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身边的文档专家,晒文网欢迎您!
当前位置:首页 > > 综合 > 正文

黄鹤楼送孟浩然广陵【精彩15篇】

2023-10-27 17:17:26综合

黄鹤楼送孟浩然广陵【精彩15篇】

黄鹤楼送孟浩然广陵 篇1

  一、 学习目标

  (一)、读准5个生字,读准读通古诗,理解古诗中的词语。

  (二)、理解诗句,感悟诗情,有感情地朗读朗诵古诗,会默写。

  (三)、培养搜集信息、自主学习、想像思维、语言表达的能力。

  (四)、感受李白对朋友的深情厚谊,培养学生珍惜友情的感情。

  二、 课前准备

  (一)、学生

  1、搜集李白和孟浩然生平的材料

  2、预习古诗,要求:

  (1) 读准读通古诗,听写诗中的生字

  (2) 运用多种方法理解古诗中的词语

  (3) 提出不懂的词语或者疑问作标记

  (二)、教师:制作多媒体课件

  三、教学流程

  (一)、提问导入

  同学们,老师要求你们去搜集有关李白和孟浩然生平的材料,你们搜集到了什么信息呢?交流后揭题:今天,我们就来学习关于他们俩的一首古诗――《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

  (二)、教学古诗

  1、 课件出示古诗,读准读通,整体感知古诗。

  (1) 课件范读古诗后,学生自由放声模仿读,读准读通

  (2) 运用多种形式朗读古诗。(要求字正腔圆有板有眼)

  (3) 读了古诗,同学们有什么感受吗?

  2、 交流古诗的预习情况,随机指导朗读古诗的第二句。

  (1) 提问:你理解了哪些词语?(理解"之"、"故人"、"尽"、"唯见"等词语)

  (2) 想像"烟花三月"的美景,播放课件中烟花三月图。提问:如果李白想了扬州的如此美景,会说什么?(学生美美地读读"烟花三月")

  (3) 提问:你还有什么词语不懂或者有什么问题吗?(借助课件的"地理位置图"理解"西"、"下"的特别含义)

  (4) 随机指导学生朗读古诗的第二句。(重点读好"烟花三月"和"下")                                                                                                                                                                                                                                      

  3、 理解古诗题目和第一、二句,把一件事说清楚。

  (1) 提问:古诗的题目写了一件什么事?(古诗的题目写了李白在黄鹤楼送孟浩然到广陵去的事)(板书:叙事)

  (2) 古诗的第一、二句写谁在什么时候什么地方干什么?(词序变换练习说话)(板书:――古楼送别)

  (3) 运用多种形式朗读第一、二句诗句

  4、 理解古诗的第三、四句,升华诗情,指导有感情地朗读朗诵。

  (1) 播放课件"动画配乐朗诵"后,提问:李白久久地站在江边,看到了什么情景?(板书:写景)(一只孤单单的小船渐渐远去,消失在蔚蓝色的天空之中,只见那滔滔不绝的长江水向天边奔流。(板书:――孤帆江水)

  (2) 创设情境,播放音乐,变换角色,激发情感,语言训练。

  同学们,此时此刻,们就是大诗人李白。

  我久久地站在江边,站着,站着······看着渐渐远去的孟浩然,对老朋友说什么?我望着渐渐消失的一叶孤舟,对小船说什么? 我遥望滔滔奔流的一江春水,对长江水说什么?

  此时此刻,李白抒发了什么感情?(板书:抒情――依依惜别)

  (3) 运用多种形式有感情地朗读第三、四两句

  5、 播放课件"配乐朗诵",配乐感情朗读朗诵整首诗(齐读两次齐诵一次)

  (三)、改写古诗,课堂练笔

  同学们,如此深情的诗篇如果改写成短文,那该是一篇多么精彩的文章啊!

  1、 课件出示改写要求

  (1) 借助注释和工具书改写古诗

  (2) 在古诗原意的基础上自由发挥想像

  (3) 叙事、写景、抒情的文字融合在一起

  2、 上台交流,同学之间互相评改

  四、 布置作业:

  播放课件的结束部分,布置作业:"同学们,世间离别情万种,多有诗人诉心声。请你们课后搜集一些离别诗同学之间互相传诵。还有,大家把这首诗默写两次。"

  五、 板书设计

  叙事――古楼送别

  写景――孤帆江水

  抒情――依依惜别

黄鹤楼送孟浩然广陵 篇2

  编辑导引

  古诗《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是人教版实验教材小学语文四年级上册第20课《古诗两首》中的一首古诗。全诗寓离情于写景,用语言为我们描绘了一幅大写意的江畔送别图。教师在教学中力图把握一个“情”字,贯穿一个“读”字,在师生互动的学习过程中理解诗意,领悟诗情,培养语感,提高素养。

  ●教学场景(一)

  读懂诗题把握情。

  师:(课件播放《送别》乐曲)。听!这是一首名为送别的乐曲,边听边看你心中是否会飞溅起几朵情感的浪花,想起几首读过或学过的古诗来。

  生:……又送王孙去,萋萋满别情。

  师:好!白居易的送别名诗。

  生:《赠汪伦》:李白乘舟将欲行,忽闻岸上踏歌声,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

  师:你觉得李白和汪伦的情谊深吗?

  生:深!

  师:从哪儿看出?

  生: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

  师:他们的情谊比千尺的潭水还深,那该怎么表现?

  生:(较为有感情地重读。)

  师:(范读)

  生:(生读得有明显进步。)

  师:这样是不是就有诗的味道啦!还有吗?(生多人举手)

  师:为什么古代那么多送别诗呢?古代呀交通不便,离别容易相见难,以送行表达深情厚谊就成了当时一种习俗!今天我们要学的20课就安排了两首很有名的送别诗。请打开书,先自己读读这两首诗,看看他们有什么相同的地方。

  生读。

  生:老师,这两首诗都是写作者送别好朋友的。

  生:两首诗题目中都有送。

  生:他们送别时都挺舍不得离开的。

  师:一样的送别,两样的情怀。让我们先来学第一首好吗?(生答好)齐读诗题。(师板书课题)。自己再轻声读读课题,看看题目中告诉我们哪些送的内容。

  生:送别的地方是黄鹤楼,要去的目的地是广陵,送的友人是孟浩然。

  师:你真能干!一下子找到了三处!黄鹤楼了解吗?

  生:江南三大名楼之一。

  师:滕王阁,岳阳楼是另外两个。

  生:它在武汉。

  师:而且位于长江边上。

  生:崔颢还为黄鹤楼题过一首诗呢!

  师:嗯!李白还夸过这首诗呢:眼前有景道不得,崔颢题诗在上头。百闻不如一见,欣赏一下。

  (课件播放黄鹤楼片断,学生观赏。)

  师:广陵了解吗?

  生:广陵就是扬州。

  师:是!扬州在汉朝时叫广陵,之后两种叫法都有了!

  生:扬州很美!

  师:素有“天下三分明月夜,二分无赖是扬州”的美誉!黄鹤楼也好,扬州也罢,都在我国第一大河长江流域(师随机板画长江略图,明确地理位置)如果还知道些李白和孟浩然之间的情况就更好了!

