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年级语文《最后一课》教学设计(精品11篇)
教学目标:
1.通过阅读课文,理解小说深刻的思想内涵,使学生受到爱国主义思想的感染。
2.通过感悟课文中关键语句的含义,领会小说巧妙的艺术手法。
教学重、难点:
1.重点:理解小说深刻的.思想内涵。
2.难点:感悟课文中关键语句的含义。
教学方法:
运用“三段式阅读法”进行教学,以学生阅读、交流为主,分“自读、共读、用读”三步,在边读边议、质疑答疑的过程中,感悟课文中关键语句的含义,理解小说深刻的思想内涵,领会小说巧妙的艺术手法。
教具准备:多媒体
教学时间: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师:同学们,请想一想,在“最后”一词后面补充一个词语,你能想到什么,能想到多少,说说看。
生1:最后一片树叶。
生2:最后的晚餐
生3:最后的相遇。
生4:最后的时间。
生5:最后的微笑。
生6:最后的眼泪。
生7:最后的冲刺。
生8:最后一次演讲……
师:同学们说得非常好。老师还想问大家,你们说的“最后……”中的“最后”,它的含义是什么呢?
生1:最难忘。生2:最珍贵。
生3:有点惋惜。生4:有些遗憾。
生5:有些悲伤。生6:印象最深……
师:太好了!同学们知道的词语还真不少呢。接下来,让我们一起穿越时空隧道,回到十九世纪七十年代,到法国阿尔萨斯省的一所小学校,去聆听最难忘的一堂法语课吧。
二、探究阅读:(用三段式阅读法读评课文)
1.自读:(要求:拿起笔来,默读课文,整体感知全文,把感受深的语句或有疑问的地方划出来)
[多媒体显示课文中容易读错的字]
思量(liáng)踱(du)步郝叟(s)
字帖(ti)强(qing)迫祈(q)祷
2.共读:(说明:自读之后,请学生静静地思考1-2分钟,再开始共读,分两步走)
(1)小组交流:在自读课文的基础上,按四人小组交流读后感受,互相质疑答疑。(教师不可做旁观者,要参与到学生中,哪里需要就成为该小组的成员)
师:同学们,经过你们自己静静的默读以及小组内的讨论交流,我想,一定有不少同学迫不及待地想把自己读完课文后的珍贵感受说给老师和更多的同学听,或许还有一些没有解开的疑问困扰着你,那么,每组选代表发言或是毛遂自荐都可以。
生1:我们小组觉得这篇课文讲述了一个感人的故事。
师:说说看,是怎样的感人故事?
生1:普法战争期间,已经被普鲁士兵占领的法国阿尔萨斯省的一个小镇,接到不准再教法语的通知后,当地的人们怀着沉痛和悲愤的心情,聚集在一所小学校上最后一堂法语课的故事。
【教学目标】
1、根据小说的三要素:人物、故事情节、环境,来初步掌握小说的内容;
2、通过分析典型细节,分析人物形象;
3、培养学生热爱母语、热爱祖国的感情。
【教学重点】
通过分析典型细节,分析人物形象。
【课时安排】
两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介绍故事背景,导入新课
1870年7月19日一1871年5月10日,法国同普鲁士王国之间发生了一场重大战争──普法战争。普法战争以法国的惨败告终,战后,法国东部的阿尔萨斯和洛林两省被割让给普鲁士。
《最后一课》就是以这一历史事件为背景,表现阿尔萨斯省人民沦为异族奴隶的痛苦。面对侵略,法兰西人民奋起反抗。
二、整体感知
1、简介小说:
小说,是以塑造人物形象为中心,通过完整的故事情节和具体的环境描写来反映社会生活的一种文学样式。
2、介绍小说的三要素:
人物、环境、故事情节。
故事情节是故事发生、发展、结束的过程。一般分为:开端、发展、高潮、结局。
引导学生找出记叙文六要素和小说三要素之间的关系,便于学生理解。
3、学生结合文章特殊的历史背景,有感情的大声朗读课文;
4、学生概述本文的主要内容;
三、再读、分析课文
1、学生三读课文,根据有关小说的知识,找出本文中的人物(主人公),理清文章的故事情节:
明确:主人公:小弗郎士 韩麦尔先生
情节:上学路上→ 上最后一课的过程→ 下课
↓
上课前、上课中
四、四读课文,围绕“变”字研究人物形象
1、分析文章主要人物形象之一:小弗郎士
学生细读课文,找出课文中描写小弗郎士动作、心理的句子,然后分析小弗郎士上课前后心情、态度发生了哪些根本的变化?“变化”的.原因是什么?
