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调查报告论文4篇(教育调查研究报告论文)
下面是范文网小编整理的教育调查报告论文4篇(教育调查研究报告论文),供大家参考。
摘要:近年来,随着国家对环境教育的逐渐重视与投入,很多城市、地区幼儿园的活动内容逐渐向生活化、多元化拓展,环境教育在幼儿园中广泛开展。本文通过调查问卷的方法对现阶段幼儿园的环境教育进行了现状调查研究,对幼儿园环境教育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为促进学前儿童环境教育的可持续发展提供参考,为幼儿园的环境教育发展提供思路。
关键词:幼儿园;环境教育;调查问卷
为了调查当前长春市幼儿园的环境教育状况,为学前儿童环境教育开展提供参考依据。我们共发放教师调查问卷200份,收回有效问卷196份;发放家长问卷400份,收回有效问卷380份。
一、幼儿园环境教育的开展
幼儿园是实施学前儿童环境教育的主阵地,在对幼儿教师进行的“您所在幼儿园是否将环境教育列入教学计划?”问卷调查显示,25%的幼儿园没有把环境教育列入教学计划,而能在学期教学计划中强调环境教育的比率占75%。可见大部分幼儿园能认识到环境教育的重要性和价值。调查显示,目前所进行的环境教育活动多半是随机进行的,没有计划和标准,有25%的教师开展过以“环境”为主题的教育活动,65%的教师在五大领域的教学中渗透过环境教育。可见,目前长春市的学前儿童环境教育开展还不具规模性和系统性。在儿童环境教育影响因素调查问卷中,60%的教师认为自己幼儿园开展环境教育的条件不成熟,没有课程标准及专门的教材,重视程度不够,领导不支持;理论知识缺乏,没有环境教育专业培训;投资不足,教学资源少;缺乏评价标准等。40%的教师认为条件相对成熟,幼儿园硬件比较好,校园绿化好,有齐备的电教设备,领导也比较重视。有的教师表示“开展环境教育并不需要特殊设置环境,因为儿童就生活在环境中,教师要引导儿童接触环境,通过其自身的活动,对身边的环境进行感知和观察,自己发现问题并寻求答案”;还有的教师认为“环境教育随时随地都可进行,各个领域都可以相互补充相互渗透”。调查显示有的幼儿园虽然条件一般,但仍重视儿童的环境教育。所以能否进行环境教育主要在于教师自身的意识和知识的储备。目前,大部分幼儿园并没有实行真正意义的环境教育。如有的老师仅在平时注意告诉孩子要节约用水,不乱扔垃圾、爱护小动物等等。这样将环境教育等同于常识教学,只在个别活动中开展儿童环境教育,忽视了其整体性和渗透性,不能真正发挥环境教育的作用。
二、幼儿教师的环境知识和教育技能
在“学前儿童环境教育的最重要目标”调查中,大部分教师能正确认知学前儿童环境教育的目标——培养幼儿良好的环境意识,也有少部分教师把目标定位在幼儿掌握环境知识和技能上。有些教师把环境教育看成是治理污染、保护环境的教育。在选择教育内容时,要考虑孩子的心理、年龄特点,从他们的生活经验入手,使所选内容超出其接受能力。如大班科学活动课“大气污染”,教师向幼儿介绍这种污染是由地震、火山爆发引起的。忽略了此年龄段儿童的已有知识经验。在“认识垃圾”活动中,有的老师带领儿童到河边观察飘浮的包装袋、饮料瓶等垃圾,使其最终得出结论“河水好脏,不想再来了”。可见,我们进行环境教育不能盲目地介绍知识,要考虑儿童的实际经验和效果才行。可见目前幼儿园环境教育的开展能得到一定程度的重视,但还没有完全普及,重形式而轻效果的情况较严重。需要对教师进行专业的环境教育指导和培训。
三、家长的环境教育意识和态度
学前儿童环境教育的开展很大程度上受家长环境意识的影响。意识较强的家长提出“环境教育开展的越早孩子的良好行为养成的越早”。而只有极少数的家长认为“保护环境是大人的事,孩子那么小知道啥”。环境知识的掌握情况对良好环境意识的形成影响很大。大部分家长在空气、水资源的常识调查中能够正确回答;而只有5%的家长知道世界环境日的具体日期。表明家长普遍对与生活相关的环境知识有所了解,而与实际生活关联不大的知识了解很少。选择“从不”食用野生动物的为78%,“极少”吃的占20%,“有时”吃的占2%,回答“经常”吃的家长没有,说明人们对环境保护持积极态度。家长环境行为“您到饭店一般使用一次性餐具还是消毒餐具?”问卷中,选择一次性餐具的有20%,55%选择消毒餐具,也有25%选择随店主便。调查显示多数人有较好的环境行为习惯,也有一部分人的习惯有待改进。可见环境意识和行为存在不一致,应将良好的环境态度转化为良好的环境行为。家长对儿童环境教育持积极态度,通过教育孩子同时提高自身环境素质。
