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称象》教学方案14篇
常话说得好:“好的开始是成功的一半。”教学中,我一向都很重视导入的教学,特别对于小学生。好的导入,能很快抓住学生的心,促使学生很快进入到教学中来。另外,精心设计导入语,也会使教师自己充满自信心,能很快进入教学正题,不至于东拉西扯,避免课堂随意性。
就本文而言,“曹冲称象”是一个发生在古时候的故事,学生就很想了解在科技不发达的时候,人们是怎么来称一头活着的象的。这件事就是使学生产生了很大的兴 趣。“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我的导语也就成了学生质疑的前提条件。从这个教学环节来看,我是成功的,我达到了激发学生兴趣,开启学生思维的目的。
二、以生为主,思辨突破。
在学习过程中,学生在充分读书的基础上,提出了很多问题:“曹操为什么要称象?官员们用什么办法来称象?曹冲用的是什么办法?还有没有更好的办法?” 我梳理了学生的问题后,抛开了课前的教学设计,调整教学步骤如下:1、提问:官员们想出了哪些称象方法?(用句型“有的。.。有的。.。也有的。.。”练说)曹操听了态度怎么样?(直摇头)“直摇头”什么意思?(做个动作看看) 讨论:为什么直摇头呢?
2、提问:曹操认为曹冲的办法好不好?从课文中哪句话看出来?这种方法好在哪儿?(曹操微笑着点点头,用船代秤,解决“提不动”的问题,用石代象解决宰象的问题,既称出大象的重量,又不伤害大象,是一种科学的称象方法,与官员们笨拙的称象方法形成鲜明对比)
3、提问:曹冲称象的结果怎样?“果然”一词什么意思?曹冲当时几岁?“才”什么意思?
师小结:现在称象是件轻而易举的事,可是在古时候要想知道大象的重量就困难了。曹冲7岁就想出了科学的称象方法,是很了不起的!
4、讨论:我们应该向曹冲学习什么?(生:动脑筋、想办法)
追问:曹冲为什么能想出科学的称象方法?
(a、认真观察事物,善于动脑思考。b、能从官员们的议论中得到启发)
我说课的内容是小学《劳动与技术》四年级上册第十二课《曹冲称象》。本课通过折纸、描线、裁剪、粘贴、描绘来制作《曹冲称象》的纸模型,让学生体验如何把一个立体物变成平面图,再由平面图变为立体物的神奇过程,同时在制作的过程中锻炼动手能力和创造能力。
【教学目标】
新课标提出:要以学生获得积极劳动体验,形成初步的技术意识和技术实践能力,形成良好技术素养为主的多方面发展为目标。基于以上认识,再结合教材和学生的特点,我将《曹冲称象》一课的教学目标预设为:
知识与技能
1.在制作过程中学会看一些纸工折粘的`符号;
2.学会画点画线的标记方法。
过程与方法
1.学习用对称形折纸、剪纸法来制作纸手工艺品;
2.巩固折、画、剪、粘等手工技巧。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养成认真、耐心、细致与合作的习惯;
2.渗透语文学科知识,在学学玩玩说说中体会乐趣,增强动手动脑和创作能力,激发劳动兴趣。
【教学设计】
下面我简要说说如何指导学生折纸、画点、画线这一教学过程。这也是本课中我将攻克的教学难点。
定位
首先发给每位学生一张边长为24厘米的正方形卡纸,然后指导学生将纸对折再对折变成边长为12厘米的小正方形。折好后,让学生检查小正方形的边沿是否都对齐,然后重点提醒学生要将纸的开口朝右朝下地平放在桌面上。
(设计意图:这个环节纸的对折和摆放正确与否,直接关系到最后裁剪出的作品能否展开变成曹冲称象模型,所以特别需要指导和提醒学生准确操作。)
定点
完成定位后,提示学生拿好铅笔和直尺。先让学生一边观看课件演示,一边听我的讲解,如何在折好的小正方形的每条边沿上标注出两个三等分点。然后再让学生自己回忆标注:将尺跟纸边对齐,每四厘米画一个点。
边上的八个三等分点标注出后,还要再标注中间的四个点。我先让学生自己说说该如何标注。然后确定一个方法,如:将尺对齐左右两边的点摆放,每四厘米画一个点。
最后给这12个点分别用字母标注好。
(设计意图:四条边上的8个点的确定能为下一步准确快速画线提供帮助;而中间4个点的确定则能使所画线条的长短方位更加精确。)
定形
有了纸上的这12个点,下面画线条就能比较容易把握了。我仍旧先让学生一边观看课件演示,一边听我的讲解,即如何利用三等分点将线条标注好。如:表示大象鼻子的两条线就要尤其强调,右边的一条直线在中间左边的两个三等分点之间,但是离上边的点大概还有一厘米。而右边的线则是弧形的。
之后再让学生讨论说说需要注意的地方,然后看投影实物,将线条标注好。
(设计意图:通过多媒体课件的点击,让学生直观地看到线条是如何在点之间产生的,从而更方便学生记忆,也更能激发学生的兴趣。)
指导学生折纸、画点、画线这一环节,使学生在愉快的气氛中既要观察记忆,专心致志,又强调自主学习,耐心细致,做到眼、口、手、脑并用,真正实现了趣味性、思想性、知识性和实践性的统一。
教学目标:
1.认读本课的13个生字,学写8个生字。
2.了解曹冲称象的办法,并能用自己的话说一说。
3.培养学生做事有信心。相信自己的能力。
4.遇事动脑筋想办法的良好习惯,做事时注意采纳合理的意见,借鉴合理的部分。
教学重点:
学习生字;复述称象的过程。
教学难点:
了解曹冲是怎样动脑筋想办法称象的。
教具:幻灯片。
教学过程:
一、导入:
1.你觉得怎样才能成功地做好一件事?
师:只要有信心,通过自己的努力,一定可以成功的。我们的口号是:“我自信,我能行!”
有信心和老师一起完成这节课的学习吗?
2.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称象”。(板书)
3.齐读课题;
看到这个题目,你最想知道什么?
