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身边的文档专家,晒文网欢迎您!
当前位置:首页 > > 办公范文 > > 教学 > 正文

《花钟》教学反思花钟第一课时的教学反思(合集13篇)

2024-01-09 08:57:23教学
  • 相关推荐

《花钟》教学反思花钟第一课时的教学反思(合集13篇)

《花钟》教学反思花钟第一课时的教学反思 篇1

  纵观整节课:谜语导入——了解花钟——认识花名——欣赏花开——品读写法——表达运用。条理清晰、环环相扣,衔接自然,不露痕迹。

  品读写法这一环节很精彩。如:同是描写花开,作者的表达形式各不相同,我特别关注这一点,引导学生观察、品味。这种关注传递出来的是一种语文韵味,一种语文意境。又如:对时间的品读,引导学生体会时间的顺序、用词的准确、形式的灵活,感悟作者写法的精当、巧妙。最后的小练笔更是精彩,有了前面的层层铺垫,水到渠成,学生积累的词语、感悟的写法,得以很好的表达运用。

  这节课,我在一次次的朗读中引导学生发现语言的特点,反复审视、揣摩、品味,积累并运用,整堂课洋溢着浓浓的语文味。利用多种手段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上课伊始,我先让学生进行猜谜,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致,初步了解“花钟”不同于一般的`时钟。再欣赏美丽的鲜花,感受鲜花的美丽。我设计了钟面,让学生根据花开放的不同时间把这些花填入钟面并根据学生的阅读期待,从最有趣的鲜花学起,打破了顺序式的教学模式。突出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的重点。因此,我在进行《花钟》第一自然段的教学时,通过各种形式的朗读,让学生比较、理解、感受多样的句子表达方式,更是培养和发展了学生的语言能力,尤其让学生学习运用形象、生动、具体的描写方法,让读与写有机结合起来。在理解、朗读、感悟的过程中,尊重学生独特感受,让学生自我建构,学会阅读。

《花钟》教学反思花钟第一课时的教学反思 篇2

  《花钟》一课是通过牵牛花、午时花和夜来香分别提醒小白兔起床、吃午饭和睡觉这个童话故事,传递出一个科学知识:不同的花,开花的时间是不一样的。课文有三个自然段。第一段写小山羊给小白兔送来了三盆花,帮助它掌握时间。第二段具体写牵牛花呼唤小白兔起床,午时花叫小白兔吃午饭,夜来香提醒小白兔睡觉。第三段写下白兔有了这三盆花就会掌握时间了。

  一、识字为主导,培养识字好习惯

  本册教材的教学重点是识字,所以本课的教学重点放在了识字教学上。主要

  采用的是随文识字,并注重每个生字的音形义,如拼读生字的拼音,说说如何记住字形。这也充分体现了新教材提倡的学生自主识字的精神,又培养了学生良好的自学生字习惯。在识字教学中,考虑到学生在识记汉字这方面已熟练的掌握了一些识字方法,如:借助拼音、编顺口溜、加一加、换一换、说结构,找形近字、按形声字的规律以及每个生字自身在字音、字形上难易的差别,所以在教学时各有侧重地进行识字、巩固,并适时的总结,帮助学生积累汉字,提高识字效率。

  此外,上课伊始,我先让学生认识各式各样的钟,使得孩子们对生字“钟”加深印象,再出示课题——花钟,让学生进行质疑,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致,初步了解“花钟”不同于一般的时钟。而且,我还设计了钟面,让学生根据牵牛花、午时花和夜来香开放的不同时间,把这三种花贴到钟面上,并根据学生的`阅读,从最有趣的鲜花学起,打破了顺序式的教学模式,也提高了学生的兴趣。

  二、朗读为主线,培养学习好方法

  在阅读方面,学生经过大半个学期的学习已表现出极大地兴趣与热情。在指

  导阅读时,首先我抽学生分小节读通全文,做到把课文读正确,读通顺,整体感知课文内容,并解决疑问。其次,让学生自由读第二小节,划划句子理解课文内容。最后则以全文重点小节为主,培养学生抓住关键词,根据不同的提示语读出句子不同的语气,并通过指名读、男女赛读、加动作读、合作朗读等各种形式,不仅让生字不断地在学生的脑海里巩固在现,并让学生在读读、议议、说说中了解牵牛花、午时花、夜来香的开花时间,由此来激发学生对花的兴趣,更解决了课文为什么要称三种花为“花钟”的难点。

