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奇的克隆》教学反思【汇总11篇】
《神奇的克隆》是一篇介绍克隆技术的科普类说明文,以通俗易懂的语言介绍了有关克隆技术的科学知识。
1.精心设计导语,激发学生兴趣。我用《西游记》中孙悟空故事引出课题,学生兴致盎然,一下子就被吸引住了,学生很快进入了学习状态。
2.教学本课时,我采用我校高效课堂教学的四步模式尝试教学,主要在“设疑探究”中精心设计问题,以便学生自学、合作、探究。根据本课特点,在此环节中我设计了六个小问题统领全文。问题小,课文内容清晰,因此在小组里学习起来就相对简单,学生很快就完成了学习任务,只是对说明方法有疑问,我便把这个问题集中起来集体讲解,在学生疑难之处讲就体现出来了,效果非常好。
3.激发思维,大胆想象。在认识到克隆是把“双刃剑”后,让学生天马行空想像,“假如我能克隆,我想克隆……”要求学生做到想法必须对人类有益。此处的设计旨为学生提供了一个课后交流的平台,让学生在课后可以畅谈自己的想像,以此达到领悟课文语言内涵的目的。
这一环节,加深了学生对课文的理解,激发了学生的求知欲,发散了学生的思维,更训练了他们语言表达的能力。同时还培养了学生乐于交往、合作的精神。但是整节课下来,我仍有许多困惑:
1.本课教学过程中,体悟和读书之间的矛盾还是没有处理好。我为了采用高效课堂教学模式教学,文本内容问题化,为了体现这种模式,就忽视了学生的朗读训练。还有一个原因就是这篇课文是说明文,其情感因素不是特别强,所以更加忽视了学生的朗读训练。
2.学生培训不到位。在巡视的过程中发现,学生的合作学习还是有流于形式之势。虽然平时也对学生进行了学习方法的指导,但终究是不够细致,以至于在公开教学这样的场合,学生不敢真正动起来。有些组长话说不响,有些组员无所事事,汇报时成了好学生的天地,使后进生更加掉队了。这个问题很严重,给我敲响了警钟,今后在学生训练是还需想办法,逐步提高。
上课前,为了便于在课堂上了解学生的自学情况,辅导学生自学,我把学生的座位做了一下调整:两排中间空出一排,这样老师可以观察到所有学生的自学情况。
一上课我采用谈话式,向学生提出问题:“有一位生物学专家要到我们学校来做一个关于克隆的报告,你希望了解哪些与克隆有关的知识?”
生:我希望了解什么是克隆。
生:我希望了解怎么进行克隆。
生:我希望了解克隆有什么意义。
我接着问:“你希望这位专家在做报告的时候注意些什么?”
生:我希望他能讲得通俗易懂。
生:我希望他能举一些例子。
这一环节是本节课的导入。第一个问题,概括了课文的基本内容──介绍什么;第二个问题,就是本文的写法上──怎么介绍。这两个问题能让学生从整体上感知课文。这样的导入把需要花费很多时间,才能让学生理解的问题,轻而易举地让学生明白了,也为下一步自学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接下来我让学生跳读课文,抓住文章的小标题,看看课文到底介绍了哪些与克隆有关的内容,是不是通俗易懂,并举了一些例子。
学生以前可能自己读过这篇文章,对于这两处问题可能没有思考过,有了刚才的导入,学生很容易体会到这一点。
由于课文较长,让学生全部自学,时间不允许,自学效果也不会好,还会把交流、探究的时间挤掉。
因此我把学生分成了四个小组,每个小组自学一部分,并用多媒体打出自学要求:
1、给自然段标上序号;
2、用横线画出你从这一段中学到的知识;
准备向其他小组的同学讲授你学到的知识(讲授之前可以讨论),并想办法把知识讲清楚,让其他小组的同学能够听明白。讲授时尽量不看课本,可以举例子、借助板书、图表等等。
3、在课本空白处用一句话写下自己的感悟。(教师做示范)
