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老师》教案【精选6篇】
【前言】在我们的学习生涯中,老师是我们最亲近的伙伴和引路人。为了向他们表达我们对他们的教导之情,我们需要精心撰写一份赠言,以展现我们对他们的感激之情。那么,如何才能恰如其分地写出一份关于我们的老师的毕业赠言呢?让我们一起来探讨《我的老师》教案。本文是热心网友“huanghan”整理的《我的老师》教案(共6篇),供大家品鉴。
一、导课
1同学们,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21课《我最好的老师》师板书课题(请大家齐读课题,带上感情会读的更好)
2.最好的老师,孩子们说说你心目中最好的老师是怎样的?(认真负责、知识丰富、严格要求、关心学生、平易近人、宽容大度、幽默诙谐……)
那么心目中最好的老师又是怎样的呢?
二、整体感知,理解课文内容。
1带着疑问,让我们自由朗读课文,思考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
(刚才读书时,老师仔细观察想发现谁是最好的,结果不是发现一个,而是大家都是最好的,不仅读得认真读书姿势也很优美。希望本节课大家都能表现出最好的自己。)
生:课文讲一个叫怀特森的老师在课堂上把错误的知识教给了学生,让学生考试都得了零分,教育他的学生不要迷信书本,不要迷信权威。作者认为他是自己最好的老师。
2.你真会读书,这么长的课文读成了一句话。大家一起说说谁是我最好的老师。(板书:怀特森先生)
3.错了吧,作者觉得怀特森先生连个一般的老师都算不上,不信,
⊙①出示:不用说,我们全都气炸了,这算什么测验!怀特森算哪门子老师?你读读这句话——这里是怎么评价怀特森的?(板书)多生读这句话。
②这句话的言下之意是(这种老师不算什么老师;这种老师不配当老师;这种老师根本不符合好老师的标准。) (个别读、生齐读,非常气愤)
③再把课题和这句话连起来读一读,你有什么感觉?有什么要说要问的吗?
(生:这两句话都写得是怀特森先生,但评价却截然不同,前后矛盾;这里作者对怀特森的看法不符合题目意思;为什么对怀特森先生前后看法会有如此大的差异?……)
4.话出总有因,怀特森究竟做了什么让我们这么生气,都快气炸了?
①生1;“关于猫猥兽的一切,都是我故意编造出来的。这种动物从来就没有存在过。”(一个老师怎么能欺骗学生呢,说假话还能侃侃而谈,太令人气愤了。)
生2;我惊得目瞪口呆,因为在我写下的每一个答案后面,竟然都被画上了一个刺眼的红叉叉。我得的是零分!可这不公平,因为每一道题都是根据我的课堂笔记回答的。(老师不是经常教育我们听课要专心,做笔记要认真吗,可我这样做了,居然得了零分,怎能不让我意外,我到底错哪了?)
生3:我们班上所有的同学都得了零分。(讲课、听课、测验是再平常不过的事情,如果有一两个不及格的同学也属正常,但全班都得零分谁受得了这个沉重的打击,就说明老师的教学有问题)
生4:本次测验的零分记录都将写进每个人的成绩报告单。(如果说是我们不认真得这样的成绩也就罢了,可是这样的成绩是因为怀特森老师故意编造内容导致的,为什么让我们承受这个恶果)
⊙②要是你的老师也编造内容上课,你会怎么想?如果是你认真按老师教的去答题,却拿到了打满红叉的试卷,心情会怎样?(不学无术,误人子弟;气愤)
⊙③带着和作者一样的的不满、气愤再读这句话“不用说,我们全都气炸了,这算什么测验!怀特森算哪门子老师?”
是呀,骗人的老师,演戏还带了道具,说得跟真的一样。可就是这样一位不可理喻的老师,作者却称他为——生齐读:我最好的老师
5.这是为什么呢?他到底好在哪?(生快速默读课文)学着怀特森的语气解释给大家听。
⊙①“每个人都应该具有独立思考和独立判断事物真伪的能力,同时也应该具有怀疑的能力。”这句话及时他要告诉我们的道理,也是我们得零分的原因。
模仿怀特森先生的语气读一读(严肃的语气,义正词严,你真是怀特森先生的知音;理直气壮,平静的语气里带着不可侵犯的威严;)
“千教万教,教人求真,千学万学,学做真人”让我们牢记怀特森先生的教诲:每个人都应该具备——引读(生齐读)
②既然如此,他大可以直接告诉我们这个道理,为什么要采用这种极端的方式呢?
