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乙己教学设计(精品11篇)
学习目标
1、了解文学常识及写作背景。
2、初读课文,初步感知文章。
重点初读课文,初步感知文章。
难点初读课文,初步感知文章。
导学探究
【导入新课】
猜猜他是谁?
名家点评:
鲁迅:他是一个遭社会凉薄的苦人。
叶圣陶:他是一个潦倒、不幸的读书人。
李欧梵(美国,芝加哥大学教授):他是一个历史转折时期,落后于时代的,固守着过去价值观的被侮辱、被损害的读书人。
刘再复(美学家):他是一个贫贱而悲惨的“多余人”,失去人的尊严与资格、被社会所耻的下层知识分子。
钱理群(北大教授,鲁迅研究专家):他是一个值得同情与焦虑的,有着悲剧性、荒谬性地位和命运的知识分子。
【走近作者】
鲁迅笔名周树人,浙江绍兴人。是我国伟大的无产阶级文学家、思想家和革命家。主要作品还有小说集《彷徨》《呐喊》,散文集《朝花夕拾》,散文诗集《野草》及杂文集《坟》《二心集》等。本文是他在五四前夕继《狂人日记》之后写的第二篇白话小说,是又一篇讨伐封建制度与封建文化的战斗檄文,刊于《新青年》后选入《呐喊》。
【写作背景】
《孔乙己》写于1918年冬天,当时以《新青年》为阵地,虽已揭开了新文化运动的序幕,但是封建复古的逆流仍很猖獗。科举制度虽于1905年废除,但是培植孔乙己这种人的社会基础依然存在,孔孟之道仍然是社会教育的核心内容,这样就有可能产生新的“孔乙己”。要拯救青年一代,不能让他们再走孔乙己的老路。鲁迅选取了社会的一角——鲁镇的咸亨酒店,艺术地展现了20多年前社会上的这种贫苦知识分子的生活,就在于启发读者对照孔乙己的生活道路和当时的教育现状,思考当时的社会教育和学校教育,批判封建教育制度和科举制度。
【知识储备】
1、封建科举考试制度介绍
封建科举制度是隋朝以后封建王朝用考试选拔官吏的制度。科举是分科举人的意思。它分为:
院试:院试由县、府、省主持,及格者称秀才。
乡试:每三年在省城举行,主考由朝庭委派,参加者须是秀才,乡试及格者称举人,第一名叫解元。
会试:在乡试的第二年二月举行,由礼部主持,及格者称为贡生,第一名叫会员。
殿试:由皇帝在皇宫大殿亲自主持,中者称进士,前三名称状元、榜眼、探花。
2、封建科举制度的残酷性
戊戌变法前,全国每年有100多万读书人,参加考选“秀才”,只有百分之一入选;三年一考的“举人”,入选者只有千分之一;三年一考的“进士”,入选者只有万分之一。许多读书人老死科场,利欲熏心,精神畸形,成了科举的奴隶,成了科举制度的受害者。
这些读书人“一心只读圣贤书,两耳不闻窗外事”,他们处理社会事物、谋划生计的能力是很缺乏的。“万般皆下品,惟有读书高”的观念又让他们鄙视体力劳动,至于经商营业,更是不耻。所以实际上,封建文化和科举制度所培养出的人是一群无用的人。我们要学的课文中的主人公孔乙己,就是其中的一个。
【初读文本】
1、看视频,了解课文大致内容。
2、试用简洁的语言概括故事情节。
3、试用语言概括你对视频中的一些人物的初步看法。
【设计目的】
《孔乙己》一文的对话描写在全文中占很大的比重,理解文中有关人物的对话,对把握全文、领会主旨有着特殊的作用。本设计拟从人物的对话切入,以对话教学为突破口,引导学生去领悟鲁迅先生“画眼睛”“勾灵魂”之白描手法及其作用。进而引发学生对社会的关注,激发学生的情感,理解孔乙己悲剧的一生及当时社会世态之凉薄。
【设想及步骤】
一、以师生课前谈话导入新课
教师举例阿累的《一面》引发学生回忆文章里面有关鲁迅先生的肖像描写,指导学生得出感受:每处笔墨均极为简省,可描写的人物形态特点却逼真感人。让学生体会到肖像描写对揭示人物性格特征的作用,由此引出鲁迅先生描写人物时常用的“白描手法”(即:有真意、去粉饰、少做作、勿卖弄)。
同时向学生进一步介绍:在鲁迅看来,一位作家在塑造人物的时候,还有“几乎无须描写外貌,只要以语气声音,就不独将他们的思想感情,便是连面目身体也表示着(《鲁迅全集》第4卷第466页)”的另一高超手法,从而将话题由外貌描写方面自然过渡到语言描写方面。引导学生从人物的个性化语言入手,去分析其对揭示人物性格特征,推动故事情节发展和深化文章主题的作用。从而导入对新课《孔乙己》语言描写这一成功范例的探究性学习。
二、明确人物语言的主要表现形式──对话
1、教师引导学生明确对话的概念:
广义的对话就是人物所说的话,主要指两个人之间的口语交流,即“会话”,但也包括一个人有时的“独白”。“言为心声”,对话是展示人物性格特征的一面镜子,是人物袒露内心世界的重要表现方式之一。
2、由学生默读课文,找出文中对话的段落,并指出其中哪些段落是以刻画人物性格为主,让学生在文中用序号按出现的先后顺序依次标出。
三、师生讨论,共同分析文中的对话
1、学生找出文中的七个对话段,并明确其中有五个是以刻画人物性格为主的(学生回答,教师必要时加以指点)。
2、师生先就找出的五个以刻画人物性格为主的对话,依次展开讨论。
(分别在4、6、7、8、11段以上四处对话也突出了孔乙己的迂腐可笑,帮助学生理解:这种可笑在我们读者心中却并非轻松,而是饱含着一种辛酸。)
3、师生讨论分析另两处对话。
(分别在10、12段。教师要借助掌柜之言语,去触发学生的心灵,让他们从文中感受当时社会世态之凉薄,封建社会里的那种阴森的人际关系又是多么的冷酷无情!从而对文章的主题有更进一步的认识。)
四、引导学生探究文中人物语言的其他作用
教师设计问题:“言为心声”,在上述这些话中,除前面所提出的作用之外,有的还生动地反映了人物的心理活动,有些还通过语词的断断续续或与标点的灵活运用相结合,生动地描摹人物神态……要求学生从文中各找一两个例子予以说明。
五、引导学生归纳小结
1、概括文中七个精彩对话的特色:绘声绘色,如闻如见。
2、孔乙己的形象:
3、本文反映的社会问题:社会人际关系的冷漠,尤其是“对于苦人的凉薄”(孙伏园《鲁迅先生二三事》。)
六、练习设计
课后注意细心观察周围不同人物的语言并作二三个片段描写的练习。
一、思考讨论文章的“笑”
《孔乙己》是一幕悲剧,然而全文没有一个“悲”字出现,贯穿全文的一个字是什么?作者这样安排线索用意何在?
如何理解各种人对孔乙己的取笑?
课文几次写到笑,各有什么不同的含义?
第一次,写“掌柜是一副凶脸孔,主顾也没有好声气,教人活泼不得;只有孔乙己到店,才可以笑几声”这里突出“笑”字,既造成悬念,又笼住全文。冷酷的氛围中突出“笑”,这种“笑”带着冷酷的意味。
第二次是孔乙己第一次出场,酒客们拿孔乙己的伤疤来取笑就是拿孔乙己的不幸和痛苦来取乐,勾画出这些人麻木冷漠的嘴脸,笑声里蕴蓄着悲凉的意味。酒客们还取笑孔乙己偷书,孔乙己自欺欺人的辩驳更引得众人都哄笑起来。
第三次是酒客们取笑孔乙己“连半个秀才也捞不到”,孔乙己颓唐不安的模样和之乎者也的
听不懂的话又引起众人的哄笑。文章着力渲染哄笑的声浪和快活的空气,笑声迭起,悲凉的意味也就更浓。
第四次是孔乙己分茴香豆给孩子们吃,在年幼无知的孩子的面前才能得意忘形的乐一乐,于是这一群孩子都在笑声里走散了。分豆的动作和语言将孔乙己迂腐可笑得穷酸尽相。而孩子们的笑则是天真无邪的笑。
第五次是孔乙己第二次出场,孔乙己被打折了腿,已经不成样子了,然而掌柜仍然同平常一样取笑孔乙己。这种笑声越发显得悲凉,毫无人性,当时社会人跟人冷漠无情。
笑的艺术效果[学科网]
小说以“我”为见证人,以“笑”为线索,孔乙己在笑声中出场,在笑声中活动,在笑声中走向死亡。这哄笑是麻木的笑,这使孔乙己的悲剧更笼上一层令人窒息的悲凉的意味。一面是悲惨的`遭遇和伤痛,另一面不是同情和眼泪,而是无聊的逗笑和取乐,以笑衬悲,更令人悲哀,表示孔乙己的悲剧不是个人的悲剧,而是社会的悲剧,作品反封建的意义就更加深刻了。
小结:
孔乙己自身的可笑,是对封建文化、封建教育制度的嘲笑和讽刺、揭露和批判。作者对孔乙己被侮辱被损害的内心痛苦与悲哀,寄予了一定的同情。小伙计的笑,是不经意的、附和着的解脱的笑。邻居孩子的笑,并非恶意,是“听得笑声”“赶热闹”天真无邪的笑。短衣帮的笑,是为孔乙己不伦不类的样子、故弄玄虚的语言、迂腐无能的性格而笑,以求得无聊生涯中的片刻快活。这是“病态社会”所致,是麻木不仁的笑。掌柜及穿长衫人的笑,是以欺凌、玩弄为目的自私而卑劣的笑。“笑”是作者进行人物塑造的一种艺术手段。
二、赏析作品语言精练、深刻、生动传神
1、“孔乙己便涨红了脸,额上的青筋条条绽出,争辩道,……”这段话生动传神地描绘出想做清白的人又做不成,遭受众人一次比一次尖刻的取笑,处境十分难堪的孔乙己,深感气恼和羞耻,想再作一次争辩又有些慌乱心虚时的神态。
2、“孔乙己着了慌,伸开五指将碟子罩住”。这里的一个“慌”一个“罩”,传神地写出了孔乙己生怕孩子再向他要所剩无几的首香豆时的慌张情态和动作,形象逼真地表现了这个善良、贫寒、迂腐的老年读书人的性格。
3、“我到现在终于没有见———大约孔乙己的确死了”