4、自学过程中遇有疑难问题,可以查阅工具书,可以举左手向老师请教。不到讨论的时候不要问同学,以免干扰别人的学习。
学生对要求没有疑问,完全看懂之后开始自学。
之所以要把自学要求打出来,是因为,学生一开始自学掌握不了自学的方法和步骤,
在自学过程中可以随时对照。
学生自学的过程,老师看起来轻松,其实是最忙碌的时候。一要观察自学的进度,了解自学的情况;二要对自学较好的同学给予鼓励,纠正学生在自学过程中的思维偏差;三要给主动提出疑问的学生解答疑问。这一步骤也是学生思维最活跃的时候,学生边读边画边写。自由地阅读课文,理解课文,学习自己想学习的知识,思考自己愿意思考的问题。
当学生自学得差不多的时候,我让小组交流,交流自己学到的知识,写下的感悟。由于小组成员之间自学的是同样的内容,他们自然有许多共同的话题。组内交流结束开始班内交流。
提出要求:
各小组的同学按刚才提出的要求,向其他小组介绍自己学到的知识和写下的感悟,一同学介绍完之后,本小组同学可以补充。其他小组的同学要认真听,还要做好圈点、勾画和记录,学习别人的长处,如有不明白的地方可以提出疑问,请求解答。
在整个交流过程中,主要以学生发言为主,老师只起到了一个主持人的作用。适当的时候,也提出一二个富于启发性的问题。如“同样是哺乳动物,为什么克隆鼠没有多大影响,而克隆羊却震动了世界?”这是跨部分的问题,学生自己发现不了,教师提出来,可把思维引向深入。
克隆羊的过程,由于专业术语较多,初中生不容易看懂,于是我制作了一个动画课件形象直观地揭示出这一过程。
讨论结束我没有对课文的知识和写法进行总结,而是对这堂课的自学讨论情况进行总结:
我们在45分钟的时间里能学到这么多有关克隆方面的知识,首先感谢本文的作者,著名的遗传学家谈家桢先生,更应该感谢在今天的课堂上积极发言、参与交流的同学,是他们毫无保留地把自己的学习所得奉献给了大家。希望同学们向他们学习,在课堂上积极地参与,热情地讨论。刚才我们是分段自学,然后在组内与班内交流的,我觉得同学们从这篇文章中获得的克隆知识还不够全面和牢固,因此,我建议同学用简练的语言,把课文的知识要点整理成二百字左右的短文。我们在45分钟的时间里能学到这么多有关克隆方面的知识,首先感谢本文的作者,著名的遗传学家谈家桢先生,更应该感谢在今天的课堂上积极发言、参与交流的同学,是他们毫无保留地把自己的学习所得奉献给了大家。希望同学们向他们学习,在课堂上积极地参与,热情地讨论。
并布置一个缩写练习:
刚才我们是分段自学,然后在组内与班内交流的,我觉得同学们从这篇文章中获得的克隆知识还不够全面,因此,我建议同学用简练的语言,把课文的知识要点整理成二百字左右的短文。
这一练习的设置,主要目的是让学生整合本节课学到的知识,提高学生获取信息,表述信息的能力。
这节课是我参加章丘市课堂教学全员创优,在本市实验中学上的。这堂课从多方面体现了新课改的思想,让学生在阅读实践中提高自己的阅读能力,珍视学生的独特的感受、体验与理解,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不足之处,就是学生平时缺乏这种方式的学习,可能还是习惯于接受性的学习,乍上这样一节课,不太习惯,不很适应,不过,我觉得我们不能因此牵就学生而墨守成规,停留在原来的教学方式上,不去探索,不去追求,而是应该积极探索符合新课改精神的教学方式,培养学生自主阅读的能力和习惯。
为了更好的激发学生们的探索欲望,激发学生们的创新精神,激发学生们对科学的兴趣。我设计了讨论这一环节,目的是让学生通过讨论,明确学习内容,探讨克隆技术对人类的影响。讨论过程,基本上还可以。有的说,大熊猫是濒危动物,繁殖很不容易,运用克隆技术,可以保护国宝。有的说,如果有人利用克隆技术克隆出病毒,人类可就遭殃了。不足的是,学生的讨论还不够充分,思想还有些紧张,放不开。使讨论没有收到很好的效果。