生1:为了让我们留下深刻的记忆。
生2:有句话说得好“我听见了就忘记了,我看见了就记住了,我经历了就理解了。”他想用事实教育我们,这样就能让我们将道理铭刻在心。多么独特的教学方法
③“我希望你们能从这个零分中吸取教训,不要让自己的脑子睡大觉,一旦发现问题,就应该立刻指出来。”吸取什么教训?(学习有三到:眼到、手到、最重要的是心到,他是在教我们学习的方法,不要人云亦云要敢于质疑,哪怕是书本,是老师)
过渡:这时的他在学生心目中是最好的吗?你还从哪体会到他的好
④“科学课对我们来说是一种冒险……”(这里的冒险是指科学课上紧张刺激的学习过程。我们要时刻动脑对事物进行独立的思考,独立的判断,要有怀疑,也要有实证。学习成了一个复杂的认识过程。而这一个个饶有趣味有充满刺激的过程是怀特森老师想方设法创造和营造的,在这样的学习中,我们不仅学到了知识,增长了见识,更重要的是懂得了如何去接近真理。如何接近真理?挑战接受再挑战再接受)兴趣浓,长知识,明道理
过渡:为了让我们明理,怀特森不惜编造谎言,可谓用心良苦。在那之后的一节又一节的科学课的学习过程才让我们真正体会到这些道理的重要性,想方设法让独立思考、独立判断、怀疑的精神在我们心中扎了根,并从中受益。
⊙⑤他让大家明白一个重要道理:不要迷信书本,也不要迷信权威。(生齐读)这个道理是怎么获得的?(在独立思考、独立判断、科学怀疑的过程中悟出来的)多么不容易呀!读三遍,读进去,想出来。
请生1读一遍告诉你自己
请生2读一遍告诉老师我
请大家一起读一遍,告诉在座所有的人(生齐读)要怎么样呢
(独立思考、独立判断、科学怀疑)
6.最好的老师用零分的教训让他的学生终身受益,谁说他不是——齐读:最好的老师
7.同学们,怀特森老师不仅教给我们知识,还教给我们科学的精神,教给我们人生的道理。这正是他的魅力所在。但他的这种做法并不是所有人都接受,当我把怀特森老师的做法的朋友时,朋友是这样评价我的老师出示:
“他怎么能这样来糊弄你们呢?”
面对朋友的惊骇,我会怎么说怎么做呢?
1他用独特的方式告诉我们如果认为错了,或者课本上错了,就大胆说出来
2.他告诉我们不能只知道接受知识,也不要一味以为教材、老师就一定是正确的。
3.他告诉我们要学会用自己的眼睛去看,耳朵去听,用大脑去想,然后做出判断,这是一种很重要的能力。
4.受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教师为了不教……此时想起怀特森先生给零分的行为,我们还会愤愤难平吗?(不会,因为什么我们了解了他就是一个很有个性的人,教学方法独特,常常有出人意料的举动;会怎么样?(感激他的用心良苦,他教给我们的不仅是知识,而是一种科学的精神,对于一个新时代的人而言,这比任何财富都珍贵,他不是想得孩子的一时,而是一世)
孩子们看来,你们是真的从中体会到了他的良苦用心
哎,他就是这样一个很有个性的人,教学方法独特,常常有出人意料的举动
三、拓展
1.古今中外,善于发现问题并研究问题的人往往不迷信书本,不迷信权威,你知道哪些事例。生交流后出示资料
2.科学精神是一个国家繁荣富强,一个民族进步必不可少的精神,通过本节课的学习,谈谈你的收获。
学者必先有疑,怀疑是一个新发现的开始,无论最终的结果是对是错,怀疑者都获得了宝贵的经验,哪怕是定论,权威,同样可以质疑。
孩子们看来,你们是真的从中体会到了他的良苦用心
哎,他就是这样一个很有个性的人,教学方法独特,常常有出人意料的举动
教学目标:
1、正确读记“编造、破绽、强调、教训、驳倒、论证、权威、糊弄、受益、出人意料、目瞪口呆、饶有趣味”等词语。
2、读懂课文描写的故事,理解怀特森先生独特的教学方法和用意,体会到人应具备独立思考、独立判断的能力和科学的怀疑精神。
3、学习通过具体事例说明道理的写作方法。
教学重点:理解怀特森先生独特的教学方法和用意。
教学难点:体会人应具备独立思考、独立判断的能力和科学的怀疑精神。
教学过程:
一、课题,交流导入:
1、“最好的老师”,说说你心目中最好的老师应该是怎样的?
