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20各数的认识》教学反思10篇 11~20各数的认识教学反思
下面是范文网小编收集的《11-20各数的认识》教学反思10篇 11~20各数的认识教学反思,供大家参阅。
11-20各数的认识是一年级教材第七单元的内容,具体内容包括:数11至20各数、读数和写数、10加几的加法和相应的减法。我上的内容是数11至20各数日的认识第一课时。20以内的数绝大多数儿童在入学前已初步会数,但对于数的概念却未必都清楚。同时一年级的小朋友参与数学活动,很少是因为认识上的需要,而只是对数学活动本身感兴趣。因此,在本节课教学中我想除了落实知识技能的教学目标外,更关注学生的情感、态度、价值观,让学生在玩中学、学中玩;使每个学生都能在学习过程中获得成功的体验,体会到数学学习是一件很快乐的事,在教学中我认为应注意以下几点:
1、创设情境,激发学习兴趣。
根据低年级儿童的年龄特点和心理特征,创设生动有趣的`活动情境。课一开始,通过学校文明校园,和老师一起出去走走,一下子就吸引了学生的注意力,调动了他们强烈的学习兴趣。
2、重视学生的情感体验。
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在人的内心深处,都有一种根深蒂固的需要,就是希望感到自己是一个发现者、研究者、探索者,而在儿童的精神世界中这种需要特别强烈。”因此在设计整个教学过程时,我基本上是由学生自己“发现问题-------提出问题-------主动探究--------解决问题”为基本模式展开的。不仅让学生在这个自主学习的活动中不断充分、主动、积极表现自我,同时也注意用积极的语言评价学生的学习过程,让学生获得一种积极的情感体验,树立学好数学的
信心。同时,设置问题如“每次都这样一根一根数,感觉怎么样?”“看这些运动员上场,感觉怎么样?”让学生在活动中体验,在体验中学习,在学习中感悟,从中学到了教学的思想,数学的方法,从而更深刻地认识到数学的价值。
3、让学生经历知识形成的过程。
“数学知识、思想、方法必须由学生在实践活动中理解、感悟、发展,而不是单纯依靠教师的讲解去获得的。”根据这一理念,我在教学中紧紧围绕学生的心理,从学生的认知规律和知识结构的实际出发,主他们通过有目的的操作、观察、、交流、讨论,从直观到抽象,主动构建自己的认知结构。例如数的组成,我并不是直接告诉学生如何机械地记忆,而让学生在重复猜小棒的游戏中感悟,在动手摆小棒中体会,使学生经历了数学知识的“再创造”的过程。
整节课中,我感觉自己还有许多不足,如,认识11时,我的设计是让学生自己拿出11根小棒有什么方法,可是在实际教学中,我担心学生拿出学具后很难维持纪律,不敢放开让学生自己拿出小棒,而改为看图说话,整节课下来感觉学生的动手的时间有点不足。总之,在以后的教学中,吸取经验,更好地设计教学过程,提高自己的教学水平。
一、教学内容
冀教版一年级教材上册 68----70 页的“认识 11----20 各数”
1 、材简析
本册教材注重激发学生的兴趣,如:以图画、故事等情境引出新课,改变了原来教材过分强调学科内容的系统性,注重从学生熟悉的生活情境出发,选择学生身边的、生动有趣的、具有一定数学价值的素材。使学生知道身边处处有数学,并学以致用。
2 、学生分析
一年级学生抽象思维能力差,直观性思维较强,理解能力、自控能力都比较差。由于学生年龄差异造成知识水平和理解能力等的差异,要采用直观的图画、故事等情境来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导学生团结协作,互帮互助。
3 、设计理念
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调动学生学习性,积极性,使学生主动的动手、动口、动脑。轻松愉快地获取知识,培养学生的思考和解决问题的能力。逛超市我们运用 11 …… 20 各数字表示水果的个数,同位互相交流劳动成果,激发学生认识数字的兴趣;设计估计花生米个数游戏。同位两人同时把估计数字写在纸上,再由一人数一数,另一人检查,看谁估计得最准,提高学生估计能力;让学生读直尺上的数,同位检查正确与否。再教师指一名学生到讲台认读。用尺子量课本一量课本、铅笔、小刀、橡皮,量完后,同位互相检查,并汇报测量结果,学以致用;看电影找位子的游戏,教师把 20 张票发给 20 个学生,在最快的时间内找到位子,其他学生作为工作人员帮助、引导对号入座,提高学生的快速认知能力和协作能力。
4 、教学目标
①教实物的过程中,认识 11----20 各数。
②能认、读、写 11----20 各数。会用 20 以内的的数表示物体的个数。
③结合学习活动,培养做事认真的习惯,培养初步估计意识。
5 、教学准备、学具准备
教具:1、投影仪;2、投影片(画有 10 种水果的 68 页上面的图、画有 69 页上面的鸡蛋图);3、直尺;4、写有 1~20 各数的卡片 20 张对号入座用)
学具:直尺;每个学生一张写有 1~20 的卡片描点用;花生米每人若干。
二、课堂实录
1、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师:同学们好!你们喜欢逛超市吗?