二、新授:
1.相信你们一定会从课文中找到答案的。
赶快打开书P35,自己读一读课文,想办法解决生字;并把自然段标出来。
2.学得那么认真,愿意接受老师的挑战吗?我们一起挑战第一关。
出示课件,自己读一读词语,红色的生字多读几遍,也可以读给同桌听听。(指名读词语)
考考你们记住没有?如果你认识就站起来大声读。
那么快就认识这些生字了,相信你们也一定能写好。看田字格里的字,你认为哪个最难写,描一描体会字的结构。你认为哪个字你能写好;直接写在田格里,写完后让同桌检查检查是否正确。
愿意向大家展示你的朗读吗?愿意怎么读?(学生自己选读法)
3.第一关我们顺利通过,想到第二关看一看吗?
(激发学生的兴趣)
好,下面我们挑战第二关。
用你喜欢的方式再读课文,边读边体会,怎样把这几句话读好?(出示问句)指名读,评读。
4.刚才一上课时,有的同学就想了解是怎样称象的.,现在就默读课文,哪一段是写称象的?曹冲是怎样称象的?
5.和同桌说说曹冲是怎样称象的。
6.出示课件,看一看曹冲是怎样称的。
7.用上这些词语,在小组内说说曹冲是怎样称的,推荐一名最好的给大家说说。(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和同伴交流的能力)
8.到了第三关就更难了,还闯吗?为自己鼓劲,我们的口号是:“我自信,我能行!”
9.再读课文,读后小组讨论:曹冲的好办法是怎样想出来的?(指名说)引导学生说出曹冲受到了哪些启发。
师小结:我们动脑筋想办法的同时,也要注意听取别人的意见,借鉴其中合理的部分。
10.如果你当时在场,你会有哪些好办法称这头大象?
11.通过今天学习这个小故事,你有什么收获?
12.试着自己设计一张称象流程图,设计好后和同学交流。
第一课时
目标导航
1.认读本课的13个生字,学写8个生字。
2.了解曹冲称象的办法,并能用自己的话说一说。
3.培养学生做事有信心。相信自己的能力。
4.遇事动脑筋想办法的良好习惯,做事时注意采纳别人合理的意见。
(一)引思导学
1、创意导学。
同学们,你们见过大象吗?谁能说一说大象长得什么样?(看课件)有没有见过称象?(板书:称象)如果叫你称象,该怎么办?然而大约早在1800年以前的时候,我们聪明的祖先中有一个才7岁的孩子,就出色地完成了称象的任务。他的名字叫曹冲。他是三国时代魏国国王曹操的儿子。你们想知道曹冲是怎样称象的吗?今天我们就来学习课文《称象》。
2、前置性学习检测
(1)看到这个题目,你最想知道什么?
(2)谁能给大家说一说你知道的曹操和曹冲是什么样的人?
(二)感知研学
1、自主阅读:
(2)、再指名读课文。注意给生字正音,出示生字词卡片,指名读、齐读。
(3)、再指名分段读课文,注意给生字正音。找出文中的人物。教师相机板书曹操、官员、曹冲
2、小组合作学习,读读生字记记字形,并给它们找找朋友。
3、小组汇报交流,教师点拨指导,读准字音“柱、秤、沉、止”。
(出示生字词卡片,指名读,齐读。)
4、整体感知:
你从文中读懂了什么?
5、理清脉络:课文课文总共有几个段?你认为哪个段是全文的重点段?为什么?
第二课时
(三)自学检测
1、学习课文第一段。
(1)指名读,其他同学边听边想:这段主要讲的是谁?讲了他什么事?(生答)教师简介曹操,理解“官员”一词。
(2)指导朗读。
2、学习第二段
(1)看图说说你看到的这头大象。
(2)指名读,思考:这头大象长得怎么样?找一找文中写大象的句子,理解“身子像堵墙,腿像四根柱子”的意思。图文结合具体认识象高大。
(3)指导再读描写大象的句子,读出象又高又大又重的感觉来?
(4)看到这么一头大象,大家心里会想什么?官员们表现怎样?(语句训练,用“一边??一边”说句话。)
(5)官员们想出了几种办法称象呢?这些方法行吗?(讨论)曹操听了官 员们的议论态度怎么样?(理解“直摇头”)
(6)、朗读第2、3段,引导读出疑问、反问的语气。
过渡:七岁的曹冲,听了官员们的议论,边听边思考,灵机一动,计上心来,想出一个了办法,引读:他站出来说??(读第四段曹冲说的话)
3.刚才一上课时,有的同学就想了解曹冲是怎样称象的,现在请大家看第四段,再读这一段,看看曹冲是怎样称象的?
(1).和同桌说说曹冲是怎样称象的。
(2).出示课件,看一看曹冲是怎样称的。
(3).用上“先??再??然后??”这几个词语,在小组内说说曹冲是怎样称的,推荐一名最好的给大家说说。
(4). 以小组为单位按曹冲称象的办法设计一张称象流程图,设计好后到台前展示交流。(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和同伴交流的能力)
4.按照曹冲的办法称出大象的重量了吗?学习最后一段。
(四)拓展延伸:
1.曹冲的好办法是怎样想出来的?
(五)课后检测
1. 作业练习。
(1)按课文内容填空。
先把大象赶到( ),看船下沉多少,就沿着水面在船身上()。再把大象( ),往船上( ),等到下沉到画线的地方为止。然后把船上的石头搬下来( )。()一共有多重,大象就有多重。
(2)读一读,比一比哪个句子好,好在哪里?
(A)曹操听了摇摇头。(B)曹操的儿子曹冲七岁。
曹操听了直摇头。 曹操的儿子曹冲才七岁。
(C)大象有多重呢?
大象到底有多重呢?
(六)反思促学
1.通过学习这个小故事,你有什么收获?
2.如果你当时在场,你会有哪些好办法称这头大象?