2、每个人心中都有一个好老师的标准,作者心目中的最好的老师又是怎么样的呢?让我们走进课文去认识他。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自由朗读,读通读顺。
2、读读记记下列词语:编造、破绽、强调、教训、驳倒、论证、权威、糊弄、受益、出人意料、目瞪口呆、饶有趣味 出示题目检测词语。
3、我最好的老师是一位什么样的老师?用文中的哪句话可以概括?(抓出“个性”句)
三、默读课文,解决重点
1、思考:课文哪里写出了怀特森先生是“很有个性的人,教学方法独特,常常有出人意料的举动”?
2、全班交流
四、再次默读,突破难点
1、思考:怀特森先生教学方法的独特、出人意料的举动难道是为了哗众取宠吗?他有何用意?给学生带来什么好处?
(此处问题不够简洁是为了让学生在思辩中深刻认识怀特森先生,从而理解作者为什么认为怀特森老师是他最好的老师。)
2、全班交流,老师因势利导指导学生解题。
3、根据学生回答适时推出第二问:如何去接近真理?
(学生可能迷糊,师可引导学生你们的知识是从哪来的开始一步一步探讨。出现卡壳时交流时可适时播放课外资料,让学生体会到要接近真理要掌握正确的知识,就必须具备独立思考、独立判断的能力和科学的怀疑精神。鼓励学生联系课文、课外资料或切身实际来谈体会)
蜜蜂并不是靠翅膀振动发声
蜜蜂发音靠的是翅膀振动——这个被列入我国小学教材的生物学“常识”,被一位名叫聂利的12岁小学生用实验推翻。聂利为此撰写的论文《蜜蜂并不是靠翅膀振动发声》荣获全国青少年科技创新大赛银奖和高士其科普专项奖。
这一科学发现出自一名年仅12岁的小学生之手,确实难能可贵!无数生物学家没有发现的奥秘,小小的聂利发现了;成年人没有怀疑过的来自书本的“定论”,聂利把它推翻了。
《人民日报》的报道说,聂利的发现过程并不复杂:她先是偶然发现翅膀不振动(或被剪下双翅)的蜜蜂仍然嗡嗡叫个不停,然后用放大镜观察了一个多月,终于找到了蜜蜂的发声器官。
如同许多重大科学发现一样,发现过程本身也许并不曲折,关键在于发现者是否勇于向“定论”提出质疑,向科学权威提出挑战。体现在聂利身上的勇于怀疑的精神,比“蜜蜂的发声器官”这个发现本身更为可贵。
五、回顾全文,探讨写作手法
1、假如你来写“我最好的老师”,你会怎样写?
2、快速浏览全文,看看作者是怎样写的,与刚刚自己的写作思路比较,你有什么发现?
3、根据学生回答,点出以事见理的写作手法。鼓励学生在写作中积极运用。
六、教师小结结束该课我最好的老师
教学目标:
1、正确读记“编造、破绽、强调、教训、驳倒、论证、权威、糊弄、受益、出人意料、目瞪口呆、饶有趣味”等词语。
2、读懂课文描写的故事,理解怀特森先生独特的教学方法,体会到一个人具有独立思考、独立判断和怀疑能力的重要性。
3、进一步学习通过具体事例说明道理的写作方法。
教学重难点:
读懂课文描写的故事,理解怀特森先生独特的教学方法,体会到一个人具有独立思考、独立判断和怀疑能力的重要性。
课时安排:
一课时
课前准备:
预习课文,了解有关科学家故事
教学过程:
一、初探“冒险”
1、出示“冒险”,你理解这词的意思吗?(不顾危险的进行某种活动。)
2、看谁的记性好,今天我们要学的课文中,也有一句话带有“冒险”这词,谁能把它背出来?
