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身边的文档专家,晒文网欢迎您!
当前位置:首页 > > 办公范文 > > 教学 > 正文

十五从军征教学设计【优秀9篇】

2024-01-29 10:21:45教学

十五从军征教学设计【优秀9篇】

十五从军征教学设计 篇1

  从军征教学设计

  一、导入

  1、同学们,我国古典诗词源远流长,好若繁星。在 这笔丰厚的文学遗产中,反映战争的作品占有重要的位置。因为从古至今,战争一直是人们关注的主题。今天,我们学习的这首诗也与战争有关。

  2、板书,齐读课题。

  3、从诗的题目中,从哪儿看出与 战争有关?

  4、这首诗节选自?学生齐说,板书汉《乐府诗集》

  5、谁来介绍乐府诗?教师补充;乐府诗有的来自民间,有的是文人模仿乐府古题所作,而今天我们所学的这首,它来自劳动人们中间,没有具体的诗人。

  6、让我们带着自己的感受再次齐读课题

  二、初读

  1、这首诗中有很多生字比较难读,咱们一起看看这些容易读错的字。 出示课件,指生读,齐读。

  2、通过预习,你知道了哪些词语的意思,说给同桌听听。 3.还有哪些词语的意思不明白,提出来大家交流

  4.知道了词语的意思,再读古诗,能否把这首诗额诗意简单说说。 学生自己练说,指名说。评价:你说的比较详细,你说的比较全面。

  同学们,你们真了不起,课文后面虽然没有注释,但是你们通过多种方式获取知识,这种好方法要继续运用到今后的学习中。

  5.下面老师说诗句的意思,你看老师描述的是那句?

  兔子从狗洞里进进出出,野鸡从梁上飞来飞去。

  远远看去,松柏之间,坟茔相连的地方,便是你的家啊。

  饭和菜一会儿就熟了,却不知有谁陪我一起吃啊

  6.古诗语言的含韵,意境悠远,让我们带着自己的感受齐读古诗。

  三、深入诵读

  1、同学们,这是一首叙事诗,诗中的主人翁是谁?

  哪一句给我们介绍了他一生的经历?

  出示:十五从军征,八十始得归。

  从这句中,你知道了什么?

  从哪个字知道哦的?

  一个“始”字可看出他从军历程之长,盼家之心已久。

  这位在战场上征战了65年的老兵,此时,他最渴望,最盼望的是什么? 再读诗句,看他的愿望能否实现?

  2.是啊,80岁的老兵满怀希望返回家乡,他是多么的希望亲人早已路旁迎接,可他的亲人呢? 引出: 遥看是君家,松柏冢累累。

  假如你是乡人,你会怎样告诉他这个消息呢?你用这种语气读一读。不仅是乡里人,连我们每一个人的心里都充满了悲伤,让我们怀着悲伤的心情齐读遥看是君家,松柏冢累累。

  师述:毕竟是65年了,家中有亲人离我而去也是正常的,可这一座座坟墓都是谁的?我的兄弟姐们呢?难道,难道是他们,他们是何时离我而去的,我的亲人啊。时间仿佛定格在这里,这位老兵怔怔的看着眼前郁郁葱葱的松柏,想起儿时父母的呵护,与兄弟姐们的嬉戏。家,我的家呢?老人拄着拐杖,踉踉跄跄的往前走,他在寻找昔日温馨而又热闹的家园,近了,走近了,可他看到了什么?指生说

  3、引出:兔从狗窦入,雉从梁上飞,中庭生旅谷,井上生旅葵。 屏幕出示,学生自由读,体会这是一种怎样的景象? 你能把这种景象读出来吗? 评价:我听出了悲伤。我看到了一片狼藉。板书:悲。此时此刻,老人仿佛不敢相信自己的眼睛,再也看不到熟悉的亲人,感受不到热闹的家园了。我65年思念的家啊,竟成了

  我65年苦苦期盼的家啊,如今竟成了----------------我65 年魂牵梦的家啊,竟成了。一切的一切都荡然无存,剩下的只有-------------65年的思念,65年的期盼,就这样化作了满目苍凉。让我们一齐用诵读表现出来吧 这真是久而不归,归而不见啊

  同学们,这位老兵65年九死一生的付出与等待,并没有换来他所期待的----而现实给予他的却是

  出示: 舂谷持作饭,采葵持作羹。羹饭一时熟,不知贻阿谁。自由读,从中你知道了什么? 这样的饭菜,吃起来是什么味?