分析:“大约”表估计、推测,因为没有人说起这件事,没有确凿的证据。而根据“到现在终于没有见”这样的情况估计,选用“的确死了”表示推测的可靠。小说以这一含蓄语句作结尾,让读者自己去想象孔乙己的悲惨结局,思索造成悲剧的社会根源、言虽尽而意无穷。
三、讨论本文的中心思想
小说通过对主人公孔乙己一生悲惨遭遇的描述,深刻反映了封建文化和封建教育对下层知识分子的严重毒害,有力控诉了科举制度的罪恶;也真实的反映了当时群众的冷漠麻木,也使读者从一个侧面认识到封建社会的腐朽和黑暗。
【教学目标】
1、多种描写方法综合运用来塑造人物的艺术。
2、人物形象的分析。
3、体会作品精巧含蓄的构思。(主要是文中安排几处笑的巧妙之处)
4、由孔乙己的悲惨命运认识封建科举制度的腐朽和病态社会的冷酷。
【教学重点】
1、多种描写方法综合运用来塑造人物的艺术。
2、人物形象的分析。
【教学难点】
1、体会作品精巧含蓄的构思。
2、由孔乙己的悲惨命运认识封建科举制度的腐朽和病态社会的冷酷。
【教学设想】
由学生自导自演的课本剧切入所讨论的问题;课堂多放给学生,以学生讨论、教师引导深入的方式来完成课堂内容。
【教学材料】
学生自导自演的课本剧《孔乙己》片段。
【教学过程】
一、导入
由学生讨论“窃”、“偷”二字的意义的区别导入。(大家认为“窃”和“偷”这两个字有什么不一样呢?……但有一个人却认为“窃”不是“偷”,他就是孔乙己,今天我们就来看看这个性格异常的人物。)
二、看自己班同学表演的“孔乙己”(附学生课前的表演录相)
1、看完后对同学的表演进行评价。
2、指出你认为同学表演中不足之处。
三、分析人物
1、分析主要人物孔乙己:
⑴孔乙己的扮演者谈感受。
⑵其他同学批评指正(教师深入引导并整理)。
(此步的目的是学习刻画人物的方法及分析人物)
2、短衣帮:
⑴短衣帮的扮演者谈感受。
⑵其他同学批评指正(在此过程中教师深入引导,抓住笑来分析)。
(此步目的是学习体会文章的巧妙构思)
3、掌柜的:(据时间来定,如时间不足,可先不讨论。)
⑴掌柜的扮演者谈感受。
⑵其他同学批评指正(教师深入引导并整理)。
四、讨论主题
分两步:
1、造成孔乙己悲剧的原因是什么?(学生讨论。)
2、本文揭露的主题。(师生共同讨论。)
五、进行总结
1、总结本节课教学目标。(教学目标提出。)
2、总结孔乙己性格特征及文章主题。
六、课堂延伸
有人说,古希腊的悲剧是命运的悲剧,莎士比亚的悲剧是主人公性格的悲剧,易卜生的悲剧是社会问题的悲剧,那么,鲁迅写孔乙己悲惨的一生,是命运的悲剧,性格的悲剧,还是社会问题的悲剧呢?
教学目标:
1、通过情节感知人物的特征,通过批注进一步理解人物形象。
2、梳理人物之间的关系,明确人物所处环境的特征。
3、根据情节和人物形象分析,推断作者的情感倾向。
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
(1)通过情节感知人物的特征,通过批注进一步理解人物形象。
(2)梳理人物之间的关系,明确人物所处环境的特征。
难点:根据情节和人物形象分析,推断作者的情感倾向。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孔乙己》是鲁迅先生经典的一篇文章,也是鲁迅先生最喜欢的一篇短篇小说。今天我们就来学习这篇小说。
回顾,小说的三要素:人物,情节,环境
二、读课文并感知
1、明确这篇课文的主人公是孔乙己。
2、感知孔乙己是一个怎样的`人?
人物简介(用一两个词说说孔乙己的特征,并在文中找出依据)
可引导学生在文中找现成的词语或者在情节中感知
(表象上:老,脏表现上:死要面子,迂腐,好喝懒做,讲信用,友好,善良等。学生可能答——被人取笑等,告知其读懂老师的题目要求)
二、梳理关系,批注理解
1、除了孔乙已,小说中还塑造了哪些人物,他们与孔乙已什么关系?(他们对待孔乙己的态度行为)
图表:中心,孔乙已,四周,“我”(取笑,厌恶),掌柜(取笑,催欠钱),短衣帮(取笑,看不起),穿长衫的(取笑,看不起),邻舍孩子(取笑)丁举人(打折)
说明:“我”是咸亨酒店的小伙计,是故事发生发展的见证人和参与者,设置的优点是增加小说的真实感,表达的亲和力。
2、孔乙己可笑吗?
(可笑,可怜,可恨等)
找出相关的句子作分析式批注,交流(推测人物行为表现后可能存在的原因)
三、咬文嚼字,主题探究
1、孔乙己身上有优点有缺点,但为什么周围的人对待他的态度惊人的一致?这些人组成的是怎样的社会缩影?