四、儿童的环境意识和行为
通过对家长的调查我们了解到,对日常生活或电视媒体中的吸烟现象、空气污染现象、随意扔垃圾现象、噪音现象等环境问题20%的儿童能够主动发言提出问题与想法,25%的儿童能够参与到问题之中,45%的儿童会在能力所达到的范围内去干涉其他小伙伴的不环保行为。10%的孩子反应不敏感。68%的儿童能够自己整理衣物和物品,并能够做到勤洗手勤换衣物,64%的儿童能够帮助老师、家长做些力所能及的家务活,如扫地、擦桌子、倒垃圾等,但很少有孩子参与过种植树苗或清理楼道垃圾等公益环保活动。家长和教师能注意对孩子节约公共资源方面的引导,使其有一定的水电节约意识,但儿童对资源的重要和稀缺还不是很了解,存在知行不一致的现象。在噪音、污水、垃圾等基础环境问题上,儿童有基本的辨别能力,能够辨别什么样的行为是破坏环境的行为,什么样的行为是爱护环境的行为。也有一些环保行为对于儿童来说就比较模糊,如只有15%的儿童知道纸张是由木材制成,浪费纸张便是毁坏树木和森林的行为;如儿童都去过南湖公园、动植物园、儿童公园游乐场等公共休闲娱乐场所,但其在尽情游玩、感受美景、陶冶情操的时候,很少会关注到湖边、草地、公共场所的环境卫生问题。可见目前对儿童环境知识的传授还不够普及,有些与其自身相关的环境问题家长在日常生活中能够提醒儿童注意,但对一些公共环境问题儿童的关注度不高,需要教育者侧重引导与讲解。
五、环境的教育渠道和途径
家长和幼儿园都能意识有责任对儿童进行环境教育。幼儿园是儿童的主要活动场所,且环境教育系统性强,故幼儿园的主阵地作用应充分发挥。在环境教育途径方面,儿童通过家长获得环境知识的比例占29%,家长的示范作用在培养儿童良好环境素质上起到积极作用。环境教育需要寻求家长的支持,调查显示,97%的家长配合孩子完成老师的要求,88%的家长支持儿童与班级小朋友分享自己的工具与材料,25%的家长能够提供环境教育的主题内容,13%的家长给全班幼儿讲课。儿童通过电视、网络等媒体获得环境知识的比例占20%。电视、网络媒体通过好看的画面和悦耳的声音极大地吸引其注意力,激发儿童的探究兴趣;因此家长和教师要选择适合儿童接受的环境内容,利用多媒体图、文、声、像的特点向儿童传递环境知识、技能与情感。目前通过社区活动对儿童进行环境教育还有很大空间。社区可以利用儿童版橱窗进行环境宣传教育,使其了解人与环境相处的重要性;儿童担当环境小卫士,提倡爱护社区环境,爱护社区的花草树木,带领儿童清理“白色垃圾”,并监督不文明的行为,为社区美好环境贡献孩子自己的力量。只有幼儿园、家庭、社区共同参与,形成合力,才能有效的开展学前儿童环境教育。长春作为省会城市环境教育受关注较高,对幼儿进行环境教育能得到家长和老师的认可,能意识到环境教育对人一生的重要影响。但城市正处在发展建设之中,道路交通、空气质量等环境问题凸显。综上,幼儿园环境教育是一项系统、持久的工程,需要有关各方面加强重视,自上而下认识到培养幼儿良好环境素质对幼儿一生的重要意义。
一、导言:
1、调查的目的: 家庭教育是学校教育的基础。学校教育和家庭教育二者之间不能割裂开来,缺少那一个环节,都会对孩子产生重大的不良影响。为提高家庭教育的实效性,我们对学生家庭教育现状进行问卷调查,问卷涉及学生家庭的基本情况、学生的家庭学习环境条件、家长对孩子的期望和关心情况、家庭教育的方式等。我们想通过调查,研究有关家庭教育的一些问题,根据调查情况做出结论和工作设想,以便更有针对性指导家庭教育,使我们的下一代健康成长。
2、调查的对象: 此次调查的对象为小学教育阶段学生家长,共发放调查问卷360份,回收有效问卷338份,有效率约94%。调查对象中,离婚、丧偶、再婚家庭占1%。被调查的家庭成员中,有固定工作的约占1%,从事个体经营及工人的约占25%,剩余为农民。