生:喜欢
师:和老师一起到超市看看水果,好吗?(出示画有 68 页上 10 种水果的投影片)
师:看一看水果架的水果多好呀!你们亲自数一数。看一看,都有哪些水果?各有多少个?(同学们马上写出水果个数)
师:数完后,同位互相交流
师:请同学们交流一下劳动成果
生1:水果架上有香蕉 20 根、菠萝 17 个、西瓜 13 个、芒果 11 个
生2: 19 个苹果、 15 个桃子、 14 个香瓜
生3: 18 个山里红、 12 个鸭梨、 16 个桔子
师:你们是怎样数的?
生1:我一个一个的'数
生2:我两个两个的数
生3:我是从左往右数
生4:我是从上到下数……
师:同学们真棒,都数对了。
师:水果架上哪种水果个数最多?哪种水果个数最少?
生:香蕉的个数最多,是 20 根。
生:芒果的个数最少,是 11 个。
师:我们运用哪些数字表示水果的个数?
生: 11 …… 20
师:我们这节课就认识一下 11~20 各数(同时板书课题“认识 11~20 各数”)
2、合作探究,建立模型
师:同学们把准备好的花生米拿出来,咱们一起做游戏。
方法:抓出一小把,你能估计花生有多少粒?同位两人同时把估计数字写在纸上,再由其中一人数一数,另一人检查,看谁估计得最准确。(学生操作,教师巡视。)再抓出一小把交换检验,看谁估计准确。
3、解释与应用
请同学们收拾好花生,看投影片。
步骤一:出示投影鸡蛋11个图片
师:请同学们数一数共有多少个?
生: 11 个
师:你们是怎样数出来的?
生1:我先数左盘 10 个,再数右盘 1 个,两盘共有 11 个。
生2:我先数左盘 10 个,再接着数右盘 11 个。
师板书: 11
步骤二:出示投影鸡蛋 12 个图片
师:请同学们数一数共有多少个?
生: 12 个
师:你们是怎样数出来的?
生1:我先数左盘 10 个,再数右盘 2 个,两盘共有 12 个。
生2:我先数左盘 10 个,再接着数右盘 11 、 12 个。
师板书: 12
师:请同学们讨论一下哪种数数方法最简单。
生:先数左盘 10 个,再接着数右盘,右盘几个,就是十几。
师:对,先数左盘 10 个,右盘有几个就是十几个。
步骤三:请同学们用上面的方法继续学习,分组练习,用 13~20 表示鸡蛋的个数。
教师指导书写 11~20 各数。
4、巩固新知,拓展延伸
①让学生读直尺上的数,同位检查正确与否。再教师指一名学生到讲台认读。
师:,用你手中的尺子量课本一量课本、铅笔、小刀、橡皮,看一看,你能得到什么。量完后,同位互相检查,并汇报测量结果。
1 数到 20 ,再倒着数回到 1 。
师:同学们,我们上电影院看电影时买票后,你要先做什么?
