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泰山记语文教案3篇 《登泰山记》教学实录
教学目的
一、指导学生通过朗读积累一定的文言实词,进而疏解文意。
二、指导学生理清本文思路,体会描景特点。
三、指导学生欣赏精彩的写景片段,品位形象而优美的语言,学习写作方法。
教学设想
一、安排两课时教学。
二、在教学过程中,注重朗读环节,知道学生在理解文意的基础上,理清思路。
三、利用预习的效果教学,重点突出一些疑难字、词、句,采用课堂讨论的方式解决,教师适当点拨。
四、结合练习一的回答,达到教学目的二、三,应是本文的教学重点和难点。
教学步骤
一、导入新课
利用电视或电脑录放泰山风光与雄姿,并请去过泰山的同学说说自己是怎样登泰山的。那么古人是怎样登泰山的呢?今天我们就来学习姚鼐的《登泰山记》
二、作者介绍(投影)
《登泰山记》选自《惜抱轩诗文集》,作者姚鼐,字姬传,一字梦谷,清代桐城人,杰出的散文家,桐城派集大成者。他因室名惜抱轩而被人称为“惜抱先生”,著有《惜抱轩全集》,他所选编的《古文辞类纂》在近代是一部家传户诵的文章总集。
桐城派:清代中叶影响最大的散文流派创始于方苞,经刘大櫆、姚鼐的发展,形成完整的理论,三人并称“桐城三祖”,姚鼐被称为领袖,他秉承了“文道合一”的主张,讲究义理、考据、词章三者兼长,注重内容和形式的关系。写景散文尤有独特成就。
三、朗读课文,疏通文意
1、教师范读课文,提示学生注意朗读节奏,依据节奏推知句意。
2、默读全文,要求学生参阅注释,理解文章大意,并提出自己难以理解的词句,教师点拨,学生讨论,揣度词义,并将重点词语形成板书。
泰山之阳——阳:山的南面,水的北面为阳,这里指泰山的南面。
其阴——阴:山的北面,水的南面,这里指泰山的北面。
乘风雪——乘:趁,这里有“冒着”的意思。
长城之限——限:界限,这里指城墙。
遂至山巅——巅:顶峰,颠峰。
半山居雾——居:停留。
戊申晦——晦:阴历每月最后一天。
极天云一线——极:尽,尽头。
绛皓驳色——驳:杂,错杂。
尽漫失——漫失:模糊、缺损。
僻不当道者——僻:偏僻。
明烛天南——烛:名词作动词用,照。
3、指导学生准确理解课文内容,画出作者登山线路图,进行比较,看谁画得准确。
四、整体感知,理清文章思路
1、全文有五段,每一段的内容要点是什么?学生发言、明确;
第一段:总写泰山的地理形势,点出泰山及其最高峰——日观峰。
第二段:记述登山经过,着力叙写登山的艰难和到达山巅后所见的景象。
第三段:集中描写泰山日出的动人景象。
第四段:介绍泰山的人文景观。
第五段:介绍泰山的自然景观。
2、讨论:作者是从何地动身?登山的方位在何处?简述第一天行程和第二天所观之景。
明确:作者从泰安动身,西南麓(日观峰之南)登山。
第一天:从南麓循中谷入山,经天门,越中岭,再循西谷达到极顶,其时天色已晚。
第二天:晨五鼓往日观峰日观亭观日出,然后参观名胜古迹,最后补记泰山极顶的景物特点。
3、思路(板书)
交代泰山位置——记述登山过程——描绘日出美景——返记人文景观——补写自然景观。循序渐进,一线贯穿
综观全篇,文章紧紧围绕作者的游踪进行,叙述了偕友人冬日登泰山观日出的经过,以精练的语言,生动地描写了泰山雪后初晴的瑰丽景色和日出时的雄浑景象,写出了泰山的神秀壮丽,能唤起我们对泰山的向往,感觉到祖国山河的壮美。
五、布置作业
1、巩固重点字词,完成练习二。
2、背诵课文。
3、思考:作者是如何准确写出登山路径的?如何精彩描绘泰山日出美景的?