3、调查的方法:采取问卷调查。家长问卷以封闭式问答为主,在关于对学校教育有的意见建议方面,采用开放式征询。
二、调查结果分析:
(一)家庭的一般情况:
1、从家庭的经济收入来看:
由于各种原因,部分家庭收入仍然不容乐观。以接受调查的338个核心家庭为例,家庭月每人平均收入在1500元以上者占其总数的3%;在1000~1500元之间的占其总数的15%;在500~1000元之间的占其总数的65%;在300~500元之间的占其总数的7%;在500元以下者占其总数的10%。总体来看,从事个体经营和有固定工作的家庭收入稳定且高,在家务农人员收入低,绝大多数家长非常重视其子女的教育,以便将来能“飞上枝头”“鱼跃龙门”,调查中99%的家长认为学校指导家庭教育非常重要,为家长开展家教提供了一定的物质基础。
2、从家长的学历及职业来看:
父母亲的文化水平在某种程度上决定着家庭教育的思想与方法,而父母亲的学历层次则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文化水平的高低状况。调查表明,学生父母亲的学历情况是:父母亲是大专及以上学历的约占其总数1%;中专约占2%,绝大多数父母亲是初中文化学历,约占其总数97%。
父母亲的职业概况也是家庭环境的一个基本要素。结果表明,父母亲是工人、农民或个体劳动者的比例约占其学生父母亲总数的95%;其次是一般职员,是其父母亲总数的2%;机关干部及企业管理人员微乎其微。这个比例大致同上述父母亲的学历层次一致,说明了父母亲的学历同其职业相对应。由于家长一般都在本镇范围内上班,不用花费很多上下班的时间,且有97%的孩子以同父母居住为主,因此说:家长是有能力、有时间进行家庭教育的。
(二)家庭教育观念:
从现状调查中我们发现:目前绝大多数家长对子女的学业期望值很高,“望子成龙”,希望孩子尽快成才仍然是当今家庭教育的主旋律。调查结果显示,希望子女将来做学有专长的知识分子的占40%, “当国家公务员”的占20%,“参军或当警察”的占15%, “当工人或做当代农民”的0%,“听其自然”的占8%,其他17%。
以家庭智力投资为例,尽管多数的家庭经济收入并不十分富裕,但是对于智力投资并没有手软。调查表明,约8%左右的家庭每月为孩子进行有意识的智力投资100元以上,每月50~100元的占27%,每月20~50元的占20%,这些数字表明,家长们为了孩子的家庭教育,已经在尽自己的所能。家庭智力投资的主要内容是利用双休日对孩子进行辅导的各类兴趣班(包括语、数、英及绘画和乐器类)、还有购置书籍磁带,以及家庭电脑等等。
在家长对子女的学业期望上,绝大多数家长表示,管好孩子学习,是家庭教育的第一位职责,至于其他教育则是其次。这些家长认为,只有孩子好好学习,将来考上大学,才能获得一定的社会地位和利益。
在家庭教育内容上,85%的家长只重视智力教育,他们把大量的时间和精力放在子女的学习上,而只有5%的家长认为应重视孩子的良好个性的培养,2%的家长认为应重视孩子的法制教育,也只有7%的家长平时能注意与孩子一起玩。有的家长溺爱孩子,把孩子当成小皇帝、小公主,孩子在家里44%的自我服务性劳动是被动的,有62%的家务劳动是被动的。
调查中发现,在家庭教育类型中,90%的家长认为教育孩子的好方法是“表扬鼓励、耐心说理”。在这些家庭中,家长虽然懂得教育子女的方法,但却有20%的家长认为当孩子犯了错误的有效方法是“打一顿、全家人不理他、罚站、关在家里不许出去、增加作业量”等。这说明,有部分的家长教育孩子的理论水平与实际操作不成正比。
此外,虽有99%的家长重视对孩子的家庭教育,但是他们的表现却是:每天即使有一段相当长的业余时间,但把它用在孩子身上的很少,或者即使在一起也没有多加引导,家长平时大部分业余时间都用在了做家务、看电视、参加娱乐等活动上,占80%,对孩孩子采取放任自流的态度比较严重。
(三)母亲是家庭教育的主要角色:
我们已经知道,绝大多数的家长都十分重视对自己孩子的教育。然而,调查情况表明,在家庭中经常管教孩子的是孩子的妈妈,约占其家庭总数的85%,其次才是孩子的爸爸,约占13%,其他2%。这可能与父母亲的工作和生活特点以及孩子的年龄有着直接的关系。由于生活的关系,孩子在家里与妈妈的关系较为亲密,且参加家长会或学校要求家长参加的活动,也都是母亲是主要参加者。作为孩子母亲的教育方法和思想,更大程度影响了孩子的品质,决定了家庭教育的质量。但是应该清楚的是,在现代社会的家庭教育中,父亲的作用是任何人不能代替的,父亲对孩子的性别角色、性格的形成、智慧的培养、能力的形成等方面都有很大的影响。
