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泉映月》教学设计【优秀8篇】
一、教学要求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第四、五自然段。
2、学会本课19个生字,绿线中的10个生字只识不写。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3、能联系课文内容,理解文中描写月夜景色和由琴声联想《二泉映月》乐曲丰富内涵的语句的意思,并能选用部分词语写一段话,来描写自己所观察到的月夜景色。
4、通过朗读和背诵课文的训练,感受民间艺人阿炳创作不朽名曲《二泉映月》的艰辛历程,学习他敢同命运抗争,矢志不渝追求美好理想的精神。
二、教学重难点
在第五自然段创设音乐情境,让学生在倾听、感受、朗读、感悟中深切理解语言文字的内涵,并能熟读成诵。
三、教学时间:
3课时
四、预习要求
1、收集阿炳的生平资料,对阿炳生世有必要的了解。听听《二泉映月》这首曲子。
2、读读课文,划出生字新词,在生字上注上拼音。
3、不理解的词通过并能联系上下文解决。
4、有疑问的地方作上记号。
5、初步理解下列词语:
萦绕
倔强
饱经风霜
升腾
跌宕
坎坷
积淀
委婉
连绵
五、教学准备
1、将《阿炳生世录》材料课前印发给学生。
2、录音带2盘,《二泉映月》和配音朗读。
3、第五自然段部分内容打印。
4、第4自然段最后一句打印。
5、词语卡片:
饱经风霜
卖艺
度日
度日如年
静影
沉璧
坎坷
第一课时
一、播放《二泉映月》,导入新课。
1、同学们,喜欢欣赏音乐吗?为什么?(音乐能抒发人的思想感情,陶冶人的性情)今天这节课上,王老师想先播放一段曲子,请同学们仔细聆听,用心体会,听完后谈谈第一感觉。
2、播放乐曲《二泉映月》(节选)
3、谈谈听完乐曲后的感受
(悠扬、婉转、悲伤、深沉、优美、高昂)
4、了解曲名
同学们,你们知道这首曲子叫什么名字?
板书课题:二泉映月
二、明确学习目标,了解阿炳生世。
1、同学们,这首曲子的名字叫《二泉映月》,而我们今天学习的课文就是介绍二泉映月这首曲子的,课题就叫二泉映月。看了课题,你想了解关于二泉映月的哪些问题。
(1)《二泉映月》这首曲子是谁谱写的?
(2)在什么情况下谱写的。
(3)这个曲子表达了怎样的思想感情。(老师依次在课题后打上?)
师:上述问题,只要通过认认真真、仔仔细细地读书,就很容易解决。
2、同学们,我们先来解决第一个问题,通过课前预习,谁能说说这首曲子是谁谱写的?
3、课前,王老师要求大家听听《二泉映月》的曲子,并收集有关阿炳生世的资料。现在谁来说说你对阿炳有哪些了解。
三、精读1~4节,了解创作背景。
1、同学们,下面我们来讨论第二个问题:《二泉映月》这首曲子是阿炳在什么样的情况下创作的呢?请带着这个问题反复读读1~4节,要把这四小节读正确、读通顺。
2、学生自读,老师巡视。
3、分节指名朗读。
教师评价并随机点拨:
(1)出示饱经风霜一词指导朗读好这个词和所在的句子。
(2)出示卖艺度日一词,从这个词中你体会到什么?出示另一个成语:度日如年。这句话该怎么读?
4、同学们,阿炳是在什么情况下创作《二泉映月》的,哪一节回答了这个问题?(第4自然段)再细细读读第4自然段,然后自己试着说说阿炳是在什么情况下创作《二泉映月》这首曲子的?
5、指名说,畅所欲言,教师随机板书:
时间:中秋夜
地点:二泉
环境:月光、流水
心境:想到听到
6、再指名练说,把板书中的关键词都用上,完整地说清阿炳创作二泉映月的背景。
7、再读读第4自然段,边读边体会,你觉得哪些词语、句子比较难理解?
(1)什么叫静影沉璧?(出示词语,结合插图体会)
(2)他似乎听到了深沉的叹息,一句怎么理解?