2、学生自由发言,并自行归纳总结。
3、学生总结小弗朗士是个怎样的孩子。
五、小结
六、布置作业
朗读课文,思考小弗郎士在小说中起到了什么作用?
第二课时
一、读课文,依照分析小弗郎士的方法分析韩麦尔先生身上所发生的变化
1、学生小组推荐代表交流,并自行归纳。
2、学生再读课文,想象揣摩:
“我每次抬起头来,总看见韩麦尔先生坐在椅子里,一动也不动,瞪着眼看周围的东西,好像要把这个小教室里的东西都装在眼睛里带走似的。”
(猜想一下,韩麦尔先生此刻在想什么?)
忽然教堂的钟敲了十二下。祈祷的钟声也响了。窗外又传来普鲁士兵的号声──他们已经收操了。韩麦尔先生站起来,脸色惨白,我觉得他从来没有这么高大。
“我的朋友们啊,”他说,“我──我──”
但是他哽住了,他说不下去了。
他转身朝着黑板,拿起一支粉笔,使出全身的力量,写了两个大字:
“法兰西万岁!”
(请你用一两个词语形容韩麦尔先生此时的心情)
3、学生概括韩麦尔先生是个怎样的人:
(学生小组讨论交流,然后全班交流)
4、学生再读课文,找一下看看文中所写的环境和其他人物,是否也发生了变化?如果有变化,表现在哪些方面?
(教师指名回答)
5、教师进行总结归纳。
二、拓展阅读
阅读《同步》P35。
1、运用本课所学的阅读方法完成小说《蜡烛》的练习题。
2、根据自己的理解体会写一篇读后感。
【教学目标】
1、根据小说的三要素:人物、故事情节、环境,来初步掌握小说的内容;
2、通过分析典型细节,分析人物形象;
3、培养学生热爱母语、热爱祖国的感情。
【教学重点】
通过分析典型细节,分析人物形象。
【课时安排】
两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介绍故事背景,导入新课
1870年7月19日一1871年5月10日,法国同普鲁士王国之间发生了一场重大战争——普法战争。普法战争以法国的惨败告终,战后,法国东部的阿尔萨斯和洛林两省被割让给普鲁士。
《最后一课》就是以这一历史事件为背景,表现阿尔萨斯省人民沦为异族奴隶的痛苦。面对侵略,法兰西人民奋起反抗。
二、整体感知
1、简介小说:
小说,是以塑造人物形象为中心,通过完整的故事情节和具体的环境描写来反映社会生活的一种文学样式。
2、介绍小说的三要素:
人物、环境、故事情节。
故事情节是故事发生、发展、结束的过程。一般分为:开端、发展、高潮、结局。
引导学生找出记叙文六要素和小说三要素之间的关系,便于学生理解。
3、学生结合文章特殊的历史背景,有感情的大声朗读课文;
4、学生概述本文的主要内容;
三、再读、分析课文
1、学生三读课文,根据有关小说的知识,找出本文中的人物(主人公),理清文章的故事情节:
明确:主人公:小弗郎士 韩麦尔先生
情节:上学路上→ 上最后一课的过程→ 下课
↓
上课前、上课中
四、四读课文,围绕“变”字研究人物形象
1、分析文章主要人物形象之一:小弗郎士
学生细读课文,找出课文中描写小弗郎士动作、心理的句子,然后分析小弗郎士上课前后心情、态度发生了哪些根本的变化?“变化”的原因是什么?
