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身边的文档专家,晒文网欢迎您!
当前位置:首页 > > 办公范文 > > 工作计划 > 正文

品德与社会教学计划【必备12篇】

2023-08-08 08:32:38工作计划

品德与社会教学计划【必备12篇】

品德与社会教学计划

品德与社会教学计划 篇1

  一、教学目标

  1、情感与态度目标:

  (1)引导学生在生活中养成文明礼貌、诚实守信、友爱宽容、公平公正、团结合作、有责任心的品质。

  (2)指导学生参与社会生活,能够清楚地表达自己的感受和见解,能够倾听他人的意见,能够与他人平等地交流和合作。

  (3) 尝试合理地、有创意地探究和解决生活中的问题,学习对生活中的道德问题作出正确的判断和选择。

  2、行为与习惯目标:

  (1) 初步了解个人的基本权利和义务,初步理解个体与群体的互动关系。了解一些社会组织机构和社会规则,初步懂得规则、法律对于社会公共生活的重要意义。

  (2) 知道一些不同文化背景下人们的生活方式和风俗习惯,知道社会生活中不同群体、民族、国家之间和睦相处的重要意义,懂得和平与发展是人类共同的愿望。

  3、知识与技能目标:

  培养学生逐步建立自觉遵守公共秩序的意识,知道同情和帮助残疾人是一个人的良好品德的体现,并养成主动关爱处境困难或者不幸人的行为;知道自己是集体中的一员,关心集体、参加集体活动、维护集体荣誉承担义务,了解家乡环境问题,积极参加力所能及的环境保护活动,了解民风民俗及对人们的影响,抵制不良风气和迷信活动,感受家乡的变化和发展,培养对家乡的热爱之情;了解交通发展的状况,感受交通在人们生活中的重要作用,体会电视、网络等媒体与人们生活的关系,了解办一张报纸的基本方法,学会合作办小报,了解通信的发展,知道现代通信的种类和方式,学会常用的通信方法

  4、过程与方法目标:

  以故事续编、小组讨论等形式,让学生明白要遵守公共秩序、社会公德。以"伸出援助的手"、"爱心小组"等活动,培养学生的爱心。进行实地调查,知道环境问题的原因及其危害,树立环保意识和社会责任感。通过学生感兴趣地实践活动,培养热爱家乡,建设家乡之情。以"我当小记者"、"我来当编辑"等活动,让学生充分感受合作的愉快。

  二、情况分析(工作重点)

  学生情况分析:

  四年级是小学生知识、能力、情感价值观形成的关键时期,他们对自我、他人、家庭、社会有了一些浅显的认识,养成了一定的好的行为习惯,随着他们社会生活范围的不断扩大,进一步认识了解社会和品德的形成成为迫切的需要。因本课程的开放性、活动性、实践性较强,绝大部分学生乐于这一门课程的.学习,能积极与到本课程的课内外的学习活动中去。

  教材情况分析:

  本教材以四年级儿童不断扩大的社会生活为主线,以关注每一个儿童的成长为前提,以发展儿童丰富的内心世界和主体人格为标,以体现与人为本的现代教育价值取向为理念;引导学生通过与自己生活密切联系的社会环境、社会活动和社会关系的交互作用,获得对现代社会生活的积极态度和参与能力;在感悟和体验的基础上,不断丰富和发展对自我、对他人、对社会的认识和理解;逐步养成社会主义合格公民所必须具备的道德观、价值观及相应的良好行为习惯。

  三、教学措施(具体做法)

  1、充分挖掘我校特色的教育资源,使校本课程教学走向家庭、社会,真正走进学生的实际生活,体现该课程的开放性、实践性。

  2、发挥艺术形式在本课程教学中的效能,创建良好的教学情境,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的自主性。

  3、精心准备,指导学生开展好课内外教育活动,寓教育于活动之中。

  四、课外活动或兴趣小组活动

  1、通过播放录像、课件等方式,培养学生学习能力,增强健康闲暇的本领和闲暇道德观。并以"我当小记者"、"我来当编辑"等活动,让学生充分感受合作的愉快。

  2、让学生组织课外研究小组,了解环境问题的原因及其危害,树立环保意识和社会责任感。还要比较不同通信的特点,选择适当的通信方式与自己的亲友进行一次实际通信联系。培养他们运用现代通信工具的能力。

  五、教学进度

  教 学 进 度

  周次 日期 教学内容 备注

  1 2、21~2、22 1、在公共汽车上 2月20日上课

  2 2、25~3、1 1、在公共汽车上

  3 3、4~3、8 2、想想他们的难处

  4 3、11~3、15 2、想想他们的难处

  5 3、18~3、22 3、伸出我的手

  6 3、25~3、29 3、伸出我的手

  7 4、1~4、5 4、我们赢了 清明节放假

  8 4、8~4、12 4、我们赢了

  9 4、15~4、19 5、绿色小卫士

  10 4、22~4、26 5、绿色小卫士

  11 4、29~5、3 6、我们的民风民俗 劳动节放假

  12 5、6~5、10 6、我们的民风民俗

  13 5、13~5、17 7、家乡的变化

  14 5、20 ~5、24 8、怎样到达目的地

  15 5、27~5、31 9、媒体连着我和你

  16 6、3~6、7 10、办一张自己的报纸

  17 6、10~6、14 11、怎样和他联系 端午节放假

  18 6、17~6、21 期终复习、期终考

品德与社会教学计划 篇2

  一、教材特点:

  《品德与社会》课程是在小学中高年级开设的一门以儿童社会生活为基础,促进学生良好品德形成和社会性发展的综合课程。五年级《品德与社会》上册教材力求突破知识单一的传统模式,注重促进学生的情感,态度,价值观,能力,知识在互相联系中得到和谐发展,以较好地落实"三维目标"。教材采用单元编排,主题统整的方式来构建教材体系。五上教材以单元编排的方式,每个单元反映生活的一个侧面,突出一个鲜明的教育主题,本册教育内容由四个单元构成。单元主题下设课文主题,每个课文题均来一个引导学生学习,研讨的话题,下面又生成多个小话题。

  本册教材主要呈现以下特点:

  1、教育性。品德与社会课担负着道德人格培养的任务。在本册教材中,主要进行以下方面内容的教育:以多种形式促进这两个我的对话,引导儿童逐步完成两个"自我"的分化;向儿童呈现他们生活中的各种关系,让他们从这种关系中去理解和体验,引导儿童逐步建构起共生型的人格;通过历史与文化的启蒙,对学生进行热爱祖国的教育,引发学生对祖国的认同感,归属感等等。

  2、综合性。本册教材几乎涵盖思想品德,历史,地理,社会等多方面的内容。所有这些内容都是通过"个人——人与人——人与社会"这条主线来串联的,使之形成一个完整的教学线索。

