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身边的文档专家,晒文网欢迎您!
当前位置:首页 > > 办公范文 > > 教学 > 正文

音乐课教学反思汇编12篇

2024-03-02 08:15:57教学

音乐课教学反思汇编12篇

音乐课教学反思 篇1

  音乐,作为人类的第二语言,它与人的心理、情感活动具有形态上的一致性。它拨动着人们的心弦,触及着人们的灵魂,对人的心灵有着进取的陶冶作用。现时,音乐又是一种表现艺术,音乐课上,学生或唱、或跳、或奏、或演,经过对音乐的表现,使学生能够充分地展示自我,获得美的享受和成功的愉悦。所以,培养孩子的自信心,音乐课堂有着得天独厚的条件,而孩子们有了对音乐有了自信,那么上音乐课也就更加有兴趣了。所以,在音乐课上我十分注意培养学生的自信心。

  一、真诚的赞扬

  对于那些缺乏自信的学生,真诚的赞扬他们取得的每一点成绩最能激起他的学习热情。我总是仔细寻找发现他们的闪光点,并且及时、适当地给予赞扬。如:你的嗓子真甜,你声音真好听等等。尤其对于那些很少得到表扬的学生,真诚的赞扬会让他充分发挥内在的潜力,甚至会成为他的人生一个重要的转折点。

  二、中肯地分析

  经过我耐心细致又合理的分析,让学生明白这么一个道理:也许别人在有些方面比你强,但你却在另一个方面要比他强。当学生在由于嗓音不佳、音唱不准或其它原因而不敢开口唱歌时,我一般明确地告诉他,他在器乐演奏或节奏模仿等方面能够超过别人,鼓励他用其它音乐形式表现音乐,给学生增添勇气,战胜自卑。

  三、多供给尝试的机会

  在课堂上我尽量为学生供给尝试的机会,为学生供给展示自我的舞台,使他们感受到自我的潜能,体验到成功的欢乐。

  四、设计的要求不必过高

  在音乐课堂上,我会有意识地降低难度,增大成功的机率,让学生感受到成功的喜悦。如:几个音的高低听辨、几个小节的旋律模唱等,都能有效地鼓舞学生,从而更好地帮忙克服自卑、产生自信。

  五、随时巩固学生的自信心

  当看到学生们因不断成功而取得了宝贵的自信时,我还是不断地支持、鼓励,以巩固他们的自信心。在音乐课上,我以自然、亲切的微笑应对学生,经常用你真棒、你能行等鼓励性的语言,创设出一个温馨、和谐、愉快的音乐课堂氛围。学生在这样的环境中,都会不断地努力,音乐课的效果也就越来越好。

音乐课教学反思 篇2

  合作是一种方法,合作是一种过程,合作更是一种精神。随着我国社会的发展,独生子女家庭的增多,合作精神的缺乏成为许多独生子女存在的一种素质缺陷。在现代社会,能否具有合作精神,能否与他人合作以成为一个人成功与否的重要因素。

  合作学习是指学生在小组或团队中为了完成共同的学习任务,有明确责任分工的互动性学习,是针对教学组织形式,相对于“个体学习”而言的。合作精神是音乐教学的强音。通过合作学习,可使学生反映迅速,思维敏捷,通过合作学习,可使学生了解合作中个体服从群体的关系,同时在合作中因体验某种情感而产生共鸣,从而培养学生团结友爱的集体观念和互助互帮的高尚情操,也可激发他们积极向上不甘落后的竞争意识,通过合作学习,有助于因材施教,弥补教学难以面对众多有差异学生的不足,从而真正实现使每个学生都能得到不同发展的目标。那么,在音乐教学中,如何科学合理有效的组织学生进行合作学习呢?下面就我的理解谈几点看法:

  一、合理选择学习内容

  首先,合作学习的内容应能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当一个人对某种事物发生发生浓厚兴趣时,他就能积极思索,大胆探究,并使其整个心理活动积极化,能积极主动地去感知有关事物,对事物的观察也变得比较敏锐,想象力丰富,情绪高涨,意志力强。所以音乐教学从培养学生的兴趣入手,使他们情感得到激发,让他们在一个活泼,积极主动的氛围中学习音乐,真正使他们的身心得到陶冶,这何乐而不为呢?