【教学要求】
1、学会本课生字和由这些生字组成的词语,初步懂得在句子中恰当地加上一些词语,可以把话说得更加具体、形象。
2、理解课文内容,能说出曹冲称象的具体方法,教育学生学习曹冲遇事要动脑筋、想办法。
3、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会用自己的话讲这个故事。
【教具准备】装上水的玻璃器皿、小木船、玩具泥象、小卵石、秤,或相应的替代物品。
【教学时间】两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揭示课题
(一)同学们,你们知道怎么称东西吗?板书“称”,学生齐读“称”。
(二)你们见过大象有多大?这么重的大象古时候怎么称呢?板书“象”,今天我们就学习一个古时候称象的故事。学生齐读课题。
二、初读课文
(一)学生借助拼音自由轻声读课文。
再指名读课文。注意给生字正音,出示生字词卡片,指名读、齐读。
(二)学生再自由读课文,找出文中的人物,想一想,课文写的是一件什么事。
学生回答时,教师相机板书:
教材依据:《称象》是北师大版二年级语文下册第十单元“动脑筋”中的第一篇主体课文。 设计思路:
教材简析:
这是一篇记叙文,讲的是曹冲小时候想出办法称象的故事。这个故事说明平时多观察,遇事动脑筋,就能找到解决问题的办法。
教学重点:理解课文,了解曹冲称象的过程。
教学难点: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思维能力,懂得遇事要动脑筋、想办法。
课时目标:
1、理解课文内容,了解大意,复述故事。
2、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思维能力,懂得遇事要动脑筋、想办法。
教学过程:
第二课时
激趣导入:
1、同学们,通过上节课的学习,你知道都有谁想办法称象吗?(曹冲和大臣)谁的办法最科学?这节课我们就一起走进课文寻找答案吧!
2、板书课题。
探究交流:
一、学习课文1——3自然段。
1、 齐读三个自然段。思考:“这么大的一头象到底有多重,大臣们都想出了几种办法?曹操的表现又如何?“
2、 交流反馈。
3、 指导有感情朗读。
就在这时,谁站出来了?他的办法能行吗?我们一起来读一读4——6自然段吧!
二、学习4——5自然段。
1、自由读文。找出曹冲称象的句子。
2、指名朗读曹冲称象的句子。
3、说一说曹冲称象的过程。
4、同桌合作动手画一画称象的示意图。
5、指名一名学生演示,教师随机点拨评价。
6、齐读称象的过程,试着抓住表示称象顺序的词语来复述称象的办法。从中你能体会出曹冲是个怎样的孩子?(聪慧,爱动脑筋)
说写训练:
用自己的.话说一说曹冲称象的过程,用“首先??再??然后??”写一段有条理的话。
7、结果如何?曹操这次的表现又如何?理解“果然”
8、指导有感情朗读这几个自然段。
三、拓展延伸
1、对比曹冲和大臣的称象办法,体会曹冲办法的科学性;学习曹冲善于倾听,善于动脑筋,积极想办法解决问题的品质。
2、想一想,有没有更好的办法称象?
3、学习了这一课,你知道了什么?明白了什么?
四、全课总结
同学们,我们在以后的学习和生活中遇到困难也要积极动脑筋想办法解决,老师相信你们一定也能凭着自己的聪明智慧克服困难的!
五、课后作业:
有感情的朗读课文,复述课文。
教学目标
1.认识称、象等13个生字,会写再、象等6个字。能用一边一边说话。
2.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3.理解课文内容,能说出曹冲称象的具体方法和步骤。
4.培养学生良好的读书习惯和善于观察,勤于动脑的良好品质。
教学重点
识字、写字和朗读课文,通过朗读了解曹冲称象的方法。
教学课时
2课时
教学准备
字词卡片,演示曹冲称象过程的投影片及实验模拟物。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谈话式导入
同学们,你们见过别人称东西吗?板书:称。人们称一件东西是想知道什么?(想知道那件东西有多重。)你们见过别人称大象吗?今天我们来学习一个古时候称大象的故事。(板书:象)
二、初读
课前同学们读过课文,现在我请一个同学把课文读给大家听听,希望读准字音,不加字,不丢字。(被指定的学生读后,其他同学给他正音)
三、读书讨论,比较称象方法
1.曹操为什么要大家想办法称象?请大家读读第二自然段后回答。(相机板书:议论)
2.曹操听了官员们的议论,便问:谁有办法把这头大象称一称?
请你们看第三自然段,跟我学读这一句。(教师读,学生跟着读,自己读。)
3.曹操提出这一问题后,官员们是怎么议论的?(指板书上的议论,指导读官员们说的话)
思考:
(1)官员们想用什么办法称象?
(2)曹操听了他们的称象办法后是什么态度?
四、演示称象过程,体会曹冲的聪慧
1.师过渡:官员们提的两个办法都不好,曹操不同意,曹冲听了官员们的议论后他是怎样说的?(指名读第四自然段)
2.曹冲的这个办法是用几句话说清楚的?
生:(读书、画序号、讨论)
师生合作,边叙述边利用投影片进行演示曹冲称象全过程。
(1)这四句话里的第一句告诉我们什么?(学生读第一句,老师板书:上船、画线)在哪画线?用投影片演示。
(让一个学生指投影片上的船舷)
(2)在船舷的什么地方画线?再仔细读这一句。
生:沿着水面在船舷上画线。
(3)接着,老师用沿着水面在船舷上画线后接着干什么、在什么情况下停止装石头、最后怎么知道大象有多重等问题,诱导学生读懂曹冲说的四句话中的二、三、四句,并分别板书上岸、装石头、沉到线、称石头、石头一共的重量=大象的重量。
4.在此基础上,老师用一组模拟物让学生演示曹冲说的办法。
学生各自准备后让四名学生演示。大家读一句,该生演示这一句的内容。
五、课外活动
同学们,课文里说石头一共有多重,大象就有多重。刚才我们的演示没有称给你们看。如果你们有兴趣的话,在课外活动或者在家里,把刚才的演示再做一做,然后把石头称一称,把大象称一称,看石头和大象是不是同样重,好吗?
第二课时
一、复习导入
1.指名分段读课文。
2.自由读第四自然段。
3.提问:曹冲想用什么办法称象?
二、识记生字
1.请同学们根据本课生字的特点想办法记字形。
(先自己想办法记,再同桌讨论,然后站起来发言)
2.出示小黑板,上面写着:
上──止(停止)干──杆(秤杆)到──倒(倒水)
你──称(称象)平──秤(大秤)像──象(大象)
引导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法记住生字。
三、指导写字
1.出示田字格中的字,让学生进行观察,说出自己认为难写的、易错的地方,进行互相交流、提示。
2.重点指导:
点、照二字的四点底;象、像二字指导下面的弯钩,要写美观;再字的`后三笔笔顺是:竖、横、横,最后一笔横要写长一些,左右出头。注意比较在与再二字的字义不同。
3.学生自己练写,师检查,并个别指导。
板书
21.称象
{
上船画线
上岸装石头沉到线
称石头
石头一共的重量=大象的重量
第二课时
一、复习导入
1.指名分段读课文。
2.自由读第四自然段。
3.提问:曹冲想用什么办法称象?