  生:李白写过一首《赠孟浩然》。

  生:孟浩然比李白大十一岁。

  师:不仅年龄大,而且名气也大!孟浩然当时已诗名满天下,而李白还只是二十四、五岁的诗坛新秀!下面,谁能连起来把题目的意思说说。

  生:李白在黄鹤楼送别好朋友孟浩然到风景优美的扬州去。

  师:读懂诗题是我们理解古诗的第一步。接下来让我们从具体诗句中来体会李白送别好友时的那种真挚情感。

  ……

  ●教学场景(二)

  赏析词句领悟情。……

  师:刚才有同学问道“烟花三月”的理解,谁来发表一下你的看法。

  生:“烟花三月”就是指春天美景。

  生:三月是我们农历的三月,是公历的四月份,正是鲜花盛开的晚春时节。

  师:四月份的确是春意最浓的时候,咱重庆气候挺好,又在长江边上,这里的春天有什么花?怎么美?说说看。

  生:我们重庆四月有蔷薇。

  生:公园里,马路边鲜花又多又艳。

  ……

  师:那就说“鲜花三月”好了,为什么说“烟花三月”呢?先议一议。

  生:因为花多,像浮动的烟雾。

  师:对!注释中提到的。

  生:李白当时在长江边送孟浩然,江边水气大,映衬着蓝天的水气像“烟”一样。

  师:这就叫发现!这就叫智慧!咱重庆是雾都,还有可能……

  生:“烟”还有可能是雾气缭绕,雾里看花,有种神秘感!

  师:老师相信每个人心中都有一个烟花三月的世界,让我们在音乐声中闭上眼睛去感受。

  (乐起,师生共同想象。)……

  师:谁能说说你刚才仿佛看到的烟花美景,可以是一个词,也可以是一句诗,当然,也可以是自己的话。

  生:五彩缤纷。

  生:万紫千红。

  生:千里莺啼绿映红。

  生:万紫千红总是春。

  师:如此烟花美景只有武汉有吗?(指板书)

  生:扬州也是。

  生:路上也有。

  师:整个长江中下游一带,一路的繁花似锦,沿途的春意浓浓,读出这种美感来,先自己练练……谁来读?

  生:(生读,节奏稍快。)

  师:从你的读中,教师仿佛看到花朵啦,但还不够多!

  生:(生又读,节奏放慢,较有感情。)

  师:这回老师仿佛看到一大片花了,能不能让大家仿佛看到看不尽、看不透的阳春烟景。

  生:(生多人读。)

  ……

  师:“碧空尽”怎么理解?

  生:船消失在天水相接的尽头了。

  师:是不是像现在的大轮船一样,“呜——”很快就消失了?

  生:不是。

  师:从哪儿看出?

  生:远影。

  师:解释一下。

  生:船划起来较慢,说明目送的时间长。

  师:带着这种理解读读这两句。

  生:(生读,感受不深。)

  师:大家看插图,此时李白就站在长江边上,望着帆影远去,船开了好一会儿了,他在望啊!望啊!心中不禁涌起两句——

  生:(生深情地读)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

  师:那船已成一点小影儿了,李白舍不得啊,不想走啊!还有哪里望啊!望啊!心中再次默念——

  生:(生深沉地读)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

  师:那船已消失在了蓝天碧水的尽头,想起昨日种种,他踮起脚来,又在望啊!望啊!他心潮澎湃,高声诵到——

  生:(生激动地读)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

  师:有这种难舍难分感受的仅仅是李白吗?

  生:还有孟浩然。

  师:人分千里外,情在一送中。自己读读,你觉得怎么读能表达自己内心的感受你就怎么读。

  ……

  背后的故事

  ●细微之处见精神

  《古诗两首》第二次试讲完后,省小语会几位专家和学校领导、老师又一次聚集在了五一路小学接待室里。大家都表情严肃,接待室里静得掉下一根针都能听得见。我的心里更是忐忑不安……

  我的指导教师原太原市教研室主任任庆世首先打破了这难熬的沉默:“讲诗歌对于一个语文老师的素质要求很高啊!小李!你比如说解诗题这一块,学生收集了那么多资料,你就任由他们说,说完拉倒,这不行!”

  “是啊!反馈一定要跟上,不但要跟上,而且要亮!你比如说,学生了解到黄鹤楼是江南三大名楼之一,你想过没有,你老师怎样反馈更合适?”西山教育局副局长李志德边思忖边说。

  大家也频频点头称是。

  是啊!我怎么没注意到这个问题呢?哎!说老实话,古诗我没做过大型公开课,只顾顺教案了……我正在沉思,省教研室教研员白建华老师问道:“小李,你知不知道江南三大名楼是哪三个楼?”

  “不知道!”我仿佛现在才真正体会到“书到用时方恨少”的道理。

  接待室的气氛从此活跃了起来,大家因找到了改进我这节课的切入点而议论纷纷。

  “另外两楼应该是滕王阁、岳阳楼!”

  “师生互动要跟上,课堂气氛才会好!”

  “这只是一个点,其它细节更要注意!”

  “还你画的长江的简笔画,就干巴巴的在那儿画,学生看着,不好!”

  “对!边画边聊吗,发源地、全长、流入哪个海洋等等,既能增长学生知识,还能让师生在聊天般的互动中学习,气氛融洽!”

  ……

  大家你一言我一语地交流着,建议着,我也奋笔疾书着,不禁想起了一句耳熟能详的话:细微之处见精神!

  ●范读——怎一个“情”字了得

  众所周知,语文课上,尤其是小学语文课上,老师经常要范读,比较而言,古诗的范读更难,短短四句,如何读出“情”来?为此,我还真下了不少功夫。

  起先试讲时我已对着镜子练过好几遍了,自以为还可以,再加上平时对诗歌就情有独衷,没想到试讲下来,大家还是不满意,说我没读出“情”来!

  怎么办呢?下班后我边想边逛进了书店,无意中看到乔榛、方明等一批名家的一套诗歌朗诵磁带,我像看到了救星,立即收入行囊。以后每天早晨起来或晚上洗漱,我都要听上一段,等我再对着镜子练时,发现的确有了进步,我已不在意哪个字读得重,哪个词要拖长调,而是全身心在读,虽然每次都略有不同,但我是用心在读,直到有一次,读着后两句,不知怎么的,我的思绪飞到了远方的亲人那儿,不知怎么,想起辞世的母亲,读着读着,眼泪扑簌簌掉了下来。我想我找到读出 “情”的感觉了。

  我反复回味李白写这首诗的时间,距我们有一千多年,但,人间最美是真情,此情古今皆相同,对!引导学生读好也这么着,从唤起他们的生活情感积累入手……

  后来的试讲,果然在范读上有了重大突破。熏陶、感染、浸润尽在范读中,不知读者是否觉得有道理,愿与大家商榷!

  ●生成的精彩

  大家知道:凡事预则立。预设是很重要的,阅读教学是一项复杂的活动,需要教师预先做出周密的安排。为了在这次全国大赛中取得理想的成绩,我精心预设了在《古诗两首》一课开头播放《送别》乐曲引学生入境的环节。然而上课时,这第一个环节就卡壳了,一声“听”字过后,音乐没有响起,我有些慌了,怎么办?这可是全国大赛呀!情急之下,我说:“啊!真是好事多磨,本来想请大家欣赏《送别》的乐曲,就是那首——长亭外,古道边……”我边说边哼唱了起来……学生的小眼睛入神地盯着我,台下的老师专注地看着我,我知道,这是我并不优美的歌声、灵机一动的做法打动了大家,起到了引入情境的效果。万事开头难,这一关闯过之后,我镇定多了,如期上完了这节课。

  课后,我依旧忐忑不安,甚至为课中没有如期响起音乐而遗憾。但听到与会老师、专家、教授谈及此细节时,都给予肯定的态度,我放心了,甚至为此而高兴。大家一致认为,这很能反映一个老师的教学机智,是一个无法预设的环节,但是一个动态生成的精彩。正如著名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的:“教育的技巧并不在于能预见到课的所有细节,而在于根据当时的具体情况,巧妙地在学生不知不觉中做出相应的变动。”大家说,要想在日常的教学中很好地做到这一点,非有深厚的文化底蕴、丰富的教学经验可不行。这也是我的一点感受,愿以此小例与大家共勉。

黄鹤楼送孟浩然广陵 篇3

  教学目标:

  1、认识5个生字,会写7个生字。能正确理解“西辞”“烟花三月”“尽”“唯”等词语。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诗歌,背诵诗歌。

  3、体会诗句的意思,想象诗歌描写的意境,感受朋友依依惜别的情谊。

  4、激发阅读古诗的兴趣。

  教学重点: 学习生字,有感情地朗读、背诵古诗。

  教学难点: 理解诗歌的内容,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教学准备:

  生——课前熟读古诗;收集李白的诗歌、生平资料;不理解的词查查字典,试着理解诗歌。

  师——课件

  教学时间: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课前加导入:

  1、(播放音乐)平时大家积累了许多古诗,想和老师对对诗吗?