  他的苦,不仅是生活上的艰苦,更是失去亲人,无依无靠的心理的痛苦。板书:苦。在当时的朝代,是不是只有老兵一人忍受这些痛苦呢? 还有哪些人像老兵一样孤独呢?

  学生想象;失去孩子的老人,妻子失去了丈夫,孩子失去了父母?..教师口述:仅仅是汉武帝在位时,他五次讨伐匈奴,就导致全国有一半的人死亡,无数个家庭过着舂谷持作饭,采葵持作羹的生活,无数个家庭忍受着羹饭一时熟,不知贻阿谁的痛苦

  分角色朗读:女生读生活上的苦,男生读精神上的苦

  5、失去了亲人,无依无靠的老兵面对着一切,他又能怎样? 引出:出门东向看,泪落沾我衣 这是怎样的一个看啊?把它读出来

  他或许看到了乡邻,或许他看到了希望,此时,这位老人无论看到什么,他都潸然泪下。板书:泣

  他只能是老泪纵横,无声的哭泣啊,他会哭什么呢?板书:泣

  情景诵读:当老兵思念自己朝思暮想的亲人时,他只能是——————————————当老兵思念他和蔼可亲的乡邻时,他只能是———————————————当老兵思念那些在战场上出生入死的战友时,他还是——————————当老兵想到自己的孤苦无依时,他更是—————————————————人世沧桑的 老泪,落在他破旧的征衣上。

  四、升华

  1、这就是80岁老兵回家的经历,让我们用读来表现他的凄苦与悲凉吧。老师读红字的部分,你们读白颜色的字

  2.古诗重在诵读,下面让我们自由诵读,再次走进老人的内心。

  3、通过这首诗,你对战争又有哪些新的认识? 4.是的,战争是残酷的,老人的悲苦经历只是当时遭受战争苦难的人们的一个缩影,古往今来,不知多少家庭因为战争而妻离子散,家破人亡,即使在崇尚和平的今天,世界上仍有人在忍受着战争的痛苦,请看图片。(多媒体展示)

  5、此时你最想说些什么?

  6、中华五千年的文明始终有战争在相随,无论哪一个朝代都战争的刀痕。出示知识扩展

十五从军征教学设计 篇2

  学习目标

  1、了解乐府诗的文学常识,掌握诗歌内容。

  2、在熟读的基础上,揣摩诗歌表达的情感,并有感情地朗读。

  3、领会诗歌抒发的悲凉凄苦之情,深刻体会长期战争给人民带来的灾难。、

  教学重难点

  重点:在熟读的基础上,揣摩诗歌表达的情感,并有感情地朗读。

  难点:领会诗歌抒发的悲凉凄苦之情,深刻体会长期战争给人民带来的灾难。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战争是无情的,是残酷的,战争是可怕的,它给世人带来了无尽的灾难,它让多少人流离失所,让多少人家破人亡啊。今天我们来学习一首和战争有关的古诗——《十五从军征》,让我们通过这首古诗去感受战争给人们造成的苦难。

  讲授新课

  一、检查预习

  1、乐府常识

  一、汉武帝时,设有采集各地歌谣和整理、制订乐谱的机构,叫“乐府”。后来,人们就把这一机构收集并制谱的诗歌,称为乐府诗,简称乐府。

  二、最大的特点是:叙事性强

  三、《孔雀东南飞》与《木兰诗》合称“南北双璧”。

  四、后人拟乐府写的诗歌虽不入乐,也称乐府或拟乐府。

  中国古典诗歌的分类:古体诗、近体诗

  2、朗读诗歌正读音

  3、理解字词

  始:才

  阿:语气词,无意义

  冢:坟墓累累:连续不断的样子

  狗窦:狗洞雉:野鸡

  旅:野生葵:葵菜

  舂:放在石舂里把谷类的壳捣掉

  羹:糊状食物

  贻:送,赠送

  4、读诗歌解诗意:

  刚满十五岁的少年就去打仗,到了八十岁才回来。路遇一个乡下的邻居,问:“我家里还有什么人?”“你家那地方现在已是松树柏树林中的一片坟墓。”走到家门前看见野兔从狗洞里进出,野鸡在屋脊上飞来飞去。院子里长着野生的谷子,野生的葵菜环绕着井台。用捣掉壳的`野谷来做饭,摘下葵叶来煮汤。汤和饭一会儿都做好了,却不知送给谁吃。走出大门向着东方张望,老泪纵横,洒落在征衣上。

  5、创作背景

《十五从军征》是一首揭露封建社会不合理的兵役制度的汉代乐府民歌,反映了劳动人民在当时黑暗的兵役制度下的不平和痛苦,作品真实、深刻、令人感愤,催人泣下。

  二、品诗句,悟诗情

  1.诗歌开头就告诉我们“十五从军征,八十始得归”为什么会这样呢?

  残酷的兵役制度(在汉朝,男子23岁起正式服兵役,直到56岁。如遇战争,还要做好随时从军的准备,兵役时间可能会更长。这位老人遇上了战争,所以才——十五从军征,八十始得归)久服役

  2、好不容易回到了家,可回家后会是怎样的情景,老人心情怎样的呢?

(1)出门东向看,泪落沾我衣。(亲人亡)

(2)兔从狗窦入、旅谷旅葵。(家凄凉)

(3)舂谷持作饭——舂谷做饭,采葵做汤(无依靠)

  悲

  3、“松柏冢累累”的描写有什么作用?

  暗示老兵的家人都已过世,等待老兵的,只有家败人亡的景象。以哀景写哀情,与下文相呼应。

  4、怎样理解:面对这一切,让老人再也忍不住“老泪纵横,哭泣无声啊!——出门东向看”这一细节?

  描写老兵们张望与老泪纵横这一细节,将举目无亲,孤身一人的老兵形象刻画得栩栩如生,将其悲痛欲绝的茫然之情抒发得淋漓尽致。

  三、揭主题、谈感想。

  本诗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学了这首诗歌,你感受最深的是什么?

  主题思想:这是一首暴露封建社会兵役制度的乐府民歌,诗中描绘了一位少年从军数十年后返回故里时,看到家破人亡的情景。

  揭露了封建兵役制度给劳动人民带来的苦难。

  感受:虽然在这个世界上,还存在着战争,但时代的发展,人类的进步,世界的文明,让和平之花遍地开放,我们的世界变已经得越来越美好,越来越精彩。现在,让我们一起来欣赏这和平世界的美好吧!

  四、课堂练习

  1、说说下列诗句的意思

①遥看是君家,松柏冢累累。

  远远看去,那就是你的家,那边松树柏树很多,坟墓一大堆。

②出门东向望,泪落沾我衣。

  走出门外向东望去,(心情极其悲痛),眼泪就流了下来。

  2、诗中主人公离家归家的年龄分别是多大?

  十五、八十

  3、用诗中的句子回答:主人公的家现在怎样?

  松柏冢累累,兔从狗窦入,雉从梁上飞。

  4、全诗表达了一个怎样的主题?

  全诗通过对一个久别家乡重归故里的老兵回家时所见情景的描述,表现了他的孤独和凄凉,反映了战争的残酷无情,也体现了人民

  对战争的厌恶和憎恨之情。

  五、拓展提高

  1、“十五”“八十”是的手法,这样写的目的是什么?

  夸张,暴露封建社会兵役制度的极端的不合理。

  2、此诗抒发了老翁怎样的心情?通过哪句诗体现出来的?

  抒发了老翁孤独凄凉的心情。

“羹饭一时熟,不知贻阿谁,出门东向看。泪落沾我衣”在兵役严苛的封建社会,这首十五从军征里道不尽的心酸与批判。

  六、布置作业

  1、背诵默写该诗。

  2、积累古诗中有关描写“战争”的诗句

  课堂小结

  从古至今,我们生存的这个世界就一直存在着战争,你们希望和平吗?那就让我们一起热情地呼吁吧:消除战争,维护和平。

  板书

  从军之久

  回乡所见

  回到家中

  回家心情

  主题:反对战争,揭露黑暗。

十五从军征教学设计 篇3

《十五从军征》,是一首暴露封建社会不合理的兵役制度的汉代乐府民歌的叙事诗,反映了劳动人民在当时黑暗的兵役制度下的不平和痛苦。作品真实、深刻、令人感愤,催人泣下。描绘了一个“少小离家老大回”的老兵返乡途中与到家之后的情景,抒发了这一老兵的情感,也反映了当时的社会现实,具有一定的典型意义。

