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身边的文档专家,晒文网欢迎您!
当前位置:首页 > > 办公范文 > > 教学 > 正文

化学教学案例【必备7篇】

2023-10-04 14:52:31教学

化学教学案例【必备7篇】

化学教学案例 篇1

  本课是对于空气性质的继续研讨而展开的,空气由于它比较特殊的状态,即看不见也摸不着,那么它是否会像固体,液体那样也会占据空间呢,是同学在生活中非常想去了解的问题。因此这堂课正好可以协助同学解决心中的疑问,整堂课同学都表示出了比较大的热情,课堂气氛比较的活跃,每个同学都能开动脑筋,积极的参与到活动中来  整堂课中有两个重要的结论:1空气是会占据空间的。2空气占据空间的大小是会变化的。为了使同学更好的理解和接受这些观点,让同学通过自身亲手实验来验证。前一个实验是在老师的慢慢引导下完成的,老师应作到循循善诱,从同学的原有思维动身,一步一步的去启发同学的思维,最终使同学探索到正确的实验方法。老师的职责和使命是做一个摆渡者,使同学的思维有所前进和跨跃,从不懂到懂,从不明白到明白。第二个实验要求同学自身来探究,如何设计实验,如何操作整个过程,以和会得出怎样的结论,让同学慢慢脱离老师的指导,学会独立的探究和实验。使同学明白科学探究必需要注重过程,注重同学的“体验”,同学只有在参与探究过程中去深刻体验胜利,体验失败,体验合作,体验质疑,体验挑战,才干真正探究了科学,即使自身的探索失败了,对同学来说,也是一笔珍贵的精神财富,同样具有重要的教育价值,使他们懂得了探究的过程是漫长和艰苦的,使同学体会到“原来任何科学结论的得出都要经历很多失败,科学的探索是永无止境的。”

  最后一个环节是让同学考虑“压缩空气的性质在生活中的运用”,这局部内容有助于培养同学的发散性思维,而且让同学懂得举一反三,学会如何灵活的运用知识。学会将所学的知识与自身的生活紧密的联系起来,真正做到学以致用,从而使同学更好的认识到知识的价值,增强了学习的欲望,在某种程度上也激发了同学的学习兴趣  在整个上课的过程中,我发现在准备这堂课的时候我比较精心的设计了每一个细节,甚至同学会有怎样的回答我都试图预设,希望同学依照我设计的思维模式开展学习。上完课后我才发现,其实,课堂上同学的思维活动是非常活跃的,有很多奇特的想法,有些是老师无法预料到的。老师的作用应该是如何指导同学从内心深处迸发出思维的火花,而不是用老师的思维模式去框住同学的思想。我也体会到小朋友的思维是活跃的,无拘无束的,当我们给他们提供适宜的条件,就会迸发出绚丽的火花,我们教师应该是助燃剂,所以肯定要求老师自身有非常丰富的知识,才干使课堂成为生长智慧、施展才气的沃土。所以课堂中同学应自主探究,亲历整个科学的过程,只有这样,整个课堂才有很强大的生命力,才干看见小朋友们最精彩的智慧之花。

化学教学案例 篇2

【课程目标】

  1、举例说明化学能与电能的转化关系及其应用。

  2、会应用生活中的材料制作简易原电池。

【教材分析】

  生活在现代社会,学生对“电”有着丰富而强烈的感性认识。当学生了解了化学反应中的能量转化的原因,并感受了探究化学能与热能的相互转化过程后,会对化学能与电能之间的转化问题产生浓厚的兴趣。从能量转换角度看,本节课程资料是对前一节课中“一种能量能够转化为另一种能量,能量是守恒的;化学能是能量的一种形式,它同样能够转化为其他形式的能量,如热能和电能等”论述的补充和完善。从反应物之间电子转移角度看,原电池概念的构成是氧化还原反应本质的拓展和应用。从思维角度看,“将化学能直接转化为电能”的思想,是对“化学能——热能——机械能——电能”思维方式的反思和突破。