  2、能记住这么多的古诗,你们真棒。知道我们刚才所对的古诗是谁写的吗?你了解李白吗?(课件李白素描图出现)

  3、(过渡)千年圣地黄鹤楼,如诗如画江南春。当时诗人李白本该和老朋友孟浩然在黄鹤楼上共饮美酒,吟诗作赋,但此时老朋友却要东下扬州,这真是世间离别情万种,多有诗人诉心声。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李白的这首送别诗。(出示课题)

  二、解诗题,知作者

  1、师:同学们,老师写在黑板上的课题少了哪个字呀?(陵)这是我们这节课要掌握的生字之一。现在你们观察下,有什么要给大家提个醒的?(“陵”右上是“土”,下边是折文)观察细致,请大家举起小手和老师一起把课题补充完整。

  2、从题目中,你知道了什么?

  (学生交流自己读题后所得:送的地点、谁送谁、“之”的含义、对黄鹤楼、广陵及人物的了解、李白和孟浩然友谊故事等)

  3、教师随机点拨学习方法:是啊,搜集资料,也是理解古诗的一个方法!题目中的关键词我们都知道了,你能连起来说说题目的意思吗?(生试着说题目意思)

  4、古代交通不方便,朋友分别之后就很难再见,于是呀写诗送别就成了一种风俗,当时的送别诗就和现在的流行歌曲一样多。然而李白和孟浩然在黄鹤楼这一送别却引起了轰动,在文学史上堪称千古一别啊。为什么这么著名呢?这里有三名,在名楼黄鹤楼,送名人孟浩然,到名地广陵。论年龄,孟浩然比李白大十二岁,然而一样的兴趣爱好,一样的才华横溢,使他们互相仰慕,相见恨晚,即使是短暂的离别,也那么依依不舍。

  三、读通读顺,整体感知

  1、就是这么一首千古传诵的名篇,我想大家已经迫不及待地想读了吧,来自己先放声读读,读的时候一定要看清字形,读准字音,读吧。

  2、学习生字(我们先和刚才还未认识的生字朋友打声招呼,谁愿意读?容易读错的再给大家提个醒。个别读——所有生字词语都来了,全班齐读)

  3、请一个同学来读这首诗,老师给你加点伴奏,希望你能读出韵味。其他同学边听边想想你的头脑中会浮现出怎样的情景?

  4、想象得真好!正像大家说的,这首诗描写了孟浩然在黄鹤楼向李白告别和李白站在岸边目送孟浩然远去这两个情景。有谁知道哪几句诗描写了孟浩然在黄鹤楼向李白告别的情景,哪几句诗描写了李白目送孟浩然的情景?

  (学生读诗句,交流:前两句描写了孟浩然告别的情景,后两句描写了李白目送孟浩然的情景)

  四、感悟诗境,品读古诗。

  1.浩浩荡荡的长江水自西向东流,顺流而下就能到达广陵。我们在数学课上已经学过方位,知道平面图上,上北下南左西右东。哪个同学能帮我贴出黄鹤楼和扬州的位置?指名上台贴出“黄鹤楼”·“扬州”·贴对了吗?生:对。评价:真厉害!为什么这么贴?能结合诗句说一说吗?指名说。

  黄鹤楼在西,扬州在东,所以诗人说故人———

  孟浩然从黄鹤楼去扬州要顺流而下,所以诗人说烟花三月-----------

  “故人”是什么意思?(老朋友) 在这指谁?(孟浩然)从哪知道的?(注释)真好,结合注释是弄清古诗意思的好办法。

  师:烟花给你们什么感觉?(漂亮,绽放……)为什么用烟花形容三月呢?还可以说什么样的三月?

  生:百花盛开的三月,争齐斗艳的三月,阳光明媚的三月,鸟语花香的三月……

  师:扬州是东南都会,自古繁华,现在又逢三月,这个季节去扬州,李白仿佛看见了扬州怎样的一番景象?

  生:也是花团锦簇、绣户珠帘,繁荣而又太平……

  师:老师请大家欣赏下这时的江南一带的美景。(播放课件)此时此情此景,好友要去繁华都市,你有什么想说的?(小结:孟浩然要去的地方真是好地方,时间也选择得恰当。李白对友人的这次出游自然十分羡慕。也表达了诗人内心的愉快与向往。)

  师:有一个读书的好方法就是展开想象,请想象刚才说的画面并带自己的感觉读读这两句诗。

  2.孟浩然的船走了。可李白还在黄鹤楼上久久的望啊望啊,他在看什么啊?指名说:船。几只?生:一只。师:诗中哪儿告诉我们?生:孤帆。师:对!孤帆就是?生:孤孤单单的一只船。

  可那是唐朝盛世啊!长江是主要的交通渠道。江上应该有许许多多来往的船只(课件点击:江上千帆)。为什么李白只看见孟浩然的孤帆呢?生:因为李白所有的注意力和感情都在孟浩然身上。师:李白眼中只有——孟浩然,是因为李白的心里只有——孟浩然。看到的自然就只有孟浩然的——孤帆。(点击课件一支孤帆。)

  过尽千帆皆不见,一心只送孟浩然。这是多么深厚的友谊啊!谁来读读,指名读。你的眼里有孤帆了。谁再来读?眼中只有孤帆了,能不能读出心里只有孤帆的感觉?你再试试。很好,范读,再来一遍。齐读。

  3.“孤帆远影碧空尽”,真的都尽了吗?不尽的是什么?

  不尽的是滚滚长江水;不尽的是对孟浩然的无限思念之情。

  4.送上祝福的话。

  送君千里,终有一别。此时此刻,此情此景,李白望着孤帆远去,江水滔滔,会在心里默默地对远去的孟浩然说些什么呢?(江水是永远流不尽的,我们之间的情意是不会断的;今番远去,何时再能相会?愿你一帆风顺,一路平安……)能否用上我们积累过的送别诗来送送孟浩然?(莫愁前路无知已,天下谁能不识君。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

  5、就像老师上课开始时介绍过的,送别诗已经成为当时一种风俗,有许多诗人都在送别他的亲人和朋友时,寄情于诗表达出自己的深情厚义。请看(出示送别诗)古诗的学习还需要平时的积累,希望大家课下能多积累、多背诵送别诗。

  6、孟浩然的孤帆渐渐远去,渐渐消失了。李白还在看什么啊?生:江水。哪句诗告诉我们?生:唯见长江天际流。一起读一读。唯见是什么意思?只看见。对,只能看见江水了了为什么李白还不离开啊?生:舍不得。这又是怎样的情啊?生:依依惜别、难分难舍。是啊,怎样才能读出难分难舍的感情?自己读看看。指名读。

  加上第三句诗,谁来?