研读1-3节内容,(1)短衣帮和穿长衫的同到咸亨酒店喝酒,喝酒的目的是否有些不同?(热热的喝了休息;慢慢地坐喝)(2)短衣帮和穿长衫的喝酒的状态一样吗?(姿态:站着;坐着,(倘肯,大抵,踱,要就要菜)(3)我和掌柜,我们和客人之间什么样的关系?(生厌,不信任)
小结:人:冷漠,自私社会:贫富,等级
2、小说结尾写道“大约孔乙己的确死了”,你认为孔乙己死了吗?(作者塑造这个人物,是否已经决定了他的命运?)为什么,从文中找依据,交流。
四、板书及作业小结
1、板书“笑声中的悲剧人物”
2、作业:
(1)想象孔乙已死亡时的一幕,写作,200字左右。
(必须要有人物描写和景物描写的运用)
(2)书写包含人物(对立,强弱)关系的一个场景,体现你的情感倾向,300字左右。
(1)、(2)作业中完成一项即可。
(3)、课外阅读鲁迅小说《阿Q正传》
教学目标:
1、掌握刻画人物的描写方法,深入把握人物性格特点。
2、认识孔已己的悲剧命运和病态社会的冷酷。
教学过程:
一、问题导入
为什么作者在小说的结尾说“大约孔乙已的确是死了”?既是“大约”却又是“的确”,这好像是矛盾的。
万般皆下品,唯有读书高。那么为什么孔乙己这个曾经的读书人成为了人们的笑柄?在人们的笑声中走来,又在人们的笑声中走去?孔乙己个人的命运最终将怎么样?请同学们带着这些问题,自由朗读课文。
好,同学们,一个人的命运走向取决于那些因素?
明确:性格特征、社会环境等。
二、人物形象
请同学们速读11自然段有关描写,结合全文看看孔乙己在身材、语言、脸色等方面都发生了怎样的变化?
讨论明确:
脸色:黑而且瘦,已经不成样子(青白)
身材:盘着两腿(高大)
衣着:破夹袄(长衫)
语言:“颓唐”“声音极低”“低声说道”“恳求”(之乎者也高声嚷争辩)
动作:“摸”(排)
遭遇:皱纹间时常夹些伤痕(被人打断了腿)
老师:这里啊,我们要重点抓住掌柜和孔乙己的对话描写,仔细品读,我想,你一定会有所收获的。
我们来赏析这段经典的语言描写:
掌柜也伸出头去,一面说:“孔乙己么?你还欠十九个钱呢!”
孔乙己很颓唐的仰面答道:“这……下回还清罢。这一回是现钱,酒要好。”
掌柜仍然同平常一样,笑着对他说:“孔乙己,你又偷了东西了!”
但他这回却不十分分辩,单说了一句:“不要取笑!”
“取笑?要是不偷,怎么会打断腿?”
孔乙己低声说道:“跌断,跌,跌……”他的眼色,很像恳求掌柜,不要再提。
请阅读掌柜的语言,回归到课文中吧。
“孔乙己,你还欠十九个钱呢!”——把“还”字删掉,再读一读,体会一下。
“孔乙己,你又偷了东西了!”——把“又”字删掉,再读一读,体会一下。
掌柜仍然同平常一样,笑着对他说:“孔乙己,你又偷了东西了!”实际上的掌柜呢,对小伙计却是“凶巴巴的”。——同平常一样,他有没有一点点关心孔乙己的味道呢?
注意,同学们,此刻孔乙己——被打断了腿。
我们能都得出什么结论呢?
——掌柜唯利是图!冷漠无情!
而孔乙己呢?
——他颓唐,他的恳求,他的低声,他的不十分争辩……都只能证明着他精神世界的极度崩溃,内心的悲惨、无奈和心酸啊!
这些外貌、衣着、语言、动作等等的变化,反映了他遭遇的悲惨和命运的恶化。本来就缺少谋生能力的孔乙己,在双腿打折了后,命运是雪上加霜,必死无疑了。
结论:孔乙已是一个穷困潦倒而又自视清高、死要面子而又被人嘲笑的下层知识分子的形象。
三、社会环境
孔乙己周围都有哪些人呢?根据他们对待孔乙己的态度,思考他们各有怎样的性格特征?(结合课文内容选你最感兴趣的人物分析)
上层读书人:丁举人——冷酷残忍
下层劳动者:掌柜的——唯利是图冷漠无情
“我”——势力
短衣帮——麻木不仁
孩子们——天真无邪
孔乙己的悲剧命运
请同学们认真研究这几个句子,希望你有新的感悟。
孔乙己是这样的使人快活,可是没有他,别人也便这么过。
——一个多余的人
中秋过后,秋风是一天凉比一天……
——人心更凉,孔乙己的内心更凉啊。也许他对这个社会已经感到透心的凉。
不一会,他喝完酒,便又在旁人的说笑声中,坐着用这手慢慢走去了。
——他要到哪里去,没有人知道,人们无需知道,也许连孔乙己自己也不知道。
但是我想啊,在座的每个同学,每一位老师,和正在向你们讲授这篇小说的老师,我们知道啊!