总之,要达到新课程标准的要求,还要走很长很艰难的路。还要与应试教育进行抗争。单凭教师的努力是不够的。还要从考试上进行真正的改革。不然,新课程标准的实施只是一纸空文,一种口号,一种悲哀,一种形式。
范例六对于科普文章,我不想在写作思路的分析上花太多的时间,因为这样会让学生感觉枯燥乏味,《新课标》也明确提出,要让学生提高分析、理解、提取、整理信息的能力,高科技知识的文章,学生较为感兴趣,但如果老师过多的介入,反而会适得其反,因而我设计了一个问题:阅读本文,你了解了什么知识?问题较浅而且范围很广,同学们畅所欲言,或多或少,或深或浅全由自己的水平而定,回答问题的同学争先恐后,热情高涨,在这个过程中,结合他们在生物课上学的关于细胞学的知识,便很快地突破了本课的教学重点:了解有关克隆的科学知识。在拓展延伸的部分里我还设计院一个辩论题:正方——克隆技术能为人类造福,反方——克隆技术不能为人类造福。以课本的知识作为理论基础,加上他们课外所了解的事例、数据、故事等作为论据,展开了激烈的争辩,男女双方你不让我,我不服你,争得面红耳赤,场面达到白热化的程度。在这一环节里,课文的一个难点:科技进步是一首悲喜交集的进行曲。不用老师做过多的分析,一切都迎刃而解了,非常的轻松。
这星期,教学《神奇的克隆》一课,教学中遇到了一些问题,在思考中又让我学习了不少东西。
因为觉得这一课内容简单,所以我也没太重视做好课前的准备工作。只是参考了一下“凤凰语文论坛”上的教学设计,然后自己简单地修改一下就算了。上完课后唯一的感觉就是很累、嗓子很难受。为什么上这节课这么累呢?回想课上的一个个环节,我突然发现,这整整一节课除了学生读课文,其余的时间我都在回答学生的问题!
这是怎么回事?其它课可都不是这样的呀?再次来到“凤凰语文论坛”的我,一点一点地细心阅读与此课有关的所有文章,终于明白了其中的原因。原来这篇课文与其它的文章不一样,它是说明文(也称说明性文章)。论坛上大部分老师认为教学的思路应当是这样:首先,把这篇文章的`教学定位为说明文的教学。那么就有一些相应的说明文的方法的介绍和学习。例如,课文中对“克隆”一词下定义的语句,就是运用一种说明方法,还有举例子、分类别等说明方法。其次,还要注意到文章遣词造句的特点,抓住了“许多”“一般”“一些”能够体现作者科学严谨精神的词语……
“课都上完了竟还没弄清楚自己该教什么?真是太不负责任了!”
看到这里,我暗暗为自己的马虎而自责。怎么办呢?都说“亡羊补牢,未为晚矣”重新设计,再上一遍吧。这一课我抓住文中能体现说明文特点的句段,让学生边读边总结概括说明方法,在读中体会说明文中用词的准确……这堂课也上得不是很顺利,学生对用词的准确很容易理解,但是他们对文中句段所使用的说明方法却不能很好地理解和判断。这又让我多费了很多口舌,但从学生的表情来看,还有部分学生仍是一脸茫然……
当我带着疑问再次来到了凤凰语文网,看着网友们在论坛上各执一词、争论不休,我更加想弄清楚这个问题。参考了网友们的各种意见,又在网上读了几篇关于小学说明文教学的论文,我觉得说明文教学时要注意:
一、教师不能像科技博物馆的讲解员那样,一厢情愿地去介绍科学知识,而学生枯坐冷板凳,成了只灌贮知识的容器。这样课上教师讲得津津有味,学生听得迷迷糊糊,也失去了语文课的本味。
二、学生读到像《神奇的克隆》这样的说明文,科学知识匮乏的学生会有很多问题。如果教师再错误地说明文的目的是就是给学生以知识,那在教学中就在引导学生了解课文传达的主要内容时,千方百计地拓展关于该领域的知识,然而这样做,亦背离了语文教学的轨迹。
范文网后面为你推荐更多《神奇的克隆》教学反思!