  帆尽了可情未尽啊,碧空尽和天际流降下来,延长来读就更有味道了。一二组读。我仿佛看到了那如长江水般永不停息的深情。三四组读。我仿佛看到了那如江水般绵绵不断的厚谊。男同学站起来吧。让我们一起送孟浩然。这是豪壮的相送。女同学你们也来送送他。这是柔情的相送。

  导读:我的眼前是那一双双饱含深情的眼睛,我的眼前是那一个个翘首东望的李白:

  ⑴帆船渐渐远逝了,已成了帆影。李白没有离去,他望啊望啊,心中不禁涌起——

  ⑵帆船渐渐远逝了,已消失在蓝天碧水的尽头,李白还不肯离去,他望啊望啊,心中默念——

  ⑶帆船消失了,只剩下那滚滚东流的长江水想起昨日种种,他踮起脚来,又在望啊望啊!心中再次默念——

  8. 师:是啊!人虽分,情永在,这两句诗写出了诗人目送朋友远去的情景,抒发了朋友之间怎样的感情?(板书:依依惜别)一年后,李白对自己的朋友,对当时送别孟浩然的情景仍旧念念不忘。这深深地情,这浓浓的意化作了这首千古名诗。老师情不自禁想吟诵。师范读。你们也来读一读。生齐读。师生配合读。老师读一、三句,你们读二、四句。

  五、小结

  是啊,相见时难别亦难,从这首千古流传的送别佳诗中,我们感受着古人那浓浓的情意,其实这样的深情谁没有遇到过呢?谁没有这样的亲人朋友呢?一样的深情,别样的故事,下节课我们继续感受诗人王维和朋友依依惜别的深情。

  六、作业

  课下,背诵默写这首诗,可以搜集送别的古诗读一读,背一背;还可以把这首古诗改编成一篇小故事,好吗?下课。

  板书       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

  黄鹤楼图片——扬州城图片

  依依惜别

  教学反思:

  本课时的设计理念:以读促悟,想象古诗所描绘的情景;以语言运用为中心,通过朗读、想象、合作、表达等多种方法培养学生的语感,激发学生的情感。让学生在彰显个性中,边学,边积累,边创造;让学生在自读中真正感悟语言文字的魅力,体验到成功的乐趣,得到情感的陶冶。联系学生的生活实践。巧妙设计引语拓展知识点发展学生的想象空间,激发学生的想象力。培养学生语言表达的能力,想象思维的能力。发掘诗句中关键词,利用图片帮助理解,有利于学生思维的活跃。通过视频的情景朗读,体会古诗的意境。拓展送别诗积累扩大学生阅读量,进一步感受友情、友爱的温馨。

  在操作过程中,在朗读方面效率低,范读还要多揣摩,想象力这一环节因时间关系而不能尽情发挥,有点草草收场的感觉。在表扬学生方面做得比较好,能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但赞扬学生的用词比较格式化,感觉与学生还是有点距离。

黄鹤楼送孟浩然广陵 篇4

  教学目标

  1.有感情的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2.感悟诗歌的内容,想象诗歌所描绘的情景,体会朋友之间的深厚情谊。

  3.激发对祖国诗歌的热爱之情,培养课外主动积累诗歌的良好习惯。

  教学重点

  1.想象诗歌所描绘的情景。

  教学难点

  1.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教学方法

  1.讲读法

  2.启发式教学

  教学资源

  1.多媒体课件

  2.补充资料

  教学时间

  一节课

  教学过程:

  一、导入

  1.中国,是诗的国度,我们学过很多古诗,这些千古绝句让我们动情,令我们落泪,催我们奋起……今天,我们一起学习第二十课,古诗两首。

  2.这两首诗分别是----《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送元二使安西》,预习课文了知道书上为什么把它们编在一起吗?(都体现了作者和友人的依依惜别。)

  3.师小结:把主题相同或相近的文章排在一起,这是我们所使用的语文教材编排单元的原因。

  二、学习古诗《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

  1.这节课就让我们步入历史的隧道,去感受历史上那著名的诗人 -----李白的心路历程吧!

  2.被称为“诗仙”的李白,诗篇内容丰富多样,一些佳句名篇千百年来为人们所传诵,以前我们学过他的一首诗,《赠汪伦》,出示。

  全班齐读:从诗中我们体会到的是诗人怎样的心境?

  诗人李白所在的唐朝,历史上地域辽阔,交通极不便利,亲人朋友一旦分别,再相见,极为困难。

  3.公元730年阳春三月,李白得知孟浩然要去广陵(今江苏扬州),便托人带信,约孟浩然在江夏(今武汉市武昌)相会。这天,他们在江夏的黄鹤楼愉快地重逢,各诉思念之情 。李白望着孟浩然渐行渐远的船只,不禁动情,留下了千古名篇。《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出示诗句(了解了这样的一段背景资料,相信我们再来品读诗句就会有更真切的感受) 指名读古诗,纠正读音。

  4.题目中的“之”是什么意思?(解题)

  广陵是指扬州。古代的别称。

  之:到,去。

  试着连起来解释题目的意思。

  全班齐读古诗。

  5.为什么是“西辞”呢?(点名答)

  孟浩然向东而去,与地处西方的黄鹤楼渐行渐远,是向西辞行的意思。

  诗中还有这样的词语,注意到了吗?

  下:顺流而下(我国地势西高东低)

  烟花:烟雾迷蒙,繁花似锦。

  你能根据这些重点词,想象诗歌所描绘的画面吗?指名答。

  三、品读古诗。

  6.自由读诗,读完之后看看聪明的你能不能把这首诗读成一个词呢?(依依惜别)

  面对离别,李白和孟浩然在黄鹤楼上会说些什么,做些什么呢?

  (1)请同学自读补充资料1。

  在黄鹤楼上,李白举起了酒杯说:“孟夫子,您的人品令人敬仰,您的诗篇誉满天下,我一直把您当作我的兄长和老师。今天您就要顺江东下,前往扬州,不知我们何日才能再见面,就请您满饮此杯吧!”再指名读。

  (2)补充资料2。(“吾爱孟夫子”“ 清诗句句尽堪传”)简单解析诗意。唐朝两位成就最高的诗人,一位“诗仙”李白,一位“诗圣”杜甫,都对孟浩然做了这样高的赞美,由此可见孟浩然的人品和才华确实天下闻名,令人敬仰。带着感情分组诵读。

  (3)让我们把时间再往前推5年,那是,唐玄宗开元十三年(公元725年),李白乘船从四川沿长江东下,一路游览了不少地方。在襄阳(今湖北襄樊),他听说前辈诗人孟浩然隐居在城东南的鹿门山中,特地去拜访他。孟浩然看了李白的诗,大加称赞,两人很快成了挚友。如今又将面临分别,如果这时候你是李白,面对孟浩然这位朋友,兄长,老师,你会说什么?(如有时间可以让同学写下来)

  7.(1)相见时难别亦难,不忍别,终须别。孟浩然还是坐着小船走了,李白这时候在干什么?他看到了什么?出示课件,请汉字同学描述给盲文同学听。

  没有走,站在江边,目送孟浩然离去。

  齐读最后两句。解释“尽:穷尽,消失”“天际:天边”的意思。

  (2).长江之上,过境千帆,为什么李白却说是孤帆呢?为什么又唯见呢?让我们带着这样的疑问再自由读诗。指名答。

  师总结。虽然是过境千帆,可是李白的心中只有孟浩然,唯见孟浩然。 过境千帆皆不见,心中只有孟浩然。

  让我们再次深情的朗诵。

  指名读。

  分组读。

  配乐朗读。

  四:总结

  8.滚滚长江东逝水,不思量,自难忘。名楼,名城,名士,成就了这首千古名诗。

  如果你有机会登上黄鹤楼,你一定会想起两个人,李白和孟浩然。

  你一定会想起一首诗,《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

  你一定会再一次深情的吟诵:全班配乐诵读。

  再次诵读,读出这对好朋友间的深情厚谊。

  (过渡: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李白用他那大气磅礴的诗句送走了孟浩然,送他去游历山水,跟他同一时代的王维,也经历过这样的离别,那么,他会带给我们怎么样的感动呢? 下节课我们继续学习。机动)

