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优秀教学设计【汇总9篇】
教学目标:
1、认识5个生字。
2、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古诗,背诵并会默写。
3、感悟诗歌内容,想象诗歌所描绘的情景,体会朋友间的依依惜别。
教学重难点:
引导学生理解诗句的意思,走进诗句的意境,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教学准备:
学生:搜集相关的人物、地点的资料,读熟诗句。
教学过程:
一、 【导入】背诵古诗大比拼
1、师说上句,学生接下句。
2、师说诗题,学生背诗。
3、师说诗句,学生说诗题和作者。
4、今天,我们再来学习一首古诗。它堪称是送别诗中的经典之作——《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学生初读诗题。
二、【新授】
1、读懂诗题。
A、出示生词卡片“孟浩然”“广陵”,谁来读一读,要求读准字音。
B、题目共有10个字,读的时候,不要平均用力,你觉得哪个字眼重要就重读哪个词,读出自己的感受。
C、介绍写作背景,带着自己各自的的感受再读诗题。(教师板书:读懂诗题)
唐玄宗开元十三年(公元725年),李白乘船从四川沿长江东下,一路游览了不少地方。在襄阳,他听说前辈诗人孟浩然隐居在城东南的鹿门山中,特地去拜访他。孟浩然看了李白的诗,大加赞赏,两人很快成了挚友。孟浩然热情款待了李白,并留他住了10多天。
公元730年,李白得知孟浩然要去广陵,便托人带信,约孟浩然在江夏(今武汉市武昌)相会。这天,他们在江夏的黄鹤楼愉快地重逢,各诉思念之情。几天之后,孟浩然乘船东下,李白亲自送到江边。船开走了,李白伫立江岸,望着那孤帆渐渐远去,惆怅之情油然而生,便挥就了这首《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请再读读课题——《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
2、读明诗句。
A、读通诗句。
出示朗读的阶梯等次表,请学生自己对照要求自由朗读古诗,认为自己读到第三阶梯的水平了,就可停下。
指名朗读,请学生相互评价。
古人读诗讲究节奏感,现在我们一起合作来读读古诗,好吗?老师读前四个字,你们接读后三个字,听明白了吗?——读
好,现在换过来,你们读前四个字,老师接读后三个字,听明白了吗?——读
真好,现在我们一起来读整首的诗,老师只读诗题和作者,同学们按照刚才的四三节奏读整首诗,听明白了吗?——读
B、理解诗意。
诗读得这么好,诗句的意思能读懂吗?读懂古诗有个好助手,就是书上的注释,借助注释,我们就可以读懂古诗。请同学们四人一小组,结合书上的注释,把自己读懂的`句子说给其他同学听;不懂的句子互相讨论。
C、指名回答,教师相机指导。(教师板书:读明诗意)
3、品悟诗情。
A、出示课文插图,请结合图画用自己的语言说说这个故事。相机用ppt出示课件:(说话练习)
B、引读:
那离别的惆怅啊,全都凝结在那了李白那目驻神驰中,读——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
那无尽的不舍啊,全都凝聚在了那渐行渐远的孤帆中,读——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
那深厚的情谊,那样真挚的情感啊,全都托付给了那滚滚东流的长江水中,读——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板书:品悟诗情)
三、拓展延伸,课堂小结。(教师板书:品悟诗情)
同学们,离情别愁是每个人固有的情感,我们每个人都有过离别。所以,古今中外,写离别的诗歌成千上万、数不胜数。老师从中选出了几篇,我们一起来看看——
浮云游子意,落日故人情。
——李白《送友人》
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
——王勃《送杜少府之任蜀州》
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
——高适《别董大》
是的,孩子们,一样是送别,却因送别的时间、送别的人等各种各样的因素,表现出不一样的情怀。这节课,我们通过“读懂诗题——读明诗句——品悟诗情”这样的方法读懂了李白的《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你们也可以尝试着用本节课学到的方法去品读王勃的、高适的或者是其他诗人的离情别愁。
四、布置作业。
1、背诵古诗《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
2、尝试用今天学到的方法——“读诗题——读诗句——悟诗情”,预习《送元二使安西》。
《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自学本课生字新词。
2.理解诗句意思,想象诗歌所描绘的情境,体会诗人李白和孟浩然依依惜别之情。
3.有感情地诵读古诗,吟诵古诗。【教学重点】
1、准确理解诗意,想象诗歌所描绘的情境。
2、体会诗中情,读出诗中情。 【教学难点】
1、体会“故人”“烟花” “尽”的意思。
2、体会诗中情,读出诗中情。 【教学过程】
一、走近诗人,亲近作品