《神奇的克隆》是一篇介绍克隆技术的科普类说明文,以通俗易懂的语言介绍了有关克隆技术的科学知识。
1.精心设计导语,激发学生兴趣。我用《西游记》中孙悟空故事引出课题,学生兴致盎然,一下子就被吸引住了,学生很快进入了学习状态。
2.教学本课时,我采用我校高效课堂教学的四步模式尝试教学,主要在“设疑探究”中精心设计问题,以便学生自学、合作、探究。根据本课特点,在此环节中我设计了六个小问题统领全文。问题小,课文内容清晰,因此在小组里学习起来就相对简单,学生很快就完成了学习任务,只是对说明方法有疑问,我便把这个问题集中起来集体讲解,在学生疑难之处讲就体现出来了,效果非常好。
3.激发思维,大胆想象。在认识到克隆是把“双刃剑”后,让学生天马行空想像,“假如我能克隆,我想克隆……”要求学生做到想法必须对人类有益。此处的设计旨为学生提供了一个课后交流的平台,让学生在课后可以畅谈自己的想像,以此达到领悟课文语言内涵的目的。这一环节,加深了学生对课文的理解,激发了学生的求知欲,发散了学生的思维,更训练了他们语言表达的能力。同时还培养了学生乐于交往、合作的精神。
但是整节课下来,我仍有许多困惑:
1.本课教学过程中,体悟和读书之间的矛盾还是没有处理好。我为了采用高效课堂教学模式教学,文本内容问题化,为了体现这种模式,就忽视了学生的朗读训练。还有一个原因就是这篇课文是说明文,其情感因素不是特别强,所以更加忽视了学生的朗读训练。
2.学生培训不到位。在巡视的过程中发现,学生的合作学习还是有流于形式之势。虽然平时也对学生进行了学习方法的指导,但终究是不够细致,以至于在公开教学这样的场合,学生不敢真正动起来。有些组长话说不响,有些组员无所事事,汇报时成了好学生的天地,使后进生更加掉队了。这个问题很严重,给我敲响了警钟,今后在学生训练是还需想办法,逐步提高。
第二单元“科技之光”安排了三篇课文:6《梦圆飞天》、7《火星——地球的“孪生兄弟”》、8《神奇的克隆》。第6课神舟五号飞天的场面描写很震撼人心,值得让孩子们在欣赏中积累;第7课生动形象的说明语言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第8课《神奇的克隆》,觉得挺简单的一篇说明文,教什么呢?研读教材之后,决定围绕逗号、引号、说明顺序、说明方法及练笔几方面进行。
授课时,我引导学生了解了克隆知识,通过学习第三自然段学习了分号的用法;第8自然段引号的学习时,通过替换词语学习的方法理解学习引号特殊含义的用法。全篇课文学完了,我引导学生通过选择的学习方式学习了说明文的逻辑顺序和下定义、举例子、列数字、作比较四种说明方法,学生通过抢答的方式懂得了这些说明文的知识,我非常满意。
课本上清清楚楚写着,如果不经过两性细胞结合而直接繁衍后代,就叫无性繁殖,也称克隆。因为这是学语文,我没在克隆这个词的定义上纠结。可谁知接下来的练笔:假如我是克隆专家这篇习作中,学生们竟写的五花八门,让我不可理喻。有的同学想克隆钞票,有的想克隆衣服,有的想克隆纸张,有的想克隆房子,有的想克隆粮食,有的想克隆真爱,有的想克隆学习用品,有的想克隆太阳能汽车等。看过之后,我很生气,学生们这是怎么了,钞票要克隆,印钞机不就闲置了;衣服要克隆,服装厂不就倒闭了;房子要克隆,建筑工人不就下岗了吗……
静下心来想想,我“高估”了孩子们。这又让我想起了第4课《早》中“私塾”的教学。当时,我问孩子们“私塾”是什么意思,学生照本宣科,解释的很好,私塾是我国古代私人所设立的教学场所。可我接下来的一个问题却难倒了这帮聪明伶俐的小孩们,“私塾是个人办学,那我们的学校是谁办的?”这个小问题可难倒同学们了,一阵静默之后,许睿说:“是校长办的,并且她雇佣了好多的老师。”好家伙解释的还挺具体的,我笑着说:“不对,我们的学校不是个人办学。”王艺轩说:“是诸城教育局办的。”受到我的启发,改成教育局了,我摇了摇头。陶鑫宇说:“是潍坊教育局。”还是打住吧,继续猜,就成山东省教育厅了,我微笑着说:“我们的学校是国家办学。”“我们的学校是谁办的”最终以我的标准答案而告终。思绪拉回《神奇的克隆》一堂的教学上,一篇说明文,我用一课时结束,下课时,我说:“同学们,星期天我们以《假如我是克隆专家》为题写一篇作文,可以用排比段的形式进行习作,及每段以我是克隆专家开头,展开你丰富的想象力,想克隆什么就克隆什么,但得说出你克隆的理由及意义。”思来想去,原因是课堂上少了一个口头的训练:你想克隆什么?如果当时,在课堂上说一说,出现这种情况,师生一块总结,克隆的对象应该是有生命的东西,就不会出现这种让人摸不着头脑的作文了吧。
