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学前教育史论文3篇(学前教育史论文参考文献)
下面是范文网小编收集的关于学前教育史论文3篇(学前教育史论文参考文献),供大家赏析。
一、当前留守幼儿在教育方面存在的问题
(一)家庭教育缺失。父母是幼儿的第一任老师,对幼儿的心理和行为方面都有着很大的树立作用,但是幼儿父母工作繁忙,缺少对幼儿在家庭方面的教育和引导,缺少对幼儿的关爱,使得幼儿在身心成长方面的发展存在一定的问题[1]。一是父母在外打工,和幼儿之间接触少、交流少,相互之间的感情比较陌生;二是当前大部分留守儿童都是隔代监护型,祖孙之间存在很大代沟,思想上存在很大差异,所以在感情的沟通方面也比较少。因此,很多幼儿由于缺少父母的陪伴和关爱,人际交往能力和口语表达能力较差,容易出现性格孤僻、自闭等症状,不利于全面健康成长。
(二)幼儿园以及教师对幼儿的关爱不周。在农村幼儿园中,留守幼儿占有整个幼儿园人数的很大比例,他们缺少父母的关爱,没有得到充分的家庭教育,所以很多幼儿家长将孩子的成长和教育都寄托在了幼儿园的教学上[1]。因此这一特殊群体给幼儿园的日常教学带来了很大的压力,要求幼儿园及老师拿出更多的精力和时间来照顾这些孩子,弥补他们在缺少父母关爱方面的缺陷,在幼儿的生活上、心理上、学习上进行更加细心的引导和教育。但在很多农村幼儿园中,幼儿园设施和教学软件、硬件、教学管理等不是很完善,保教的配置也不够,而且班额偏大,使得老师不能够及时有效地了解每个留守幼儿的发展特点和异常,从而也就不能给予留守幼儿精心的照顾和引导。
(三)幼师教育教学水平有限。在农村中,很多幼儿教师有的从小学抽调,有的由幼儿园自主招聘,具备幼儿教师资格证的极少。她们缺乏相关的幼儿教育理论和方法,专业素质和业务能力较低,“保姆式”的看管和“小学化”的教育倾向非常明显,以识字、写字、算数作为学习的主要内容,教学形式单板,忽视幼儿行为习惯、性格情感、交往沟通等方面的培养,特别是对儿童智力开发、心理辅导等有助于留守学前儿童健康发展的知识存在欠缺,导致很多留守幼儿身心发展不健康,认知过程严重破坏,过早地对学习产生恐惧和厌烦,直接影响了幼儿未来的发展。
二、解决留守幼儿教育问题的策略
(一)注重家庭教育,加强父母对幼儿的关爱和照顾。父母是幼儿出生以来接触最多的人,是幼儿模仿的对象,所以父母要为幼儿树立良好的榜样,发挥家庭教育的优势,为幼儿营造一个健康快乐的生长环境。首先,父母不要一起突然地离开幼儿外出打工,最好留下一人在家照顾孩子,等孩子长大或心里成熟之后再慢慢放手。其次,父母离开后要特别注重和幼儿的互动与交流:定期给幼儿打电话或网络视频,及时了解幼儿的需求和想法;在通话中对孩子进行教育和引导,增进情感的交流。这样就算父母不在身边也能够让幼儿充分体会到父母的关爱。
(二)幼儿园加强对留守幼儿的关心和管理。学校应该提高对留守幼儿教育的重视力度,改变传统的应试教育观念,加强对留守幼儿的心理教育和关爱,充分发挥学校的教育功能引导幼儿全面健康发展[3]。一是加大投入,完善幼儿园的设施设备,建立农村学前教育规范制度。二是提高农村幼儿教育的师资力量,定期组织业务培训,教授幼儿心理疏导等方面的知识。三是成立留守幼儿关爱小组,对留守幼儿进行特殊的照顾和关爱,帮助幼儿疏导心理障碍,引导留守幼儿健康发展。四是建立健全留守幼儿成长档案,记录留守幼儿的家庭状况以及监护人的联系方式和相关信息,详细记载这些幼儿在幼儿园中的学习、表现和心理发展情况,及时与家长沟通交流,使其了解孩子的学习、个性发展和心理需求,有效地做好留守幼儿的教育工作。