生:先找位子。
师:怎样找位子?
生:对号入座
师:下面我们做一个看电影的游戏:我这里有 20 张票,你能在最快的时间内找到你的位子吗?
师:把 20 张票发给 20 个学生,其他学生作为工作人员帮助、引导对号入座
三、教学反思
①逛超市,联系身边的生活实际,我们运用 11 、 12 …… 20 数字表示水果的个数,激发学生认识数字的兴趣。并复习了上、下、左、右的知识,还巩固了以前学过的“比较多少”的知识。
②估计花生有多少粒游戏,同位两人同时把估计数字写在纸上,再由一人数一数,另一人检查,看谁估计得最准,提高学生估计能力。通过竞赛的方法,提高学生兴趣。
③收拾好花生,培养学生做事认真的习惯。
④让学生读直尺上的数,同位检查正确与否。再教师指一名学生到讲台认读。用尺子量课本一量课本、铅笔、小刀、橡皮,量完后,同位互相检查,并汇报测量结果,理论联系实际。
⑤看电影找位子的游戏,教师把 20 张票发给 20 个学生,在最快的时间内找到位子,其他学生作为工作人员帮助、引导对号入座,提高学生的快速认知能力和协作能力。教育学生在集合、集会等大型活动中,遵守秩序。
11—20各数的认识,它既是10以内数的认识的延续,,同时又为学习20以内的加、减法做好准备。因此本节课的教学重点是使学生在实践操作、合作交流的过程中,理解“10个1是一个十”掌握一个十和几个一表示十几。
1、注重创设情境,在快乐中学习。
一年级学生年龄小,以具体形象思维为主,本节课的`内容都是抽象的数字,单凭老师讲学生一点兴趣也没有。因此我设计了用小棒数数的方法。让学生在数数的过程中学习了11-20的各数,知道20以内数的顺序和大小,掌握了它们的组成。并通过大量的操作活动和多媒体课件的演示,使所学的新知识不断内化到已有的认知结构中。
2、注重动手操作,在玩中学习。
教学中从学生的认知规律和知识结构出发,让他们通过有目的的操作、观察、交流、讨论,从直观到抽象,主动构建自己的认知结构。如:在理解计数单位“十”,建立“十进制”的概念时,把12根小棒作为研究材料,借助小棒,把抽象的数具体化,围绕中心问题“这些小棒怎样摆让人能很快地看出是12根”,学生进行积极地动手操作,小组合作探究。然后汇报摆的方法:(1)1根1根地摆;(2)2根2根地摆;(3)5根5根地摆;(4)一边10根,另一边2根(5)把10根捆成一捆和另外的2根等5种摆法。学生各抒己见,初步体会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化。“你认为哪一种摆法很快看出是12根?为什么?”让学生自我比较,充分感受到“十进制”的优越性。从感
知到理解,再次借助小棒动手操作,把10根小棒扎成一捆,运用转化10个一是这一捆,1个十也是这一捆,亲历10个一是1个十的知识形成过程。通过摆一摆,说一说,充分发挥学生的聪明才智,在较短的时间内了理解2个十是20。
总之,整节课中,我倡导主动探索,动手实践与合作交流的学习方式,让学生在玩中学,在学中玩。使每一个学生都能在学的过程中体验到成功。但在整节课中,我忽略了学生估数能力的培养。过重于操作能力的培养,操作时间过多,导致新课没能按时完成。