2、学生自由发言,并自行归纳总结。
3、学生总结小弗朗士是个怎样的孩子。
五、小结
六、布置作业
朗读课文,思考小弗郎士在小说中起到了什么作用?
第二课时
一、读课文,依照分析小弗郎士的方法分析韩麦尔先生身上所发生的变化
1、学生小组推荐代表交流,并自行归纳。
2、学生再读课文,想象揣摩:
“我每次抬起头来,总看见韩麦尔先生坐在椅子里,一动也不动,瞪着眼看周围的东西,好像要把这个小教室里的东西都装在眼睛里带走似的。”
(猜想一下,韩麦尔先生此刻在想什么?)
忽然教堂的钟敲了十二下。祈祷的钟声也响了。窗外又传来普鲁士兵的号声——他们已经收操了。韩麦尔先生站起来,脸色惨白,我觉得他从来没有这么高大。
“我的朋友们啊,”他说,“我——我——”
但是他哽住了,他说不下去了。
他转身朝着黑板,拿起一支粉笔,使出全身的力量,写了两个大字:
“法兰西万岁!”
(请你用一两个词语形容韩麦尔先生此时的心情)
3、学生概括韩麦尔先生是个怎样的人:
(学生小组讨论交流,然后全班交流)
4、学生再读课文,找一下看看文中所写的环境和其他人物,是否也发生了变化?如果有变化,表现在哪些方面?
(教师指名回答)
5、教师进行总结归纳。
二、拓展阅读
阅读《同步》P35。
1、运用本课所学的阅读方法完成小说《蜡烛》的练习题。
2、根据自己的理解体会写一篇读后感。
〖教学目标〗
1、学习本文通过人物的语言、表情、动作和心理活动的描写,表现人物性格的写法。
2、体会本文所表现的强烈的爱国主义精神,培养对汉语的热爱。
〖教学重点〗
目标1。
〖教学难点〗
此文的背景和对热爱祖国语言是一种爱国的理解。
第一课时
〖教学要点〗
1、掌握重点的字词
2、理清小说的基本情节、训练复述能力。
3、大致掌握小说的结构
〖教学过程〗
一、导入
简介背景及作者。(对于此文来说,背景理解相对重要,不可忽略)
提问:最后一课,是指在什么时候上的一节什么课。老师是谁,有哪些学生,“我”对这节课的感受是什么?
二、检查预习
抽查:预习提示中的注音。
补充:懊悔、喧闹、惨白
三、整体理解
1、这篇小说的主要写了一件什么事?写了哪些人?主要写谁?
[第一问训练学生概括复述,第三问只需学生有所思考,具体留待后面讨论主题时解决。]
2、讨论课后练习一
补充:按这三种划分法,各自的起讫段落。
点拨:按情节发展划分层次的方法;划分层次的多可能性。
明确:三分法最为合理及其理由。
四、默读全文
1、划出能回答课后练习二的语句。
2、划出文中写人物的语言、表情、动作和心理活动的词句,并思考这些描写有什么作用?