(三)幼儿教师要提升自身的综合素质。由于留守幼儿缺少父母的关爱和照顾,所以其成长和教育的责任在很大程度上都压在了幼儿老师的身上。因此,老师要尽可能地提升自身的综合素养,注意自己的言行举止和行为规范,为幼儿树立良好的榜样。充分利用幼儿模仿能力强的特点,用自身的行为来潜移默化的引导留守幼儿的行为[3]。同时,加强相关知识的学习,提高自己的教育教学水平,根据幼儿的身心发展规律,科学合理地安排一日生活,开展丰富多彩的教育教学活动。另外,加强与留守幼儿及其监护人的沟通,及时了解和反馈幼儿的情况,有意识地增加留守幼儿与其他小朋友的交流与互动,促进留守幼儿的身心健康发展。
三、结论
总而言之,当前农村留守幼儿越来越多,所以这一特殊群体的教育问题日益被重视。除了注重家庭教育,完善学校教育外,还可从政府的教育政策方面为留守儿童创造良好的教育条件。例如完善相关保护幼儿的法律,在农民工较多的地方建立学校,适当地给农民工子女在学费上给予一定的优惠等等。只要全社会共同关心和帮助,留守幼儿一样能全面健康发展。
古语有云:“观今宜鉴古,无古不成今。”社会的发展对学前教育人才的培养目标不断提出新的要求,越来越多的声音呼吁高校学前教育增强课程理论与实践性的结合,从而对传统上更偏向理论研究与探索的教育史课程提出了新的需求:更好地发挥该课程的优势,让学生能系统建构知识框架形成浓厚历史底蕴继而发挥理论指导实践的能力。然而,我们不得不承认,在高校教育中,过时的观念、枯燥的课堂、缺乏趣味的教学内容及脱离实际的教学,都使得学前教育史学课程日益失去往日的魅力,变得“陈旧”且“杂乱”,“枯燥”而“乏味”。基于此,笔者通过对韶关学院韶州师范分院学前教育史学课程的执教,以相关理论依托及具体实践的积累,进一步分析该课程在教学当中的问题及思考突破困境的路径。
一、“中外学前教育史”课程教学困境
1、轻视课程价值。曾几何时,“读史使人明智”一度被人们信奉并推崇为至理名言,历史的价值不言而喻。然而,在现实功利主义思想的影响下,教育界包括学前教育界的相当一部分人对中外学前教育史研究的性质和功能存在着片面认识,由于教育史学课程立足于理论性和历史性,伴随着强烈的时代文化背景效应,对应与时俱进的社会发展,往往使人感觉历史本身的滞后性和脱离性。对当前的教育研究、教育发展、教育改革没有实际的效用。更有甚者误认为研究学前教育史就是对历史事件、历史人物简单的概括和筛选,花费大量时间和精力去记、背这些古老的理论,是当代提倡自由、个性学习的樊笼。加之学校对课程开设的认识良莠不齐、组织管理不规范、教学内涵界定不清晰等极大地影响并制约着本门课程的开展,这也导致学生受到这些思想的影响而对学习本门课程持消极态度。《中外学前教育史》是我校学前教育(师范)专业设置的一门专业平台课程,本科共51个学时,3个学分。专科共30个学时,2个学分。从课程设置课时分配来看,学校更重视本科学生理论知识的建构。这也符合学前教育对本、专科培养目标上的区别。