准备这堂课,我首先从制定教学目标开始,目标设定要明确,有针对性。理清重难点,这样才能有的放矢。初步认识计数单位“一”和“十”,理解10个一是1个十,从形象到抽象理解11-20各数的组成,培养数感,我觉得是我这节课想体现和突破的。
一、追根溯源,品出“数学味”
每节课的导入,我总是思索再三。数来源于数,数的形成发展是有迹可循的,比起那些为了迎合儿童心理而刻意编撰出来的故事情景,我想,让孩子追溯历史足迹,感悟智慧的萌生,岂不妙哉!课的开始从古人摆小石子开始,告知摆一个小石子表示一只羊,两只羊呢?三只羊呢?古人计数用的是小石子,我们小朋友认数用什么呢?孩子们马上想到了圆片、小棒等,孩子们趣意盎然,为本节课的学习做好了心理上的铺垫。
二、培养数感,悟出“数学味”
数感是比较高层次的一种能力。主要是指关于数与数量、数量关系、运算结果估计等方面的感悟。低年级学生的数感需要以认数为依托,通过丰富的直观活动,在建立数概念的过程中逐步培养。具体的说,在这一课中,要重视数出数感,读出数感,用出数感。
1.“摆”出数感
低年级的孩子以具体形象思维为主,思维活动离不开实践操作的`支撑。因此,在认识11-20各数的过程中,要借助摆小棒来帮助建立计数单位的概念。首先通过摆、数、捆10根小棒,认识计数单位。在数的时候,我让孩子们数了两遍,加深印象。就在摆一摆、数一数、捆一捆这些简单的活动中,孩子经历了将10根小棒变成1捆的过程,感受到”10个一”和“1个十”是相等的。其次通过尝试摆12根,体会计数单位。虽然有了游戏的铺垫,但是孩子根据自己的学习经验,用不同的方法摆出12根小棒,在交流的过程中自主体会到摆出“十”更加简便。最后在互动中摆11-20根,抽象认识11-20。深刻认识了计数单位“十”,在此基础上结合2捆认识20,强化认识“2个十是20”。
2.“读”出数感
数感是读出来的,孩子在读数的过程中,协调眼、口、耳等多感官活动,看数的同时将抽象的数用嘴巴读出来,再通过有韵律的声音传入耳朵,在看、读、听等一系列活动中,感知数的顺序、大小等。在孩子们每新接触一个十几的数时,我都要求他们说说这个数的组成,让孩子在别人说、自己说的过程中体悟出数的组成,体会计数单位。
3.“用”出数感
孩子的数感只有在用数表达的过程中才能进一步得到培养。本节课通过设计了“帮助诺一、夏天、轩轩解决问题”中的数,用数表达生活中的事情,估一估物品的数量的环节,真正把知识转化为孩子自己的东西,体会了估计在生活中的价值,以后再在生活中碰到类似情况,会用数学的眼光来思考。
4.“玩”出数感
针对低年级孩子特点,结合当前流行的“抢红包”,设计了一个符合孩子兴趣的游戏,但是这红包里装的不是钱,是与本课学习有关的问题,只有回答正确,才能给自己小组增加能量。孩子们玩的兴致很高,在互助合作中既巩固了知识,又使知识增加了趣味。
数感是人的一种基本素养,我们每个学生应该在一定程度上有数学这一思考。培养学生的数感,不是我们老师讲解获得的而是结合具体情境,通过数学活动得到感受和体验。我想,在以后的数学课中,也一定要创设好符合孩子心理年龄的情景,将孩子带入数学的世界,让他们感悟到数学之美。
11-20各数的认识,看似简单,其实很难把握。教材、教参、教案看了好几遍,感觉还是很模糊!11-20各数的认识是一年级教材第七单元的内容,具体内容包括:数11至20各数、读数和写数、10加几的加法和相应的减法。我教学的内容是数11至20各数的认识第一课时。上好这节课有三大难点需要突破:
1、学生现有的学习基础如何关注。现在的孩子其实大都会数、会写11—20各数,也了解这些数有关的知识,我们怎样在课堂上去关注孩子的现有学习基础,是教学需要突破的。
2、“十进制”概念的建立。
3、学生数感的培养。
针对以上三点在教学中我注意了以下几点:
第一、从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出发,处理教学好教学内容。
根据学生的现状和发展水平,对11-20各数的数数,我没有花时间教学生,而是让学生直接参与数物体个数,如数铅笔等。又如通过看直尺读数及对数字娃娃提问题、比较数的大小等一系列教学的活动,都是充分利用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放手让学生在活动中自己领悟知识。
第二、“十进制”概念的建立。
认识11~20各数,是学生数的认识的`一次飞跃,让学生建立十进制的概念,理解计数单位“十”是培养数感的基础。围绕“怎样摆放让别人能很快地看出是11根”这个问题,学生自主地动手操作摆小棒,汇报交流,呈现出多种摆的方法,学生各抒己见,体会到“10根扎成一捆”的优越性。通过比较体验,让学生真真实实地感受到把10根扎成一捆是最容易看出是多少根的.这种无声胜有声的教学设计,突破了10个一就是1个十的难点,从而理解了数的意义,建立正确的数的概念,为培养数感奠定了扎实的基础。
第三、以学定教,培养学生的数感。
数感是人的一种基本素养,我们没有必要让人人成为数学家,但应当使每个学生都在一定程度上有数学地思考。培养学生的数感,不是教师讲解获得的而是结合具体情境,通过数学活动得到感受和体验。对此我安排了相应的活动,让他们用语言表达和交流数的信息,如通过“猜一猜”,让学生通过想和猜的活动,发展数学意识,培养学生的数感。当然发展学生的数感离不开学生的生活实际。只有把所学知识与生活实际联系起来,才能使学生在具体生活中感受知识,巩固数感。又如让学生在生活中找一找11-20各数,学生马上用数学的眼光去观察生活,学生这分分秒秒地思考,反映出他们对数的兴趣,促使学生有意识的将知识与生活问题联系起来,主动解决生活中的问题,发展学生的数感。当然培养数感不是一节课所能完成的,只能说在这节课设计的各个环节努力地体现这一目标。
不足之处:“十”的概念没有深入人心。在课堂上,出现了这样的情况。在认识11时,请同学们摆出11根小棒,很多学生都把一捆小棒打开,重新一根一根地数出10根,有的同学重新用皮筋扎起来,有的学生则仍然采用左边10根,右边1根的摆法。我起初百思不得其解,为什么会这样?考虑再三,觉得出现这种情况是因为“十”的概念没有建立好,没有对多种摆法进行及时的优化。我应该通过比较、探讨、交流使学生在头脑中形成计数单位“十”的概念,建立1捆就是一个“十”的概念。自然,“11—20”各数的组成,学生就能轻而易举,只要拿出1捆再加上几根就可以了.在课堂上,虽然我发现“十”的概念建立得不理想,但是碍于时间关系,我没有让学生继续探究,而是按照原来的设计继续进行教学。我想:如何在课堂上真正的关注学生,真正的落实到课堂教学实践中去,是一个值得我思考和研究的问题.