【学情分析】

  中学生对“电”的资料的认识不仅仅来源于生活经验,并且来源于学科学习。在生活经验方面,不仅仅接触了火力发电(或水利发电),并且接触了干电池等化学电源;在学科学习方面,学生不仅仅接触了摩擦起电,并且还从能量转化的角度认识了电能,此外还学习了关于电的初步知识(如电源的正负极、电压和电流等资料),所以对电并不陌生。此外,高中《化学1》已较为系统的学习了氧化还原反应的本质,也学习了钠、镁、铝、铁等有关的金属知识,以及电解质溶液的资料。这些经验基础为本课的教学供给了必要的基础。为本节的学习做了知识、本事上的准备。

  同时原电池是高中化学学科体系的核心知识之一,它的教学是氧化还原反应原理的延伸与应用,也是后续电化学知识的基础。原电池的教学是体现学科交叉,科学理论联系实际,培养学生思维本事和探究本事的好素材。学生在第一节学习了化学能与热能的转化关系,本节课则学习化学能转化为另外一种能量即电能,由于电化学知识是学生首次接触的新领域,存在着强烈的好奇心和陌生感,所以一个好的开端十分重要。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理解原电池的概念、工作原理和构成条件,同时掌握原电池正负极的确定方法。

(2)经过学生设计完成原电池构成条件的实验,学习实验研究的方法。

(3)能举例说明化学能与电能的转化关系及其运用。

  2、过程与方法

(1)分析火力发电的原理及利弊,建立“将化学能直接转化为电能”的新思路,经过对氧化还原反应的本质的分析,提出实现新思路的各种推测和猜想等,培养创新思维本事。

(2)经过实验和科学探究,比较、归纳,培养学生科学探究精神和分析、归纳的本事。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经过化学能与电能转化的学习,使学生认识化学能转化为电能对现代化的重大意义,发展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乐于探究物质变化的奥秘。

(2)经过原电池构成条件的探究,培养学生自主探究的科学态度和方法,体会实验在化学研究中的重要作用。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初步认识原电池的概念、工作原理及构成条件

  教学难点经过对原电池实验的研究,引导学生从电子转移角度理解化学能向电能转化的本质,以及这种转化的综合利用价值。

化学教学案例 篇3

  一、教材分析:

  1、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本课题处于九年级化学第四单元课题一,包括原子的构成和相对原子质量两部分内容,在这节课之前,学生知道原子可以直接构成物质,原子在化学变化中不能再分。本课题第一部分重点介绍原子的构成,同时介绍了原子不显电性的原因,然后又形象的介绍了原子的大小,以及电子的运动情况。第二部分重点介绍相对原子质量,由于原子的真实质量太小,书写和使用都很不方便,于是引入了相对原子质量。教材还通过介绍张青莲教授的事迹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

  2、教学目标

  今年我区定为教学改革年,根据新课标要求和学生实际,为了面向全体学生,做到让学生积极参与课堂、突出重点。我确定以下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目标:

  ①了解原子是由质子、中子和电子构成的。

  ②初步了解相对原子质量的概念,并会查相对原子质量表。

  (2)过程与方法目标:

  充分利用教材提供的图、表等资料,初步学会运用类比、想象、归纳、概括等方法获取信息并进行加工。

  ②鼓励学生主动与他人进行讨论、交流,清楚地表达自己的观点,逐步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和学习方法。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①对学生进行物质可分性的辩证唯物主义观点教育。

  ②结合张青莲教授的卓越贡献资料,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

  3、教学重、难点

  根据本课题的内容和地位,我确定本课题的重点是原子的构成和相对原子质量。难点是原子中各粒子的关系和相对原子质量概念的形成。

  二、教法分析:

  鉴于本单元知识比较抽象,理论性较强,没有涉及实验,因此在教学中采用指导学生阅读、预习课本,组织学生讨论,分板块来解答知识点所提出的问题来进行教学。

  三、学法指导:

  在教师引导和帮助下,学生通过开展预习、讨论、交流、总结等活动,逐步形成自主学习和合作学习的科学学习方法。

  四、教学程序:

  根据微观知识的特点和学生认识过程中易出现的问题,我的教学过程主要通过阅读课本、学生互动、形象比喻等活动形式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帮助学生牢固记忆。具体教学分以下几个步骤:

  1、提出猜想,引入新课;

  2、自主探究、互动交流

  3、巩固练习,拓展思维;

  4、分享收获,情感升华

  (一)提出猜想,引入新课

  由化学变化的实质,提出以下猜想,原子是化学变化中的最小粒子,那么你能想象原子的结构吗?(学生回答后自然引入新课——原子的构成,学生可能会回答原子象皮球,珠子,铅球,西瓜,桃子等)

  (二)自主探究,互动交流

  一、原子的构成

  1、学生预习后讨论:(分小组完成任务,前三个小组各解答3个题目,后三个小组各解答2个题目)

  ⑴原子是一个实心球体吗?

  (2)原子是由什么构成的

  (3)原子核还能再分吗?如果能再分,它又是由什么粒子构成的呢?这些粒子有区别吗?

  (4)质子、中子、电子带什么电?原子核带电吗?

  (5)整个原子显电性吗?为什么?

  (6)什么是核电荷数?

  (7)观察表4——1,质子、中子、和电子的质量都很小吗?谁的质量最小?(为下文相对原子质量近似的等于质子加中子做铺垫)

  (8)观察表4——2,你发现了什么规律?

  (9)你能想象电子在哪里运动吗?

  设计这样的几个个问题,引导学生开始探究原子的结构,初步教会学生怎样探讨,从哪些方面探讨。解答完毕,学生头脑中已清晰的构建了如下知识点:1.原子一般都是由质子、中子、核外电子构成,但有一种氢原子中只有一个质子和一个核外电子,没有中子,即并不是所有原子里都有中子。2.核电荷数=质子数=核外电子数(但不一定等于中子数)由于质子数等于核外电子数,正电荷总数等于负电荷总数,所以整个原子不显电性。

  二、相对原子质量

  (10)为什么要采用相对原子质量?用原子的真实质量不行吗?

  (11)相对原子质量的概念是什么?如何用公式来表达?

  (12)相对原子质量和实际质量的区别在哪里?单位各是什么?

  (13)原子的质量主要集中在哪里?近似地等于什么的和?

  这样的设计能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帮助学生建立相对的概念。

  (三)、巩固练习,拓展思维

  1、原子核()。

  A、由电子和质子构成。

  B、由质子和中子构成

  c、由电子和中子构成。

  D、由质子、中子和电子构成。

  此题考察原子的构成

  2|、碳原子的相对原子质量是()

  A、12gB、12c、、1/12g

  3、原子的相对原子质量()

  A.是原子的实际质量

  B.可以用千克作单位

  c.没有单位

  D.是原子间质量之比,单位为1,一般不写

  利用此题讨论归纳对比相对原子质量与原子质量的区别和联系。

  4、已知碳原子质量为×10-26kg、氧原子质量为×10-26kg、铁原子质量为×10-26kg,试计算氧原子、铁原子的相对原子质量

  通过对比,得出相对原子质量数字比较简单,便于书写、记忆和计算,从而得出引入相对原子质量的意义。

  5、已知钠原子的相对原子质量是23,中子数是12个,那么核电荷数是()

  A、11个B、12个c、23个D、35个

  6、相对原子质量可以从

  书中P154的附录Ⅱ查到,查阅如下几种元素的相对原子质量:磷、铝、氮、碳、钠、硫、镁、钙

  借此题让学生学会查阅相对原子质量表;说明现已发现一百多种元素的相对原子质量,精确的相对原子质量有效数字可高达八位,一般的化学计算多采用它的近似值(整数或1位小数)。

  (四)、分享收获,情感升华

  1、这节课你学到了哪些知识?

  2、通过这节课,你在学习方法和思想上有哪些收获?