从此,科学课对于我们来说就成了一种“冒险”。
检查你们的速读能力,迅速浏览课文,联系上下文,理解这里的“冒险”的“险”是指什么?(怀特森先生上课故意编造错误的信息,让我们判断正误。)
怀特森先生的这一独特做法,我们开学第一天就亲身经历了。让我们来看看那是怎么一回事。
二、走进“冒险”
1、默读课文1——4小节。完成填空:
第一天让课,怀特森先生给我们讲授(),我们根据()竟然得了(),原来()。
2、这样的结果让同学们全都气炸了。有的同学()说:“()”!
3、后来,同学们明白了怀特森先生的良口用心,明白了这是他希望()。
板书:独立思考、独立判断、具有怀疑的能力
三、再探“冒险”
1、从此,我们接受了先生的独特教学方法。科学课对于我们来说就成了一种“冒险”。我们将怎么进行“冒险”呢?再读课文,结合自己的理解,谈谈他们的冒险历程。
预设:(1)上课必须专心听讲,时刻动脑子,才能判别先生说的对不对。
(2)课后要花好几小时甚至几天时间来思考与论证。
2、这种“冒险”给我们带来好处?增长见识,逐渐懂得如何去接近真理。
3、那大家现在是不是真正理解课文中“冒险”的意思呢?
(指科学课上富有挑战性的紧张刺激的学习过程。时刻动脑,对事物进行独立思考、判断、要有怀疑,也要证实。学习成了一个真实复杂的认识过程。)
4、小结:现在我们还会说生气,还会说他是糊弄大家吗?因此,当我的朋友说是糊弄我们时,我立刻看着那位朋友的眼睛,并告诉他:“不,这是你的看法。”那我们的看法是什么呢?
四、“冒险”所得
1、同学们,这样“冒险”的课堂让大家有什么感受呢?你的收获是什么?
事:明白了不能迷信书本,也不要迷信权威。要有独立思考、独立判断的能力,要具有怀疑的能力——这就是科学精神。
人:文中的“我”称怀特森为最好的老师,你觉得呢?你喜欢他吗?你认为他是位怎么样的老师?
五、学习本文的写作方法
1、一事一道理。通过一个具体的事例,来说明一个道理。
2、通过一个具体的事例,来反映一个人的品格特点。
六、课外拓展
查找阅读有关敢于挑战权威的故事。
七、作业
1、读读具有本具有独立思考、独立判断能力及具有怀疑能力的小故事,写写自己的读后感。
2、学习本文的写作方法,通过一件事来反映一个人的品质特点。
教材简析:
课文讲述了“我”六年级时的科学课老师怀特森先生的故事。他是一个很有个性的人, 教学方法独特, 他用出乎意料的方法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独立判断的能力和科学的怀疑精神。
学习目标:
1、正确读记“编造、破绽、强调、教训、驳倒、论证、权威、糊弄、受益、出人意料、目瞪口呆、饶有趣味”等词语。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通过自读自悟理解课文内容,把握课文的主要内容,理解作者为什么认为怀特森先生是最好的老师。
3、认识到不迷信书本、不迷信权威的科学态度,是现代人必备的素质,是追求真理所需的可贵品质。
教学重点难点:
理解作者为什么认为怀特森先生是最好的老师。认识到不迷信书本、不迷信权威的科学态度,是现代人必备的素质,是追求真理所需的可贵品质。
课前准备:
1、课前查阅、收集关于不迷信书本、不迷信权威的故事、文章。
2、课件。
教学过程:
一、交流谈话,导入新课
1、板书:最好的老师,说一说你心目中最好的老师应该是怎样的?
2、每个人心目中的好老师标准都不同,这节课,让我们随着作者去认识一位他心目中最好的老师。把板书补完整,齐读课题。我们已经预习过课文,谁来说说我最好的老师是——板书:怀特森先生
这节课主要解决同学们在预习时提出的问题:
1、课文讲了一件怎样的事?
2、为什么说怀特森先生是我最好的老师?
3、自由读课文,想想课文向我们讲述了一件什么特别的事儿?交流,能说说这件事儿特别在哪里?(提示概括主要内容的方法。)
对待怀特森先生的做法,对这样一个特别的老师,作者的朋友有这样一段话。
出示:“有一次,我把怀特森先生的方法介绍给一个朋友。他听后吓坏了,说:“他怎么能这样来糊弄你们呢?””