大约孔乙己的确死了。
现在我们可以说“孔乙己的确死了。”这个“大约”隐含着社会的冷漠,那个社会,没有人去在意他的生与死。这个“的确”表现了孔乙己死亡的必然。
教师:孔乙己实际上是生活在一个冷漠无情的社会中,孔乙己是一个孤独者,一个多余的人,一个欲进入上层知识分子而不得,进入下层劳动者而不愿的生活在社会夹缝中的人,他的命运只有一个——只能在冷漠的社会中死去。
四、提升认识
给这篇课文的题目,另外加上一个副标题,表达你对这篇课文的理解,或对孔乙己的认识,或是对课文的独特思考。
例如:孔乙己—一个人和一个社会
一个封建科举制度的牺牲品
一个夹缝中的多余人
一个病态麻木社会的读书人
教学反思:
《孔乙己》的教学方法可谓多了,但是能够带领学生走进学生小说之中,走进小说的语言,走进任务的内心,走进作者。我想,这是需要教师对文本进行深入的解读的。
本课教学,我立足于小说末段,深入探究“孔乙己到底死了没有”这个“残酷的”而非“麻木”的问题,立足课文,从人物性格的变化和人物活动环境两个方面,层层推进,得出“孔乙己实际上是生活在一个冷漠无情的社会中,孔乙己是一个孤独者,一个多余的人,一个欲进入上层知识分子而不得,进入下层劳动者而不愿的生活在社会夹缝中的人,他的命运只有一个——只能在冷漠的社会中死去。”的结论,引导学生对课文内容的深入思考:
孔乙己——一个人和一个社会、一个封建科举制度的牺牲品、一个夹缝中的多余人、一个病态麻木社会的读书人……
课文是一篇小说,我以为,小说的真实远远甚于生活的真实。“哀其不幸,怒其不争”,鲁迅先生借孔乙己的形象深刻地剖析了封建科举制度的罪恶。
走进文本,是本节课最大的特点。
一、关于封建科举制度
封建科举制度是隋朝以后封建王朝用考试选拔官吏的制度。戊戌变法前,全国每年有100多万读书人,参加考选“秀才”,只有百分之一入选;三年一考的“举人”,入选者只有千分之一;三年一考的“进士”,入选者只有万分之一。许多读书人老死科场,利欲熏心,精神畸形,成了科举的奴隶,成了科举制度的受害者。我们要学的课文中的主人公孔乙己,就是其中的一个。读书人“一心只读圣贤书,两耳不闻窗外事”,他们处理社会事物、谋划生计的能力是很缺乏的。“万般皆下品,惟有读书高”的观念又让他们鄙视体力劳动,至于经商营业,更是不耻。所以实际上,封建文化和科举制度所培养出的人是一群无用的人。
二、小说相文体知识
小说是一种文学体裁,以刻画人物形象为中心,通过完整的故事情节和具体的环境描写来反映社会生活。
1、小说的三要素是 、 和
2、小说的故事情节可分为 、、和四部分。
3、小说的环境主要包括 和。
三、合作探究
(一)课文第一部分具体介绍了哪些内容?
(1)酒店的格局——人物活动特定的空间。
(2)故事发生的时间——清末。
(3)酒店里各种人物及其相互关系:
短衣帮:站、外
穿长衫:坐、里
“我”——线索人物
(4)孔乙己的特殊身份:
孔乙己是站着喝酒而穿长衫的唯一的人。
(二)文章第介绍了有关孔乙己的哪些生活片断?请找出来并分别加以评析。
(1)掌柜板脸,孔乙己到店便带来笑声。
(2)酒客揭短,取笑孔乙己偷东西。
(3)酒客嘲笑孔乙己没有“进学”。
(4)孔乙己教小伙计识字。
(5)分茴香豆给孩子们吃。
(6)孔乙己最后一次到酒店喝酒。
(三)、孔乙己周围的人物分析
长衫主顾(冷酷)、掌柜(无情)、短衣帮(麻木)、小伙计(鄙视)、孩子们(天真无知)
——(笑)
(四)、以哄笑声来写孔乙己的悲剧,有什么特殊的艺术效果?
以乐写哀,倍增其哀!
(五)、课文是如何描写孔乙己的不幸遭遇的?
1.侧面描写(对话)——被打折了腿
2.环境烘托——悲凉、阴冷的气氛(“中秋过后,秋风是一天凉比一天……”)
3.外貌、语言、动作的前后变化——思想受毒害、身体受摧残
(1)前后外貌的变化。(外貌)
(2)“偷”与“窃”。(语言)
(3)“排”与“摸”(动作)——让一学生上台演示
四、看视频,谈感受。
思考:孔乙己的最后结局怎样呢?
1.猜测(大约)——无确凿证据 遭受冷漠的小人物
2.的确——很久都没来喝酒了
3、一个字,三个标点符号。(死?死。死!)
五、为了更清楚地了解孔乙己这个人物的命运,我们来整理一下他的档案。
讨论:造成孔乙己人生悲剧的因素:
制度:封建科举制度及封建教育制度的牺牲品
六、亲爱的同学们,你最想对孔乙己说些什么?“三忌三要”
忌懒惰、要勤奋
忌不争、要上进
忌虚荣、要务实
七、拓展延伸:
孔乙己如果生活在我们这个时代,他的命运将会如何?
