设练,拓展迁移。一句话,就是要把训练练在点子上,练到孩子的心里去。我在教学《黄山奇松》时,这是一篇很好的习作范文。我在引导孩子品读课文以后,展示黄山“怪石”的图片:“我们不仅要学会感受美,而且也要像作者一样去创造美。黄山四绝中的‘怪石’也别有情趣,选择你最喜欢的一块怪石,用你细致的观察、丰富的想象让这美丽的石头动起来、活起来!”孩子稍作准备便妙语连珠。】

(五)教后反思

  基于网络环境下的语文研究性学习,学生是学习活动的主人,教师是领航者、组织者。全体师生参与到探索、研究、创造的活动中,实现了生生互动、师生互动、学生与网络互动,培养了学生积极探索、敢于创造的情感。基于网络环境下的语文研究性学习,培养了信息时代学生的基本学习技能,如:浏览的技能,获取、过滤、分析、处理信息的技能,交流、沟通的技能,信息发布的技能和网络参与的技能,为学生将来投身信息化时代进行终身学习,实现可持续发展打下了良好的基础。基于网络环境下的语文研究性学习,不仅可以促使学生转变原有的学习方式,而且可以促使教师教学观念和教学方法的变革。我们要从“教育是人的一种生命体验”、“学习是人的生命活动的一个组成部分”的观念出发,大力提倡“体验性教育”、“研究性学习”,还给学生一个完整的生命历程!

《黄山奇松》教案 篇11

  21世纪是信息化的社会,多媒体以集图、文、声、像于一体,以及丰富的表现力、快速的信息传递、充分的资源共享性等优势被广泛运用于教育教学之中。下面我就围绕网络环境下的语文研究性学习,以《黄山奇松》这篇课文的拓展性教学为例谈谈我的教学设计。

  一、说教材

  1、教材简析:

《黄山奇松》是苏教版小学语文第八册的一篇课文,这篇课文采用了比喻、拟人的修辞手法,以生动的笔墨描写了黄山奇松美不胜收的各种姿态,抒发了作者对它们的赞叹之情。全文共3个自然段,每个自然段可自成一段。第一段是讲人们对黄山奇松情有独钟。第二自然段具体描绘了三大名松的动人姿态。第三自然段写千姿百态的松树使黄山更加秀丽。

  2、教学重点:

  本课的训练重点是利用多媒体的优势来拓展学生的视野,进行语文整合教学,使学生体会黄山松树的“奇”。

  3、教学目标:

  根据教材和教学重点,我要求学生达到以下几方面的目标:

(1)、借助多媒体资源使学生了解黄山奇松的姿态,感受黄山松的奇美,从而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激发学生对祖国大好河山的热爱之情。

(2)、培养学生收集、整理信息的能力,语言表达能力,以及自主学习的能力,实现学生学会学习,学会合作,学会解决问题的能力。

  这些目标的制定是以新的课程标准为指导,力求在优化课堂结构、改革阅读教学上有所突破和创新,促进学生自主、合作、探究性地学习。

  二、说教法

  多媒体环境以它独有的生动画面、形象的声音、充足的信息在课堂教学中施展着独特的魅力,吸引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课堂教学活动。针对网络的这些优点和小学生的心理特点,我采用了“发现法、自主探究法、讨论法”等教学方法,主要引导学生通过观看课件,阅读课文内容,探究问题。

  三、说学法

  在整堂课中学生主要以自主探究、思考问题,以读感悟为主。学生在学习目标的引导下,通过教师提供的有关资料,积极思考问题,深入了解相关内容。通过师生间的交流、讨论,培养学生的自主探究能力、与创新意识,从而优化学生的学习策略,使多媒体发挥最佳的教学效果。

  四、说教学过程

(一)、让学生说说通过上节课的学习,你知道了什么?

  让学生畅所欲言,不仅复习了上节课的内容,又便于引入到本课的教学内容中去。

(二)、质疑启思,发现问题。创设情境,引入到本课的重点内容

  播放四绝的图片,在这四绝中,人们却对黄山松情有独钟。你有什么问题要问?学生问完后,让他们再看课题,你能从哪个字中找到答案?(学生回答:奇)那你又有什么问题要问?(学生问,黄山松奇在哪里?)这样问题层层深入,让学生对本文的学习产生兴趣。然后再创设情境,让学生身临其境,并阅读课文第二自然段,你看到了哪些奇松,他们奇在哪里?(学生读后讨论)这样让学生人情入景,更有利于接下来的学习。

(三)、重点引读迎客松

  这一学习过程主要是通过课件图文结合,让学生找出迎客松到底奇在哪里?通过找句子,再找词语来完成。学生交流讨论后,从中感受到迎客松的奇,然后再用激情朗读来反映出它的奇。其中在指导朗读的时候,我从指导他们读好词语着手,然后再读好句子,最后读好写迎客松的整段文字。在这一过程中,让他们学会学习的方法,从着手句子到品读词语,最后到整段文字。从品词析句中,进行感情积淀,为感情朗读服务。

(四)、自学另外两种松,选择一种你更喜欢的介绍给大家。

  在这一环节中,我先简单归纳了一下学习迎客松的方法,然后让学生通过四人小组交流讨论等方法,自学另外两种松,然后再把你较喜欢的一种松介绍给大家,并说明它到底奇在哪里。最后读出这两种松的奇。在这一环节,给学生自由选择的机会,展示了他们的个性,并通过小组讨论,来增强他们与别人合作交流的能力

(五)、观看其它松的图片及录象,让学生展开丰富的想象,交流讨论你想象中的其它形态的松。用直观的方法让他们身临其境,便于更深地理解本文。

(六)、再次创设情境,让学生做回小导游,介绍黄山奇松。这一环节主要是让学生复述本文所学的内容,加深理解。而情境的.创设更有利于本环节的实施。

(七)、课后延伸,拓展训练。让学生选择一种你印象最深刻的松,仿照本文写松的方法,把它写具体、生动。学完课文后,更有利于指导写作。

相关热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