  其次 合作学习的内容应有活动的意义。因课标下的每一项内容都可以当作合作学习的内容。然而在选择时必须设计本校、本班多人合作学习的活动,它们或是引人入胜的场景,或是让人困惑的问题……

  最后,合作学习的内容应难易适中。假如内容太难,已有的兴趣可能被扼杀得无影无踪,他们会觉得很累、无助、迷失方向,莫不着边际,甚至产生诅桑、悲观心理。这恰于教育理论相;反之,太易,大多数学生不需思考、合作就可得出结论或答案,那合作也就没有意义了。

  二、课堂组织形式的合理化

  合作学习一般采用异质分组的形式较好,小组内各成员应有性别、性格、脾气及能力等各方面的差别。让学生懂得,每个人都有长处与不足,人的才能、个性是多种多样的。只有即善待自己,有欣赏别人,才能真正发挥小组合作学习的成效。正是因每组都是异质的,所以就连带产生了全班个小组见的同性,这就是合作学习的分组原则——组内异质,组间同质。组内异质为小组成员内部互相帮助提供了可能,而组间同质又为全班个小组间的 公平竞争打下了基础。

  全班学习,小组学习与个人学习是三种最基本的课堂组织形式,其作用难以互相取代。根据音乐学科的具体特点,我认为:小组合作学习是音乐教学中应用较为广泛的一种课堂组织形式,既是利用小组让学生 一起体验感受,使学生个体与群体都达到最好的学习效果,也使同学之间相互激励与促进,形成竞争与合作并存的人际关系,了解学习任务完成情况,分析他们的解决方法,及时发现他们的闪光点。在整个教学过程中,争取的是一种友好的态度和行为,而不能过多地干预学生思考的过程与结果,更不能对学生的困难与疑问袖手旁观。这可以说是广大教师的大挑战。

  三、合作学习的方式多样化

  根据音乐学科的特点,在具体的教学过程中应采用不同的合作学习的策略,几合作学习的方式应多样化 ,如游戏竞赛法,分析讨论法,交错学习法,共同学习法等。在日常的音乐教学中,我曾设计了一个板快“考考你的耳朵”。我采用游戏竞赛的方式,教学生模仿的方法,并先作一个整体的演习,让学生感受到听是需要体静、心静。接着把全班学生分成若干小组,并要求各小组没一个同学听一个音,然后进行评分。平分采用十分制,听对一个记一分,听错一个不扣分。评分由其他组同学完成。假如组内同学认错了,可以帮助改正错误,假如帮助对了,还是得一分。如听错了又的到其他组成员的帮助,如果帮助正确的话,可以给其他组加分。同时班内还要选出统计、督促、记分的学生,以保证公平竞争。总之,此种类型的活动,可以使学生在遇到困难是互帮互助,协同作战,获得共同成功的体验。

  四、分析学生的心理特点,注重学生合作能力的培养

  在音乐教学中,我们面对的是未成年的学生,他们的身心尚未成熟,认识水平和自律水平都要逐步地发展和提高,学生的行为也需要监护、引导和规范。合作学习对于学生来说还存在着一定的难度。那么如何培养学生的合作学习的能力,也是我们音乐教师需要充分考虑的问题。

  首先,我们应该认识到,能力直接影响着活动的效率,使活动符合学生的心理特征。也就是说,能力和活动是紧密联系在一起的。所以培养学生能力的前提是让每一个学生多派参加活动,也就是给他们创造一个学习的氛围与机会。其次,让学生明确本次合作学习的 组内任务及学生自身的任务,让学生在不只不觉中形成一种能力。最后,尽量给学生一些激励性的言语,来充实他们的内心世界,让他们感悟到自己所出的地位,只有各自都把握好自己的分寸才有可能创造出预期效果。

  五、注重教师在合作学习中的角色转换

  新课程改革的启动,教育学习方式的变化,呼唤教师角色的重新定位,在合作学习的过程中,教师越来越成为一个顾问,一位交换意见的参加着,也可以说是参与课堂活动“平等中的首席”。因此,教师在指导学生学习的过程中,时刻哟啊改变自己的身份,时而是一个促进者,时而是一个帮助者……。如在学习非洲民间音乐这一单元的内容后,让学生合作探究非洲民间音乐的风格特征。这时,教师作为促进者,因为任务梢有难度,有时又充当指导者,就需要观察学生的情况,即使进行指导。

  六、构建适合学生合作学习的环境

  学生是具有丰富个性的学习者,并非在任何教学条件下,合作就是最佳的教学组织形式。但是流畅、和谐、默契、尊重、信任的学习环境,都是新课程理念下课堂的“共性”,如何构件适合学生合作学习的环境呢?我考虑到以下三点:

  (1)和谐的室内环境。音乐教学应注重环境的美化与布置,强调创造良好的艺术氛围,如四周墙壁挂一些音乐家的画像、名言,音乐挂图等,也可以开辟音乐专题,介绍音乐小常识等。

  (2)良好的心理环境。在合作学习过程中,教师要创造良好的合作学习的气氛,用各种形式给学生以 心理上的安全感和精神上的鼓励,把学生当作朋友,多一些理解、宽容,这样学生的思维就更加活跃,探索热情就会高涨,合作的欲望就会更强,。课堂就会更加生机勃勃。

  (3)充裕的时空环境。在合作学习过程中,我们还应该预先安排合作学习的时间,保证学生有主动参与的时间,使学生拥有充足、宽余的发言、补充、更正、辩论与表现的时间,让不同程度的学生的智慧都得到尽情的发挥,从而使学生更加出色地完成学习任务,最终产生一种成就感,自豪感