八、教师寄语:
真正伟大的人往往能主宰自己的命运,统治自己的心灵。
【教学目标】
1、多种描写方法综合运用来塑造人物的艺术。
2、人物形象的分析。
3、体会作品精巧含蓄的构思。(主要是文中安排几处笑的巧妙之处)
4、由孔乙己的悲惨命运认识封建科举制度的腐朽和病态社会的冷酷。
【教学重点】
1、多种描写方法综合运用来塑造人物的艺术。
2、人物形象的分析。
【教学难点】
1、体会作品精巧含蓄的构思。
2、由孔乙己的悲惨命运认识封建科举制度的腐朽和病态社会的冷酷。
【教学设想】
1、由学生自导自演的课本剧切入所讨论的问题;课堂多放给学生,以学生讨论、教师引导深入的方式来完成课堂内容。
2、课时:
1课时。
【教学材料】
学生自导自演的课本剧《孔乙己》片段。
【教学过程】
一、导入
由学生讨论“窃”、“偷”二字的意义的区别导入。(大家认为“窃”和“偷”这两个字有什么不一样呢?……但有一个人却认为“窃”不是“偷”,他就是孔乙己,今天我们就来看看这个性格异常的人物。)
二、看自己班同学表演的“孔乙己”(附学生课前的表演录相)
1、看完后对同学的表演进行评价。
2、指出你认为同学表演中不足之处。
三、分析人物
1、分析主要人物孔乙己:
⑴孔乙己的扮演者谈感受。
⑵其他同学批评指正(教师深入引导并整理)。
(此步的目的是学习刻画人物的方法及分析人物)
2、短衣帮:
⑴短衣帮的扮演者谈感受。
⑵其他同学批评指正(在此过程中教师深入引导,抓住笑来分析)。
(此步目的是学习体会文章的巧妙构思)
3、掌柜的:(据时间来定,如时间不足,可先不讨论。)
⑴掌柜的扮演者谈感受。
⑵其他同学批评指正(教师深入引导并整理)。
四、讨论主题
分两步:
1、造成孔乙己悲剧的原因是什么?(学生讨论。)
2、本文揭露的主题。(师生共同讨论。)
五、进行总结
1、总结本节课教学目标。(教学目标提出。)
2、总结孔乙己性格特征及文章主题。
一、思考讨论文章的“笑”
《孔乙己》是一幕悲剧,然而全文没有一个“悲”字出现,贯穿全文的一个字是什么?作者这样安排线索用意何在?
如何理解各种人对孔乙己的取笑?
课文几次写到笑,各有什么不同的含义?
第一次,写“掌柜是一副凶脸孔,主顾也没有好声气,教人活泼不得;只有孔乙己到店,才可以笑几声”这里突出“笑”字,既造成悬念,又笼住全文。冷酷的氛围中突出“笑”,这种“笑”带着冷酷的意味。
第二次是孔乙己第一次出场,酒客们拿孔乙己的伤疤来取笑就是拿孔乙己的不幸和痛苦来取乐,勾画出这些人麻木冷漠的嘴脸,笑声里蕴蓄着悲凉的意味。酒客们还取笑孔乙己偷书,孔乙己自欺欺人的辩驳更引得众人都哄笑起来。
第三次是酒客们取笑孔乙己“连半个秀才也捞不到”,孔乙己颓唐不安的模样和之乎者也的
听不懂的话又引起众人的哄笑。文章着力渲染哄笑的声浪和快活的空气,笑声迭起,悲凉的意味也就更浓。
第四次是孔乙己分茴香豆给孩子们吃,在年幼无知的孩子的面前才能得意忘形的乐一乐,于是这一群孩子都在笑声里走散了。分豆的动作和语言将孔乙己迂腐可笑得穷酸尽相。而孩子们的笑则是天真无邪的笑。
第五次是孔乙己第二次出场,孔乙己被打折了腿,已经不成样子了,然而掌柜仍然同平常一样取笑孔乙己。这种笑声越发显得悲凉,毫无人性,当时社会人跟人冷漠无情。
笑的艺术效果[学科网]
小说以“我”为见证人,以“笑”为线索,孔乙己在笑声中出场,在笑声中活动,在笑声中走向死亡。这哄笑是麻木的笑,这使孔乙己的悲剧更笼上一层令人窒息的悲凉的意味。一面是悲惨的遭遇和伤痛,另一面不是同情和眼泪,而是无聊的逗笑和取乐,以笑衬悲,更令人悲哀,表示孔乙己的悲剧不是个人的悲剧,而是社会的悲剧,作品反封建的意义就更加深刻了。
小结:
孔乙己自身的可笑,是对封建文化、封建教育制度的嘲笑和讽刺、揭露和批判。作者对孔乙己被侮辱被损害的内心痛苦与悲哀,寄予了一定的同情。小伙计的笑,是不经意的、附和着的`解脱的笑。邻居孩子的笑,并非恶意,是“听得笑声”“赶热闹”天真无邪的笑。短衣帮的笑,是为孔乙己不伦不类的样子、故弄玄虚的语言、迂腐无能的性格而笑,以求得无聊生涯中的片刻快活。这是“病态社会”所致,是麻木不仁的笑。掌柜及穿长衫人的笑,是以欺凌、玩弄为目的自私而卑劣的笑。“笑”是作者进行人物塑造的一种艺术手段。
二、赏析作品语言精练、深刻、生动传神
1、“孔乙己便涨红了脸,额上的青筋条条绽出,争辩道,……”这段话生动传神地描绘出想做清白的人又做不成,遭受众人一次比一次尖刻的取笑,处境十分难堪的孔乙己,深感气恼和羞耻,想再作一次争辩又有些慌乱心虚时的神态。
2、“孔乙己着了慌,伸开五指将碟子罩住”。这里的一个“慌”一个“罩”,传神地写出了孔乙己生怕孩子再向他要所剩无几的首香豆时的慌张情态和动作,形象逼真地表现了这个善良、贫寒、迂腐的老年读书人的性格。
3、“我到现在终于没有见———大约孔乙己的确死了”
分析:“大约”表估计、推测,因为没有人说起这件事,没有确凿的证据。而根据“到现在终于没有见”这样的情况估计,选用“的确死了”表示推测的可靠。小说以这一含蓄语句作结尾,让读者自己去想象孔乙己的悲惨结局,思索造成悲剧的社会根源、言虽尽而意无穷。