1、同学们,今天我们来会会老朋友,ppt出示,猜猜他是谁?——李白
2、对于诗人李白,我们多少有些了解,比如:字太白,号青莲居士,又号“谪仙人”,是唐代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被后人誉为“诗仙”。比如,我们学过他的诗:《望庐山瀑布》《望天门山》《独坐敬亭山》《赠汪伦》······
3、《赠汪伦》是我们很久以前学过的一首送别诗了,我们一起来复习一遍。(在音乐声中吟诵)
4、今天还有一位老朋友,谁呢?——孟浩然。我们学过他的诗有《春晓》《宿建德江》
二、李孟友情故事导入,体会依依惜别之情。
1、孟浩然比李白大12岁,但他们是一对特别要好的朋友,可以说是忘年交了。李白26岁是在湖北一个叫安陆的地方定居,有一天,他得知他的偶像孟浩然住在湖北襄阳的鹿门山。激动不已。特意去鹿门山拜访。孟浩然看了李白的诗,大加称赞,两人很快成了挚友。孟浩然热情地款待李白,并留他住了10多天才安陆。几年以后,李白得知孟浩然要去广陵(今江苏扬州)做官,便托人带信,约孟浩然在江夏(今武汉市武昌区)相会。正值阳春三月,他们在江夏愉快地重逢,一起喝酒、一起欣赏美景、一起谈论家国大事,相互欣赏各自写的诗。不过,天下没有不散的宴席,几天后,孟浩然要乘船去扬州了,李白在江夏的黄鹤楼设下酒宴,为孟浩然饯行。我们先这对好朋友再好好喝喝酒,说说话。同时老师要插播一个小问题,李白为什么会选择黄鹤楼饯行呢?这个黄鹤楼可不简单呐!大家看:(师出示PPT介绍黄鹤楼。)
黄鹤楼还有一个非常神奇的故事。据说从前有位姓辛的人,开了一家酒店,一天,店里来了一位身材魁伟,但衣着褴褛的客人,神色从容地问辛氏:“可以给我一杯酒喝吗?”辛氏不因对方衣着褴褛而有所怠慢,急忙盛了一大杯酒奉上。如此过了半年,辛氏并不因为这位客人付不出酒钱而显露厌倦的神色,依然每天请这位客人喝酒。有一天客人告诉辛氏说:“我欠了你很多酒钱,没有办法还你。”于是从篮子里拿出橘子皮,画了一只鹤在墙上,因为橘皮是黄色的,所画鹤也呈黄色。座中人只要拍手歌唱,墙上的黄鹤便会随着歌声,合着节拍,蹁跹起舞,酒店里的客人看到这种奇妙的事都付钱观赏。
如此过了十年多,辛氏累积了很多财富。有一天那位衣着褴褛的客人又飘然来到酒店,辛氏上前致谢说,我愿意供养您,满足您的一切需求。客人笑着回答说:我哪里是为了这个而来呢?接着便取出笛子吹了几首曲子,没多久,只见朵朵白云自空而下,画上的黄鹤随着白云飞到客人面前,客人便跨上鹤背,乘着白云飞上天去了,辛氏为了感谢及纪念这位客人,便用十年赚下的银两在黄鹄矶上修建了一座楼阁。起初人们称之为“辛氏楼”。后来便称为“黄鹤楼”。
当然,这都是神话,事实是三国时期,吴国的孙权为了守城建的一座军事楼,取名为黄鹤楼。后来,魏国统一三国后,失去了军事价值,就成为了一座观赏楼。我们来看看黄鹤楼的庐山真面目。
此刻,酒喝完了,该启程了。李白拉着孟浩然的手说:孟夫子啊,我的朋友,你要好好保重啊。孟浩然说:太白小弟,今日一别,又不知什么时候才能再见,我舍不得和你分别呀!船还是开动了,李白伫立江岸,望着那一艘大船离自己越来越远,渐渐地变成一个小点,最后消失不见了,那长唯有那江水向天边流去。但他仍然久久地立在原地不肯离,他也忘记了自己腰站酸了,腿站麻了,只是望着朋友远去的方向,祝福再祝福,不舍又不舍,便写下《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师吟诵。
三、通读古诗,理解诗意
1、同学们,看,只是一首什么体裁的诗?(七绝),这首七绝题目可长了。看好节奏,谁能来读一读。一起来读两遍。
这个“之”的意思是“去、往”,我们在《南辕北辙》中学过“我欲之楚。”也是这个意思。广陵是哪里呀!(扬州,别称)这个诗题用现在的话怎么说呢?(在黄鹤楼送孟浩然去广陵。)
1、我们一起去读一读这首诗。看到红色的字,它的意思是重复读一遍。(师示范,生学复踏读法。)
四、吟诵,品读诗意
1、你会自己吟诵吗?把吟诵口诀先背一背。
2、吟诵之前,先分析平仄,把二四六位圈出来,在上面写上平仄。(生动笔)
3、谁来说说这首古诗是平起的还是仄起的。
(解释,这是一首仄起的七绝古诗,李白却在第二位放一个平声。是不是李白和很多小朋友一样,太粗心了呢?还是李白故意为之呢?我们一起来看,如果李白这里用一个“仄”声,那我们吟诵的时候就要吟短,现在是“平”声,我们就要吟长。吟长吟短的差别可大了呢?如师如长的朋友要离开他了,李白的心里十分的不舍,他多么希望时间孟浩然慢一点走,船慢点开,让我再跟好朋友说说话。为了表达李白的不舍的心情,你觉得是用一个延长的平声还是短促的仄声好呢?(平声,因为更能表达不舍,仄声,吟太短)其实第一句已经有三个平声了,李白觉得还不够,还要再加一个平声,由此可知,李白的心里有多么的舍不得啊。
6所以第一句有一个四连平,特别不好吟,但我们依然要一口气吟完,中途不能叫断气。师范读,生跟读。我们一起来吟。
7、谁来说说“故人”是什么意思(老朋友)辞:辞别
8、老朋友辞别了西楚黄鹤楼要去哪里,说来吟一吟下一句?(学生评价)
10、烟花是这过节时燃放的烟花吗?解释:烟花是花似锦、柳如烟。孟浩然在这么美好的季节去扬州做官,是一件多么开心的事情啊,吟——
这么美的景色却不能与好朋友一起欣赏,心里又有一些遗憾,吟——
11、目送友人离去,李白站在黄鹤楼上心驰神往,痴痴地望啊,望啊,他望到了什么呢?(谁来吟诵此句,评价)(板画孤帆,书写帆尽)
12、“孤帆”是什么意思?下面那一幅图是孤帆的景象。古时的长江可以说是“千帆驶过”,来来往往的船只络绎不绝,李白为什么只见“孤帆”?