  总之,合作学习是新课程理念下的一种重要学习方式,作为新世纪的音乐教师在新的课程理念下,我们应时刻把握一学生发展为本这条主线,我们的音乐课堂教学才能展现生命活力。

音乐课教学反思 篇3

  不经意间,我随手打开《中小学音乐教育》。章连启老师撰写的《课评之反思——参与“第四届全国中小学音乐教学录象评比”活动有感》一文震撼着我的心灵。我反复阅读,细细品读那字里行间蕴藏的深刻内涵。章老师在围绕“关于不适度地强调学科综合的问题”的论述中对当前中小学音乐课的教学实践及这次评比活动的部分课例谈了一些存在的问题。其中有一段话是这样写的:“在音乐教学中,学生探究的主要对象不是音乐,而是音乐之外的其他艺术或人文学科——如舞蹈、美术、文学等。音乐成了学习其他学科内容的陪衬”。这不由得引发了我对前不久执教的音乐公开课《天鹅》的深层反思。

  在那堂课上我将音乐、舞蹈、美术结合起来教学。在欣赏柴科夫斯基的《四小天鹅舞曲》时引导学生学跳芭蕾舞,而在欣赏圣—桑的《天鹅》时引导学生创作音乐想象画。特别是为了学生能画好《天鹅》,我还有意请美术老师在美术课上辅导学生画天鹅,并在公开课上让学生观看了一小段天鹅的生活录象,为的是让学生在创作音乐想象画时,能较好地画出天鹅的各种神态。的确,学生不负我望,果真创作出栩栩如生的天鹅,有的在戏水,有的在游泳,有的在飞翔,有的在洗澡……最后我还请学生从黑板上张贴的一幅幅天鹅图中评价出最好地表现乐曲《天鹅》意境的作品。我暗暗窃喜,“音乐与美术的综合”在这里得到了充分的体现。

  可是,课后听课老师并没有过多的褒奖我的这种“创新”之举,而是辛锐地指出,让学生在《天鹅》音乐声中画天鹅,难道真的体现了学科综合的思想了吗?这样做,和美术课上请学生在背景音乐下画天鹅有何区别呢?更何况,还有一些孩子不会画,把天鹅画成了鸭子。那么,音乐和美术应该如何综合呢?他说,我们可以从表现音乐的基本要素入手,启发学生通过不同的线条、色彩等手段来诠释音乐,如音乐强时,线条粗;音乐弱,线条细;旋律跌宕起伏,线条凹凸有致;旋律平稳连绵,线条柔和舒展……

  专家们的话深深地启发了我。是啊,把音乐与美术结合起来是为了更好地拓展艺术审美空间,增强艺术趣味,培养学生的艺术审美想象力与创造力,从而实现审美教育的目的。而欲达此目的,贵在把二者灵活、巧妙地融合在一起,切不可公式化。要学生把音乐形象描绘下来,教师应启发每个学生用各自独特的画面构思去表达同一音乐主题。当我们启发学生描绘一幅图景的时候,不应当无形地诱导学生一起去寻找同一种图解,而要鼓励他们去积极寻找各式各样的属于自己的图解。

  通过这次新课程教学研讨活动,我真切地意识到我们教师要扎实有成效地开展课改,应深入学习理论,加强实践,并要学会反思,那样才能在正确的改革道路上取得优异的成绩。

音乐课教学反思 篇4

  这次音乐活动,教师能从幼儿感兴趣的事物入手,从孩子的已有经验出发,选择孩子熟悉的汽车开展活动。各种新奇有趣的“怪汽车”深深地吸引了孩子,激发起他们参与和探索的热情。整个活动的学习内容在音乐和游戏中融合于故事情景,符合小班幼儿的年龄特点。总体说来有一下几个体会:

  1、层次分明,逐步递进

  本次活动一共有两个目标,第一个是在有趣的故事情境中,用短句说说、唱唱变出的《怪汽车》。第二个是知道汽车的主要特征,体验音乐游戏的快乐。活动的第一个环节,教师用已有经验引导孩子们感受音乐,引出故事。接着用故事的形式引出话题,激发了幼儿对活动的兴趣。然后,利用情景结合动物图片,学习歌曲。在这个环节中,用递进式的提问,帮助孩子们记住歌词。同时通过动作的模仿,使孩子们理解不同的汽车部位。动作与歌曲结合把课堂气氛活跃起来,也满足小班幼儿好动的特点。此次活动从过程的设计看,教师都能紧紧围绕目标,创设有趣的情境,一环扣一环,自然展开,丰富的内容贯穿整节课,从而激发了孩子学习的兴趣,在唱唱、玩玩的过程中不失时机的引导幼儿用动作和声音进行表述,这种寓教于乐的形式有助于孩子对知识的理解和掌握,较好地完成了教学内容。