指名朗读
(1)仔细看这段话,你读懂了什么?
(2)你是从哪个词看出来的?(糊弄)糊弄就是——(欺骗 蒙骗)看来朋友对怀特森持强烈的反对意见。在作者眼中,怀特森又是一个怎样的老师呢?
二、探究老师的个性
1、看看课文第1小节,找出作者评价怀特森先生的一个句子。(1)指名朗读。出示:“他是一个很有个性的人,教学方法独特,常常有出人意料的举动。”说说作者眼中的老师是什么样的?随着学生回答板书:教学方法独特。(2)结合板书小结:他的个性表现在教学方法——生接:独特 他与众不同的教学方法真是——生接:出人意料(3)读出老师的个性来。(4)那么课堂上发生的哪些事情让作者出乎意料,也是你所没想到的?默读课文1——5小节,找出有关语句划下来,并写下你的感受,一会儿我们交流。相机理解如下句子:
“当他把卷子发下来的时候,我惊得目瞪口呆,因为在我写下的每一个答案后面,竟然都被画上了红。我得的是零分!可这不公平,因为每一道题都是根据我的课堂笔记回答的。而且,吃惊的并不是我一个人,我们班上的所有同学都得了零分。”
(1)谈感受。什么叫“目瞪口呆”?(提示理解词语的一些方法。)联系自己平时的生活,想想在什么情况下有过“目瞪口呆”的感受?读出作者的那份惊诧。如果你就是其中的一个学生,你拿着满是得零分的试卷会想些什么?
(2)一个人得零分很正常在情理之中,在意料之内,可全班同学都得零分,叫人怎么想也想不到,用一个词那就叫——(出人意料)。
“很简单”,怀特森先生说,“关于猫猬兽的一切,都是我故意编造出来的。这种动物从来就没有存在过。因此,你们记在笔记本上的全是错误的信息。”
(1)最初老师的这种解释你能接受吗?你的心情如何?
(2)指名读两个反问句,全班读。
群情激愤,那么老师作何解释,请你们根据文中的内容当当怀特森先生来向大家解释一下。注意说话时的语气。听了怀特森先生的解释,你现在心里怎么想的?
“为此他特别强调,本次测验的零分记录都将写进每个人的成绩报告单。同时,他希望我们从这个零分中吸取教训,不要让自己的脑子睡大觉,一旦发现问题,就应该立刻指出来。”
(1)据老师了解,西方国家升中学是不考试的。凭的就是这张成绩单。孩子们有时甚至把它看得比生命还重要。你认为,老师该不该把零分写进我们的成绩报告单?我们都认为不该写进去,可老师还是写进去了,这真是太——出人意料。
(2)我们的出乎意料,却在老师的意料之中,他希望我们记住的是什么呀?(指读后半句)
(3)原来如此,就为了这么一句。(齐读后半句)整整花了一节课的时间,全班同学以零分的惨痛代价就换来这样一句话到底值吗?(值。)为什么?(终身受益的教训)这个教训让学生刻骨铭心,这也正应了中国的那句古话——吃一堑,长一智。这就是他的个性所在,这就是他的教学魅力所在。课件出示句子,读——“他是一个很有个性的人,教学方法独特,常常有出人意料的举动。”
三、探究“最好”
同学们,怀特森先生用这么一种出人意料的举动,独具匠心的教学方法,给了学生怎样的影响呢?请大家静下心来,读读课文最后三个小节,划出有关句子,随时记录你的感受,一会交流。
1、“冒险”——你会在这样冒险的课堂上让大脑睡大觉吗?
2、“挑战”——是呀,一定要认真倾听,才能发现问题,并立刻指出来,使学生思维处于紧张状态,这便是一种挑战。
3、“花好几个小时甚至几天的时间去思考和论证”——激发了学习兴趣。花这么长的时间去思考和论证,不正培养了我们探究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4、“饶有趣味又充满刺激的过程”——既有趣味又充满刺激,真是太吸引人了。学生已经喜欢上他的课,喜欢这位老师了。带着喜爱的感情读。
5、“不要迷信书本,不要迷信权威。”
(1)“迷信”指什么?什么是“权威”?怎么理解这句话?