(板画众帆,突出孤帆)
师:此时的江面虽然千帆竞发,但李白的眼中,只有孟浩然乘的那一叶孤舟。——吟
他就这么看着那一艘大船渐渐地变成了一叶小舟,渐渐地变成一个小点,最后消失不见了,这心理有多么不舍啊——吟
12、帆尽了,不见了,能看见的是什么呢?(你能吟诵这一句吗?)
从孤帆离开,由近到远李白在看,远到消失,李白还在看,最后只见滚滚长江水向天边浩浩荡荡地流去,李白依然在看,从中你感受到什么?(依依惜别)
这真是帆尽——情未尽。我们一起来吟一吟这未尽之情
五、迎送悟情
人在千里外,情在送别中。如果你是孟浩然,收到李白包含情谊的送别诗,你会说些什么?
人生总是这样,相见时难别亦难,这浩浩荡荡的长江水,带着李白的祝福流向了天际,留到孟浩然的心里——一起吟一吟整首诗。
朋友啊!烟花三月真是一个美丽的季节,你去扬州做官是一件多么开心的事情,但我舍不得与你分别,就让我再看看你远去的方向吧!——吟
六、拓展延伸,体悟送别情
今天我们学习的《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是一首送别诗。在古代交通不发达,朋友之间难得一见。所以,古人都非常重视别离。因此留下了很多千古传唱的送别诗,比如我们还学过: 《送元二使安西》《别董大》《赠汪伦》等
教材分析:
《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这首诗是唐代大诗人李白所写,古诗所表达的是诗人送别好友时无限依恋的感情。本节课以“送”字贯穿全文的教学方式来引导学生理解诗意,体会诗情。通过朗读、想象、合作、表达等多种方法培养学生的语感,激发学生的情感。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理解诗句的意思,想象诗歌所描绘的情景,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古诗,背诵并会默写。
过程与方法:
结合课文注释、网络资源、朗读、想象等方法体会诗句的含义,体会诗中的意境。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体会朋友之间的友情和依依惜别的感情。
教学重难点:
理解诗句的意思,想象诗歌所描绘的情景,体会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
教学过程:
一、导入
1.老师知道同学们会背许多古诗,著名诗人李白了解吗?他有几个名字?
2.诗仙李白的诗我们已学了好几首,你能背一首吗?
从诗中,我们看到了一个情感丰富的李白,李白不仅如此,他还是一个广交朋友的诗人,著名诗人孟浩然、王维、杜甫、贺知章、王昌龄都是李白的挚友。今天,我们再跟随李白的诗句感受李白与孟浩然之间的深厚情谊。
3.齐读课题。
二、读诗题
1.“送”是什么意思?这是首送别诗,从题目中可知道些什么?
2.齐读诗题。
三、读诗文、知诗意
1.请同学们自由读诗文,读准字音和节奏。
2.读准字音读通句子,是学习古诗的第一步,接下来我们来看看诗句中每一句话的意思,你都读明白了吗?下面,请同学们结合书下的注释,老师为你提供的关键词和网址,查找相关的资料来体会诗句的含义。先完成的同学在组内互相说说。
3.说古诗大意
师:有什么不懂的吗?
(1)西辞。大家不妨看地图,黄鹤楼与杨州的位置关系,明白了吗?
(2)下的意思长江水自西向东顺流而下,“到、去”的意思
(3)什么样的三月叫烟花三月呢?你们想知道么?老师给大家带来了一些扬州三月的图片,你们看看还可以用什么样的词描绘这扬州的烟花三月?(出示课件)
说前两句诗的意思。
教学目标:
1、认识5个生字,会写7个生字。能正确理解“西辞”“烟花三月”“尽”“唯”等词语。
2、理解诗句意思,想象诗歌所描绘的情景,体会朋友间的深情厚谊。
3、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提高鉴赏能力。
重难点:
1、理解诗句意思,想象诗歌所描绘的情景,体会朋友间的深情厚谊。
教学过程:
课前三分钟:欣赏乐曲《送别》,说说自己听懂了什么也可以谈谈自己的感受。
一、激趣导入,整体把握。
1、谈话激趣,揭示课题,(了解这是一首送别诗。)
古代交通不便,离别容易相会难,以送行饯别表达深厚的情谊成为一种习俗。因此许多的送别诗被人们广为传诵。今天,我们就来欣赏一首脍炙人口的送别诗。(课件出示课题,齐读课题)
2、师生互动,交流收集到的材料,了解李白、孟浩然两位诗人。
二、学习本课的生字、新词。
1、指名拼音较差的学生拼读生字、新词。
2、指名个别读生字,新词。
3、观察要写的生字,重点指导“陵”。
4、学生练习生字的书写,教师巡视指导。
三、通读诗文,理解大意。
1、回顾以前学诗句的方法。(如:查字典、看注释、看插图、读资料等。)
2、引导学生自主选用以上方法自己先思考古诗的大意再与同桌交流。
3、全班交流诗的大意。
三、品读诗句,进入诗境。
(一)理解第一、二句诗。
1、请找出第一、二句中的地名,师生互动,明确位置。
(教师课件出示课件帮助理解。)
2、图文对照,理解“西辞”。板书:名楼送
3、抓住“烟花三月”,展开想象。
(拓展学生思维,想象华美画面。)板书:盛景送
(二)理解第三、四句诗。
1、读读这两句,请学生找出用得好的词语谈感受。
2、重点体会“远影”“尽”“流”等词语的丰富内涵。
(1)算算帆影远去直到尽头大约会用多长时间,谈由此产生的感受。
(引导体会目送时间之长,情谊之深。)板书:目光送
(2)想象“尽”了的是什么,无“尽”的是什么。
(引导学生体会情深意更重的挚友情谊。)
(3)讨论:滚滚东流去的仅仅是一江春水吗?