三、讨论本文的中心思想
小说通过对主人公孔乙己一生悲惨遭遇的描述,深刻反映了封建文化和封建教育对下层知识分子的严重毒害,有力控诉了科举制度的罪恶;也真实的反映了当时群众的冷漠麻木,也使读者从一个侧面认识到封建社会的腐朽和黑暗。
【教学目标】
1、多种描写方法综合运用来塑造人物的艺术。
2、人物形象的分析。
3、体会作品精巧含蓄的构思。(主要是文中安排几处笑的巧妙之处)
4、由孔乙己的悲惨命运认识封建科举制度的腐朽和病态社会的冷酷。
【教学重点】
1、多种描写方法综合运用来塑造人物的艺术。
2、人物形象的分析。
【教学难点】
1、体会作品精巧含蓄的构思。
2、由孔乙己的悲惨命运认识封建科举制度的腐朽和病态社会的冷酷。
【教学设想】
1、由学生自导自演的课本剧切入所讨论的问题;课堂多放给学生,以学生讨论、教师引导深入的方式来完成课堂内容。
2、课时:
1课时。
【教学材料】
学生自导自演的课本剧《孔乙己》片段。
【教学过程】
一、导入
由学生讨论“窃”、“偷”二字的意义的区别导入。(大家认为“窃”和“偷”这两个字有什么不一样呢?……但有一个人却认为“窃”不是“偷”,他就是孔乙己,今天我们就来看看这个性格异常的人物。)
二、看自己班同学表演的“孔乙己”(附学生课前的`表演录相)
1、看完后对同学的表演进行评价。
2、指出你认为同学表演中不足之处。
三、分析人物
1、分析主要人物孔乙己:
⑴孔乙己的扮演者谈感受。
⑵其他同学批评指正(教师深入引导并整理)。
(此步的目的是学习刻画人物的方法及分析人物)
2、短衣帮:
⑴短衣帮的扮演者谈感受。
⑵其他同学批评指正(在此过程中教师深入引导,抓住笑来分析)。
(此步目的是学习体会文章的巧妙构思)
3、掌柜的:(据时间来定,如时间不足,可先不讨论。)
⑴掌柜的扮演者谈感受。
⑵其他同学批评指正(教师深入引导并整理)。
四、讨论主题
分两步:
1、造成孔乙己悲剧的原因是什么?(学生讨论。)
2、本文揭露的主题。(师生共同讨论。)
五、进行总结
1、总结本节课教学目标。(教学目标提出。)
2、总结孔乙己性格特征及文章主题。
教学设想:
《孔乙己》这篇小说虽然只有三千字左右,但它思想意义深刻,语言含蓄而意味丰富,值得教学的地方比较多,要想讲深讲重是困难的,而且也没有必要。教读课文,应该是以教材为例,传授必要的学科知识,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基于这样的考虑,在教学中应始终将小说视为一个整体,抓住主要问题以勾联起有关内容。教学中拟以孔乙己的性格特点、孔乙己遭遇悲惨的原因、孔乙己形象的社会意义、小说的结构和语言特色等作为重点内容。
课时安排:3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内容和步骤
一、导入新课
我们在初中阶段已经学过鲁迅的哪些小说?(学生回答)在鲁迅先生写的33篇小说中,巴金先生曾赞叹说:《孔乙己》写得多么好啊!”日本有一位作家也说,孔乙已是一个最完美的艺术典型。孔乙己到底是怎样的一个艺术形象?鲁迅先生又是怎样塑造这个形象的?下面让我们一起囱习这篇小说?
二、解题
本文写于1918年冬天,发表于1919年4月的《新青年》,后来收入短篇小说集《呐喊》。在当时的.文化教育领域,虽然在1906就废止了封建科举制度,但封建复古逆流仍然很猖獗。封建教育仍然是社会教育的核心内容。鲁迅先生针对现状,写了二十多年前的社会现实,启发人们将其与当时现状进行对照,懂得批判与取舍。
三、放课文朗读录音
要求:1.找出生字新词。
2.试从课文中找出反映以下内容的话。
①孔乙己的特殊身份。
②孔乙己对人们的作用。
③孔乙己的结局。
四、品味小说中几句意味深长的话。
1.反映孔乙己特殊身份的句子:
“孔乙已是站着喝酒而穿长衫的惟一的人。”
明确:“站着喝酒”表明孔乙己生活贫困,经济地位和社会地位都和短衣帮一样;“穿长衫”表明他不愿与“短衣帮”为伍,硬摆读书人的架子;“惟一的”点出了孔乙己的特殊性,他与上层人、下层人都有距离。
2.反映孔乙己对人们作用的一句话:
“孔乙已是这样的使人快活,可是没有他,别人也便这么过。”
明确:孔乙己的存在只是为无聊的人们提供一个取笑的对象。说明孔乙己地位低下,境遇凄凉。
3.反映孔乙己结局的一句话:
“我到现在终于没有见――大约孔乙己的确死了。”
明确:“大约”表示是“我”的猜测,但孔乙己当时已无力维生,加上二十多年也没有见到,在那样冷酷无情的社会里,孔乙己肯定是活不下去的,所以用的确表示“我”猜测的结论。
五、分析孔乙已的性格特征
1.引导学生讨论,分析如下语句。
△孔乙已是站着喝酒而穿长衫的惟一的人。
△孔乙己穿的虽然是长衫,可是又脏又破,似乎十多年没有补,也没有洗。
△他对人说话,总是满口之乎者也,教人半懂不懂的。
△孔乙己睁大眼睛说:“你怎么这样凭空污人清白……”
△孔乙己便涨红了脸,额上的青筋条条绽出,争辩道:“窃书不能算偷……窃书!……读书人的事,能算偷么?”