2、僵化的教学模式蔓延。中外学前教育史的课堂教学出现了应然与实然的背离,课堂不能很好地体现该课程原本价值,其中重要的一环即传授方式出现了较大问题。史学课程教学模式的僵化一直遭到诟病,老师们往往在课程的讲解中趋向对知识的陈铺直叙、对问题乐此不疲地解释分析,却很少发挥学生的主体性去搜集资料、探索原因、理解知识内容,更鲜有对知识的验证,辩证思考问题仅成为教师的口头禅,实践教学趋向形式化。因此出现课堂上要么是教师独角戏的表演,要么是教科书的重复,教学难以摆脱条条框框的禁锢与束缚,学前教育史课堂教学在对实际生活的影响功效有无作用的摇摆中偏向了无用的一方,某些学生失去了对其探究的动力。近年来,尽管有各种教育模式大行其道,但往往教师在运用的.过程中一味地照抄照搬,导致课程教学学科领域内知识特殊性的简单化、形式化。最终只能导致课程教学从一种僵化到另一种僵化的换位,而不能真正让教学走向灵活,更少关注学生的情感、态度、价值观。这种一厢情愿的标准化,最终师生们的问题意识、质疑精神、创新能力逐渐单薄甚至消弭。
3、教师对教材文本的超越不足。中外学前教育史的内容不仅囊括各个时代学前教育的发展,还包含国内外不同国家学前教育的前进历程,涉及的领域可谓学前教育史学知识的饕餮盛宴。因此,教师应以更加宽广的视野来支撑“静态”教材的不足。在课堂中,教师普遍存在尊重教材文本有余,而超越不足的现象,局限于教材的条条框框,畏惧理论联系实际所产生的矛盾。例如在讲某位教育家的思想时,仅停留于教材内容,忽略时代背景及其思想与实际情况的辩证思考,导致学生学习不深刻,无法产生与所学知识的共鸣。实际上,尊重教材是对知识完整性和逻辑性的传承,而超越教材是为了谋求学生的发展性和创造性,二者并不矛盾。教师首先要充分利用学科之间的内在联系,达到各科目之间知识的融会贯通,其次应帮助学生对有经验进行结合,理论指导实践,加强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应用。
4、基于经验主义知识教学思想浓厚。教师在教学中往往由于对学生已有经验的了解不够,因此对于同一知识点的把握程度或疑难点的认识情况出现南辕北辙的现象。于是教学中经常充斥着老师这样的话语,“这个问题比较简单,粗略理解下”;“该问题所涉及范围太广,我们看看书就好了”。事实上,老师对于知识重难点的把握大多来源于自己经验的判断,教师所认为的简单,或许是很多学生的疑惑,教师费劲尽心思解释的内容,恰是学生认为毫无价值可言的形式。问题的本质实则为学生的经验已然超过了教师预测的范围。学前教育史的知识,需要的是知识的积累和思考后所碰撞出的火花,教师过于自信于自己的判断而遮蔽了学生的真实体验,让学生的现实生活与教学内容渐行渐远。所以,教师绝不能成为孤独的“说书人”,应与学生建立共同合作、互相沟通交流的教学关系。
二、“中外学前教育史”课程教学生成路径
中外学前教育史学是史学的一个分支,其教学的目标就是让学生掌握古今中外的学前教育思想、教育制度、教育活动在历史演变中的过程,探究学前教育发展的客观规律。教学当中对史学知识的传递更需注重学生辩证思考能力,而不是让学习沦为考试的“附庸”。面对以上困境,如何转变对课程的认识、加强实践教学的课程化、提升教师教学设计的能力是所有教育者的工作重点所在。