(四)家庭业余生活内容有待丰富:
在紧张忙碌的节奏中,丰富活跃家庭业余文化生活,是提高家庭现代生活质量的必然要求,也是传播文明理念的有效途径。调查中, 90%的家庭通过看电视、做家务来打发业余生活,仅有10%的家庭选择参加文体、娱乐活动。调查结果还反映了家长投资让孩子课余时间学习的占绝大多数,并且一个孩子课余学二种及二种以上的也有。这说明家长对培养孩子特长非常重视,但有意思的是,孩子们被动学习的占大多数。
(五)家长与学校之间的沟通有待进一步加增:
孩子除了与父母生活的时间最长外,与老师接触的时间最多,因此,老师也是比较了解孩子的人。但是,调查显示,有82%的父母亲是通过家长会了解孩子在学校的情况,有10%的父母亲是通过老师与家长的联系进行了解,经常主动与老师联系交流孩子的教育问题的仅5%,有3%是通过老师家访了解孩子在校情况。
由上面的结果分析表明:现阶段的家校联系工作主要是由学校、老师承担;家长主动参与的意识薄弱,只是处于被动的状态;而且现阶段的家校联系工作由于种种原因,家庭教育与学校教育协调不够,效果还不够理想。
(六)家长的建议:
1、学校和家长应加强联系;2、愿意经常参加家庭教育讲座或培训工作;3、希望家庭成员之间民主、平等、和谐相处。由此可见,家长还是非常愿意接受家庭教育指导,积极配合开展学生家庭教育工作。加强家校联系,提高认识,增强家长主动参与的意识,赢得家长的配合,对于把学校教育和家庭教育结合起来,提高育人质量,具有重要的作用。
三、结论和建议:
通过本次问卷调查的统计分析,我们可以对当前学生家庭教育情况做出下面的判断:
1、经济基础为实施良好的家庭教育提供了保障,然而家长整体素质不高,难以为学生提供真正意义上的高质量的家庭教育。
2、受传统观念影响,家庭在为学生营造良好学习环境条件方面力度不够,难以让学生在家庭中进行高质量的自主学习、教育。
3、过高的学业期望值与当地社会教育大环境差、家长素质较低之间的矛盾,使得学生承担了过重的学习压力,而在兴趣、特长、智力等方面却得不到应有的充分发展。
4、民主型家庭教育方式逐渐成为主流,但是溺爱型、权威型和放任型家庭教育方式依然大量存在,学生在极端教育方式的影响下,道德价值观、个性心理等方面极易受的扭曲。
为此,学校教育和家庭教育要扬长补短,整体互补:
1、学校教育要通过参观访问、“榜样”报告、实践操作等方式和充分联系实际,丰富学生社会知识。
2、建立典型后进生的个别教育档案,实行全方位的有效监控。
3、针对家教存在的问题,通过“家长学校”、“家长会”、 “家长委员会”等方式,集中指导家教方法,促进家长转变教育观念;学校举办一些亲子活动,如:体育节、艺术节中的家长与孩子同台表演等。
4、健全和完善家校合作机制,提高家庭教育质量。学校应加强与社区、家庭的合作,充分发挥学校教育的优势,开展多种形式的家长学校工作,指导和协助家庭转变家庭教育观念、改善家庭教育环境,掌握科学的家庭教育方法。我们拟采取的形式有:进行家庭教育辅导、引导教育消费、开展文明家庭评选、学习型家庭创建、家庭教育调查等等。
5、家长应是儿童的第一任心理辅导老师,要密切关注孩子心理的任何细微变化,从孩子实际出发,因材施教,因势利导,教育才真正有利于孩子的成长,否则只会事倍功半。
摘要:近十几年,我国理工院校的专业教育飞速发展,与此同时,人文教育在高校的实施却不尽人意,基于此种现状,对部分理工院校进行调查研究,分析其结果得出结论,并结合我国理工院校人文教育现状给予建议。
关键词:人文素质教育;专业教育;课程设计;个人可持续发展
一、人文教育的重要性及内涵
