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音乐教学反思【合集7篇】
本节课的成功之处:
1、导入时较好地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使同学们在上课时能用心“感觉”。
2、教学思路清晰,能根据学生认识事物的规律安排教学顺序,主要体现在引导学生在感知课文内容的基础上体会作者的感情,并在此基础上品味优美的语言。从课堂反应来看,效果不错,同学们通过学习很自然地掌握了相关知识,得到了美的熏陶。
3、教学的重点(朗读、品味、积累)得到体现。实现了美文美读,在朗读中体会、感悟的教学目标。在早读课已经读过三遍的基础上,通过范读、自由朗读全篇、个别朗读精彩段落、自由朗读自己喜爱的好段佳句等多种方式做到了充分地朗读,在课堂上学生面对问题不再乱翻课本,而且能直接用文章中的词句来回答。
4、课堂气氛活跃,同学们能够积极动脑思考,四人小组讨论热烈,在回答“作者思路”这个问题时给授课者很大的惊喜,甚至觉得完全没有必要对这个问题再进行总结,学生的智慧得到了发挥。
本李课的不足之处:
1、导入时引入一段文字目的:一是有意识地唤起学生用心感受的能力,二是为下文品析“春风图”作准备,让学生体会作者是如何通过触觉、嗅觉、味觉等各种感觉多层次、多侧面、细致入微地状难写之景如在眼前,将无形、无声、无色的春风写得具体可感亲切可爱。可是这堂课只完成了前一个目标,因为时间紧张,为了使整节课结构完整,授课者不得不忍痛割爱,放弃这个环节。事实上在另一个班试讲时,这个环节的效果非常好。
2、积累赏析这个环节的设计目的是教会学生掌握一点积累和赏析好词佳句的方法。在教学过程中主要突出由易到难、循序渐进的特点。原计划以直接积累原句——品味优美段落——品析重点词语为序,可是在教学过程中层次感不强,后两个环节合二为一了,这说明设计时思维不够严谨。
3、虽然早读时已经读了三遍文章,可是从课堂上同学们的朗读质量来看,授课者对学生的朗读水平估计不足,还是应该对朗读及时地进行指导,真正体现美读,增强感染力。
我以前上《春》这篇课文时是这样设计的:先整体感知课文,然后逐段讲解“春草图、春花图、春风图、春雨图和迎春图,”让学生在课文的诵读中,体会春天的美景。这一次再教《春》这篇课文,我用新的教学理念作指导,从知识和能力、过程和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三个维度进行设计,使三个方面相互渗透,融为一体,注重语文素养的整体提高,取得了较好的教学效果。
一、放飞学生的心灵,激发学生的求知欲。
在语文课堂教学中,任何一堂课的导入都很重要,这直接影响着一节课的效率。在《春》这堂课上为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给学生的思想松绑,放飞学生的心灵,我采用了生活感悟导入法。让学生说说当春天来临时,看到了什么,听到了什么,有什么感受?我眼中的春天是什么样的?我心中的春天又是什么样的?学生的发言很精彩,也很有感染力。同时学生的思维也得到了最大程度的激活,更多的体现了新课标的“主动、自觉”学习,并尊重了学生的独特体验。
《春》是一篇优美的散文,但七年级学生对写景抒情散文阅读力比较薄弱,缺乏深刻的体会。为此,在整体感知中我配合了视频朗读,让优美的音乐、流动的文字、清晰的画面(“春风杨柳、春花灿烂、春雨润物、春草绿茵、春暖人勤”等)来提升对课文的感知,活跃了课堂气氛,使每一位学生从中感受到了春天的气息,感受到了作品的语言美,表现出极大的求知欲。
二、反复阅读文本,让学生与作品对话。
一篇优美的散文,总是很讲究词藻的,细细咀嚼才能真正领会其美。《春》这堂课上,我注重了阅读教学,培养学生具有感悟、理解、欣赏和评价的能力。有视频朗读,有学生齐读,整体把握课文;有细读,深入作者情感;有精读,品尝作品的语言之美味。只有在阅读中注入全部的生命情感,融入全部的人格和心灵,主动地参与并进入文章的情感领域和艺术世界,才会发现作家正向我们走来,和我们倾心交谈。
阅读的重点是鉴赏,是阅读审美的最高境界,真正的阅读是善于在文章中跨越文字界线的,发现作者的心理奥秘,领略作品的艺术境界。在《春》这篇课文教学中我创造了一个和谐的学习氛围,让学生边阅读边思考讨论以下四个问题:(1)、我最喜欢的是哪一幅画,描写的对象是什么?(2)、在这幅画中从哪些方面表现了春天的气息?(3)、文中哪些语句描写了这一春天气息?(4)、给这幅画取一个名字,并说明理由。鼓励学生大胆地、有创意地去和作者对话,发挥他们的创造潜力,鼓励他们标新立异,打破墨守成规的框架式教学,让学生思想之花在课堂上绽放。
三、向课外拓展,引领学生温故。
一篇课文读完常常不是阅读的结果,而是新一轮阅读的开始。《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语文课程应该是开放而富有创新活力的。”因此在这堂课上,我放手让学生自己去品读,对课文内容进行积极的探究。之后,又让学生说出关于描写春的古诗句,小结自己在本节课中的收获。将新知与旧知进行了紧密的相连。
总之,这节课按照预设,结果还是比较理想的,达到了预期的目的。当然,不论你是教了多少年的教师,也不论你对某篇课文讲了多少次,每每过后都会有或多或少的遗憾,正所谓“学海无涯”“山外青山”!前进的道路漫长而悠远,我们只有不断地探索、反思与总结,才能使自己前进的步子迈的更稳健,走的更潇洒。《初中语文《春》教学反思》这一教学反思,来!