  教学时我让学生把诗读熟,初步体会诗歌大意,从开篇的:“十五从军征,八十始得归。”这两句,直言老兵“十五”岁从军,“八十”岁方回,看似平淡无奇,像不经意间道来,实却耐人寻味,颇见功力。他“十五从军征”,奔赴何处,诗中未作说明;其军旅生活如何,战况怎样,诗中也均未交代。这就给读者留下众多想象的空间。于是我就让学生想象其军旅生活如何,战况怎样……。但有一点是明确的,那就是他“从军征”,系出于战事,而且这一去就是数十年!“八十”与“十五”相对照,突出其“从军征”时间之久;“始得归”与“从军征”相呼应,则表明他中途一直未能回来。在后面的诗句的理解的教学我用同样的方法进行教学,学生在读中悟,悟中思,思中想象,很快就走入了角色。

  课堂安排很紧凑,环环相扣,课堂语言的设计也很精美细致,但正是由于预设的东西太多,整堂课似乎都变成了教师的舞台,学生的主体地位被严重削弱了。这堂课课堂容量很大,大到似乎已经超出了学生的接受范围。以致于课文后面接连几次教师的激情引读都没能引读出学生最有感情的朗读。课堂上,预设虽然重要,但是生成更不可缺少,只是我很多时候,往往不敢去抓住生成的东西,或者说是没有能力去在瞬间捕捉生成的契机。这堂课,让我深刻地体会到这一点,所以提高自我文学修养是我需要努力的一个方向。

  反思二:十五从军征教学反思

  我执教的《十五从军征》是北师大版小学语文六年级上册7单元《战争》中课文《古诗二首》中的其中一首。描述了一位老人征战多年回到家乡,看到家中一片凄凉的情景。反映出战争给人民带来的深重苦难。表达了诗人对战争的控诉及对和平的向往。

  参考教师教学用书,本首诗我预设用一课时完成如下教学目标:

  1、看注释和插图,联系生活实际理解诗句的意思。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诗歌,背诵诗歌。

  3、边读边想象诗所描绘的景象,体会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

  通过本节课教学,我发现自己以下几个方面做的比较成功。

  1、按照“激趣阅读———感知理解———积累运用”这样的流程进行教学,我感到得心应手,同时学生也易于接受。

  2、学生能够切实地进行自主、合作、探究式的学习。

  寻找原因,是教师为学生自主、合作、探究学习创设了条件,给予了充足的机会,教给了方法。主要表现在:

①初读诗歌后让学生用学过的方法自己解决字音问题。

②理解词义时,先让学生画出自己不理解的字词,然后尝试着自己解决,最后记下自己解决不了的师生共同解决。这一环节中

③为学生创设了想象的空间,让学生大胆地进行想象。如:让学生想象老人征战几十年的戎马生涯,体会服役时间久。让学生想象“松柏冢累累”的景象,感受整个村子的凄凉。让学生想象老人一边做饭,一边会想些什么,体会老人此时绝望的心情。让学生一边读一边想象画面等等。这样的机会就为学生插上了思维的翅膀。

十五从军征教学设计 篇4

  一、导入:

  我国古典诗词源远流长,浩若繁星。在这笔丰厚的文学遗产中,反映战争的作品占有很重要的位置。大家回忆一下:前面都学过那些关于战争的诗词?这些诗词有的描写了边塞风光,有的讲述了战争故事,有的抒发了将士的爱国情怀,还有的倾诉了思乡之情------今天我们再来学习一首关于战争的诗,看看这首诗又是从哪个角度来写战争的?

  出示学习目标

  1、能运用联想和想象,深入诗歌理解诗句含义,体会诗歌的艺术境界

  2、理解战争给人民带来的灾难和不幸,加强对和平生活的热爱。

  二、齐读课题,了解乐府诗

  1、齐读课题,从哪儿看出与战争有关?

  2、关于乐府诗,谁愿意把自己的信息和大家交流一下?