  2、游戏主导,音乐渗透

  根据小班幼儿的年龄特点,本次活动用了有趣的多媒体动画,这个很快就吸引了孩子们的注意力,将他们带入一个生动、有趣的故事情境。用帮助小动物想办法,自己开怪汽车等等情景,让孩子一直参与其中。同时老师不断的开放性的提问,如“请你们帮小动物们想想有什么运水果的好办法”,让幼儿大胆想象,并用较清楚的语言表达自己的想法。活动在欢快的音乐旋律中开始,而歌曲《怪汽车》则作为载体,在活动中反复出现,以此引导幼儿大胆想象、编唱,调动多种感官表现怪汽车。教师让孩子在游戏情景中多听、多感受音乐,在不知不觉中学会歌曲,这对学习歌曲是很有帮助的。感受旋律教师也采取了多种形式,如完整示范,听音乐示范等等,让孩子们在感受、思考、学习的过程中,渐渐将歌词填进乐曲中,尝试演唱。

  活动不足的地方,就是教师课堂上的主导的比较多,在创编阶段拓展不够,如果能在仿编时教师示范把握好度,不能局限孩子们的思路,阻碍孩子们创造力和想象力的发挥,或许我们能看到更多的孩子达到哪种水平。我觉得可以再提供部分水果图片,给予孩子们想象的支撑,或许孩子们的表达会更好。

音乐课教学反思 篇5

  最近一段时间,听了所有音乐老师的课,深有感触。作为校本教研重要形式之一的案例研究,随着校本研究的不断深化、发展,目前在我国“微观教育领域”已经掀起了一场“案例”研究、学习、撰写的热潮,这是一种极好的教育发展的态势,将对当前的课程改革和课堂教学改革起到极大的推动和促进作用,将有利于教师专业得到进一步的发展。如何撰写案例,本人谈点看法:

  一、教学案例是否就是教案的代

  从案例的范畴而言,曾有人将“案例”划分为二种:既可以是一个典型的教学情景故事,也可以是一篇教学个案。只是对教学个案没有加以必要的界定。于是乎,在众多的案例或许多的案例集中就出现不少以为案例来对待。这种现象,是否会对我们开展案例研究产生一种误导呢?教学个案不是某个教学个体的主观设计,至少应该是在某个特定的群体中,诸如一个校级教研组或或者片区教研组教研大组,经过集体研究,用来探究的教学个案,甚或是已经过实践检验,被公认为是具有借鉴或推广价值的个案,其中一定的区域内或时空中带有一定的代表性或具有典型性。因此可以这样说,教案并不完全等同于案例。

  二、作为案例,从正面进行撰写无可厚非,这本来就是颇符国情的。但教育与一般的政治宣传不一样,教育或教学进程

  本身就是一个寻求、发现、追求真理的过程。任何事情如果都从正面加以阐释、肯定,回避不当的,那么与真理处于对立面的谬误就难以让人去发现,真理与谬误就难以区别和比较,所谓“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就失去了正反两面的客观依据。如今年《中国音乐教育》第二期杂志上看到的一篇《对当前音乐课堂几种常见现象的思考》的文章。文章的表述形式看来只有“现象”与“思考”两个内容。但如果我们有意识地将该作者的内容加上必要的“背景资料”、将“现象”看作一个教学情景故事,然后添上相应的“教学对策或教学策略”,最后将“思考换成”反思“或”教学点评“(当然也可以换成其他的表述形式)。不就成了一篇从反面角度来撰写的教学案例,而且应该说这篇案例还是带有一定的典型性,或具有普遍性的,能引起人们共同关注和思考的好案例。

  而目前我们见到的案例,极大部分都是从正面的、成功实践的角度来进行撰写;当然也有从正反两方面结合着来撰写,只是很少很;而纯从反面来撰写的几乎是没有的。这种现状对案例的研究和发展似乎并不是很理想的,也不十分符合事物发展的规律。

  三、教学案例的典型性如何区分、认定

  对于如何撰写案例,我觉得比较典型的案例应该具有“三性——典型性、客观性、启发性。对于这样的提法无可厚非,但对于“典型性”来说,我觉得如何区分、认定案例的典型性,是一个仁者见仁,智者见智的问题。就好象不同对象、不同境遇、不同心态或心情的人,欣赏同一个音乐作品,给人的心境感受是截然不同的一样。案例的典型性,也应该是因事、因人、因地、因境等不同,而产生不同的区分和认定的。同样是学生和教师,但有城市和农村的区别,有素质优劣之分等。有的案例,对城市的学生和教师而言,可能具有一定的典型性和普遍意义,但对于农村的学生和教师来说,可能就没有什么现实意义。就教育规律的提示而言,农村与城市在一定的程度上是不能相提并论的。因此,在案例的“典型性”的区别、认定上,应该也有农村与城市之别。我们大家都是处在农村的学校中,希望多把目光集中在我们的学校学生上,把这一空间表现具有共性的、普遍性的典型案例。