(2)古往今来,正是人们一个个对书本的打破,对权威的推翻,才有了这个社会的不断进步。课件呈现,解说:哥白尼坚持自己的“日心说”,之后的布鲁诺更是因此作出了被烈火烧死的伟大牺牲。伽利略的落球实验已是家喻户晓,他揭示两个质量不同的物体从相同的高度下落会同时落地的事实,但他敢于挑战权威和传统的精神更值得人尊敬。你还知道哪些事例?
(3)这一个个鲜活的例子告诉我们,要学会质疑,不要人云亦云。那就是—— “不要迷信书本,不要迷信权威。”
四、回归整体,延伸悟情
师总结 :是呀,怀特森老师用自己独特的教学方式教会了孩子们怎样学习,这不仅改变了孩子们的学习方式,也改变了他们的生活方式。这篇文章的作者是美国著名作家大卫、欧文,他写的《第一家爸爸银行》风靡全球。试想如果他在少年时代没有遇到怀特森老师,那么他还是今天的大卫、欧文吗?当我的朋友这样评价我的老师时,出示:“他怎么能这样来糊弄你们呢?”你会怎样帮怀特森老师辩驳?
五、总结写法,仿照写话
1、师总结:学了本文,我们认识了一位——用独特、巧妙的方法教会学生求真务实的的老师。更让我们认识到不迷信书本、不迷信权威的科学态度,是现代人必备的素质,是追求真理所需的可贵品质。
2、那么在写法上,你又有什么收获呢?
3、周记:学习本文一事件一收获的写法,写写你心中最崇敬的老师。
教学目标:
1、引导学生回忆生活中的形象
2、指导学生创作一幅《我心中的老师》的绘画
3、通过绘画,联系师生之间的感情,培养师爱生,生敬师的良好师生关系
重点:
表现我的老师,生动表现“心中”的老师的形象
难点:
引导学生在表现手法上富于创意,在创作中合理运用所收集的资料。
教法:
认识、探究、
学法:
合作探究法、观察法、讨论法、演示法
教学评价建议:
1、 能否把我心中的老师表现清楚
2、 能否突出主题,画面生动有趣
3、 能否把握画面,并配合好相应的环境、背景
4、 能否与同学交流自己创作的作品
课前准备:
教师准备相关范图、儿童画等
学生准备油画棒水彩笔等
教学过程:
一、引导阶段:
教师出示一幅学生的作品,启发学生看看、说说画上表现的人物是什么职业,为什么?
二、发展阶段:
小组交流“我心中的老师”是什么样的?(学生谈自己中的老师,鼓励学生大胆说出自己对老师的真实感受,以及对老师的期望)
三、画面交流:教师运用准备好的画面(2-3个不同性别,表情、动作的教师形象)以及3-4个画面背景,让学生来搭配以下“哪个老师的形象搭配哪种背景合适,为什么?”让学生说一说,是否发现背景不同可以反映教师的科目的区别,不同的表情能否表现人物的情绪、状态。
四、分析范画:分析课本中的范画,“老师,我喜欢这样的您,最害怕”让学生谈谈那个同学为什么这样画,鼓励孩子画出自己心中的老师,写出给老师的心里话。
五、布置作业:教师归纳学生的评述,提出创作要求,学生完成创作后与同学进行交流。
六、课后拓展:引导学生用其他的表现方法进行创作。
一、导入
同学们,在我们的求学生涯中,教过我们的老师有很多。请大家回忆一下,从小学一年级起,到目前为止,一共有多少位老师教过你们?在诸多老师中,又有哪些是令你终身难忘的呢?我想,在每个人的心目中,肯定有一位最难忘的老师。如果把他写下来,一定令人动情、感人至深。今天,我们学习著名作家魏巍所写 的回忆他的小学老师蔡芸芝先生的一篇文章《我的老师》。(板书课文标题)
二、介绍作者、解题。(用课件打出)
魏巍,原名鸿杰,曾用笔名红杨树。作者少年时在极其困难的条件下,读了平民小学、高 小,勉强读了简易乡村师范。抗日战争爆发后,他走上了革命道路。魏巍一直生活在战士们中间,解放战争时,在行军作战的间隙写了大量诗歌。全国解放后,主要作品有散文集《谁是最可爱的人入长篇小说《东方》等。 《我的老师》一文是作者于1956年9月29日为《教师报》所写的回忆性散文。课题中的“我”即作者本人。“老师”是作者小学时的教师蔡芸芝先生。让我们共同来学习这篇课文,看看作者是如何叙写自己最难忘的老师的。
三、点拨
(一)、整体感知
学生看电视散文《我的老师》及魏巍的介绍
让学生轻声读课文,整体把握课文内容。用横线画出不认识的或读不准的字词,查字典注音,能把课文顺畅的读下来之后,放声朗读。
(二)师生共同研习课文
(以学生自主探究讨论为主,教师只点拨要点即可 )
1、本文共记叙了几位人物?其中主要人物是谁?