本节课我充分挖掘教学资源,将教学资源科学整合,恰当地创设学生的认知情境。教过本节课之后,我的感触颇深。下面我就来谈一谈我对本节课的反思。
首先是学生的朗读的培养。应该说在本堂课,我比较重视学生的朗读培养,课文的示范朗读,学生的自读,连读等多种形式的朗读充分体现了这一点,而学生在本堂课也真的是用心在读,用情感在读,究其原因我认为有两点:其一,朱自清的《春》达到了诗情画意的最高境界,无一字在说赞美,却处处表现赞美,这篇如诗如画如歌的散文,深深地感染了学生,学生真正地走进了春天。其二,在本堂课,我为学生们创设了一个春天的情境,比如春光图,课文的示范朗读等多媒体的播放,使学生轻松获得了对春天的感受。
其次,整堂课体现了自主、合作性的学习方式。从导入开始,就让学生谈谈自己对春天的感受,学生自主地获取了知识,深化了课文内容。在教学过程中,我注意引导学生运用合作的方式,共同探讨问题,比如学生与老师的合作,研究怎样把握文章朗读时的感情,学生与学生合作探究,作者在哪些景物的描写中透露着喜爱、赞美之情。实践证明,这是非常有助于学生学习的。
再有,本堂课体现了民主,和谐振的教学氛围。我利用多媒体播放春天的美丽风光,精美的图画,优美的旋律,吸引了学生的学习欲望,有助于学生的阅读理解,使学生深受感染。正可谓“张驰有度,寓教于乐”。同时,教师还注意保护学生的情感体验。只要言之有理,言之有物,即使不十分贴切,也决不给予完全否定的判定,这样,学生自始至终都保持着积极的热情,活跃的思维,教学中的重难点也就在同学们不断出现的思维火花中一个个迎刃而解了。
最后,我要说的是,在整堂课中我注重了以人为本的教育思想。
我根据新课标理念,设计并实施了本节课,通过师生合作,生生互动合作,采用了小组合作法,充分体现了以人为本的教育思想。我转变了教学行为,面向全体学生,培养和发展学生的语文能力,运用现代教育观,确定学生的主体地位,通过全作交流的方式,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可谓是“正本清源,舍远求近”重视过程教学。
然而本堂课的教学,我也有不足之处。比如教师的语言不够精炼。如果本节课的时间再充裕些,再做一些写景语句的小训练,就能达到更好的教学效果了。
总之,整堂课师生关系,民主平等,互相尊重,真正起到了组织者,合作者,引领者的作用。
春去春回,在教坛工作十八载,这是第五次要教《春》了。
越是年龄见长,越不敢教经典,怕怠慢了它,亵渎了它。
先去看王君都是怎么教的,再根据我班学情,选择了最纯朴最简单的教法:先美美地读,再美美地赏。美读部分设计了教师范读,学生自由读,个人比读和小组比读,师生合作读等环节。有竞争有点评,气氛热烈。唯一的.遗憾是多媒体没安好,此环节没有设计背景音乐和图片,如果有的话背景音乐采用《平湖秋月》,照片就采用自己拍摄的相片。
美赏部分设计三个环节:欣赏课文的结构美,欣赏课文的语言美,欣赏课文的情怀美。语言美从修辞角度赏,从炼字角度赏,从写作手法角度赏。
此环节遗憾在孩子们基础差到我得重新讲修辞方法,用去很多时间,结果后面的环节只好匆匆收尾。
作业设计围绕教学目标,设计了写的环节:一是自己创设情境,用课后词语写一段话,二是仿写自己喜欢的画面。孩子们的出彩作品我已看到,会陆续收录。
在教学实践过程中,也发现了以下一些问题;
1.本课的教学设计将诗歌的创作背景放在了探究诗歌风格不同原因的环节之中,这是为了让学生更好地意识到对诗歌情感的感悟不能离开诗歌创作的背景,但将诗歌背景放在学习诗歌之前介绍是否能更好的帮助学生理解诗歌的内容呢?什么时候介绍诗歌的写作背景,以什么样的方式来介绍,这是一个值得探讨的.问题。