  不足之处:

  一、本课是第五单元中的第三篇课文。第五单元的训练重点是:读课文查字典识字。由于学生刚学会了查字典,还不是很熟悉,而且本课我是采用随文识字,所以课堂上只训练学生查了一个“盆”字。但是在查找前我应该出示部首查字法的儿歌,让学生巩固之后在查找,这样效果会更好。

 二由于急着赶进度,所以在演一演的环节,对学生的说话训练指导还不够到位。我应该出示一些提示语,这样学生在说话时才能抓住重点说清楚,在以后的教学中我会注重学生语言表达等方面的培养,让学生具有更大的学习空间,让学生真正学会学习!

  三、由于本课容量较大以及自己对课堂时间的把控不够,导致教学内容不能完成,最后的复习巩固(摘花游戏)没有来得及完成。

  四、由于是借班上课,之前对一(5)班的小朋友语文课上的朗读、识字等习惯了解得不够详细,课前也没有跟小朋友进行言语上的沟通,以致学生课上表现有

  些拘谨。此外我本想让学生动动笔头,在书上写一个“升”字,但我发现小朋友在预习的过程中早已把描一描,写一写中的生字都写完,因此这个环节也只好作罢。

《花钟》教学反思花钟第一课时的教学反思 篇3

  我们都知道,语文课程资源相当丰富,它包括课堂教学资源和课外学习资源。在教学《花钟》时,我特地让学生课前通过信息技术网络平台上搜集一些本课中出现的鲜花的资料,同时在教学中我也有意为学生在教学过程中提供了有关花钟和有关各种花的信息资料,有助于学生理解、体验、感悟教学内容,尤其是课前,我让学生去查找有关不同的花在不同时间开放的资料在课中交流,使课内外相结合,使语文学习走向生活,

  本节课我以阅读文本,体会文章的语言美为教学的重点。《课标》指出:阅读教学是学生个性化的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应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重点是培养学生具有感受、理解、积累和初步运用的能力,因此,我在进行《花钟》第一自然段的教学时,通过各种形式的朗读,让学生比较、理解、感受多样的句子表达方式,更是培养和发展了学生的语言能力,尤其让学生学习运用形象、生动、具体的描写方法,让读与写有机结合起来。在理解、朗读、感悟的过程中,尊重学生独特感受,教师只是在阅读实践中,让学生自我建构,学会阅读。

  这节课结束时,我又布置了课下的延伸作业,让学生搜集一些其他的鲜花不同的开放时间,并用手绘制一个花钟。真正让学生锻炼了:了解、学会、内化知识的能力。

《花钟》教学反思花钟第一课时的教学反思 篇4

  纵观三年级整个学年的阅读目标,就概括而言:上册提出“让学生借助关键语句理解一段话的意思”;下册又明确提出“能借助关键语句概括一段话的大意”到后来的“能粗知文章大意”。可见统编教材加强了不同册次之间的纵向联系,体现由易到难、由浅入深的发展梯度。《花钟》一课是三年级下册第四单元的首篇课文。本单元的“人文主题”旨在鼓励学生留心观察自然界,去探索、去发现、去感受它的奇妙;阅读教学的“语文要素”则提出让学生借助关键语句概括一段话大意。本套教材还提出要着力加强单元内部的横向联系,使各板块内容形成合力,共同促进学生发展。那么《花钟》作为本单元的第一篇课文,肩负重任,既要完成本课目标还要注意统领整个单元,为学生徐徐打开自然界的`大门,让他们在自然界的奇妙之旅中学到阅读方法并感受到语文的的魅力。

  通过以上分析,本课设计为“三线并进”。首先,三年级学生的各项思维能力正在逐渐形成,因此本课会鼓励学生质疑,哪怕可能会词不达意或者有所偏颇,但是质疑的过程便是自己主动思考的过程,这是最珍贵的“思维碰撞”。其次,概括对于三年级学生来说确实有些难度,为了攻破它,老师会通过“遇到困难——泡泡提示——学生尝试——明确方法——准确概括”这一流程自然而然渗透概括的方法。在这样的学习活动中老师和学生一起找方法解决困难、用方法准确概括、记方法迁移运用。最后,本课课后题要求“学生体会不同的说法表达鲜花的开放”,这是最能体现语文魅力的地方,语言的丰富和生动都囊括其中。而本课的课件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在音乐和图片的环境渲染中,语言美、朗读美、想象美都通过这一学习过程传递给学生,能让他们真正地喜欢上语文,我想这个环节的设计功不可没。纵观整个学习活动学生会养成边读边思考的习惯;会通过尝试逐渐明确概括方法;还会感受到真正的语文味道。