  四、教学案例是否一定要在现有的教育理论指导下进行分析并撰写

  案例作为一种教学实践的经验提炼,不可否认其带有一定的时代的要求。它也需要符合时代发展的、先进的教学理论或理念作依据或作指导。许多的学者在谈到案例作用时,有一种几干部战士形成共识的说法,认为通过阅读案例,我们可以不亲临现场就能了解各种各样的教学情景,对不同教师的教学实践进行“解读”,而且最终能促进阅读案例的人反思教学实践涂思考教学实践中出现的问题,并将其作用概括为三句话:认为案例“是解决教学问题的源泉(理由是通过案例学习,可以促进每一个教师研究自己的教学策略和行为,分享他人的成功的经验,积累反思的素材,在实践反思中自觉调整、改进自己的教学策略和行为,提高课堂教学的技能和效能。);是教师专业成长的阶梯(认为运用案例教学可以将接受式培训导向参与式培训,在分析案例、情景模拟、角色换位、多角度思考、交互式讨论、开放性探究的过程中,加强教师的能力建设、提高教师培训的针对性和效能);是教学理论的故乡(推断:一个典型的案例有时也能反映人类认识实践上的真理,从众多的安全中,可以寻找到理论的研究过程中所带来的“传话接力”式的偏差。)。可以说,上述对案例作用的论述是十分精辟,非常独到的。

  可是,从实施素质教育的角度,从课程改革和新课程实验的发生、发展、深入的进程来看,我们所从事的事业是前人所没有经历过的,没有很多可供我们借鉴的经验及指导实践的理论,所以在一定的范畴内,现存的教育或教

  学理论并不一定能完全分析、指导所有的案例撰写。有句话说的好:“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有时候,我们完全可以通过实践来验证理论的正确与否。“实践——理论——再实践”,采用反证的方法又有何不可呢?

  五、教学案例的时空表述能否以课堂教学进程的三步曲来加以划分

  目前,对于撰写教学案例,从各地撰写的案例来看,都有一定的格式和字数要求,要求也大同小异。字数一般都要求至少2000字以上,5000字以下。而且以下几个要素基本都要具备:背景、主题、细节、结果、评析。对于背景、主题、细节、评析(点评或反思),这些要素的确是必不可少的。主题可以单独进行表述,也可以寄寓于事件的叙述中;至于细节和结果(我理解为是对整个故事的描述及教师采取何种策略,期间教师与学生是怎样是状况,及最后带来怎样的结局等)也是必须交待清楚的;评析是案例的画龙点睛的之处,不可忽视,更应精辟。然而,对于所谓的背景,是否需要像有的关于案例定作指导文章那样描述的撰写?如背景,包括课程、教材、教学、教师、学生等教育环境信息。案例需要向读者交代案例发生的有关情况:时间、地点、人物、事情的起因等,如介绍一堂课,就有必要说明这堂课是在什么背景下进行的,是一所重点学校还是普通学校是普通班级还是实验班级,是经过准备的“公开课”还是平时的“家常课”,等等,我认为,作为一个故事,只要交待清楚了时间、地点、人物、事情、及起因,是在课堂教学进程中的哪一个时段——导入展开、总结中的某个时段发生的就可以了,不需要面面俱到的详加介绍,如此不仅可以省略许多笔墨,也可以少费读者许多时间。<

音乐课教学反思 篇6

  学音乐课教学是小学基础课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其目的是为了提高民族的音乐文化素质。音乐教育不但可以培养学生对音乐的感受力、鉴赏力、表现力和创造力,也能培养学生的优良的品德和情操,还能使他们的智力得到发展,非智力因素得到提高。同时,能够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地发展。

  我在教学中一直认为,德育、智育、体育、美育是相互渗透,相互结合,相互促进的。所以,凡是小学阶段所开设的课程,只有课程设置节次的多少之别,并无正副课之分。只要是学校分配的课程,都得无条件的完成任务。

  总之,音乐教育不仅具有辅助、强化德育和智育的功能,还具有德育和智育所不能替代的独具的教育功能。音乐教育对于培养学生德智体全面发展有着重要的作用。

  小学阶段的音乐教学包括课堂教学和课外活动两大方面,结合我校音乐课教学设备和学生的音乐基础,实际上现阶段我们主要以歌唱课为主。我的具体做法是:

  一、指导学生熟读歌词。

  在进行完歌曲范唱以后,可指导学生用比较标准、流利的普通话进行朗诵歌词,要注意咬字、吐字的准确度和清晰度,要求字正腔圆。同时根据歌词的内容向学生进行爱国、爱党、爱社会主义等方面的思想品德教育。

  二、引导学生理解歌曲的情绪。

  在一首歌曲的左上角往往出现如“亲切地”、“欢快地”、“深情地”、“热烈地”、“庄严地”等等歌曲情绪,可让学生结合歌词含义,在歌唱时力求处理的恰到好处。

  三、读谱训练。

  在识谱时先给学生标准音,即歌曲的调号。当学生按标准音唱有一定的困难时可进行音阶训练。由于学生音域窄,确实难以达到标准音时可以适当降调,并鼓励学生要经常练习音阶,达到拓宽自己音域的目的。