①出示渐渐地,渐渐地,倔强的呐喊一句。
②以四人小组为单位,结合阿炳的生世,体会体会这句话的含义。(从课文第3节和阅读材料中去找答案)
③四人小组讨论,推荐一名代表汇总。
④请四人小组的代表发言,老师随机点拨体会坎坷饱经风霜等词。
⑤指导有感情地朗读这句话。
8、指导朗读第4节。
同学们,第4小节写到了似水的月光,淙淙的流水,多么美好的中秋之夜,但饱经风霜的阿炳却回想起了辛酸的往事。美好的景,伤心的情,构成了多么强烈的对比。我们要通过有感情的朗读来体会他当时创作《二泉映月》时的情境。
(1)指名读,评价。
(2)集体朗读。
四、小结
同学们,这一堂课同学们围绕课题提出了三个问题,通过读书和讨论,已经解决了两个问题。(老师把课题旁的前两个?擦掉)还剩下的这个大问号我们下一堂课再来解决。
第二课时
一、复习导入
(课前写上第一课时的板书,倒好录音带)
教师用语言创设情境,导入课文
同学们,在一个中秋之夜,阿炳在邻家少年的搀扶下来到了二泉。似水的月光,淙淙的流水,勾起了阿炳辛酸的往事,他心中百感交集,但纵有千言万语能对谁说。他是个艺人,此时,他要借用琴声来倾吐自己积淀已久的情怀。
板书:倾吐
二、学习第5节
1、当时的阿炳是怎么做的呢?(出示插图,用实物投影仪)谁能有感情地读一读第5节的前面三句话,把我们带入当时的情景。
(1)学生自读自练
(2)指名读、评价
2、紧接着,课文用优美的文字描绘了阿炳拉出的琴声的旋律和其中包含着的思想感情。(出示段落)这也是我们要解决的主要问题。
(1)师:同学们,这段话在文字上写得很有特色,请大家先反复地朗读比较,看谁能体会到这段文字在表达上的特色。
(2)学生自读自悟,老师巡视,个别交流点拨。
(3)指名谈感受。
①三次写到旋律,每次写到旋律后又写出其中蕴含的思想感情。(教师划出描写旋律的句子)
②语句表达比较整齐。(教师圈出重点词:赞叹、怀念、思索;表达、抒发;爱、爱、爱、爱)
③指名读好这段话,让大家完整地体会这段文字在表达上的特色。
3、引导质疑
同学们,刚才读的这段文字,就是阿炳拉出的琴声的旋律和包含的思想感情,课文写得清清楚楚,明明白白。但是你是否感觉到还有哪些句子或词语体会得还不够深刻。
(1)学生质疑。老师圈出重点词语,委婉连绵、升腾跌宕,舒缓而又起伏,恬静而又激荡。师问:想用什么方法来加深体会?
(2)播放配音朗读的磁带。在配音朗读中体会委婉连绵升腾跌宕等词语的意境以及旋律中的思想感情。
4、开展朗读比赛
(1)师:同学们,通过刚才的听读欣赏,你对这段文字的理解是否更加深刻了。下面开展一次朗读比赛,全班分四个组,每组推荐一名朗读高手,看哪一组能夺冠军。
(2)各组推荐一名同学到讲台上。
(3)师:除了四位选手外,其它的同学都是评委。都有权发表你的观点。为了提高本次比赛的质量,让选手朗读得更好,让评委点评得更好,我建议大家各自先好好地再朗读一遍,以作好赛前的充分准备。全体学生自读自练。
(4)四位选手依次朗读,并依次评价,最后评选出冠军,对其余三位也给予鼓励。最后再让冠军者谈谈获胜的经验。
5、同学们,从这段文字中我们体会到了乐曲的旋律以及旋律中包含的思想感情,这样,本课的主要问题也解决了。(擦掉课题旁的?)这段文字写得好不好?想不想把它背下来。老师暂且用|把它分成三部分,你只要背诵其中的一部分就可以了。其中第三部分内容最长,也最难背,不知有哪些同学敢选择第三部分来背。
(1)熟读试背。
(2)指名背诵。
三、迁移写话
1、师:同学们,第一课刚上课时,王老师让大家听了一小段《二泉映月》二胡曲,并且凭直觉谈了感受,通过学习了课文,现在再来听听这首《二泉映月》的曲子,你一定会谈出很多的感想。阿炳把对人生的体验和追求通过乐曲告诉了我们,此时你想给阿炳说些什么?请把想说的话写下来。
2、交流,老师点评、修改。
四、课外作业
1、背诵4、5自然段。
2、在观察的基础上完成练习4。
板书
二泉映月
中秋夜
二泉
月光
流水
想到听到倾吐
一、文本解读:
二泉映月,无锡惠山一处有名的风景胜地,树木葱茏,水波映月;二泉映月,中国乐坛一曲经典的二胡独奏曲,舒缓悠扬,升腾跌宕。《二泉映月》一文通过景、情、人、曲的对话、交融、回旋、升华,为我们展示了一处曲径通幽的自然景观,一首荡气回肠的不朽乐曲,一个顶天立地的盲人音乐家,一份震撼人心的情感冲击,如何把它们有机结合,多维交错,螺旋上升,多元品读,是本课教学的一个难点。从阅读二泉映月的景色入手,在如银的月光中走过阿炳十多年的坎坷经历,走进阿炳的内心,走向《二泉映月》,是本课教学的一个思路。
二、教学目标:
1、抓住树木葱茏、藤萝摇曳、一泓清泉、月光似水、静影沉璧等描写风光的词语,通过想象、体验、比较感受二泉映月的景韵。
2、从坎坷一词入手读通课文,了解阿炳生活的艰难,更理解阿炳对生活的抗争、热爱,对音乐的热爱,对光明的向往。
3、阅读描写《二泉映月》的段落,欣赏《二泉映月》二胡曲,感受《二泉映月》背后的情感内涵。
三、教学流程:
(一)景色烘托:情感渲染,情景交融。
1、师:上节课我们初步学习了《二泉映月》这篇课文,《二泉映月》不仅是一首不朽的乐曲,也是无锡惠山的一处风景。这节课我们再次走近无锡惠山的二泉映月,走近阿炳的《二泉映月》。
2、师:(音乐起)又是一个中秋夜,双目失明的阿炳在邻家少年的搀扶下,又来到了二泉。夜深人静,月光清冷,他静静聆听着二泉那淙淙的流水声,不禁心潮澎湃,思绪万千,渐渐地,他似乎听到了许多声音,什么声音呢?