  就本课理解词语而言,采用链接的形式,当学生提出不太理解的词语时,及时用课件出示课文中的相关语句,这样学生细读词语所在句子,会发现联系上下文就可以清晰地了解相关意思。而这种理解词语的方法是三年级上册的训练点,这个环节引导学生真正去学方法、用方法。培养这种学习的好习惯尤为重要。

  单就本单元的语文素养而言,“找关键语句”学生三年级上册已经接触过,找到并不难,但是如何借助关键语句准确概括段落大意还是有些难度。因此老师上课会适时地给予帮助,课件清晰出示相关语句进行引导,鼓励学生“第一段删删减减、第二段进行合并”,最后敲明亮响进行方法总结。相信学生会通过尝试概括、小组讨论等学习活动,会真正了解方法、用方法。

  就本班学生而言,一方面课外阅读落实到位,所以同学们朗读能力和水平都比较突出,尽管课前并没有进行预习但是课上仍然会快速准确、流利地读通课文,感情朗读时会把个人感受融入其中再传递出来感染他人。另一方面,因为平时有针对性地进行思维练习,同学们的想象能力较强,朗读语言后在头脑里形成的画面丰富多彩,给课堂增色不少。

  所以,本节课在多媒体的帮助下,成功地达成了各项教学目标。

《花钟》教学反思花钟第一课时的教学反思 篇5

  前几天,我们学校举行了一次教学听课活动,由我任教《13.花钟》一课。这篇课文按照“归纳现象—揭示原因—实际运用”的思路,形象例举了牵牛花等9种花不同的开花时间来说明不同的花会在不同的时间开放;接着分析回答了不同的植物开花时间不同的两个原因:开花时间与温度、湿度、光照有关,与昆虫的活动时间有关;最后扩展开去,谈到植物学家修建“花钟”,其做法很奇妙。

  片断:

  1、作者一共介绍了几种花?(生)请同学们按顺序说一说这九种花的名字和它们的开放时间。

  2、谁来说第一种?请你来。(生)大家看,这就是牵牛花。(师出示课件)老师把它贴在凌晨四点这个位置上。

  3、同学们想上来试试吗?谁来说第二种?请你来。(生)大家看,这就是蔷薇。(师出示图片)请你上黑板粘贴。(第三种~第九种花,方法同上。)

  教学感悟

  在这几句简单的对话中,数学、科学、语文三门学科的知识都有了巧妙的融合、重组:让学生学会看钟,是早上几点,下午几点,还是晚上几点,这是数学方面的知识技能;而让学生知道不同的花开放的时间是不同的,了解什么花大致是几点开,这又是科学知识;“万寿菊开了,大致是下午三时。蔷薇开了,大致是凌晨五点。”这又是用“大致”进行了说话训练。真可谓是一举多得,而且组合得可以说是比较不露声色,浑然一体。

《花钟》教学反思花钟第一课时的教学反思 篇6

  《花钟》是一篇贴切自然、从生活中学习知识的文章,让人一看题目就已经觉得香味十足了,同时也引发我们的好奇心:什么是花钟呢?那么通过默读课文,我们了解文章的大概意思。

  接下来,详细分析每一段的意思。第一自然段介绍了不一样的花卉开放的时间也不一样,第二自然段介绍了不一样植物开花时间不一样的原因,第三自然段讲植物学家利用花的这种特点制作了花钟。

  对于三年级这个特定的年龄段,学习目标是: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第一自然段。通过学生自主读书,了解“为什么不一样的花开放的时间不一样”。

  感悟作者准确、生动的语言,初步掌握作者抓住景物特点观察周围景物的方法。在做练习题的时候,遇到这样一个题,题目上要求的是:仿写句子。我看到有的同学把原题上的句子又抄了一遍,可能是没有理解题意。后来通过举例子的方法,学生们知道了仿写句子就是按照题目要求,题上句子是比喻句,我们就仿照着写一个比喻句,如果是拟人句,我们就也写一个拟人句。

  学习了这篇课文,学生们知道了生活处处皆学问,要做生活中的有心人,只要留心观察,你会发现更多的美!