五、讨论课后练习二
六、作业布置
将本文缩写成一篇两百字左右的故事梗概。
六、板书设计
一、导入新课
同学们,这是一节语文课。也许你听了心里不会产生任何波动。是啊,这很平常呀,我们每天都有语文课。那么老师问你:每天都有语文课,你能感觉到自己是幸福的吗?你一定会笑话老师,今天这是怎么啦,可能是神经错乱了吧。没什么感觉呀!我们每天不都是这样吗?无所谓幸福不幸福的。学生接受教育学习母语不是我们与生俱来的权利吗?可是,有一个小孩却知道,一个人能自由快乐的学习自己国家的语言,该有多么幸福!因为他被人剥夺了这种学习的权利,再没有机会来学习母语了。他是谁,又是为什么呢?今天我们就来认识这个男孩,他就是法国作家都德的小说《最后一课》中的一个小学生。
二、出示学习任务
1、读懂小说故事,认识小说人物。
2、学好母语,胸怀祖国。
三、看题目,提信息。
看到小说题目,你能知道哪些信息?自己说说。想知道更多,请你读课文。
四、自由读课文。
1、标出生字词,自查工具书。先读通课文。
2、圈出文中人物,把你读懂的故事讲一讲。
五、认识探究小说人物形象。
“我”是谁?“我”眼中的哈墨尔先生呢?想了解,想认识,请你细读课文。
1、用曲线标出文中具体描写“我”的语句。
2、用横线标出具体描写哈墨尔先生的语句文段。
(提示:从描写人物方法的角度分析人物的性格特征和思想感情。描写人物常见的方法有语言描写、动作描写、外貌描写、神态描写,心理描写。)
六、自主学习检查,学生展示找出的语句、语段。按要求,说说你
了解的人物特点。
1、先给你的同位交流一下标出的语句。选择一处说说你的分析,讲给同位听。
2、个别展示。自由选择句子赏析,认识人物。
七、精彩语句品读。
集中展出小弗朗茨在最后一堂法语课上思想认识、情感变化的语句。整体认识这个小学生的性格发展。
选取典型语句认识哈默尔先生,体会他的爱国情感。
八、 小结课文,分析小说人物的典型性、代表性。体会小说作者
表达的思想感情。普通人,爱国心,表现法国人民眷恋母语、热爱祖国的强烈情感和不屈的精神意志。坚定祖国必胜、民族必得解放的信念。
九、梳理收获与心得体会。
这篇小说能让你深思、给你启示,说说你的体会。呼吁大家珍惜机遇,珍惜光阴,学好母语、爱我中华。
十、拓展延伸。
最后一堂法语课结束了,结束了之后呢?小弗朗茨不会一直坐在教室
里,哈默尔先生也不能一直痛苦的站在讲台上,小说写完了,可故事还在继续,请你展开想象的翅膀,任思绪飞扬。续写小说故事情节,字数不限。
【教学目标】
1、根据小说的三要素:人物、故事情节、环境,来初步掌握小说的内容;
2、通过分析典型细节,分析人物形象;
3、培养学生热爱母语、热爱祖国的感情。
【教学重点】
通过分析典型细节,分析人物形象。
【课时安排】
两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介绍故事背景,导入新课
1870年7月19日一1871年5月10日,法国同普鲁士王国之间发生了一场重大战争──普法战争。普法战争以法国的惨败告终,战后,法国东部的阿尔萨斯和洛林两省被割让给普鲁士。《最后一课》就是以这一历史事件为背景,表现阿尔萨斯省人民沦为异族奴隶的痛苦。面对侵略,法兰西人民奋起反抗。
二、整体感知
1、简介小说:
小说,是以塑造人物形象为中心,通过完整的故事情节和具体的环境描写来反映社会生活的一种文学样式。
2、介绍小说的三要素:
人物、环境、故事情节。
故事情节是故事发生、发展、结束的过程。一般分为:开端、发展、高潮、结局。
引导学生找出记叙文六要素和小说三要素之间的关系,便于学生理解。
3、学生结合文章特殊的历史背景,有感情的大声朗读课文;
4、学生概述本文的主要内容;
三、再读、分析课文
1、学生三读课文,根据有关小说的知识,找出本文中的人物(主人公),理清文章的故事情节:
明确:主人公:小弗郎士 韩麦尔先生
情节:上学路上→ 上最后一课的过程→ 下课
↓
上课前、上课中
四、四读课文,围绕变字研究人物形象
1、分析文章主要人物形象之一:小弗郎士
学生细读课文,找出课文中描写小弗郎士动作、心理的句子,然后分析小弗郎士上课前后心情、态度发生了哪些根本的变化?变化的原因是什么?
2、学生自由发言,并自行归纳总结。
3、学生总结小弗朗士是个怎样的孩子。
五、小结
六、布置作业
朗读课文,思考小弗郎士在小说中起到了什么作用?