  3、借助资料,进行爱国主义教育。组织学生阅读教材P69张青莲教授的资料,交流读后感

  (五)板书设计(略)

  (六)教学反思

  以前的教学一般是自己讲解的多,今年是教学改革年,上个星期教研组长开会提出了独狼口中学的“10+35”模式,这节课也是首次运用这种“懒方法”教学,俗话说懒妈妈培养勤快的孩子,那么懒老师也培养勤快的学生。本来这一单元的内容也比较抽象,不好理解。让学生先预习课本,就首先在学生的头脑中构建了知识结构,好比有了知识铺垫做准备,上新课就容易多了。那么课堂上再通过一个个由浅入深的相关问题,学生很快就能找到答案,从而打消了先前认为“看不见摸不着的微观世界一定很难”的观点,体验一种成功的感觉。这种教学还有一个最大的好处是“兵教兵”,大面积提高教学质量,让那些平时上课不学习的同学也参与了进来。老师在下面转的时候可以起一个督促的作用,而以前的方法就是教师在讲台上讲,难以发现不参与的学生。体现了面向全体学生这一理念,魏书生老师也说过,现在的教材百分之八十的学生能够看懂百分之八十的内容。问题是我们的学生没有养成预习的习惯,一个很简单的问题也等着老师来解答,形成了处处依赖老师的思想。这种方法一旦形成,不仅教师教的轻松,学生学的也轻松。

化学教学案例 篇4

《分子和原子》教学案例

  一、教材分析:

  从本节课题开始,学生将从以往的宏观世界走向微观世界,对奇妙的微观世界有所了解。从认识到分子、原子的存在开始,逐步了解分子、原子在化学反应中的不同变化,来形成分子、原子的概念。

  本课题首先从学生学生亲身体验(教师在第一排喷洒空气清新剂,而坐在教室每个地方的学生都能闻到清新的气味)及红墨水在水中扩散的现象提出问题,引起学生思考,然后结合教材中的图片和多媒体,用简单的几句话将人类对分子、原子的原始思索与现代证明略作描述,确立物质是由分子、原子等微观粒子构成的观点。

  课堂教学中通过浓氨水的扩散对比实验让学生探究得出结论——分子是不断运动的,并利用这一结论对前述现象作出具体解释,对如何运用微观粒子运动规律来解释宏观现象起到了很好的示范作用。

  关于分子间有间隔的内容,通过用100mL酒精和100mL水混合,总体积小于200mL的实验探究,让学生总结出:分子之间有间隔,同时延伸到物质的热胀冷缩,物质三态的变化,向车胎里打气等学生熟悉的生活现象,让学生确认分子间有间隔的事实。

  教材中还设计了水电解生成氢气和氧气的微观示意图,让学生讨论在化学变化中,发生变化的是分子还是原子?把对微观世界的探索引向深入,引导学生用分子、原子的观点分析、比较以前学习过的一些变化(物理变化、化学变化)和化学反应,进一步从化学变化中认识分子、原子的特性,形成概念。

  通过本课题的学习,让学生领悟从宏观物质进入微观粒子,为后期学习作好知识铺垫。

  二、学情分析:

  在初二物理课的学习中,学生已经初步了解了一些关于分子和原子的知识,知道分子和原子体积非常小,肉眼无法直接观察到,但其确实客观存在。因此,本课题的引入并不困难,但从化学角度讲解涉及的一些化学微观概念较为抽象,学生不容易理解和掌握;学生能熟练掌握的是物理学上常提到的一些变化,如蒸发、扩散,物质三态以及热胀冷缩。

  三、教学目标

  知识与特能:

  1、认识物质的微粒性,知道构成物质的微粒有质量小、体积小、不断运动、有间隔等基本特征;知道分子、原子等微小粒子是构成物质的微粒。

  2、认识分子是保持物质化学性质的一种微粒;原子是化学变化中的最小微粒

  3、知道原子和分子的相同点、不同点和联系;能运用分子、原子的观点解释一些简单的生活和实验现象。

  4、学会运用分子和原子的观点来区别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纯净物和混合物。

  过程与方法:

  1、能从常见的现象入手,通过观察自然、实验、识图等方法获取信息,进行合理的想象和推理。

  2、能在教师的启发和指导下通过与他人合作,完成实验,对有疑惑且有探究价值的问题进行研究,主动和他人进行交流,敢于表达自己的见解

  情感态度价值观:

  1、体验探究活动的乐趣,保持和增强对化学现象的好奇心和探究欲,发展学习化学的兴趣。培养合作意识以及勤于思考、严谨求实、勇于创新和实践的科学精神。

  2、激发对物质微粒的探究欲,建立“世界是物质的、物质是可分的”辩证唯物主义物质观。

  四、教学课时与教学准备:

  1、教学课时:(1课时)

  2、教学准备:红墨水、冷热水、大、小烧杯、氨水、酚酞试液、酒精、量筒、教学课件、温度计、体温表。

  五、教学重点

  认识分子、原子是客观存在的,是构成物质的两种微观粒子。能用微粒的观点解释日常生活中的问题。

  六、教学难点:从微观角度认识物质,理解化学变化的实质。

  七、教学方法:实验启发式与课内外探究性学习相结合,多媒体辅助。

  八、教学过程:

  1、创设问题情境,引出课题

[教师活动]教师在教室第一排喷洒空气清新剂。

  问:同学们看到了什么?闻到什么?为什么全教室的学生都能闻到清新剂的气味?引起学生思考。

[学生活动]发现问题:

  将化学与现实生活联系起来。从真实的情景中发现值得研究的问题,产生探求欲望。由此引入构成物质的粒子的知识解释上述现象。

[设计意图]引出课题:从与教学内容有内在关系的身边的素材中,抽取有启发性的情节,提出高于思考性,激发想象力的化学话题。

  2、新课学习:

[教师活动]:活动与探究一:物质的微粒性。

[追问]:我已经停止喷洒空气清新剂了,为什么现在仍有清新的气味?

[经过讨论得结论板书]物质都是由微小的粒子

[讲解]:停止喷洒空气清新剂,但空气清新剂的清香仍然存在,说明构成空气清新剂香味的粒子——分子,虽然肉眼无法看见,但却真实存在的。

[PPT投影]:

  1、用扫描隧道显微镜获得的苯分子的图象(图3-2)

  2、通过移走硅原子构成的文字“中国”。(图3-3)

  边展示边说明:移走硅原子构成的文字“中国”,是目前最小的文字,小至原子的大小,说明我国已掌握了操纵原子的技术。

[学生活动]边听、边看、边疑,得出结论:构成物质的粒子——分子、原子,肉眼无法看见,但微观粒子聚集在一起构成宏观物质。

[教师活动]活动与探究二:分子、原子的基本性质。(分子、原子的特征)

[介绍]:1个水分子的质量约是3×10-26kg,一滴水(以20滴水为1mL计)中大约有×1021个水分子。

[PPT投影]

(一)分子、原子的基本性质(分子、原子的特征)

  1、分子等粒子体积和质量都很小。

[活动探究]红墨水分别在冷、热水中扩散。

[追问]:为什么红墨水能在水中扩散?为什么红墨水在热水中比在冷水中扩散速率快?

[演示实验]向盛有约40mL蒸馏水的烧杯中加入5-6滴酚酞溶液,搅拌均匀,观察。

  1、取少量上述溶液置于试管中,向其中慢慢滴加浓氨水,观察现象。

  2、将烧杯中的酚酞溶液分别例入A、B两个小烧杯中,另取一个小

  烧杯C,加入约5mL浓氨水。用一个大烧杯罩住A、C杯,烧杯B置于大烧杯外(如图)。

[讨论]以上实验说明什么问题?

(同时播放实验过程及微观过程)

[PPT投影]:

  2、分子等粒子总是在不断地运动着。(温度越高,分子运动越快)

[提出新问题]:冲糖水时,把糖放到开水中,糖不见,而杯中的水却变甜了。能用粒子的观点解释吗?

[学生活动]想象、理解:分子、原子有多小。

[教师活动]

[提出问题]:100mL水+100mL酒精=200mL液体;正确吗?

[学生活动]学生实验:

  1、量取100mL水、100mL酒精混合在一起观察是否等于200mL。

  2、用酒精温度计,体温表分别测出水温和体温,观察表上数值变化情况。

  用分子、原子的观点解释上述问题。

[PPT投影]

  3、分子、原子之间有间隔,间隔的大小与温度,压强有关,气体分子间隔较大,固体、液体分子间的间隔较小。

[教师活动]活动与探究三:分子、原子的概念。

[提出问题]:从分子的角度看,水的蒸发与水的分解两种变化有什么不同?发生变化的是分子还是原子?