  3、参与性。为了使学生能真正体味到教材所要表达的思想,观点,就需要为学生提供自己亲自参与,亲身体验的机会,本册教材中设计了大量的问题,案例,让学生参与,让学生仿佛置身于真实的社会场景中,通过学生与家庭,学生与学校,学生与社会生活中的具体事例以及对这些事例的认识与实践来提高自己,完善自己。

  4、直观性。本册教材呈现的是一页页文字与画面有机融合的版面,力图通过各种精选的图画,照片,示意图,地图和表格等,来最大程度地阐述教材所要反映的思想,意图。例如每个单元根据五年级学生的年龄特点,在文字的基础上,安排了大量的插图,这些插图,已不再仅仅是一些图画,还有示意图和大量的照片,通过这些插图,不仅增加了历史审美感和历史直观性,也帮助学生能够更好地理解本单元的内容,从而达到品德与社会课程所要达到的教学目的。

  二、教学目标:

  1、尊重各行各业的.劳动者,懂得勤劳是美好生活的源泉,学做集体小主人,爱护集体荣誉培。人人争做我是小小主人翁。

  2、了解祖国悠久的历史,懂得讲文明,有礼貌是做人的基本品质,自觉遵守公共道德,做一个诚实守信的好学生。

  3、向人民英雄致敬,勿忘国耻,培养热爱祖国的思想感情。能够虚心听取他人意见,树立敢于向困难挑战的信心,遇到失败和挫折不灰心,不气馁。

  4、自尊自爱,不骄傲自满,心胸开阔,不计较小事,不为小事生气。

  5、引导儿童逐步完成两个自我的分化。

  6、引导儿童逐步建构起共生型的人格。

  7、通过历史与文化的启蒙引发对祖国的认同感,归属感。

  三、教学策略:

  因为教材已不是显性的道德说教,而是采用隐性的,渗透的方式实施对学生的价值引导。因此,在教学中,教师要根据教材内容的特点,注意引导学生进行探究性学习,给学生提供一些具有活动性的问题,引导学生用自己的眼睛去观察生活,用自己的感觉去进行体验。教学中可采用对话性,活动化,体验性,开放性和价值渗透性的教学策略。

  1、对话教学策略。教学中,要借助教师的引领,开展学生与文本以及师生,生生之间的多元,多维式对话。教师特别要鼓励学生结合自己的生活经验提出问题,大胆质疑,掀起对话波澜。对话能否顺利推进并取得实效,关键取决于教师的反馈信息是否及时,得当且具有较高质量。反馈既要有针对性,又要注重激励性;既要洋溢着活力,又要对师生互动有所推进,并添加进新的意义。要从关注学生生命的高度提高对话的质量。教师的反馈越精彩,就越能对学生起引领作用。

  2、活动化教学策略。教学时,不要引导学生进入文本机械地去学习,掌握有关科学知识,生活技能,道德观点和社会常识,而是要充分弘扬学生的主体性和创造性,尊重和凸显学生的主体地位,重在引导他们全员,全程,全身心,多感官地去参与,亲历活动。这里所说的"活动",包括外化显形的具体操作型活动和内涵隐形的心智型活动。"全员参与",就是让全班每一个学生都动起来,不让一个学生被排斥或游离于活动之外;"全程参与",是指学生的参与不能是一阵子,而是要在系列主题活动的衔接和滚动中自始至终地去参与;"全身心",是指学生不仅要用身体去经历,而且要用自己的心灵去感受;"多感官",就是要发挥多种感官的功能,让学生用耳朵听听,用眼睛看看,用手摸摸,用鼻子闻闻,用脑子想想,以强化对外部世界的感受。

  3、体验性教学策略。在传统教材中,编者对教与学所追索的意义都进行了预设。这种预设的意义或结论,具有唯一性和不可变更性。要求学生无一例外地去认同,去掌握,由此导致教学步入硬性灌输和"齐步走","一锅煮"的误区。五年级《品德与社会》具有开放性,主要是引导学生去参与活动,在活动中去感受,体验个人与他人,个人与自然,个人与社会,个人与自我(即发展的"我"与现实的"我")的关系,从而建构和生成课程的意义。

  4、开放性教学策略。五年级《品德与社会》教材不是不可变更的静态文本,而是包含了多元性和差异性的教学素材,为教师创造性地开发,利用本地区,本校以及家庭和学生本人的资源,提供了范例和空间。教师要想借助教材成功地引领教学,就要从传统的传授教材的角色转变为教材使用中的决策者和创造者。教师应结合本地区实际情况,联系学生的生活经验和认知水平,对教材内容进行整合,重组,使教学呈现出动态的,富有弹性的流程。

  四、教学进度表课序

  教学内容和课时安排

  备注

  1、准备课(1课时)

  2、一单元文明古国的荣辱第1课从四大发明说起(2课时)

  3、第2课圆明园在哭泣(2课时)

  4、第3课悲愤的吼声(2课时)

  5、二单元富国强民之路第1课中国人民站起来了(2课时)

  6、第2课春天的故事(2课时)

  7、第3课走进新时代(2课时)

  8、第三单元巨龙腾飞第1课高峡出平湖(2课时)

  9、第3课日新月异的交通(2课时)

  10、第四单元生活在地球村第1课你中有我,我中有你(2课时)

  11、第2课国际组织(2课时)

  12、机动课时

  13、复习

品德与社会教学计划 篇3

  一、情况分析:

  教材分析:

  本教材以四年级儿童不断扩大的社会生活为主线,以关注每个儿童的成长为前提,以发展儿童丰富的内心世界和主体人格为目标,以体现育人为主的现代教育价值取向为理念,引导学生通过与自己生活密切联系的社会环境、社会生活和社会关系的'交互作用,获得对现代社会生活的积极态度的参与能力,在感悟和体验的基础上,不断丰富和发展对自我,对他人、对社会的认识和理解,逐步养成社会主义合格公民所必须具备的道德观、价值观及相应的良好行为习惯。

  本教材与全日制义务教育《品德与社会》三年级教材的体系结构基本一致。本教材以儿童社会生活为主线,编制了“我们在一起”,“成长不烦恼”,“聪明的消费者”三个单元,全书23课,每课依内容和容量不同,安排3~4课时,一册书安排37课时左右,留出一定课时学校和教师安排相应的地方课程及相关活动使用。

  学生分析:

  我们这里四年级的学生淳朴,活泼,积极向上。这学年是他们知识、能力、情感价值观形成的关键时期,他们对自我、他人、家庭、社会有了一些浅显的认识,养成了一定的好的行为习惯,随着他们社会生活范围的不断扩大,进一步认识了解社会和品德的形成成为迫切的需要。因本课程的开放性、活动性、实践性较强,绝大部分学生乐于这一门课程的学习,能积极与到本课程的课内外的学习活动中去。

  二、教学目标:

  1、见物见人,以物及人,力图在“物与人”的内在联结中,达到品德课与社会课的综合,以实现儿童完整的人格,实现“既学会做事,又学会做人,在做事中学做人”。

  2、让学生逐步学会对各种各样的现存事实作出正确的价值辨析和正确的价值选择。

  3、注意培养他用人文化自觉意识,要使中华历史与文化成为少年儿童现代人格之根基,要使他用对本民族有历史与文化产生归属感、认同感。

  4、通过学生自己的观察、调查、探索、感受、体验等个体经验的环节,促使他用通过自己的活动实现自我的人格建构。

  三、各课教学目标及重点、难点:

  1、我们的合作

  教学目标:

  引导学生体验合作的快乐,懂得人和人之间需要合作,体会合作的好处,学会在生活中更好地与他人合作。

  教学重点、难点:

  懂得人和人之间需要合作,体会合作的好处,学会在生活中更好地与他人合作。

  2、真正的友谊

  教学目标:

  通过这个年龄段同学之间经常发生的各种活生生的有关友情的事例,引导学生回顾、体验自己所结识的朋友,获得的友谊,逐步形成正确的交友观。

  教学重点、难点:

  学会在日常生活中通过辨析、思考,慎重地交友,获得交友过程中应该掌握的一些基本标准,逐步学会把握自我,逐步形成正确的交友观。

  3、为你高兴,与你分担

  教学目标:

  通过回忆自身经历、体察他人情绪,懂得分享他人的快乐、分担别人的痛苦是促进同学之间相互理解以及增进彼此友谊的有效方式,在感同身受的基础上,激发对同伴的关心,学会交往沟通的技巧,从而真正领悟“给予是快乐的”。

  教学重点、难点:

  让学生学会分享他人的快乐,分担别人的痛苦。

  4、面对欺负和威胁

  教学目标:

  教育学生在纷繁复杂的社会生活中,正确对待生活中的压力和挫折,面对欺负和威胁敢于倾诉和举报,不能逃避,要向有关部门求助,避免无情的心灵伤害。

  教学重点、难点:

  帮助学生提高认识,不做欺负者,也不做受欺负者。

  5、我要攀登

  教学目标:

  让学生感知生活中、学习中与社会交往存在着困难和挫折,体验克服困难并取得成功过程的乐趣,初步形成积极向上的`生活态度,提高承受困难和挫折的意志和能力。

  教学重点、难点:

  学会正确看待困难和挫折,学会克服困难,锻炼并提高学生适应挫折的能力。

  6、抄袭害了谁

  教学目标:

  通过呈现学生中发生的抄袭事例,让学生辨析认识抄袭事一件对己、对人、对社会有害的事情,对诚实做人、诚信为本有一个初步的鲜丁

  教学重点、难点:

  理解和体验做人诚实守信,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独立完成学习任务,不抄袭、不舞弊。

  7、我们和诚信在一起

  教学目标:

  理解和体验做人要诚实守信;知道诚实与虚假,守信与失信给自己和他人带来的不同影响,并作出评价;做到为人诚实,表里如一,遵守诺言;收集社会中关于诚信的事例,明白现代社会需要诚实和守信。

  教学重点、难点:

  理解和体验做人要诚实守信;做到为人诚实表里如一,遵守诺言。

  8、擦亮眼睛

  教学目标:

  分析周围生活中的一些迷信活动的危害,懂得科学是破除迷信的有力武器,树立从小抵制封建迷信思想的观念,激发热爱科学的感情,能够相信科学,宣传科学。

  教学重点、难点:

  教育学生相信科学,抵制迷信。

  9、逛商场

  教学目标:

  了解本地的一些商业场所和选购商品的有关常识,知道作为消费者应该享有哪些权利,逛商场时遇上一些意想不到的事情会灵活处理。

  教学重点、难点:

  增强学生的消费技能,帮助儿童逐渐树立正确的消费观。

  10、衣食的来源

  教学目标:

  知道衣食对人类生存的重要,初步了解农业生产与人们日常生活的关系,感悟农业科学技术对人类生存发展的重要影响,懂得勤俭节约的道理。自觉珍惜劳动成果。

  教学重点、难点:

  教育学生懂得勤劳节约的道理,自觉珍惜劳动成果。

  11、塑料与我们的生活

  教学目标:

  了解塑料的特点及其为人们生活带来的便利;感知塑料废弃处置不当造成的危害;能够采取行动减轻“白色污染”;初步学会通过事例分析工业与人们生活的关系;初步学会辩证地看待工业文明。

  教学重点、难点:

  初步学会辩证地看待工业文明,能够采取行动减轻“白色污染”。

  12、从一滴水说起

  教学目标:

  感知水的重要性及我国水资源缺乏的状况;懂得节约用水、用纸的重要意义;自觉养成珍惜资源的良好习惯。

  教学重点、难点:

  教育学生自觉养成珍惜资源的良好习惯。

  四、教学措施:

  1、“教”“学”“做”相结合,讲求实效,引导学生言行一致。

  2、积极诱导,认真上好思想品德课,力求严谨生动,用革命先烈、英雄人物及学生的先进事例教育学生。

  3、言传身教,以身作则,以情动人,做好学生的表率。

  4、利用晨会、班会评价学生的行为,给于恰如其分的批评或表扬。

  5、积极配合学校的各项活动,通过各项活动,加强学生的思想教育。

  6、因地制宜,根据当地的教育环境灵活把握内容。

  7、发挥榜样作用,教学相长,让学生在相互学习,相互激发中明白道理。

  8、结合家庭和社会教育,实行开放式教学,将课堂移至社会。

品德与社会教学计划 篇4

  一、学生情况分析

  本教材以四年级儿童不断扩大的社会生活为主线,以关注每一个儿童的成长为前提,以发展儿童丰富的内心世界和主体人格为标,以体现与人为本的现代教育价值取向为理念;引导学生通过与自己生活密切联系的社会环境、社会活动和社会关系的交互作用,获得对现代社会生活的积极态度和参与能力;在感悟和体验的基础上,不断丰富和发展对自我、对他人、对社会的认识和理解;逐步养成社会主义合格公民所必须具备的道德观、价值观及相应的良好行为习惯。

  二、教学内容

  本教材共有四个单元,分别为:《做守规则的人》、《做乐观向上的人》、《做自尊自爱的人》、《做聪明的购物者》。

  三、教学目标

  1、情感与态度目标:

  (1)引导学生在生活中养成懂规则、守规则的态度,帮助学生了解简单国际交往中的规则。知道遵守国际交往规则的重要性。

  (2) 具有面对困难的勇气和信心,学习克服困难的合适做法。联系生活实际,明白面对困难前进和退缩的不同结果,树立“困难面前不低头”的信心。

  (3) 能够从失败中积累经验,吸取教训,锻炼意志,不怕摔跤。

  2、行为与能力目标:

  (1) 让学生知道注意分清是非有利于自己的健康成长,不注意分清是非,就可能犯错误,就会做有损自己名誉的事。

  (2) 知道一些懂得维护自己名誉的人物的事迹。

  3、知识与技能目标:

  体会家长挣钱的辛苦,体会家庭责任感。培养学生家庭理财能力,做父母的小帮手。引领学生在活动中积极感受生活、体验生活、勇于实践,增强生活经验,引导学生形成正确、合理的消费观念。通过观察活动,了解、认识商品的各项信息,懂得它们的重要性。初步具备合理购物的生活能力。培养学生的认真细致的观察意识以及分析、比较的综合能力;使学生学会与人沟通和交流,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能力。

  四、教学措施

  1、改变陈旧的观念,树立新观念

  (1)转变教材观。教学是对教材的再创造,是用教材教而不是教教材。

  根据新课程的教学要求,要运用好教材。要做到“删减、替换、补充”。教材是为学生提供的案例.教师在备课过程中,要注意理清教材的思路,把握教材的教学主题。在教学过程中,要以教材提供的教育主题为基础,引导学生去学习,去探究。

  (2)转变教学观。新的课程改革,把关注人作为课程的核心理念,提出:“一切为了每一位学生的发展。”

  2、遵循品德与社会课的教学理念

  (1)帮助学生参与社会、学习做人

  品德与社会课程教学的核心是帮助学生参与社会、学习做人。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关注每一个儿童的成长,发展儿童丰富的内心世界和主体人格,体现以人为本的现代教育价值取向。培养学生对生活的积极态度和参与社会的能力,使学生成为具有爱心、责任心、良好的行为习惯和个性品质的人。

  (2)以儿童的生活为基础

  品德与社会课程教育意义在于对儿童生活的引导,用经过生活锤炼的,有意义的教育内容教育儿童。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所选取、引用的教育内容和形式要贴近学生的生活,反映儿童的需要,引导他们从自己的世界出发,用自己的眼睛观察社会,用自己的心灵感受社会,用自己的方式研究社会。

  3、要追求教育的基础性和有效性

  儿童期是品德与社会发展的启蒙阶段,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从儿童发展的现实和可能出发,要采用他们乐于和适于接受的生动活泼的方式,帮助、引导他们解决现实生活中的问题,为他们今后人格和谐发展与完善奠定基础。

  4、改革教学方式

  教师要注意遵循品德与社会课程的基本教学理念,采取以客观社会为基础与学生为主体的灵活多样的教学形式。广泛采用活动型教学模式,引导学生在自主活动中自我体验感悟,探究发现训练技能,养成习惯。

品德与社会教学计划 篇5

  一、班级情况分析

  三年级是小学生知识、能力、情感价值观形成的关键时期,他们对自我、他人、家庭、社会有了一些浅显的认识,养成了一定的好的行为习惯,随着他们社会生活范围的不断扩大,进一步认识了解社会和品德的'形成成为迫切的需要。因本课程的开放性、活动性、实践性较强,绝大部分学生会乐于这一门课程的学习,能积极参与到本课程的课内外的学习活动中去。

  二、教材分析

  人教版三年级下册《品德与社会》教材共设计了四个单元,这四个单元主题所涉及内容是对这个年龄阶段儿童具有重要影响的、在儿童生活中所发生的各种社会互动关系(如来自社会的爱)。

  这四个单元教育主题是:第一单元主要是在爱的阳光下;第二单元主要是我们共欢乐;第三单元主要是生活不能没有他们;第四单元主要是寻路和行路。

  三、教材重点难点

  “寻路和行路”这一教育主题是本册教材的重难点,本主题以儿童的成长与安全的关系为教育内容,从校外探路出发,激发学生对出行有很大的学问认识,最后落实到保护自己的安全教育。

  四、教学目标

  总要求:促进学生良好品德的形成和发展,为学生认识社会、参与社会、适应社会,成为具有爱心、责任心、良好的行为习惯和个性品质的社会主义合格公民奠定基础。

  1、引导学生在家人爱的关怀下,懂得爸爸、妈妈的艰辛,以达到关爱社会。

  2、指导学生参与社会生活,能够清楚地表达自己的感受和见解,能够倾听他人的意见,能够与他人平等地交流和合作。

  3、尝试合理地、有创意地探究和解决生活中的问题,学会对生活中的道德问题作出正确的判断和选择。理解感谢他人。

  4、初步了解个人外出要注意些什么,初步学看平面图,严格遵守交通规则、懂得安全的`重要性。

  五、教学措施

  1、全面把握课程目标,通过教学帮助学生懂得爱来自家庭,学校和社会。

  2、发挥艺术形式在本课程教学中的效能,重视创设良好的学习情境,灵活选用教学组织形式为学生的自主学习和生动活泼的发展提供充分的空间,以人为本,引导学生自主学习。

  3、重视发展性教学评价方法的运用。强调评价过程化,重视儿童在活动中的态度、情感、行为表现,重视儿童活动中付出的努力的程度,以及过程中的探索、思考、创意等。

  4、开发教学资源,从教科书扩展到学生的整个生活空间,把教学内容与本地区实际有机结合起来,同时关注社会新的发展和变化,增进课程内容的现实性和亲近感,使本课程教学走向家庭、社会,真正走进学生的实际生活,体现该课程的开放性、实践性。

  5、重视教学反思,在反思中与学生共同成长。

品德与社会教学计划 篇6

  一、学情分析

  六年级共有18人,学生思想纯洁,学习态度好,上进心都很强,爱学习、爱劳动,是个优秀的班集体。

  二、教材分析

  本册教材共有五单元,即学会合作、祖国,我为你自豪、放飞和平鸽、只有一个地球、我的未来不是梦。

  主题文:引出一个话题或对某个话题进行提升,一般是该主题的主要思想和观点。

  提示语:一般作为对某个话题的拓展,引导学生思考或开展相应的活动。

  旁白:作为和学生对话、沟通的主持人,有时为前后内容起传承作用,有时为学生提供一种思考的方向或揭示某个观点,有时向学生提出问题。其作用相对灵活。

  情景对话:一般是经过锤炼的真实生活的`对话,帮助学生对自己的生活经验进行反思和整理,深入地感受自己、感受他人。

  照片:真实地呈现社会现实,包括学生的活动场面,帮助学生开阔视野、丰富认知、加深体验、开展活动。

  图标:包括“活动”“交流”“小资料”等,引导多样化的学习活动,启发学生调查、体验、讨论、探究、阅读、制作、搜集整理信息等。

  学生作品:有时是提供一个可供讨论的案例,有时是体现学习过程、呈现学习成果,使学生产生亲切感,增强其沟通与表达的欲望。

  空白框:启发学生表达自己的思想感情和对生活的体验,记录自己的学习成果,引导他们成为学习活动的主动参与者和创造者。

  三、教学措施

  1、注重学生对学习兴趣的培养

  2、充分发挥学生的积极性,课外收集相关的资料。

  3、在课堂中要调动学生的情绪,加深对知识和生活的体验。

  4、充分发掘课本资源,注重与生活的联系。

品德与社会教学计划 篇7

  一、学生情况分析

  四年级是小学生知识、能力、情感价值观形成的关键时期,他们对自我、他人、家庭、社会有了一些浅显的认识,养成了一定的好的行为习惯,随着他们社会生活范围的不断扩大,进一步认识了解社会和品德的形成成为迫切的需要。因本课程的开放性、活动性、实践性较强,绝大部分学生乐于这一门课程的学习,能积极与到本课程的课内外的学习活动中去。