请学生齐读。(课件出示)
3、师:同学们这真的是泉水在叹息哭泣吗?是谁在哭泣?谁在倾诉呐喊?对,阿炳听到的.不是泉声,而是自己的心声。听到这样的心声,我们不禁要问了,阿炳为什么要深沉的叹息,伤心地哭泣,激愤的倾诉,倔强的呐喊呢?请同学们带着这个问题自由得朗读课文第1———4自然段。
4、反馈:是因为家乡惠山二泉的优美景色自己再也看不到了。是因为啊炳想起了师父说过得话,想到了自己坎坷的经历。
(1)师:惠山二泉,景色迷人,以其独特的美闻名天下,尤其是中秋皓月下的二泉更是楚楚动人。老师摘录了其中的一些词语,请大家读一读。再从课文中找见这些句子读读。(课件出示词语)
①树木葱茏。
②藤萝摇曳。
③一泓清泉。
④月光如银。
⑤月光似水。
⑥静影沉璧。
⑦淙淙流水。
⑧茫茫月夜。
⑨月光照水。
⑩水波映月。
(2)指名学生朗读。
(3)师:好美的月,好清的泉,中秋之夜,小阿炳和师父看到了这如诗如画的美景(生齐读)(课件出示)
(4)师:多美的二泉啊!多么令人心驰神往的地方!可是现在,阿炳却再也看不到了,心里是什么滋味?(惋惜、伤心)所以,听着那如泣如诉的泉声——渐渐地,渐渐地指导学生朗读。(课件出示)
(5)师:山水依旧,物是人非。此时此刻,他又响起了对他恩重如山的师父,想到了自己十多年的坎坷经历,阿炳心里更是悲愤交加!这十多年,他是怎么过的?指名读。
(二)情景再现:人物凸显,人景交融。
1、师:十多年过去了,师父早已离开人世,阿炳也因患眼疾而双目失明。他整天戴着墨镜,操着胡琴,卖艺度日。
2、师:阿炳怎么卖艺度日的呢?他的朋友陆墟曾这样描写过阿炳拉奏《二泉映月》时的情景:(课件出示)
大雪像鹅毛似的飘下来,对门的公园,被碎石乱玉,堆得面目全非。凄凉哀怨的二胡声,从街头传来。只见一个蓬头垢面的老媪用一根小竹竿牵着一个瞎子在公园路上从东向西而来,在惨淡的灯光下,我依稀认得就是阿炳夫妇俩。阿炳用右掖夹着小竹竿,背上背着一把琵琶,二胡挂在左肩,咿咿呜呜地拉着,在淅淅疯疯的飞雪中,发出凄厉欲绝的袅袅之音。(师配乐诵读)
3、师:飞雪中阿炳卖艺的身影是如此的让人心酸,在这段文字中你读出了一个什么词?从文中找一找这个词。从生答中引向坎坷,
4、闭上眼睛,让我们用心去听,在你的眼前仿佛出现了怎样的画面?用自己的真情和想象,走进阿炳生活的那个年代。(课件播放)
5、教师引读:阿炳想到自己顶着炎炎烈日在大街上苦苦撑着,就是为了那养家的一枚硬币呀,渐渐地,渐渐地,他似乎听到了深沉的叹息,伤心的哭泣,激愤的倾诉,倔强的呐喊
6、教师引读:阿炳想到自己躺在茅舍里被病痛折磨,痛苦不已时,渐渐地,渐渐地,他似乎听到了深沉的叹息,伤心的哭泣,激愤的倾诉,倔强的呐喊
7、教师引读:阿炳想到自己早逝的父母,恩重如山的师父,想到自己渺茫的未来,渐渐地,渐渐地,他似乎听到了深沉的叹息,伤心的哭泣,激愤的倾诉,倔强的呐喊
8、教师引读:阿炳想到自己热爱的音乐,想到相孺以沫的妻子,想到美丽的二泉映月,渐渐地,渐渐地,他似乎听到了深沉的叹息,伤心的哭泣,激愤的倾诉,倔强的呐喊
9、师:十多年,就这样他整天戴着墨镜,操着胡琴,卖艺度日。他一定有很多很多的话想说,但是在当时那样的年代,有谁会听一个低贱的艺人的诉说呢?所以阿炳什么都没有说,只是用琴声把积淀已久的情怀倾吐给这茫茫月夜。
(三)余音绕梁:人格升华,人曲合一。