第二课时
一)、导入新课
通过上节课的学习,我们已经领略了泰山的高峻、雄伟,那么作者是如何登上这“五岳独尊”,游是如何精彩地描绘险峰之上那“无限风光”的呢?
二)、精彩片段分析
讨论:1、第二段作者详写登山的过程,精读,说出作者的登山路线,写景特点。
明确:(板书)
先写:京师——泰安,点明时间和节令。
再写:山麓——山顶。
路程:四十五里(远)
石级:七千有余(高)
路线:中谷——西谷——山巅(险)
最后顶景:苍山负雪,明烛天南(壮阔、上)——晚日照城,汶水、徂徕如画(雄浑、下)半山居雾若带然(高峻)——(远——近)
2、文章通过景物变化写泰山顶上的日出,是按照什么顺序写景物变化的?描写了怎样的胜景?
作者按照时间顺序依次写了日出前、日出时和日出后的不同景色,展现出一幅泰山日出迅速变化的换面。(板书)
日出前:大风扬积雪击面——亭东自足下皆云漫——云中白若摴蒱数十立者,山也
日出时:极天云一线异色——须臾成五采——日上,正赤如丹,下有红光动摇承之
日出后;回视日观以西峰——或得日,或否,绛皓驳色——而皆若偻
色彩点染——绚丽壮美
3、全班齐读第三段,体会写法特点和感情。
总结:通过描写山顶所见景观和日出胜景,表达出作者的喜悦心情,抒发了热爱祖国山河,赞美祖国山河的强烈感情。
4、找出文中几处使用比喻和拟人的手法,体会特点和作用。
明确:
(1)“苍山负雪,明烛天南。”这是初登山顶时刹那间的`感受,作者不言冰雪覆盖青山,却说青山负白雪,赋予静态的青山以人的动态,用语新颖、传神。进而说苍山上的雪像蜡烛一样照着天南,形象、生动地绘出了积雪的光彩。
(2)“望晚日照城郭,汶水、徂徕如画,而半山居雾若带然”。这是在山顶上远望和俯视所得的画面。作者纵目远眺,夕阳照耀着泰安城,汶水徂徕好像自然天成的山水画,而山腰间停留着的云雾好像飘带一般,使人感到那种特有的宁静气息,而且设喻新奇,给人以美的享受。
(3)“回视日观以西峰,或得日,或否,绛皓驳色,而皆若偻”。这一比喻写出了西海诸峰的特点,更显出日观峰的雄峻,且赋予山峰以人的情感,形象而生动。
三)、写作特点
讨论、交流、举例分析。
明确:
1、章法严明,剪裁得当。
2、善于抓住景物特征,巧妙进行烘托。
3、用笔简洁,词语精当。
4、句式多变,用此灵活传神。
归纳总结;
本文无论从清晰的思路,还是简洁明净的语言,亦或是色彩鲜明、生动的描景,都可见桐城派古文家锤炼语言的功力,很值得我们学习借鉴。
四)、齐背课文,进一步体会以上特点。
五)、布置作业
1、熟练背诵课文。
2、完成练习一(3)
3、写一段冬季雪景片段,具体生动地写出景物特征。
本文来自人民教育出版社全日制普通高级中学教材(人教版)教案系列丛书《语文第二册教案》,本文署名马彦英。
附:
桐城派
中国清代散文流派。创始人方苞。继承发展者虽众,影响最大的主要是刘大櫆和姚鼐。因方、刘、姚都是安徽桐城人,世称桐城派,时在乾隆末期。桐城派的文论,以义法为中心,逐步丰富发展,成为一个体系。方苞谓“义”,即言有物,指文章的内容;“法”,即言有序,指文章的形式。他的义经法纬之说,是要求文章内容和形式统一,古文当以“雅洁”为尚,反对俚俗和繁芜。刘大櫆发展了方苞关于“法”的理论,进一步探求散文的艺术性,提出了“因声求气”说。姚鼐是桐城派的集大成者,强调“义理、考证、文章”三者合一。桐城派的文章在思想上多为“阐道翼教”而作;文风上简明达意,条理清晰,清真雅正,颇具特色。方苞的《狱中杂记》、《左忠毅公逸事》,姚鼐的《登泰山记》等,都是代表作品。桐城派在清代文坛上影响极大。对矫正明末清初的文风,促进散文发展起了一定的作用。