这一课的教学,直接运用拿来主义,管老师上过,是指向写作的,个人以为思维还是非常清楚的,于是这次又按照他的流程,再上了一遍。两遍课文上下来,课堂效果是可以保证的,并且学生似乎也有所收获。但是,真个课堂总感觉太理性,像是在机械性的教知识点,学生是在被动的训练。
一堂课,主要是两个环节:一个是分号的教学,另一个是材料有序组织。答题的流程不再累赘。就看课堂感觉而言,我觉得纯在两个遗憾:首先是缺少整体感。两个教学内容,各自都是清晰的,包括教学活动也是清晰的,但两个内容之间似乎是割裂的,于是教学的时候过渡就比较尴尬,第一个板块教完之后,总感觉一堂课似乎是结束了,可现实是,还有一半。其次,两个教学板块与这篇的文本内容和具体的语言形式没有联系成一个整体。这两个教学内容,可以用这篇课文来教,也可以用其它的文本来教。那么,这篇课文独特的教学价值在哪里呢?
其次,过于理性。理性的好处在于可以更好地把我,其缺点是有灌输的嫌疑。一堂课,不像是在教五年级的学生,更像是在教高中生。整个学习过程,才分开来,其实就是几步:提炼信息、与课文比较、得出结论、迁移联系。其中比较有价值的部分,如比较,对于学生而言的难度是不大的,所以教的时候课堂很活跃,这样的活跃似乎又有点不正常,缺了点思考的沉默。
如何去改变和调整,可能还需要继续思考。
我国著名遗传学专家谈家桢的《奇妙的克隆》,既向我们介绍了关于克隆的科学知识,也让我们体会到科学家们严谨求实、锲而不舍的态度和精神,能让我们树立正确的科学观,全面看待科学技术的发展,实现科学精神和人文关怀的统一。
对于科普文章,我没有在写作思路的分析上花太多的时间,因为这样会让学生感觉枯燥乏味,《新课标》也明确提出,要让学生提高分析、理解、提取、整理信息的能力,高科技知识的文章,学生较为感兴趣,但如果老师过多的介入,反而会适得其反,因而我设计了一个问题:阅读本文,你了解了什么知识?问题较浅而且范围很广,同学们畅所欲言,或多或少,或深或浅全由自己的水平而定,回答问题的同学争先恐后,热情高涨,在这个过程中,结合他们在生物课上学的关于细胞学的知识,便很快地突破了本课的教学重点:了解有关克隆的科学知识。在拓展延伸的部分里我还设计了一个辩论题:正方——克隆技术能为人类造福,反方——克隆技术不能为人类造福。以课本的知识作为理论基础,加上他们课外所了解的事例、数据、故事等作为论据,展开了激烈的争辩,正反双方你不让我,我不服你,争得面红耳赤,场面达到白热化的程度。
在这一环节里,课文的一个难点:科技进步是一首悲喜交集的进行曲。不用老师做过多的分析,一切都迎刃而解了,非常的轻松。
《神奇的克隆》这一课也是一篇科普类的课文,学生对这种课文比较感兴趣,同时课文内容比较容易懂,所以在教学《神奇的克隆》一课时,引导学生理解克隆的含义时,引导学生想象:如果我们可以自己复制自己,想象是什么情景?把“复制”这一概念引入,学生积极性很高。此时教学第二自然段时,要求学生默读课文,边读边画出写动物的“有性繁殖”与“无性繁殖”的句子。引导学生通过具体的语言材料发现“有性繁殖”与“无性繁殖”的区别。教学中指导学生理解“每只动物都有自己的爸爸妈妈”。与复制的不同,学生很容易理解其区别。在此基础上,引导学生掌握各种生物的克隆情况。另外教学这一课时,注意一些过度性的语句,让学生学会一般科普类作文的写法,学生学得很有兴趣。
课题
8神奇的克隆
课时
第二课时
课型
新授课
备课教师
冯琪
学习
内容
第41页----第43页
学习
目标
1、借助课文语言文字,感受克隆技术的神奇,激发学生对科学的热爱。
2、初步了解一些说明文的知识,掌握有条理地说明事物和举例说明的方法。
重点、难点
培养学生勤于思考、热爱科学的精神。
了解克隆技术的发展、成就和意义。
课前
准备
学案卡
学
习
过
程
一、知识链接:
1、上节课,我们读了《神奇的克隆》这篇文章,还记得课文都向我们介绍了那些方面的克隆知识吗?(植物、细菌、高等动物等的克隆)(集体交流)
2、这节课让我们继续去感受克隆技术的神奇。
二、设问自学:
1、自读课文第一段想一想什么是克隆?