二、识记生字
1.请同学们根据本课生字的特点想办法记字形。
(先自己想办法记,再同桌讨论,然后站起来发言)
2.出示小黑板,上面写着:
上──止(停止)干──杆(秤杆)到──倒(倒水)
你──称(称象)平──秤(大秤)像──象(大象)
引导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法记住生字。
三、指导写字
1.出示田字格中的字,让学生进行观察,说出自己认为难写的、易错的地方,进行互相交流、提示。
2.重点指导:
点、照二字的四点底;象、像二字指导下面的弯钩,要写美观;再字的后三笔笔顺是:竖、横、横,最后一笔横要写长一些,左右出头。注意比较在与再二字的字义不同。
3.学生自己练写,师检查,并个别指导。
板书
21.称象
{
上船画线
上岸装石头沉到线
称石头
石头一共的重量=大象的重量
今天上了新课《曹冲称象》,学生很感兴趣,昨天预习后今天一早就有孩子来跟我分享,让我猜猜看曹冲到底有没有把大象的重量称出来。但是由于今天自己身体的原因,自己的状态并不好,上课的时候显得力不从心,准备工作也不完善。
之前备课的`时候是想准备教具给学生演示官员的办法和曹冲的办法,结果没有准备充分,只能干巴巴的讲,孩子们越听越懵,加上很多孩子根本没有见过秤,课堂渐渐被冷却。
第二课时的时候,我在教室就地取材,找了一把大长尺子,两个有带子的学生水杯,和一个拴钥匙的绳子做了一个简易的秤,那一瞬间,学生们似乎一下子就懂了。
我非常惭愧,准备不充分就进入课堂是真的不对,在教学过程中的反思也不够,很多时候觉得自己不会上课了,上不好课了,其实都是自己的托词。
想躺平,想安于现状,想做一条咸鱼。
前提也得把课上好!
尊敬的各位领导,老师
大家好,今天我说课的题目是北师大版小学语文二年级下册第十单元“动脑筋”第一篇主体课文,《称象》。下面我就以下几个方面进行阐述。
一.说教学理念
新课程标准倡导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来培养学生主动探究,团结合作,勇于创新的精神。所以在教学中我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线的方式,引导学生发现,讨论,解决,延伸问题。以此激发学生的主动意识和进取精神。这样便可促使学生个性得到张扬,潜能得到升华。
二.说教材
《称象》是一篇记叙文。讲的是曹冲小时候想办法称大象的故事。课文通过对曹冲称象过程的介绍以及与大臣称象方法的比较,说明了曹冲的机智与聪慧。本文内容充满生趣,语言通俗易懂。以故事的形式展现于学生面前,让学生乐于接受,易于理解。通过对课文的学习,让学生懂得只要平时善于观察,勤于动脑,就能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
三.说教学目标,重难点
新课程明确提出要实现三维目标,将知识,能力,态度进行有机结合。以学生的发展为本。根据低学段学生思维活跃,模仿性强的特征,特制定以下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课文。
2.能说出曹冲称象的方法和步骤。
3.培养学生观察,解决问题的能力并学习曹冲善于观察,勤于动脑的精神。
掌握称象的过程是对课文理解的关键,所以我将曹冲称象的过程定为重点。
探究称象方法的原因,低学段学生不易理解,所以将学习曹冲遇事多观察动脑定为难点。
四.说教法,学法
“教是为了不教”这是叶圣陶先生教育思想的核心。低学段学生好奇心强,爱动手,敢质疑,形象思维占主导地位,这就为探究性学习提供了可能,所以我制定以下教学方法:
1.质疑提问法:
学贵有疑。出示课题后,让学生就课题提问题。引发学生思考讨论,发展学生思维,激发学习兴趣。
2.自学讨论法:
新课标提倡自主探究性学习。而小组合作讨论正是其精神实质的体验。在教学中我将合作性学习大量用于“释疑课题问题,讨论官员,曹冲如何去称象”等重要环节。这不仅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也让学生对课文有了自己独到的见解。
3.朗读理解法:
“读书百遍其义自现”,朗读既是重要的目标,又是重要的手段。在教学中我在重要段落,个别字句均采用齐读,范读,指名读,分角色读等形式,使学生通过朗读更加准确的把握主体思想。
4.动手操作法:
多媒体与实物教学的应用会更加直观,形象的指导学生理解课文重点。通过课件演示及实物操作,不仅能引发学生学习兴趣,更使得课堂气氛轻松愉悦。
针对教法又制定了以下学法:1.小组合作学习2.读中思,读中悟3.在分析比较中领悟4.口述练习
五.说教学过程
(一)课前针查,检测生字
出示生字卡片,以瞬间识字法,对上节课所学生字进行巩固
(二)谈话导入,质疑课题
用谈话启发的形式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对课题质疑激发学生探究兴趣。
(三)初读课文,解答质疑
师范读。感知课文大意。释疑课题采用分组讨论,以此加深理解
(四)精读课文,合作探究
通过官员与曹冲称象方法的对比,明确曹冲的聪慧与敏锐。师生,生生合作讨论,课件,实物演示更加深对曹冲称象过程的理解。并做口头复述。
(五)扩展延伸
深化问题,让学生自己想象,挖掘内在潜能,不断充实进步。
六.说教学评价,板书设计
教学中运用生评生,师评生,师引生评的方式在朗读,讨论,操作中进行,评价语言应形象,丰富,指导性强。这样既可以引导学生感知问题,又可以提升学生的口语及思维。
板书设计以官员和曹冲解决称象办法的对比,直观的显现出曹冲的睿智。板书突出重点,思路清晰,易于分析记忆。
教学内容:
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试验教科书小学•语文》一年级下册第21课《称象》,p88~p91。
教学目标:
1、学会“再、象、像、做、点、照”这6个生字和由这些字组成的词语。认识 “称、象、官、腿、柱、议、杆、秤、倒、艘、沉、止、微” 这13个字。2、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练习默读课文。
3、理解课文内容,能说出曹冲称象的具体方法和步骤。
4、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提高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5、教育学生学习曹冲,平时多观察,遇事要开动脑筋想办法。
教学重点、难点:
1、学习生字词,朗读课文,理解曹冲说的话。
2、知道曹冲称象的具体方法和步骤。
3、指导学生向曹冲学习,培养观察能力,提高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教学工具:多媒体课件
课时安排:2课时
教学
第一课时
一、启发谈话,导入新课
1、同学们,你们见过象吗?象是怎样的呢?