方苞(1668~1749)
中国清代散文家。字凤九,一字灵皋,号望溪。安徽桐城人。康熙四十五年(1706)进士。五十年,被牵连进戴名世《南山集》案入狱。赦出后隶汉军旗籍,入直南书房。累官至内阁学士兼礼部侍郎。曾写《狱中杂记》,揭露当时司法制度的黑暗与残酷,具有现实意义。他是桐城派散文的创始人。提倡写古文要重“义法”,重“清真雅正”。他在行文时始终以此为宗旨,文章写得雅洁精练,没有支蔓芜杂的毛病,开创清代古文的新风貌。方苞尊奉程朱理学和唐宋散文,因而发表很多文章反对黄宗羲、颜元的反程朱理学的思想,在当时影响极大。著有《望溪先生文集》18卷,《集外文》10卷,《集外文补遗》2卷。
刘大櫆(1698~1779)
中国清代散文家。字才甫,一字耕南,号海峰。安徽桐城人。桐城派散文代表作家之一。他极重文的神气。在布局谋篇、行文写作上喜欢铺张排比。辞藻气势,较方苞、姚鼐为盛,而雅洁淡远则不如。在描写山水、刻画景物的文章中,又以篇幅长大、描绘详尽取胜。代表作有《观化》、《息争》、《焚书辨》、《书荆轲传后》、《黄山记》等。著作有《海峰先生集》16卷,《论文偶记》1卷。
《海峰先生诗文集》书影
姚鼐(1732~1815)
中国清代散文家。字姬传,一字梦偲,室名惜抱轩,人称惜抱先生。安徽桐城人。乾隆二十八年(1763)进士,曾任刑部郎中,充山东、湖南乡试考官,会试同考官。主持梅花、紫阳诸书院讲席共40年。姚鼐继承方苞、刘大櫆、姚范的古文之学,成为桐城派散文的集大成者。他继承方苞的义法论和刘大櫆的声气论,在理论上又有所发展。①提倡义理、考证、文章三者的合一以“相济”。②总结文章的“神理气味”、“格律声色”为八大要素。③概括文章的阳刚、阴柔两大类的风格,认为两者不能偏废。姚鼐的文章与欧阳修、曾巩相近,简洁清淡,纡徐要渺,雍容和易,一如其人,在桐城派诸家中,最富有情韵。实际上是偏于“阴柔”之美。他的议论文如《伍子胥论》、《李斯论》,序跋如《老子章义序》、《海愚诗抄序》,书信如《答翁学士书》,记传如《登泰山记》,都可看出他的风格。其缺点是气力不能健举,规模不够阔大,缺少现实内容。他的诗清拔淡远,尤工近体,但为文名所掩。著有《惜抱轩全集》88卷,所辑文总集《古文辞类纂》,世以为精当,流传很广。
教学目标
一、学习写游记要体现景物的地点特点和时令特点
二、文章语句简练的特色。
教学重点及难点
一、学习写游记要体现景物的地点特点和时令特点
二、以自读为主,因为文章语言浅显。
教学时数
三教时
第一教时
教学内容步骤
一、作者简介
姚鼐(1731—1815)字姬传,一字梦谷,住室名惜抱轩,也称惜抱先生,清代著名的散文家。他是安徽桐城县人,又是桐城人刘大槐的学生,是清代著名文派“桐城派”的奠基人之一。曾任刑部郎中(记名御史、四库全书馆纂修竺职。辞官后,先后在江宁、扬州等书院讲学四十多年。著有《惜抱轩全集》、《九经说》等书。他编选的《古文辞类纂》,从历代作品中精选各类文体的名作,作为学习古文的范本,流传很广。他的文笔雅洁、严谨,自成一格。
“桐城派”是清代散文的主要流派,创始人是康熙时的方苞,方苞注重文章的“义法”,主张以“清真雅正”之文,载孔、孟、程、朱之道,刘大魁师事方苞,并发展了他的理论,强调“义理、书卷、经济”,要求品阐发程、朱、理学,同时又主张在艺术形式上模仿古人的"神气""音节""字句"。姚鼐是刘大木魁的弟子,他的口号是:"义理、考据、辞章,三者不可偏废。"实际上是以"考据""辞章"为手段来阐发儒家的"义理"。因为上述三人都是安徽桐城人,所以人们称他们为桐城派(但后来的桐城派作家并不都桐城人)。