《花钟》教学反思花钟第一课时的教学反思 篇7

  《花钟》这篇课文是一篇带有浓厚科学性的阅读文章,课文按照“归纳现象——揭示原因——实际运用”的思路,说明不同的花会在不同的时间开放及其原因。植物学家有意把不同时间的花种在一起,把花圃修建得像钟面一样组成花的“时钟”。这些花在二十四小时内陆续开放。人们只要看看什么花刚刚开放,就知道大致是几点钟,真是奇妙啊!

  可是,对于三年级的学生而言,“为什么不同的花开放的时间不同”是难以理解的。拿到教材后,我把握编辑意图,加强整合意识,落实教材要求,最后将第一课时教学重、难点定为“在理解课文内容的基础上,学习用同的说法表达同样意思”。

  反思本堂课,认为在下几方面做的还比较好的:

  一、教学过程始终关注了学生的发展。

  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语文课程要充分激发学生的主动意识。因此,我在课的各个环节,始终关注学生的发展需要。

  无论是初读时认读生字,还认识九种花,了解花儿开放的时间,以及体会课文中鲜花开放的多种说法,能够以学生的需求为根基,由浅入深,一步一步地引导学生学习。

  二、遵循学生的身心发展规律和语文学习规律,选择教学策略。

  学生生理、心理以及语言能力的发展具有阶段性特征,不同的教学也有各自的规律,应该根据不同的学段学生的特点和不同的教学内容,采取合适的教学策略,促进学生语文素养的整体提高。在导入时,介绍瑞士的“大花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在识字环节中通过指名读、开火车读、小组赛读等形式,充分激发学生学习的主观能动性,学习中培养学生的自信心。而对于鲜花开放的不同表达方法,这是学生理解的难点,教学时采用以读为主线,在个性化的读书实践中突破难点,在朗朗的读书实践中积累语言。

  三、营造师生平等对话的氛围,努力实现教学的最优化。

  语文学习应在师生平等对话的过程中进行。

  因此,教师要创设良好的自主学习情境,教师始终以亲切平和的形象,教师话语给学生以激励,给学生个性张扬的空间,给学生学习方法的指导,努力使学生在40分钟的时间能够汲取最多的营养,进行听说读写等多种形式的语文实践,有效达成教与学的目标。

《花钟》教学反思花钟第一课时的教学反思 篇8

  这次语文团队所研修的课题是:朗读的指导,让我们语文教师围绕这个研修课题设计一节课,经过一段时间的思考和摸索,我设计了《花钟》这节课,《花钟》是一篇很美的文章,尤其是第一自然段的描写,生动,优美。所以,在第二课时教学中,着重让学生体会到各种花的美,并读出这种美。通过两种句式的对比表达,学生体会到同一句话的不同表达方式给人的感觉是不一样的。这样就激发了学生朗读的兴趣。既而提出要求“一边读一边想像花朵的样子”,鼓励学生带着自己的想像和动作读。我在教学设计上是花费了大量的时间,甚至连夜制作课件来辅助教学,我设计完这节课后,在同年组的三班试讲了一下,结果由于三年级孩子年龄太小,理解能力还不是很强,在我设计的问题当中,学生很难理解教师的意图,竟不知如何回答,如我问的一个问题是“牵牛花吹起了小喇叭。”牵牛花像什么呀?学生答像小喇叭,“牵牛花能吹小喇叭吗?”学生答不能,“那把牵牛花怎么了?”由于我的问题,提得不是很明确,所以学生完全没有理解我的意图,还有在指导朗读时,由于评价语言翻来覆去就是那几句:你读得很好!你还能读得再好吗?等等,平淡无奇,不吸引学生,没调动起他们的兴趣和积极性。课后听课的领导和老师们给我提出了宝贵的意见,我们又坐在一起教研:如何才能把这节课上好?如何能够突出朗读的指导?如何能调动学生朗读的积极性呢?