  师补充:乐府诗有的来自民间,有的是文人模仿乐府古题所作,而今天我们所学的这首诗,它来自劳动人们中间,没有具体的诗人。

  三、初读诗歌,感知大意。

  1、用自己喜欢的方式朗读古诗,想想:这首诗主要讲了什么?

  过渡:这个少年从军65年,好不容易返回故乡,那么展现在他眼前的又是怎样的一幕呢?

  2、预习检测。

  我会读。

  冢 狗窦 雉 旅葵 舂谷 羹 贻

  说说词意。

  始: 遥: 冢: 窦: 舂谷: 葵: 持: 羹: 雉: 沾:

  四、诵读诗歌,感知诗歌大意,体会作者思想感情。

  1、小组交流诗歌大意。

  汇报展示。

  2、朗读喜欢的诗句,谈谈自己的感受。

  3、指导感情朗读。

  第一句:读出战争历经的时间之长和迫切与亲人团聚心情。

  第三、四句:请大家也怀着悲伤的心情告诉老兵。

  老人看到什么?这是一幅什么景象?你能把这种荒凉的景象读出来吗?

  而现在呢,一切都已经荡然无存,不复存在了,剩下的只有:(女生读第4句)他曾经的家人在哪儿呢?(出示,生读:松柏冢累累)是啊,他再也见不到曾经熟悉的亲人,感受不到曾经热闹的家园了,唯一能看到的,只能是:男生读:兔从狗窦入,雉从梁上飞。中庭生旅谷,井上生旅葵。老人那颗带着期望回乡的心也已经由热变冷,(凉),由喜到悲/哀了。(板书:悲/哀)

  第五句:他的苦仅仅是生活上的苦吗?更是失去亲人、无依无靠的心里痛苦。大家想象一下:在当时年代,是不是只有老兵一人忍受这样的痛苦呢?还有那些人也向老兵一样孤独呢?

  师:不说其他,仅仅是汉武帝在位时,他五次讨伐匈奴,就导致全国有一半的人死亡,无数个家庭过着舂谷持做饭,采葵持作羹的生活,无数个家庭忍受着羹饭一时熟,不知贻啊谁的痛苦。把老兵的凄苦通过朗读表现出来。

  第六句:读出老人悲哀之情。

  4、这就是80岁老兵回家的经历,让我们再次齐读古诗,进一步走进老兵的内心。

  5、说说这首诗表达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对老兵的同情、对封建兵役制度的憎恨。)

  五、拓展。

  通过对这首诗的学习,你对战争又有哪些新的认识?

  师小结:是的,战争是残酷的,老人的悲苦经历只是当时千千万遭受战争苦难的人们的一个人缩影。古往今来,不知多少家庭因为战争而妻离子散,家破人亡,即使在崇尚和平的今天,人有一些国家和地区发生着武装冲突,因此珍爱和平,珍惜今天来之不易的幸福生活。

  六、课堂检测。

  填空:

  1、这是一首( )诗,作者是从( )角度来写战争的。

  2、这首诗主要讲述了( ),表达了诗人( )感情。

  七、作业:背诵诗歌。

  板书:

  十五从军征

  兵役的残酷

  无限的凄凉   封建兵役制度给劳动人民造成的苦难

  不尽的悲哀

十五从军征教学设计 篇5

  学习目标

  1、了解乐府诗的文学常识,掌握诗歌内容。

  2、在熟读的基础上,揣摩诗歌表达的情感,并有感情地朗读。

  3、领会诗歌抒发的悲凉凄苦之情,深刻体会长期战争给人民带来的灾难。、

  教学重难点

  重点:在熟读的基础上,揣摩诗歌表达的情感,并有感情地朗读。

  难点:领会诗歌抒发的悲凉凄苦之情,深刻体会长期战争给人民带来的灾难。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战争是无情的,是残酷的,战争是可怕的,它给世人带来了无尽的灾难,它让多少人流离失所,让多少人家破人亡啊。今天我们来学习一首和战争有关的古诗——《十五从军征》,让我们通过这首古诗去感受战争给人们造成的苦难。