  以水的电解为例,通过多媒体课件演示与讲解,引导学生从分子的角度,理解水的蒸发与分解两种变化有什么不同。

++

  通电

  H2O

  H2+O

  2[板书PPT投影]

  三、分子、原子的概念

  1、分子是保持物质化学性质的最小粒子。

  强调:“保持”是指保持“化学性质不能保持物理性质”,“最小粒子”是指“保持物质化学性质”的最小粒子。

  2、原子的定义:原子是化学变化中的最小粒子。

  强调:“最小粒子”不是指绝对的最小,而是指“化学变化”中的最小。

  3、分子与原子比较。

  分子

  原子

  相同点

  1、质量、体积都非常小

  2、彼此之间有间隔

  3、总是不断地运动

  4、同种分子(或原子)性质相同

  不同点

  1、分子是保持物质化学性质的最小粒子

  2、在化学变化中,分子可再分为原子。

  1、原子是化学变化中的最小粒子。

  2、在化学变化中,原子不可再分。

  联系

[学生活动]在教师引导下思考分析,(用分子的基本性质区别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

  1、物质没有变,分子本身没变化。(物理变化)

  2、物质变了,分子本身也变了(化学变化)

  观看多媒体课件演示,听讲解,理解和领悟。

  巩固、深化

  反复从《水分解的微观变化》领会分子的“分与合”,做出物质变化过程中的粒子变化的图示。

[设计意图]

  使学生的思维从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相互对比的角度深入到微观领域,从分子本身是否变化来认识、区别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

  通过联系新旧知识,提出问题,并借助多媒体,辅助教学,给予学生直观的印象。

[学生活动]:思考、讨论交流,归纳总结。

[教师活动]:[矫正总结]

[巩固训练]练习册本节选择题部分。

[设计意图]:总结本课知识要点,促进学生形成良好的知识结构。

  九、板书

  课题1:分子和原子

(一)、分子、原子的基本性质:(分子、原子的观点或特征)

  1、分子、原子的体积、质量都很小;

  2、分子、原子总是在不断地运动着;(温度越高,分子运动越快)

  3、分子、原子之间有间隔,间隔的大小与温度、压强有关,气体分子间的间隔较大,固体、液体分子间的间隔较小。

  4、同种物质的分子化学性质相同,不同种物质的分子化学性质不同。

(二)、分子、原子的基本性质的运用。

  1、解释有关常见现象

  2、区别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

  3、区分混合物和纯净物

  混合物——由多种分子构成的物质一定是混合物。

  纯净物——由一种分子构成的物质一定是纯净物。

(三)、分子、原子的概念:

  1、分子的定义:分子是保特物质化学性质的最小粒子。

  2、原子的定义:原子是化学变化中的最小粒子。

  3、分子与原子比较:

  十、教学反思: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引领学生进入微观世界。首先认识分子、原子的客观存在,然后建立微观粒子模型,体会它与宏观物质的不同,掌握用微观理论解释宏观变化,最后进一步认识分子、原子在化学反应中的不同,形成分子、原子的概念。

  在本节课的教学中,有以下几点反思:

  1、教学手段形式多样。有实物展示、实验演示、活动与探究、多媒体投影相互有机结合,使抽象概念形象化,突破难点,提高学生抽象思维能力,激发学生浓厚的探究欲望,但要注意多媒体只能起辅助作用。

  2、实验与活动探究均采取对比方法,如红墨水在冷、热水中扩散。浓氨水分子扩散实验采取氨水直接滴入酚酞溶液与氨分子运动到酚酞溶液中进行对比,提高教学效果,培养学生形成良好的科学探究的方法。