  最后,我们一致意见:朗读中老师的评价语言要丰富,老师的范读要起到作用,要抓住重点词语的理解,来更好的体会句子的意境,才能更好的诠释句子,读出感情,朗读的形式要多样,学生的评读也是必不可少的。

  集体的力量是无穷的呀!我又重新设计了这部分内容:例如:“烟草花从暮色中苏醒”这一句,可以提示学生,‘苏醒“是怎么醒的?是被惊醒的吗?那我们应该怎么去读这一句呢?学生即刻明白应读慢一点,小声一点,温柔一点。又如:”下午三点,万寿菊欣然怒放。“这一句,第一位学生读得很平淡,于是我这样点评:”你读的还不够怒放,再大点声就好了。愿意再试试吗?“接下来,这位学生掌握了朗读的技巧,赢得了同学们的掌声。还有学生在读最后一句时”昙花却在九点左右含笑一现“,学生已经能够读出很遗憾,很可惜的感觉,但还是欠缺点什么?这时,我进行了范读,我启发学生注意,老师读的与自己读的有什么不同,老师为何这样读。朗读中,老师那饱含激情语言和老师无奈遗憾的表情,很快便把学生带入了情境之中,一幅幅,一幕幕可惜遗憾的表情都挂在了孩子们的脸上,使学生们更好的理解了”昙花一现“的珍贵。当然在朗读的过程当中,激励性的评价语言也是必不可少的:你读的可真有滋味呀!我最欣赏你读的这一句了,老师相信你下次一定会读的更好!……在这充满激励、鼓励、肯定的评价语言中调动学生朗读的欲望。本课教学中我采取了多种形式的朗读:个别读、男女生读、齐读、范读等形式。”书读百遍,其意自现“。朗读是一种能力一种技巧,需要一定的训练,而且需要经常的反复训练。除课堂教学注重朗读外,开展丰富多彩的读书活动。让学生自读、多读,找出文中精髓,也让学生评读,学生之间评评,哪读的好,哪读的差,应该怎么读。评读不仅能提高朗读的质量,也为以后的朗读提供了规律性的朗读方法。

  在本节课的教学中我力求积极调动学生的朗读兴趣,只有学生具有了初步的朗读能力,才能”分发挥朗读对理解课文内容,发展语言、陶冶情感的作用。“在以后在备课当中我还要扬长避短,向理想的课堂迈进。

《花钟》教学反思花钟第一课时的教学反思 篇9

  厘米和米的认识是学生认识长度单位的开始,是今后学习其他长度单位和有关测量知识的基础。学生在实际生活中已经对物体的长度、测量工具和方法等,有一些感性的认识和经验。但是,对长度单位厘米和米,1厘米和1米的实际长度,它们之间有什么关系等,缺乏明确的认识。根据以往的经验和教训,我在教学实践活动中尽量与学生的生活实际相结合,重点帮助孩子建立1厘米和1米的长度观念。

  因为厘米的单位比较小,在测量短或小的物体时常常用到厘米,课堂上我让学生找身边的或见过的大约1厘米长的物体,(如:橡皮的厚、拉链的宽、透明胶的宽等),再找教室里适合用厘米测量的物体,(如:课本的边长、橡皮的长、墙砖的边长等),帮助学生建立1米的长度观念,达到了很好的效果。这时,我再引导学生在什么情况下我们会用到厘米,总结在测量长度较短的物体时我们要用到厘米。

  认识长度单位米时,让学生经历用直尺(厘米做单位)不够量的情况,这时我们就要用到更大的长度单位米。然后仿厘米的认识,帮助学生建立1米的长度观念。同时还要理解米与厘米的关系:1米=100厘米。在这种知识的基础上,让学生用卷尺亲身体验测量较长物体的长度,从而理解米的感念。 让学生真正的体验到了米这个长度单位的感念,从而提高了对米的认识。

  为了加强学生对厘米和米的充分认识,在课下我让学生回家以后和父母一起测量家中的物体的长度,通过整合训练,多数的学生建立了厘米和米的长度单位观念,从而形成了完整的知识体系。

《花钟》教学反思花钟第一课时的教学反思 篇10

  《花钟》是一篇很美的文章,第一自然段介绍了不同的花卉开放的时间也不同,第二自然段介绍了不同植物开花时间不同的原因,第三自然段讲植物学家利用花的这种特点制作了有趣的花钟。对于三年级上期这个特定的年龄段,根据课文在整个教材中的位置,我确定了这篇课文在发展学生语文素养方面应发挥的具体作用。