  讲授新课

  一、检查预习

  1、乐府常识

  一、汉武帝时,设有采集各地歌谣和整理、制订乐谱的机构,叫“乐府”。后来,人们就把这一机构收集并制谱的诗歌,称为乐府诗,简称乐府。

  二、最大的特点是:叙事性强

  三、《孔雀东南飞》与《木兰诗》合称“南北双璧”。

  四、后人拟乐府写的诗歌虽不入乐,也称乐府或拟乐府。

  中国古典诗歌的分类:古体诗、近体诗

  2、朗读诗歌正读音

  3、理解字词

  始:才

  阿:语气词,无意义

  冢:坟墓累累:连续不断的样子

  狗窦:狗洞雉:野鸡

  旅:野生葵:葵菜

  舂:放在石舂里把谷类的壳捣掉

  羹:糊状食物

  贻:送,赠送

  4、读诗歌解诗意:

  刚满十五岁的少年就去打仗,到了八十岁才回来。路遇一个乡下的邻居,问:“我家里还有什么人?”“你家那地方现在已是松树柏树林中的一片坟墓。”走到家门前看见野兔从狗洞里进出,野鸡在屋脊上飞来飞去。院子里长着野生的谷子,野生的葵菜环绕着井台。用捣掉壳的野谷来做饭,摘下葵叶来煮汤。汤和饭一会儿都做好了,却不知送给谁吃。走出大门向着东方张望,老泪纵横,洒落在征衣上。

  5、创作背景

  《十五从军征》是一首揭露封建社会不合理的兵役制度的汉代乐府民歌,反映了劳动人民在当时黑暗的兵役制度下的不平和痛苦,作品真实、深刻、令人感愤,催人泣下。

  二、品诗句,悟诗情

  1.诗歌开头就告诉我们“十五从军征,八十始得归”为什么会这样呢?

  残酷的兵役制度(在汉朝,男子23岁起正式服兵役,直到56岁。如遇战争,还要做好随时从军的准备,兵役时间可能会更长。这位老人遇上了战争,所以才——十五从军征,八十始得归)久服役

  2、好不容易回到了家,可回家后会是怎样的情景,老人心情怎样的呢?

  (1)出门东向看,泪落沾我衣。(亲人亡)

  (2)兔从狗窦入、旅谷旅葵。(家凄凉)

  (3)舂谷持作饭——舂谷做饭,采葵做汤(无依靠)

  悲

  3、“松柏冢累累”的描写有什么作用?

  暗示老兵的家人都已过世,等待老兵的,只有家败人亡的景象。以哀景写哀情,与下文相呼应。

  4、怎样理解:面对这一切,让老人再也忍不住“老泪纵横,哭泣无声啊!——出门东向看”这一细节?

  描写老兵们张望与老泪纵横这一细节,将举目无亲,孤身一人的老兵形象刻画得栩栩如生,将其悲痛欲绝的茫然之情抒发得淋漓尽致。

  三、揭主题、谈感想。

  本诗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学了这首诗歌,你感受最深的是什么?

  主题思想:这是一首暴露封建社会兵役制度的`乐府民歌,诗中描绘了一位少年从军数十年后返回故里时,看到家破人亡的情景。

  揭露了封建兵役制度给劳动人民带来的苦难。

  感受:虽然在这个世界上,还存在着战争,但时代的发展,人类的进步,世界的文明,让和平之花遍地开放,我们的世界变已经得越来越美好,越来越精彩。现在,让我们一起来欣赏这和平世界的美好吧!

  四、课堂练习

  1、说说下列诗句的意思

  ①遥看是君家,松柏冢累累。

  远远看去,那就是你的家,那边松树柏树很多,坟墓一大堆。

  ②出门东向望,泪落沾我衣。

  走出门外向东望去,(心情极其悲痛),眼泪就流了下来。

  2、诗中主人公离家归家的年龄分别是多大?

  十五、八十

  3、用诗中的句子回答:主人公的家现在怎样?

  松柏冢累累,兔从狗窦入,雉从梁上飞。

  4、全诗表达了一个怎样的主题?

  全诗通过对一个久别家乡重归故里的老兵回家时所见情景的描述,表现了他的孤独和凄凉,反映了战争的残酷无情,也体现了人民

  对战争的厌恶和憎恨之情。

  五、拓展提高

  1、“十五”“八十”是的手法,这样写的目的是什么?

  夸张,暴露封建社会兵役制度的极端的不合理。

  2、此诗抒发了老翁怎样的心情?通过哪句诗体现出来的?