(引导体会虽然“多情自古伤别离”,但“人虽分,心相随,情永在”的丰富内涵。)板书:心随送
四、赏读诗句,深悟诗情。
1、听范读,练习有感情地朗读。
2、师生互读,有感情地背读。
3、简略欣赏高适的《别董大》。
(理解高适与董大之间的真挚情感。)
4、请用一个词或用一句感叹的话来形容一下两位友人的深厚友谊。
(根据学生发言相机板书。如:情深意长。)
5、你有特别好的朋友吗,举一个例子,简单说说你们之间的深情厚谊。
五、总结
在家里,我们享受着亲情的温暖。走出家门,我们又将感受到友情的快乐。愿大家都能寻找到一位能够交心的朋友,我把自己的祝福借这首《找朋友》送给在座的每位老师与同学们,愿我们与自己的朋友友谊天长地久。
六、作业:
1、有感情地背诵古诗
2、收集送别诗
板书:
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
唐·李白
故人西辞黄鹤楼, 名楼送
烟花三月下扬州。
孤帆远影碧空尽, 目光送
唯见长江天际流。 心相送
反思:
在教学中注重体会一:烟花三月下扬州——三月的扬州烟雾迷蒙、繁花似锦。在这春光明媚的阳春三月,是大家相聚的大好时光,可好友即将远行,分别时的恋恋不舍使人感到忧伤。阳春三月的美景与故人离别时的忧伤形成了强烈的对比,为后面学生的想象做好铺垫。在交流过程中,我有意识地引导学生抓住“烟花三月”的传神,来引发学生对春天美景的遐想,联想长江两岸的一片春意,“形真”而“意远”。借着一喜一忧让学生说说、演演临行前,李白的心情如何?又会对孟浩然说些什么?让学生通过感受、理解,再用言语、行动表达内心情感,融理解、感受、运用于一体。
教学中注重体会二:“带着朋友的句句叮咛,孟浩然毅然乘船东去,只留下李白一人独自站在江边远望,远望……他望到些什么?”以一个问题为发散点,给学生们营造自主学习的氛围,学生可以根据对诗文的理解,从各个方面去思考,感悟,从而激活学生的思维,提高了学生的阅读兴趣和能力。当学生提到“孤帆”一词时,我马上设疑:“这时长江里是不是只有孟浩然的一只船?为什么只见“孤帆”? 站在岸边看好友孟浩然的船只由近而远心里会想些什么?”这样用三个带有层次性的问题,引发学生思考,目的是开启学生思维,实现学生与文本对话,与诗人对话。学生用自己的心去感受,去理解,去领悟,用自己的语言去沟通,去表达。最后让学生通过朗读把李白的恋恋不舍传递给远方的孟浩然,让他们的友情天长地久,引领学生达到声如耳闻,形如目睹,景如亲临,情同身受的意境,与文章达到共鸣.
在古诗的教学中,我注重了学生对诗句的理解,情感的提升,但在揭题时,却忽视了对诗题的理解,使部分学生误认为黄鹤楼为一人名,同样的,对于“之”字的理解也过分依赖于书本上的注释,对于此类难理解的字词,教师没有单独提出,引导学生进行理解、掌握。
古诗教学应以读为本,让学生在读中感知,在读中感悟,在读中培养语感,在读中体会诗中的意境,在读中受到情感的熏陶,促进学生对古诗优美语言的感受、积累、内化。学生是学习的主人,让孩子们用自己想到的方法来进行自主学习,进行心与心的交流,不仅充分调动了学生的参与性、主动性和积极性,更注重了在语文学习过程中渗透情感、态度、价值观的教育,把“爱的教育”深深扎根于学生的心灵深处。
【教学目标】
1、读懂诗句,理解诗意。
2、有感情地诵读古诗,并背诵。
3、体会诗人表达的思想感情。
4、培养学生搜集信息的能力、语言表达的能力、自主学习的能力、想象思维的能力。
【教学重点】
体会诗境,训练语言。
【课前准备】
1、学生:
⑴ 搜集有关李白和孟浩然生平的材料。
⑵ 读熟课文。
2、教师:
制作多媒体课件。
【课时安排】
一课时。
【教学程序】
一、揭题、解题
(2分钟。)
1、揭题,读题:
注意“孟(mèng)”的读音及写法。
2、解题:
注意黄鹤楼与广陵的位置,、“之”的意思。
3、交流搜集的有关资料:
(3分钟。)
⑴ 李白和孟浩然是什么人?
⑵ 李白和孟浩然是什么关系?
⑶ 这首诗是在什么情况下写的?
4、理解诗意:
(15分钟。)
⑴ 学生自学古诗:
(5分钟。)
自学要求:以学习小组为单位,熟读古诗,借助文后注解和字词典,理解字词,翻译诗句,做好讲解古诗的准备。
⑵ 检查交流自学情况。
(10分钟。)
⑶ 学生自愿或学习小组推荐同2学讲解古诗:
教师注意指点,并点出这首诗中的几个关键的不易掌握的字词。“西辞”“尽”。
5、体会诗境:
(6分钟。)
⑴ 你认为这首诗表达了诗人什么样的感情?
有感情地朗读这首诗。
⑵ 想象描述“烟花三月”是一个什么样的图景。李白这时有心情赏春吗?为什么?
⑶ 这时长江里是不是只有孟浩然的一只船?李白为什么只见“孤帆”?
6、李白站在岸边,看好友孟浩然的船只由近而远,心里会想些什么?