认识11-20各数,是学生数的认识的一次飞跃,让学生建立十进制的概念,理解计数单位“十”是培养数感的基础。因而教学时我围绕“怎样摆放让别人也很快地看出是12根”这个问题,让学生自主地动手操作摆小棒,汇报交流,呈现出多种摆的方法,学生各抒己见,无法体会到“10根扎成一捆”的优越性。但“10根扎成一捆”是理解10个一是1个十的支柱,是学生必须掌握的。
此时,我巧妙地设计了三幅画面,1根1根地摆,2根2根地摆,10根10根地摆,三幅画图均以出现为2秒钟的'时间,马上消失的方法,当学生对“1根1根地摆”、“2根2根地摆”无法说出根数,感到无奈时,而10根扎成一捆的摆法却给学生带来惊喜、兴奋、成功。通过比较体验,让学生真真实实地感受到把10根扎成一捆是最容易看出是多少根,并体会到10根扎成一捆这种方法的优越性。这种无声胜有声的教学设计,突破了10个一就是1个十的难点,从而理解了数的意义,建立正确的数概念,为培养数感奠定了扎实的基础。
11-20各数的认识具体内容包括:数11至20各数、读数和写数、10加几的加法和相应的减法。20以内的数绝大多数儿童在入学前已初步会数,但对于数的概念却未必都清楚。同时一年级的小朋友参与数学活动,很少是因为认识上的需要,而只是对数学活动本身感兴趣。因此,在本节课教学中我想除了落实知识技能的教学目标外,更关注学生的情感、态度、价值观,让学生在玩中学、学中玩;使每个学生都能在学习过程中获得成功的体验,体会到数学学习是一件很快乐的事,在教学中我认为应注意以下几点:
1. 创设情境,激发学习兴趣。
根据低年级儿童的年龄特点和心理特征,创设生动有趣的活动情境。课一开始,通过猜小棒的游戏,一下子就吸引了学生的注意力,调动了他们强烈的学习兴趣。最后在综合应用中创设“小小运动员”这一情境,让学生在具体可感的情境中始终精神饱满地主动参与教学活动。
2. 重视学生的情感体验。
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在人的内心深处,都有一种根深蒂固的需要,就是希望感到自己是一个发现者、研究者、探索者,而在儿童的精神世界中这种需要特别强烈。”因此在设计整个教学过程时,我基本上是由学生自己“发现问题-------提出问题-------主动探究--------解决问题”为基本模式展开的。不仅让学生在这个自主学习的活动中不断充分、主动、积极表现自我,同时也注意用积极的语言评价学生的学习过程,让学生获得一种积极的情感体验,树立学好数学的信心。同时,设置问题如“每次都这样一根一根数,感觉怎么样?”“看这些运动员上场,感觉怎么样?”让学生在活动中体验,在体验中学习,在学习中感悟,从中学到了教学的思想,数学的方法,从而更深刻地认识到数学的.价值。
3. 让学生经历知识形成的过程。
“数学知识、思想、方法必须由学生在实践活动中理解、感悟、发展,而不是单纯依靠教师的讲解去获得的。”根据这一理念,我在教学中紧紧围绕学生的心理,从学生的认知规律和知识结构的实际出发,主他们通过有目的的操作、观察、、交流、讨论,从直观到抽象,主动构建自己的认知结构。例如数的组成,我并不是直接告诉学生如何机械地记忆,而让学生在重复猜小棒的游戏中感悟,在动手摆小棒中体会,使学生经历了数学知识的“再创造”的过程。
4.体现师生互动,生生互动的学习方式。
通过在看尺子提问题时,生生之间的抢答,在“小小运动员”时,运动员介绍自己,然后下面裁判的评价、提问题等实践活动,让学生养成与他人沟通、倾听他人意见的习惯,同时,这也是对学生主体地位尊重的表现之一。学生在互动中,使知识在交流中理解,能力在交流中发展,情感在交流中体验。
11—20各数的认识是一年级数学上册的内容,它既是10以内数的了解和连续,又是100以内以致更大数的了解的底子,同时也为20以内的进位加法的学习打下算理底子。在本节课讲授中我从学生的认知规律和知识结构特点筹划了一系列动手操纵和训练的活动,让学生在实践中得到知识使个学生都能在学习进程中得到告成的体验,了解到数学学习是一件很快乐的事。在讲授筹划进程中,我力求做到以下几点:
一、通过充实动手操纵,资助学生纯熟数数,掌握数的构成。