第二课时
一、读课文,依照分析小弗郎士的方法分析韩麦尔先生身上所发生的变化
1、学生小组推荐代表交流,并自行归纳。
2、学生再读课文,想象揣摩:
我每次抬起头来,总看见韩麦尔先生坐在椅子里,一动也不动,瞪着眼看周围的东西,好像要把这个小教室里的东西都装在眼睛里带走似的。
(猜想一下,韩麦尔先生此刻在想什么?)
忽然教堂的钟敲了十二下。祈祷的钟声也响了。窗外又传来普鲁士兵的号声──他们已经收操了。韩麦尔先生站起来,脸色惨白,我觉得他从来没有这么高大。
我的朋友们啊,他说,我──我──
但是他哽住了,他说不下去了。
他转身朝着黑板,拿起一支粉笔,使出全身的力量,写了两个大字:
法兰西万岁!
(请你用一两个词语形容韩麦尔先生此时的心情)
3、学生概括韩麦尔先生是个怎样的人:
(学生小组讨论交流,然后全班交流)
4、学生再读课文,找一下看看文中所写的环境和其他人物,是否也发生了变化?如果有变化,表现在哪些方面?
(教师指名回答)
5、教师进行总结归纳。
本册教材是按照《课程标准》编排的新教材,体现了新理念和新目标,致力于构建新的教材系统,促进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确立学生在学习中的主体地位。
全书按主题合成单元,每个单元按照主题进行综合训练,努力吸引学生,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在综合学科中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在不断的实践中,提高学生学习语文的积极性,培养实践能力、创新能力和探究能力。
教学的总要求:
认真学习新课程标准,更新教学理念,大胆进行教学改革,实施“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法,确立学生在学习中的主体地位,为学生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学习、创造性学习,创造必要的条件,促进学生语文素养的进一步提高,为其他学科的学习打好坚实的基础。
教学措施:
一、 以深化语文教学改革为契机,加大课堂教学质量。
深化教学改革力度,积极投身新课改,运用先进教学理念和多媒体手段进行教学,在减轻学生负担的同时,激发学生地学习兴趣,唤起问题意识,实施教学民主化,努力提高课堂教学质量。
二、教师要做到教学五认真,实施集体备课,集思广益,总揽全局,面向全体,做好试卷分析,找出教学中的薄弱环节,注重补差补缺,争取教学大面积丰收。
三、 认真抓好听说读写训练,进行口语交际训练,结合教材中的名着欣赏,诵读欣赏、引导学生进行综合训练,尤其要注重培养语言交际能力和写作能力。
四、 注重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掌握良好的学习方法,增强学习的后劲,为学生今后的发展打下基础,重视人文精神和科学精神的培养,确立语文教学的新理念。
五、 搞好第二课堂活动,引导学生多读文学名着,多读健康有益的课外读物,提高文学修养,陶冶高尚情操,促进学生主动学习的方法,拓宽学生学习的领域,使学生获得社会所需要的终身受用的语文能力。
六、 注重学科之间的联系和相互渗透,强化综合能力的培养,积极开发课堂学习资源和课外学习资源,沟通课堂内外,沟通平行学科,创造性地开展各种活动,努力提高语文素养,实现语文能力的可持续发展,实现终身受用,为中考和高考打下坚实的基础。
“烘托”和“重复”的手法巧妙运用。作者为了突出主题和人物性格,独具匠心地运用“烘托”和“重复”的手法。为了烘托爱国主义的主题,作者着意用烘托手法描绘了“最后一课”的庄严、悲壮的气氛。通过小弗郎士在上学路上和到学校以后的见闻,层层深入地描写了一系列不平常的景象。这些不平常的情况,就为爱国主义的主题,烘托了庄严、悲愤的气氛,突出了主题,同时为刻画小弗郎士的性格作了巧妙的铺陈。作者还多次重复“最后一课”,每次出现这句话,用意不同,而意义却一次比一次深刻。这句话,像珍珠一样贯穿全篇连成一线,光芒四射,从而加深了主题,同时,对突出人物性格也有重要的作用。