  王国维先生有三境界之说,其实语文教学对课文文本教学价值的挖掘又何尝不是如此呢。不少专家说过,教什么比怎么教更重要。而教什么主要指的是教学内容的选择。同一篇课文,不同的人可能会选取不同的内容来教。而所选内容的优劣高下常常影响着执教者教学效果的好坏和水平的高低。课文教学价值点的选择要以执教者对文本的深入解读为基础,并细心地研究作者表达之妙,从而选取那些最有教学价值的内容来实施教学。也就是说,文本解读的深度决定课文教学价值挖掘的力度,教学价值挖掘的力度又决定语文教学质量和水平的高度。这里以小学语文人教版教材三年级下册五单元25课《花钟》为例,详细地展现笔者解读文本深度挖掘其潜在的教学价值的过程。

  首次教学《花钟》这篇课文,对文本的解读比较肤浅,选取的教学内容主要就是:(1)学习课文字词,(2)正确朗读课文,(3)理解和感悟关键词句的含义,(4)学习归纳课文主要内容。

  请看下面这个教学流程片段:

  (一)谈话激趣,走近“花钟”

  师:齐读课题,你想到了什么?

  ……

  师:齐读课文,学习生字词并书写几个要求会写的字。

  (二)初读课文,认识“花钟”

  师:你再哪里见过“鲜花朵朵,争奇斗艳,芬芳迷人”的景象?“灼伤”和“适宜”的意思怎么理解?

  (在教师引导下,体会一些关键词句的意思。)

  (三)细读课文,品味“花钟”

  师:回顾一下,刚才这一段究竟讲了什么?接着想,你还读懂了什么?

  (在教师引导下,让学生学习用找中心句等方法把各个自然段的意思读懂。)

  师:请大家用“首先、接着、最后”等词语把各段的意思连起来就是课文的主要内容。哪个同学来讲一下?

  (师根据板书梳理课文思路,归纳课文主要内容。)

  后来发现上述的教学倾向于课文内容层面的学习而忽视了语言文字的运用,这只能算是低层次的教学境界。于是就试着重新解读文本,寻找语言形式上最值得学习的地方来展开教学。这次选取的教学内容就在第一次教学的基础上增加了:认识和理解课文语言表达上生动形象的特点。

  请看下面这个教学流程片段:

  师:在第1段的学习中,围绕中心句分别写了哪些花?请用波浪线勾画出这些句子。

  师:屏幕上这些写各种花开放的句子,有什么特别之处吗?

  围绕中心句分别写了哪些花?请用波浪线勾画出这些句子。

  牵牛花——吹起紫色的小喇叭

  蔷薇——绽开了笑脸

  睡莲——从梦中醒来

  万寿菊——欣然怒放

  烟草——在暮色中苏醒

  月光花——舒展开自己的花瓣

  昙花——含笑一现

  ……

  (在教师引导下,通过比较等方法体会上述语句表达上生动形象的语言特点)

  这次教学较首次教学有了质的飞越,算是“中层次教学境界”。但总觉得还缺了点什么,于是再继续解读文本,深度挖掘其教学价值点。在秉烛夜读中我突然发现,其实这篇课文语言表达形式上非常讲究非常有特点。不仅表达生动形象,而且还富有节奏感,富于形式上的变化。于是重新设计教学流程,侧重于课文表达形式特点的学习。

  请看下面这个教学流程片段:

  师:除了课文语言表达“生动之美”外,你还发现了作者在语言表达上有什么特别之处?

  屏幕上打出下列句子:

  凌晨四点,牵牛花开花了;

  五点左右,艳丽的蔷薇开花了;

  七点,睡莲开花了;

  中午十二点左右,午时花开花了;

  下午三点,万寿菊开花了;

  傍晚六点,烟草花开花了;

  ……

  在教师引导下,让学生感受到作者按照时间先后顺序来安排句子先后的表达特点,这就是本课语言表达上的“有序之美”。

  师:除了课文语言表达“生动之美”和“有序之美”外,你还发现了作者在语言表达上有什么特别之处?