  抒发了老翁孤独凄凉的心情。

  “羹饭一时熟,不知贻阿谁,出门东向看。泪落沾我衣”在兵役严苛的封建社会,这首十五从军征里道不尽的心酸与批判。

  六、布置作业

  1、背诵默写该诗。

  2、积累古诗中有关描写“战争”的诗句

  课堂小结

  从古至今,我们生存的这个世界就一直存在着战争,你们希望和平吗?那就让我们一起热情地呼吁吧:消除战争,维护和平。

  板书

  从军之久

  回乡所见

  回到家中

  回家心情

  主题:反对战争,揭露黑暗。

十五从军征教学设计 篇6

  十 五 从 军 征

  选自《汉乐府民歌》

  文 本

  译 文

  原 文

  文 本

  十五岁就应征去参军,八十岁才退伍回故村。十五从军征,八十始得归。路上他碰到一个乡邻,问“我家里还有什么人?”道逢乡里人,“家里有阿谁?”“远远看过去是你家,松树柏树中一片墓坟。”“遥看是君家,松柏冢累累。”近前看兔子从狗洞里出进,野鸡在屋脊上飞去飞来。兔从狗窦入,雉从梁上飞。院子里长着野生的谷子,野生的葵菜环绕着井台。中庭生旅谷,井上生旅葵。捋些野谷舂米来做饭,摘下葵叶煮汤算是菜。舂谷持作饭,采葵持作羹。汤和饭一会儿都做好了,独自一人吃得很悲哀。羹饭一时熟,不知饴阿谁。走出大门向着东方张望;老泪纵横洒落在征衣上。出门东向望,泪落沾我衣。

  《十五从军征》2000/05/30

十五从军征教学设计 篇7

  我执教的《十五从军征》描述了一位老人征战多年回到家乡,看到家中一片凄凉的情景。反映出战争给人民带来的深重苦难。表达了诗人对战争的控诉及对和平的向往。

  通过本节课教学,我发现自己以下几个方面做的比较成功。

  学生能够切实地进行自主、合作、探究式的学习。寻找原因,是教师为学生自主、合作、探究学习创设了条件,给予了充足的机会,教给了方法。主要表现在:

  1、初读诗歌后让学生用学过的方法自己解决字音问题。

  2、理解词义时,先让学生画出自己不理解的字词,然后尝试着自己解决,最后记下自己解决不了的师生共同解决。

  3、为学生创设了想象的.空间,让学生大胆地进行想象。如:让学生想象老人征战几十年的戎马生涯,体会服役时间久。让学生想象“松柏冢累累”的景象,感受整个村子的凄凉。让学生想象老人一边做饭,一边会想些什么,体会老人此时绝望的心情。

  4、学生在课堂上真正理解了诗的意思,能做到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古诗。

  5、在想象的基础上对学生又进行了拓展训练,进行片段写作。

  教学中所显出的最大的不足就是我与学生没有完全融在一起,交流不是很默契。仍然对学生已有知识水平,思维习惯掌握的不透,使有些课堂预设效果不佳。这时,我切身地理解了我们在教学中为什么要备学生,所有的借鉴都要与自己的学生实际结合起来,适合自己学生的才是最好的。当堂应达到背诵全诗的任务没有落实,课堂环节不太紧凑是我最大的弱点,以后还需不断研究。

十五从军征教学设计 篇8

  《十五从军征》,是一首暴露封建社会不合理的兵役制度的汉代乐府民歌的叙事诗,反映了劳动人民在当时黑暗的兵役制度下的不平和痛苦。作品真实、深刻、令人感愤,催人泣下。描绘了一个“少小离家老大回”的老兵返乡途中与到家之后的情景,抒发了这一老兵的情感,也反映了当时的社会现实,具有一定的典型意义。

  教学时我让学生把诗读熟,初步体会诗歌大意,从开篇的:“十五从军征,八十始得归。”这两句,直言老兵“十五”岁从军,“八十”岁方回,看似平淡无奇,像不经意间道来,实却耐人寻味,颇见功力。他“十五从军征”,奔赴何处,诗中未作说明;其军旅生活如何,战况怎样,诗中也均未交代。这就给读者留下众多想象的空间。于是我就让学生想象其军旅生活如何,战况怎样……。但有一点是明确的,那就是他“从军征”,系出于战事,而且这一去就是数十年!“八十”与“十五”相对照,突出其“从军征”时间之久;“始得归”与“从军征”相呼应,则表明他中途一直未能回来。在后面的诗句的理解的教学我用同样的方法进行教学,学生在读中悟,悟中思,思中想象,很快就走入了角色。