1、师:热爱生活的阿炳,热爱音乐的阿炳只有把自己深沉的叹息,伤心的哭泣,激愤的倾诉,倔强的呐喊通过他的琴声倾吐给这茫茫月夜。而这也造就了今天著名的《二泉映月》,这首乐曲后来在国内国际上的影响非常大,相传日本著名的音乐指挥家小泽征尔在欣赏完这首曲子之后,被深深打动,竟泣不成声,不由得跪了下来。究竟是什么样的乐曲,竟有这么大的魅力呢?你们好奇吗?想不想听?闭上眼晴,用心去聆听。(课件出示音乐)
2、不知大家听到阿炳的心声了吗?书上对这首曲子有细致的描述,赶紧打开书,看看书上是怎么写的,并找出琴声是怎样变化的。
3、反馈,显示,齐读。(课件出示)
板书:赞叹、怀念、思索、抗争、向往、爱。
4、师:这乐曲是阿炳心灵的呼喊,需要我们用心去体会。师配乐范读。
5、学生自由读、指名读。
6、分三部分读。男女生读,然后集体读。(播放音乐)
(四)总结。
师:一个平凡的艺人却写出了不平凡的作品!建议大家下去可以欣赏阿炳的其它作品,试着把你的感受写下来。最后,让我们再次聆听这首——《二泉映月》,再次聆听阿炳的心声,愿这感人至深的情怀久久激荡在你的心间。
《二泉映月》是苏教版第十册上的一篇课文,虽然文质兼美,但由于篇幅较长,难点很多,学生学习起来比较困难。文中有很多生字、生词,特别是描写乐曲旋律变化的词语,用的几乎是音乐上的专业术语,再加上阿炳生活的那个年代离现在的孩子也比较遥远,体会他的坎坷经历也不太容易。于是,我在反复读文、揣摩思考之后,决定采用“创设情境、以读代讲、读中感悟”的方法进行本课教学。教学课文第3、4自然段,体会“坎坷”时,我抓住重点句让学生读文体会,再创设情境,进一步体会,在反复地品读中感悟,又在感悟中去品读,从而能深入地了解阿炳不平静的内心世界,为理解《二泉映月》这首乐曲作好铺垫。
本课教学重难点是体会乐曲旋律变化及乐曲丰富的内涵。教学中,我让学生先听乐曲,对乐曲有初步的感知。再让学生读文,划出描写旋律变化的句子,在读中体会。第二次听乐曲,我配合乐曲旋律变化进行讲解,并让学生边听边想象,阿炳用琴声在倾诉什么?引导学生逐步地了解乐曲的丰富内涵。其中,我设计了个别读、指导读、分角色读、示范读、齐读等多种形式的朗读,以期对乐曲内涵有更深入的理解。在学习课文内容的同时,我注意体现语文的工具性,引导学生体会排比句的妙用及段落的结构方式。
教学结束时,我设计了这样的问题:这首动人心弦的二胡曲,仅仅是阿炳对自己坎坷经历、痛苦生活的倾诉吗?现在,你对这位盲艺人阿炳是否有了更深的了解?旨在通过这样的问题设计,让学生自由表达,同时,不知不觉地进行一次自我教育,从而体现语文教学的人文性。
这堂课,我曾在去年的“三市”交流活动中展示过,听课的老师及专家给予了高度的评价,尤其是课堂情境的创设,教师富有激情的话语,为学生营造了诗意的课堂。这次,在我校举行的“一日教研”活动中,我再次上这一课,并保持了以往教学设计中的优点,。课前,我进行了试教,并根据老师们的建议做了适当的改进,将比较句子的教学删去,使得教学环节更紧凑,同时,加强了对重点词句的指导、朗读、感悟,使课堂教学更真实、朴实、扎实。
反思这堂课教学,我自己感觉有以下几点做得不够到位:
一是对学生情绪的调控不够有力。由于我班去年已经上过这课,孩子们没有新鲜感,有的孩子知道但不愿发言,有的孩子听课不够专心,有时答非所问,因而对老师的情绪也产生一定的影响,高潮不够突出,没有达到预期的效果。
二是对时间把握不够有效,课堂前松后紧,前面铺垫太多。虽然对阿炳的坎坷经历体会较深刻,但对乐曲丰富内涵的理解就显得不够到位,谈得不够深,读得不够透。为了完成即定的教学任务,最后只好拖堂。
有人说:“教学是遗憾的艺术”,通过不断地反思与总结,但愿这样的遗憾越来越少。
一、导入
1、今天老师要和大家一起学习一篇课文
2、《二泉映月》是什么?