  四、教唱歌词。

  这一步是前四步的综合训练。首先教师应泛唱二至三遍让学生视听,对于较长或难度较大的乐句可以先分小节教唱在连接起来唱,以至圆满完成全部教唱。在学生对本歌曲没有完全学会之前不能让学生练唱,因为学生自己识谱能力有限,一旦个别乐句唱错,则难以纠正。

  此外,根据不同年龄段所掌握方法的区别,我采用以下几种教学法,教学效果显著。

  1、对于一、二年级学生来说,自制力差,但动感极强,于是我采用“律动教学法”,即将每节所学歌曲以律动的形式来进行,这样即省时又省力,还提高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2、对于三、四年级的学生来说,有了一定的自制力,但识谱能力较差,我采用“听唱教学法”,即在学习过程中,充分发挥学生的听力,在反复视听的过程中来完成教学任务,效果不错。

  五、用多种方法,努力提高学生对音乐学习的兴趣。

  针对本校特点,配合新课程改革,在学习音乐教材的同时运用数码钢琴进行音乐教学,激发学生兴趣,提高课堂效率,具体为:

  1、在音乐欣赏课上,有些乐曲可以利用学校现有的乐器,结合新课程标准上的要求,给学生示范演奏,改变以往放录音让学生单纯欣赏的教学方法,使学生在欣赏的同时,既开拓了视野,有提高审美能力。

  2、在音乐理论知识的教学方面,为避免单纯学理论的枯燥,利用情境联想教学,让学生逐步理解和掌握音乐知识。例如音符实值的学习,通过模仿动物叫声的长短来辨别不同的音符,这样一来,学生会比较容易掌握。

  3、利用多媒体、电视、音响等不同教学设备,欣赏大型的交响乐和民族管弦乐作品,让学生进一步了解和感受音乐。

  4、课堂上,让学生上台演唱,培养他们的参与、实践能力,学生情绪高涨,使音乐课上得更加生动活跃。

音乐课教学反思 篇7

  音乐课作为素质教育中的一个必不可少的因素,音乐课的质量是极为重要的。在之前的课程当中存在以下的几点问题:

  1、课堂氛围不够,缺乏良好的听觉艺术环境。

  2、对音乐理论方面的知识不够全面与彻底。

  就上述问题,提出的相应解决方案:

  1、课内多让学生上台表演,培养学生参与和实践能力、学生情绪高涨,使得音乐课更氛围更加生动活跃。

  2、对乐理知识的教学,从基础抓起,每堂课选择本课内容乐谱视唱、让学生从实践中中学会:划拍、打节奏、哼曲调,同时逐步提高学生的识谱能力。

音乐课教学反思 篇8

  《金蛇狂舞》是我国民间传统音乐作品中的一首,由音乐家聂耳改编而成,乐曲以热烈的锣鼓贯穿全曲,采用我国民间音乐中常见的形式——领奏、合奏来描绘龙船比赛的热闹场面和表达群众喜悦欢腾的情绪。

  在欣赏教学过程中,我让同学们在视、听、动、想紧密结合的欣赏活动中努力获得“音乐耳朵”的能力,让学生体会作品内容中的人民生活情趣和积极向上的情感,使同学们尽量发挥自己的想象来欣赏音乐,因而他们始终渲染在欢腾热烈的情绪之中,受到了音乐的感染和得到乐曲所表达的情感的体验。

  通过让学生欣赏录像中的.舞龙敲锣打鼓场景,进一步感受乐曲欢腾热烈的情绪。学生很快地从乐曲中听辨出生活中所表现的各种音响,他们急切地诉说着“锣鼓响了,太热闹了”;“听到这首音乐我想打架子鼓”;“我好想唱歌、跳舞”等等。从学生说话的内容以及他们神态中流露出的表情说明了他们已体验到了乐曲中所表现的热烈的情绪和乐曲所表达的情感。

音乐课教学反思 篇9

  放眼当今世界,是一个不断变换、不断创新的社会。说:“创新是一个民族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通过几年的教学实践,我深刻体会到:音乐是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有效途径之一。但是,每个人的创新精神都不是天生的,是需要后天培养的。在音乐教学中,我尝试从以下几个方面来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一、以对生活的热情为前提,创造简单乐器

  音乐教学过程就是音乐艺术的实践创造过程,马克思说:“劳动创造了美。”同样的,音乐实践也创造了音乐的美。学生对乐器非常的喜欢,但往往由于学校的师资条件,在课堂上并不能作到人手一件。于是,我就鼓励学生发挥其丰富的想象力和创造力,启发学生从我们的日常生活中(如塑料瓶、瓶子盖、玻璃杯)去发掘音乐,动手制作出各种“小乐器”。学生通过观察、创造、动手实践,以生活为源泉变废为宝,他们的创造能力让我感到惊奇,在课堂上,他们兴致勃勃的分别介绍了自己的得意之做,互相交流了制作方法,而且还能用自己制作的小乐器来为歌曲伴奏。学生在创造过程中,产生了求知的欲望,体验到了创造带来的成功感。

