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童年的朋友》教学设计6篇
【教材简析】
这是一篇外国儿童文学作品。课文写了“我”想用童年的朋友旧玩具“小熊”作为练习拳击的沙袋,但是在“我”准备练习前,回忆起以往与“小熊”朝夕相处的点点滴滴,于是“我”自责不该忘却“小熊”曾经带给自己的快乐,改变了主意,并且立誓“永远也不想当拳击家了”。
文中的“我”对童年的朋友充满的感情,连那只玩具小熊似乎也是有生命的,略显伤感的故事不禁将读者带回到美好的童年,思念起自己童年的朋友——有生命的或是没有生命的。
【教学目标】
1.认识生字8个。联系课文内容理解“形影不离”的意思。
2.默读课文,边读边联系课文理解词义,按要求圈划词句。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激发学生对童年生活的美好回忆,珍惜所有带给我们快乐感受的一切事物。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1、上课前老师先送一首诗给大家,《朋友在,心就在》。(配乐诗朗诵)
2、每个人都有自己多彩的童年生活,在这段最美好的时光里,总是少不了“朋友”的陪伴。你有哪些童年的朋友呢?为什么你觉得他是你的朋友?(谈话时要引导学生不拘泥于人,玩具、摆设、书籍等都可以是童年的朋友?)
是啊,这个“朋友”可能是你儿时的玩伴,也可能是你养过的小鸡、小猫、小狗,或者是一只小熊、一个布娃娃。今天,老师要介绍一位苏联作家——维德拉贡斯基,让我们听一听他的童年回忆。(出示课题齐读:童年的朋友)
二、自学课文:
1、学生根据要求自读课文,感知内容。出示自学要求:
⑴借助拼音,读准字音。不加字,不漏字,读通课文。
⑵边读边想:作者童年的朋友是谁?长什么样?
朗读时,我们要注意以下这几个词,(读词正音)重点指导正确书写“降”、“匙”“抹”“邦”。
3、指名分节朗读课文。(生点评)
4、交流:“童年的朋友”指的是谁?玩具小熊长得什么样?
5、指导朗读小熊外貌的句子,动作理解:投降。
三、阅读教学
1、玩具小熊长得这么可爱,我为什么要打他呢?小组学习,默读课文,边读边想,提出你对课文不理解的问题,我们共同来讨论、解答。
⑴不出声、不动唇、不指读。
⑵边读边想,提出自己不理解的问题。
⑶和组员讨论问题,解疑或存疑。
2、归纳学生的问题,提出疑问。
作者为什么说小熊是他童年时代形影不离的朋友?
作者曾经想当拳击手,后来为什么改变了主意?
3、质疑解疑1。
作者为什么说小熊是他童年时代形影不离的朋友?你能在课文的第3小节中,找到相关的语句吗?(出示找到的句子)
⑴交流后指导朗读。
⑵整理句序。
⑶整体朗读。你能体会作者当时的心情吗?带着你的感受读读。
⑷“形影不离”是什么意思?你现在明白了吗?
⑸运用课文的语句练习说话。
我和小熊是形影不离的好朋友。
。
4、质疑解疑2。
⑴作者曾经想当拳击手,后来为什么改变了主意?
⑵指导朗读第三节后半段,读出我内心的不平静,既有回忆起美好往事的甜蜜,又有对自己的自责。
⑶进行说话练习:
小熊一大一小的眼睛对我笑着,而我却想拿它练拳击,我真的很 。我对小熊说:“ 。”
5、说说这篇文章让你感受到什么?(可自由讲,稍作点拨)
6、同学们,童年生活的回忆是美好的,让我们珍惜所有带给我们快乐感受的一切事物吧,也许是一些人,也许是那些可爱的玩具,也许是几本精彩的故事书…让我们再一次去感受作者与玩具“小熊”之间的亲密情谊,感受那丰富多彩的童年生活。师生配合,指导有感情地朗读全文。
四、复习字词。
五、指导书写“练”
【课后实践】
说说自己童年的朋友是谁?写一个发生在自己和他(它)之间的.一个故事。可以展开恰当的想象,把你们之间的感情体现出来。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1.学习描写人物的方法,体会塑造人物形象的多种方法。
2.了解相关的文学文化常识。
过程与方法:
1.品读对外祖母的精彩的描写,把握文中外祖母的形象。
2.运用想象补白法,了解人物的内心世界,体会外祖母对“我”的爱。
情感态度价值观:
1.感受外祖母慈爱的形象。激发孩子对家人的爱心。
2.从外祖母这一人物形象中汲取对生活乐观、坚强的力量。
教学重点:
揣摩文章中重点的语句,学习人物描写的方法。
教学难点:
从外祖母这一人物形象中感受爱的力量,学习面对生活乐观坚强的态度。
教学方法:
阅读批注法想象补白法
教学过程:
导入:
一、默一默
能合上书本,完成下列词语
噗噗( ) 两膝( ) 颤动( ) 惩罚( ) 诅咒( )
两颊( ) 敏捷( ) 皱纹( ) 马鬃( ) 发绺( )
二、读一读
1、说说 “外祖母”和我的关系。
学法指导:①要了解一篇文章的主旨,重要的是要抓住文章的“文眼”。即文章的关键句。在记叙文中,就要多观察文题和文章的最后一段。
②在每读完一段时,要及时概括段落的中心意思,这样就能尽快的把握文章的中心意思。
2、读完课文,你认为哪句话可以概括全文的中心内容呢?