2.要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比如在学习《望岳》这首诗歌时,如何启发学生从诗歌的字里行间自主体会到诗人笔下泰山的神奇秀美而又高大,而不是教师越俎代庖地告诉学生;如何才能做到巧妙地引导学生由浅入深地品读课文;这还需要在教学中不断摸索总结。
3.在本课教学中,还应给学生更多一些的时间让他们充分地思考感悟,让他们大胆地说出自己内心的感受,给学生提供充分的动手、动嘴的机会,让学生参与大量的实践体验,为学生优化学习,有效学习和健康成长提供必要的空间。
总之,通过这堂公开课的教学,我获益匪浅。深切感受到了集体备课对优化课堂教学的好处,同时也得到了专家同仁们的悉心指点。在今后的语文教学中,我们还应当大胆地进行教学创新,加强合作交流,使语文教学园地更加丰富多彩。
范例五《春望》是杜甫的一首古诗。通过这节课的学习让我们感受到了作者忧国思亲的思想感情,更深刻地体会到了那句话——“国家兴亡,匹夫有责
我的设想是让学生在有限的课堂时间,尽量多读,并达到当堂背诵的目的。在学生在读中学,读中思,以读带学,课堂实践证明,这样的教学思路是正确的。
教学设想是让学生多读老师少分析,学生在读的过程中进行感悟理解。可实际授课时还是讲多了,直接导致课堂上读的时间少了,预想的一些读的程序没有进行。原因?可能,读的花样设计少,旧的习惯难以扭转。特别是习惯,老是不放心,老想条分缕析地精细化文本内容,忽略了学生能力的锻炼。旧习不除,难以进步啊!真的到了好好改进自己时候了.
在教学实践过程中,也发现了以下一些问题;
1.本课的教学设计将诗歌的创作背景放在了探究诗歌风格不同原因的环节之中,这是为了让学生更好地意识到对诗歌情感的感悟不能离开诗歌创作的背景,但将诗歌背景放在学习诗歌之前介绍是否能更好的帮助学生理解诗歌的内容呢?什么时候介绍诗歌的写作背景,以什么样的`方式来介绍,这是一个值得探讨的问题。
2.要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比如在学习《望岳》这首诗歌时,如何启发学生从诗歌的字里行间自主体会到诗人笔下泰山的神奇秀美而又高大,而不是教师越俎代庖地告诉学生;如何才能做到巧妙地引导学生由浅入深地品读课文;这还需要在教学中不断摸索总结。
3.在本课教学中,还应给学生更多一些的时间让他们充分地思考感悟,让他们大胆地说出自己内心的感受,给学生提供充分的动手、动嘴的机会,让学生参与大量的实践体验,为学生优化学习,有效学习和健康成长提供必要的空间。
总之,通过这堂公开课的教学,我获益匪浅。深切感受到了集体备课对优化课堂教学的好处,同时也得到了专家同仁们的悉心指点。在今后的语文教学中,我们还应当大胆地进行教学创新,加强合作交流,使语文教学园地更加丰富多彩。
范例五《春望》是杜甫的一首古诗。通过这节课的学习让我们感受到了作者忧国思亲的思想感情,更深刻地体会到了那句话——“国家兴亡,匹夫有责
我的设想是让学生在有限的课堂时间,尽量多读,并达到当堂背诵的目的。在学生在读中学,读中思,以读带学,课堂实践证明,这样的教学思路是正确的。
教学设想是让学生多读老师少分析,学生在读的过程中进行感悟理解。可实际授课时还是讲多了,直接导致课堂上读的时间少了,预想的一些读的程序没有进行。原因?可能,读的花样设计少,旧的习惯难以扭转。特别是习惯,老是不放心,老想条分缕析地精细化文本内容,忽略了学生能力的锻炼。旧习不除,难以进步啊!真的到了好好改进自己时候了.