1、根植于社会实践中的价值教学。教育史学家滕大春曾经对“教育史”的价值给予了高度评价:“教育史能培养人们较为远大的教育眼光和对教育课题的领悟能力,而这种眼光和能力往往会产生人们意识不到的威力。”一方面,课堂教学作为文化传承的载体,学生在学习中外学前教育史的过程中能够感受源远流长的历史文化积淀和底蕴,形成一定的理论基础。另一方面,社会发展所带来的新鲜事物对传统的价值观、人生观、世界观带来挑战,因而教师应联系教学内容,引导解决学生深层次的认知与价值观冲突。诸如学习一些教育名家的观点、理论时,受历史背景的局限,一些做法并不完全适用于今天的教学环境,那就应该让学生“变通”领悟新时代赋予其的新特点。像卢梭的“自然教育”、蒙台梭利的“儿童之家”,以往更强调亲近自然、社会,而实际上很多城市中的幼儿园并不能满足需求,这就需要幼儿老师们能领悟理论的实质,而不是对教育史书本课例的照抄照搬。树立正确的教育史学观念,不是新瓶装旧酒式新包装下依然老套的基础层次学习,而是赋予史学知识新的时代感和使命感。
2、秉承教学有法但教无定法的灵活方式。教学方式是联系教师与学生的重要纽带,是完成教学任务、保证教学质量的重要条件。目前在教学中教师往往更容易关注学科的基本概念、原理等知识的掌握,而忽视该学科内隐的思想方法的提升训练,因此在教学方式上容易程序化甚至僵化。有些老师由于自身知识经验的不足,讲课时容易照本宣科,课堂毫无生气可言。还有一些教师上课时更多采用讲授法的方式对学生进行“填鸭式”的知识灌注,认为偏理论性的东西就应该一遍两遍不厌其烦地去解释和记忆等。针对以上情况,除了老师本身要拓展知识面外,还应关注学生的情绪状态,多与学生进行互动,形成良好的课堂氛围。教学方式上可借鉴其他课程的教学特点,灵活运用多种教学方法,摒弃传统简单说教的方式,多利用诸如进行合作问题探索、讨论、结合重难点讲授及实践活动等方式加强学生对知识的理解、掌握,关注学生的兴趣、需要,使得学生变“被动接受”为“主动探究”。
3、依托教材设计的深度教学。教师对教材的驾驭能力是评价教师素养的重要指标。学前教育史学课程因其固有的理论性、历史性、阶段性,对教师的文化素养提出更高的要求。历史的发展离不开当时政治、经济、文化背景,所以教师必须拓宽自己的视野,从时代的发展脉络来理清学前教育的发展。要理解中外教育史内容研究,需以广而博的“量”为基础才会有精且深“质”的飞跃。一直以来,教师墨守知识的“客观性”、“确定性”、“继承性”,而未发现课程实则是一个待开发的资源。所以教师要做到的不是墨守成规地把课本上的知识奉为神圣不可侵犯的至宝,而应考虑学生的实际情况,如根据本、专科学生知识的深、广度的不同,合理组织教学内容,依照不同班级学生的兴趣合理设计知识框架,激发学生积极的学习欲望。
4、回归学生生活经验的反思教学。学习的过程即是学生个体“生活经验”的重新改造和改组。因此,教学当中教师应密切联系学生的实际经验,从学生具体的生活领域寻找价值,而非从个体以外寻找意义。理解学生学习史学过程的疑问,重难点的分析不以教师主观臆断为标准。学生只有回归自己的“生活经验”,才能在反思中获得现实生活的深刻性和未来精神的解放。早在二十世纪90年代初,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指出:“教育应该培养人的批判精神,培养对不同思想观念的理解和尊重,尤其应该激发他发挥其特有的潜力。”中外学前教育史课程当中很多教学理论,如陈鹤琴提倡的以大自然为活的教材,那怎样才能体现呢?可以直接让我们的学生在大自然中实践,从大自然提供给我们丰富的资源中去探索,既积累经验又能拓宽视野,更重要的是加深对理论的理解。杜威的“学校即社会”向学生提供了学校是否是远离喧嚣尘世的“象牙塔”的另一种思维,因此,应紧密联系实际且加深对现实的反思。