研究评释,小学低年级学生必须借助图象、操纵等形象的感知才气在大脑中形成相应的数学知识表象,然后通过表象的中介作用创建起相应的数学观点。讲授中,我让学生本身摆小棒,在摆的历程中视察、掌握数的构成。如许的操纵景象,使学生的“头脑发轫于行动”以动诱思,以思促动,“数形联合”、“情理互促”资助孩子们在操纵中体验,在操纵中感知。
二、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意识,培养学生自主探索的学习方式。
建构主义的学习观认为,学习不是简单的信息积累,更重要的是新旧知识经验的冲突以及由此而引发的认知结构的重组。意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和认知基础出发,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意识,培养学生自主探索的学习方式。在教学过程中,鼓励学生用自己的方法将11根小棒摆在黑板上,再让同学们四个一小组合作讨论“哪种方法能让大家一眼就能看出你有11根小棒”。一方面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促进学生自主建构数学知识;另一方面加强了生生之间的互动,培养学生的相互合作能力。
总之,整节课中,我提倡自动探索与动手实践的学习方法,在存眷学习历程的同时,资助学生得到乐成的体验,树立自大心,加强上进心。但是在本节课的教学中,单一“你真棒”的评价语,使孩子的答复得不到实时而公道的反馈,讲堂缺乏积极性。同时一年级学生的注意力只能会合十几分钟,整堂课我注意知识的教学,缺乏游戏关键,没有充实变更学生的学习兴趣,没有到达我要学的教学结果。
在以后的教学中,我会扬长避短,争取让我的课堂更加生动,让孩子们玩中学,学中乐。
本节课是我这学期上的一节教研课。经过认真备课,集体教研,反复修改我们把这节课的教学目标定为:
1、通过生活化的实例认识计数单位“十”,初步了解“十进制”,体会数学与生活的联系,产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2、会读11-20各数,知道数的顺序、组成和大小比较。
3、引导学生参与知识形成的过程,在活动中获得成功的体验,培养初步的数感和实践能力。
在教学设计时我潜心研究,反复琢磨每一个环节,每一个问题要达到什么目的,怎样才能达到最佳的教学效果。但在教学实施过程中还是有一些不尽人意的地方。
“情境导入,激发兴趣”环节,为了让学生在真实的生活情景中学习数学,让学生感受到生活中处处有数学,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我利用书上“过马路”的主题图让学生找出图上都有什么,数量是多少,同时对学生进行了遵守交通规则和安全教育。但是我把数数的目标安排在了这一环节,孩子们自己数出了数量以后,我又让他们在小组里说一说,然后全班汇报,把图上数量在11~20的所有物体都一样一样的数了一遍。之后让孩子们举例说一说生活中用11~20各数表示的例子,我又提供了生活中的实际素材,课件出示:钟面,日历一年有12个月,今天是11月4日,运动员身上的号码,门牌号等,使学生感受数学就在我们的生活中。讲了这么多内容以后才进入新课的学习,浪费了很多时间,使后边重点内容的学习时间不够充足。我应该把这一环节处理得简单一些,去掉学生小组交流的环节,把数数的目标移到例1进行。
教学例1时,我手上抓了一把铅笔,先让学生猜一猜共有多少支?这不仅仅是激发学生学习情趣的一种策略,更是让学生通过想和猜的活动,发展数学意识。从“有什么好方法可以让自己和别人一下子看出有12根铅笔?”这样一个问题入手,目的是让学生感受用一捆表示1个十的必要性。学生用不同的方法表示铅笔的支数时,由于我们班孩子在学习10以内数的认识时经历了摆小棒的`过程,孩子们摆出的方法很多,有的摆成了4个三角形,有的摆成了3个正方形,有的摆了2个6,也有的把10根小棒捆成了一捆等等,对孩子们摆出的方法我都给以了夸奖。在展示评议讨论的活动中,让学生比较哪种摆法最好?虽强调了把10支捆成1捆这种方法,也让他们动手数出10根小棒,然后捆成一捆,但一部分孩子还是觉得自己的方法受到了老师的表扬,认为还是自己的方法好,以至于后面我让他们摆十几时,他们还是按照自己原来的方法摆成正方形或三角形。如果把12根小棒换成11根,这些摆法就会少些。在学生摆出各种方法后,我不应及时评价,而应该在孩子们汇报时把这些方法都展示在屏幕上,让他们共同去比较哪种摆法最简便。我还可以这样说:用刚才的办法,你会用小棒摆出十几的数吗?说一说是怎样摆的?我想这样教学效果会更好。