  二、提供创新环境,鼓励学生大胆表演

  同样的一首乐曲在不同的人听来,就会呈现出不同的表现内容和方式。所以,我在进行音乐教学的过程中,努力使每一位学生都能对音乐有所感,有所悟,有所动,放手让学生去玩儿,去实践,在玩儿中感受音乐,表现音乐,培养学生的肢体协调能力和发散思维能力,培养学生的创新个性。例如:在讲《过新年》这一课时,在学生会唱这首歌曲之后,我要求他们进行舞蹈创编,根据自己以往过年时所看到的热闹场景,用自己独特的肢体语言来表现过年时欢快、热闹的气氛。音乐响起,学生们按照自己的音乐感受,去表现音乐:有的学生扭起了大秧歌,有的学生随手拿出了自己的小手帕或小围巾,随音乐跳起来,还有的同学模仿耍狮子、舞龙灯……让学生进行创造性表演,不仅达到了良好的教学效果,更提高了学生对音乐的理解和运用。

  三、以歌曲为基础,引导学生进行歌词创编

  小学课本中,有很多歌曲都非常的贴近生活,尤其是低年级的歌曲,歌词通俗易懂,旋律比较简单,我就以此为出发点,来培养学生创编歌词的能力,这样做,不仅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同时,也能使学生更好的理解歌曲。比如在一年级教材中《两只老虎》的歌曲,在学会歌曲后,启发学生的想象力,鼓励学生进行歌词创编,将“两只老虎”创编成各种小动物,有的学生就创编成“两只小狗,两只小狗,汪汪汪,汪汪汪……”、“两只小猫,两只小猫,喵喵喵,喵喵喵……”等等。在学生创编歌词过程中,不但启发学生进行歌词创编,还鼓励学生创编动作,即唱到哪种小动物时就要表演出这种小动物的动作。通过这种练习,不但提高了学生的创作能力,同时寓教于乐,并且使学生在创编和表演过程中加深了对歌曲的理解,也加深了记忆。

  创造是学生发挥想象力、积累音乐创作经验和发掘创造思维能力的过程和手段,对于培养具有实践能力的创新人才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音乐课教学反思 篇10

  二年级教学内容《小红帽》是一首欢快、活泼的巴西儿童歌曲,这个童话故事也深受学生的喜爱。本课的教学目标是:用轻快的声音、有感情地背唱《小红帽》;学唱唱名;引导学生根据歌词即兴创编动作进行表演。为了能较好地达到教学目标,我采用以下方式展开教学:

  1、童话导入,创设情境。

  ?小红帽》是个学生们都很熟悉的童话故事,在导入环节中,请一名学生来讲一讲《小红帽》的故事,其他同学来补充,使学生走入到童话故事的情境中,并且总结出小红帽机智、勇敢、活泼、可爱的性格特点,为歌曲学习做好准备。

  2、理解故事,学唱歌曲。

  学生在理解《小红帽》的故事后,将部分故事内容以歌词的形式出现,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歌词,学生也能够较容易朗读出歌词的情绪。在学唱过程中,学生能够根据歌曲的节奏,自主学习歌词,并能够较好地听唱歌词,对于歌曲音高、节奏把握较好,能够用轻快的声音表现小红帽快乐、活泼的形象。

  3、借助旋律线,学习歌曲唱名,理解歌曲形象。

  本首歌曲的前四乐句都采用了自然音阶的形式,我将这些音符标注在

  黑板上,请学生将音符用一条曲线连接起来,形成旋律线,学生一边用手划着旋律线,一边听唱音符的唱名,我提示学生:这条旋律线起伏有什么特点?感觉像什么?大多数学生根据歌词的内容体会出这样旋律线像是小红帽走在崎岖不平的山路上,要去探望外婆,这种方式学生乐于接受。在一、三乐句中都出现了1—1的八度大跳音程,旋律线也呈现了大跨度的上行,我提示学生:在高音1的位置出现了哪些歌词?(“郊外”、“僻静”)表现出外婆家远而偏僻,因此用了大跨度的音程。学生能够理解歌词形象,并通过听唱较好地把握音准。借助旋律线的形式,不仅使歌曲唱名的学习更加生动有趣,而且还使学生更深刻地理解歌曲形象。

  4、即兴创造表演,增强表现力。

  在学唱并理解歌曲形象的基础上,请学生分组合作,根据歌词的内容为歌曲创编动作表演,教师进行巡视指导。在创编的过程中发现,大部分学生更够根据歌曲内容创编简单的动作表演,但不够形象、生动,我提示学生:小红帽是个活泼可爱的.小孩,她走在路上是什么心情?应该怎样表现?要按照歌曲节拍表演。学生在我的提示下表现出多种动作形式,效果较好。再引导:当她担心要遇到大灰狼的时候是什么心情?应该怎样表现?学生表现出紧张的情绪,并用双手环抱肩膀、小碎步来表现紧张的情绪。最后,我又引导:小红帽探望外婆后平安地回家了,和妈妈一起进入甜蜜梦乡后是什么感受?应该怎样表现?学生表现出甜蜜、幸福的表情和动作。通过我的引导,学生能根据歌曲的内容,创造歌表演,增强了音乐表现力。