2、默读第二段,说说这部分介绍了那些克隆技术?神奇在哪?
植物的克隆:柳树、马铃薯、仙人掌;
单细胞生物:细菌
高等动物:克隆羊“多利”
3、在这一段中,课文用了什么方法介绍“克隆”?(举例子)
三、交流释疑:
自读课文,说说克隆技术对人类有哪些意义。
四、巩固提升:(先独立完成,然后二人小组交流)
1、课文从 、 、 等方面说明了克隆技术的奇妙。
2、世间上第一只克隆羊叫“”是国科学家在年克隆出来的。
3、《神奇的克隆》 重点介绍了,采用的说明方法主要有:。
五、拓展延伸:(全班交流)
神奇的克隆技术成果,给我们带来了那么多的好处。假如你也学会了克隆,你最想克隆什么?它会是什么样的?能给我们人类带来什么好处?
板书
设计
神奇的克隆
培育粮食、蔬菜、家畜新品种
挽救濒危动物 造福人类
培植人体皮肤、器官
教学
反思
一、导入
1、师:我爸爸是一位爱侍弄花草树木的人,每当现在这个季节,常见我爸把一种树接到另一种树上,我好奇的问爸爸在干什么,他总是喜滋滋地告诉我:“我在嫁接树林呢!”还看见过他在秋季把桂花树、石榴树的树枝埋到泥土下,第二年春季就把这些压过的枝条移到另一处栽种。我常问爸爸这又是在干什么,他总乐呵呵地说:“我这叫压条。”今天人们给它用了一个新的科学名词叫……(生齐答:克隆!)知道老师今天与大家学习哪篇课文吗?
2、板书课题:7、神奇的克隆,生齐读题。
二、初读课文,读通读顺。
1、自由读文,要求:(1)读准字音,看清字形;(2)、读顺句子,读通课文。
2、检查自读:
(1)指名分段读文,达到读通读顺;
(2)指名板演“薯”、“率”,检查对生字的识记(其他同学描红生字,加强识记效果)。
3、默读课文:要求:画出不懂或有疑问的词句,联系上下文或查找工具书试着自己解决,如自己解决不了的做上记号。
4、归纳汇总学生提出的有价值的问题,联系读文、生活,借助工具书解决问题。
三、再读课文,理清脉络。
1、默读思考:这篇课文主要讲了哪三方面内容?[引导学生归纳出三点内容:(1)什么是“克隆”?(2)、“克隆”实验成功;(3)、克隆造福人类。]
2、通读全文,思考:克隆“神奇”在哪里?(从高等动物、植物、单细胞微生物及克隆在医学上的运用引导学生全面回答此问题。)
(师小结本节内容,过渡下一环节)
四、布置作业
1、描红、临写课后生字每字两遍;
1、继续熟读全文,课外查找有关克隆的资料,试着完成课外第3题;
2、任何一项科技发明都是一把双刃剑,在造福人类的同时也会能人类带来一定的不利影响。查找有关资料,思考克隆会对人类造成哪些不利影响呢?
教学目标:
1、学会本课十个生字,其中两条绿线内的三个字只识不写;
2、能正确、流利朗读课文;
3、理解本课重点词句,知道什么是“克隆”(以上为教学重点);
4、知道几种常见的说明方法,初步理清文章脉络(此为教学难点)。
时间安排:第一课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