自1998年教育部印发了《关于加强大学生文化素质教育的若干意见》(以下简称《意见》)。大学人文素质教育在我国高校已经历了十几年的发展历程,其内容和内涵不断得到充实和完善,是“人的全面发展”的全新教育理念。由于素质教育主要是针对理工大学人文教育的缺失以及理工科大学生人文素质在具体实施中的问题,因此,大学的素质教育也可以称为人文素质教育或文化素质教育。人文素质教育的基本内涵是指:“我们所进行的加强文化素质教育工作,重点指人文素质教育。主要是通过对大学生加强文学、历史、哲学、艺术等人文社会科学方面的教育,同时对文科学生加强自然科学方面的教育,以提高全体大学生的文化品位、审美情趣、人文素养和科学素质。”思想大师怀海特指出:“没有纯粹的专业技术教育,也没有纯粹的人文教育,两者缺一不可”。但我国各理工科院校在人文素质教育方面,仍存在人文素质教育执行力度不够、学生人文素质现状下滑、知识结构失衡的现象,及由此可能带来的对人身心发展的不利影响。基于此种现状,教育家提出了文化素质教育的新理念:以“人的全面发展”为核心内容的人文素质教育。理工类高等院校培养的学生将来是国家的工程师和科学家,其人文素质教育的宽度和深度,直接影响着专业教育的持续发展,严重制约着每位理工科大学生未来的事业、生活的质量。
二、研究方法、调查对象、研究目的
笔者对兰州交通大学博文学院及兰州理工大学在校大学生和教职工进行了深入调查,在问卷实体调研为主的基础上,采用访谈及查阅资料为辅的方式,进行调查研究。涉及调查的专业有工程管理专业、机电工程专业、交通运输专业、土木工程专业、经济信息管理专业、电信工程专业等理工科专业。问卷主要涉及以下几个方面的内容:一是在校学生对人文教育的认知程度;二是学生对自身人文素养的主观评价及求知欲望;三是学生对学校人文素质教育的评价及建议。调查研究的目的在于研究理工院校人文素质教育的现状及学生对人文素质的认知和需求,分析造成此种现状的原因,并给予适当的建议。使理工院校在促进学生学习专业知识的同时,及时补给人文素质养分,使其人格健康发展。成为人文素养、创新精神齐头并进发展的学生。
三、人文素质现状调查结果与分析
从对兰州交通大学博文学院及兰州理工大学在校大学生的问卷调查的总结、对部分教师的访谈记录,及查阅相关资料大致可以看出:因为我国较多的理工院校比较重视就业率,在制定培养计划时,重点考虑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技术应用能力,在很大程度上忽视了人文素养方面的培育,使其知识面狭窄、适应能力差、创新能力差,没有可持续发展的能力。从而一定程度上也导致了理工学生难以适应社会不断发展的需求。对调查资料进行分析总结后,得出结论:理工院校部份学生阅读量少,对国内外历史、哲学、宗教、艺术、文学等书籍及代表人物知之甚少,只有近10%的学生有经常阅读文史类和哲学类书籍的习惯;在参与校园第二课堂及社团活动方面,只有仅仅3%的学生对自身在音乐、绘画、文学等方面的学习情况较为满意;对校园人文素质教育课程设置及校园人文氛围营造的评价上,只有15%的学生认为可以在学校接受到良好的人文素质教育、感受到较好的人文氛围,大部分学生对其所在学校“人文素质教育”的课程设置感到失望,人文学科课程开设相对缺乏、单一、片面。75%的学生有提高自身人文素养水平的意愿,希望授课教师在讲授专业知识的同时,讲授一些相关的背景文化知识,拓宽其知识面,增加专业课学习兴趣。从以上数据看出,理工科学生在人文社科类知识的接受上存在一定问题,学校针对人文素质教育设置的课程不够系统化、较单一,社团及实践活动较少,学生无法合理有效安排课堂外的人文知识学习。无论从广度还是深度来说,都差强人意,导致学生人文精神的缺失和综合素质的滑坡。
四、人文教育缺失的主要原因
1.市场经济发展与人文教育的矛盾,导致人文素质教育被排挤
市场经济的发展,是人类社会发展的一个必然趋势。市场经济一方面促进了现代大学的发展,使学生可以联系市场需求和发展,学以致用,促进了大学教育中与市场经济相关的学科发展;另一方面又使大学教育被动地服务于乃至服从于市场经济的需求和发展,使教育者往往看重学生的短期利益而忽视长远利益,看重片面的经济效益而忽视人的全面发展。人文教育的见效慢与市场经济的发展快,形成了一定的矛盾,致使其受到市场经济的排挤,这是不争的事实。部分教育者注重短期效益,往往按市场的需要来决定大学的发展和学科的建设。导致一些和市场经济联系不密切的人文学科丧失了一定地位,被排斥,得不到发展。在这种观念束缚之下,人文素质教育课程实际成了可有可无的“鸡肋”,所以,市场经济发展初期与人文教育的矛盾,是导致理工类院校人文教育失落的重要原因。