  教师提示:仍然看上述叙述开花时间的句子,注意时间词的位置,你会发现富有变化;句子中描述开花的部分也善于变化,如“吹起了紫色的小喇叭”、“绽开了笑脸”、“从梦中醒来”、“舒展开自己的花瓣”……可见,本文语言表达上还有“变化之美”的特点。

  师:现在我们运用刚才学到本文语言表达美的方法,自己挑选比较熟悉的另外三种花来仿照课文语言格式写一写。

  从浅层次的只教“字词句主要内容”到中级层次的关注到语言表达,再到高层次的聚焦语言表达多种形式美,就好比进入到王国维先生“三境界”一样。这就是我对《花钟》这篇课文教学价值“三境界”的掘金过程。在这个过程中我深深地体会到,要想让课堂教学更有效果,学生学到更多有价值的东西,教师必须学会认真解读文本,思考课文的教学价值所在,从而掘金到那些真正必须教的语文知识点,聚焦到语文能力发展点上来,高效优质,灵动深刻。新课标要求我们在教学的过程中注意学生的情感体验。本节课的学习过程,展示了学生心灵成长的过程,是一次情感经历的过程。课上,始终用饱满的、真挚的情感唤起学生的热情、激情。如:在引导学生读第一自然段时,说“欣赏了这么美的句子,看到了这么美的花,老师也禁不住想放声朗读,同学们愿意给我一个展示的机会吗?就这样,学生的情感得到了熏陶、感染、升华,从而更加产生了对花钟、对各种花的喜爱,对语言文字的热爱之情。让学生充分的语言实践。国家新课标指出“语文是实践性很强的课程,应着重培养学生的语文实践能力”。而课堂教学应是学生语言实践活动的主战场,因此,在阅读教学中,不仅要重视基础知识教学,注重语言的积累运用,注重朗读、默读等综合感知的能力的培养,还要注重提高学生的想象力、创造力。根据文本的特点,结合课后的生字和练习,我对本课第一课时教学目标有了这样的“定位”——学会本课的生字,正确理解“欣然怒放、芬芳迷人”等词语的意思。初读课文,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背诵第一自然段。学生自主读书,了解“为什么不同的花开放的时间不同”。感悟作者准确、生动的语言,初步掌握作者抓住景物特点观察周围景物的方法。仿照课文表达方法,运用多样的句式表达。陶冶美的情趣,激发热爱大自然的思想感情,初步培养学生留心观察周围事物的习惯。其中,难点是“在理解课文内容的基础上,学习用不同的说法表达同样的意思”。

《花钟》教学反思花钟第一课时的教学反思 篇11

  《花钟》一文通过牵牛花、午时花、夜来香分别提醒小白兔起床、吃午饭、睡觉,告诉了我们不同的花有不同的开花时间。课文抓住了每一种花说话时的神态、语言,形象地写出了每一种花的特点,让读者眼前仿佛出现了这些可爱的花,从而激发了读者进一步了解植物的兴趣。字里行间充满童趣,读来琅琅上口,学生非常喜爱。我们都知道汉语是一种表意的语言,它的许多妙处往往只能“意会”,不能“言传”。 教师讲得再精彩,读得再流畅,写得再生动,也不能代替学生自己的学习,学生的.能力还得在反反复复的听说读写实践中慢慢形成,逐步提高。语文教学应以重视学生自己的反复诵读、体味为主,以教师的讲解、分析为辅。如果没有让学生真正地沉浸于文本,并自己“涵泳”“咀嚼”,其实是违反语言学习的心理规律的。所以在教学中,我注重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

  成功之处:

  1、激发学生读短文识字的兴趣

  精心设计多媒体课件,用于识字,用于了解课文内容,指导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利用其直观、形象、生动、娱乐的特点,兼顾文本,让学生随文识字,发挥孩子们的想象力,也帮助学生寻找到了记忆的钥匙,有效地提高了识字能力。激发学生识字的兴趣。

  2、从小重视听的训练

  听说读写语文能力的培养过程中,进行听的训练十分必要的,本课教学通过让学生带着问题读故事来导入课文,对全文进行整体感知,与此同时,培养了学生听的习惯。

  3、给学生充分的表现机会

  1)让学生自由读课文,尊重学生的个性和选择。

  2)分角色朗读课文,做动作辅助朗读,比赛表演课文内容,让学生充分表现。

  4、最大限度地使用和发挥课文的作用

  1)借助拼音帮助小朋友了解课文内容,把课文读正确。

  2)利用课文作载体,联系上下文学习生字,理解词义。

  3)用各种方式朗读课文,在熟读成诵的基础上积累语言文字。

  不足之处:

  1、我觉得在课的结束部分可以安排一个质疑环节,让学生对最末一节质疑,如:小白兔难道没有这三种花,起床、吃午饭和睡觉就会忘记吗?即告诫学生要自律,养成良好的生活行为习惯。这样一来,既培养了学生发现问题的能力,又渗透了对学生道的教育。

  2、课堂上我鼓励表扬的方式单调,没有照顾到不同学生的表现应该有不同的评价方式,而不是千篇一律的。

  3、在理解文中的重点第二节中的随文句式说话的层次性不明显,过于简单,对于把握文章的整体性不难,所以谈不上提高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

《花钟》教学反思花钟第一课时的教学反思 篇12

  语文文本的意义在于通过教师的引导,构建学生、教师、文本三者的有效对话。而教师要起到引导作用,必须先学生而学,先学生而揣摩、体验。在本节课的教学中,我通过反复阅读教材、查阅资料,对各种花的特点(包括花的外形、颜色、香味等)了如指掌,同时又深深陶醉于文中优美的文字,正因为对教材有了透彻的理解,教研课的开展还比较成功。如:学生欣赏了花的课件之后,他们用不同的词来表达了自己的感受:“鲜花朵朵、争奇斗艳、芬芳迷人”。由此可见,他们的感受是零碎的,不完整的。在这个环节中,由于对文本的准确把握,我巧妙地一引:“老师想把你们说的词连成一句话读一读,好吗?”自然而然地完成了一个由词语到句子的生成过程,使学生头脑中对花的表象更加丰富、完整。同时也训练了学生连词成句的能力,可谓是一举多得。

  作为执教老师,要想上好一堂公开课,要多从学生角度出发,精心做好生本预设。从学生的需要出发,从学生学习语文的规律出发,预设学生喜欢的学习内容,让学生有兴趣学;预设引起学生思考的问题,唤起学生的`生活经验;预设学生学习路上生成的个性化体验,激励学生进一步学习的热望;如果教师对学生缺乏细腻的观察,往往就发现不了学生思维的独创性,发现不了教学中出现的有价值的教育资源。没有精心的预设,就不会出现真正充满生命气息的灵动的课堂。对于三年级的学生来说,要理解“欣然怒放”一词的意思还是比较困难的,在这堂课中,我看到第一个学生说“欣然怒放”就是开得很大的时候,我对她说“你能用动作来表示万寿菊是怎样开放的吗?”学生的动作表演只能说是一般花儿开放都有的样子。这时有个学生站起来说“欣然怒放”就像过年时燃放的烟花。这一描述实在是太精彩了,我及时抓住了这一来自学生的生成资源,要求学生带着观看烟花绽放时的心情来读一读这句话。这时学生对“欣然怒放”这一词的理解不再是抽象的,学生脑海中不仅有丰富的表象,还有对情感的顿悟。也正因为此,学生的朗读才能如此到位,声情并茂。

《花钟》教学反思花钟第一课时的教学反思 篇13

  本节课我注重了语文学科的特点,引导学生多种形式进行朗读训练,以读为本,让学生在读中感悟,读中发现,读中体会,在读中培养语感,感悟课文内容,让学生感受到花朵的美丽,花钟的神奇,从而激发学生热爱大自然的思想感情;根据三年级学生的阅读特点,我采用了“扶放”相结合的教学方式,通过“自主、探究,发现”的学习方式,教给学生学习方法,体会作者的写作手法,引导学生自己去发现,从而一步步去突破教学的重难点,深入浅出,理解不同的表达句式,达到了水到渠成的效果;同时,在教学中,我注重了学生对知识的积累迁移,结合学生的实际进行课外延伸和知识拓展,教师写下水文的形式引导学生进行小练笔,突出了语文课堂读、说、写想结合的学科特点,注重学生语文能力的培养,激发了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初步达到了预期的教学效果。但在实际的教学中,发现还有不足之处。

  1、教师在引导语言上,可能是重点词语不突出,过高的估计学生的学习能力和水平,造成学生把表示时间的词语说成了句子,应给学生充分的学习思考时间,让学生画一画,然后再读一读。

  2、在板书设计环节,虽然能够突出教学重点,但设计却不够完美,和原设计有一定的出入。

相关热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