△他便给他们茴香豆吃,一人一颗。
2.指名学生归纳孔乙己的性格特征。
明确:科举失败又以读书人自居,生活贫困爱面子又常受人嘲笑,迂腐可笑却又不失善良本性,是一个既可悲又可笑的没落的读书人。
六、布置作业
思考:1.小说的前三个小节并没有写到孔乙己,它们在小说中有什么作用?
2.孔乙己的形象有什么社会意义?
第二课时
教学内容和步骤
一、简单回顾上课时内容,导入新课
二、提示与思考
1.小说的前三个小节有什么作用?
2.酒客、掌柜、伙计等人是怎样对待孔乙己的?
3.孔乙己的读书经历说明了什么?
4.丁举人是通过科举爬到上层的读书人,他是怎样对待孔乙己的?
三、交流、讨论后明确
1.小说前三个小节交代了故事发生的时间和人物活动的社会环境。
由时间推算,我们可知当时封建科举制度还未废除。由以两种不同方式喝酒的顾客可以看出当时贫富独立和阶级对立的状况。“我”职务的变动可以看出当时人际间的世态炎凉。
2.孔乙己不能与长衫酒客为伍,短衣帮酒客虽然也处在社会最底层,但他们仍肆意讥笑孔乙己。惟利是图的掌柜以取笑孔乙己为乐,就连一个12岁的小伙计都鄙视孔乙己。这些,都充分说明在封建科举制度的毒害下,人们对科举不幸失败者的冷酷。
3.孔乙己读了一辈子书,却连“半个秀才也没捞到”,既不能进学,又没有学会营生,反而养成了好喝懒做的恶习,说明了封建教育对读书人的毒害。
4.丁举人对同是读书人的孔乙己毫无怜悯和同情,在孔乙己写了“服辩”之后仍将他“打了半夜”,“再打折了腿”,不仅揭露了丁举人的凶残冷酷,也尖锐地揭露了封建科举制度的本质和罪恶:培养残酷的统治者。
四、学生讨论归纳造成孔乙己悲惨遭遇的原因
学生讨论后明确:
1.社会原因。
(1)封建科举制度的毒害。
(2)封建等级制度和封建思想侵蚀下,民众的麻木不仁。
(3)以丁举人为代表的封建统治者的残酷摧残。
2.自身原因。
热衷科举、好喝懒做、麻木不仁、至死不悟。
五、理解小说主题
组织学生集体讨论,充分调动学生的思维,让学生结合自己对本文的认识进行思考分析。
六、布置作业
思考课后练习题三、四。
第三课时
教学内容和步骤
一、理清小说的结构
1.指名回顾小说情节的四个组成部分:
开端、发展、高潮、结局。
2.按照小说情节的开端、发展、高潮、结局划分课文结构。
开端(1―3段):介绍咸亨酒店,交代环境。
发展(4―9段):孔乙己的经历和性格。
高潮(10―11段):孔乙己被打折腿的悲惨遭遇。
结局(12―13段):孔乙己的悲惨结局。
二、理清小说的线索
明确:小说以“我”(小伙计)的所见所闻作为线索,选取了孔乙己一生中几个分散的,然而又是典型的生活片段构成小说情节。
讨论分析:使故事显得真实亲切,使情节集中,增加故事的悲凉,表现作者对孔乙己的同情。
三、体会“以笑写悲”的巧妙构思
提示与思考:小说中多次写到旁人的说笑、哄笑,有什么作用?
讨论明确:
酒店中的人们也深受封建思想的毒害,他们麻木不仁、自私冷漠,他们意识不到自己与孔乙己一样同样受着统治阶级的奴役,所以他们对孔乙己这样一个科举的不幸失败者不但没有同情和帮助,相反只有无情的嘲弄,以求得他们劳累而苦闷的劳动生涯中片刻的快乐。这种麻木的笑使孔乙己的悲剧更添悲凉之感。它表明,孔乙己的悲剧不是个人的悲剧,而是社会的悲剧。这样,就更加’深了小说反封建的意义。
四、品味小说的语言特色
引导学生揣摩以下加点词的意味:
1.便排出九文大钱。
2.他从破口袋里摸出四文大钱。
3.坐着用这手慢慢走去了。
4.大约孔乙己的确死了。
五、布置作业
小说的结尾并没有明确交代孔乙己的死去,你认为孔乙己死了没有?请展开想像,写一篇短文来明确交代,300字左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