2.人文教育自身的认知特点所导致的接受困难
人文教育本质上应该是“普及教育”。但是,其自身的接受特性对其传播发展产生了一定的限制。人文教育与科技教育的不同之处在于:科技教育是由个别科技精英为我们发明创造,大众只需学习简单的操作方法,便使用其创造成果,享受其为生活带来的便利。而人文素质的成果是非物质化的,是身处不同时代的个人所具备的内在修养及外在行为的体现,不能靠少数几位人文精英的成就来进行大众人文精神的普及,不能像科技成果一样拿来就用,需要个人的学习领悟,是一个不断上升的过程。所以,人文教育不是一旦“完成”就可以一劳永逸的静态事物,人文教育随着客观环境的变化显示不同的内涵,这就需要受教育者长期处于学习和更新状态,这为人文教育的及时普及、传播造成了一定的难度。
3.课程开设的困难
3.1学时的冲突
理工院校专业课科目繁多、学时有限,难以很好分配专业课和人文素质课的学时。这就为专业课的排课造成了一定困难。在这种情况下,学校要系统地、分阶段地开设人文课程就有相当的难度,需要合理的取舍和协调。
3.2师资力量不足
理工院校人文师资的引进多偏向理工专业,导致整体教师知识结构重理轻文,在学校内部无法形成良好的人文氛围,难以带动学生的人文兴趣。很多课程的开设缺乏相关专业的老师资源,导致人文课程开设心有余而力不足。
4.学生主动性不足
由于四化建设,我国开设的高等院校多为单科性院校,近十几年,通过院校合并,这种状况虽然有很大改变,但偏科教育的传统模式和理念在短期内还难以改变,多数理工院校存在人文积淀不深厚、学习人文知识氛围不浓郁的问题。例如,理工院校图书馆人文资料缺乏,历史、哲学、宗教、艺术、文学等书籍库存种类和数量都甚少。部分理工院校的CNKI的搜索仅限于理工科专业,对历史、地理、文学、艺术等等人文专业的资料搜索不开放,难以满足大学生对人文书籍、资料的需求。再者,部分理工科学生认为专业课学习的压力比较大,没有时间和兴趣去考虑人文素质课程的学习,还有部分学生对人文社科类课程有认知误区,因为没有真正了解,所以不感兴趣,缺乏个人可持续发展的意识和规划。因此导致大部分理工科学生没有自觉提升自身文化素养的主动意识。内因决定外因,只有解决了这个问题,人文素质教育才会真正的被重视和发展,才会由被动受教育变成主动接受教育。
五、有效实施建议
1.合理有效资源配置
高校要在人文教育的教学条件,教师资源方面进行规划管理。其一,深入调查评估师资力量、整合人文素质师资资源,设置人文素质教研室,在机构上给予重视。还可以返聘文化机构德艺双馨的老艺术家、老学者担任兼职人文素质教师。丰富课堂内容、拓宽学生视野、优化知识结构。其二,配备相关的教学设施,比如:文学阅览室、剧场、舞蹈室、画室等等。无论在教学硬件还是软件上,真正达到人文素质教育的开课条件。
2.增加人文素质课程学分要求,进行教学模块设计
理工院校应该把加强“人文素质教育”的思想确确实实的落实到教学的每一个环节中去,增加人文素质课程的学分要求,制定基础课教育的“一体化”核心课程计划。所谓“一体化”是指专业教育不应当人文素质教育相割裂,应该相互影响、相互渗透,打破人为划分的界限,转变重理轻文的观念。运用行之有效的教学方式和管理方法,实行学科间的联系。使课程内容融会贯通、文理科知识相互渗透。只有达到专业教育与人文教育相互融合、相互渗透、共同发展,理工科大学的课程设置才能赶上未来课程发展的趋势。
3.建设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成立各种学生社团,丰富学生第二课堂
创造良好的人文氛围,润物无声的感染理工科学生的人文情怀。多组建学生社团,给学生一个了解学习人文文化的平台。积极培养学生的兴趣爱好,拓宽文化视野,通过社团活动让学生互相影响、互相切磋,培养积极的心态、优良的品德、良好的社会适应性。让学生在浓厚的校园文化氛围中得到全身心的人文滋养,真正实现“人的全面发展”的教育理念。
参考文献
[1]张廷楚.素质教育是通识教育的灵魂--兼论我国高校素质教育之走向[J].高等教育研究,2008,(7):6-10.