这学期学习了邵晓芙老师的《中外学前教育史》,收获颇多。使我对中国学前教育史以及外国学前教育史有了更深刻的了解,中外教育史的结合有利于我们全面理解,把握学前教育发展的规律。同时此书对学前教育有关的杰出人物也做了非常详细的论述,对这些人物的思想进行了总结,有利于我们更好的吸收历史杰出人物的好的教育思想,对今后的工作实践有很大的帮助,所谓有了扎实的理论功底,才能更好的实践。邵晓芙老师将课堂变得生动有趣,她的教学方法也使我们更好的吸收了《中外学前教育史》的精华。
此次,我将从以下两个方面对这学期上的《中外学前教育史》做一个总结:
一.中外学前教育史的发展
此书阐述了从中国原始社会和奴隶社会到当代中国学前教育的发展以及思想,其历史发展的轨迹使我们更加深刻的理解中国的学前教育,像原始社会和奴隶社会的学前教育属于萌芽和开创阶段,对中国的学前教育史来说,具有重大意义,原始社会一直以社会公育形式进行儿童教育,在后期,产生了最原始的教育机构,成为学校的萌芽。奴隶社会逐渐产生了学校教育,也意味着与之相对应的学前教育也开始出现。奴隶社会是我国古代学前教育的奠基阶段。接着又经历了好几个时期,到了1903年,在湖北武昌,中国第一个公共学前教育机构产生,蒙养院。蒙养院产生以来,中国学前教育得到了很好的发展,出现一批学前教育专家,陶行知,张雪门,陈鹤琴,张宗麟等是教育家中的典型代表,他们好的教育思想一直沿用至今,为中国学前教育发展做出了突出贡献。同时在1958—1965年,我国学前教育发展非常曲折,出现了盲目发展,教育质量大幅度下降,但随着一些教育家的坚持,对幼教事业的忠诚,学前教育事业也得到了回升。20世纪90年代,中国学前教育进入稳步快速发展的阶段,接下来我国的学前教育发展在不断上升整改,使幼儿拥有更加美好的未来。
外国的学前教育大约在公元前3000年左右在世界文明古国产生的,外国的学前教育也在一步一步的发展中,期间也出现了许多伟大的教育家,为学前教育事业做出了杰出贡献,蒙台梭利,柏拉图,亚里士多德,福禄贝尔,夸美纽斯,洛克,卢梭,杜威等都是杰出代表人物。同时中国的一些教育家会学习国外教育家好的学前教育思想,取其之精华,将思想应用到中国的教育身上,如杜威曾经就在中国进行游历讲学,他选择五四时期最有利的时机来华讲学,使他的实用主义哲学在中国广泛传播,并产生了信奉其思想和学术的胡适、陶行知、张伯苓等一批有作力、有号召力的名家。所以国外的学前教育思想对中国也是有深远的影响。近代是学前教育发展的重要时期。卢梭的近代儿童观为学前教育找到了出发点,同时,他关于生来具有学习能力的婴幼儿不是通过语言和文字,而是通过经验并利用自己尚未成熟的器官进行学习的主张,对后世学前教育思想的发展有重要影响。福禄贝尔继承和发展了夸美纽斯和裴斯泰洛齐等主张,系统的提出了幼儿园教育理论,在使学前教育学成为教育学中的一个独立方面,做出了巨大贡献。20世纪初,世界各国的学前教育得到了迅速的发展,杜威和蒙台梭利提出了现代派学前教育理论,重视儿童的活动过程和自我教育,对学前教育思想产生了久远的影响。当代西方的学前教育发展处于领先水平,很好的运用了之前教育家的学前教育思想,让学前教育思想与方法在不断的进步中。
我们应该将中外学前教育的思想融会贯通,取其精华,去其糟粕,将各个伟大教育家的好的教育理念融入到实践中去。
二.幼儿园实践中感受到的学前教育思想理念
现在的幼儿园大多是以幼儿为主,游戏化的教学模式,教育内容为健康,语言,社会,科学,艺术五大领域,各领域内容相互渗透,从不同角度促进幼儿情感,态度,能力,知识,技能等方面的发展,其实,在之前,陈鹤琴先生就有指出,幼儿园课程结构以“五指活动课程”为基本成分,为“健康,社会,科学,艺术,语文”