  3、将化学与现实生活紧密联系,如院子里的桂花香,食堂里的饭菜香等,从真实的情景中发现值得研究的问题,产生探求欲望。

  4、从微观角度认识和区别物质的变化,是本节课的难点,如何突破难点仍是师生需要解决的问题。

化学教学案例 篇5

【课程目标】

  1、举例说明化学能与电能的转化关系及其应用。

  2、会应用生活中的材料制作简易原电池。

【教材分析】

  生活在现代社会,学生对“电”有着丰富而强烈的感性认识。当学生了解了化学反应中的能量转化的原因,并感受了探究化学能与热能的相互转化过程后,会对化学能与电能之间的转化问题产生浓厚的兴趣。从能量转换角度看,本节课程内容是对前一节课中“一种能量可以转化为另一种能量,能量是守恒的;化学能是能量的一种形式,它同样可以转化为其他形式的能量,如热能和电能等”论述的补充和完善。从反应物之间电子转移角度看,原电池概念的形成是氧化还原反应本质的拓展和应用。从思维角度看,“将化学能直接转化为电能”的思想,是对“化学能——热能——机械能——电能”思维方式的反思和突破。

【学情分析】

  中学生对“电”的内容的认识不仅来源于生活经验,而且来源于学科学习。在生活经验方面,不仅接触了火力发电(或水利发电),而且接触了干电池等化学电源;在学科学习方面,学生不仅接触了摩擦起电,而且还从能量转化的角度认识了电能,此外还学习了关于电的初步知识(如电源的正负极、电压和电流等内容),因此对电并不陌生。此外,高中《化学1》已较为系统的学习了氧化还原反应的本质,也学习了钠、镁、铝、铁等有关的金属知识,以及电解质溶液的内容。这些经验基础为本课的教学提供了必要的基础。为本节的学习做了知识、能力上的准备。

  同时原电池是高中化学学科体系的核心知识之一,它的教学是氧化还原反应原理的延伸与应用,也是后续电化学知识的基础。原电池的教学是体现学科交叉,科学理论联系实际,培养学生思维能力和探究能力的好素材。学生在第一节学习了化学能与热能的转化关系,本节课则学习化学能转化为另外一种能量即电能,由于电化学知识是学生首次接触的新领域,存在着强烈的好奇心和陌生感,因此一个好的开端十分重要。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理解原电池的概念、工作原理和构成条件,同时掌握原电池正负极的判断方法。

(2)通过学生设计完成原电池构成条件的实验,学习实验研究的方法。

(3)能举例说明化学能与电能的转化关系及其运用。

  2、过程与方法

(1)分析火力发电的原理及利弊,建立“将化学能直接转化为电能”的新思路,通过对氧

  化还原反应的本质的分析,提出实现新思路的各种推测和猜想等,培养创新思维能力。

(2)通过实验和科学探究,对比、归纳,培养学生科学探究精神和分析、归纳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通过化学能与电能转化的学习,使学生认识化学能转化为电能对现代化的重大意义,

  发展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乐于探究物质变化的奥秘。

(2)通过原电池形成条件的探究,培养学生自主探究的科学态度和方法,体会实验在化学

  研究中的重要作用。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初步认识原电池的概念、工作原理及形成条件

  教学难点通过对原电池实验的研究,引导学生从电子转移角度理解化学能向电能转化的

  本质,以及这种转化的综合利用价值。

化学教学案例 篇6

  根据教学调查,我觉得学生在学习化学的过程中存在以下问题:

  第一,学生基础稍为薄弱,故在学习化学原理的时候倍感吃力。在问卷的第一题中,“你觉得化学哪一方面掌握得最薄弱”,有约40%的同学认为是元素化合物知识,而这部分内容是安排在必修一和必修二里的,现在高二学习学习反应原理是但凡涉及相关物质反应就会觉得无从下手,另外有约30%多的学生认为化学实验这部分知识也比较难把握。

  第二,学生欠缺正确的学习方法。在“你觉得学习化学的困难来自哪里”的调查中发现,85%以上的同学认为是方法不对,不会灵活运用知识。这说明学生在学习过程还没养成正确的学习习惯。

  第三,部分学生缺乏学习兴趣或并未引起重视。在调查问卷在发现,有相当一部分同学每天花在化学上的时间小于半个小时。也有学生反映学习化学的困难主要是缺乏学习动力。

  为此,我将会在以后的教学过程中注意以下几点。

  第一,重视双基教学。上课务必充分备好课,提前研究和筛选新课内容相关的辅导资料上的习题,挑选适合难度的题目给学生做,避免偏题或难题等加重学生负担。对于重要的知识点在课堂讲解上尽量简洁有条理,思路清晰,让学生充分理解并转化为自己的知识,能做到灵活运用。