[2]赵立,霍建新,马雷.经营性健身场所的服务营销与管理[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7
[3]周清远.周清远教育文集(一)[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1
[4]刘兆宇.谈西方人文主义教育的嬗变〔J〕.教育与职业,2005,(36).
[5]宫麟丰,温景文,于长东.中西方人文素质教育发展之比较研究〔J〕.高等农业发展,2004,(08).
[6]方巍.西方理工院校人文社科教育与德育〔J〕.高教与经济,2000,(01):3
[7]车永强.创新校企办学形式提高中职育实践[M].北京:民族出版社,2003
[9]马勤.学习借鉴西方高校人文素质教育〔J〕.赤峰学院学报:社会教育版,2011,(06).
[10]刘淑萍,张梅英.中西方人文素质教育的比较研究
摘要:创业心理素质是决定创业成败的重要因素。文章以当前在校大学生为调查对象进行问卷调查,采用统计与实证的分析方法,对当代大学生的创业心理素质状况进行思考,并对高校开展创业教育提出几点建议。
关键词:高职学生;创业;心理素质研究
高职学生创业心理素质教育问题,不仅可以提高高职学生创业能力,而且可以更好地实现高职院校人才培养的目标。因而,高职学生创业心理品质的培育是时代发展对人才的客观要求,也是创业、就业教育的首要内容。为了解高职学生创业心理素质状况,笔者编制了高职学生创业心理素质调查问卷,问卷调查的范围涵盖无锡职业技术学院、武汉交通职业学院、长江职业学院等在校的高职学生,学科包括文、理、工、艺,对不同的学科和不同的年级进行了控制性的问卷发放,力争使调查具有代表性,能够比较客观地反映当前高职学生的创业心理。具体统计情况如下:问卷发放3000份,回收有效问卷2417份,回收有效率为81%。问卷调查涉及面广,具有代表性。同时,笔者特选取青山博纳斯孵化器基地创业的部分大学生团队进行了访谈。调查较为全面、客观地反映了当前高职学生的创业心理。
一、高职学生创业心理调查结果与分析
1.在校高职学生创业动机分析。通过对调查问卷的分析发现,当代高职学生具有较高的创业冲动,但存在强创业动机和弱创业实践的矛盾。低年级的学生比高年级的学生创业动机更强烈,这一方面表明当代大学生具有较高的创业动机,同时又是审慎和理性的。因为低年级的学生处于青春期,自我意识成分分化很明显,对于自我的理想期望往往会高于现实的自我,随着年龄的增长,他们会对自我进行重新定位,同时随着对创业的进一步了解,创业的风险、困难和责任也会使他们的创业热情降低。文科类学生比理科类和工科类、艺术类学生的创业动机更为强烈,因为专科学生更多地认为自身的学历在就业和择业过程中相对而言困难更大,从而自觉避开就业压力转向自主创业。另外,高职学生的创业动机呈多元化倾向且创业认知比较模糊。赚取生活费、积累社会经验、建立良好的交际圈、自我价值实现等四大类原因成为创业动机的主要来源。其中,未接受过创业教育的学生,首选赚取生活费比率较高,而接受过创业教育的学生首选动机为自我价值实现的居多,赚取生活费比率很低。由此可见,创业教育在指导学生创业活动中发挥着明显的效果,使学生有更加明确的动机和倾向性。
2.在校高职学生创业观念的分析。由调查结果来看,高职学生创业观念的特点之一是创业领域的时代化和理性化。高职学生创业的领域很宽泛,不仅有传统的商业和物流行业,还有新兴的高科技产业,但从事高新产业的热度有所降低,回归了理性。信息时代的今天,对信息敏感的高职学生可以在信息市场领域大有作为。另从高职学生创业领域进军餐饮业和家政服务业来看,大学生创业观念开始有了转变,她们学会了充分利用身边资源从小事做起。放下架子从小做起,待有了“第一桶金”后,再“杀回”高科技、大项目,也不失为权宜之计。高职学生创业观念的特点之二是创业中自我意识强烈,注重以市场为导向进行创业。42%的学生表示创业时会选择“市场需要”和“自己的兴趣”相同的,27%的学生选择“自己的专业”,6%的学生表示会听从“亲人和朋友的建议”。数据说明其中市场主导的作用明显。
二、培养高职学生创业心理素质的思考和建议