三、想一想
1、在“我”的眼里外祖母是怎样的人?
2、本文以塑造人物为中心,向我们展现了一个丰满的外祖母形象。那作者在刻画人物时使用了那些描写方法呢?
3、为了更好的表现人物,文章还使用了极富表现力和饱含感情的词语。在刻画外祖母形象的时候,运用了很多这样的词语,大家来找一下。作者使用这些词有什么样具体的作用?
4.、划出你喜欢的语句,并说说你喜欢的原因。
四、练一练
眼睛是人心灵的窗户,请你认真观察身边熟悉的人的眼睛,练习写一段话。
教学时间:
教学目标:
1、阅读课文,理解“童年的朋友”的含义,体会作者对小熊朋友真挚的感情。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激发学生对童年生活的美好回忆,珍惜所有带给我们快乐感受的事物。
教学重点、难点:
1、理解“童年的朋友”的含义。
2、体会联想句的作用。
教学方法:读写结合。
教学准备:小黑板,图片。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
1、让学生说说自己在美好的童年时代有哪些好朋友。引导学生不仅说出陪伴自己玩耍的伙伴,还要说说无生命的玩具朋友。
2、出示学生喜爱的玩具的图片,激发学生对玩具朋友的回忆。
3、过渡:很多玩具朋友陪伴我们度过了美好的童年时代,今天,我们跟着一位外国作家走进他的童年,看一看他童年的朋友是谁,他们之间发生了怎样的.故事。
二、检查预习
1、学习生字。认读字音,理解字义。
2、学习词语:拳击家、代替、形影不离、硬邦邦、沉默、克制。学生开火车领读词语。
三、整体感知
1、教师范读课文,学生边听边思考:文中“我”童年的朋友是谁?我们之间发生了一件什么事?
2、指名回答:我童年的朋友是谁?
3、学生默读课文,思考我和小熊之间发生了什么样的故事,完成下面填空。
(出示幻灯片):“我”一开始要当(拳击家),拿童年的朋友——小熊来(练拳),但是“我”后来想到(小熊曾经带给我的快乐),于是“我”改变主意,永远不想当(拳击家)了。
四、品读感悟,理解课文。
1、思考:课文是从哪几个方面描写小熊的?(颜色、眼睛、双手)
2、具体说一说它的颜色、眼睛、双手分别是什么样的。
3、想一想“我”和小熊以前的关系怎样?理解“形影不离”的意思?
4、思考:“我”为什么流泪了。
五、学习完这文章谈谈自己的感受。
:童年是最美好的,童心是最可贵的,让我们善待自己童年的朋友,珍惜所有带给我们快乐感受的事物。
六、体会联想句的作用(联想句能让句子中的事物变得生动、活泼、有趣起来。)
七、布置作业
1、给下面的字加部首组成另一个字,再组词。
青()()()()()()
京()()()()()()
2、把自己童年的一个玩具朋友介绍给同学,告诉大家发生在你们之间的故事。
八、板书:童年的幻想丰富多彩、而且多变
童年的朋友相当拳击手、要买沙袋、爸爸不肯
找到小熊、勾起回忆、放弃练拳
教学目标:
认知:认识生字8个,联系课文内容理解“形影不离”的意思。
操作: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体会联想句的作用
3、朗读课文,理解课文主要内容,安要求圈划词句。
情感:激发起学生对美好童年的回忆,懂得珍惜所有带给我们快乐感受的一切事物。
教学过程:
谈话说话,揭示课题
1启发谈话:小时候,你有哪些朋友?你的好朋友是谁呀?为什么他能成为你的好朋友呢?
2 每个人长大后都会有不同的生活,但有一样东西对你们来说是共同拥有的,那就是曾经一起走过的童年。你的童年的朋友,你的曾经的最爱。
3今天的这篇课文将会带我们一起重温往事, 梦回童年。让我们一起走进第7课,揭示课题(以歌曲《朋友》做为背景音乐,老师范读课文)。
默读课文,学习生字新词
默读课文,想一想作者的童年朋友是谁呢?他们之间发生了一些什么事呢?