  本节课的不足之处在于演唱上没有给学生创设更多的空间,学生没有演唱充分在指导通过旋律线理解歌词以及歌表演上用的时间较长。在今后的教学中要引起注意,更加合理安排教学过程。

音乐课教学反思 篇11

  六年级第一课《青春放歌》第一首演唱歌曲《拉起手》,是一首颇具时代特点和青春朝气的少年儿童歌曲。歌词非常简洁,歌曲为两段体结构,旋律以跳进和级进为主。对于学生来说,旋律演唱起来还有一定难度的。

  小学音乐课教学不能过多地讲述乐理知识,因为这个年龄阶段的学生接触乐理知识的机会太少,并且程度参差不齐,从头教起会影响正常的书本内容上的教学。于是我让学生跟着音乐的范唱轻声地跟唱,本课节奏上的重难点就在于附点音符,感受附点节奏的特点,并能够跟随律动用形体动作表现,起到一个提示作用。确实,一个小小的简单动作就能帮助学生准确地唱好附点节奏。

  对于弱起小节,学生往往都在跟进的时候不是快就是慢,所以我让学生仔细聆听伴奏,用无声进入的方式掌握弱起小节的进入。并不断示范,让学生记忆深刻。其歌词非常简洁,鲜明的表达了和平、友谊、团结的主题,这个主题正是当今世界各国人民的共同愿望,并符合今后世界发展的趋势和潮流。由于歌曲采用了二部合唱的形式,特别是两个声部间多使用三度、六度和声关系,更显得和谐、爽朗、充满朝气。

  在歌曲中有两段的旋律较为相似,学生唱到这里的时候总是很不自觉地就唱成一样,或是自己发现了问题还不敢开口唱,我让学生先不慌着学唱、跟唱,而是先用心听,分辨不同的地方,然后再试着跟伴奏一点一点地学唱。

  在教学过程中,通过启发引导学生分析歌词、旋律及音符等,不仅培养了学生音乐欣赏的能力,也提高了学生的审美情趣和良好的社会心理素质,加强了学生对音乐美的体验。

音乐课教学反思 篇12

  什么样的教学才是优质、有效的呢?随着高效课程改革的扎实推进,我们惊喜地发现课堂教学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以往的“你问我答”变成了“畅所欲言”,“纹丝不动”变成了“合作创新”,学生的个性得到张扬,教学气氛异常活跃。这一切确实令人惊叹万分。然而在活跃和自主的背后,也透出了放任与浮躁,也折射出一个令人深思的问题:如何提高音乐课堂教学的有效性,让音乐课堂焕发生命的活力?

  音乐课程的教学方式,由偏重教师为主导的知识技能的传输和训练,转向强调教学中的“双主体”互动关系以及学生体验性、探究性、生成性和反思性的学习过程。采用艺术感受和参与实践来增强体验,改变学习内容单一、高深、繁多的专业化倾向,通过为学生提供丰富多彩的内容和信息,拓展他们的艺术视野,组织生动的教学活动,使学习内容变得鲜活充实、易于为学生掌握。那么,我就针对我的这节音乐课说一下我的.一些看法。

  音乐是一门以听唱为主的一门艺术形式,首先我让学生去学会对音乐的感受。艺术的魅力是一种可意会而不可言传的东西,更多的时候是需要人们用心去感受的。所以,在教学中,我注意引导学生多观察生活,将生活实例与艺术课程相结合,感受艺术来源于生活,分的感受生活中所能听到的各种声音,让他们在课堂中模仿、表现;带领学生到室外去“寻找声音”、“搜集声音”,然后,将学生“找”到的这些声音对应相应的节奏,让学生来拍读,从中感受长短、强弱、高低的艺术要素,使学生懂得艺术与生活密切相联。其次,我还让学生学会参与实践。音乐课程注重学生的实践活动,因此在教学中我特别注重学生的参与、活动。各种游戏、讨论、表演……都少不了学生。

  的身影。在亲自的参与实践中,不仅增进了教学的趣味性,而且提高了学生艺术学习的兴趣,潜移默化的养成开朗活泼的性格,以乐观和向上的心态对待生活和学习。如在本节课的教学中,让学生在表现不同动物形象的音乐中做“学动作,猜动物”的游戏。学生在生动形象的动作游戏中学习,充分地调动学生参与实践,既增强了他们的合作意识,又锻炼了他们的动手、动脑以及肢体表现的能力。我还注重培养学生的听唱能力,让学生始终处于一种认真听琴听音乐的状态,这样就在潜移默化中就培养了学生的音乐听辨能力。

  作为音乐教师,我们要尽快的充实完善自己以适应教育改革的需要,相信在不断的总结、反思中,会有更多的收获是生活的进一步升华,从而逐步的增强学生的艺术感觉的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