(1)是一首二胡曲
(2)二泉映月还是无锡惠山的一道美丽的风景。
3、下面请大家打开书,把你看到惠山的景色都划下来,好吗?
二、新授
1、学生自读课文
2、师生交流
(1)学生说:
(2)美还在什么地方呢?学生说
(3)学生说:月光……
(4)月光照水,水波映月……
3、同学们看,这就是刚才大家找到的,你们最喜欢哪处风景,你们就放声地去读一读。(学生自由读)
(1)指名读(学生说他的“淙淙”的音没有读准)
老师想请一个学生读“静影沉璧”。老师来读,你们感觉自己看见了什么?
学生说:沉下去的应该是月亮。
(2)还有哪个地方你很喜欢,请你为一个学生来读读
学生读
学生再读其他的话语
(3)你们想看看这惠山的天下第二泉吗?
(4)课件播放,教师语言过渡
4、同学们,美吗?我们一起来通过朗读感受着美美的句子吧
(1)学生读
(2)请大家接着说说惠山和二泉的风景(教师板书;风景优美)
(3)教师语言过渡;二泉是风景,非常的美。二泉是一首二胡曲,她又给我们带来什么样的感受吗?
5、播放《二泉映月》的二胡曲给学生欣赏
(1)这曲子给你带来了什么样的感受啊?
(2)学生说:优美、动听
(3)这优美的曲子是谁创作的呢?(介绍阿炳)
(4)你们能不能通过预习,告诉他与别人的不同之处吗?
(5)学生说:他看不见东西;阿炳生活中十分坎坷;遭受别人的歧视。
(6)同学们,面对生活困苦,他屈服了吗?
6、课文哪里说他没有屈服呢?请你找出来,好好地读读。
(1)学生自读,放声读
(2)师生交流,阿炳屈服了吗?
学生说;阿炳对音乐的热爱,他多么希望有一天……
她找对了,还有谁把自己的感受读进去呢?课件出示
再指名读:……我听出了他对生活的美好向往。
齐读“但是生活的穷困……安定幸福的生活啊!”
7、又是一个中秋夜,阿炳在邻家少年的搀扶下,来到了二泉,而他现在能够看见吗?他只能看见什么?
(1)学生说:他十分的寂寞、困苦……
(2)他带着一颗颤抖的心,操着二胡演奏起来。
(3)和着音乐再读课文的四五小节,体会他的心境,看看你们听到什么,看见什么,感受到了什么?
8、师生交流:这时阿炳在倾诉自己内心的想法和对生活的热爱
(1)找到这段话,读一读,看看阿炳究竟在表达一种什么样的情怀?
(2)学生读
(3)指名读
(4)还有补充吗?再读
(5)学生再读
9、课件出示:
起初,琴声……恬静而又激荡。
(1)你觉得哪一段旋律最吸引你?指名读,并指导朗读
(2)还有同学希望其他段落的吗?
(3)随着旋律东西升腾跌宕,步步高昂,乐曲进入了高潮,它以势不可挡的力量,表达出对命运的抗争,抒发了对美好未来的无限向往。
一、 教学目标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四、五自然段。
2、学会本课生字,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读准多音字“强”的不同读音。
3、通过朗读和背诵课文的训练,感受民间艺人阿炳创作不朽名曲《二泉映月》的艰辛历程,学习他敢同命运抗争,矢志不渝追求美好理想的精神。
二、 重点和难点
通过朗读、感悟并背诵课文,从而体会盲人阿炳创作不朽名曲《二泉映月》的艰辛历程,及这首名曲的丰富内涵。
三、 教学准备:
挂图或投影、配乐歌曲《二泉映月》、配乐朗诵带、搜集有关阿炳的资料。
第一课时
一、揭题、导入
(播放《二泉映月》)你听过这首曲子吗?能向我们介绍一下吗?