交流
找找生字词语,
出示:击、纽、情、景、羹、主
出示:童年、拳击、纽扣、似乎、投降、形影不离、简直、一心一意
指名读生字、词语
动动小脑筋:给下面的字加部首组成另一个字,再组词。和同桌比一比,看谁组得多。
青( )( )( )( )( )( )( )( )( )
京( )( )( )( )( )( )( )( )( )
练习说话:在出示的词语中选几个词语说一句到两句话。
(3)试试你身手:照样子写词语,看谁写的多
一心一意( )( )( )( )
不紧不慢、自由自在、有声有色、不慌不忙、无忧无虑、自言自语、十全十美、
三、学习课文,练习说话
默读课文:作者的童年朋友是谁?他们之间发生了什么事呢?
找出课文中描写玩具小熊的句子。
“一声巧克力色,两只眼睛一大一小……就投降了。”
质疑:作者为什么要描写出小熊的陈旧和可爱?
作者在介绍小熊时不仅抓住了它的特点,而且加上了想象,使得小熊仿佛有了生命,这样就更加突出了作者与它的深厚友谊。我们在写作时不妨也运用一下这样的写作方法。
指名分节读课文,想想“形影不离”是什么意思,课文中哪些句子具体写了“我”与玩具熊形影不离。
交流、出示:
“那时我走到哪里都带着它。吃饭时让它坐在旁边,用调羹喂它;当我把什么东西抹到
它嘴上时,它那张小脸儿就十分逗人,简直象活了似的。睡觉时我也让它躺在旁边,对着它那硬邦邦的小耳朵,悄悄地给它讲故事。”
(1)指名读读句子读读这几句话,想想说明了什么。
(2)有感情朗读这几句话。(挑战读、小组读)
想象一下,还有哪些时候我会带着小熊?所以说“我”和小熊事――形影不离。
引读:那时候为了它可它
小熊一大一小的眼睛对我笑着,而我却想拿它练拳击,我真的很对不起小熊,所以我想对小熊说:“。”此时此刻,小作者的心里充满了内疚,所以。(他永远也不想当拳击家了)
齐读第一节和最后一节
你从课文的开头和结尾体会到了什么?(急着要当拳击家和永远不当拳击家形成了鲜明的对比。)
究竟是什么原因让小作者的想法发生了如此大的变化呢?(小作者和童年朋友之间深厚的感情)
是啊!那些在童年时代带给我们快乐感受的一切事物都值得我们好好珍惜,老师衷心希望这篇课文能引起大家的共鸣,让我们一起回忆自己的'童年以及那些伴随我们一起成长的童年朋友。
四、词句活动室
你来评一评:读读每组中的两句句子,你觉得哪句写得好,为什么?
那不一样大小的眼睛十分快活地瞧着我,两手朝上举着。
那不一样大小的眼睛十分快活地瞧着我,两手朝上举着,似乎在开玩笑,说它不等我打就投降了。
当我什么东西抹到它嘴上时,它那张小脸就十分逗人。
当我什么东西抹到它嘴上时,它那张小脸就十分逗人,简直像活了似的。
五、有感情朗读课文
【板书设计】:
6、童年的朋友
我——(形影不离)——小熊
亲密 喜爱 互相关心
(练拳——改变主意)
[练习设计]
(1)任选一个词语,写一句话:
情景 主意 形影不离
*(2)语言直播厅:
小时候的你是否也有非常亲密的朋友?是美丽的芭比娃娃,还是长毛绒玩具;是泥塑的七品芝麻官,还是遥控的小气车……能不能把其中的一个介绍给同学们,告诉大家发生在你们之间的故事。
教后记
《童年的朋友》,这篇文章朴实无华,没有华丽的词藻,但文章读来让人回味无穷,寓意深刻。我在本次备课过程中感触颇深,收获不少。
当我初读文章,教学目标仅仅停留在文字的表面,抓住“形影不离”这个词,在语言环境中理解“形影不离”;想象朋友之间“形影不离”的情境;以朗读为主要训练目标,加以想象、句式练习和口语表达的训练;最后得出珍惜友情的感叹。
“站得高,望得远”。当我看了几遍这篇文章就感觉像在看三维图片,看到图片中所凸现的“立体图案”,让我深深地感受到新教材编排的意图,不仅要让学生学习文化知识,更重要的是教会学生做人的道理。“读一本好书,就像跟一个智者在谈话。”的确,这篇文章就像一个智者,让我收益非浅。再次备课我抓住了课文中的一句话:“可它,我往日最要好的朋友,童年时真正的朋友……”中的“真正的朋友”展开教学,让学生通过一节课的学习真正感受到怎样的朋友才是真正的朋友,朋友来之不易,让大家珍惜身边的每一份友情。这个目标成为这篇文章最终的教学重点。