  本教材以四年级儿童不断扩大的社会生活为主线,以关注每一个儿童的成长为前提,以发展儿童丰富的内心世界和主体人格为标,以体现与人为本的现代教育价值取向为理念;引导学生通过与自己生活密切联系的社会环境、社会活动和社会关系的交互作用,获得对现代社会生活的积极态度和参与能力;在感悟和体验的基础上,不断丰富和发展对自我、对他人、对社会的认识和理解;逐步养成社会主义合格公民所必须具备的道德观、价值观及相应的良好行为习惯。

  二、教材分析

  本教材共有三个单元,分别为:《生活中的消费》、《生活中的习俗》、《安全的生活》。教材以四年级儿童不断扩大的社会生活为主线,以关注每一个儿童的成长为前提,以发展儿童丰富的内心世界和主体人格为标,以体现与人为本的现代教育价值取向为理念;引导学生通过与自己生活密切联系的社会环境、社会活动和社会关系的交互作用,获得对现代社会生活的积极态度和参与能力;在感悟和体验的基础上,不断丰富和发展对自我、对他人、对社会的认识和理解;逐步养成社会主义合格公民所必须具备的道德观、价值观及相应的良好行为习惯。

  三、教学目标

  1、情感与态度目标:

  (1)引导学生在生活中养成热爱劳动、勤俭节约的`态度,养成文明礼貌、诚实守信、友爱宽容、公平公正、团结合作、有责任心的品质。

  (2)热爱祖国,珍视祖国的文化传统和节日习俗。

  (3)尝试合理地、有创意地探究和解决生活中的问题,学习对生活中的道德问题作出正确的判断和选择。

  2、行为与能力目标:

  (1)初步了解个人的基本权利和义务,初步理解个体与群体的互动关系。了解一些社会组织机构和社会规则,初步懂得规则、法律对于社会公共生活的重要意义。

  (2)知道一些不同文化背景下人们的生活方式和风俗习惯,知道社会生活中不同群体、民族、国家之间和睦相处的重要意义,懂得和平与发展是人类共同的愿望。

  3、知识与技能目标:

  培养学生逐步建立自觉遵守公共秩序的意识,知道同情和帮助残疾人是一个人的良好品德的体现,并养成主动关爱处境困难或者不幸人的行为;知道自己是集体中的一员,关心集体、参加集体活动、维护集体荣誉承担义务,了解家乡环境问题,积极参加力所能及的环境保护活动,了解民风民俗及对人们的影响,抵制不良风气和迷信活动,感受家乡的变化和发展,培养对家乡的热爱之情;了解交通发展的状况,感受交通在人们生活中的重要作用,体会电视、网络等媒体与人们生活的关系,了解办一张报纸的基本方法,学会合作办小报,了解通信的发展,知道现代通信的种类和方式,学会常用的通信方法

  四、教学措施:

  1、改变陈旧的观念,树立新观念

  (1)转变教材观。教学是对教材的再创造,是用教材教而不是教教材。

  根据新课程的教学要求,要运用好教材。要做到“删减、替换、补充”。,教材是为学生提供的案例.教师在备课过程中,要注意理清教材的思路,把握教材的教学主题。在教学过程中,要以教材提供的教育主题为基础,引导学生去学习,去探究。

  (2)转变教学观。新的课程改革,把关注人作为课程的核心理念,提出:“一切为了每一位学生的发展。”第一.要变“目中无人”为有人。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更新观念,一切为了学生的发展。要关注每一位学生情感、态度、价值观、能力的形成。第二,变“重结论轻过程”为重视学生学的过程。新课程强调过程,强调学生探索新知的经历和获得新知的体验。教师的教学过程,要指导学生怎样学,通过什么方法学;不要把现成的结论强加给学生,要让学生用自己的眼光、方式来看待世界,允许学生有自己的看法。

  2、遵循品德与社会课的教学理念

  (1)帮助学生参与社会、学习做人

  品德与社会课程教学的核心是帮助学生参与社会、学习做人。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关注每一个儿童的成长,发展儿童丰富的内心世界和主体人格,体现以人为本的现代教育价值取向。培养学生对生活的积极态度和参与社会的能力,使学生成为具有爱心、责任心、良好的行为习惯和个性品质的人。

  (2)以儿童的生活为基础

  品德与社会课程教育意义在于对儿童生活的引导,用经过生活锤炼的,有意义的教育内容教育儿童。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所选取、引用的教育内容和形式要贴近学生的生活,反映儿童的需要,引导他们从自己的世界出发,用自己的眼睛观察社会,用自己的心灵感受社会,用自己的方式研究社会。

品德与社会教学计划 篇8

  一、学生情况分析:

  四年级有学生39人,他们大多来本村或周边村子,淳朴,活泼,积极向上。这学年是他们知识、能力、情感价值观形成的关键时期,他们对自我、他人、家庭、社会有了一些浅显的认识,养成了一定的好的行为习惯,随着他们社会生活范围的不断扩大,进一步认识了解社会和品德的形成成为迫切的需要。因本课程的开放性、活动性、实践性较强,绝大部分学生乐于这一门课程的学习,能积极与到本课程的课内外的学习活动中去。

  二、教材分析

  本册教材共四个单元,第一单元&“一方水土养一方人&”,第二单元&“生产与生活&”,第三单元&“交通与生活&”,第四单元&“通讯与生活&”。

  第一单元重在告诉学生要探究和了解家乡,共同感受家乡的乡音、乡情和独特的'家乡文化。

  第二单元是关于生产和生活的关系,从中我们会发现许许多多的奥秘。

  第三单元是关于交通与生活的。告诉学生交通不仅方便了我们的出行,而且它的发展也影响各改变着我们的生活,甚至改变着世界。

  第四单元是关于通讯与生活的。

  三、教学措施:

  1、全面把握课程目标,改变过去偏重知识学习,忽略能力、情感、态度、价值观培养的教学观念,通过多种教学活动,掌握必备的知识。

  2、善于于调动和利用学生已有的经验,结合学生现实生活中实际存在的问题,共同探究。

  3、创设学习情境,灵活选用教学组织形式为学生的自主学习和生动活泼的发展提供充分的空间。

  4、充实教学内容,从教科书扩展到学生的整个生活空间,把教学内容与本地区实际有机结合起来,同时关注社会新的发展和变化,增进课程内容的现实性和亲近感。

  5、拓展教学空间,不局限于学校和课堂,创设条件尽可能向社会延伸。让学生积极参与社会实践,体验社会生活,在理解和感悟中受到教育。

品德与社会教学计划 篇9

  一、教材编写的指导思想、原则

  本教材以四年级儿童不断扩大的社会生活为主线,以关注每一个儿童的成长为前提,以发展儿童丰富的内心世界和主体人格为标的,以体现育人为本的现代教育价值取向为理念,引导学生通过以自己的生活密切联系的社会环境、社会活动和社会关系的交互作用,获得对现代社会生活的积极态度和参与能力;在感悟和体验的基础上,不断丰富和发展对自我、对他人、对社会的认识和理解;逐步养成社会主义合格公民所必须具备的道德观、价值观及相应的良好行为习惯。

  二、教材的体系结构

  本教材以儿童社会生活为主线,在四年级上册编制了“我们在一起”、“成长不烦恼”、“聪明的消费者”三个单元,共12课。每课依内容和容量不同,建议安排的课时不等。一般每课建议安排3~4课时,一册书安排37课时左右,留出一定课时给学校和教师安排相应的地方课程及相关活动使用。

  三、教材的特色

  1、见物见人,以物及人

  儿童是在与他们所遭遇到的各种事物相互作用中成长的。随着年龄的增长,在他们生活中出现的事物越来越多,如各种工业品、农产品、交通工具等等。教材要引导他们懂得这些事物的“事理”、“物理”,如我们所食用的食品是从哪里来的,不同的交通工具各有什么样的特点等等,以期使儿童获得一定的生活常识,适应他所面对的社会生活。另一方面,还应该看到的是:这些事物都是由人创造、制作、运作的,在它们的背后都蕴藏着“人”,蕴藏着人的智慧与劳作、人的需要与情感等。作为一门“品德与社会”的综合课的教材,应努力挖掘出“物后之人”,要让儿童能够在见物的同时见到人,感受到其中的“人心”、“人理”(做人的道理)。如在《衣食的来源》一课中介绍了袁隆平,不仅提到了他所从事的科学研究的经济价值,还将一个有血有肉的、近距离站在少年儿童身边的袁隆平呈现在教材之中。这样做的目的在于突显本教材的人文意蕴和它的道德价值,力图在“物”与“人”的内在联系中,达到品德课与社会课的综合,以实现儿童完整人格培养的课程任务。

  2、在生活事实中辨析价值

  教材向儿童展示了在他们生活中所存在的一系列事实,如家乡的变化,交通的发展,各种工业用品的出现等。教材在引导儿童了解这些事实的同时,着力于揭示它们对我们的生活可能产生的意义和价值。它们是有利于和社会的生存与发展,还是会有其不利的方面?要使儿童通过具体事实的.价值分析逐步把握的道理是:并不是已经存在的事实都是全然合理、全然向善的,或是天然合理的、天然向善的。要让他们逐步学会对各种各样的现存事实作出正确的价值辨析和正确的价值选择。如在《塑料与我们的生活》一课中的“白色垃圾”等。我们认为这种价值辨析、价值选择的意识、思维方式和能力是一个现代人所必须具备的,也是本课程所要完成的目标之一。这样做,也使我们能把事实的教育与价值教育结合在一起。

  3、当代生活与历史的链接

  努力使儿童所遭遇到的现代生活与本民族的历史与文化相链接。如在讲到纸张时导入西汉时纸的发明,在讲通信时说到古代的驿站,注意到会对儿童产生较深、感染的各种无形文化,突显出它们的文化意义与内涵。当然,本教材所给予的历史文化知识只能是“点”状的,而不是系统的、全面的。

  四、教学建议

  1、改变陈旧的观念,树立新观念

  (1)转变教材观。教学是对教材的再创造,是用教材教而不是教教材。

  根据新课程的教学要求,要运用好教材。要做到“删减、替换、补充”。,教材是为学生提供的案例.教师在备课过程中,要注意理清教材的思路,把握教材的教学主题。在教学过程中,要以教材提供的教育主题为基础,引导学生去学习,去探究。

  (2)转变教学观。新的课程改革,把关注人作为课程的核心理念,提出:“一切为了每一位学生的发展。”第一.要变“目中无人”为有人。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更新观念,一切为了学生的发展。要关注每一位学生情感、态度、价值观、能力的形成。第二,变“重结论轻过程”为重视学生学的过程。新课程强调过程,强调学生探索新知的经历和获得新知的体验。教师的教学过程,要指导学生怎样学,通过什么方法学;不要把现成的结论强加给学生,要让学生用自己的眼光、方式来看待世界,允许学生有自己的看法。

  2、遵循品德与社会课的教学理念

  (1)帮助学生参与社会、学习做人

  品德与社会课程教学的核心是帮助学生参与社会、学习做人。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关注每一个儿童的成长,发展儿童丰富的内心世界和主体人格,体现以人为本的现代教育价值取向。培养学生对生活的积极态度和参与社会的能力,使学生成为具有爱心、责任心、良好的行为习惯和个性品质的人。

  (2)以儿童的生活为基础

  品德与社会课程教育意义在于对儿童生活的引导,用经过生活锤炼的,有意义的教育内容教育儿童。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所选取、引用的教育内容和形式要贴近学生的生活,反映儿童的需要,引导他们从自己的世界出发,用自己的眼睛观察社会,用自己的心灵感受社会,用自己的方式研究社会。

  3、要追求教育的基础性和有效性

  儿童期是品德与社会发展的启蒙阶段,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从儿童发展的现实和可能出发,要采用他们乐于和适于接受的生动活泼的方式,帮助、引导他们解决现实生活中的问题,为他们今后人格和谐发展与完善奠定基础。

  4、改革教学方式

  教师要注意遵循品德与社会课程的基本教学理念,采取以客观社会为基础与学生为主体的灵活多样的教学形式。广泛采用活动型教学模式,引导学生在自主活动中自我体验感悟,探究发现训练技能,养成习惯。

  5、 重视学生学业评价

  品德与社会课评价目的是获得反馈信息,帮助教师改进教学,促进儿童发展,保证课程目标的实现,而不是对学生品德与社会性发展水平做终结性的评定,更不是利用评价结果对儿童进行比较与分等。因此,要从每个学生原有基础出发,尊重学生的个性特点,强调以鼓励为主的发展性评价。

  五、教学进度安排

  周 次

  日期

  教学内容备注

  2

  ~

  1、《我们的合作》

  2、《真正的友谊》

  3

  ~

  4

  ~

  5

  ~

  3、《为你高兴,与你分担》

  6

  ~

  国庆放假

  7

  ~3

  3、《为你高兴,与你分担》

  4、《面对欺负和威胁》

  8

  6~

  9

  ~

  5、《我要攀登》

  6、《抄袭害了谁》

  10

  ~

  11

  ~

  12

  ~

  7、《我们和诚信在一起》

  8、《擦亮眼睛》

  13

  ~

  14

  ~

  15

  ~

  9、《逛商场》

  10、《衣食的来源》

  16

  1~5

  17

  8~

  18

  ~

  11、《塑料与我们的生活》

  12、《从一滴水说起》

  19

  ~

  20

  ~

  21

  ~

  复习考查

  22

  ~

品德与社会教学计划 篇10

  一、教学目标

  1、情感与态度目标:

  (1)引导学生在生活中养成文明礼貌、诚实守信、友爱宽容、公平公正、团结合作、有责任心的品质。

  (2)指导学生参与社会生活,能够清楚地表达自己的感受和见解,能够倾听他人的意见,能够与他人平等地交流和合作。

  (3) 尝试合理地、有创意地探究和解决生活中的问题,学习对生活中的道德问题作出正确的判断和选择。

  2、行为与习惯目标:

  (1) 初步了解个人的基本权利和义务,初步理解个体与群体的互动关系。了解一些社会组织机构和社会规则,初步懂得规则、法律对于社会公共生活的重要意义。

  (2) 知道一些不同文化背景下人们的生活方式和风俗习惯,知道社会生活中不同群体、民族、国家之间和睦相处的重要意义,懂得和平与发展是人类共同的愿望。

  3、知识与技能目标:

  培养学生逐步建立自觉遵守公共秩序的意识,知道同情和帮助残疾人是一个人的良好品德的体现,并养成主动关爱处境困难或者不幸人的行为;知道自己是集体中的一员,关心集体、参加集体活动、维护集体荣誉承担义务,了解家乡环境问题,积极参加力所能及的环境保护活动,了解民风民俗及对人们的'影响,抵制不良风气和迷信活动,感受家乡的变化和发展,培养对家乡的热爱之情;了解交通发展的状况,感受交通在人们生活中的重要作用,体会电视、网络等媒体与人们生活的关系,了解办一张报纸的基本方法,学会合作办小报,了解通信的发展,知道现代通信的种类和方式,学会常用的通信方法

  4、过程与方法目标:

  以故事续编、小组讨论等形式,让学生明白要遵守公共秩序、社会公德。以"伸出援助的手"、"爱心小组"等活动,培养学生的爱心。进行实地调查,知道环境问题的原因及其危害,树立环保意识和社会责任感。通过学生感兴趣地实践活动,培养热爱家乡,建设家乡之情。以"我当小记者"、"我来当编辑"等活动,让学生充分感受合作的愉快。

  二、情况分析(工作重点)

  学生情况分析:

  四年级是小学生知识、能力、情感价值观形成的关键时期,他们对自我、他人、家庭、社会有了一些浅显的认识,养成了一定的好的行为习惯,随着他们社会生活范围的不断扩大,进一步认识了解社会和品德的形成成为迫切的需要。因本课程的开放性、活动性、实践性较强,绝大部分学生乐于这一门课程的学习,能积极与到本课程的课内外的学习活动中去。

  教材情况分析:

  本教材以四年级儿童不断扩大的社会生活为主线,以关注每一个儿童的成长为前提,以发展儿童丰富的内心世界和主体人格为标,以体现与人为本的现代教育价值取向为理念;引导学生通过与自己生活密切联系的社会环境、社会活动和社会关系的交互作用,获得对现代社会生活的积极态度和参与能力;在感悟和体验的基础上,不断丰富和发展对自我、对他人、对社会的认识和理解;逐步养成社会主义合格公民所必须具备的道德观、价值观及相应的良好行为习惯。

  三、教学措施(具体做法)

  1、充分挖掘我校特色的教育资源,使校本课程教学走向家庭、社会,真正走进学生的实际生活,体现该课程的`开放性、实践性。

  2、发挥艺术形式在本课程教学中的效能,创建良好的教学情境,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的自主性。

  3、精心准备,指导学生开展好课内外教育活动,寓教育于活动之中。

  四、课外活动或兴趣小组活动

  1、通过播放录像、课件等方式,培养学生学习能力,增强健康闲暇的本领和闲暇道德观。并以"我当小记者"、"我来当编辑"等活动,让学生充分感受合作的愉快。

  2、让学生组织课外研究小组,了解环境问题的原因及其危害,树立环保意识和社会责任感。还要比较不同通信的特点,选择适当的通信方式与自己的亲友进行一次实际通信联系。培养他们运用现代通信工具的能力。

  五、教学进度

  教 学 进 度

  周次 日期 教学内容 备注

  1 2、21~2、22 1、在公共汽车上 2月20日上课

  2 2、25~3、1 1、在公共汽车上

  3 3、4~3、8 2、想想他们的难处

  4 3、11~3、15 2、想想他们的难处

  5 3、18~3、22 3、伸出我的手

  6 3、25~3、29 3、伸出我的手

  7 4、1~4、5 4、我们赢了 清明节放假

  8 4、8~4、12 4、我们赢了

  9 4、15~4、19 5、绿色小卫士

  10 4、22~4、26 5、绿色小卫士

  11 4、29~5、3 6、我们的民风民俗 劳动节放假

  12 5、6~5、10 6、我们的民风民俗

  13 5、13~5、17 7、家乡的变化

  14 5、20 ~5、24 8、怎样到达目的地

  15 5、27~5、31 9、媒体连着我和你

  16 6、3~6、7 10、办一张自己的报纸

  17 6、10~6、14 11、怎样和他联系 端午节放假

  18 6、17~6、21 期终复习、期终考

品德与社会教学计划 篇11

  一、基本情况分析

  三年级有19个学生,由于学生年龄小,可塑性强,知识面窄,这有待于在今后的教学中不断培养学生良好的行为习惯,通过身边的人和事,开展积极有益的各种活动,对学生进行养成教育。小学生活泼可爱,品德优良,有上进心,对学校生活充满激情,通过上学期的学习,孩子们对本学科有了初步认知,产生了一定兴趣,教学成绩也较为客观,为本学科下一步教学质量的提升打下了一定基础。本学期,我要从抓学生的综合实践能力入手,在小调查、小操作等方面入手,结合新课程标准,合理的运用电教媒体,创造性培养学生的科学思维能力和创新精神,把新课程标准落实到课堂教学中去。

  二、教材分析

  教材以主题呈现、案例引导、活动操作、情景感悟、问题拓展为结构特征,突出学生主体、综合学习的课程特点。一是注意各个阶段相近学习目标和学习内容的内在联系和层层递进性;二是按照学习内容的逻辑关系,把握单元内部各学习主题之间的内在联系,步步推进,层层深入,形成具有整体性的大课文;三是根据单元学习内容的.特点,以完整的故事情节,在形式和内容上把一个单元变成一个学习整体。