(出示华彦钧的挂图)
1、 这篇课文主要讲了一件什么事?
2、 哪几自然段写了《二泉映月》的诞生过程?
二、检查预习,初读感知。
出示生字词小黑板。
1、这些字在书写时要注意什么?
2、小结,指导书写:
锡、坎、坷、腾、跌、饶:左右结构,左小平齐上,左让右。
葱:上中下结构,上下宽出,中间收拢。
疾、厉:半包围结构,冲出包围。(师巡视)
3、齐读生字词。
4、你用什么方法理解了哪些词的意思?
5、分自然段读课文。这篇课文主要讲了一件什么事?
6、哪几自然段写了《二泉映月》的诞生过程?
3、 小结分段及段意。
三、学习第一段
1、 指读第一段,思考:你对二泉有什么样的印象?
2、 讨论交流:你喜欢这样的景色吗?把你的感受表达出来
四、 学习第一段
1、指读第一段,思考:你对二泉有什么样的印象?
2、讨论交流。
五、小结:这一课,你有哪些收获?
一、教学目标: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四、五自然段。
2、学会本课生字,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读准多音字“强”的不同读音。
3、通过朗读和背诵课文的训练,感受民间艺人阿炳创作不朽名曲《二泉映月》的艰辛历程,学习他敢同命运抗争,矢志不渝追求美好理想的精神。
二、教学重点和难点:
通过朗读、感悟并背诵课文,从而体会盲人阿炳创作不朽名曲《二泉映月》的艰辛历程,及这首名曲的丰富内涵。
三、教学准备:
1、挂图或投影。
2、配乐歌曲《二泉映月》。
3、搜集有关阿炳的资料。
四、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揭题、导入。
1、播放《二泉映月》。你听过这首曲子吗?能向我们介绍一下吗?
2、出示华彦钧的挂图,介绍预习时搜集到的资料。
二、检查预习,初读感知。
1、出示生字词小黑板。指读,正音,齐读。
这些字在书写时要注意什么?
2、学生交流,师小结,指导书写。
3、学生描红,师巡视。
4、齐读生字词。
5、你用什么方法理解了哪些词的意思?理解词语。
6、分自然段读课文,思考:这篇课文主要讲了一件什么事?哪几自然段写了《二泉映月》的诞生过程?小结分段及段意。
学习第一段。
1、指读第一段,思考:你对二泉有什么样的印象?
2、讨论交流,理解“树木葱茏”“藤萝摇曳”“一泓请泉”。
3、你喜欢这样的景色吗?把你的感受表达出来。各自练读。
4、指读第一自然段,评议。齐读。
四、小结。
这一课,你有哪些收获?
教材说明:
《二泉映月》是苏教版第十册第三单元“有志竞成”中的一篇文章。课文浓缩了民间音乐家阿炳艰辛苦难的一生,记叙了《二泉映月》这首名曲的形成过程,再现了《二泉映月》的丰富内涵,表现了阿炳热爱生活,热爱音乐,刚直顽强,敢于同命运抗争的精神。
学情分析:
《二泉映月》是一篇文质兼美的课文,但篇幅较长,难点较多。由于文中有很多音乐上的专业术语,而且阿炳生活的那个年代离现在的孩子也比较遥远,对于缺乏生活经验的小学生来说,领悟文章的中心以及乐曲所表达的情感,有一定难度。要让学生了解这首名曲所表达的内涵,必须让学生了解华彦君悲惨苦难的人生,感受阿炳刚直顽强的精神,然后学生听这首曲子,展开想象,引导学生体会其中蕴藏的内涵和意境,并通过朗读表现出自己内心的体验,使学生产生共鸣,披文入情入境。
教学目标:
1、通过欣赏《二泉映月》,联系课文内容,理解文中描写音乐和表达乐曲丰富内涵语句的意思。
2、感受阿炳创作不朽名曲《二泉映月》的艰辛,学习阿炳敢于同命运抗争,矢志不渝追求美好理想的精神。
3、能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课文。
教学重点、难点:
了解阿炳坎坷的人生,关注《二泉映月》这首名曲的“孕育”过程。
教学过程:
一、重温“二泉映月”美景
1、师:年年岁岁花相似,岁岁年年人不同。五十多年过去了,音乐家阿炳早已融入惠山的一抔净土之中。然而,他钟爱一生的美景依旧。让我们再次来到无锡,来到无锡的惠山,伴着美好的月色共赏“二泉映月”这道醉人的风景。
2、出示课件:
茫茫月色 月光如银
一泓清泉 静影沉璧
淙淙流水 蜿蜒而来
月光照水 水波映月
抽生朗读,其他同学欣赏。教师激励评价。
“一组灵动的文字,就是一幅曼妙的风景。让我们再读这组词语,用我们甜美的声音唤出惠山的月,惠山的泉。”学生齐声朗读。
(过渡)天上的明月啊,圆了又缺;惠山的清泉呀,依然清洌。看着这月,赏着这泉,似乎依稀听得见阿炳踽踽而行的脚步声,越来越近,越来越近……
教学要求:
理解课文内容,了解《二泉映月》这首曲子的来历以及曲作者阿炳艰难的人生之路。
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积累重点语句。
热爱民族音乐,懂得音乐可以表达心声,战胜苦难。
教学环节:
一、板书课题,导入新课,引发质疑。
板书课题,刚刚看到这样一个题目,你想问什么问题?(二泉在哪里?二泉映月是什么?……)
二、初读课文,了解内容。
自由读课文,到文中去寻找问题的答案。有些问题可能会通过你的读书迎刃而解,有的问题则需要深入地学习包括和老师、同学的交流、碰撞才能够明晰。
针对最初提出的问题进行反馈,初步感知“二泉映月”这首曲子的旋律。
初步概括:二泉映月是什么?