7、借助插图,体会诗的意境。
8、有感情地朗读、体会诗的意境。
9、借助诗境,训练说写:
(14分钟。)
引导:孟浩然是李白的老师、兄长、朋友,往日,他们生活上相互照顾,学业上相互帮助,情投意合,感情深厚,此刻分别,不知什么时候才能相见,黄鹤楼前两人分别的情景一定非常感人,同学们想象一下,他们的分别时,会说些什么,做些什么,会是什么样的表情。我们能不能分角色表演一下当时的情景呢?要演戏,先要有脚本,请同学们以学习小组为单位,集体合作为这段情景的表演,写一个脚本,脚本要交待清楚事情发生的时间、环境,人们的动作、语言、表情等等。
10、学习小组合作撰写脚本。
11、学生自愿或推荐表演,表演后师生共同评议。
12、根据表演效果,重新修改脚本。
13、布置作业:
(1分钟。)
根据自己的能力和爱好,选择完成下面的作业:
⑴ 有感情朗读,并背诵这首诗。
⑵ 《古诗三首》都写到了春天,说说三首诗表达的思想感情有什么不同?
⑶ 搜集并阅读有关友人送别的诗歌,体会诗人的感情。
教学目标:
1、认识生字。
2、有感情地朗读古诗,背诵古诗。
3、理解诗的内容,想象诗所描绘情景,体会朋友之间的深情。
教学难点:
感悟诗境,指导朗读。
教学过程:
一、导入:
今天,老师带来了一首好听的歌你们想听吗?播放。这是李叔同的《送别》。古往今来有多少文人墨客因为送别而忧伤落泪,并挥笔写下了许多动人的诗篇。诗仙李白曾经写过的一首送别诗你们还记得吗?(《赠汪伦》)指名背。这情谊比桃花潭水还要深啊!让我们再来感受一下。齐背后两句。
今天我们要学习李白的另一首送别诗。
二、解题
1、齐读课题。你从题目读懂了什么?
2、指名说。
3、齐读。
4、古代交通不方便,朋友分别之后就很难再见,于是呀写诗送别就成了一种风俗,当时的送别诗就和现在的流行歌曲一样多。然而李白和孟浩然在黄鹤楼这一送别却引起了轰动,在文学史上堪称千古一别啊。为什么这么著名呢?这里有三名,在名楼黄鹤楼,送名人孟浩然,到名地广陵。论年龄,李白比孟浩然大十二岁,然而一样的兴趣爱好,一样的才华横溢,使他们互相仰慕,相见恨晚,即使是短暂的离别,也那么依依不舍。
三、听古诗朗诵
接下来,就让我们一起走进《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注意听准字音。
四、学习生字
1、我们先和生字朋友打声招呼,谁愿意读?容易读错的再给大家提个醒。
2、齐读。
五、初读古诗
1、指名读,注意读准字音。
2、齐读。
六、节奏朗读
1、指名读
2、师范读
3、学着老师的样子读给你的同桌听。看谁能读出节奏美。
4、谁愿意展示给大家听?指名读。
5、齐读。
七、感悟诗境,品读古诗。
1、浩浩荡荡的长江水自西向东流,顺流而下就能到达广陵。哪个同学能帮我找出黄鹤楼和扬州的位置?指名上台贴出黄鹤楼·扬州·贴对了吗?生:对。评价:真厉害!师板书:扬州、黄鹤楼。为什么贴在这儿呢?能结合诗句说一说吗?指名说。
黄鹤楼在西,扬州在东,所以诗人说故人———
孟浩然从黄鹤楼去扬州要顺流而下,所以诗人说烟花三月———————————
故人是什么意思?从哪知道的?生:注释(老朋友)在这指谁?(孟浩然)再读读这两句诗。
2、烟花三月,那是春意盎然的时节。想去看看吗?边看边想有哪些优美的词语可以描绘这美丽的景色。播放江南春图配乐。你们的眼前是一个怎样的烟花三月?指名说(繁花似锦,杨柳如烟,五彩缤纷……)哪个同学更厉害能用诗句来形容这美妙的春天?指名说,教师相机导读:
生:草长莺飞二月天,拂堤杨柳醉春烟。
师:杨柳如烟,可诗人却没有心情去欣赏,那是因为——
生:碧玉妆成一树高,万条垂下绿丝绦。
师:杨柳依依,可诗人仍然没有心情去欣赏,那是因为——
3、孟浩然的船走了。可李白还在黄鹤楼上久久的望啊望啊,他在看什么啊?指名说:船。几只?生:一只。师:对!孤帆就是孤孤单单的一只船。板书: 诗人称这只孤孤单单的船为?生:孤帆。
可那是唐朝盛世啊!长江是主要的交通渠道。江上应该有许许多多来往的船,只课件点击:江上千帆。为什么李白只看见孟浩然的孤帆呢?生:因为李白所有的注意力和感情都在孟浩然身上。师:李白眼中只有——孟浩然,是因为李白的心里只有——孟浩然。看到的自然就只有孟浩然的——孤帆。点击课件去掉千帆。尽千帆皆不见,一心只送孟浩然。这是多么深厚的友谊啊!谁来再读读,指名读。你的眼里有孤帆了。谁再来读?眼中只有孤帆了,能不能读出心里只有孤帆的感觉?你再试试。很好,范读,再来一遍。齐读。
4、孟浩然的孤帆渐渐远去,渐渐消失了。师板画。李白还在看什么啊?生:江水。哪个诗句告诉我们?生:唯见长江天际流。一起读一读。唯见是什么意思?只看见。对,只能看见江水了了为什么李白还不离开啊?生:舍不得。这又是怎样的情啊?生:依依惜别、难分难舍。是啊,怎样才能读出难分难舍的感情?自己读看看。指名读。帆尽了可情未尽啊,碧空尽和天际流降下来,延长来读就更有味道了。一二组读。我仿佛看到了那如长江水般永不停息的深情。三四组读。我仿佛看到了那如江水般绵绵不断的厚谊。男同学站起来吧。让我们一起送孟浩然。这是豪壮的相送。女同学你们也来送送他。这是柔情的相送。男女赛读。
导读:我的眼前是那一双双饱含深情的眼睛,我的眼前是那一个个翘首东望的李白:
⑴帆船渐渐远逝了,已成了帆影。李白没有离去,他望啊望啊,心中不禁涌起——
⑵帆船渐渐远逝了,已消失在蓝天碧水的尽头,李白还不肯离去,他望啊望啊,心中默念——
⑶帆船消失了,只剩下那滚滚东流的长江水想起昨日种种,他踮起脚来,又在望啊望啊!心中再次默念——
5、此时李白的心中在想些什么呢?让我们一起再来感受那分别得画面。边看边想。播放课件。
帆尽了可情未尽啊!此时,李白一定有千言万语想对孟浩然说,拿起你手中的笔用几句话写出李白的心情。
出示:故人的船已渐渐远去,李白不禁想:————
指名说:
(1)孟浩然啊孟浩然我多么希望你不要走。我们可以一起在这天下名楼饮酒作诗,吟诗作画。师:那是多么惬意啊!