  第二,加强对学习学习方法和能力的培养。在新授课或习题课中多注意注意归纳总结,尤其是在学习一章节后对知识的梳理,使知识的形成网络化,方框化。同时,在习题课中,多注意对同种类型的题目的总结和点拨,对易错题型的分析等。

  第三,寻求有效的教学方式,增强学习的学习兴趣。部分学生在化学科上花的时间少,根本的原因还是兴起问题。所以课堂气氛,教师人格魅力等都需要高要求达到,要充分利用课堂的感化作用,在备课时要充分想清楚哪个环节可以将期趣味化,新课引入,情境设置等,同时还要安排适当的学生活动时间,增加师生互动,及时留意学生动向及反馈的情况,并能随时作出调整。另外,也可以根据化学科的特点,充分利用化学实验吸引学生注意。另外,对于部分缺乏学习积极性的同学能及时提醒,多督促多提醒,多检查作业和练习完成的质量,并对其作出相应的辅导。

化学教学案例 篇7

  一、教材分析

“化学计量在实验中的应用”是以化学基本概念为基础,与实验紧密联系,强调概念在实际中的应用,本节教学对整个高中化学的学习乃至今后继续学习起着重要的指导作用。教材内容具有概念比较多,且抽象又难于理解的特点。教材首先从为什么学习这个物理量入手,指出它是联系微观粒子和宏观物质的纽带,认识引入物质的量在实际应用中的重要意义,即引入这一物理量的重要性和必要性。然后介绍物质的量及其单位,物质的量与物质的粒子数之间、物质的量与质量之间的关系。应注意不要随意拓宽和加深有关内容,加大学生学习的困难。

  二、学情分析

  对于“物质的量”这个新的“量”和“摩尔”这个新的“单位”,学生是很陌生的,而且也很抽象,但通过学习和生活经验的积累,他们已经知道了生活中常用的一些“量”和“单位”,如长度、质量、时间、温度,米、千克等。可采用类比方法,类比方法是根据两个或两类对象之间的某些属性上相同,而推出它们在其他属性也相同的一种科学方法。如物质的量与其他学生熟悉的量类比、摩尔与其他国际单位的类比、集合思想的类比等,运用类比思想阐释物质的量及其单位摩尔的意义,能够提高这两个概念与其他概念之间的兼容性,有利于对这两个陌生概念的深刻理解和掌握。

  三、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认识物质的量是描述微观粒子集体的一个物理量,认识摩尔是物质的量的基本单

  位;了解阿伏加德罗常数的涵义,了解摩尔质量的概念。

(2)了解物质的量与微观粒子数之间的换算关系;了解物质的量、物质的质量、摩尔

  质量之间的换算关系。 2.过程与方法

(1)通过类比的思想帮助学生更好的理解、运用和巩固概念。

(2)通过阅读教材、参考资料和联系生活实际,培养学生自学的习惯、探究的意识。 (3)体验学习物质的量这一物理量的重要性和必要性。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1)使学生认识到微观和宏观的相互转化是研究化学问题的科学方法之一,培养学生

  尊重科学的思想。 (2)调动学生参与概念的形成过程,体验科学探究的艰辛和喜悦。

  四、教学重点与难点

  1.教学重点

(1)物质的量的概念; (2)物质的量和微粒数之间的相互转化; (3)阿伏伽德罗常数的涵义;

(4)通过物质的量、质量、摩尔质量计算实际问题。 2.教学难点

(1)物质的量的概念。

  五、教学准备

  多媒体、黑板

  六、教学方法

  采用创设情境方式,通过故事(一粒米的称量)和生活实例,以聚微成宏的科学思维方式,引出新的物理量 — 物质的量,搭建起宏观与微观的桥梁。通过学生列举生活中的常用单位 (箱、包、打等)与抽象概念类比、国际单位之间的类比、集合思想的类比教学,将抽象的概念形象化,让学生感受概念的生成过程,初步形成物质的量的概念并理解其重要性。

  七、教学过程(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