(摘自《〈最后一课〉分析》,载《课文分析集》初中第二册146?—147页)
教学目标:
1.通过阅读课文,理解小说深刻的思想内涵,使学生受到爱国主义思想的感染。
2.通过感悟课文中关键语句的含义,领会小说巧妙的艺术手法。
教学重、难点:
1.重点:理解小说深刻的思想内涵。
2.难点:感悟课文中关键语句的含义。
教学方法:
运用“三段式阅读法”进行教学,以学生阅读、交流为主,分“自读、共读、用读”三步,在边读边议、质疑答疑的过程中,感悟课文中关键语句的含义,理解小说深刻的思想内涵,领会小说巧妙的艺术手法。
教具准备:多媒体
教学时间: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师:同学们,请想一想,在“最后”一词后面补充一个词语,你能想到什么,能想到多少,说说看。
生1:最后一片树叶。
生2:最后的晚餐
生3:最后的相遇。
生4:最后的时间。
生5:最后的微笑。
生6:最后的眼泪。
生7:最后的冲刺。
生8:最后一次演讲……
师:同学们说得非常好。老师还想问大家,你们说的“最后……”中的“最后”,它的含义是什么呢?
生1:最难忘。生2:最珍贵。
生3:有点惋惜。生4:有些遗憾。
生5:有些悲伤。生6:印象最深……
师:太好了!同学们知道的词语还真不少呢。接下来,让我们一起穿越时空隧道,回到十九世纪七十年代,到法国阿尔萨斯省的一所小学校,去聆听最难忘的一堂法语课吧。
二、探究阅读:(用三段式阅读法读评课文)
1.自读:(要求:拿起笔来,默读课文,整体感知全文,把感受深的语句或有疑问的地方划出来)
[多媒体显示课文中容易读错的字]
思量(liáng)踱(du)步郝叟(s)
字帖(ti)强(qing)迫祈(q)祷
2.共读:(说明:自读之后,请学生静静地思考1-2分钟,再开始共读,分两步走)
(1)小组交流:在自读课文的基础上,按四人小组交流读后感受,互相质疑答疑。(教师不可做旁观者,要参与到学生中,哪里需要就成为该小组的成员)
师:同学们,经过你们自己静静的默读以及小组内的讨论交流,我想,一定有不少同学迫不及待地想把自己读完课文后的珍贵感受说给老师和更多的同学听,或许还有一些没有解开的疑问困扰着你,那么,每组选代表发言或是毛遂自荐都可以。
生1:我们小组觉得这篇课文讲述了一个感人的故事。
师:说说看,是怎样的感人故事?
生1:普法战争期间,已经被普鲁士兵占领的法国阿尔萨斯省的一个小镇,接到不准再教法语的通知后,当地的人们怀着沉痛和悲愤的心情,聚集在一所小学校上最后一堂法语课的故事。
【教学目标】
1、根据小说的三要素:人物、故事情节、环境,来初步掌握小说的内容;
2、通过分析典型细节,分析人物形象;
3、培养学生热爱母语、热爱祖国的感情。
【教学重点】
通过分析典型细节,分析人物形象。
【课时安排】
两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介绍故事背景,导入新课
1870年7月19日一1871年5月10日,法国同普鲁士王国之间发生了一场重大战争──普法战争。普法战争以法国的惨败告终,战后,法国东部的阿尔萨斯和洛林两省被割让给普鲁士。
《最后一课》就是以这一历史事件为背景,表现阿尔萨斯省人民沦为异族奴隶的痛苦。面对侵略,法兰西人民奋起反抗。
二、整体感知
1、简介小说:
小说,是以塑造人物形象为中心,通过完整的故事情节和具体的环境描写来反映社会生活的一种文学样式。
2、介绍小说的三要素:
人物、环境、故事情节。
故事情节是故事发生、发展、结束的过程。一般分为:开端、发展、高潮、结局。
引导学生找出记叙文六要素和小说三要素之间的关系,便于学生理解。
3、学生结合文章特殊的历史背景,有感情的大声朗读课文;
4、学生概述本文的主要内容;
三、再读、分析课文
1、学生三读课文,根据有关小说的知识,找出本文中的人物(主人公),理清文章的故事情节:
明确:主人公:小弗郎士 韩麦尔先生
情节:上学路上→ 上最后一课的过程→ 下课
↓
上课前、上课中
四、四读课文,围绕“变”字研究人物形象
1、分析文章主要人物形象之一:小弗郎士
学生细读课文,找出课文中描写小弗郎士动作、心理的句子,然后分析小弗郎士上课前后心情、态度发生了哪些根本的变化?“变化”的原因是什么?