1.注重增强高职学生的创业意识。增强高职学生的创业意识可以通过以下几条途径:首先,要注重榜样的正确引导。高职学校在学生入学后的第一年,可以用学生身边活生生的例子激发学生的创业热情和敢为精神,向学生大力宣传学校中出现的创业成功典范,让学生有创业的激情和动力。还可以邀请一些创业成功人士走进校园向学生介绍他们的创业经历和经验,激发学生的创业热情。其次,在校园形成有利于学生创业心理健康发展的氛围。如通过举办创业计划竞赛、调查访谈、开展模拟性创业实践活动等形式帮助学生积累有关创业的各种经验,激发学生的创业激情,让学生在活动中发现和发展自己的创业能力,提高学生的创业意识水平。再次,可以鼓励学生多参加社团活动、社会实践,从事社会兼职,熟悉各种职业特点和自己的能力特点,以此来丰富自身的工作经验,以获得更多的社会阅历,充分体会创业的价值,增强自己创业的信心,最终激发出高职学生强烈的创业意识。
2.注重建构学生良好的创业心理品质。首先,学校应该号召学生积极参与到创业实践和竞争中去。学生们通过参与这些活动积累的经验战胜胆怯、自卑等心理。此外,学校可以建立创业实践基地为学生提供创业实践的便利,在教师的指导下,让学生在实践中处于主体地位,体验创业全过程,培养他们的创新精神和创业能力。同时学校要为高职学生提供更多的创业岗位,如志愿者、勤工俭学岗位等,使其经受创业实践熔炉的考验。教师还要帮助学生建立强大的创业责任感,使学生认识并体会到创业既是个体发展的责任和使命,也是国家发展的责任和使命,这样当遇到困难或失败时,学生才会满腔热情地接受挑战,争取创业中更大的成功。
3.注重培养、锻炼高职学生的创业能力。目前,学生已经普遍认识到创业能力在创业中的重要作用,而且渴望得到帮助,希望自身能够在这些方面得到提高和完善。为此,高校的创业教育要加强同社会各界的紧密联系,加大高校教育的开放性和实践性。应多组织如“创业计划”竞赛等形式的活动,让学生在活动中发现和发展自己的创业能力。鼓励学生多参加社团活动来丰富自身的工作经验,在学校的指导下从事兼职以获得更多的社会阅历,在学习生活中有意识地培养自身的领导、组织、应变等各方面的能力。应把创业教育列入大学教育体系,作为素质教育和就业指导的重要内容,有条件的学校可成立创业教育教研室,设计出从大一到大四的创业教育课程,条件不具备的学校可引入社会专业培训机构在校内开展创业培训,积极探索高职学生创业新模式。要对高年级的学生进行特别引导,把创业动机最终转化为创业实践。
4.学校要重点关注学生良好心理调适能力的培养。从调查问卷分析来看,绝大多数高职学生的心理调适能力比较薄弱。为培养高职学生良好的创业心理素质,学校要重点关注学生良好心理调适能力的培养。应该为学生提供科学合理的情绪调整和释放的机会,如健全心理咨询机构、完善定期心理辅导制度等。对学生在成长过程中产生的心理问题和创业实践中遇到的心理问题作理论分析和实际指导,为高职学生提供及时、有效、高质量的心理健康指导与服务。学校还要注意引导高职学生客观地评价自己,培养积极乐观的生活态度,培养自己坚韧、顽强、果断的精神和较强的自制力、竞争意识,以及对人对事宽容的态度与豁达的胸怀,较强的自我监控的意识和自我调节的能力,从而最终形成健全人格,这是增强高职学生心理调适能力的最有效方法。
5.注重加强高职学生挫折教育,提升社会适应能力。由于种种主客观因素的制约,高职学生在创业过程中不可避免地会遇到各种挫折,能否从挫折和挫败中重新站起来,是创业者事业能否取得成功的重要因素,而这也取决于高职学生良好的创业心理品质。大学生虽然是有理想有抱负的新一代,但由于各种原因,缺乏艰苦创业的心理准备,特别是抗打击能力不强,意志力普遍比较薄弱,一旦在创业过程中遭遇困难,往往情绪低落、一蹶不振、自暴自弃,甚至走上轻生的道路。因此,培育大学生良好的创业心理品质要引导大学生正确对待创业过程中的挫折,把挫折看成是锤炼意志、锻炼能力的好机会,以积极的态度看待工作压力,认真分析遭受挫折的原因,提高对突发事件的心理承受能力,增强对挫折的容忍力,始终保持乐观的创业情怀。
参考文献:
[1]张竹青,程云.大学生创业心理素质教育初探[J].辽宁经济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16(1).
[2]王娟,高职学生创业心理品质现状调查及培养路径研究[J].改革与开发,2013(22).
[3]陶思亮,林磊,刁静.大学生创业心理素质现状与教育对策[J].就业指导思想理论教育,201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