(2)孟浩然啊孟浩然虽然我不能和你一起去扬州但我的心早已随你去了。我们的友谊就像这滚滚长江东水。师:情深意长永不停息。
(3)孟浩然啊孟浩然没有你相伴我怎么能开心呢?和你在一起的时光是那么美好又那么的短暂。师:你道出了李白淡淡的忧愁。
这深深地情,这浓浓的意化作了这首千古名诗。老师情不自禁想吟诵。师范读。你们也来读一读。生齐读。师生配合读。老师读一、三句,你们读二、四句。
八、拓展
1、黄鹤楼的这一别别出了李白与孟浩然的深情,别出了孟浩然与李白的厚谊。时隔一年李白仍久久不能忘怀,又为这次送别写下了一首五言诗。出示:
《江下行》
李白
去年下扬州,江送黄鹤楼。
眼望帆去远,心逐江水流。
让我们一起读一读。轻一些再来一遍。帆去远,心相随啊!多么的情深意长啊!我们再来读一读。我来读你们接。
2、滚滚长江东逝水,不思量,自难忘。如果你有机会登上黄鹤楼,你一定会想起两个人——李白和孟浩然。你一定会想起一首诗——《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你一定会再次深情吟诵——
3、短短的四十分钟过去了。我们也要说再见了。离别之际把这首动听的歌曲送给大家。让我们一起在音乐中感受李白与孟浩然的真情,体会友谊给我们带来的温暖与感动。
九、作业:
收集送别诗句。抄一抄,背一背。
教材说明:
这首诗是千古传诵的名篇,包含着诗人丰富的情感。《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描绘的是诗人送别朋友的情景,体现了朋友之间深厚的情意。古诗语言凝练、准确而形神兼备。课文描绘出生动形象的画面,浸润着诗人真挚的情感。诗中勾勒的是一幅送别的画面:柳絮如烟,繁华似锦,黄鹤楼下,长江之畔,诗人目送友人的行舟,久久不愿离去。孤帆渐渐消失于天边,长江之水依然浩浩荡荡滚滚东去。
教学目标:
1、学会生字“孟、浩、唯、鹤、陵、州”
2、会写“州、帆、孟、陵、楼、浩、唯、鹤”
2、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3、了解古诗大意,想象古诗所表现的情景,体会古诗表达的感情。
教学重点:
理解古诗大意,想象古诗所描绘的画面。
教学难点:
体会诗人的情感。
教学环节:
一、激趣导入:学生交流自己会背的古诗句,喜欢的学生可以跟背。以此激发学生学习积累古诗的兴趣,并导入新课。
二、授新:
(一)生字教学
1、教读生字,纠正每一个字的字音,平翘舌、边鼻音。
2、书写生字,规范的填写在田字格里。
(二)古诗教学
1、范读古诗,初步感受诗的内容。
2、自己练读,注意把字音读准,把诗句读通顺。
3、指读、反馈。全班齐读。
4、结合课文注释、查字典、结合插图在老师带领下学习诗句,逐字逐句学习,理解。
5、朗读指导,结合自身体验想象人物心情。
6、练习有感情朗读,感受诗意、想象画面、体会情感。
7、指导反复诵读,体会诗人的情感。
8、指导、练习背诵。
三、拓展:离别是诗,离别是歌,离别是情,古人写离别的诗词还有很多很多,我们要注意平时的积累。交流此类表达友谊的古诗,如《黄鹤楼》,拓展学生的知识范畴。
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
故人西辞黄鹤楼,
烟花三月下扬州。
孤帆远影碧空尽,
唯见长江天际流。
黄鹤楼
崔颢
昔人已乘黄鹤去,
此地空余黄鹤楼。
黄鹤一去不复返,
白云千载空悠悠。
资料:
1、(叙事)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我的好朋友孟浩然在繁花似锦的阳春三月由黄鹤楼出发,乘船东行到扬州去。
故人——老朋友。
西辞——辞别了西边的。
2、(写景)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我站在江边,目送有人的小舟愈行愈远,渐渐消失在水天相连的地方,只望见浩浩荡荡的江水流向天际。
孤帆——好友乘坐的那条船。
碧空——碧蓝的天空。
尽——消失。
唯见——只见。
天际——天边。
【教学目标】
1、理解三首古诗,结合注释或查字典、词典,了解诗句意思。
2、多诵读,并能展开想象,体会诗人的感情。
3、了解诗人怎样在写景、叙事中抒发情感。
【教学过程】
一、导入
同学们,还记得李白吗?哪位同学能够起来为大家背一首他的诗呢?