学生是学习的主人,要让学生在课堂上发挥其所长,作为老师——主导者的作用是不容忽视的。 只有当老师也融入到课文中去,才能带着学生进入课文,体会深刻的寓意。例如最后环节,我让学生写写和自己玩具朋友的故事,我先给学生作一个示范:“课文学到这儿,徐老师也想到了自己的童年朋友,我们……我真想对他说:朋友,你曾经……因为有了你,我的童年才那么精彩!”再让学生写下与自己朋友的故事。学生纷纷拿起笔写着自己的心理话,虽然语言简朴,可感情真挚,真正体会到了朋友的真谛。师生互动,让学生在心灵上得到了共鸣,起到了很好的教学效果。
《童年的朋友》通过一个非常生活化的小节告诉孩子们,一切美好的事物都值得珍惜保存,文中作者的朋友——小熊被小作者描写得十分详细、生动,可见作者与它的相处不是一天二天,甚至作者好久以前与小熊的点点滴地都那么清晰地刻在他脑海,所以当作者想对小熊挥拳相向时,不但下不了手,还流出热泪。
在导入课时,我通过谈话“每个人长大后都有不同的生活,但有一段时光是我们共同拥有的,美好的,那就是童年,你能介绍一下自己的童年朋友吗?”开门见山的引出了本文课题,使学生能较快地融入课本。同时,也进行了说话训练,用“我的童年朋友是( ),因为( )。”的句式发言,复习了第一课时学的.因果关系的句式。
字词教学我着重训练学生对于词语的积累并以学生自主识字为主,注重反馈检查。对于三年级的字词教学,我开始侧重于对词语的理解和运用。如“硬邦邦”一词,让学生说说“硬邦邦的( )”是对词语的运用积累。而在阅读教学中,则抓住形影不离这个词来展开,让学生说说什么叫形影不离?哪些地方看出我和小熊形影不离 ?通过圈画有关的词句,朗读句子,了解作者内心的不平静,既有回忆起美好往事的甜蜜,又有对自己的自责。在练习指导这个环节中,重点让学生体会联想句的作用,引导学生体会,加上作者的想象,小熊仿佛有了生命,更加突出了作者与它的深厚友谊。班中有一部分学生对词句的理解较上层次,他们能抓住重点地词来说或自己的感受,并声情并茂地朗读,带动了其他的学生,故而,对课文地朗读也有了情感上的推动。
最后的语言实践让学生结合自己的童年朋友,仿照课文第二、三小节进行说话训练,对于那些爱说的学生来说效果是不错的,困惑的是对于那些学困生该如何指导他们的说话作文能力呢?三年级的语文教学对自己是一个挑战哪!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1、学习描写人物的方法,体会塑造人物形象的多种方法。
2、了解相关的文学文化常识。
过程与方法:
1、品读对外祖母的精彩的描写,把握文中外祖母的形象。
2、运用想象补白法,了解人物的内心世界,体会外祖母对“我”的爱。
情感态度价值观:
1、感受外祖母慈爱的形象。激发孩子对家人的爱心。
2、从外祖母这一人物形象中汲取对生活乐观、坚强的力量。
教学重点:
揣摩文章中重点的语句,学习人物描写的方法。
教学难点:
从外祖母这一人物形象中感受爱的力量,学习面对生活乐观坚强的态度。
教学方法:
阅读批注法想象补白法
教学过程:
导入:
一、默一默
能合上书本,完成下列词语
噗噗( ) 两膝( ) 颤动( ) 惩罚( ) 诅咒( )
两颊( ) 敏捷( ) 皱纹( ) 马鬃( ) 发绺( )
二、读一读
1、说说 “外祖母”和我的关系。
学法指导:①要了解一篇文章的主旨,重要的是要抓住文章的“文眼”。即文章的关键句。在记叙文中,就要多观察文题和文章的最后一段。
②在每读完一段时,要及时概括段落的中心意思,这样就能尽快的把握文章的中心意思。
2、读完课文,你认为哪句话可以概括全文的中心内容呢?
三、想一想
1、在“我”的眼里外祖母是怎样的人?
2、本文以塑造人物为中心,向我们展现了一个丰满的外祖母形象。那作者在刻画人物时使用了那些描写方法呢?
3、为了更好的表现人物,文章还使用了极富表现力和饱含感情的词语。在刻画外祖母形象的时候,运用了很多这样的词语,大家来找一下。作者使用这些词有什么样具体的作用?
4、、划出你喜欢的语句,并说说你喜欢的'原因。
四、练一练
眼睛是人心灵的窗户,请你认真观察身边熟悉的人的眼睛,练习写一段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