生:象有大耳朵、长鼻子,体形很大,也非常重。(展示大象的图片)
2、要想知道大象有多重,怎么办呢?
生:可以称一称。
3、今天,我们学习课文《称象》。(板书课题)
看了这个题目,你们想知道什么?
生:谁称的象?为什么称象?怎么称的?结果怎样?
二、初读课文,学习生字新词
1、自由读课文,并划出文中生字词,借助拼音读准生字的音,把语句读通顺,标出自然段。
2、检查学生字和读课文情况。
(1)按自然段读课文,检查学生初读课文的情况,并注意纠正读音。
本课易读错的字较多。在检查学生读书时,要注意让学生读准这些字在课文中的读音。
如①曹:平舌音,读cáo;
②称、秤:这两个字的偏旁相同,读音相近,声母都是翘舌音ch,韵母都是后鼻音eng,只是声调不同,意思也不同,容易用错,要注意区别;
③量:多音字,本课读“liàng”。
(2)出示生字及声调卡片,请学生认读,检查字音掌握情况。
3、分析各字字形,同时扩词、造句,巩固字义。
(1)组织学生说出自己认为难写的、易错的地方,进行汇报。出示田字格,演示两个生字的笔顺,其它的让学生演示,教师指正。
(2)重点指导:
“点、照”二字的四点底。“象、像”二字,指导下面的弯钩,要写正。“再”字要下横长,后三笔是:竖、横、横。并注意“在”与“再”二字的不同。
(3)学生自己练写。师检查,并单个指导。
(4)交流记忆方法:
“称”和“秤”字音字形相近,字义不同,注意区分右半部分。
“曹”和要注意笔画笔顺:曹:共11画,下半部分是“曰”字。
“柱、秤、杆、倒”可利用熟字识记字形。
(5)组词语
再(再见) 象(大象) 像(好像)
做(做事) 点(点头) 照(按照)
三、细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
1、说一说本文主要写的是谁称象的事?简介曹冲、曹操。
2、讲读第1自然段:
(1)指名读,思考:这段主要讲的是谁?讲了他的什么事?引导学生感知这段的主要内容。
(2)理解“古时候”:指三国时期,离现在大约有1700多年。
(3)人家送给曹操一头大象,他心情怎样?是怎样做的?(他很高兴,所以就带着官员和儿子去看象。)
(4)有感情地朗读第1自然段。
2、讲读第2自然段:
(1)默读第2自然段,边读边思考:读懂了什么?
(2)结合学生回答,指名读、齐读写象的句子,再看图回答:从哪些地方看出象又高又大?理解“身子像堵墙,腿像四根柱子”。
(3)结合学生回答官员们议论的句子,举例说说“议论”的意思,指名朗读写官员议论的句子,读出问话的语气。
3、说一说通过学习第1-2自然段知道了什么?
交待了故事发生的时间、人物和大象的来历,以及大象很重。
四、随堂练习
1、读拼音,写词语。
2、选词填空。
头 条 根 杆 棵 块 艘 把
一( )秤 一( )肉 一( )船 一( )象
一( )树 一( )针 一( )钱 一( )刀
五、布置作业
1、抄写生字新词;
2、熟读课文;
3、预习课文第3、4、5自然段。
六、板书设计
21 称象
时间:古时候
人物:曹操、曹冲、官员们
事情:看大象
身子:像一堵墙
象:又高又大 有多重?
腿:像四根柱子
第二课时
师:同学们,这节课我们继续学习第 21课 《称象》(板书课题),注意“称”字读一声。大家一起读课题。
生:(齐读) 称象。
师:请同学们打开书。上节课我们已经学习了第1、2自然段段,今天我们学习第3、4、5自然段。
一、学生朗读全文
二、讲读第3自然段。
学习了课文的第1、2自然段后,谁来说说人家送曹操一头怎样的象?
师:是啊!这头大象真大,曹操非常想知道这么大的象到底有多重呢?官员们想出了那些称象的办法?曹操是怎么反映的?
1、自由轻声读第3自然段,说说读懂了什么?
2、官员们说出了两种称象的办法。你认为行不行?为什么?先在小组内讨论,然后在班上交流。
方法一:砍一棵大树做秤杆,早一杆大秤。(不好:没人提得起这杆秤。)
方法二:把大象宰了,割成一块块的再称。(不好:大象会死,很可惜。)
板书: 曹操
官员们:造大称 宰象 直摇头
3、读最后一句话,理解“直摇头”的意思。
课件出示句子:(“直摇头”的意思是不住地摇头,表明曹操对于官员们提出的称象办法持坚决反对的态度。)
4、再读一读,体会曹操的态度。
三、讲读第4自然段。
1、自由读第4自然段,想:曹冲一共说了几句话?
2、 开火车一人读一句。思:曹冲说的五句话里,哪几句是写他说的称象的过程?