这学期我去了仙岩幼儿园进行了为期一个星期的见习,就充分感受到了教师设的教育内容包括了五大领域,并且很好的融会贯通。我见习的班级是小班,他们的一天都是在游戏中学习的,福禄贝尔认为,随着幼儿期的到来,儿童进一步的运用他们的身体,感官,和四肢,并力求寻找内部和外部两者的统一,这一点特别应当通过游戏来实现。因此,游戏是幼儿期儿童生活的一个要素。早晨入园,可以自主选择各区域中的玩具,如建构区的积木,这也是非常受欢迎的一个玩具,可以培养幼儿的动手能力,创造能力,以及思维能力。接下来就是晨间锻炼和自由活动,晨间锻炼一周中每天都是不一样的,在游戏中使幼儿的身体得到很好的锻炼,就像福禄贝尔把游戏分为三类,一就他是身体的游戏,主要就是为了锻炼幼儿的身体。二是感官的游戏,既可以是听觉的练习,也可以是视觉的练习。三是精神的游戏,主要为了训练幼儿的思考与判断。晨间锻炼教师会带领着小朋友去玩平衡板钻山洞呼啦圈等游戏,自由活动时间教师和幼儿一起搬器材搭建活动区域,团结合作,小班的小朋友由于年龄比较小,所以大部分的器材还是由老师们来搭建,小朋友们可以帮助老师拿一些小的器材,搭建的器材可以锻炼到小朋友身体的各个部位,还可以锻炼到平衡能力,胆量等,接下来就是做早操时间,小中大班的操都是不一样的,根据其年龄特点定制一系列的早操,是身体能得到很好的锻炼,陈鹤琴也主张课程首先应该考虑的是儿童的健康,幼儿园应该注意幼儿的身体健康,这也是3-6岁幼儿发展的关键。早操结束后,小朋友们就回到教师进行主题活动,这时,你会发现,教师大多数都是以游戏的形式给幼儿传授知识,让幼儿在游戏中学习,这次见习,我印象最深的主题活动就是语言活动“小熊醒来吧”教师就是通过轻声叫醒小熊的游戏的形式让幼儿理解本节课的知识点,同时课堂也不会枯燥乏味,小朋友也会感到非常有趣。接下来还会有一个户外自由游戏活动时间,教师主要还是带领小朋友在游戏中锻炼身体以及各种能力。下午的时候,小朋友睡醒,吃好点心,又会有一个户外自由活动时间,接下来就是区域活动,主要也是让小朋友在游戏中学习,比如娃娃家,小朋友通过角色扮演的游戏,了解一家中爸爸妈妈的职责与责任,体会爸爸妈妈带小孩儿的辛苦,医院则可以通过角色扮演的游戏体会医生们的伟大与辛苦,所以说,通过游戏活动,还可以让幼儿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体会父母的辛苦与各职业的责任与辛苦。为什么一日教学中户外活动时间会这么多呢?陈鹤琴发展幼儿园的主张中有一条写道幼儿的户外活动要多。因为户外活动是保证和促进幼儿健康的有利措施。
通过这次以及之前的见习,我都充分感受到让幼儿在游戏中学习在游戏中体会是一件多么重要的事情,同时,《中外学前教育史》书中的许多教育家福禄贝尔,陈鹤琴,皮亚杰等也主张幼儿园应采用游戏式的教学方法。玩中学,学中玩。
通过学习《中外学前教育史》让我们了解中国与国外学前教育的发展,让我们看到了历史,看到学前教育在不断的进步中,就像前言中写道的“学习中外学前教育史,通过对两种发展史的比较,批判与反思,就更能帮助我们全面把握学前教育现象,正确认识学前教育规律,有利于我们探寻一条有中国特色的,科学的,健康和谐发展的学前教育之路,使我们的教育实践少些波折”同时,中外各教育家的学前教育思想理念也能运用到我们的工作实践中去,借鉴教育家的思想,通过自己的热爱与努力,让幼儿能快乐健康的成长。