引发二次质疑:说到二泉映月是一首曲子、一首二胡曲、一首阿炳创作的曲子,此时的你又想问什么问题?(阿炳为什么能够创作出这样一首曲子?这首曲子想表达什么?这首曲子为什么能够享誉海内外?……)
三、熟读课文,理解内容。
出示阿炳塑像:这就是二泉映月的曲作者阿炳(简介阿炳)这节课就让我们透过文字一同走近阿炳,走近阿炳的心灵世界,走进阿炳的音乐时空。
同学们再次认真读读课文,尤其要读准生字的读音,遇到难读的地方可以多读几遍。
检查读书情况:主要指导读通读顺、不读破句,合理停顿。
四、深入探究,体会情感。
提问:文章哪些段落写了二泉映月这首曲子创作的过程?(4——5自然段)
指名读第四自然段,质疑:为什么原来听不到任何声音,现在却能够听到这么多的声音?理解“月光似水”“静影沉璧”
此时,如果你置身在葱茏的树林中,眼前是一轮明月,一泓清泉,沐浴着皎洁的月光,欣赏着摇曳的藤萝,你的心情如何呢?然而这么美妙的景色阿炳却再也看不到了,永远也看不到了。他只能听到淙淙的流水声,只能听到发自他心底的那些声音。
他想到了师父说过的话,想到了自己坎坷的经历。默读2、3课文自然段,从文中找找答案,看看师父说了什么让他这样铭刻于心,自己又经历了什么让他如此的感伤?
出示四幅图画,使学生感受阿炳的生活,并选择一幅用文字表达出来。汇报反馈。
思考:阿炳叹的是什么?哭的是什么?诉的是什么?喊的是什么?指导有感情地朗读第四自然段。
小结:阿炳能够创作出二泉映月这样的作品,源于他特殊的经历。然而却并非有这样经历的人都能够成就这样的作品。你认为阿炳创作出二泉映月这样的曲子还有什么原因?(对音乐的热爱,良好的天赋)
补充资料:阿炳五岁,就跟随父亲在雷尊殿当小道士,并且学习各种乐器演奏。他冬天用冰块摩擦双手,锻炼弹琵琶的指弓;夏夜,为了避免蚊咬,双脚浸在水里习拉二胡。他迎着晨风吹笛,用铁筷子敲打方砖,练习鼓点、板眼,还经常跟着父亲出外拜忏、诵经、奏乐,众多的道家音乐活动,使他的音乐技艺超群出众。
阿炳创作了很多曲子,据不完全记载,大概有二百多首,但是留下录音的只有六首,这首曲子也是后人命名的,为什么一定要叫做《二泉映月》呢?(触景生情,即兴而成)
小结:让我们在音乐与文字中再次走进这个说来普通又极不普通的民间艺人阿炳的情感世界。(配乐范读第五段,学生谈感受)
指导有感情地朗读这一段。在朗读中理解:升腾跌宕
高昂?
势不可挡?
舒缓而又起伏?恬静而又激荡?