本文是姚鼐在1774年冬游泰山后所写的游记。文章紧扣深冬时令和泰山的特点,形象地描绘出峥嵘苍劲的泰山。体现出祖国山河的雄伟壮丽。文章的顺序是:总写泰山的位置,记述登山的过程,山顶看日出,返回记建筑和观石刻,补记自然景观,循序渐进,有如一线贯穿,引人入胜。文章写景用笔不多,但能传出景物之神。侧面烘托为本文的主要写法。
二、全篇理路解说
泰山山脉绵亘于山东省中部,从东平湖东岸向东北延伸至淄博市南,长约200公里;俗谓登泰山,指的是攀登它的主峰玉皇顶。玉皇顶则位于泰安市城北,古称东岳;亦称岱山、岱宗,主要景点有南天门、仙人桥、日观峰、舍身崖等,著名建筑有岱祠、碧韦元君祠等。这些都跟文章理路有关,所以先做交代。
一般人游泰山的主要目标之一是在日观峰看日出,因此,本文先以汶水和济水为参照物,指出泰山山脉的地理位置,再以古长城(齐长城)为参照物指出日观峰的位置,这就预示了作者将有登山之举。以下是文章的主体部分:
按游踪写,分两大层:前一层记登山及观日出;后一层记泰山古建筑、石刻、地质状况及动杆物等,皆游中所见。在记游踪时也标明了时间,如登山是12月“丁未”日(28日),“望晚”到达山顶;观日出是“戊申”日(29日)“五鼓”,日出后再参观古建筑及石刻等。文章脉络十分清晰。
《登泰山记》记述了作者同友人登泰山的两天游程,再现了泰山雪后初晴的瑰丽景色,是山水游记中一篇脍炙人口的杰作。
全文共五段,以登山为线索,记叙了泰山的地理位置以及登山的时间、路程,有重点地描写了沿途所见的景物。
第一段:总写泰山的地理形势,点出泰山及其最高峰——日观峰的地理位置。(作者采用由“面”到线再到点的写作手法:先写汶水和济水的分流,是面;再引出两水的分界线——古长城,是线:然后以古长城为参照物,点明泰山的最高峰——日观峰的位置,是点。这个点,为下文叙述登山路线和观日出作好了铺垫。
第二段:记述登山经过,着力写登山的艰难和到达山顶后所见的景象,这是本文叙写的重点之一。先写由京师到泰安,点明游览的时间和节令;再写由山麓到山顶,详细地记述路程的远近、山路的石级、经由的路线,古人登山的情况以及相关的'一些地理知识:最后写到山顶后所见的景象,由远及近,由上而下地写出了泰山的高峻、雄浑的壮阔。
第三段,主要描写泰山日出的动人景象,是文章描写的一个重点。作者是按照时间顺序依次写了日出前、日出时和日出后的不同景色,展示给读者一幅泰山日出迅速变化的画面。
第四段:介绍泰山的人文景观。先以日观峰为参照物写其周围的高山建筑群,再写返回途中所见的道中石刻,表现了泰山的古老风貌。
第五段,介绍泰山的自然景观。这是作者游山之后对泰山的总体印象。以雪与人膝齐结束。
三、讲授文章第一自然段。
字词:
古今异义:阳——阳谷皆入汶(阳,山的南面,水的北面称阳,现无此意,今一般用于阳光,表面等。句意:泰山南面山谷的水都流入汶水。)
虚词:
当:当其南北分者(在,在……的地方,介词。)
词语活用:西、东——向西,向东,方位名词作状语。)
句式:当其南北分者,古长城也。(者……也。判断句。)
文段翻译:
泰山的南面,汶(WEI)水向西流;山的北面,济水向东流。泰山南面山谷的水都流入汶水,泰山北面的水都流入济水,在南北面山谷的分界处,是古长城。最高处是日观峰,在城南十五里的地方。