  作业:1.抄写并背诵古诗。

  2.写下你想对孟浩然说的话。

  3.搜集其它关于送别的诗歌。

黄鹤楼送孟浩然广陵 篇5

  在朗朗书声中,学生用心灵去拥抱语言,在思维和情感的强烈震颤中领会作者伟大的人格、深邃的思想和美好的情操;在朗朗书声中,学生能感受和再现作品的情思美感,还能体验语言的节奏感、音韵感。

  荀子在《劝学》篇中,把为学之术概括为 “诵读以贯之,思索以通之”。可见,语文阅读教学审美的过程不能没有学生的朗朗书声。《语文课程标准》在阶段目标一“阅读”中提出培养学生“用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的要求,而且要把“正确、流利、有感情”等三个方面要求融为一体,贯穿于义务教育阶段的全过程,由此可见对朗读教学的重视。

  如何做好朗读教学呢?

  第一:学会美读。

  叶圣陶先生说:“叙事叙情的文章最好还要‘美读’。所谓美读就 是把作者的感情在读的时候传达出来。??激昂处还它个激昂,委婉处还它个委婉”。文章要达到“美读”的境界,应侧重引导学生欣赏课文中的语言文字美、自然美和人物形象美,感悟文章的内涵与情味。

  案例:《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中的朗读教学

  唐代大诗人李白写的《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这首诗借景抒情,表达了诗人与老朋友分别时的依依惜别之情。如何让学生体会这种感情并通过朗读表达出来呢?一位教师是这样指导朗读第三、第四句诗的:

  在学生初步理解了诗句的基础上,教师出示了一张挂图,展现在学生眼前的是浩荡的江水和那即将消失在天水相接之处的孤帆。教者的一句话拨动了学子们的心弦:“此刻,你就是站在江边的大诗人李白,你的好朋友孟浩然和你分别了,你们不能在一起谈古论今、吟诗作赋了;不能在一起痛饮美酒、畅叙友情了。你久久地伫立江边,遥望那一叶孤帆,想对老朋友说些什么?”学生们略作思索,便举起了小手。有的说:“孟兄,今日一别,我俩何时再见?愿你早日归来,你我重叙友情!”有的说:“小船啊,你慢慢地行,让我在看——看老朋友的身影!”??见学生们滔滔不绝,渐渐进入诗歌的意境,执教者便说:“真是难分难舍啊!”所以,李白深情地吟诵诗句,以表惜别之情。同学们,哦一一不,诗仙李白,此刻,你就通过吟诵诗句来表达情感吧!”学生们一个个争着朗读,读得投入,读得动情。一位学生读“孤帆远影碧空尽,惟见长江天际流”时,越读越轻,越读越慢,到最后几个字,只留有微弱但还清晰的气息,那种难舍难分的情感表达得淋漓尽致。读罢,教师里沉寂了片刻,突然响起一片热烈的掌声。

  这个案例告诉我们,指导学生朗读,既要引导学生读进去一用自己的思想感情读进去,又要指导学生读出来一把对作者思想感情的感受恰当地表达出来。这才是真正意义上的“美读”。

  第二:做好晨读。作为语文老师的我们不仅要让琅琅读书声回归语文课堂,更重要的是利用好每周两个早上晨读时光,奏出和谐的语文乐章。然纵观晨读语文课堂,其场面实在不容乐观,试看众生相:双手托下巴,两眼迷离者有之;交头接耳,名曰‘讨论’者有之;伏首案上,口中念念有词不知所云者有之;一目十行以看代读者有之??。整个课堂开始尚可“听取‘蛙’声一片”,但为时不长却变成了“两三点雨山前”了,白白浪费美好光。针对此,我通过布置任务激发学生读书动力。人总是有惰性的,没有压力就少有动力,再说有些学生自己也不擅长安排,因此我每天晨读都给学生一定的任务,并明确地写在黑板上,一般如:1、读当天将上的课文2~3遍;2、读头天学的课文记住“读一读,写一写”内列的词语;3、背诵(短小精悍的全背,篇幅长的背精彩部分,如《观舞记》我只要求学生背描写优美舞姿一段);4、时间有余再读一些非课本上的美文等,把预习,复习,拓展融于一体,培养学生自觉学习的习惯。当然,有布置无检查是难持久的。教师可在临近下课的5~10分钟,视具体情况或听写,或背诵,做到有放有收。

  第三:身教言传。首先,教师身教鼓足学生读书劲头。“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行”,身教重于言教,我今年任教七年级语文,像《春》、《在山的那边》等美文通过诵读使自己在课堂上范读有声有色。至于如《论语》、《山市》等文言诗文就带学生读。长此以往,学生诵读兴趣高了,劲头足了,何愁课堂不书声琅琅呢?其次,传授方法扬起学生读书风帆。教师在语文课上要教给学生读书方法,带学生走上朗读的“路”。遵循渐进的原则,从读准字音入手,而后强调节奏,最后读出语气和感情,引导学生结合自身的理解和课堂上教师的范读、带读的情景,在朗读读中参照个人水平,以小组为单位或读出《安塞腰鼓》般的铿锵音韵,或读出《在山的那边》抑扬顿挫,或读出《紫藤萝瀑布》中的离合悲欢等等。

  第四:以趣鼓励。传统方法教古诗词,一直强调背诵,每天读一次,学生知道,诗词是需要记住的,考试必有;诗词默写是苛刻的,差一字得分为零;诗词默写的前提是背诵,背诵的前提是反复的读??也正是这样的读,让学生对最具有审美价值的诗词味同嚼蜡。问题出在读的方法!在古代诗歌是用来吟唱的,尤其是词和曲,有专门的格式和曲谱,合辙押韵抑扬顿挫,堪比今天的流行音乐。所以古代学子读书,一个个摇头晃脑,心领神会,完全沉浸在吟诵所营造的艺术境界中,也正是因为如此,中国古代才产生了灿若群星的诗人。然而,曾几何时,诵读被当作酸秀才的咬文嚼字卖弄斯文的糟粕而请出课堂,分析概括大行其道,诗歌独特的美感也消失殆尽了。当前对诗歌的考查方式也使学生重默写轻审美,一定程度上加重了这个问题。

  古诗词吟唱把语言与旋律结合起来,用音符代替枯燥的文字,赋予诗句以生命,使诗句鲜活起来。学生在唱中学,学中乐,乐中思,思中获。在追求古风古韵、又符合现代人的音乐审美心理的同时,能让学生在愉悦的氛围中感受中国经典古诗词高度的思想性、艺术性。吟唱古诗就是教授古诗词的最好办法。这样不仅提高了古诗词教学的效率和效果,而且增强了学生学习古诗词的兴趣。在歌吟实践中,感受中华经典的魅力,提高记忆力,积累语言,促进语文素养的提高。

  总而言之,诗意的课堂应诵读诗意的语文,让和谐的语文乐章飞扬在和谐的校园上空,那一定是世界上最动听的声音。

黄鹤楼送孟浩然广陵 篇6

教学目标:

  1、认识5个生字,会写7个生字。能正确理解“西辞”“烟花三月”“尽”“唯”等词语。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诗歌,背诵诗歌。

  3、体会诗句的意思,想象诗歌描写的意境,感受朋友依依惜别的情谊。

  4、激发阅读古诗的兴趣。

  教学重点:学习生字,有感情地朗读、背诵古诗。

  教学难点:理解诗歌的内容,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教学准备:

  生——课前熟读古诗;收集李白的诗歌、生平资料;不理解的词查查字典,试着理解诗歌。

  师——课件

  教学时间: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课前加导入:

  1、(播放音乐)平时大家积累了许多古诗,想和老师对对诗吗?