支撑
这些词汇,在理解中体会人物情感有感情地朗读。(很多伟大音乐家都是苦难的超越者,贝多芬是聋子,但耳聋后他创作了振聋发聩的《第九交响曲》。莫扎特在36岁时就离开了人世,但他是是世界公认的“音乐神童”是古典主义的代表人物。看待一个人生命的价值不应当是看其生命的长度,也不是看他遇到了多少苦难与挫折,而是看他如何超越苦难来提高其生命的质量。)
五、拓展研读,提升认识。
(一)谈感受:
国庆10周年时,中国对外文化协会将《二泉映月》作为我国民族音乐的代表作之一送给国际友人。《二泉映月》还入选了世界十大名曲。现在,《二泉映月》已经有了何占豪改编的小提琴独奏、储望华改编的钢琴独奏、吴祖强改编的弦乐合奏等西洋乐器改编曲。中国乐团出访外国的时候,《二泉映月》通常为首选曲目。(越是民族的,越是世界的。)
世界著名指挥家小泽征尔(日本人)在听过《二泉映月》这首曲子后,激动不已,他流着泪说:“这样的音乐应该跪下来听。”(阿炳的人生是那个社会的缩影,但阿炳的音乐却是我们中华民族精神的凝聚!)
请记住这样几个名字——杨荫浏、张瑞、闵惠芬、宋飞……(他们拯救了我们中华民族的音乐遗产,并能够发扬光大。每一个中国人都应该热爱我们的民族音乐、民族文化。)
(二)听歌曲《二泉吟》同时出示《二泉吟》的歌词
再次谈认识:《二泉映月》是什么?
六、师生共同总结。
板书设计
二泉映月
一首曲子
一段人生
一番情怀
一种精神
附参考资料:(一)
华彦钧(1893-1950)
民间音乐家。小名阿炳,江苏无锡东亭人,他四岁丧母,二十岁丧父,二十一岁患眼病,三十五岁时双目失明。在无锡市以沿街卖唱和演奏各种乐器为生,饱尝人间的苦难。阿炳经常在无锡二泉边拉琴,创作此曲时已双目失明,据阿炳的亲友和邻居们回忆,阿炳卖艺一天仍不得温饱,深夜回归小巷之际,常拉此曲,凄切哀怨,尤为动人。
阿炳的朋友陆墟曾这样描写过阿炳拉奏《二泉映月》时的情景:“大雪象鹅毛似的飘下来,对门的公园,被碎石乱玉,堆得面目全非。凄凉哀怨的二胡声,从街头传来……只见一个蓬头垢面的老媪用一根小竹竿牵着一个瞎子在公园路上从东向西而来,在惨淡的灯光下,我依稀认得就是阿炳夫妇俩。阿炳用右胁夹着小竹竿,背上背着一把琵琶,二胡挂在左肩,咿咿呜呜地拉着,在淅淅疯疯的飞雪中,发出凄厉欲绝的袅袅之音。”
1950年夏天,中央音乐学院的音乐学家杨荫浏与曹安和携带着一台进口的钢丝录音机来到无锡,找到了当地有名的民间艺人——“瞎子阿炳”,要为他的演奏录音。当两位专家说明来意后,阿炳回答说:“我已经有两年不演奏乐器,我的技术荒疏了,我的乐器一件也不能用了。”据传,两年前曾有老鼠咬断了阿炳的琴弦,作为盲人生活在黑暗中的阿炳认为是“上天”对他的惩罚,即放弃了演奏。杨荫浏先生听说后立刻为阿炳购买了二胡和琵琶,与曹安和一起好言相劝,阿炳终于同意了演奏。他说:“我荒疏得太久了,让我在家里练上三天再演奏吧。”三天后,两位专家录下了阿炳演奏的《二泉映月》等三首二胡曲和三首琵琶曲。
第二年,杨、曹两位专家再次到无锡拜访阿炳的时候,这位饱经沧桑的艺人已经去世,他留下的六首乐曲也成了绝唱。但是,随着岁月的流逝,阿炳没有被人们所忘记,他的名字已经由无锡传到了北京,传遍了全国,走向了世界。华彦钧死时也不过是1950年12月4日,不到58岁。
(二)
听琴声悠悠
是何人在黄昏后,身背着琵琶沿街走;
阵阵秋风吹动着他的青衫袖,
淡淡的月光石板路上人影瘦,
步履摇摇出巷口,
弯转又上小桥头。
四野寂静,灯火微芒隐画楼,
操琴的人,似问知音何处有。
一声低吟一回首,只见月照芦荻洲。
琴音绕丛林,琴心在颤抖。
声声犹如松风吼,又似泉水淙淙流。
憔悴琴魂作漫游,平生事啊难回首。
岁月消逝人难留,年少青丝,转瞬已然变白头。
苦零丁,举目无亲友,风雨泥泞怎忍受?
荣辱沉浮无怨尤。唯有这琴弦解离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