作业设计:熟读课文。
板书设计:登泰山记——姚鼐
讲授文章第一自然段。
〔设计说明〕
文言文教学是高一语文教学的难点,学生学起来感到困难,学习兴趣受到影响。而对文言文的浓厚兴趣恰恰是学好文言文的基础和保证。如何提高学生学习文言文的兴趣,是文言文教学的重要课题,更是文言文自读课文教学的重要课题。本设计就是想通过多种教学手段,激发学生学习文言文的兴趣,在愉快的氛围中读懂课文,在读懂课文的过程中提高学习文言文的兴趣,形成一种良性循环。
〔设计提要〕
本设计根据各段的特点,采用不同的方法:第一段:画图法第二段:导游法第三段:描述法第四、五段:法第六段:讲解法
〔实施步骤〕
一、预习
1.通读课文,借助注释和工具书,初步读懂课文。
2.在课文疑难处打上记号。
3.初步理清作者的游览路线。
二、学习第一段
每大组推举一名代表上台,根据第一段内容在黑板上画出详图。
画完后比一比,哪一组的代表画得最好。
各组的学生都可以为本组上台的代表帮助和意见。
〖说明本段有“阴”“阳”“东”“西”“南北”等表方位的词,有“汶水”“济水”“谷”“古长城”“日观峰”等表示地点的词,如果能准确画出详细示意图,就说明这一段读懂了,示意图上出现的问题也正是阅读中存在的问题,多个示意图一比较,孰好孰差,谁对谁错,也就清楚了,教师再适时点拨,问题也就解决了,学习兴趣也激发起来了。
三、学习第二段
每两人一小组,分好工:一人根据第二段内容画出作者的登山路线图,另一人根据登山路线图写出游览导游词,二人必须紧密配合。
完成后,每大组抽一个小组上台演示:一人画一人讲(边画边讲)。教师根据情况作些提示或指导,最后讲评。
〖说明此段是重点段,有叙述有描写,难点较多。画登山路线图着重熟悉作者所经过的地方:京师(起点)、齐河、长清、泰山西北谷、长城之限、泰安、泰山南麓、中谷、中岭、西谷、泰山巅、东谷、天门(终点);导游词着重解决登山时间、行走距离、登山情况、途中所见,以及适当的联想和想象。这种方法,不仅能使学生读懂、读通,而且能有效地激发学生的兴趣,消除学文言文的畏难情绪。
四、学习第三段
要求学生根据第三段的描写,联系自己在生活中看到过的日出的情景,分别描述日出前、日出时、日出后的景象。抽2-3人发言,其他同学对发言同学的发言作出评论,教师作。
〖说明此段是写得最好、描写最精彩的'一段,但作为文言文,今人读来稍嫌简略,加上学生这方面的经验不够,所以学生难以真正领会作者笔法的高超,通过联想和想象,调动学生在这方面的生活积累,既能加深对原文的理解,又有利于提高语言表达能力和联想、想象能力。
五、学习第四、五段
要求学生从第四段中摘录出表现泰山人文景观的词语;从第五段中找出泰山“三多三少三无”的自然景观。
〖说明这两段没什么难点,不难读懂,但关系到游人对泰山的总体印象,不能忽视,用法做一个.,能使学生对全文有一个整体的把握,留下较深的印象,。
六、学习第六段
教师介绍“桐城派”代表人物、文学成就及其艺术特征和风格,重点介绍作者姚鼐。
〖说明有关作家生平创作及重要文学流派的知识是学生有必要了解和掌握的,也是学生感兴趣的。
七、朗读并背诵课文,体会抓住特征巧妙烘托和语言简洁生动的特色。
〖说明的艺术特色非常突出,在反复朗读和背诵中,教师稍加点拨,学生即可体会得到,不需过多讲解。
八、完成课后练习第二题。
〖说明可适当补充一些文言词汇和文言句式的练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