在教学例2时,我先讲十几的组成,通过边摆小棒边说数的组成,以及师生、生生对口令,使学生对十几是由几个十几个一组成的有了较熟练的掌握。之后让孩子们摆出19根小棒,再添上一根是几根?该怎么摆才能让人一眼看出是20根呢?通过操作使学生体会满10进一,20是由2个十组成的。在学生交流的基础上如能及时总结出方法,先摆1捆就是1个十,再摆几根就是几个一,1个十和几个一合起来就是十几,学生对数的组成掌握得就会更好。
一个数的大小,总是与数轴上的某一个点相对应的,教学时我让学生通过摆卡片和观察学生尺,引导学生认识点的位置与数的大小之间所构成的一一对应的关系,这也是儿童学习数学的基本素养之一。
教学中不仅要教会学生获取知识的方法,而且让他们灵活运用所学的知识解决实际问题,培养学生的数感。平时我发现我班学生在翻书时速度较慢,一页一页地翻,有的甚至不知往前还是往后。在练习时,我组织学生进行翻书比赛,根据数的顺序来确定往哪边翻;体验一下10张、20张的厚度增强数感来确定大概还要翻多厚,增快翻书的速度。我还利用翻书进行了巧妙的过度:这节课小朋友们表现这么好,数宝宝准备了一份礼物送给大家,你们猜猜是什么?把书翻到87页,第二题从1到20,按顺序把点连起来就知道了。这样过度即自然巧妙又增强了学生的兴趣。
通过孙主任和年组教师的评课,使我对这节课的优缺点有了清楚的认识,如果再上这节课,我一定会去粗取精,把这节课上得更好。
课上,我给学生提供了直观、形象的学习材料,通过学生的动手操作,让学生自己亲身体验。这样,通过摆一摆、数一数、说一说,突破了教学难点,使学生很好地建立了数位的概念,充分体现了数学学习的过程性和体验性。同时,组织有效的活动让每一个学生都动起来,为学生提供了许多现实而有趣的数学学习活动,构建了一个充满生机与活力的数学课堂。但是细细琢磨一下,也有不足。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十”的概念没有深入人心。在课堂上,出现了这样的情况。在认识11时,请小朋友摆一摆,大多数小朋友都把一捆小棒打开,重新一根一根地数出10根,有的小朋友则仍然采用左边10根,右边1根的摆法。我起初百思不得其解,为什么会这样?考虑再三,觉得出现这种情况是因为“十”的概念没有建立好,没有对多种摆法进行及时的优化。在讨论喜欢哪一种摆法时,选择左边10根,右边1根这种摆法的.很少,学生认为10根放一起,数起来麻烦。我在课堂上顺水推舟说,我们就来看这种摆法。通过动手操作让学生知道“10个一是1个十”,“1个十和1个一是11”。而对哪种摆法好这个问题不了了之。所以导致学生在摆十几时,仍旧1根1根地数。我想应该引导学生再来探讨,(在那些摆法中加入1捆加1根的摆法)现在你觉得哪种摆法好,为什么?通过比较、探讨、交流使学生在头脑中形成计数单位“十”的概念,建立1捆就是一个“十”的概念。
2.没有组织有效的合作学习。课堂上没有把握好机会,组织起有效的合作学习。现在想一想,在动手操作摆11以及讨论哪种摆法好等环节中,是否可以安排合作学习,让学生在合作中探究,在探究中合作。可以让学生在摆好小棒后,小组或者同桌讨论哪种摆法好?让每一位学生在独立思考后,都参与到讨论之中。
3.课堂上关注学生不够。以学生发展为本,要求教师从学生的学出发,顺着学生的思路来设计教学过程,随时根据学生学的情况调整教学。在课堂上,虽然我发现“十”的概念建立得不理想,但是碍于时间关系,我没有让学生继续探究,而是按照原来的设计继续进行教学。虽然课堂上我及时发现了问题,可是我回避了。虽然有了这方面的意识,但是还没有落实到课堂教学实践中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