这节课,我们来学习李白写的又一首表现朋友相送的诗《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
二、解题
黄鹤楼最早建于三国时期,有“天下绝景”之称,历代诗人在此留下了不少诗篇。
孟浩然,是唐朝一位很有名的诗人,和李白是好朋友。可指名背诵孟浩然的诗,如《春晓》。
之:往,去。
广陵:地名,现在的江苏省扬州市,汉朝时称“广陵”,隋唐时称扬州,扬州是唐朝最繁华的都市之一。
指导学生用自己的话把题目的意思说出来。
(提示:是谁送谁,从什么地方到什么地方去。)
三、自学古诗、自主探究
1、自由练习朗读古诗。
2、借助课文注释或查字典,自学古诗,记下不懂的问题。
3、小组合作学习。
4、汇报交流自学成果,教师相机引导、点拨:
⑴ 故人西辞黄鹤楼:
“西辞”,如图,由图可见黄鹤楼在西,扬州在东,孟浩然由西向东,依长江顺流而下,告辞时自然要向西拱手。
第一句点明送别地点。
⑵ 烟花三月下扬州:
“烟花三月”,三月,过去人们称之为季春或暮春,正是春深如海的季节,在草长花开的季节,空气湿度增大,远望去好像有一层薄薄的烟雾笼罩着花草树木,烟花指的就是这种景色。
第二句点明送别的时间。
在黄鹤楼这样的千年胜地,又正值繁花似锦的春天,朋友们正应愉快地聚会,可“故人”却要辞别远去了。这两句在叙事之中流露出惜别之情。
⑶ 孤帆远影碧空尽,惟见长江天际流:
在碧波荡漾的江面上,一只帆船逐渐向前移动,直到水天相接的地方帆船不见了,老朋友不见了,只有江水层层涌向天边,李白仍呆立江边。
⑷ 这首诗前两句叙事,后两句写景。诗人借景抒情,表达了对老朋友的依依惜别之情。
5、指导感情朗读,体会老朋友间的依依惜别之情。
6、练习背诵。
四、总结
这首诗描写的是春天里李白送别好友孟浩然时的情景,表达了朋友间依依惜别之情。
五、作业
1、课外阅读李白、孟浩然写的其他诗。
2、为《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完成一幅古诗配画。
一、教学简析:
李白的《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是首脍炙人口的送别诗,表达了诗人送别好友无限依恋的感情,也写出了祖国河山的壮丽美好。前两行叙事,后两行写景,景中却包含着一个诗意的情节:帆影已消逝了,而诗人还在翘首凝望,似乎要把自已的一片情意托付江水,陪伴行舟,将友人送到目的地。诗人巧妙地将情与景自然地交融在一起,余味无穷。根据学生实际、教材特点和大纲要求,我确立了以下教学目标:
1、学会本课3个生字:孟、帆、唯。(智能目标)
2、理解词义句意,培养学生丰富的想象力和语言表达能力。(智能目标)
3、掌握古诗学习方法,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技能目标)
4、能有感情地朗读和背诵全诗。(技能目标)
5、感悟诗歌的内容,想象诗歌所描绘的情景体会朋友之间的深厚情谊,感受诗歌美的意境。(情感目标)。
理解诗意,想像诗中描写的情景是教学重点。在此基础上,引导学生进入意境,体会作者感情,并学会诗人表达感情的方法是教学难点。
二、教法学法:
教法:古诗教学是小学语文教学的难点,如何让学生从凝练简洁的诗句中,驰骋想象,领会诗情,确
实不容易。我在教学设计时以师生互动为主线,以学生的自读自悟为基点,相机引导,引导学生进入诗的意境;通过品析诗句,揣摩体会诗人的思想感情,境中悟情;通过多种诵读方法,培养良好的阅读习惯,培养语感。
学法:教育家陶行知老先生说过:“好的先生,不是教书,乃是教学生学。”根据以上教学方法,学生可采取“读一读,想一想,问一问,说一说”的学习方法,采用个人自学,小组合作、全班讨论交流的形式来完成本课的学习任务。读,即读诗中的重点词句,“书读百遍,其义自见”,朗读始终贯穿于课堂的全过程; “想”,想自己悟到了什么,联想到了什么;“问”,问自己不懂的地方;“说”,说自己的独到见解。学生始终在教师引导下动脑,动手,动口,让学生通过自己的劳动获取知识,积累语言,在反复的多形式的朗读中有所感悟、有所发现、有所创新。
三、教学程序:
设计理念:《语文课程标准》在前言中提出“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
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要实现有效的学习,自主学习是基础。合作探究是有效的方法。教师要引导学生在自主学习中提出问题、多元朗读、个性表达,感悟文本,培养学生良好的语文素养。
一、谈话导入,提示诗题。
谈话导入:古代交通不便,通讯不便,离别容易相会难,以送别表达深厚情谊便成为一种习俗,送别也因此成为诗人笔下常见的题材。我们学过李白的哪首描写送别的诗?(一生背《赠汪伦》),今天,我们再来学习李白的另一首送别诗,教师便揭示诗题。
[设计意图:教师动情的导入,能激发学生感受语言文字的兴趣,引起学生对课文内容的关注。]
二、预习交流,了解学情。
1、指名学生读诗。
2、让学生自主质疑,如:“广陵”在什么地方?“故人”指的是谁?“西辞”是什么意思?“烟花三月”指的是什么样的情景?“下扬州”的“下”、“孤帆”、“唯见”是什么意思?“天际流”是怎么回事?