3、课件出示第4自然段(划出),齐读2——4句
4、师:曹冲的5句话,可分三个层次:
第一层是曹冲说的第1句:告诉我们他想出了称象的办法。
第二层就是第2、3、4句:告诉我们曹冲说的称象的过程。
第三层是曹冲说的第5句话:告诉我们曹冲的办法产生的结果。
5、曹冲说这话的时候是怎么说的?他说就行了,为什么要站出来说?比较“曹操的儿子曹冲7岁”和“曹操的儿子曹冲才7岁”。体会“才7岁”,说明曹冲的年龄很小。
6、重点学习第二层。
(1) 默读,思:曹冲说的称象的办法,先做什么,再做什么,然后做什么?(引读:学生用课文里的句子回答)
(2)画出曹冲说的称象的过程中表示动作的词语。(交流——齐读)
(3)教师根据学生说的内容用实验演示称象过程:
第一步:把演示用的“船”放在装水的大玻璃缸里,再把“大象”赶上“船”,“船身”下沉,沿水面在“船舷”上画一条线。
第二步:把“象”赶出,往“船”上装演示用的石子,装到“船”下沉到画线的地方为止。通过演示帮助学生理解这两句话的意思及“下沉”、“沿着水面”、“船舷”、“为止”等词语的意思。
第三步:称一称“船”上的石头。着重理解石头可以一部分一部分地称。
第四步:知道石头有多重,就知道“大象”有多重。着重理解知道石头的总重量就等于知道了“大象”的重量。因为石头和“大象”使船下沉的程度是一样的。 以小组为单位边说边演示称象过程。观看电脑演示。
(4) 出示四个小问题,想一想曹冲当时:
①为什么把大象赶上船后,要沿着水面在船舷上画一条线?
②为什么要到等船下沉到画线的地方,再称船上的石头?
③为什么石头一共有多重,大象就有多重?
④为什么要往船上放石头,而不放别的?
(5)讨论:曹冲说的以船代秤的方法比官员们说的方法哪个好?为什么?说说曹冲称象的办法好在哪里。(可以称出大象的重量,又不杀大象。)
(6)由此可以看出曹冲是怎样的孩子?(聪明,爱动脑筋)
(7)刚才我们所说的都是曹冲称象中的问题,让我们把曹冲说的方法再读一读。读的时候要读出曹冲聪明、爱动脑筋,把有志不在年高的志气读出来。
四、讲读第5自然段
1、齐读第5自然段,思考:用曹冲想出的办法称象,结果怎样?哪个词告诉我们?(果然)
“果然”说明结果和预想的一样,称出了大象的重量。
2、“曹操微笑着点点头”,说明什么?(对这个办法很满意。)
3、讨论:曹冲是怎样想出称象的办法的?想一想。
(1)曹冲听了官员们议论造大秤的办法,想到了什么?(曹冲想:大秤没有人能提得起来,船却能装很重的东西,可以用船做秤。)
(2)曹冲听了官员们讨论宰大象称象块的办法后又可能想到了什么?(用石头代替象块,称出石头的重量就可知道象的重量。)
4、你向曹冲学习什么?启发学生从两方面思考:
(1)学习曹冲用心听别人的议论,积极动脑筋想办法。
(2)学习曹冲善于观察。
五、扩展学习
1、鼓励学生创新,启发学和动脑子想一想:曹冲的办法在当时的情况下是很好的,你还有什么比曹冲更好的办法?请你大胆地说一说。
2、动脑筋思考,随着时代的进步,能不能想想办法简便快捷的称出大象的重量。
3、回答后把《称象》的故事讲给家人听。
六、随堂练习
1、用下面的词语练习造句。
议论:
果然:
先……然后……:
有的……有的……也有的……:
2、读一读,说说每组两个句子的意思有什么不同。
(1)曹操听了摇头。
曹操听了直摇头。(“直”,说明曹操对官员们的想法非常不同意。)
(2)曹操的儿子7岁。
曹操的儿子才7岁。(“才”,说明曹冲刚刚7岁,强调年纪很小。)
(3)大象有多重呢?
大象到底有多重呢?(“到底”,说明大家都很想知道大象的重量。)
3、按曹冲称象的方法的先后顺序标序号。
( )赶象上岸 ( )称石重量 ( )船舷画线 ( )赶象上船 ( )船上装石
七、板书设计
板书:
11 称象
曹操
官员们:造大秤 宰象 直摇头
曹冲 :以船代秤 以石代象 点头微笑
教学目标:
1、认识本课生字7个。积累词语5个,积累句子1句。
2、能分角色朗读课文。
3、懂得思考问题要善于动脑筋,敢于突破常规,才能用学到的知识去解决实际问题。
教学重点难点:
1、能正确朗读课文。
2、懂得思考问题要善于动脑筋,敢于突破常规。
分层目标:
1、能正确认读生字、词语,能正确朗读课文。(后)
2、能在正确朗读课文的基础上了解曹冲称象的办法。(中)
3、能分角色朗读课文,在明白曹冲称象办法的基础上懂得思考问题要善于动脑筋,敢于突破常规,才能用学到的知识去解决实际问题。(优)
教学过程:
一、认知冲突
1、出示:曹冲有谁能介绍一下曹冲?
2、师介绍曹操其人。今天我们就来学习有关他小时候的一件事。
3、出示课题:称象
4、读题后你有什么问题?
二、主动探究
(一)初读课文,了解内容。
1、带着问题自学课文。
2、自学反馈:
1)出示词语:官员议论秤杆宰船舷注意“船舷”的读音。查字典理解“秤杆”。
2)齐读,开火车读。
(二)再读课文,深入了解。
1、为什么要称象呢?出示有关语句,读好疑问句。
2、可是在古代大磅秤还未发明,要称一头大象的重量,怎么办?
课文中有哪些人在称象?
他们想出了哪些称象的办法?
曹操为什么只摇头?
当曹操看了曹冲的办法后是点头微笑,为什么呢?
3、重点学习第4节。
(1)默读第四节,想一想曹冲的称象办法是什么?
(2)称象的步骤你了解了吗?
(3)现在你知道为什么曹操看到曹冲的称象办法是微笑点头呢?
三、实践运用
1、认读生字
2、积累词语
3、听写句子
四、拓展延伸
你还知道哪些古代聪明儿童的故事?