明确:本文记叙了我的老师蔡芸芝、我的母亲和我小学时的几位同
学。主要人物是蔡芸芝老师。
2、本文共记叙了几件难忘的事情?哪几件详写?哪几件略写?这样安排有什么好处?
明确:共记叙了七件事:①蔡老师假装发怒;②课外教我们跳舞;③带我们观察蜜蜂;④教我们读诗;⑤我们对老师的依恋;⑥正确处理“我”与同学间的纠纷;⑦睡梦中去找老师。这七件小事,后两件详写,前五件略写。这样安排,从课内到课外,从校内到校外,既使文章结构疏密相间,更能表现出师生感情的步步加深。
3、口头复迟“睡梦中找老师”的故事。要求:说清人物、时间、地点,事情的起因、经过和结果。
4、讨论: 有人认为,本文着重写的是蔡老师爱学生,也有人认为,着重写的是蔡老师令“我”难忘。你的看法呢?
学生充分讨论后教师归纳: 明确:二者不可割裂开来,蔡老师令“我”难忘,是因为蔡老师温柔慈爱、循循善诱、酷爱学生;正是蔡老师有一颗热爱学生的美好心灵,才使得“我”(我们)铭记在心,难以忘怀。
5、提问:同学们刚才找出了表达作者感情的部分词语,仅凭这些词语,能否体现作者对老师的一往深情?为什么呢?
学生充分讨论、争辩后教师归纳 :明确:这些词语确实可以表达一定的思想感情,但是,如果离开一定的语言环境,离开具体的描述语句,就无从体现作者对老师的热爱、怀念之情。
6、那么,贯穿全文的一条感情线索是什么?你能否列举数例,加以说明?
启发学生讨论发言,教师适时点拨。明确:本文的感情线索是“回忆、依恋、思念我的蔡老师”。全文从头至尾、字里行间都充溢着对老师的一往深情。例如,作者所记述的第一件事,老师对我的“假悦真爱”。“仅仅”一词是表示范围的,说明这是偶然性的、唯一的一次;“好像”道出了蔡老师形似真、实是假的情态;“一迎”这一动作生动地表明了师生之间的亲近、亲热关系:老师爱我们,我们爱老师,因而并不害怕老师;“轻轻地敲”、“边上”表明蔡老师并非存心打我,打的动作似重实轻,而且是“敲在石板边上”,慈母般的情怀可见一斑;大伙“笑了”,她也“笑了”,轻轻虚打的动作逗得大伙会意的笑了,老师也发出了会意的、温柔的笑声。再譬如第六件事,“不知道”、“值不值得”提它,解决同学间的纠纷,对蔡老师来说是微不足道的,但对幼小的心灵而言,所占的分量太大了。老师热爱学生,正确处理好学生间纠纷,医治学生心灵的创伤,使学生终身难忘。这种事情还不值得一提吗?
7、课文中所记的七件小事,显示了蔡老师的美好的心灵,抒发了作者热爱、感激老师的情怀。请问,这七件小事的次序可不可以打乱?如可以,请试一试。如不可以,能否谈谈理由?
学生讨论,教师小结 :明确:这七件小事的次序安排,作者是经过精心考虑的。从课内到课外,从校内到校外,从平时到假期,全面展示了蔡老师热爱学生的美好心灵,表现了学生对老师的依恋之情。随着作者回忆的轨迹,顺着作者记叙的思路,师生感情一步步加深,一步步上升。可见,这种次序安排是不可以随便调换的。
8、你觉得蔡老师是怎样的一个人?
明确: 蔡老师是一位温柔慈爱、热情公正、平易近人、酷爱学生的好老师。
四、课后消化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仿写训练
课上同学们已经回忆了留给你印象深刻的老师的某个举动、某件事情,那你能将你说的事情写下来吗?试试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