[设计意图:苏霍姆林斯基说过:在人的心灵深处,都有一种根深蒂固的需要,这就是希望自己是个发现者、研究者、探索者。问号被称为开启知识大门的钥匙,所以课开始便让学生带着问题迫不及待地进入古诗的学习。这样,能使课之始,疑即生。]
三、阅读讨论,体会诗情。
1、带着疑问,再次自学,还可以和同学交流,看看有什么新的收获。
2、学生自学,交流讨论。
3、生交流汇报,师相机指导。如:帮助学生理解“西辞”,可以借助示意图:
黄鹤楼在西,扬州在东,孟浩然由西向东,依长江直流而下
在理解“广陵和扬州”的关系时教师可以直接告诉学生:以前是“广陵”,现在叫“扬州”。在汉朝时候就叫“广陵”,到“隋、唐”时称为“扬州”。在唐朝,扬州已经成为最繁华的都市之一了,孟浩然就要到一个非常繁华的大都市去了。相信学生对“广陵和扬州”有更进一步的了解。
29
在体会诗人的情感时,可引导学生抓住一个“孤”字,悟出李白对孟浩然的关心,并让学生进行角色
转换,假如此时,你就是站在江边的大诗人李白,遥望那一片孤帆,你想对老朋友说些什么吗?
[设计意图:让学生释疑为主线,指导学生在交流、倾听、研讨、争辩中感悟语言文字的魅力,受到情感熏陶。同时,教师相机的点拨引导,把积极的接受学习与学生的自主学习有机的结合起来,避免了学生学习中的“只见树木不见森林”,真正发挥了师生的主体和主导作用。]
四、想象画面,诵读悟情。
1、为古诗配画,图的内容如下:
图1:黄鹤楼会景图,繁花似锦,柳枝翠绿,水天一色
图2:李白伫立在江边黄鹤楼下,江上帆影点点。
图3:宽阔的长江上孤帆一叶
让他们想象画面内容,觉得哪一幅图配这首诗最好?关键是要说明理由。
2、学生小组讨论。
3、学生交流反馈:有的学生可能会选第一幅,认为水天一色,水连着天,天连着水,望去无边无际,李白在黄鹤楼目送朋友远去,有种离别的感觉。有的学生可能会选第三幅,认为第三幅符合滚滚长江向天边流去。有的学生可能会选第二幅,因为浩瀚的长江上肯定不止一条帆船,李白写“孤帆”是他把自己的注意力和感情全部放在了友人乘坐的帆船上,表现了他们真挚的友谊。还有的学生会这样认为这三幅图各有特点。只要把三幅图的特点结合起来就是一首完整的诗。
[设计意图:课程标准指出:语文课程尤其应以激发想象力和创造力为重点。只有学生亲自参与的学习过程,学生才不容易遗忘。自主后再合作的学习过程,既培养了学生合作学习的意识,又能够让学生“八仙过海,各显神通。”不仅能活跃课堂教学,而且能尊重学生学习的自主性,有利于体现学生学习时个性化的特点。]
4、诵读、背诵古诗。
[设计意图:著名语言学家张志公先生说“阅读教学第一是读,第二是读,第三还是读。”建筑是凝固的音乐,那古诗就是跳跃的五线谱。在学生个人读,同桌读,小组读,齐读、表演读等多形式朗读后,我把音乐引进课堂,让学生和着音乐,或读,或背,使学生道德情操得到陶冶,思想境界得到净化,朗读训练也将水到渠成。]
五、拓展阅读,深化感情。
1、生背诵课前收录的送别诗。
2、比较阅读李白的送别送诗。
3、选自己喜欢的读书方式学自己喜欢的古诗。
[设计意图:语文教学光依靠教材是不够的,教师应灵活把握教材,扩展教材,以课堂教学为主体,以语文实践活动为双翼,展开教学活动,使我们的小课堂得到无限的拓展和延伸,架设起课内、课外有机连接的桥梁,构建起语文教学大课堂的课程体系。
30
美国华特有句名言:知识是宝库,实践是钥匙,有了知识不运用,如同农民耕而不播种。学生通过学习,掌握了一定的学习古诗的方法。课堂最后,我让学生背诵课前收录的有关送别的古诗,拓展比较阅读李白的两首送别的诗,使学生的思维进一步开阔。学生选用自己喜欢的读书方式选学自己喜欢的古诗,可个人自学,可小组合作学,可读,可画,可写,学懂多少是多少,强调自我感悟,个性发展。学习后集中交流自己读书的体会和收获。这样,以课堂为载体,以有限拓无限,会给语文教学不断注入生机和活力。]
六、作业超市,选择自由。
1、读一读 阅读李白和孟浩然写的其他诗。
2、画一画 画出自己想象的《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的画面。
3、写一写 把诗歌编成一个小故事。
4、学一学 借助资料自学崔颢写的《黄鹤楼》。
……
学生还可以自己设计作业。
[设计意图:这样自主选择或自行设计作业,既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耳目一新,又能使学生真正享受当学习小主人的自主与快乐,并且能加强各学科之间的横向联系,树立大语文观,学生各取所需,每个人都能得到不同程度的进步,达到殊途同归的目的。]
总之,本课的教学我力图建立一个以学生自读自悟为主的课堂结构,建立起师生平等感悟的课堂,对话与实践的课堂,使学生在自主学习中自我成长、自我完善,在语言的感悟和积累中有所发现,有所创新,有所提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