在小组里交流。
教学随笔:
一、教学目标: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课文。
2、理解课文内容,能说出曹冲称象的具体方法和步骤。
3、培养学生观察能力,提高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4、教育学生学习曹冲平时多观察,遇事多动脑想办法。
二、教学重、难点:
以曹冲称象的过程为重点。启发学生学习曹冲善于动脑想办法的精神为难点。
三、教学用具:
生字卡片、多媒体课件、小水盆、小木船、玩具象、小石块、小秤。
四、教学过程:
(一). 生字侦测,谈话导入:
(1) 出示卡片,以“瞬间识字法”对上节课所学生字进行巩固练习。让学生对个别生字进行组词,造句。(学生评议订正)
(2) 谈话导入:
1.同学们想知道东西有多重怎么办?(称)
2.那么想知道大象有多重怎么称呢?今天我们来学习一个古时候关于称象的故事。
板书:称象(书空,强调“象”的写法)
(3). 课题质疑:针对课题“称象”你能提出什么问题?(谁称象? 怎样的象?怎样称象?)(在副板上出示问题)
(二).初读感知:
1. 师范读课文
出示要求:1. 标出自然段2 .思考质疑问题(多媒体)
2. 自由朗读,分组合作讨论,释疑。
3. 引导评议(就问题所涉及的段落进行指名朗读,加深理解)
(三)精读感悟:
都有谁想出了称象的办法?(小组交流讨论)
班内交流汇报
1> 官员们(板书)引导学生找出句子,以齐读的方式分析官员们的办法。(随即板书:造大秤、宰大象)体会“有的说……有的说……”的场面,并对这段进行分角色朗读,感受当时的气氛,理解词语“反驳”并造句。
2> 博学的官员都不能称出大象的重量,那么年仅七岁的曹冲呢?
1. 生生合作讨论称象的方法,交流汇报。(引导评议)
2. 出示课件:演示称象过程,帮助学生理解称象的过程。
3. 指名朗读第四自然段,引导学生找出并标注表示称象先后顺序的词语。(“把……然后……再把……再……”)用顺序词口头造句,练习学生的口语能力。(板书称象的过程)
4 .结合课件演示及理解称象过程后,让学生进行实物操作。(实验感悟,学生评议)
5. 组织复述称象过程,做评价。
3> 对比官员和曹冲称象办法的优劣。谁的好?好在哪里?从什么地方可以看出来?
(曹操:直摇头,点头微笑)(板书)齐读第五自然段
(四)扩展延伸:
1.曹冲比官员的办法好,说明他是个怎么样的孩子?(引导总结本文中心:善于观察,勤于动脑)
2.放到现在你会如何称大象?(启发学生从现代社会去思考)
总结:经过本课对曹冲善于观察勤于动脑去解决称象问题的学习,教育我们在今后的生活中应勤于观察,积极想象,创造性地解决实际问题。
五、板书
称象
谁称象? 官员 曹冲
↓ ↓
怎么称象? 造大秤 象上船,画线,象上岸
装石头,齐线,称石头
怎样的象? 宰大象 石头=大象
↓ ↓
直摇头 ← 曹操 → 点头微笑
教学目标:
1、学会11个生字(其中“杆”和“量”为多音字)及新词,认读3个字,结合句子理解“直”和“才”的意思。
2、认识冒号和引号,体会它们的用法。
3、学习边读边思考提出不懂的问题。
4、了解曹冲称象的办法,知道曹冲是个聪明、爱动脑筋的孩子,懂得遇到问题要善于动脑筋。
教学重点:学习边读边思考,提出不懂的问题;知道曹冲是个聪明、爱动脑筋的孩子,懂得遇到问题要善于动脑筋。
教学难点:了解曹冲说的称象办法,知道这个办法好在哪儿。
课时:2课时。
第一课时(重点课时)
教学目标:
1、初识生字,读准字音,认清字形,了解字义,把握文章内容。
2、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学习默读课文,学习边读边思考提出不懂的问题。
4、认识冒号和引号,体会用法。
5、了解曹冲称象的办法,知道曹冲是个聪明、爱动脑筋的孩子,懂得遇到问题要善于动脑筋。
教学重点:
学习边读边思考,提出不懂的问题;知道曹冲是个聪明、爱动脑筋的孩子,懂得遇到问题要善于动脑筋。
教学难点:了解曹冲说的称象办法,知道这个办法好在哪儿。
教学过程:
一、导入:在你日常生活中都知道有哪些秤呢?(结合实际说一说)(困)
问:你们知道这么多啊,那要是想秤大象应该用什么秤呢?我们一起看看古代的曹冲是怎么做的?
二、初读课文:
1、自读课文,读后标上自然段的序号,并同桌互查生字。检查读词,了解大意。(生字带音节)
曹操、曹冲(你对他们有哪些了解)[曹操,即魏武帝,字孟德,三国时期杰出的政治家、军事家、诗人。曹冲是曹操的儿子,自幼聪明好学,深得曹操宠爱]
秤杆(指一指,“杆”是多音字,读准音)、船舷(读准“舷”的音)、像堵墙(有些夸张)
2、指名朗读课文,大家评议是否正确,并提出不懂的问题。
三、精读课文:
1、大家提出了几种称象的办法?(3种。官员们的办法有2种:造大秤、宰大象。曹冲的办法是:(课文第4自然段))
指名读读曹冲的办法,并进行课件演示。
2、你认为谁的办法好,为什么?(曹冲的办法好,既能称出大象的重量,又能保全大象。)
3、比较: 曹操听了摇头。 曹操听了直摇头。(结合课文说一说。)
4、果然是什么意思?(按照曹冲的办法真的秤出了大象的重量。)
5、曹冲怎么想出这么好的办法来的?
四、拓展延伸:如果你也生活在那个时代,你还有比曹冲更好的办法吗?
五、课堂小结:科技发展到今天,称量一头大象的重量已经不是什么难事,可我们从曹冲称象这件事中应该的到什么启示呢?
板书: 5、称 象
曹操——大象(多重?)
官员——1、造大秤
2、宰大象
曹冲——象上船 划线 象下船 装石头到划线处
(七岁) 称石头
反思:学生的学习兴趣很高。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学会11个生字(其中“杆”和“量”为多音字)及新词,认读3个字。
2、结合句子理解“直”和“才”的意思。
3、认识冒号和引号,体会它们的用法。
4、培养认真书写的好习惯。
教学重点:学会11个生字及新词,完成课后习题。
教学难点:能够把字写好。
教学过程:
一、朗读课文:指名朗读课文,大家评议。(复习课文,检查朗读课文情况。)
二、学习生字:
1、出示生字卡片,开火车读,读准字音,识记字形。(带音节)
曹 操 官 堵 重 杆
秤 砍 割 沿 舷(注意舷的读音。)
2、说说你怎样记生字。
①左右结构:操 堵 杆
②秤 砍 割 沿 舷等字可以按部件记,可以用熟字加偏旁、熟字换偏旁的方法识记。
③曹 官 重,要注意笔画。如重,要先写千。
3、给每个生字组词,辨析“割”“砍”,可做做动作。
4、写生字:
要求:先整体观察每个字,记好每一笔的位置,然后一气呵成。(困)
(先观察,再比较,然后把字写规范。)
三、完成课后习题:
1、比较句子:
(1)曹操听了摇头。 (2)曹操的儿子曹冲七岁.