单元总要求:
1、通过演唱,听赏本单元的歌曲,乐曲,使学生了解与春天有关的音乐作品,从不同的角度体验春天带给我们的不同感受;继续引导和激发学生学习音乐的兴趣。
2、在各项音乐活动中培养开朗,大方的性格和勇于实践的精神。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一、在生动活泼的音乐中,体验声音世界的丰富多彩,感受活泼、欢快的情绪。产生对音乐课的兴趣。
二、初步感受三拍子歌曲的韵律,学会用优美,柔和的声音表现歌曲内容。
三、能用优美的.声音演唱《再见吧冬天》并能自己创编歌词进行演唱。
教学过程
一、复习强弱两种不同的力度
1、游戏《鼓上的小米粒》
2、请学生拍一拍强弱两种不同的力度以及2/4拍和3/4拍的强弱规律。
3、感受三拍子的韵律,选择合适的方法给歌曲伴奏(《再见吧,冬天》的旋律),同时让学生熟悉歌曲旋律
二、复习几首有关冬天的歌曲
1、唱歌曲《堆雪人》
提示学生用活泼欢快的声音来表现歌曲的情绪。
2、欣赏《雪花飞舞》
这一首歌曲的情绪又是怎样的。
三、歌曲《再见吧,冬天》
1、冬天,我们可以做很多有趣的游戏:堆雪人,滚雪球,打雪仗……现在冬天已经渐渐离开我们了,老师要对冬天说一句话:“再见吧,雪花”;你能对冬天说一句话吗?
2、指名请学生回答
3、听教师范唱歌曲《再见吧,雪花》
4、学唱歌曲
四、课堂小结。
第二课时
教学内容:
1、欣赏独奏《小松树》
2、唱《小小雨点》
3、节奏创编《小雨点》
教学目标
一、通过欣赏木琴独奏《小松树》,了解木琴的音色,感受到乐曲的情绪,在聆听过程中获得愉悦的体验
二、通过演唱《小小雨点》,感受二拍子歌曲的节拍感能用轻快跳跃的声音来演唱歌曲。
三、能利用打击乐器自编声势动作为歌曲伴奏。
教学过程
一、复习歌曲《再见吧,冬天》
1、集体齐唱歌曲。
2、创编歌曲《快来吧,春天》(请学生说一句欢迎春天的话,然后把它用《再见吧,冬天》的旋律唱出来。
3、请2~3位学生进行表演。
二、初步熟悉音乐,请学生听音乐说一说春天我们能看到一些什么?
1、桃花开了我们就知道春天来了;小草绿了我们就知道春天来了……闭上眼睛听一听,仿佛看到了春天的……
2、教师用不同的速度,在不同的音区弹奏《小小雨点》的旋律,并分别请学生讲一讲
3、指名请一些学生根据老师弹奏的音乐,用自己的动作表演这些事物,初步要求动作和音乐合适,教师提示学生注意音乐的变化。
三、歌曲《小小雨点》
1、听教师范唱(听还有谁告诉我们,春天来了)
2、学生仔细聆听并回答
3、教师演唱,请学生在自己的座位上,编几个简单的动作加以表演。
4、用听唱法学唱歌曲
5、集体演唱《小小雨点》
6、提示学生用活泼欢快的声音来演唱歌曲。
7、指名请学生演唱。
8、请学生给歌曲创编一些动作并加以表演
9、集体演唱歌曲《小小雨点》
10、完成课后练习“我的创造”。
四、结束教学
第三课时教学内容:
1、唱《我和小树来比赛》
2、动集体舞《小树快长高》
3、拓展有关植树节的相关知识
教学目标
一、初步养成主动倾听音乐的习惯,并乐意与他人合作。通过演唱《小小雨点》,感受二拍子歌曲的节拍感能用轻快跳跃的声音来演唱歌曲。
二、“问”与“答”,“领”与“齐”的部分能准确切入。
一、参与游戏后能分辨常见打击乐器的不同音色
教学过程
一、复习歌曲《小小雨点》
1、集体演唱歌曲《小小雨点》
2、指名请学生进行歌表演。
二、歌曲《我和小树来比赛》
1、教师导入
2、初步熟悉旋律(请学生想象自己是一棵小树,听音乐告诉老师小树在干什么)教师结合速度、力度等等不同的音乐要素弹奏歌曲《我和小树来比赛》的旋律,并请学生讲一讲。
3、创设情景,教师可以把歌词改编成一个小故事,让学生进行表演可以请几组学生进行表演(把《我和小树来比赛》的旋律穿插在故事中,帮助学生进一步熟悉歌曲的旋律
4、教师范唱《我和小树来比赛》
5、出示歌词,跟老师按照歌曲节奏读歌词6、用听唱法学唱歌曲
7、反复练习8、集体演唱歌曲
9、请学生想一想我们应该带着什么样的心情来演唱这一首歌曲。
11、指名请学生演唱四、律动、集体舞《小树、小树快长高》分别请学生扮演小树,和小朋友加以表演。
五、课堂小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