  本册教材以儿童社会生活为主线,编制了“做学习的小主人”、“学做消费者”、“我是小警察”、“走进劳动者”四个单元,共13课。每课依内容和容量不同,建议安排的课时不等。一般每个主题安排2-3课时,一册书安排33课时左右,留出一定课时安排相应的实践活动和课程考查使用。

  三、教学目标

  1、珍惜时间,学习合理安排时间,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独立完成学习任务,不抄袭,不舞弊。

  2、了解本地的一些商业场所,调查、比较商品的不同价格,学习选购商品的初步知识。开始具有独立的购买简单生活和学习用品的能力,具备初步的消费者自我保护意识。

  3、观察本地交通秩序现状,知道有关的交通常识,自觉遵守交通法规,注意安全。

品德与社会教学计划 篇12

  一、学生分析:

  四年级是小学生知识、能力、情感价值观形成的关键时期,他们对自我、他人、家庭、社会有了一些浅显的认识,养成了一定的好的行为习惯,随着他们社会生活范围的不断扩大,进一步认识了了解社会和品德形成成为迫切的需要。因本课程的开放性、活动性、实践性强,绝大部分学生乐于这一门课程的学习,能积极到本课堂的课内外的学习活动中去。

  二、教材分析:

  品德与社会课程是在中高年级开设的一门以儿童社会生活为基础,促进学生良好品德形成和社会性发展的综合课程。本课程根据中高年级学生社会生活范围不断扩大的实际、认识了解社会和品德形成的需要,以儿童的社会生活为主线,将品德、行为规范和法制教育,爱国主义、集体主义和社会主义教育,国情历史和文化教育,地理和环境教育等有机地融合,引导学生通过与自己生活密切相关的社会环境、社会活动的社会关系的交互作用,不断丰富和发展自己的经验、情感、能力、知识,加深对自我、对他人、对社会的认识和理解,并在此基础上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形成基本的道德观、价值观和初步的道德判别能力,为他们成长为具备参与现代社会生活能力的社会主义合格公民奠定基础。

  三、教学目标:

  (一)情感、态度、价值观

  1、与人相处中尊重、体谅他人。相信城市是做人的基本道理,对坦荡正直的人心怀敬佩,愿意成一个诚实守信的人。对自己的生命有一种负责的态度,并愿意为之约束自己的言行,抵制不良的生活习惯。对生活怀有美好的向往和憧憬,面对困难和挫折不退缩,保持积极向上的心态,能体验到克服困难取得成功的乐趣。

  2、感受、体验家人对自己的关爱,愿意主动与家人沟通,尊重、孝敬老人。关心家庭生活,理解父母在家庭生活中所付出的心血,有承担家庭义务和责任的意识,初步形成合理的消费观。

  3、感受与同学间的友爱之情,体验拥有朋友的快乐和团结合作带来的乐趣。关心集体,乐于参加集体活动,感受集体生活的快乐与美好。

  4、感受信息技术对推出人类社会进步的巨大作用,以及现代通信手段、各种传媒和多媒体网络给我们生活带来的便利。对各种新信息手段怀有好奇心,并愿意在老师或家长的指导下学习、使用。懂得信息技术也是一把“双刃剑”,要在充分享用它所提供的便利时也能自觉遵守各种共同的规则。

  (二)能力

  1、在生活中能分辨是非,正确地面对错误,并能在教师帮助下调整自己的言行,做一个诚实的人,学会一些与人坦诚交往的方法,对不该做的事学会拒绝。学会生活中的挫折能调整自己的心态,并常识想办法加以解决。

  2、学会料理自己的生活,养成主动关心家人、孝敬父母长辈、做力所能及的家务事的好习惯。初步学会统计家庭收支情况,合理消费,勤俭节约。学会一些与父母和家人沟通的办法。

  3、学会宽容地对待他人,能欣赏和发现朋友身上的优点,平等地与小伙伴合作交流。自觉遵守各项规章制度,做个讲文明、有教养的人。积极主动地参与与班级管理。为班级生活出谋划策。

  4、学会用电话、书信等现代通信方式与人交流。养成规范书写信件的习惯,注意通信、通话的文明礼仪,不私自拆阅别人的信笺和撕取别人信件上的邮票。遇到突发事情会正确拨打应急电话。能有节制地、有选择地收看电视节目和上网,不沉溺于看电视和玩网络游戏,自觉抵制、远离不健康的书报影视以及不健康的网站。能利用交往工具进行交流、沟通、合作,利用传媒、网络获取信息,初步养成看好书,读好报的生活习惯。

  (三)知识

  1、知道诚实守信是美德,敢于承认错误同样是诚实的一种表现。了解迷恋游戏机等不良生活习惯的危害。知道理解、体谅他人是解决和避免冲突、与人愉快相处的有效方法之一。懂得生活和学习中会有困难,失败是成功之母。

  2、知道孝敬老人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同时也是社会文明的重要标志。了解家庭经济来源的多种形式,了解家庭生活中的必要开支。知道家庭生活中也要讲道德,要有家庭责任感。

  3、知道朋友间应该互相关心,互相帮助。知道自己是集体的小主人,应该承担相应的责任。懂得在一个集体中,只有团结一致、齐心协力才能办好事情。知道集体处处有规则,在日常的学习、生活中,应该按规矩办事。

  4、了解邮政、电信、传媒、网络的基本功能,知道集邮是一项健康、高雅的活动。知道私拆他人信件是违法的行为。明白乱拨应急电话的后果。懂得传媒、网络是两把“双刃剑”,使用不当会影响甚至妨碍自己的健康成长。知道写信和打电话的一般程序和方法。

  四、具体措施:

  1、全面把握课程目标,改变过去偏重知识学习,忽略能力、情感、态度、价值观培养的教学观念,通过多种教学活动,掌握必备的知识。

  2、善于调动和利用学生已有的经验,结合学生现实生活中实际存在的问题,共同探究。

  3、创设学习情境,灵活选用教学组织形式为学生的自主学习和生动活泼的发展提供充分的空间。

  4、充实教学内容,从教科书扩展到学生的整个生活空间,把教学内容与本地区实际有机结合起来,同时关注社会新的发展和变化,增进课程内容的现实性和亲近感。

  5、拓展教学空间,不局限于学校和课堂,创设条件尽可能向社会延伸。让学生积极参与社会实践,体验社会生活,在理解和感悟中受到教育。

  五、教学进度

  1、这点困难算什么……1——2周

  2、成功一定有办法……2——4周

  3、每天都有好心情……5周

  4、成长的故事……6——7周

  5、“我”和“我们”……8周

  6、我们是最棒的……9周

  7、各种各样的'商店……9周

  8、购物有学问……10周

  9、我是理财小能手……10周

  10、无声的朋友……11周

  11、大家生活在一起……11周

  12、不怕一万,就怕万一……12周

  13、我们是邻居……13周

  14、文明从我做起……13周

  15、天有不测风云……14周

  16、在这危急时刻……15周

  17、灾害无情人有情……16周

  18、复习……17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