  2、能记住这么多的古诗,你们真棒。知道我们刚才所对的古诗是谁写的吗?你了解李白吗?(课件李白素描图出现)

  3、(过渡)千年圣地黄鹤楼,如诗如画江南春。当时诗人李白本该和老朋友孟浩然在黄鹤楼上共饮美酒,吟诗作赋,但此时老朋友却要东下扬州,这真是世间离别情万种,多有诗人诉心声。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李白的这首送别诗。(出示课题)

二、解诗题,知作者

  1、师:同学们,老师写在黑板上的课题少了哪个字呀?(陵)这是我们这节课要掌握的生字之一。现在你们观察下,有什么要给大家提个醒的?(“陵”右上是“土”,下边是折文)观察细致,请大家举起小手和老师一起把课题补充完整。

  2、从题目中,你知道了什么?

(学生交流自己读题后所得:送的地点、谁送谁、“之”的含义、对黄鹤楼、广陵及人物的了解、李白和孟浩然友谊故事等)

  3、教师随机点拨学习方法:是啊,搜集资料,也是理解古诗的一个方法!题目中的关键词我们都知道了,你能连起来说说题目的意思吗?(生试着说题目意思)

  4、古代交通不方便,朋友分别之后就很难再见,于是呀写诗送别就成了一种风俗,当时的送别诗就和现在的流行歌曲一样多。然而李白和孟浩然在黄鹤楼这一送别却引起了轰动,在文学史上堪称千古一别啊。为什么这么著名呢?这里有三名,在名楼黄鹤楼,送名人孟浩然,到名地广陵。论年龄,孟浩然比李白大十二岁,然而一样的兴趣爱好,一样的才华横溢,使他们互相仰慕,相见恨晚,即使是短暂的离别,也那么依依不舍。

三、读通读顺,整体感知

  1、就是这么一首千古传诵的名篇,我想大家已经迫不及待地想读了吧,来自己先放声读读,读的时候一定要看清字形,读准字音,读吧。

  2、学习生字(我们先和刚才还未认识的生字朋友打声招呼,谁愿意读?容易读错的再给大家提个醒。个别读——所有生字词语都来了,全班齐读)

  3、请一个同学来读这首诗,老师给你加点伴奏,希望你能读出韵味。其他同学边听边想想你的头脑中会浮现出怎样的情景?

  4、想象得真好!正像大家说的,这首诗描写了孟浩然在黄鹤楼向李白告别和李白站在岸边目送孟浩然远去这两个情景。有谁知道哪几句诗描写了孟浩然在黄鹤楼向李白告别的情景,哪几句诗描写了李白目送孟浩然的情景?

黄鹤楼送孟浩然广陵 篇7

  阳春三月,繁花盛开,万紫千红,这样一个美丽动人的黄鹤楼里坐着两位正在对酒畅饮,促促而谈诗人,坐在东面的是诗人孟浩然,他虽然仕途不得意,但早已诗名满天下了,坐在孟浩然对面的是诗人李白,李白比孟浩然小十几岁,他刚离开四川不久,还未进入仕途,潇潇洒洒,自由自在。李白久闻孟浩然的大名,此次在湖北得以相见,特别高兴。而孟浩然见到,诗才入仙,谈吐非凡的李白,也是相见恨晚,几天来二人游遍了湖北的名胜。谈诗情,谈人生,十分投机,正是酒逢知己千杯少。孟浩然就要离开此地沿长江东下去扬州了,李白特意在这依山傍水的黄鹤楼为他仰慕的孟夫子践行。

  船就要起航了,两人恋恋不舍,李白一直把朋友送上了船,船终于扬帆而去,李白还站在江边,痴痴目送那远去的风帆。李白的目光望着那孤独的白帆,这时一首极为精彩的杰作在李白的脑海里诞生了;

  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孤帆远影碧空尽,惟见长江天际流。

黄鹤楼送孟浩然广陵 篇8

  教学目标

  1认识本课生字,会写课后的字,做到书写规范、端正、整洁。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3体会诗句的意思,想象诗歌描写的意境,感受朋友依依惜别的情谊。

  4激发阅读古诗的兴趣。

  教学重点

  学习生字,有感情地朗读、背诵古诗。

  教学难点

  理解诗歌的内容,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教学准备

  生:课前熟读古诗;收集李白的诗歌、生平资料;不理解的词查,试着理解诗歌。

  师:生字、词卡片;声像资料。

  教学时间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课前交流,质疑导入

  1你听说过李白吗?他是个什么人?你学过他的什么诗?

  2你愿意再学一首李白的诗吗?

  出示课文题目《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齐读课文题目。

  3解释课文题目,生试着说一说题目的意思,师相机点拨。

  4看了课文题目,你想了解些什么呢?

  黄鹤楼在哪儿?孟浩然是谁?怎么送的呢?谁送谁呢?

  二、初读课文,略知大意

  1师配着悠扬的古筝音乐,声情并茂地朗读诗歌。

  2你也希望像老师一样读读这首诗吗?注意把字音读准确。

  3出示生字卡片,学生抢读。

  师:你觉得哪个字最难读?给大家提个醒。重点指导:孟、陵的读音。

  4抽读,全体同学当小老师评价,适时鼓励。

  5把生字娃娃放回文中,让学生选择自己喜欢的方式读课文。要求把诗句读通顺。

  6小组比赛读。要整齐、声音洪亮,读出感情。生互评。

  7反复朗读古诗,结合课文插图,大胆形成自己的理解。

  8小组边读边议古诗,试着解决开始提出的问题,并提出新的问题。

  三、深入探究,精读感悟

  1小组交流刚才的学习情况,准备在全班交流。(老师此时巡回指导、收集整理学生在小组中提出来的问题,拟定接下来的导学重点。)

  2全班交流,了解诗意。

(1)结合课文题目理解故人指谁。简介孟浩然其人,并阐明他和李白是忘年交,黄鹤楼点明了送行的地点,烟花三月点明了时间。

(2)反复朗读前两句。结合书上的插图,理解诗句的意思:

  在黄鹤楼(李白)送别老朋友(孟浩然)。在繁花似锦,春光烂漫的三月里,朋友坐船顺流而下到扬州去。

(3)把后两句作为想象意境、体会感情的重点,引导学生抓住孤帆、唯见展开合理的想象。

(好朋友的船越走越远,渐渐消失在蓝天的尽头,只有那滔滔的长江水,滚滚地向天边流去。)

  3有感情地朗读,体会意境。

(1)指导朗读,读出节奏。

  故人/西辞/黄鹤楼,

  烟花/三月/下扬州。

(2)生练习朗读,并加上动作。

(3)表演读。(一人扮演李白,一人扮孟浩然,表演黄鹤楼送别的情景,另一名学生配音。)

(4)闭上眼睛,低吟古诗,边读边想象诗中的景象。

  四、指导背诵,加深感悟

  1听录音范读,体会古诗的情绪节奏。

  2分小组读,分别选出一名同学在全班赛读,在朗读中表达自己的感受。

  3练习背诵。

  4拓展练习,学习课后古诗《黄鹤楼》。

  黄鹤楼风景优美,自古就被许多文人墨客所喜欢。他们常在这里观赏胜景,写诗交友,所以留下了不少诗文。下面我们一起再来读读另外一首很美的诗。

  展示崔颢的《黄鹤楼》。

  5生读,简略理解诗意。试背。

  五、识记生字,指导书写

  1教师小结:今天我们不但学会了一首古诗,还结交了几个生字朋友,愿意把它们记住吗?