2、学生自由发言,并自行归纳总结。
3、学生总结小弗朗士是个怎样的孩子。
五、小结
六、布置作业
朗读课文,思考小弗郎士在小说中起到了什么作用?
第二课时
一、读课文,依照分析小弗郎士的方法分析韩麦尔先生身上所发生的变化
1、学生小组推荐代表交流,并自行归纳。
2、学生再读课文,想象揣摩:
“我每次抬起头来,总看见韩麦尔先生坐在椅子里,一动也不动,瞪着眼看周围的东西,好像要把这个小教室里的东西都装在眼睛里带走似的。”
(猜想一下,韩麦尔先生此刻在想什么?)
忽然教堂的钟敲了十二下。祈祷的钟声也响了。窗外又传来普鲁士兵的号声──他们已经收操了。韩麦尔先生站起来,脸色惨白,我觉得他从来没有这么高大。
“我的朋友们啊,”他说,“我──我──”
但是他哽住了,他说不下去了。
他转身朝着黑板,拿起一支粉笔,使出全身的力量,写了两个大字:
“法兰西万岁!”
(请你用一两个词语形容韩麦尔先生此时的心情)
3、学生概括韩麦尔先生是个怎样的人:
(学生小组讨论交流,然后全班交流)
4、学生再读课文,找一下看看文中所写的环境和其他人物,是否也发生了变化?如果有变化,表现在哪些方面?
(教师指名回答)
5、教师进行总结归纳。
二、拓展阅读
阅读《同步》P35。
1、运用本课所学的阅读方法完成小说《蜡烛》的练习题。
2、根据自己的理解体会写一篇读后感。
【教学要求】
1、体会人物爱国的思想感情。
2、学习塑造人物形象的方法。
3、理解关键语句的深刻含义。
【教学过程】
一、导入
1871年普法战争爆发,普鲁士占领了法国三分之一的领土,法兰西人民奋起反抗,著名作家都德参加了战争,写下了这篇小说《最后一课》,唱响了一曲爱国主义的赞歌。
二、总揽
默读课文,并讨论:
1、根据下面的提纲把课文分成三部分:
⑴上学路上
⑵最后一课
⑶下课一幕
2、填空:
( )的最后一课 ,并讨论:这最后一课与我们上的课有哪些不同?
三、突破:
1、分析人物形象:
⑴播放课文录音,思考讨论:
小弗郎士原本是个贪玩幼稚的孩子,“最后一堂法语课”使他对学习、对老师、对祖国的思想感情发生了哪些根本的变化?为什么?(划出有关的语句来说明)
⑵学生表演“下课一幕”,体会韩麦尔内心深处巨大的悲痛和对敌人的仇恨对祖国必胜的信念,并联系其他部分的外貌神态语言描写分析人物形象。
⑶课文塑造了哪两个人物形象,哪一个是主人公?
2、品味语句蕴涵:
完成课后第二、三题,并补充几个含义深刻的句子,也可让学生自己质疑讨论。
3、发散:
学到这儿,你们还有哪些疑问?
四、拓展
1、仿写:
范文:郑振铎和老舍的《最后一课》
仿写参考题目:第一堂课难忘的一节课一堂公开课课堂舞台
2、续写:
回家路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