曹操听了直摇头。 曹操的儿子曹冲才七岁。
指导:朗读句子,比较异同。
A、第一组的“直”,是“一个劲的”的意思,说明曹操对他们的提出的办法很不满意。
B、第二组加上“才”,强调了曹冲的年龄很小,却能想出这么好的称象的办法,可见他是多么的聪明,多么爱动脑筋。
2、认识冒号和引号,体会用法。
(1)冒号和引号我们早就接触过了,读读句子(P16),说说用法。
(2)以后在写话的时候要注意正确应用。
(冒号用在谁谁说的后面谁说的话用引号引起来)
四、课堂小结:本节课学习了生字,体会了词语的意思,认识了冒号和引号的用法,希望大家在今后的学习中正确应用。
五、作业:抄写生字。朗读课文。
六、板书
5、称 象
曹操——大象(多重?)
官员——1、造大秤
2、宰大象
曹冲——象上船 划线 象下船 装石头到划线处
(七岁) 称石头
七、反思:学生通过老师帮助进行语文课的预习方法的训练,通过课题和思考题进行思考,学生问题意识较强,学生基本掌握了预习方法。预习之后,学生很容易理解课文
【教学目标】
1、理解课文内容,能说出曹冲称象的具体方法和步陬。教育学生学习曹冲,平时要多观察,遇事要开动脑筋想办法。
2、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3、能用自己的话讲这个故事。
【教学重点】
理解课文第四段。
【教学过程】
一、利用生活现象,巧妙引出课题
同学们,你们见过别人称东西吗? 人们用秤称一些东西,想知道那件东西的什么?(对,那东西有多重。)可是,你见过别人称大象吗?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一个古时候称大象的故事。
二、初读课文,了解故事梗概
1、请同学们听一遍课文录音,边听边想,为什么要称大象?都有谁在想办法称大象?
2、讨论为什么要称大象。(略)
3、讨论都有谁在想办法称象?(官员们和曹冲)
官员们和曹冲的办法谁的更好,下面我们来比较一下。
三、详读第三段,为学习下一段打好基础
1、官员们想出了什么办法来称大象?是在哪一段找到的?请一位同学来读一读第三段。
2、先分组讨论,再指名回答:
官员们想出了两种办法,第一种是造一个特大的秤,第二种是把大象宰了,割成一块一块的来称。
这两种办法行的通吗?在同学们讨论的基础上用“多媒体备课系统”中的动画设计来演示,生动地展示这两种方法的弊端。
曹操对这两种办法满意吗?从哪可看出来?
比较: 曹操听了摇头。
曹操听了直摇头。
指名读这两句话。提问:这两句话表示的意思一样吗?
直:一个劲儿地,连续不断。句中加上“直”以后,表示的程度就不一样了,语气和语意更重了。表示曹操非常不满意。
3、分角色读第三段,再次体会。
四、精读第四段,突破全文的重难点
1、可见这办法不行,那曹冲的办法又是什么呢?在哪一段找到的?请一位同学来读一读。
2、曹冲的办法是用几句话说清楚的? 我请四名同学来分别来读这四句。其他同学一边听,一边想,在这个办法中有什么地方不明白的地方,可以大胆地提出来。
3、同学们刚才提出了好多不懂的问题,下面,我们就按照这四句话的顺序,一个一个来分析。
在第一句中,有同学们提出“把大象赶上岸后,为什么要‘沿着水面’画一条线呢?”什么是“沿着水面”呀?“沿着”就是靠着水面、挨着水面、贴着水面,既不高也不低,画一条线,这就叫“沿着水面”画一条线。
那为什么要画这条线呢?很明显是为第二步船上装石头做准备的。这条线就像秤上的刻度、秤星,表示大象就有这么重。
在看第二句,为什么往船上装石头要装到船下沉到画线的`地方为止呢?“止”是什么意思?止是指“停”的意思。为什么船沉到线就停了,不能再装石头了呢?再装会怎么样?同学们四人一组讨论讨论。
出示字片比较:
船上装石头,船身超过那条线。这时,石头重量和大象相比,怎么样了?(说明石头比大象重了)
船上装石头,船身没有下沉到那条线,这时,石头重量和大象相比,又怎么样?(说明石头比大象轻了)
因此,只有当船上装石头,船身下沉到正好到那条线,这时石头的重量才会与大象相等。
第三句,称石头的重量。
第四句,把石头的重量加起来,就是大象的重量。
4、曹冲就是这样一步一步很有条理地说出了称象的过程,同学们再把这段读一遍,试着总结一下每一句的重点内容:
赶象上船 沿水画线
赶象下船 装石到线
称出石重
加出石重 就是象重
五、学习第五段
六、总结全文
1、曹冲才7岁,为什么能想出这种办法?
因为他很聪明,善于动脑筋,善于注意观察事物,注重生活的积累。但最重要的是他能从错误意见中吸取合理的因素。第一位大臣出的主意很不切实际,因为没有人能提起如此重的大秤,但是这不切实际中却包含着一个“切实际”的因素,就是需要有一个能承受的住大象重量的“秤”才能解决问题;第二位大臣的主意更是荒诞无几,谁能把活生生的一头大象拉去宰了?但是它也有不荒谬的地方,就是怎么能把一个完整的大象分开呢,怎么能把它“化整为零”?曹冲正是吸取了这两位大臣错误意见中的合理因素,先设法找到了一个既能承受大象重量,又不用人手去提的大秤──“船”(船相当于秤盘,水相当于“大力士”,船舷上的线相当于秤星、刻度);然后他又想到利用石块代替大象,这样就可以实现“化整为零”,从而准确地计算出大象的重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