  课堂安排很紧凑,环环相扣,课堂语言的设计也很精美细致,但正是由于预设的东西太多,整堂课似乎都变成了教师的舞台,学生的主体地位被严重削弱了。这堂课课堂容量很大,大到似乎已经超出了学生的接受范围。以致于课文后面接连几次教师的激情引读都没能引读出学生最有感情的朗读。课堂上,预设虽然重要,但是生成更不可缺少,只是我很多时候,往往不敢去抓住生成的东西,或者说是没有能力去在瞬间捕捉生成的契机。这堂课,让我深刻地体会到这一点,所以提高自我文学修养是我需要努力的一个方向。

  反思二:十五从军征教学反思

  我执教的《十五从军征》是北师大版小学语文六年级上册7单元《战争》中课文《古诗二首》中的其中一首。描述了一位老人征战多年回到家乡,看到家中一片凄凉的情景。反映出战争给人民带来的深重苦难。表达了诗人对战争的控诉及对和平的向往。

  参考教师教学用书,本首诗我预设用一课时完成如下教学目标:

  1、看注释和插图,联系生活实际理解诗句的意思。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诗歌,背诵诗歌。

  3、边读边想象诗所描绘的景象,体会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

  通过本节课教学,我发现自己以下几个方面做的比较成功。

  1、按照“激趣阅读———感知理解———积累运用”这样的流程进行教学,我感到得心应手,同时学生也易于接受。

  2、学生能够切实地进行自主、合作、探究式的学习。

  寻找原因,是教师为学生自主、合作、探究学习创设了条件,给予了充足的机会,教给了方法。主要表现在:

  ①初读诗歌后让学生用学过的方法自己解决字音问题。

  ②理解词义时,先让学生画出自己不理解的字词,然后尝试着自己解决,最后记下自己解决不了的师生共同解决。这一环节中

  ③为学生创设了想象的空间,让学生大胆地进行想象。如:让学生想象老人征战几十年的戎马生涯,体会服役时间久。让学生想象“松柏冢累累”的景象,感受整个村子的凄凉。让学生想象老人一边做饭,一边会想些什么,体会老人此时绝望的心情。让学生一边读一边想象画面等等。这样的机会就为学生插上了思维的翅膀。

十五从军征教学设计 篇9

  《十五从军征》是北师大版小学语文六年级上册7单元《战争》中课文《古诗二首》中的其中一首。描述了一位老人征战多年回到家乡,看到家中一片凄凉的情景。反映出战争给人民带来的深重苦难。

  初读诗歌后让学生用学过的方法自己解决字音问题。理解词义时,先让学生画出自己不理解的字词,然后尝试着自己解决,最后记下自己解决不了的师生共同解决。这一环节中学生理解了“冢”就是“坟墓”的意思;“窦”是“洞”的意思;“贻”是“赠送”的意思。

  学生结合上下文理解了全诗的意思,但对古代战争的残酷体会得不够深刻,怎样解决这个难点呢?我教学时让学生思考:诗中哪些地方可补充内容?学生的学习劲头一下上来了:在“十五从军征”前面可想象是什么原因或在怎样的情况下从军的;“八十始得归”后面可想象一路上老兵的所见、所闻。所想、所感;“兔从狗窦入,稚从梁上飞,中庭生旅谷,井上生旅葵”这些诗句只描写了家外面的`残破不堪,我引导学生想象老兵走进“家”里边所看到的惨不忍睹的画面;“舂谷持作饭,()采葵持作羹”学生想象了老兵小时一家虽穷,但一家人相亲相爱的场面;“羹饭一时熟,不知贻阿谁。”这儿学生想象了老兵悲哀的动作、神情,以及对战争的控诉;“出门东向看,泪落粘满衣。”想象了两种结局。一种是(跳井、上吊。撞墙……)解决性命;另一种是度日如年的忧伤死去。这样为学生创设了想象的空间,让学生大胆地进行想象。体会到了古代战争给人民带来的深重灾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