  2分析形体,分类识记。本课生字左右结构的最多,找出来比一比。浩、唯、陵是左窄右宽的字;帆、故、鹤左右相当;影是左宽右窄的字。

  3把这些字美美地写在田字格里。

  4展示评价写得美的字。

  六、教师总结

  附:板书设计

  23

  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

  故人辞〖

  黄鹤楼

  孤帆尽〖

  长江流

  朋友情谊

黄鹤楼送孟浩然广陵 篇9

《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是李白所写的一首七言绝句,短短的28个字表达了一种对友人的依依之情,同时又有一种开阔大气的意境。

  这节课的目的,既想教给学生一种学习古诗的方法,又希望学生能发散思维,大胆想象。在教学设置上先让学生逐步理解字、词、句,再整体把握这首诗的内容,理解作者的思想感情,进行感情朗读。最后把静态的画面更具体化,让李白对友人说话,活跃课堂,开阔想象。

  在操作过程中,对各个环节的时间安排不够好,在解释字、词、句上占用的时间过多,有点拖沓,导致在朗读方面的用的时间较少,想象力这一环节因时间关系而不能尽情发挥,有点草草收场的感觉。在表扬学生方面做得比较好,能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但赞扬学生的用词比较格式化,感觉与学生还是有点距离。

  在准备的过程中我学到很多新的教学技巧,但同时有产生一种困惑:传统的教学重基础缺创造,新课程重创造而底蕴不足,精于思维而表达却跟不上。究竟这两种教学方式是否只取一瓢,还是在原有的基础上进行改良?

黄鹤楼送孟浩然广陵 篇10

  “文包诗”把学生学习古诗的难度降下来,也能让学生乐于学习古诗,因为是在叙述一定的故事,而就因这孩子喜欢的故事,就可以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学生有心去学,那就变得简单了。课文用优美的语句,真挚的情感,精彩的对话向我们展示了李白送孟浩然的情景,文中文很美,图也很有意境,真是图文并茂,抓住这个特点,让学生感受中国传统文化的魅力,这是很好的教材。

  那如何处理这“文”和“诗”,孰重孰轻?这需要教师的引领。在上课伊始,导入非常重要,因为“良好的开头是成功的一半。”如何让学生很快走进课堂,走进文本,并能对文本产生兴趣,这在课堂的导入上要下一番功夫。用比赛激趣,我国有很多诗人,你知道谁?学生可能会谈到李白,那你会背有关他的古诗吗?看谁背得多?那今天我们又要来学一首李白的诗,自己来读读课题,你知道什么意思吗?文中就有答案,就请学生翻开书大声的读读课文,看自己弄否弄明白这题目?学生很高兴的读课文,这样的激趣应该是有效的。

  明白课题之后,看看这课的生字,本人认为在小学阶段,扎扎实实学习识字写字是非常有必要的,为学生以后的语文学习打下基础。当然,在高年级的课堂教学中可以换种教学方式,但识字写字教学是一定要有的。可以让在课前预习,在课堂中抓住重点字词,让学生来理解新字新词,比如你在什么时候就会这些字的说说看,对了,“生活处处都有语文”,只要细心观察,就一定会有收获的。

  看看这些生词,你发现了什么?能连起来说段话吗?课文生字学完了,我们来读课文,谁愿意齐读课文的,那就站起来一起来读,不愿意也没关系,如果你想读了,需要等大家读完这段之后,你才能来读。如果你读累了,就可以坐下来休息,等想读课文了在继续。那下面的文本,我想当齐泯王了,一个一个来读,谁愿意的。“书读百遍其义自见”,书就要多读几遍。这么美的文章更要多读。说说你都读到了什么?说说看,那你知道本文主要写了什么?你能根据课题来概括课文的主要内容吗?学生描红练字。

  在精读课文时,让学生默写生字,这是很有必要的,扎扎实实的学语文。通过上节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吗?这是让学生对上节课内容的`回顾,也为下面教学打下基础。在体会古诗的含义时。我先从古诗入手,让学生读读古诗。把诗句中不懂的地方标出来边读边想,在带到全文中去思考,静心默读,这样一定有收获。让学生交流一下,自己是如何让把原来不懂的内容读懂的。(结合课文内容,利用工具书、、、)这些都是理解课文很好的方法。诗句的前两句是写饯行话别的情景,它与课文的哪几节相对应?后两句呢?小组交流,可以任意选择一至三节或四五节为学习内容,并在小组中头论讨论1.你对文中内容印象最深刻?2.你还想提出什么问题供大家思考?全班交流,重点引导学生读好李白与孟浩然的对话,体会他们的依依惜别之情。人是有请,景也有情,课文中描写了哪些景色?从中你感受到什么?这叫“触景生情”借景抒情。因为心情不一样,景色也在自己的心中就有不一样的,你在以前有这样的感受吗?试着写一写。李白这是因情而动,因为离别的不舍和伤感,按耐不住内心的情感,于是写下来这千古名诗。情动而辞发。很多文中都是内心所感所想,那就让我们再一次来读读这课文,这古诗,感受那真挚的情感。

  最后齐读古诗,能背下来吗?我们来朗诵比赛,看看谁朗诵的有感情。课堂伊始从比赛中来,这又在比赛中去,这去来的中间,是学生情感的放飞,思维的古今的碰撞和交流、、、

黄鹤楼送孟浩然广陵 篇11

  今天我借班上课,上了《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这首古诗。感觉有很多的不足。

  本来在备课的时候,我了解这首古诗和以往的送别诗不同,它没有送别的伤感和凄苦,诗歌的意境是轻松愉快的,这样的诗境也应该和李白的性格和他当时的处境有关。当然对于人物的分析对四年级的学生来说,是太高了,也是没有必要的。所以我把品读的重点放在感受诗歌意境,了解诗歌的`情感上。为了让学生明白他们是在轻松愉快中分别,我创设情境,引导他们感受扬州之美,知道孟浩然要去扬州,心情必然是愉快的,带着这愉快的心情来读诗句,感受人物心情;再让学生换位思考,这样美的扬州大家都想去,那诗人也一定很想去,体会诗人对扬州的向往,对朋友的祝福和羡慕之情。教学是这样的构想,但实际上却没有收到这样的教学效果。这部分的教学处理也都按我的计划完成,但学生似乎游离诗歌以外,没有把这些和诗的内容联系起来,使这些学习没有很好的为教学服务。因此,教学没能达到预期的效果。在回顾教学过程的同时,我也在反思自己的教学设计,觉得最主要的一个问题是由于好几年没有带中年级的课,对学生的水平把握不住,所以在设计问题的时候有些拔高,使学生学习起来也感觉有难度。但学生的问题是思考不够,总认为送别就是伤感的,没有用心去品味文字,这是读书不动脑的结果。

  本课在人教课标版教材中是四年级上册的内容,《古诗二首》选编了两首古诗,第二首就是《送元二使安西》,这首诗在北师大版的教材中是六年级下册的内容,同是一首诗跨越了两个年级,四年级和六年级的认知水平肯定有很多的差别,所以对于中年级的古诗教学应该怎样上,我也要认真的思考和把握,以后不能再出现类似的问题。

黄鹤楼送孟浩然广陵 篇12

  这是一首七言绝句,短短28个字表达了朋友间依依惜别的深情。通过组内交流课执教这一课,我的收获还是不少的,有喜有忧:

  在教学中注重体会一:烟花三月下扬州——三月的扬州烟雾迷蒙、繁花似锦。在这春光明媚的阳春三月,是大家相聚的大好时光,可好友即将远行,分别时的恋恋不舍使人感到忧伤。阳春三月的美景与故人离别时的忧伤形成了强烈的对比,为后面学生的想象做好铺垫。在交流过程中,我有意识地引导学生抓住“烟花三月”的传神,来引发学生对春天美景的遐想,联想长江两岸的一片春意,“形真”而“意远”。借着一喜一忧让学生说说、演演临行前,李白的心情如何?又会对孟浩然说些什么?让学生通过感受、理解,再用言语、行动表达内心情感,融理解、感受、运用于一体。这是反思一。

  老朋友乘船渐渐地远去,“我”望不见老朋友了,只能望见滔滔江水向天边奔流。作者心中“流”的仅是长江水吗?这又是一个研读点。在教学中,我巧设疑问下“金钩”,通过情景描述,诵读激情,启发诱导,学生感悟充满了灵性、洋溢着人情,教学也由此走向成功。

  师:滚滚东流的仅仅是长江水吗?

  生:流的不仅是水,还有李白心中的那份情,一份依依惜别之情。

  生:是呀,流的还有李白对孟浩然的思念之情。

  生:还有李白的祝福之情。祝老朋友此去能一帆风顺,万事如意。

  师:这一份份情谊,都像这滚滚长江水一样,流向广陵,流到孟浩然的心上……

  一个“流”字,流露了真情,流出了真心。此时此刻,难道我们还能说作者心中流淌的仅是长江水吗?通过这样设问、点拔、交流,学生深深感悟到的是作者对老朋友孟浩然的依依惜别之情。这是反思之二。

  据史料记载,李白与孟浩然的关系非同寻常,相似的经历和遭遇,致使两人成为生死之交。他们一生中虽然相聚次数不多,但每次相聚后的离别是那么的依依不舍,《送孟浩然之广陵》也不例外。春光明媚的三月,老朋友在黄鹤楼与“我”告别,坐船顺长江水东流而下,越去越远。长江上果真只有“孤帆”吗?其实,阳春三月,长江上千帆竞发,不会只有一条船。可作者为什么把孟浩然的船称为“孤帆”?这是因为在作者看来,故人是只身而去,我不能陪伴,他是多么的孤单。这个“孤”不是客观情景,而是作者的主观感受,正是这个“孤”显出两人情谊之深。所以,“为什么把孟浩然的船称为孤帆?”是教学的研读点之一,是引导学生挖掘、体验诗句丰富的人文内涵,促成学生思维向纵深发展的一个关节点。可当时我没有发现、把握这一教学契机,引发学生深入感悟。致使教学索然无味,人文熏陶和感染不能潜移默化。这是反思之三。

  语文教育首先是人文教育,人文思想渗透在字里行间,对学生进行人文熏陶,他们的自悟是根本,但教师引导是关键。以上教学片段不正是有力的说明?教师巧妙的启发、引导,融情感于诗句之中、读者心中。所以教师须研读教材,挖掘教材中的人文因素,使自已拥有足够的人文意识和人文积淀,在语文知识教学、能力训练中有意识地贯彻人文精神,潜移默化,春风化雨,人文之光自可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

黄鹤楼送孟浩然广陵 篇13

  春暖花开,繁花似锦,原本是诗人李白与孟浩然一起携手去游赏大好河山的日子,可如今却化为了依依不舍的倾诉。

  李白与孟浩然都端坐在黄鹤楼前,李白对孟浩然说:“孟兄啊,此去扬州不知要何晚才复能欢聚一场,我们要好好珍惜如今当下的友谊,我特从镇上买来了一支狼毫的毛笔,以此相赠,做为信物,望兄长不要忘了我这个小弟呀!”说着李白早已热泪盈眶,从长袖中掏出了一只做工精致的毛笔,递给了他的老朋友——孟浩然。

  孟浩然的两行热泪也在眼眶里打转。摸着李白的手,答道:“我怎会忘记你这位交情深厚的小弟呢!扬州是个繁华的`城市,我遇见不了多大困难,请贤弟放心,望贤弟也要多多保重。我买来了珍贵的宣纸,望弟收下。”说着便作了个揖,将宣纸递上。

  两人正依依惜别,耳畔响起了船夫粗犷的催喊声。李白说:“兄长,为时不早了,赶紧上船,莫要耽误了行程。”孟浩然上了船,船愈开愈远,最后消失在了水天一线的天边。

  李白与孟浩然的心里早已翻江倒海,牵肠挂肚彼此,李白望着那滔滔江水和一望无际的蓝天,想:我与孟兄的友谊必定要像江水般天长地久!说着便写出了: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李白吟诵着,心中充满了离别的痛楚与依依不舍。

黄鹤楼送孟浩然广陵 篇14

  一片片野草丛中的野花,成了草丛的点缀,江边的柳树抽出绿色的新芽,江面上波光粼粼,一阵微风拂过,使得江面上泛起层层涟漪。

  我们携手走在林间小道上,一路上到处都是一片生机盎然的`景象,可这美景我们却无心欣赏,因那与我亲如兄弟的孟兄今日要乘船下扬州去了。

  “仁兄近日要下扬州,贤弟我实在是不舍啊!想起从前,春日我们饮酒取乐,夏日吟诗作画,如今要走,我怎肯放手让你去啊!”我语气透着一丝伤心和失望。

  “贤弟,愚兄也不舍呀!这次去扬州不知道什么时候回来,你一定要等我呀!”孟浩然抬起了头,眼里流淌着的也是那无以言说的悲。

  “我知道你喜欢梅花顽强不屈的精神,贤弟这有300颗梅花种子,你拿去吧!”我拿出一个袋子递给了浩然兄弟。

  “贤弟,我这也有一个人参,是前年皇上赠与我的,你拿去吧!”

  没想到他也拿出一个人参,我们竟然也仍然免不了是个俗人呀,我们两看着竟然哈哈大笑起来。

  江边的船已经早早地停在那里了,在船家再三催促下,我们才依依不舍地分别。那只小船渐渐远去,越来越模糊,我却迟迟不肯走,直到小船消失在水天相接之处。我不禁念道:“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

黄鹤楼送孟浩然广陵 篇15

  龟蛇二山俯瞰着碧波荡漾、源远流长的长江,文人骚客留连往返的黄鹤楼,依然富丽堂皇、古色古香,但在那雕梁画栋之上,龙飞凤舞之中,也似乎隐隐含有离别的愁思。今天,这阳春三月,柳如烟,花似锦的繁荣景象是那样得美好,可是,朋友,你就要离我而去,孤独地漂向那遥远的扬州。在那繁花似锦的扬州,你是否还记得我这个朝夕相处的朋友,记得这烟波浩淼的江水?你是否还会记得这江边的古楼,记得我们举杯邀明月、把酒问青天时的情景?

  眺望飘然远去的孤舟,此时我的心情是那样的惆怅。一望无垠的江面上,那与故人一同远去的白帆,显得孤孤单单。这三月的春风、碧蓝的天空,把我带到无边的遐想之中,把朋友吹向遥远的天际,消失在这万里晴空。只留下缓缓东流的.长江水,只留下依然如故的黄鹤楼,只留下我们彼此的牵挂与思念。

  啊!朋友,此时的我即使有千言万语,也道不尽我对你的思念,一时诗兴又起,便写下了这首诗歌——《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孤凡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

  朋友,希望我们来日再相会,明日再重逢。只要长江水不绝,我们彼此之间的情谊永不断!希望能帮你解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